《给未出世的你》经典读后感有感
《给未出世的你》是一本由[法]阿尔贝·雅卡尔著作,新星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28.00,页数:228,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给未出世的你》精选点评:
●一本如果小时候读到就好了的小书
●跨年书之一~很应景
●写于99年,20年后的世界成功的主题还是'发展经济提高生活水平',还是不断鼓励消费,不断创造必需品,自由竞争还是市场活动的主旋律,教育还是被教导战胜别人或别国,为未来的成功做准备.....#秩序本身不是目的,服从并非道德#
●可能是我太浅薄,经常跳戏。 有机会我再重新阅读吧。 就不妄下论语了。
●读雅卡尔的三部曲。前两周读《欺负人的经济》时,觉得老头子的观点很“正”很有力量,论证却是大部分时候无法让人信服,甚至感觉有点“蠢”。而读这本《给未出世的你》,越看越是感动。读到最后,发出了感慨:这是一本“好书”该有的样子~即使有一半的内容并不认同,但满满的真诚。
●1999年世纪之交,七十四岁的雅卡尔写下这封信,期待未出世的重孙在自己百年诞辰的2025年,打开它。 雅卡尔经历的二十世纪,人类不断突破自我、创造奇迹,同时也经历了人类历史上最深重的几次危机。DNA、相对论、量子物理、宇宙膨胀说……这些科学发现本应让我们更新对于世界和社会的认识,但人们却沉迷于“技术进步”的快感中,忽略了这种盲目发展或许正在加剧人类的共同毁灭。 雅卡尔预言,未来较长时间里,基本的科学常识已经不会发生太大变化。接下来需要用几代人的时间,重建起一种融合的理论,使得每个学科都包含其他学科的新发现,建立对世界全新的理解。让下一代人,能够用昨天的现实来解释今天的现实,再超越今天,用科学逻辑去设想未来的现实。
●一位科学家,用人文主义为未来的孩子手把手指引前行方向。
●三部曲中最好的一部
●远不止是给预想中2025年达到十五岁的孩子们读的书,而是每一代人应该从十五岁读到五十岁的书。清醒,优雅,刺入骨髓,法国人受到的哲学教育思辨教育真的太好了。
●三本中最棒的一本。暖心又给人力量和寻找智慧,克服困难,充分怀疑,追求纯粹的勇气。是需要定期重新阅读的书。
《给未出世的你》读后感(一):给未出世的你 19岁的我很庆幸读到这本书
所有的一切都不是理所当然,生活中的每一件事都值得思考。研究生物学的作者对人的洞察实在很敏锐。
作者似乎很喜欢“个人图书馆”这个词,而这本书也正是雅卡尔向我们展示了他的“图书馆”的丰富馆藏,从科学到政治他无所不谈,好多知识我都要停下来百度一下才知晓。
让我感到醍醐灌顶的几个点:
1、目前的体育赛事与商业密不可分,作者认为运动员们和斗兽场里的角斗士实则没有区别。
2、对死刑的思考:如果仅把生命当成一种持有物,那么“瞬间冲动下的凶杀案受害者与肃穆法庭上被判死刑的人,他们的死亡也没什么不同”。
3、祖国的定义并不只是地界上的层面,还有文化,比如全世界说着法语的人都会潜意识认为法国是他们的祖国。
《给未出世的你》读后感(二):读完第一次。
安,世界。
希望永在。
思想者,终可见着曙光。
无边的黑暗中,仍然有呐喊。
前行,前行,前行,
呐喊是为了战胜心里的恐惧而已。
有狼的同行,才激发你去寻找武器
树木被砍伐
但
明天的太阳仍会升起。
苍茫大地上,绿色终会再次回来。
夜读阿尔贝,同时想及现场的代入问题。
豆瓣要求超过140字,也对。
我可能只是想留下笔记罢了。
但,无意间切入了书评界面。
再次感谢豆瓣的推送。
阿尔贝,亦可治愈愚者的偏见和误解以及抑郁情绪。
祝 好。
《给未出世的你》读后感(三):适合在新年代开启之际阅读的书
这封透过文字将自己的存在与思考传递给未来子孙的信,谈论内容涉及范围广、意义也深刻而高远,不乏远见与卓识,即便指出了许多亟待新时代人们解决的问题,细数起来不免有些忧虑,幸好,正如作者对后代作出这番寄语——
一边是接受消极相信态度所带来的舒适与满足,另一边则是永不可能达到的对现实的完全了解,在它们之间,只有狭窄的山脊小道通往知识顶峰。这条道路上,人类孤军奋战,其他所有物种都没能从自然中获得在这条道路上前进的特权。人类永远到不了终点,但前进过程中的每一步都可以丰富人生的幸福。我希望能激励你不断努力,去获得这一幸福。
我非常喜欢作者对“人”的理解,以及对“交流”的强调,很符合我的mini想法,当看到这些话语、观点时甚是亲切和宽慰呀!
