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白板的读后感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读后感 >

白板的读后感10篇

2018-04-16 20:38:01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白板的读后感10篇

  《白板》是一本由[美] 史蒂芬·平克著作,浙江人民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139.90元,页数:560,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读者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白板》读后感(一):常量与变量

  书名《白板》,咋看以为白板是作者核心观点,细看英文标题方知"白板"是作者的最大靶子,书中火力全开,驳斥了这种过时学说,顺便把"高贵野蛮人"和"机器中的幽灵"学说批判了一番。

  梳理白板说的前世今生,作者认为现代生物学、进化心理、遗传心理的各种证据均已无可辩驳事实证明了白板说的谬误。然而现代社会的各类阶层,从政客到媒体学术界,此说依然长盛不衰。究其原因,与其说是人性论的学术争论,更多的是为维护现有社会持续格局无奈之举。

  人性的学说,不管是我天朝还是所谓的欧美发达国家,无论是几千年前的还是21世纪的今天,都被赋予了太多的政治道德色彩。人性论是众多政治哲学、学术思想、道德行为逻辑起点,或者说被某些学说当做了道德与政治大厦基石

  例如:白板说的风行被现代民主平权运动采纳的逻辑是这样的,因为人性(包括性格智力等方方面面)是白板一块,初始默认值都是0,所以人是生而平等的,不论种族、不论阶层、不论地域、不论性别。于此,反对白板说就是反对平权,就是种族主义,就是男权至少。白板说变成了一种政治正确,对其学术思考与争论都已经变成了一种政治不正确。

  quot;高贵的野蛮人"理论与我朝的人之初性本善的说法基本属于同一种思想。性善论的崇尚赤子之心,高贵野蛮人追寻原始社会的道德。这种理论有意无意的忽视了人性中的暴力好斗。

  《白板》读后感(二):科学的人性

  特别推荐的一本书,断断续续读了一个月,有些囫囵吞枣,借着读书笔记机会整理一下思路

  作者在这一部分将我们以往对人性的认识归纳为三种观点:“白板说”,“高贵的野蛮人”,“机器中的幽灵”,并从社会,政治,哲学等方面推到了为什么我们有这样的观点,他们为什么如此受人欢迎

  《美丽世界》的基础似乎就是建立在白板说上的,即人类的性格,思考方式,行为习惯等等据可以完全通过后天的暗示以及训练得到改变,白板说对当下世界的影响巨大的,而接受白板说似乎更容易减少刻板印象与歧视。但这个世界不以我们的意志为转移,人类的先天确实有差异,我们不能去忽视他,可是先天差异并不完整决定个人,书中引用的心理学研究显示我们大约又一半的性格收到先天的影响,很小的一部分收到家庭的影响,另外的影响是由后天独特经历所决定的,即使是同卵双胞胎也会有百分之五十左右的不同,而且,存在差异并不代表赞成歧视,一方面这些差异是统计意义上的,另一方面即使某个种族在某一领域平均能力较差,也不是我们歧视它们的理由,书中有一个特别好的观点说一个好的社会应该是一个无论你的先天能力如何都愿意生存下去的社会,但由此似乎又引发了对于公平概念讨论,再次不做展开了。

  “高贵的野蛮人”观点我猜想在中国应该更为盛行,“崇古贬近”历来是我们的传统文化,我们将对现实不满投射到对过去或未来美好幻想上,哪怕并不真实。无论是对当下尚存的原始文明部落观察还是对原始人类的研究,得到的结论都是“野蛮人”的称号并不过分,这些种群中死于暴力,战争因素的人类数量发生冲突远远超过文明社会。前几天读到一个“自我驯化”的概念。被人类驯服的动物如猪,狗等的暴力倾向都远远低于野生品种,而人类似乎也存在着类似的现象,随着文明的进步,人类愈发的重视合作,而道德,文明等等都促进人类的合作,书中认为哪怕认同自私基因”观点,也无法否认人类天生就存在道德感,同理心等,生物学的观点不是弱肉强势,而是适者生存,“适者”未必都是冷酷无情者,就像《自私的基因》中描述一样,各种生存策略存在一种动态平衡,而随着对合作的期望,平衡中的我们愈发的偏向有利于合作的方面,也就是说,以一个较大的尺度来看,我们的道德水平肯定是处于一种上升的状态,但要把这种尺度缩小到百年甚至十年这种尺度,我不知道结论会不会又变化

  “机器中的幽灵”,也就是灵魂观念,我们似乎早就接受了不存在灵魂的概念,可是仔细思考却又发现我们的直觉思维中总是残存着灵魂的概念,就像所谓“人权”的概念,如果不存在灵魂,那也就是说我们和动物的本质上没有区别,那么人权的基础从何而来?在说来,我们要杀人承担责任,可如果杀人受到了其他因素的影响似乎就不是他本身的责任了,书中举了一个看上去十分荒谬的真实例子:一个美国杀人犯因为律师成功证明了他杀人前吃了太多糖,而过高的糖分会使人情绪波动增大而获得减刑。这种论证的观点不就是我们神经系统受到影响下的自己无需承担责任,而只有“灵魂”犯下的罪过需要我们承担责任?

