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批判与启蒙》读后感1000字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原创文章 >

《批判与启蒙》读后感1000字

2020-02-12 23:24:03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批判与启蒙》读后感1000字

  《批判启蒙》是一本由邓晓芒著作,崇文书局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54.00,页数:280,特精心网络整理的一些读者读后感希望大家能有帮助

  《批判与启蒙》精选点评

  ●邓老师迷糊灌顶,对理性自由有了新的认识。以自我反思和批判自勉,望远离中国人的集体意识

  ●邓晓芒的这本书不是老学究式,既有说理的透彻文笔也很自然。关于前两次启蒙的失败,以及亟需第三次启蒙的观点是非赞同的。但说90年代以前仍是自然经济,所以启蒙失败,值得商榷。

  ●都是旧文,还有不少一多吃的

  ●愿中国青年都摆脱冷气,只是向上走,不必听自暴自弃者流的话。

  ●酣畅淋漓的一本书。各种地方都没买到,不得已办了借书卡去图书馆借了一本来看。邓晓芒在书中主要批判了中国的传统道德观儒家文化,以及为自己主张的第三次启蒙做了深刻阐述说明,最后对知识分子在现代中国和第三次启蒙应该起到的作用做了说明。简单总结就是中国的两次启蒙运动既不彻底又没啥效果,中国的文化根源没有步入现代化,我们应该从让每个人自由思考开始实现第三次启蒙,和胖达的行道新人思想不谋而合,不妨认为满足邓晓芒第三次启蒙运动结果之后的人就是新人类了。相值得一看。

  ●真希望更多年轻人看到这本书,受到他的影响,开启“自启蒙”。除了西方启蒙的本质略有难度,其他读来非常“通透”。邓老对鲁迅溢于言表。最后一篇对刘的批判真是精彩

  ●能够如此坚持80年代启蒙立场,还是令人佩服的。有的话在当下敢白纸黑字印出来,也令人佩服。当然,讲稿随随便便就发《哲学研究》,同样令人佩服……

  ●非常条理清晰逻辑严密论证了自由和民主概念,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批判直中要害。即使到了今日,邓晓芒所做的工作仍然还是鲁迅的传承,这是他们的不幸,也是他们的伟大。试问,如果有得选,谁想去解构愚昧,而不去站在至高的土地上去突破人类的边界呢?

  ●读前面,想对邓老说:去做您的自由哲学吧,这些话,不爱听的人永远听不进去。但最后抽打刘国师相当爽。。。。。

  ●在“五四”一百年之际读这本书,颇有感触。邓老师最后批刘小枫那篇,笑点密集啊!“他这篇一万五千字的文章,却使我的评论耗费了两万五千字,这在我是前所未有的……写完该文,我再也不想对他的长篇大论作评论了,也算是放下了一门心事。”李泽厚在批刘小枫的时候也是满嘴不屑,看来刘小枫在自由主义知识分子面前真是臭狗屎啊!

  《批判与启蒙》读后感(一):启蒙不是好为人师,而是平等讨论

  在当今国内的公共舆论场上,特别是网络上,“启蒙”似乎变成了一个贬义词,好像谁谈启蒙谁就是好为人师,必定有什么不可告人的阴谋,总是会引起一番口诛笔伐。 其实这种超越启蒙的舆论倾向来自于国外,对于西方国来说,他们已经是后现代,而“启蒙”话语则属于现代化过程中的事物。但正如书中邓晓芒所说,我们并没有经历真正彻底的启蒙,却在这里妄谈超越启蒙。都没有实现现代化,却学人家搞什么后现代。 书中讲到了前两次启蒙的失败,即五四运动和八十年代的思想解放。我很赞同我们当下亟需第三次启蒙的观点,我觉得甚至比前两次还更迫切。但是正如邓晓芒所说,启蒙无需监护人,启蒙不是有一个人来告诉民众何为真理,只要按照他划定的路子走,就能达到国富民强。相反,这正是走到了启蒙的反面,因为启蒙就是让人能够独立运用自己的理性(康德语),而不是让别人来告诉你该怎么想,该怎么做。但是也许是因为传统,我们的启蒙总是会走样,这也是启蒙在当下遭遇污名化的原因。 我们亟需第三次启蒙,但并不是重复过去失败的启蒙,而是开创新的局面。真正的启蒙不是好为人师,而是一种公开的、平等的讨论,在这样一种舆论环境下,能够允许各种观点、各种思想交锋,从而让民众思考各种思想的利弊,锻炼独立思考的能力。我想这才是我们真正需要的,而前提则必然是思想和言论的自由。