后记提到“文字”能乘上时光机穿梭,串联起过去、现在和未来,也将我从当代能够及时传递讯息的便捷与焦虑氛围中唤醒,继而庆幸起来:还好有“不过时”与忠实的文字能够记录、保存和延续下去呀!
担心啥呢?! 传递得慢就慢些吧,只要能够将文字、讯息与心意传达给想让TA看到的人,足矣。
《给未出世的你》读后感(四):你希望活在怎样的未来?It’s your turn.
01 穿越世纪的家书
这是法国遗传学家、科普作家、社会活动家阿尔贝·雅卡尔的三部曲之一,是他写给自己未出世的重孙子孙女的书,更是一场跨越世纪的交谈。这位出生于1925年的老人家,已于2013年逝世,2025年是他的100岁诞辰。我自己的生活经历里,几乎没有与爷爷奶奶辈相处的经验。所以读这本书的感觉很奇妙,好像穿越时空与一位和蔼但充满智慧的爷爷对话。
革命、性别差异、爱国教育、科技进步与社会发展、政府和宗教、体育和商业,一个个看似很宏大的话题,却在一篇篇短小精湛的文章中,结合作者大半个世纪里的亲身经历与所见所闻徐徐展开。
给我启发最大的是这位遗传学家对于性别差异的看法,他先是从生物学上解释了两性差异的由来,接着笔锋一转,提到了社会决定性与基因决定性。
02 社会与基因
所谓「社会决定性」就是长期以来形成的社会观点,认为男性或女性「应该」是什么样的,例如男性应该坚强、勇敢、能抗住压力,只要有事业就是成功男性;女性则要温柔、顾家,普遍被认为天生不擅长与数字打交道。
而「基因决定性」指出,基因实际上只控制了我们的性别,从生理上是男性还是女性。一个人在成长中真正表现出来的个人特征,除了性别之外还有非常多复杂的环境因素。 这也是为什么著名女权运动创始人西蒙娜·德·波伏娃说:
女人不是天生的,而是后天形成的。这个社会如今出现的各种各样的性别冲突,其根源即是社会决定性取代了基因决定性。
我们忘记了基因决定的仅仅是男性提供精子,女性怀孕与生育,而余下的孩子抚养、家庭事务、男女分工与职业发展等,都与政治目的与所处社会的文化选择有关。
是长期形成的社会文化在要求我们,什么时候恋爱、什么时候结婚、什么时候生孩子,是社会要求男性和女性应该做什么事以符合天生的性别差异,有“男人气概”或者“女人味”。而我们在手忙脚乱地试图符合一切「标准」的时候,却忘记基因并没有要求这么多。
我们被社会决定性绑架了。
然而,究竟什么是社会?社会是由人与环境形成的关系总和。
你和我都是社会中的一份子,在被划分为男人和女人之前,我们首先都是一个完整的人。
这位智慧的老人善意但坚定地提醒我们:
无论基因配置如何,每个人都能选择他的生活目标,也可以凭意志改变他的先天条件。作为个体,我们深受社会文化的影响,但我们也可以并且有权利选择自己的道路,不被基因赋予的差异性所捆绑。男性可以做优秀的护理人员,女性也可以踏入太空。
进一步我们的行为可以反向塑造这个社会,这并不是对于社会传统的反抗,而是作为新一代的社会人,我们在用自己的行为推动社会的变革。
关键不在于你是谁,关键在于你想成为谁,在于你是否拥有勇气,是否足够坚定。
03 这是我们的时代
最近知名博主宇芽被男友家暴的恶劣事件轰动社会,随之而来的调查数据让人心痛,30%的女性曾在婚姻中遭受过家暴。身边的男性纷纷表示这不可能,至少自己和周围的朋友从来没有过这样罪恶的行径。
当我们只能看到自己身边发生的事,活在一种近乎理想的“思想乌托邦”世界中时,我很欣慰有宇芽这样的女性,能够把这个阴暗的话题翻出来,暴晒在法律和道德的烈日下,让更多身陷困境的女性能够发声,让社会听见她们的声音。
宇芽剖开血淋淋的伤口,揭穿社会的阴暗面,引发大量舆论关注,迫使相关社会机构的介入,自己也因此被推上了风口浪尖,成为人茶余饭后的聊天主题。
这痛吗?很痛。但也因此能帮助更多的人远离伤害,这就是在推动社会进步。
进步意味着逐渐消弭两者之间的矛盾,宇芽所揭露的家暴,表面上是基因差异造成的优劣势差异,实质上是一个个体对另一个个体尊严的剥削。
宇芽让曾经或者仍深陷家暴阴影的女性甚至男性们认识到,自己正在遭受的苦难是如此的畸形,而反抗的权利就握在自己手中。
阿尔贝说:
基因的作用只是在某些目标前竖起不可逾越的障碍,而社会的作用正是让每个人绕过障碍。女性的体力也许永远无法胜过男性,但一个进步社会的意义,就是让每个人得到尊重。让男性和女性彼此尊重,充分发挥自身的优势,分担社会中的各个角色,通力协作。
不论你的性别是男人还是女人,都可以推动这个社会向前进步。这是一个充满前所未有的可能性的时代,唯一的筹码是你发掘自身潜力和为社会提供价值的决心与努力。
这封跨越世纪的书信,从1999年写给2025年的世界,而我们也将迎来未知的2020年。
与其等待,不如行动起来,亲手创造它。
你希望活在怎样的未来?It’s your turn.
