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企鹅欧洲史·追逐荣耀读后感1000字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原创文章 >

企鹅欧洲史·追逐荣耀读后感1000字

2020-02-08 23:52:06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企鹅欧洲史·追逐荣耀读后感1000字

  《企鹅欧洲史·追逐荣耀》是一本由[英]蒂莫西·布莱宁著作中信出版集团·新思文化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136,页数:888,特精心网络整理的一些读者读后感希望大家能有帮助

  《企欧洲史·追逐荣耀》精选点评

  ●2019已读23:推荐!!!写法编年史不同,从几个侧面去写17-18世纪,例如交通宗教避孕套之类的角度,但是又很成体系,不散乱,读完之后对那个时期的欧洲的有更全面印象。前三部分都很好读,第四部分外交的部分好复杂,读不太明白

  ●按需。

  ●企鹅的这套欧洲史从更大更精细尺度串联起最近关于启蒙运动现代性观念相关的系列精读书籍

  ●此书整体一般,第一部分较为有趣,尤其关于交通的内容;其他有些章节较好但失于简略(如第六章),有些章节琐碎乏味(如九、十两章),关于战争叙述尤显散。17、18世纪是伟大启蒙时代,对教权、皇权批判尊重个人自由契约精神、多数统治有限政府理论不断涌现,为建立现代国家提供了强大思想基础,本书在这方面基本上付之阙如,实乃缺憾

  ●个人认为这是企鹅欧洲史系列中最好的一部。

  ●人们浮尸流血,义务反顾,果而终,变成细小文字填入历史,以供后人跌进细碎往事,那样的存在只是为了书页里留下口讯:很抱歉此刻打扰浅薄人生

  ●与其各卷的体例颇有不同,前十章都是专题史,最后三章才是传统时间序列政治史,这一安排颇有点年鉴学派意味,注重长时段的历史背景数据社会变迁,而相对淡化政治事件,或使之在时代背景下呈现出新的意义作者可说相渊博,对相关史料和以往研究信手拈来,无不贴切,虽未提出自己的历史理论,但无疑可以大大深化我们把握认知这段历史。译本上佳

  ●将近900页,不断惊叹,猜不到下一个主题是什么,猜不到会怎么写,想不到遇见什么样的细节层次。启蒙、革命理性、进步,这类大词在书里就像附注;生与死、公共领域兴起权力呈现方式改变、对启蒙做出反弹的感性文化,这些似乎才更重要意想不到地用道路和交通开篇,一下就把人拉进17世纪的世界。写凡尔赛宫,竟然顺带着把哈贝马斯说了个通透。写革命后的路易十六,说的是他得知死刑判决后,寻来休谟的《英国史》,看查理一世怎样平静度过宣判与处决之间的三天。布莱宁有很强的同理共情能力,对复杂、反讽张力十分敏锐,许多抽象的理论,在这本书里都落到了历史细节的实处。

  ●急需地图,普鲁士,奥地利,德意志诸侯,哈布斯堡君主国,神圣罗马帝国,还有尼什么德,他们都在哪,到底什么关系+_+?!

  ●运输革命 避孕套发明 17s三大杀手饥荒战争瘟疫 18s的重大教训是商业的关键在于航运和保护航运的能力/第一次工业革命基于煤和铁,二次基于化工和电力/欧洲的第一咖啡馆在1645建立于威尼斯,此后50年内遍及整个大洲,17s50年代初进入伦敦/1648年整个欧洲都在p577猎巫活动时间而言似乎有个由西向东的梯度 18s识字普及,国家开始越来越多入侵此前是教会保留地的教育领域 阅读革命

  《企鹅欧洲史·追逐荣耀》读后感(一):跟着作者的叙述了解那个时期的欧洲,它的追逐和荣耀!