  《批判与启蒙》读后感(二):哲人之思,力拔山兮

  哲人的批判精神并非与生俱来,也正是经历了岁月沉淀和刻意训练后的理性思考,才造就了这种独特的思辨之美。这股强大的理性力助其挣脱出我们集体无意识的局限性,从而将自己抽身于乌合之众之外,担当起了时代守夜人的职责。他们在刻意保持和时代的距离,因为旁观者的姿态会更好的审视变化的当下、并反思所经历的过往。较于庸众,他们更易看清癫狂时代下的本质、进而怀疑一切所谓“伟大、光荣、正确”的潮流跟主义;也更易在一轮轮造神杀神运动中突然惊醒,进而一步步摸清了我们这个民族的性格和传统文化的脉门。

批判与启蒙8.4邓晓芒 / 2019 / 崇文书

  “在那个全民疯狂的时代,我认定回归理性和常识、提升理论辨别力和击破那一个个令人着魔的巫术邪说,正是我们时代的历史使命。我不想领导任何潮流,不论是维新的还是守旧的,我只想搞清楚中国当代的问题何在,什么样的思维方式能够适合我们这个古老民族今天的发展。……”

  凡是过往,皆为序章。思辨的光芒总在历史尘埃中闪着光,警醒着一个轮回的可能。邓晓芒先生的新书,盼马上入手捧读之。——2018.12.08 夜

  《批判与启蒙》读后感(三):这种批判的套路成为一种时尚

  接触邓晓芒的书不少,这一本极其失望。第一篇文章是发在《探索与争鸣》无非说三个问题,第一自承认自己是儒家,但是这种承认乃是自我忏悔的方式。第二,抽象的批判与具体的批判集合。第二,中西批判传统需要双重标准,在中国你要批判儒家,在西方你要批判西方,以笑思《家哲学》作为引子。第一点而言比较中肯,以往儒家往往不承认自己的立场,例子也充分,但是后面的部分就有些问题,抽象的批判和具体批判,显然有些过度了,把儒家本身的语境的概念完全剥离,用一套非常世俗的表达,用现代人的思维去解构,并且以为这样的做的行为是合理的?这样真的合理?美其名曰注入普遍性,此外第三点他的立场本身就是反儒家的,儒家对抗西方宗教信仰没有根本上的胜算,西方学习儒家只是锦上添花这句有原话。这种观点背后的预设,就是直接告诉你儒家在现代社会不行,日本以及亚洲四小龙的崛起都是利用西方价值,和你儒家没有关系,按照邓晓芒的路径改造下去,儒家很多的概念性的解释将完全不存在,所谓构建新的,扬弃,其实就是完全否定,所谓的自否定,其实就是一个幌子。另外一点严重的是邓晓芒没有区别古代君主皇权制度与儒家血缘关系的家庭宗法之间的关系,这种一股脑子把儒家的哲学全部当作君主专制服务的工具,并且举出戴震的例子具体激烈的批判,显然是有失公平。

  邓晓芒还有一个观点站不住,就是有人劝他去古典文献,他不屑,并且认为训诂考证这些功夫,已经无法超越前人,除非有的新材料出现。我不怀疑他作为一位西方学者康德哲学研究者的功力,但是这种看法本身,显示了傲慢和偏见,不屑一顾,必然让他不能看道很多材料,第23页,第25页的那些结论性的判断,集体无意识之类的话语,简直是信口雌黄了,他太过于绝对化,普遍化了,这些东西不是这么一句话,一概而论。你当时读的时候感觉很爽,其实完全不能按照这个路径走,你要自己看看朱子,章学诚都不是这样子的论述,邓晓芒是我敬仰的学者,他的这本书以及这本书的文章,却很有值得讨论的地方。而且这本书他始终坚持的立场就是放弃儒家,而他的利器就是西方基督教的忏悔意识以及超越种族,国家民族的公平意识。