【文/车纯纯 公众号:NOW主义(最好的时间是现在)】
《给未出世的你》读后感(五):我们都有一颗落后于时代的脑袋
#2020读记5#
打开一本新书,感到无知,也得到些新知。 《给未出世的你》,写于1999年夏天,虽说副标题是“致2025年的世界”,但作者并非预测2025年,更多是些人类问题的思考。
午后的阳光下静读,既看到严肃理性的科学理念,也深深感受到作者的人文主义思想。
先介绍下作者。 阿尔贝.雅卡尔,1925年~2013年,法国遗传学家、科普作家、社会活动家,曾任世界卫生组织遗传学研究员、法国国家伦理咨询委员会成员、日内瓦大学等多所高校客座教授。 因其具有科学家和作家的双重属性,注重科学理性,文字易读;又因他同时是社会活动家,有一定激情和感染力。 全书采用书信体,自传型,模拟读者是其25年后的家人。这样的写法,有“交流”感,保留个人感受的同时也有穿越时代的深刻性、宏观性和凝练。
第1章:革命。 以感性的文字分别描绘个人的成长(主要指意识和认知,每个人都将成为自己选择成为的那个人,饰演自己的角色)和人类不断的认知世界、接近真理、挑战自然。而随着技术的进步,下一代会经历一场双重变革:自我个性的变革与人类社会的变革,互相交错。
第2章到第4章,作者分别回忆了从“开始放心、自我独立”到“对成功的反思和目的认识”再到“对集体规则和秩序的反思”的三个阶段的自我成长历程。 第2章“我生命中的一天”,截取了他18岁生日那一天的心路历程。那一天,他离家3月,心急着回家告知父母,自己取得了年级第一。 回想起来,那一天,他得到了两个答案:对自己的信心和对家庭爱的放心。而回想起来,他又觉得,“我错了,错在太重视这些问题。” “自恋,生活在蚕茧中,都叫我不愉快。我想,我越过了一个决定性的阶段,开始自我独立。” 第3章“反抗的效果”讲的是作者参与1996年发生的“圣伯尔纳泽事件”,作者开始反思所谓的对“成功”的追求,批判“社会精英”追求舒适的人生,“对于任何行为来说,最重要的是他的目的”,而“仅满足于高效地做事,不去思考今日的努力将带来怎样的明天,是对人性的背叛。” 第4章“不服从”讲的是“飞龙路事件”,“生活在集体中,守法显然是必要的,但秩序本身不是目的,所以服从也并非首要道德”。
第5章和第6章,主要讨论技术进步可能会带来的影响。 第5章“新的眼光”,首先就科学观念做了个“假设”:2025年的科学教育将和现在(2000年)类似。”科学目前到达了一个全新的境界,要用几代人时间慢慢重建起一种融合的理论,使得每个学科都包含其他学科的新发现。” “科学的大道已然辟出,接下来不再是开拓其他道路,而是顺着前行” (1)宇宙是有历史的:个人与时间抗争,但时间丰富了宇宙。遥远的未来,宇宙会继续嘛?宇宙不再像个稳定的已知数,它不断在变化。 (2)生命不再可定义:19世纪肯定了“各个物种都是演化的结果”,而20世纪发现了DNA,打破了生命的界线。生物与非生物的区别不再是“生命原则”,而是“是否拥有DNA”。 (3)逻辑不再是极权的:关于不完全性、严密性、不确定性或者其他微妙性概念的思考,可以带给我们智慧,创造可以理解现实的工具。 第6章“高新技术与进步”更多是思考新技术带来的“隐患”: (1)可能发生的集体自杀:主要指核威胁。 (2)对生命体的操纵:主要指无视伦理的基因工程打破人类社会的平衡。 (3)地球的有限性:满足人们不断增长的物质财富欲望带来的温室效应。 面对这些问题,作者提到了“伦理民主”,我不太了解,也不再展开叙述。