  我认为,我们的行为是收到多种因素共同调节控制的,如果说比如糖分升高等行为促使你容易产生杀人的欲望,但大脑中其余的部分也会发出信号抑制这一欲望,而法律作用就是加强我们对违法行为抑制以及对遵守法律行为的促进,但同时又要考虑到成本和误判造成的损失

  下面是一些在读书时记录的一些有趣的观点和事实,在此处再做一次记录。

  1. 儿童并不只是将发音逐字逐句的模仿,或者切分成很小的部分,相反,他们认真地捕捉其中的补语和中心语,然后再构建语法体系

  2. 亚欧大陆东西向的,在一个区域内驯化的植物和动物,很容易扩展到同一纬度的其他区域,而经度上几百米的差异就会导致气候的变化。

  3. 正义的社会应该是一个那些尚未被赋予肉体的灵魂在知道自己可能会被分配到劣等基因的情况下,依旧希望投胎的社会。

  4. 我们要在预防犯罪发生的成本和忍受犯可能性。罪发生间进行权衡。更好的了解人类可以给我们的权衡提供依据。不能否认存在误判的

  5. 道德可能源自大脑中一个部件,并在不断进化。

  6. 人类的行为不是单一原因的结果,而是许多因素的累加,有促使犯罪的因素,也有抑制犯罪的因素,刑法的目的是为了增强抑制,不能因为决定主义的概念放弃惩罚,我们不可否认存在许多因素能对人的行为造成影响,所以我们要研究人,才更好的预防这些因素造成犯罪。

  7. 法律的基本目的是为了正义,还是为了抑制犯罪?

  8. 尽可能防止未来的错误和尽可能避免不必要的惩罚之间权衡。

  9. 将数字与道德类比。

  10. 1+1等于3是错的是因为预期与结果不符。道德r也是如此?

  11. 警惕刻板印象,当处于敌对时,刻板印象很可能有偏差,警惕因刻板印象导致的自我预言

  12. 物质谬误:认为一个物质具有真实的 不变的价值,而不是对特定时空下愿意购买的人才有价值

  13. 类似我们假设光源来自上方,我们在其他问题上也可能存在同样的假设。

  14. 自利性幻觉

  15. 如果不存在痛苦,就不会意识快乐。(如果不存在背叛伴侣的可能性,就不会意识到爱。)

  16. 暴力的原因是竞争利益不信任荣誉

  17. 思考具有递归性

  18. 道德圈的扩大是由于越来越多的人被平等对待对我们每个人更有利

  19. 性激素会对大脑发育产生影响。

  20. 智力天赋上两端的男性比例都高于女性,或者说,男性的正态分布曲线更缓,女性更陡。

  21. 行为遗传学三条法则

  1). 人类所有的行为特性都是可遗传的

  2). 家庭环境的作用要远远小于基因的作用

  3). 在人类复杂的行为特征方面,相当一部分比例的比例的变异不能够用基因或家庭作用来解释

  22. 基因,共享环境,独特环境。

  23. 家庭对儿童的影响十分小。

  24. 人格的形成40-50%来自基因,0-10%来自家庭(共享环境),50%来自独特环境(同伴群体等)

  25. 不同的基因或者说大脑对同样的行为有着不同的反应

  26. 艺术是一种炫耀性消费

  27. 雄园丁鸟会尽可能装饰自己的巢穴,雌园丁鸟会选择最漂亮的巢。

  《白板》读后感(三):对比《白板》《人性中的善良天使阅读笔记

  1. 我确实得到认识上的突破:我本来就微不足道

  2. 从进化心理学角度,真正的信仰者可能比玩世不恭实际操纵者更加危险,后者可能会寻求达成交易,而前者会坚持到最后—把整个世界拖下水;

  3. 就跟没人说得明白量子理论一样,平克也没完全确定“人性”是啥,他在左边这本书里主要目的是为了解放人性,右边这本书里是在寻求同盟者,从人类学角度。这中间最大的变化他结婚了,第三次。

  4. 人性也许就像一个人的影子,你会攻击别人,别人也会攻击你。这个影子离真理越近,影子越小,离真理越远,阴影越大。其实影子和你本身有共同的价值观分歧发生时,比较客观处理方法是选择强调哪一种,并尽快达成一致

  5. 否认人性是不对的,偏见只不过是因为人把价值看成了命运的赌注。但好在大脑进化实际上是相当慢的,先天具有的界定问题的方式是会进化的(靠工具)。所以我们要不停的付出艰苦努力

  《白板》读后感(四):在当前西方社会环境下看平克的人性论

  本书虽名为白板,但意图是在提出反驳白板理论的人性说。作者运用了大量进化心理学、行为遗传学、社会生物学、语言学、解剖学、脑神经学的最新科研成果和学术思想,提出了自己对于人性的论断。简而言之,就是人天生固有人性(反驳了白板说),人性同时存在向善和向恶两面(反驳了高贵的野蛮人说),人性是经过漫长历程进化而来(反驳了心灵独立说)。

  有了这样依托于近现代最新科学发展成果的人性论,就可以回过头反思近现代以来人类在宗教、社会、文化领域所犯过的累累过错。人类有史以来在种族、性别、贫富教育等等议题上根深蒂固的过时认知以及由此产生的偏见,曾经造成了多少战争、歧视和禁锢;现代以来西方社会急于拨乱反正而兴起的逆向种族歧视、女权主义、提高社会福利改善教育环境等政策矫枉过正,反而更加深刻伤害了更多社会群体,引起社群分裂和动荡。作者也正是目睹了这些正反实例,洞察出如果不回到最本初的话题,即有没有人性,人性是什么,不建立在坚实的科学成果和理论基础上来回答这些问题,那么无论做出怎么样的判断行动,都是徒劳无功,甚至是一错再错的。可悲的是,那些在现实生活中甚嚣尘上的思潮和运动,又有多少会去考虑其底层的生物科学,甚至是社会科学基础呢?无非是反过来在利用人性的弱点在贩卖私货,谋取私利,制造更多的混乱不公

  作者的贡献在于及时拉住西方社会思潮中不顾及,甚至故意漠视基本科常识的错误倾向,向读者展示了以上科学领域内的思想共识经典案例,从而能够将原先混沌不清的社会争议标本剖析在明亮的学术实验台上,让稍具科学素养普通人都能够从中做出正确的判断,相信平心静气去看待人性才是解决问题的正道。然而有时真理不是愈辩愈明,很多社会现象的变化也未必是有理天下。作者可能也是深感西方社会中日益混乱的价值观正在掏空表面坚固繁荣社会的根基,本身也无力改变什么。所以也只能做到将所有道理都说出来,所有材料都摆出来,但在全书中也不能提出什么解决方案。虽然很遗憾,但凭学者一己之力能做到这点,也是不易了。