  这些在他而言就是普遍性的金规则,这种金规则,恰恰是儒家在现代社会不具备的,因此,他的改造是以西方改造中国,还是西方为主,公平而客观地说,他的这种改造是断送儒家。这些观点掺杂了许多东西,有合理性的,也有非常主观臆断甚是胡说的部分。举一个例子,23页里对中国德性的总结,为何不能遵守道德,而要作伪,他显然就不看元典,一个西方学者倪德卫就说的很清楚了,陈来《五行》篇也有,杨国荣等学者都讨论。而他的那番话就是一种口语化的概念的抽象表达,这种多少学术型的研究,就很值得怀疑,而且他的态度也是蔑视儒学文献,用的材料都是大路货,总之,完全就是按照自己的喜好,觉得如何如何,这种不是严肃的学术研究。

  那么什么样才是严肃的你看看阎步克,张光直,巫鸿等人的研究,这样做的才是真正的研究,如果都像是邓晓芒这样批判来批判去,只会嗷嗷叫发表意见,那么儒家仅存的东西都要被玩坏了。这样的学风,这样的研究态度。唯我独尊,认为其他研究都是不值得一提,格局一下子就出来了。学问怎么能这样做呢?

  少谈些主义,多谈点实际问题。踏踏实实做点真正的研究,而不要追慕这些才是学术之幸。这些仅仅是个人阅读后的感受,我看到很多人都在夸这本书,多么牛,觉得有些话,虽然不中听,还是想说。我期待理性的探讨,不要一股脑子崇拜这个,仰慕那个。

  《批判与启蒙》读后感(四):当代需要更多的理性的启蒙

  看到一篇书评,说对邓晓芒这本书如何如何失望,认为他对中国很多儒家的东西理解的有很多偏颇,很多都是舶来主义,不看原典,理解不深。但作为学者,作为思想,其实都是带有个人色彩的,比如马克思、恩格斯、笛卡尔都是各个学派,说的并不是所有人都会认可,只要说的有一部分,个人觉得可读,并且很好,认可部分的观点,我认为书就是成功的。

  比如说《批判与启蒙》,在当今社会能够看到这样一本书,能够白纸黑字的印出来,就觉得是一种奇迹。中国改革开放40年了,市场经济无疑带来了巨大的成功,基础设施不断的在完善,经济发展迅速,人民过上了幸福的日子。然而,2019年的今天,各种经济指标无疑暴露出了中国的问题,中国过往的经济增长,消费、投资、进出口,来源于投资驱动的偏多,消费动力内需不足,贸易战带来中美贸易顺差极具缩小,经济增长下滑,投资边际效用递减,房地产严控、一级土地面积供应减少带来各级政府的财政收入将丧失很大一块,政府负债率极高,财政收入只够还利息,中国的未来如何走?为什么会造成中国现在的局面?很多学者一直在思考,在这本书中,我找到了部分答案——和几千年来,中国儒家思想的传承离不开关系。

  儒家思想有几个比较大的问题。第一是伪善,表面上不能承认人性的恶,然而人性本身就是多元化的,这就导致了中国人很重视面子,“表面一套,背后一套”,形成了浓浓的“官场风气”,不能将自由的风气摆在台面上说。

  书中的表述是儒家所说的话抽象的看都认识好话,合乎情理,近乎人情,以至于今天人们说他以人为本,甚至人本主义,但实际出来的却是扼杀人的个性和自由。像书中提到了一段:“康德和儒家对待“伪善”的态度,康德认为伪善是很正常的,应当包容,相信可以在历史进程中锻炼出善来。而儒家对伪善深恶痛绝,认为可以通过“诛”而将伪善从内心底根除干净,两千年来儒学作为统治意识形态的历史就是一个不断走向伪善化的历史,成批量的制造越来越多的“假人”“偶人”。而西方自康德以来道德观念形成了共识,就是只有建立在人的自由意志上的道德才是真正的道德,促进了近代西方自由主义道德越来越完善,总能在动态中自我修复和更新不至于全面崩溃。”