第7章到第10章,分别是关于生命(死亡)、性别、体育(竞争)、祖国(文化)思考。 (1)关于生命:无生命的物质与生命体之间的鸿沟,已经被一系列越来越复杂的发展所替代,而人类便是发展的顶峰。人的生命,不过是在自然要求下,一个接一个阶段的连续过程,死亡是最后的阶段。 按照上述思维,这章探讨了死刑、永生、安乐死,最终回到“活着”:“对死亡的焦虑”会伴随生命,但也要懂得控制。 (2)关于性别:人类个体千差万别,不同的人有不同的基因组合,但这些区别远不足以在各种“类”间清晰地划出界线。从生物学角度来说,唯一真正有意义的界线划分是男人和女人。 这章主要讨论了“男女平等”,“因文化选择已根植于我们的思维和行事习惯中,男女间离真正的平等相去甚远,只是渐已觉察不出随意性。向平等靠近,但同时需要重建性爱、生育与爱情。” “无论风向如何,水手都能够选择自己的航向,设法利用风。无论基因配置如何,每个人都能选择他的生活目标,也可以凭意志改变线天条件。” “是女孩还是男孩的命运,在受孕那一刻已经决定,但未来是女人还是男人,则要用一生的经历去谱写。” “基因的作用只是在某些目标前竖起不可逾越的障碍,而社会的作用正是让每个人绕过障碍。” “那些习惯生活在一个稳定世界的人,会因为未来的不可知性而感到不快。对于性别这个问题,全社会都持这种消极的态度。而事实上,自然规律所涉及的仅仅是怀孕、生育等生理分工,余下的都因政治目的与文化选择而起。” (3)关于体育:体育是规则体系化了的游戏,脑中只想着取胜违背了体育精神。大多体育活动顶多算是表演,往往依附于金钱。而体育应该是思考“共同生活方式”,可以建立一种真正的集体性。 (4)关于祖国:这或许和地域、血缘有关,但更多是与亲情与文化有关,事实上又把共同生活的意愿通过国家的形式表现了出来。 作者始终怀有“人类大同”的思想,“将对祖国的热爱与对另一个民族的仇恨联系在一起,这是真正的悲剧。” 关于欧盟,作者有接受有批判,这里也不展开评论了。
第11章和第12章,是关于个人的求真与行动计划部分。 第11章,“在相信与知道之间”: 构建“你”这个个体的过程,其实就是种装配工作,也就是把你接收的各种材料组合在一起。信息爆炸时代,识别信息尤其重要。 作者讲解了人类不断认识世界的方式,从星象占卜、信仰宗教、唯我感知(直接感觉信息)再到构建模型(模型即人类思维能够自如掌握的、由数学运算构建的比喻)来再现世界。 “请别忘记去寻找对世界的全新理解所带来的幸福,它能在你与世界之间建立又一层联系。随着你对世界的描绘一步步接近真实,你创造了你自己。” 第12章,“从现状到计划”: 作者描述了自由经济主义带来的“有限性困局、经济原理的困局、短浅自由的困局、价值困局、片面性的困局、金融困局、失业困局”,担心一代接着一代的被过剩的消费欲望控制,提出“是时候好好想想人类集体生活的最终目的是什么了。” 关于“最终目的”,作者提了两点:生理和相遇(交流),而关于计划则没有太多的论述,只提到了“教育”。全书提到了许多问题的思考,但并没有给出答案,而关于“教育”的话题则多次提到,不过也更多是理念并非计划。 罗列些关于教育的理念:不应为考而教,把心思放在个嗯的独立能力和思考能力上;通过教育带给孩子集体智慧所提供的、相互理解的财富。
全书涉及到很多科学概念,比如宇宙膨胀轮、DNA、相对论、量子物理、哥德尔不完全性定理等,但作者都是简单提及下名词,部分稍微普及下,而更多是借助科学的发展概述人类不断推翻认知和思维的过程,其核心大概是“自我(独立)、人道(人性)、交流(文化)”三个方面发展落后于科学的发展。同时,作者批判政治家和经济学,可谓具有“可持续的人类大同的发展观”。 如上,我的读后感更多是关于个人追知求真、认识世界,而无法联系实际生活,也不太理解社会发展,所以更多是摘抄型的读书笔记。
这是本@读库 的小书,读完后,书的封皮已因折叠而卷起。我一向喜欢书的整洁,但也喜欢了读库的这种设计,读的轻松随意又带来深刻含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