  《白板》读后感(五):读书笔记

  2017.2.10人性论(一)科学研究人性的四大桥梁

  1、认知科学(认知心理学与人工智能)——研究心智与心智计算信息加工与模块化

  2、神经科学(认知神经)——研究认知与情感如何在大脑中实现以及什么是自我

  3、行为遗传学——研究基因如何影响人类的行为

  4、进化心理学——研究种系演化以及心理适应以及心理活动的目的

  2017.2.13人性论(二)文化是什么

  1、文化是一种有助于人类生存、繁荣并延续血脉的独特设计。不同的文化并非来自于不同的基因,但文化也并非与基因毫无关联,相反,文化离不开那些负责我们学习能力的神经回路。另一方面,对大脑内在机制的研究也不能取代对学习、文化和社会化的研究,前者只是尝试去解释后者是如何运作的。

  2、我们具有从众的动机,一是希望从他人的知识和判断中受益,二是能够提供行为的标准以避免无休止的争执。而且,当风俗习惯在一定范围内确定下来后,就会成为人们观念之中的现实,比如我们的货币或者法律。所谓“星星之火可以燎原”,说的就是文化的进化过程。

  3、从某种意义来说,文化即人们为了生活而积累起来的技术工具和社会创新。虽然保存文化多样性被认为是有重要价值的,但事实上,文化总是处于变迁之中的,当不同的文化发生碰撞时,如果某一种文化能更好的满足人们的欲望和需求,则更容易被人们接受,这也就是所谓的“文化同化”的原因。《枪炮、病菌与钢铁》提供了一种观点,人类社会的命运既不是因为偶然也不是来自种族,而是来自人类吸收他人创新的动力,以及来自地理环境和生态环境的变迁。

  4、关于还原论,平克认为应区分为好的还原论和坏的还原论。所谓坏的还原论,是指在解释一种现象时,试图用一种最小的或者最简单的构成要素来进行说明;而好的还原论,是指它不仅用一个领域的知识替换另一领域的知识,而且还将两个领域有机联系起来。从这个角度来看,要研究人性科学和人类的心智活动,就必须从几个不同的层面去理解:大脑的功能、大脑的实时运行、大脑活动在神经组织层面的实现方式、个体的大脑发育以及整个人类大脑的演化过程。

  2017.2.16人性论(三)白板的三根救命稻草

  科学的进展使得“白板论”有了三根救命稻草,也就是所谓的来自于人类基因组计划的研究成果、以联结主义为核心的神经网络以及神经系统可塑性的研究。

  然而,在平克看来,基因组中的基因数目与有机体的复杂性并无太大关联,而人类的自由与行动的多样性则来源于复杂的生物学构造(即基因间的交互作用);联结主义神经网络或可对认知过程的基本成分作出解释,但仅凭它们自身却无法解释思维与语言(包括定义、创新、量化、递推等),而大量有意义的工作实际上都是围绕着如何设置网络内部的先天神经线路进行的;神经可塑性并非具有神奇的魔法功能,它仅仅是学习和发展的另一种表述,另一方面,大脑中的所有事物也并非都源于感觉经验。

  平克反而认为基因组学、神经网络模型以及神经可塑性是与复杂人性相符的。当然,这种本性并非严格按照程序设计而不受任何信息输入的影响,以及不受文化制约或被赋予所有概念和情感的所有细节;相反,复杂人性是一种足以担负起观察、移动、计划、谈话、生存、理解环境、与他人协调的本质。

  《白板》读后感(六):“连接”是改变大脑的重要原因

  “连接”是改变大脑的重要原因。

  观念的连接形成了人的思想。平克在《白板》中提到,观念彼此连接,形成知识和记忆的组合。让人从一个观念联想到另一个观念。信念和记忆都是信息的集合,如同数据库的资料一样,只不过他们存在于行为模式和大脑结构中。我们的阅读,往往是把书本提取成为一个框架,然后是补充关键词或者标签的过程。读完一本书之后,书中的知识点与大脑中的其它知识发生了连接。在互联网时代,知识的储存和记忆非常方便,而精确地收集、整理和检索信息,是人类利用人工智能增强认知能力的必由之路。

  观念的连接创造了艺术。平克认为,文化是高雅的娱乐,是使我们能够生存、繁荣并延续血统的一种独特设计构造。人类是认识运用知识并相互合作的物种,文化这种形式应运而生。而威尔逊在《知识大融通》中提出:艺术反映人性,建立在人类心灵的物质过程上,直接导向基本的元素或者标签。这些元素是人类共有的,比如基本的几个符号。艺术表达人性中的外遗传法则,能引起大脑的情绪反应,连接人的不同记忆。流传久远的作品都是反映人类的共性。我们的绘画试图表达的是人性,这也是艺术作品打动人的地方。人体解剖和艺术的结合也会带来巨大的震撼。Ted公开课有这样的演讲,带来一种奇特的生物学震撼。

  思想、图像、音乐都可以拆解为相对等的元素,在大脑里连接,产生奇妙的结果。

  《白板》读后感(七):暴行是受害者的罪名吗?