  这本书的阅读刚刚读了一个开头,相对于整套书的第一本,这本更易读些 从欧洲的沟通,到陆地,到水路,海关与税卡,邮政,还讲到人,人口。从多个角度介绍欧洲可以看到当时的欧洲,交通很原始,马车因为路的颠簸还有人的因素体验特别差,海陆路程体验也说不上好,货运重要路线影响地区的经济。人口方面,人口越多税收平均越少!但是人口多也有资源紧缺的担忧!明天继续阅读!20200109 这本书比第一本好都,坐着整理的很适合普通读者的阅读习惯,从生活的多方面,如瘟疫,医药,婚姻,饥荒,描写欧洲民众的生活状态,然后第三章写到贸易,都城还有工业的生产。有更多的社会属性,让我更全面的了解坐着描绘的欧洲那个时期。那时候的生活条件真的好艰难,但是发展一直继续,特别是殖民地的贸易,和纺织业的发展!20200110-0111

  《企鹅欧洲史·追逐荣耀》读后感(二):这是一个拉锯的时代

  讲述1648三十年战争结束后到1815拿破仑战争结束这一时间段的历史,作者的叙述非常详尽,涉及交通道路邮政人口生育女性医药贸易生产农民建筑宗教文化战争等等各个方面,是一部洋洋洒洒的当时社会全景图。 统观这一时期,人类在世俗生活方面有了长足进步,道路状况越来越好,人口与贸易的交流越来越密集,邮政出版越来越发达,人们可以通过多种方式接触知识,文化普及与识字率大大提高,女性开始参与到文学创作中,并为自己赢得生存的基础,世界范围内的贸易由于广大殖民帝国的建立变得越来越繁荣重要,农业的技术得到提高,并且由于新作物的引进改变了欧洲传统的食物来源,开始步入近代开端。 而在思想意识形态方面,仍然处于理性与感性的拉锯过程中。启蒙运动启发了人的理性,但是浪漫主义思想家仍然在否定理性的作用。人类似乎脱离了宗教的束缚,朝着科学自然科学迈进,但是即使最伟大的牛顿也仍然坚上帝的存在,巴赫所有伟大的音乐也是为了献给上帝。

  法国革命好像要把人类带入更平等更激进的政治制度中,然而最终的结果却是陷入了更深的传统中。

  这一时期各君主国逐渐脱离教皇,民族主义国家逐步形成,现代概念意义上的人民公民国家渐渐成为重要的词语被人们所熟知,然而民族主义的产生也让欧洲各国进行持续不断的战争。

  总之,这是一个传统与现代,理性与感性,宗教与科学挣扎拉锯的时代。

  《企鹅欧洲史·追逐荣耀》读后感(三):“18世纪应该被送入万神殿”

  本书为企鹅欧洲史系列的一册,始于三十年战争结束,终于拿破仑垮台。虽然书名中给出了时间范围,不过本书的写作并非编年体,而是以专题的形式介绍步入近代化的欧洲迅速发展的方方面面。固然现代社会文明的形成始自18世纪末的“双元革命”但是世界的变化并非一夕而成,不是1789年7月14日某个总督的尽职而死或者1804年一缕蒸汽机车的轻烟从英国山间飘出,在一瞬间世界就发生变化的。本书的第一部分也以全景式展现了政权稳定之后,通过交通、食品、医疗、贸易等水平的提升,欧洲社会已具备了进行质变的条件,或者说整个社会已经进行了质变。英国人在重视商业统治海洋之前荷兰人已经尝试,人权宣言在宣布黑人为人类之前,废奴运动欧洲都达成了共识,就连叶卡捷琳娜大帝也是如此,她充满妥协与冷酷的统治小翼翼的对待奴隶问题。 在本书第二部分中,作者就分章介绍了诸国的权力分配与更迭,在这一时间段中最为重要权力事件的当然是伟大的1789年,巴黎人民在随后几年进行了政治试验,其影响及后果深入至今天。奥地利与沙俄地域辽阔,他们所要做的是国家化,这一点体现在他们首都的营造上。至于英国,贵族的利益与王权的退让在北美失败的微妙时间点时由于法国处死了路易十六使贵族王权更加紧密的抱在一起。总的来说,虽然各国君主有这样那样的不情愿,但整体权力架构是在不断变化的,有强势的君主也有柔性的君主,更有腓力五世这样暴露封建王权不合理的君王,他们都不同程度的成为民族的象征,加速了现代国家的形成。教权自上层寻求变革开始的衰退则使国王神性发生动摇。当社会风貌和政治结构都已经脱离了中世纪,“人民”这个词开始出现的越来越频繁,王权声望一落千丈之时——枪在荣军院,而弹药在巴士底! 客观评价法国大革命根本无法做到,法国大革命的伟大意义是把现代政治体的意识形态:国家、民族、人民融合在一起,国民议会对法国的控制远高于波旁王朝,继承大革命遗产的第一帝国在皇帝统治下对抗欧洲。民族创造国家,国家属于人民,虽然作者认为类似于法国大革命这样的“民主”会带来法制的瘫痪与流血的发生,不过正如托克维尔所认为的,像美国那样生来可以民主的国家只有一个。法国发生的事是历史赋予他必将承受的痛苦。 诸多宫殿园林在此时期完工,他们的政治意义作者花了三章进行表述,路易十四的文化霸权要比政治霸权更长久。法国的文化进步速度极快,到1789年巴黎几乎人人识字,这也是法国大革命爆发的前提之一。图书量发行巨大,文化的公众化、理性化,音乐家在文化领域地位提升。三十年战争之后的历次大战使法国的霸权地位起起伏伏,通过奥地利王位继承战争和七年战争达到大国地位的普鲁士有了与奥地利争夺德意志主导权的资本,而19世纪将是英国的统治。 本书的阅读体验逐步下降,第一部分生与死非常好,第二部分权力和第三部分宗教与文化似乎着墨过多于政治了。第四部分战争与和平看得很过瘾,不过受启发不多。本书学术性较强,写文也有些天马行空(从萨德侯爵谈到色情文学,从色情文学谈到避孕,从避孕谈到后入,从后入谈到同性恋在欧洲的发展)不了解欧洲史的暂不推荐阅读。