  第二是集权,而且强调“独尊”,不能容纳“多元”,它用自己的意识形态所促成的也只能是专职君主和绝对皇权。“卧榻之侧岂容他人酣睡”,在没有做成老大、实现“一匡天下”之前,是死不甘心的。造就了几千年来中华文化的“中央集权”“按照家庭血缘关系的等级系统由近及远、由内及外”的关系。

  第三是儒家不鼓励公平、平等、契约精神,偏好的是刘邦的“成王败寇”,讲厚黑学。

  以上三点在经济上的体现,就是专政和集权,发展出了官商勾结,社会大部分民众为少数特权主义服务,议会没有民主的意志,政府即是裁判又是球员,以计划体制主导的“国企”失去了活力和效率。因为牢牢的被政府计划体制把控,经济体制没有自我调节的功能,短期能够带来快速的发展(在分工简单的情况下,都可以计划),随着分工越来越复杂,越来越细分,体制不能够自我创新,民众不能自由发言,大部分的聪明才智无法上传下达,少数人掌控话语权,对中国的长期发展是不利的。

  当然邓晓芒后续提到了如何“启蒙”,认为只能自我否定,接受本身文化有糟粕的部分,学习西方好的部分,才能真正的脱胎换骨,让中国文化上一个台阶,与西方融合。其中提到了我很认可的一点,是我国过去的“启蒙”都是知识分子与“忧国忧民”政治目的绑在一起的,如五四运动救中国、90年代的启蒙,以及知识分子把民众当作“孩童”去教育。然而真正的启蒙是需要纯粹的自我反思、自我批判,一定要抱有“怀疑和批判的精神”,以及不能抱有“进化论”的态度,相信社会一定会进步,因为社会很有可能会倒退。

  写的很乱,表达一下个人的想法,给自己以后看。

  《批判与启蒙》读后感(五):《批判与启蒙》笔记

  《批判与启蒙》笔记

  分上中下三篇

  上篇的中心词是“儒家”

  这里的儒家指邓晓芒所谓“大儒家”,即诸子百家。按邓的观点,“百家争鸣”其实是“百家争宠”,诸子百家都没有一种以独立身份求真理的自觉,而是汲汲于把自己的谋略向政治家兜售,重实效而轻思想。

  最后一篇《关于道家哲学改造的临时纲要》深得我心,道家那一套盲目乐观,崇信自然的论调,从一开始读老庄时我就无法认同。史前社会人与自然和谐统一的时代纯属道家的幻想,那时候我们受到野兽和山洪的侵扰,根本不可能“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唯一”,人和自然如果真的存在某个和谐统一的时代,那也在未来,而不在某个过去曾经存在过的理想国。事实上,没有经过人为改造的自然是不可能和人和谐统一的,用德国哲学的话来说,这是“被自然造成的自然”和“造成自然的自然”之间的区别。

  马克思形容共产主义是“自然的人道主义和人的自然主义”,这就是经邓晓芒改造后的道家理想,和原先相比,把道家躲到精神领域寻求个人解脱的幻想变为使得整个人类获得自由的人类共同理想。