  暴行是受害者的罪名,因为事件由他而起。

  结语的标题是“人性,只存在艺术家的文字里”,从另一种角度说,人类的天性驾驭了我们,这种天性是由几十万年的进化过渡形成的。

  白板说对优生学、性别歧视、种族歧视、宗教信仰的偏见、阶级偏见都产生了影响,试图说明极端基因的论调是不可取的。另一方面,就算我们的议题从“高贵的野蛮人”开始,或者从“机器中的幽灵”开始,我们从自然与社会中获取利益的手段并非一如既往受到压迫、暴力与贪婪的制约。思维从零和到正和的转变,让我们诉诸很高级别的权威,人性由此而来,它似乎应证了人类灵魂深处最豁达坚韧的部分,能够通过共情与缅怀构建自我教育的体系,构建意识中栖息的灵魂家园。

  尽管有时候人性的光芒仅仅是一种艺术虚构的作品,但它却能跨越时代、国别、族别、性别进入所有经历着的内心,形成“机器中的幽灵”,开始对鸿沟、冲突、对立、衰落进行更静默的“对话”,而非肆虐的杀戮。而人性之恶也通过相通的方式,通过艺术中的放大以及比对而给有意义的剥离与披露。或许,我们都受到环境、基因、自由意志的支配,但这并非不平等的起源或者不公正的原罪,我们生命形式的丰富鲜活程度同样在受到作恶束缚的同时,受到际遇与机遇的协调与整合,从而整个时代,时代下的不同群落文明得以更适应的并存下去。

  如果将人性的两面中任意一面进行剥夺,那么再精密的设计都无法使得人类社会更加顺利而不是更局促的向前发展。比如“优生学”引导社会主流的过程中,进行了德国纳粹毒气室的屠杀行为就历历在目,人类用人皮做衣服,用人的骨灰做肥料,深刻的嘲弄了我们自己,这不仅导致了几百万人无辜死于暴政,更陷入规模史前最大的战争中,不仅仅波及到殖民地,还波及到一些尚未开化的民族中。个体的语言、艺术、情感都因为胆怯而被社会论调所蒙蔽,因为太过激昂的“等效”的鼓吹而失去内心的审判的标准。似乎对人性中豁达、包容、共鸣与正视的占有是一种双重矛盾的冒险,因为“闪电战”是德国主导的二战趋势,它能在短时间内统治舆论,发出更强硬的国家号召。

  回到白板说,我们如何矫正内心偏狭的饥渴,在侮辱性的猜忌中保留内心的净土——文学的语境尚存,则人性的积淀愈深厚。动物保留着屠杀、压制、贪婪与滥交等特性,被指是几十万年进化中获得生存优势的一种结果表现。而人类则通过建立暴力机构,建立有武装力量的政府从集体方面保护我们的安全,这是人类区别于动物的重大调整,我们不仅有国家形式的组织,也有欧盟形式的政体,也有失去土地的国家和在流亡中靠救济完成生命形式的国际难民,这些都是我们穿透意识形态的禁锢默许诞生的人类共存形式,是人性中一个维度进行扩展的结果, 它致力于区别极端生物学意义上的进化论调。

  这本书我还是没有读完,倒数第二章我没有读。总体来说,语言比较通顺流畅,翻译的很好。我买了平克的四本书,这是读完的第二本。

  《白板》读后感(八):《白板》读书笔记

  前言——天性与教养之思

作者认为行为由基因和环境共同决定否定人性的存在是危险的抚养孩子时,对儿童天性的违背认为人性可以通过大规模社会运动重新塑造的信念导致了人类历史上一些极大的暴行

  第一部分:白板说的兴起与挑战第一章:与“白板论”相伴随的三种流行的人性论

洛克(John Locke )的白板说——心灵是白板一张卢梭的“高贵的野蛮人 ”——相信人性本善,邪恶的行为都是由于社会造成的霍布斯则相信人性本恶,需要一个利维坦来维持人类社会的秩序笛卡尔的“机器中的幽灵”——认为心灵的存在是不应受怀疑的,而躯体的存在才值得怀疑。他认为心灵是不受物理法则支配的。这一学说对知识学界的影响举例:布什政府反对抽取胚胎中的干细胞研究,认为卵泡阶段已有灵魂注入,和一个人等同的,因此毁坏卵泡也是一种谋杀行为笛卡尔和卢梭都是反对霍布斯的,但他们两者之间的理论可以并行不悖

  第二章:人性理论的前世今生

社会达尔文主义(其实更应称为社会斯宾塞主义)——赫伯特斯宾塞认为不切实际的社会改良家如果试图改善贫困阶层就是在干预进化进程。这样的理论为纳粹、为欧美当时通过的一系列种族主义、倡导优生学的法律提供了道德铺垫白板说的演化对洛克来说,是一个反抗教会和暴君的武器到了19世纪末和20世纪,洛克和密儿(John Stuart Mill)形成了联结主义——即空白的大脑将各种感觉记录下来,一种观念可以让人联想到另一种观念联结主义后来又成了行为主义的核心。行为主义的奠基人约翰华生认为一个婴儿的天赋和能力不起作用,他将“观念、信仰、欲望、情感等”一并从心理学驱逐了出去,因为他认为这些都是主观的、无法测量的。对于行为主义学者,他们只关心研究外部的刺激和人的反应另一位行为主义的代表是B.F.斯金纳。他在畅销书内写到, “如果把社会变成一个巨大的斯金纳箱,对行为进行精心控制,就内消除侵犯、人口过剩、污染和不公正现象。”于是,高贵的野蛮人,变成了高贵的鸽子当今,虽然极端的行为主义已经失去了市场,但神经网络研究仍以联结主义作为理论基础。直到最近,很多心理学家仍然没有关注信仰和情感的内涵。在这些人眼中,人类如同老鼠,只不过有一块更大的白板,再加上一些“文化工具 ”“文化工具”现代人类学之父博厄斯(Franz Boas)最先强调人类种族间存在的差异不是来自于生理构成,而是来自于文化然而,博厄斯的弟子们创造了一个怪物,即反对任何遗传因素在历史中扮演角色社会学奠基人涂尔干(Emile Durkheim)也有类似主张。到涂尔干,学者也不再认为大脑是白板。涂尔干认为大脑更像是“橡皮泥”,强调的是文化、社会环境对其可塑性总之,无论心理学还是社会学,都在否认个体心理的重要作用,对进化和本能都非常反感。心理学家有时也受乌托邦观念的驱使:认为改变儿童养育和教育方式能改善社会,因此他们反对先天论者具有的消极含义而社会学家则喜欢“机器中的幽灵”理论,因为这为他们提供了一系列的社会学口号,诸如“自由意志”、“人类心灵可以自由选择”等