  《企鹅欧洲史·追逐荣耀》读后感(四):通往现代之路的全面欧洲史

  各个章节写的全——读者的喜好不同也不能说那些简略那些啰嗦,但对于每一个题材的研究又有些碎片化,导致整体的线索不够清晰。给四分半可能更合适。我以本书评的方式记录下,我对这个时代的看法:

  一、整体的走向线索:

  文艺复兴——宗教革命——30年战争——西班牙的崛起和没落——俄国、普鲁士崛起和土耳其的没落——工业革命在英国(法国也有)——荷兰崛起及被替代,即贸易及商业理论崛起——英国光荣革命——七年战争——法国大革命——拿破仑时代。

  二、其他对历史走向不太重要但需给予补充的:

  1)哈布斯堡家族始终参与到各个事件中,但都被边缘化;2)没被作者注意的波兰,实行贵族民主制走向了没落;3)瑞典传奇国王死后,军事不利(很像保加利亚的命运)。4)路易十四时代

  三、关键事件的分析:

  1、文艺复兴,要解释为什么在意大利,有什么影响:

  1)希腊人在君士坦丁堡线陷落后,最合适的落脚点——按照历史线索,第一次从穆斯林获得文化的遗产是十字军东征时代,即1200年左右。故这个外来文化的冲击力的作用可能没那么大;

  2)意大利的商业贸易发达,商人城邦,教皇所在地对思想束缚严重,各个城邦间尔虞我诈(注:当年的观察家说这是在看迷宫;罗素说怎么复述他们关系的混乱都不为过;大使说无论如何都概括不了意大利的政治结构),证明整个意大利权力系统的异常混乱。总结:有钱,混乱,古罗马遗迹激励他们超越或者模仿,商人的审美各异,包括教皇的腐败建设催产了艺术。我认为,这个理由最为充分,也就是有钱的西班牙、土耳其,威尼斯不能有文艺突破的原因——他们有钱有文化,也在建设,但他们的权利系统太集中了,形成不了百花争鸣。

  3)教科书说的,资本主义萌芽,群众基础,教会势力的衰落,东西文明的交流。这些都是微不足道的原因。

  4)小总结及成因分析:想让文艺发展,商业,思想,行动,交流,权势支持一样都不能少,可巧意大利都具备。故他属于在意大利土壤的必然发生。

  5)意义:我看对历史发展没有意义,没有文艺复兴也有宗教改革,也有工业革命。他的意义仅仅是从文学走向自然科学的启蒙前奏而已。

  2、宗教革命和三十年战争

  1)很重要,宗教革命一定会发生,在马丁路德1517年之前就有很多反抗,只是理论和权势结合的偶然性成就了马丁路德。

  2)教皇、大主教腐败的让国王、贵族和老百姓都痛恨;

  3)1303年法王腓力抓教皇,之后两个教皇内斗相互开对方出教直到1417年会议统一,之后的教皇一个比一个腐败,早就该有反抗了;