  邓晓芒希望用康德的道德哲学改造儒家道德,这一部分我不能认同。我不喜欢康德动机论的道德观。邓批评儒家的道德其实是实用主义(其实我以为此处不妨用“功效主义”),仁义道德都只不过是实现政治理想的工具,与之相反,康德的道德是人自身对于超越性的追求,帮助人自身实现自由。但是道德在我的理解需要内外两方面的条件。道德在社会有调节人和人关系的作用,俗话说“好借好还,再借不难”,遵守道德的人从长远看能得到更多的利益,比方说能借到钱,能获得别人的信任,这是道德的外部条件。至于内部条件,人自身确有一种与生俱来的道德感,这来自于同理心,见到自己的同类受难,就联想到自己受难的场景,于是忍不住施以援手。道德在人的内部通常并非如康德所想的那样是一个理性的过程,而是一种情感,所以电车难题在真实生活中并不是一个非常艰难的理性抉择,实际情况很可能是谁叫的惨就先救谁。另外道德也未必是人实现自由的手段,自由在大多数人那里并不是头等重要的,幸福有时候比自由更重要。康德以及黑格尔这些德国古典哲学家,喜欢制定出一个超越性的,唯一的东西悬在人们前面,就像驴子前面的萝卜,但中国很早就有丰富而发达的世俗生活,我认为这些世俗生活是中国文化非常宝贵的遗产,未必非要引入一个超越性的存在。

  中篇的中心词是“启蒙”

  按邓晓芒的说法是三次启蒙,第一次五四,第二次八十年代,第三次在二十一世纪,是邓晓芒竭力想推动的。这一篇集中介绍邓晓芒“新批判主义”的思想。

  邓晓芒提到了康德对“公开运用理性的自由”和“私下运用理性的自由”的区分,前者指“言”,后者指“行”,前者应该是无限的,后者必须受到限制,康德举例:一个军官在行动上必须服从并执行上级的命令,但同时有权以学者的眼光对该命令提出自己的看法。

  《西方启蒙思想的本质》

  “我思”→人本主义和理性主义

  下篇中心词是“学界”

  邓晓芒介绍了八十年代学人分析文革原因时的分歧,一派认为文革浩劫是中国传统文化遭到破坏所致,另一派认为恰恰是文革由于中国传统文化沉渣泛起。

  《当代知识分子的身份意识》中邓晓芒还是他一贯的观点,反对知识分子投身政治,呼吁知识分子思想独立,反对政治实用主义。但我觉得不能要思想不要实效,像西方那些左派知识分子那样也不好,他们理论打磨得棒极了,对资本主义的批判无微不至,但资本家根本不怕他们,甚至养着他们让他们批判,因为他们的理论离实践太远了,无法团结他们关心的民众,也就无法产生真正的政治影响。

  中国古代在这一点上的经验值得借鉴,中国传统社会的士人阶层不但拥有知识,还拥有很大的政治权力,换句话说,他们既是知识分子又是地主,这样的双重身份让他们可以把自己的想法付诸实践,所以中国有一个很好的传统,就是赋予地方官很大的权力,让他们先在地方上实验,效果好的话再推向全国,王安石变法就是这样。

  在我看来,思想的独立,思想的深度当然重要,但是思想的兑现同样重要,甚至更加重要。只有把那些高妙的思想,兑换成社会生活中实际的变化,我们的世界才会更好。

  最后一篇评刘小枫

  我看过一篇刘小枫论尼采的演讲稿,当时就非常厌恶此人,他喜欢引经据典,把一些简单的道理包装得玄乎其玄,在关键问题上却漏洞百出。刘小枫特喜欢摆出一副精英主义的姿态,仿佛精英主义是什么了不得的发现,但其实直接民主不可能,社会必须由一群受过教育的精英来治理,这是很平常的道理。至于精英比大众见识高,这不废话吗?这就相当于说红苹果比黄苹果红一样。他读书很多,但到底理解多少要打一个大问号,他喜欢搬弄一些大而化之的概念,但对这些概念的真实含义却不求甚解,或者为了自己的论点而刻意误读。他的文章很大程度上只是一种情绪化的表达,邓晓芒说它是文学而不是哲学,其实刘的文章与其说是文学,不如说是记录自己情绪的日记,他迷失在抽象的词汇里,在民众那里受挫,只好转而向专制那边寻求安慰,但他的“国父”又毁掉了他心中的传统,撕碎了他民族主义的感情,于是他就“精神内伤”了。

  刘小枫就像穿着纸质板甲的将军,看起来知识淹博,威武雄壮,实则论证跳跃,概念模糊,遇到邓晓芒这样的精铸长矛不免被一枪刺透。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