  第三章:连接生物学和文化的四座桥梁

20世纪的社会科学家曾试图竖起一道墙以区分物质与心灵、如同白板的大脑和文化对心灵的塑造、野蛮人天生的高贵和社会机制的堕落、类似机器的身躯和能够自由选择的心灵等等。然而,产生于心理学、脑科学、遗传学和进化论前沿的新观念正在突破这面墙。心理学“认知革命”带来的五种观念第一,心智计算理论认为人的心理和人工信息处理器可以使用相同的原则,解释了理性如何能够从没有意识的物理过程中产生。人工智能是与邻近的领域。深蓝、AlphaGo、会写小说会编曲的人工智能证明了“推理、智能、想象和创造性属于信息加工的表现形式”第二,心灵不是一块白板,因为白板不能做任何事,而是更类似于一台没有安装过软件刚出场的计算机。只是在究竟存在多少先天的学习网络机制方面存在着东-西极之争(MIT vs. UC San Diego)第三,头脑中的有限程序组合能产生无限多的行为反应第四,人类普遍拥有的心理机制可以解释文化间的表面差异一个例子是,虽然人类有6000多种语言,但最近语言学家Mark Baker已总结出了12种变量来概括语言间的差异。道德和民俗文化间虽有差异,但其产生的心理深层运算机制却可能是先天固有且通用的:比如不同民族穿着虽不同,但每个人都在努力通过自己的外表展示自己的身份第五,心里是有许多互动部分组成的复杂系统。大脑中有不同模块,他们能协同运作也有基于不同指向和目标的竞争。认知神经科学——研究的是认知和情感如何在大脑中实现的许多例证表明大脑的基本结构特征几乎不会因受到来自感官信息的影响而发生变化,智力、天赋、性别去想以及冲动性暴力并非完全是后天习得的结果然而,个体学到的任何东西都势必会影响大脑的一部分。只是对于个体发育过程中大脑是如何发展的,我们仍知之甚少行为遗传学基因中的微小差别可导致巨大的行为差异 (黑猩猩vs.倭猩猩,虽只有%零点几的差异,但一个攻击性强一个友好、一个由雄性支配雌性一个反之)同卵双生子拥有最为相似的基因然而,也有人认为心理并不是完完全全地只受基因的影响,原因有二:基因大部分作用只是一种概率。行为遗传学家估算,在既定的环境中,大多数心理特征的变异中,只有一半的变异同基因有关基因的作用通常取决于环境基因遗传在很多方面能影响我们的行为偏好,或正面或负面,让我们不禁思考在做选择时,我们真正拥有的判断力有多少?进化心理学自然选择是一个道德中立的过程,能获胜的是自我复制最有效的。根据理查德道金斯,被选择的基因是自私的自然选择形成的欲望,不等同于理性追求个人幸福的一般欲望在所有人类文化中、在还未掌握文化的儿童身上和没有文化的动物身上,都出现了很多的心理能力,因而心理看上去不像是能被文化随意塑造的。虽然西方世界普遍相信卢梭的性善论,但在过去20间人类学家搜集的证据表明,霍布斯的性恶论更正确。野蛮的土著部落中暴力事件、战争导致死亡人数的比例远超文明社会。然而,尽管冲突是人类的普遍特性,解决冲突也是普遍特性

  第四章:文化是有助于人类生存的一种独特设计

这一章的主旨: 文化不是彩票,而是使我们能生存、繁衍的一种独特设计构造虽然黑猩猩、机器人和孤独症患者(具有某一中神经缺陷)也喜欢模仿,但他们缺乏直觉心理机制去揣测被模仿者行为的意图,这样的话他们就没有文化学习的能力什么是文化?认知学家Dan Sperber认为,我们应该将文化理解成像流行病一样蔓延的心理特征:观念及实践活动在人群中的传播。而文化生活其实是建构在人们的虚拟想象认同的基础上的。文化是人们为了生活而积累起来的全部技术创新和技术创新文化的演进和生物学上的进化有高度相似性,一个族群分裂成两个之后它们将向不同的轨迹发展,越是新时期出现的分裂,两个族群越相似当不同的文化出现碰撞时,那些能更好满足人类需求的文化就会向另一文化渗透Thomas Sowell和Jared Diamond非常信服地证明了人类社会的命运既不是因为偶然也不是来自种族,而是来自吸收他人创新的动力,以及地理环境和生态环境的变迁在农耕时代,易于培植的植物和驯化的动物集中在新月沃地、中国、中美和南美,于是这里出现了人类的第一批文明文明的繁荣源自文明的交汇,而落后则源于文明的隔离:欧亚大陆是一个巨大的各种地方性创新的聚集地, 易于收集来自各种地方性创新;而塔斯马尼亚岛是人类有史以来记载的最为原始的族群,在于澳大利亚大陆分离之后,很多技术可能就在历史的长河中遗失了作者倡导历史和文化的研究应以心理学为基础。只有将大脑看成由负责思考、感知和学习等活动的复杂神经回路构成的事物,而不是将其看做白板或幽灵,才能对自身的文化有更充分的理解。