  4)亨利四世的离婚,法国不搭理教会权力

  5)印刷术的普及。

  6)因为事先既有的种种矛盾:荷兰队西班牙的80年战争;哈布斯堡家族对德意志贵族的矛盾;波西米亚对哈布斯堡的矛盾,法国对哈布斯堡的矛盾。再加上宗教的冲突一定会有极端分子的煽风点火,故三十年战争不可避免,只是瑞典算倒霉,好不容易几百年出了一个英雄,连战连胜,结果还死了。让瑞典从此逢打必输沦为三流国家(可惜了)

  7)意义:德意志人死一半;荷兰、瑞士独立;西班牙衰落;法国崛起;君主权因为战争得到增强;宗教宽容精神提高;人有了独立思考的自由。

  3、英国关荣革命及工业革命

  1)总论:英国的崛起理出头绪,真的艰难。貌似诸多事件的偶然交叉让他成功了。

  2)圈地运动,这教科书上的资本主义的发源,让我们好好看看欧洲的社会结构,也就是这本书里对农民的描写:

  a)手工业被行业垄断,绝大多数君主要打破垄断,但要维系社会稳定;

  )城市本身处在“宫廷经济”的状态,靠压榨农村,城市人过好生活;

  c)休耕改轮作制的逐步普及,在西欧普遍先进性改革;

  e)交通系统的改善,从英国开始——这一条是结果,不是原因;

  f)农民被普遍过分榨取,有自由农民,领地制农民,庄园制农民,农奴,教会农民,骑士农民,商业农民,失地农民。普遍被强制劳役。农民被地主或者贵族控制。西欧农奴制消失的最早,因西欧的经济发达。农村无产者30%-50%之间。

  g)国王与贵族的矛盾,给了农民可趁之机——欧洲农民比中国农民还痛苦,但反抗没有中国剧烈。这个问题很有意思。我的看法就是欧洲的农民被直接团结的压榨了。而中国农民有氏族可以反抗官府压榨。

  h)故,圈地运动,我看在历史上没有什么意义。

  3)工业革命为什么在英国:交通条件,商业与金融的完备,原材料,赚钱机遇的敏感,贸易带来的稳定增长,政府和人民逐步有钱。。以上条件全部符合的只有英国。荷兰的原材料靠进口,也有工业革命,但被眼红的英国,法国联手扼杀了。。西班牙的原始积累足够,可惜君主集中制对商业系统破坏过力。法国稍微落后了一步,但连续的战争失败,动乱让他成为了追赶者。。假如英国与西班牙1588年海战失败,我猜测工业革命可能会发生在法国。。另,英国在陆军上安全,积极发展海军,且他的海军一直是欧洲老大保护了他的贸易,也就是经济发展,这个地缘作用可能对历史更加重要。

  4)光荣革命

  从1639年苏格兰起义(再追溯可以到1603年女王去世开始,1628议会和国王发生矛盾,1637查理一世迫害清教徒)——开议会——矛盾——克伦威尔的新模范军——1647长老派和独立派矛盾——1649独立派胜利,查理一世死刑——1658克伦威尔去世——1660王朝复辟——1688光荣革命

  我看这一条线索没有历史的必然性,假如国王打赢了战争,那么英国还会继续君主制走下去,走到有一天国内矛盾尖锐了再冲突,偶然性是出了一个克伦威尔的英雄,改变了历史。否则国王会赢得战争。必然性是在1688年,贵族们还不知道没有君主怎么治理国家,故在折中、制约中采用了君主立宪制。

  4、西班牙、普鲁士、俄国、奥地利,荷兰

  这五个国家都有机会,其中普鲁士起步太低,最难崛起。荷兰地域太小。根本规律是当时的年代,谁家出了英雄谁家牛逼。。。普鲁士连续三个英主,破牌打成好牌,在1700年前还是人见人欺,后面的军国主义在缺乏贸易周边都是敌人的环境下茁壮成长,让人叹服。。。西班牙连续一百年都是残疾国王,瞎了大航海的原始积累。。。。荷兰如果正逢时出了英雄,让商业和军事征服相结合,估计可以走得更远。。。总结:这是一个英雄的时代。