  第五章:最后的抵抗

作者在本书中要倡导的基本观点:无论现在研究的最新进展如何,作者相信人性必然是普适的和复杂的在本章中,作者驳斥了基于最新科学进展研究而产生的三种白板论的衍生品基因组数目缩水(之前预估5-10万,而人类基因序列组统计出来的大概在3.4万个左右)——有人辩驳人类大脑不能承载太多事物联结主义——相信一般神经网络就能解释人类所有认知活动极端神经系统可塑理论——相信大脑皮层可以随着环境和要求的改变而无限变化观点一:基因重要,环境也重要有机体的复杂程度并不仅取决于基因的数目,还取决于基因间相互作用的复杂程度。虽然人类基因的数目可能只是蛔虫的2倍,但算上相互作用,复杂程度就是蛔虫的2^16000倍另外还要考虑两个因素:一是基因与蛋白质合成的复杂程度;二是测到的3.4万个基因只占人类基因组的3%,其他部分包括不负责蛋白质编码的DNA和被看做“垃圾的DNA”, 而我们对这些基因如何影响个体其实还挺无知观点二:神经网络是对复杂人性论的一个重要补充,它消除了认知步骤和大脑生理活动间的沟壑,是将生物学和文化联系起来的中纽带;然而通用的神经网络并不能达到人类思维和言语的基本要求,应此它不能是人性论的替代物/唯一解释观点三:大脑的可塑性没有想象中的那么强。神经科学逐步表明大脑基本结构实在基因控制下逐步形成的,大脑的各个系统显示出了与生俱来的专门化迹象,它们相互之间是不可随意替代的。

  第二部分主要讲了学界的政治斗争,略过

  第三部分 我们为何不必为人性而担忧

  在这一部分中作者驳斥了四钟对于人性方面的科学发现而引发的忧虑:不平等之忧、不完美之忧、不自由之忧、无意义之忧。作者试图证明每种观点在逻辑上的错误,并认为否定人性的危险比人们想象的会更严重。

  第八章:不平等之忧

作者要反对的忧虑:如果人与人之间有与生俱来的差别,那么压迫和歧视会被认为是正当的。有人担忧:承认不同个体因为性别、阶级、种族等方面存在的天赋、能力、兴趣等方面的差异,会导致三种罪恶:偏见、社会达尔文主义、优生学作者认为人与人之间存在差异是确凿无疑的,问题的关键是这样的推理过程:“如果人与人之间有与生俱来的差别,那么压迫和歧视会被认为是正当的”性相近、习相远:人与人之间变得相似或不同是受到两种不同力量的推动:进化心理学家管制的是使人类变得相似的力量、行为遗传学家则研究使人类发生变异的力量。人类心理上的共同之处要远大于其他方面的任何差异。种族内部个体的差异,要远大于种族间的差异(YQ:也许可以想象为两种正态分布图)事实上,人性的概念正是我们反对歧视的原因所在。虽然个体间存在智商、体力或其它方面的差异,但所有人都具有某些共同的特性:没有人愿意被奴役、被羞辱、受到不公正对待等等。我们之所以反对歧视和奴役,是因为我们相信无论人们在某些特质上存在多大的差异,在上述这些方面,所有人都是相同的。我们关注的不应该是种族在某些特性方面的平均水平的差异,这会造成刻板印象,并被用来服务于某种歧视性目的。简而言之,这些种族、性别间平均水平的差异,不应该被用来作为歧视的依据正义社会的概念:哲学家John Rawls认为“一个正义的社会应当是:那些尚未被赋予肉体的灵魂,在知道自己可能会被分配以劣等基因的情况下,仍希望投胎于其中的社会。“ 事实上,先天能力差异的存在,使Rawls的社会正义概念根据敏锐性和永恒的重要性。如果我们的大脑是白板,那么就会有人说贫穷的人都是咎由自取、因为他们没有发挥出自己的天赋。如果承认人们天赋中的差异,那么人们可能就会发现即使个体尽了最大努力、却依然会处于穷困之中。Rawls主义者会认为,这是不公平的,应该加以调整,如运用再分配税收制度等。哈耶克认为:”人人生而平等绝对是假的……如果我们平等对待所有人,结果必然造成他们在现实地位上的不平等……因此,将他们置于平等境况的唯一办法就是区别对待“存在众多以平等之名行不平等之实的事例,有些危害性极大,如20世纪的一些暴行:那些受过良好教育、有进取精神的少数族群在他们迁入的地区往往取得商业上的成功,但这些人因为他们瞩目的成功而被视作剥削者和寄生虫,从而糟到驱逐和种族屠杀。。。

  第九章:不完美之忧

忧虑:如果人天生就是不道德的,那么改善人类的梦想就会显得徒劳因为对不完美的担忧而信奉“白板说”起源于两种谬误:自然主义谬误:即“天然存在的就是好的”道德主义谬误:如果某种特性是符合道德的,就必然是自然中存在的总之,作者的主张可以概括为:我们要正视人性中那些不完美的方面;即便那些不完美的人性是自然进化而来,也不代表这些特性造成的罪恶就应该被认为是合理的。道德圈的扩展:作者认为道德圈的扩展可能是源于进化的自利过程与复杂系统规则间的交互作用。在人类历史中,人类合作现象的不断出现是因为人们发现他们参与的是非零和博弈。这种动态特性使得染色体重能促进合作的分子不断被复制、那些能促进合作的细胞被复制、以及那些能聚合成复杂有机体的细胞不断被复制。人类社会也想有机体一样,会随着时间的推移变得越来越复杂、越来越具有合作性。非零和博弈的出现不是来源于人们助人的能力,而是来源于他们互相节制、避免伤害的动力人们认识到他们不可能逼迫他人去遵守自己不愿意遵守的规则。这样一来,想要做到和平共处、合作共赢,就不需要将自私从人们内心剥离出去了。普遍人性的存在,正式到的进步和社会发展稳步提升的重要途径。

  第十章:不自由之忧

忧虑:如果人类只是生物学意义上的产物,那么自由意志的说法就是荒诞的,我们也就不能再指望人们对其行为负责用生物学解释人性,似乎是将越来越多的人划为无过失行列。最近几十年的滑稽说法包括:Twinkie defense, Black rage, 色情内容、摇滚歌曲的毒害等等。背后的逻辑是:如果某一行为是由行为者的生物物理因素导致的而非行为者自由选择的,那么行为者就不能为之负责。然而,“理解并不代表宽恕”。大多数哲学家(包括康德、休谟和萨特)都认为一个人除非受了胁迫,比如被人用枪指着脑袋,否则我们都会认为他的行为是自由选择的结果,即使这些行为受到了大脑中一些事件的影响。另外,虽然有人可能会认为惩罚罪犯是无意义的,让罪犯改正的短期效果和长期效果都不佳等等。然而,不论如何都要对为恶者实施坚决的惩罚,否则人们就会认为法律只是虚张声势而已。法律不是戏言、必须执行。(YQ:概括而言,就是要杀鸡儆猴)总之,作者认为一个人只要不是神志不清,那么就应该为其行为承担责任。生物学上的解释至多只能是一部分动因,但不能消解责任的概念。

  第十一章:无意义之忧

忧虑:如果人类只是生物学意义上的产物,那么生活就会失去更高层次的目的和意义。凯文和跳跳虎的故事论证了为什么一个不道德的利己主义者的立场是站不住脚的:如果本人不愿意克制自己不去把别人推到泥沼里,那么他就很难要求别人克制自己不去把他推到泥潭里(YQ:即礼尚往来)。所以,虽然“克制”需要付出一定成本,但坚持一种道德规范依然是值得的。怎样看待道德的来源?在人类的历史进程中,我们通过理性(掌握了我们的利益和他人的利益进行交换的逻辑)、知识(明白了长期合作带来的好处)和同情心(拥有了能让我们对他人的痛苦感同身受的经验),不断扩展着道德感的范围。因而,不是宗教赋予了道德,而是进化附于的。相信道德源于宗教则会导致很多假借上帝之名而实施的罪恶行为——绞死同性恋者、烧死女巫、驾驶飞机撞击摩天大楼等等认为科学认知会消解人类价值观的担忧就有点类似如下类比:因为相信宇宙在膨胀而终将毁灭,所以人生奋斗没有意义问题的根本在于混淆了思考问题的维度理查德道金斯是这么来考虑微观层面人类自私的基因vs宏观层面由基因决定的人类行为之间的关系的:虽然从基因层面(最终层面)来看,对自己孩子的哎、对配偶的忠贞、对朋友的爱和信任,都有着自私自利的动机,但从人类的角度(当下的角度)来看,这些爱是无限的、不用怀疑的

  第四部分:认识自我

  第十二章:触摸现实

这一章讨论的是认知的假定——主要从概念、语言和形象三方面,驳斥了相对主义。相对主义的观点认为 现实只是运用语言、刻板印象以及媒体形象进行的一种社会建构。相对主义是和“白板说”交织在一起的——他们认为大脑不存在任何可以把我事实的预设机制,即我们并不是睁开眼睛就能领悟现实的。作者在一开头就表明: 经由进化而成的大脑虽然难免出错,但却具有一定的智能机制,使我们能够触摸到现实中与祖先的生存和繁衍息息相关的方面。之所以说这种看法是正确的,并不是因为我们有感知觉机能,而是因为我们有认知机能的缘故。我们的认知机能(就像我们的感知觉机能一样)是与现实世界相协调的,这一点在它们对错觉的反应上体现得最明显:它们承认存在违背现实的可能性,并试图从错误印象背后找出真相。主要论点:我们可以通过洞察自身在分类、语言和心理意象等能力上存在的弱点,就可以最大程度地使自己免受刻板印象、阴谋论者、媒体、广告商等在此类方面的操纵

  第十三章:人类认知的局限

认知局限的发生在于激情、意图、情感等在人类进化初始阶段的目标和现阶段目标的不匹配。比如出于对饥荒的预期,人们暴饮暴食,尽管饥荒从未出现。又比如,数学、文字、科学被发明出来的时间都不长,所以我们需要去学校弥补这些人类心灵先天不擅长的领域。在这一章中,作者还讨论了应该如何克服认知的局限,理性看待生命伦理、食品安全、经济等问题

  第十四章:人类苦难的众多根源

在这一章,作者解释了人与人之间存在的各种冲突因子——非亲属间、亲属间、两性间、朋友间、甚至是自己内在的矛盾冲突。这些冲突因子造成了种种人类苦难然而,在这一章的最后,作者又阐述了苦难的意义:“ 如果遭受苦难的可能性不存在了,我们拥有的将不会是幸福和谐,而是意识的完全丧失。”下面这个例子,最有意思:我们可以想象有这样一个物种,隶属于它的每一对配偶都会被放逐到一个孤岛上,在那里终老一生,它们的后代长大后会离开那里永不回去。由于这对配偶的基因利益完全一致,我们从一开始就会认为,进化将会使它们拥有幸福完美的性爱、情爱与友爱。 但西蒙斯认为,这样的情形不会发生。这样一来,将不会再有坠入爱河的事情发生,因为没有其他配偶可以选择,坠入爱河将是巨大的浪费。

  第十五章:不可避免的道德错觉

本章的要点在于阐明人类的道德感并不足以保证能够将不道德的行为挑选出来,从而起到杀一儆百的作用。作者在这一章中主要批判了两种道德错觉:居高临下的道德指责: 今天,绝大多数的“社会批判主义”都包含有上层阶级对下层阶级品味的指责(低俗的娱乐、快餐、大批量生产的货物),与此同时,他们却认为自己是平等主义者。神圣与禁忌:作者提醒人们 扩大这些先验的价值有时会带来很荒谬的后果。 正如历史学家伊恩·布鲁玛(Ian Buruma)所写的那样:“这再一次表明,真正的信仰者可能比玩世不恭的实际操纵者更加危险。后者可能会寻求达成交易,而前者会坚持到最后——把整个世界拖下水。”