  5、法国和七年战争

  从1618年三十年战争开始,1635-1659的法西战争,1672法荷战争,1680北方占地战争,1690年法德战争,1700年西班牙王位继承战争,1756开始后的七年战争。。法国一直没歇着,这和他的统治者路易十四很有关系,他嘴上说打仗,宣传打仗,更可能的原因是他要维护他的绝对统治(投石党搞运动他的记忆应该很靠谱,法国君主的非正常死亡率太高了70%),债台高筑,海洋对抗英国节节失利,1785年的荷兰政变又让法国不敢轻举妄动,国内军人,贵族,老百姓都不满意,爆发了法国大革命。

  总结:法国陆军受到严重破坏,国内动乱后,在拿破仑时代仍然牛,说明这个国家有潜力。他没有出现英雄(包括拿破仑),又在不安全中过度消耗了自己。他内部动乱时必然的,君主被砍头是偶然的,如果处置得当,可以君主立宪。

  《企鹅欧洲史·追逐荣耀》读后感(五):快递小哥推起启蒙运动

  路易十四末期,法国知识界爆发了一场规模盛大的论争,辩论主题是古人与今人谁更高明。这场“古今之争”(Querelles des anciens et des modernes)震撼全欧洲,几乎所有的饱学之士都卷入了唇枪舌战。

  厚古薄今的一派(les anciens)认定,光荣属于希腊,伟大属于罗马,古代的作家“高山仰止,景行行止”,埃斯库罗斯、维吉尔、阿里斯托芬的作品惊天动地,古典诗歌戏剧美轮美奂,后人只能模仿,无法超越。虽然今天的物质文明超过了古人,但精神文明是万万不如的。

  尊今派(les modernes)反驳,文艺创造不应以古今分高下,首创者并不更加伟大。诗人德马雷把如今的时代比作世界之秋,拥有了丰富成熟的果实和收获。古代呢,只不过是幼稚而纯朴的时代,就像世纪之春,只开出几枝花朵。

  伏尔泰站在德马雷一边,这位启蒙思想家认为今非昔比。牛顿物理学驱散了中世纪的黑暗愚昧,照亮新世界;“人民主权”的理念传播扩大,哪怕是最忠顺、最虔诚的人也在怀疑“君权神授”的正当性;艺术方面,音乐绘画推陈出新,巴洛克、洛可可、新古典主义风格演变推进。

  伏尔泰有足够的信心,赞美他自己所处的时代,再往后的人,把18世纪称之为启蒙世纪(the Age of Enlightenment)。《追逐荣耀》所述内容大致囊括这个时段,作者蒂莫西·布莱宁以三十年战争结束的1648年起笔,宗教改革的大高潮退去,理性主义、民族主义、自由主义潜流涌动,在法国大革命中如洪水般喷发,接着退潮。拿破仑折戟沉沙的1815年是本书的截止年份。

  跟中国人熟悉的历史写法不同,作者开篇不谈政治、不谈战争,从普通人生活入手,描述灯红酒绿的商业贸易,田园诗歌的农业生活。到全书最后一部分,才娓娓道来《威斯特伐利亚条约》的意义、英法争霸、三次瓜分波兰、拿破仑战争等传统政治史内容。

  细心的读者能看出,布莱宁带有年鉴学派的痕迹。该派宗师费尔南•布罗代尔发下一个睿智而略显偏激的论断:“今日世界的百分之九十是由过去造成的,人们只在一个极小的范围内摆动,还自以为是自由的,负责的。”

  经典著作《地中海与菲利普二世时代的地中海世界》,第一卷“环境的作用——人同他周围环境的关系史”,先向我们勾勒出地中海及其周边的地图:西欧与东欧如何被高山所阻隔,山如何变成交通的阻碍,如何成为文明不能达到的蛮荒、愚昧之地;地中海的夏季酷热、冬季严寒,冬季的地中海,变成所有通行者的地狱。总之,15、16世纪的地中海世界,匮乏、贫困。

  第三卷“事件,政治和人”,作者才开始花费笔墨,描写各国之间的战争、外交冲突,但布罗代尔强调这些事件不过是历史的浪花,无碍于大势。其他历史学家指责国王菲利普二世埋首文牍、办事低效,造成西班牙霸权衰落。布罗代尔极力辩护,道路交通不便,宫廷的一封信可能经半年才能达到前线将领手中,菲利普已经尽人事,听天命。