  第五部分 敏感话题

  第十六章:政治

本章要探讨的是左翼政治哲学和右翼政治哲学之间的政治分歧与有关人性的科学研究在知识层面的联系。左翼与右翼在人性上观点的本质差异:左翼政治哲学的依据是乌托邦的观点:人类心理方面的局限性源于社会安排方面的人为缺陷,不应该让这些缺陷妨碍我们对一个更加美好的世界的展望。正如萧伯纳所言:“有些人看到已经发生的事情问‘为什么?’;而我梦想着没有发生过的事情问‘为什么不?’”右翼政治哲学的依据是悲观主义的观点:人类天生就在知识、智慧和美德方面存在局限性,所有的社会安排都必须承认这些局限性。正如康德所言: “人性这根曲木,决然造不出任何笔直的东西。”这两种观点衍生出很多政治上的不同立场:乌托邦观点寻求的是弄清社会问题,设计出直接解决这些问题的对策相反,悲剧观点的着眼点是能够产生出符合我们目标的系统,即便这个系统中没有一个成员特别聪明或特别善良。按照这种观点,市场经济已经实现了这种目标持乌托邦观点的人指出,如果盲目相信自由市场,就会出现市场失灵的情况。他们还提醒人们要注意自由市场往往会导致财富分配不公。持悲剧观点的反对者认为,公正的概念只有在法律框架下运用于人类的决策方面才有意义,而非将之用到抽象的“社会”中。弗里德里希·哈耶克写道:“必须承认,在很多情况下,是由市场机制来分配收益和成本的,如果结果是收益和成本被故意分配给了某个特定的人,那么这是非常不公正的。”但他认为,这种对社会公正的关注混淆了一件事,因为“一种自发形成的秩序的具体细节,不能被认定为是公正或者是不公正的。”带有乌托邦观念的革命:第一场带有乌托邦观点的革命是法国大革命,想一想华兹华斯对那个时代的描述,以及他的诗句“仿佛人性在世间诞生”。这场革命的发动者推翻了古老的政权,试图以自由、平等、博爱为起点,建立一个新社会,试图将权力赋予一位道德高尚的领导者。但这场革命也将一个又一个领导者送上了断头台,因为每一位领导者都未能达到篡位者的标准,只有那些篡位者才会宣称自己拥有智慧和美德。这样的人事更迭并没有留下什么政治结构,反倒是留下了真空,而拿破仑将会填补这一空缺。俄国革命也是受到乌托邦观点的激发而产生的,它也使得一系列革命领导人落马。人类本性所固有的局限性证明,仅仅建立在革命者的道德抱负基础之上的政治革命是徒劳无功的。用“谁人”乐队歌曲中的唱词来说就是:迎接新老板,他却与前任老板无二致。作者还在这一章内阐述了美国宪法设立所基于的人性论(略)最后,作者相信由于人类在人性上的认识的推进,左翼和右翼间的政治观念鸿沟将很快被跨越。下面引一句Central Left的政治家辛格的话:“如果面对弱者、穷人和正在受剥削或只是因为没有足够的能力过上体面生活的人,我们袖手旁观的话,我们就不属于左派。如果我们说世界就是这样运行的,它将一直是这样运行,我们对此无能为力,那么我们就不属于左派。面对这些情况,左派想尽一份微薄之力。”

  第十七章:暴力

在这一章,作者首先阐述了暴力不仅仅是一种习得行为,暴力基因确实是存在的然而,仅仅认识到这一点,不能解释为何战争会有始有息,犯罪率会上下起落。因此,认识暴力的逻辑也是很重要的。作者认为,对暴力的逻辑阐述的最清楚的是霍布斯,他认为:在人类的本性之中,我们发现了导致争执的三大原因。第一,竞争;第二,缺乏自信;第三,荣誉。第一个原因促使男人为了获利而去侵略;第二个原因促使人们为了安全而去侵略;第三个原因促使人们为了名声而去侵略。作者于是对这三种逻辑分别进行了阐述。作者于是分析了霍布斯“以暴制暴”的合理性和不足:无政府主义必将会导致暴力混乱然而,霍布斯没有提供如何监督警察的问题。 带着武器的人始终是很危险的。作者最后阐述了解决暴力问题的博弈论思维(这段比较抽象,不是很能理解)

  第十八章:两性

这一章的核心观点比较简单:消除对女性的歧视很重要,但认为男女两性在先天心智方面毫无差别,则是不值一提的观点。选择的自由是重要的,但确保女性在各个工作岗位上都刚好占据50%的比例则是毫无意义的。

  第十九章:儿童

这一章讨论的是,一个人的成长到底受到什么因素的驱使。行为遗传学方面的研究表明有三个因素,影响各不同遗传:占40%-50%共享环境(即家庭):只占0-10%独特环境(同伴环境等):50%哈里斯的“群体社会化”理论: 几乎在任何情况下,人们都会模仿他们的同伴而不是他们的父母。然而,作者认为这三种因素的影响可能是交织在一起的。比如,儿童又是通过怎样的方式归属到不同的同侪群体中的呢?如果是因为他们父母所选择的邻里环境的话,那么它又可被证实为属于共享环境的作用对于个体的发育轨迹,也许真的无迹可寻。作者认为, 在关于人性的看法上,我们或许有必要为一个前科学概念保留一席之地,该观念并不像许多人向我提及的那样是自由意志,而是命运。

  第二十章:艺术 本章的重点:艺术是我们本性的一部分。 不管艺术是人类适应进化的产物还是进化过程中的副产品,还是这两者的混合,它都深深植根于我们的心智之中。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读者发表的读后感】

查看白板的读后感10篇的全部评论>>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