  《追逐荣耀》采取了年鉴学派的叙事模式,开宗明义首先描述欧洲的道路交通如何发展,游客如何四处走动,邮政事业如何兴起。英国私人资本在1784年开通定期邮寄业务,马车装载着信件,下午4点从工业重镇布里斯托尔出发,第二天早上抵达伦敦,高效便捷的通讯系统,使得英国商人迅速知悉首都的政局变动。

  巴黎的邮政业务跟伦敦同时期兴起,区别在于法国的中央力量更强,公共事业由政府主办经营。早在1477年“王家邮政局”便建立了,作为信使公文往来的渠道。为了增加收入,亨利四世在1603年允许承接私人业务,传递私人信件。在大革命之前,全国设立了1320个邮局。

  德国的快件效率,最高达到信件在24小时内传递150千米,但图尔恩和塔克西斯两个家族世代经营邮政业,富比王侯,跻身于顶级富豪行列。了解到邮寄的发达,现代人才能理解启蒙运动缘何开展。公共舆论空间扩张,很多杂志期刊开设“读者来信”栏目,英格兰高端杂志《观察者》在1712年的开办栏目后,收到250封来信,大众热烈地渴求新知。作家霍拉斯·沃波尔给巴黎的德·杜芳夫人写了1600封信,海峡无法阻隔两地的交流。

  启蒙运动发生在西欧,而不是发生在南欧、东欧,自有其缘由。贫困的西班牙无力建设畅通的公路,货车运输困难,安达卢西亚省遇到下雨,道路泥泞,车轮陷在泥淖里不能前进。由于交通状况糟糕,沿海城镇宁愿从海外进口粮食,也不愿意从内地农村买进。

  意大利南部的道路修建水平停留在古罗马时代,西西里岛几乎全部是骡子走的小路,只有首都巴勒莫有几千米的、可供车辆行驶的铺石道路。英国旅行家托马斯·布兰德经过一个乡村,发现村里居然没有一辆车,农民去集市往往徒步走路。

  只有富庶强大的国家才有资金修建发达的交通网,法国在路易十四黄金时代开始修路,18世纪初兴建、维修公路的开支为77万锂,到了路易十六时期达到400万锂,到了大革命前夕为944万锂。前期的资金投入获得了显著的效果,1664年马车从这个国家的第二大城市里昂出发,到达首都巴黎至少要花费10天时间,而一个世纪后,只需要6天。

  同时期,不列颠也进行大兴土木,1750年全国新式公路长达5600千米,二十年后延长到2.4万千米。路况更好的道路,使得交通更迅速,1776年商人马修·皮克福德开办邮递业务,往来于伦敦和工业中心曼彻斯特,行程花费四天半时间,到了拿破仑战争结束后的1815年,所需时间缩短到36个小时。

  学术界内部的通信往来频繁,思想的火花碰撞摩擦。古典学者希斯贝特・库珀( Gisbert Cuper)自豪地说:“我拥有大约100卷书信和学者的回复,他们的友谊和往来信件让我感到光荣。”

  活跃的沙龙组织者塞维尼侯爵夫人赞美道:“那些动个不停的邮递员小伙,他们带着我们的信来来回回,一周里没有一天不带上信;他们总是在外头,白天里的每个小时都在。这是何等光荣的人!邮政又是多好的发明啊!”

  志同道合的上层知识分子,组建了一个“想象的共同体”,自诩为“文人共和国”,它的成员共同点为,受过优良教育、信奉理性进步主义、反对宗教迷信。伏尔泰描述17世纪晚期:“虽然宗教信仰各不相同,但欧洲已经逐步建立了文人共和国。”现代学者约翰・布鲁尔补充说:“通信维持了文人共和国。”文人共和国(Republic of Letters)的直译就是书信共和国。

  启蒙思潮在编撰《百科全书》时达到高峰,1751~1772年狄德罗邀请了160多人撰写百科词条,几乎包括各个知识领域具有先进思想的杰出代表人物。法国史学者儒勒・米什莱评论道:“《百科全书》远不仅仅是一本书。它是一个派系……整个欧洲都在协助它。”

  今天多数历史学教材,偏爱个人英雄主义的叙事,把启蒙运动归功于休谟、孟德斯鸠、伏尔泰少数知识精英,忽视了18世纪社会变迁大背景。印刷机的发明,降下书籍成本,最新思想能够传播;咖啡馆的遍地拔起,提供了公共空间,政治讨论得以兴起。

  1689年巴黎第一家咖啡馆开张,光顾的客人有剧作家鲍玛歇、哲学家卢梭等,还有福尔特,这位哲学家每天如果不喝上40杯咖啡加巧克力,就难以打起精神。

  除了贵妇人沙龙,文人最常去的聚会场所就是咖啡馆。今天的星巴克象征了小资情调,18世纪的咖啡馆象征了大众民主。贩夫走卒之辈追随理性主义者,抱怨抗议当局,朝廷大臣痛恨咖啡馆,又利用咖啡馆,派出暗探混进客人里,记录民众言论,了解舆情。咖啡馆成了一个矛盾的结合体,混合着阴谋、线报、小道消息。苦涩香醇的咖啡,孕育了革命热情。

  到了18世纪70年代,公共舆论已颇具影响,能够左右政府的决策。一位瑞典的大使认为法国并不是简单的专制国家,公共舆论起到保障臣民利益的作用。它是大众情绪的客观表述,在代议制缺少的情况下,使得民意上达天听。在路易十五统治时期,每个大臣都试图迎合舆论。司法大臣莫普为了改组高等法院,竭思尽力,聘请了一群雇佣作家,极力鼓吹新体制的好处。

  启蒙思想向旧制度不断渗透,臣下写给国王的谏诤信里,间接地引用了孟德斯鸠的观点,购买《百科全书》的最大群体是贵族、大主教,上层阶级在沙龙里最常谈到的字眼是“宽容”“改革”。

  有意思的是,连负责书报审查的大臣马尔泽尔布都是开明派,他1750年到1763年间担任书报总监这段期间,法国文学迎来大繁荣,底下审查官员对违禁品往往睁一只眼闭一只。狄德罗的《百科全书》也多亏了马尔泽尔布的保护,才顺利出版发行。路易十五时代末期,书籍生产急剧膨胀,在1788年达到了顶峰,生产记录一直保持了二十五年。这既得益于印刷出版技术发展,也得益于文化观念的变革。

  在中世纪,知识与智慧必须用拉丁文书写,只有少数知识精英能掌握这门语言,一个村庄里通常只有教堂神父会说拉丁语,法国平民百姓说着本乡本土的语言。经历数百年的的雅化过程,粗鄙的法语逐渐在文学、艺术、科学领域应用,很大程度上官方化。

  “古今之争”其中一个争论点,就是高雅文学该用什么样的语言表达,尊今派诗人德马雷为法语自豪:“我们说着一种语言,比起那个从坟墓里拽出来的悲戚的拉丁语,它更加高贵、更加优美。我们不靠诸神,不靠变形,也不靠那些著名的作品,而往往是通过崭新的事物来感染人们的心灵。”

  如果片面强调物质基础的发展,忽略思想世界的内在演变,那么就犯下庸俗马克思主义(Vulgar Marxism)的错误。某些社会主义文学批评家把文学史简单化、庸俗化,认为艺术创作依附于生产关系和作家的阶级出身,甚至套用经济原因去解释句子、韵律等结构特点,譬如郭沫若把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解读为地主阶级剥削文学。

  精神进步和物质进步是互相带动的,法语获得尊贵的地位后,法文书籍出版发行增加,取代拉丁文书籍。德国发生了类似的转变,神圣罗马帝国的拉丁文书籍比例从1650年的67%降到1700年的38%,又继续缩减到1740年的28%,在1800年仅有可怜的4%。阅读从少数阶层的特权,变为广大平民的兴趣爱好。

  18世纪初,法国的定期出版物只有三份半官方杂志,而且都由政府严加管制。1745年出版的期刊数量上升到15份,1785年是82份。还有更多法语报纸在荷兰共和国出版,以躲避波旁王朝的书报审查。

  整个启蒙世纪初,书籍生产持续扩张。上层知识分子察觉到读书群体在扩大,1758年《百科全书杂志》编辑注意到:“以前杂志只给那些有学问的人看……现在人们什么都读,什么都想读。”

  卢梭、伏尔泰的学说在民间流传,原本作为国家支柱的天主教会,遭到摈弃厌恶。法兰西民众的非宗教倾向加剧,自由平等博爱的理念不断传播,对贵族的不满如同地底下的火山,最终在1789年大革命爆发。

  令和元年芽月

  文/柳展雄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