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批判与启蒙》读后感摘抄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经典美文 > 经典精选 >

《批判与启蒙》读后感摘抄

2021-03-03 00:19:37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批判与启蒙》读后感摘抄

  《批判与启蒙》是一本由邓晓芒著作,崇文书局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54.00,页数:280,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批判与启蒙》精选点评:

  ●能够如此坚持80年代启蒙立场,还是令人佩服的。有的话在当下敢白纸黑字印出来,也令人佩服。当然,讲稿随随便便就发《哲学研究》,同样令人佩服……

  ●细细回味。儒家,道家,和康德

  ●我如同费希特崇拜康德那样崇拜邓晓芒。

  ●下午从上海图书馆借来就一口气读完了。行文深具哲学家的逻辑严密、说理通畅特点。我觉得用西方理论对中国传统进行解读和改造可能是有前途的,因为几千年过去,传统文化本身并没有创造出多少新东西。。。这本书270页,居然定价54块,我觉得不应该超过30吧。。。不知道为啥,之前已读少了一本,这里添一本保持已读数在333。

  ●都是旧文,还有不少一鱼多吃的

  ●集体无意识那部分有点意思。

  ●讲讲康德、黑格尔就行了!你自己不也说了,李明辉先生让你多花点时间在儒家文献上再来谈儒家!

  ●一些文章的合编,只有在讲到康德的时候,邓晓芒的功底才真正显露出来(笑)

  ●19年第一本书。。从另一个角度看看儒学和传统文化,很有启发。

  ●愿中国青年都摆脱冷气,只是向上走,不必听自暴自弃者流的话。

  《批判与启蒙》读后感(一):批判儒家的人不能自称儒家!

  批判儒家的人不能自称“儒家”!应该称为“反儒家”。胡适鲁迅都是批判儒家的,他们自称“儒家”吗?有人称他们为“儒家”吗?

  从逻辑上讲,按照排中律,A和~A是相互排斥的,两者根本就没有交叉关系。若A是儒家,~A就是反儒家,说“反儒家的儒家”就是说“~A的A”,是一个逻辑矛盾,就象说“不方的方桌”!违反了排中律和矛盾律。

  只有两个具有相互交叉关系的A和B,才可以说“A的B”或者“B的A”。例如“红色”与“花”就有交叉关系,有的花是红色的,有的红色是花的,所以说“红色的花”或者“花的红色”都是可以的。

  “评刘小枫的学理”中说:“说没有代议民主制就不能实现民族复兴(必要条件),这不等于说有了代议民主制就必定能够民族复兴(充要条件)。”

  后面括号里的“充要条件”应为“充分条件”。充分条件和必要条件合起来才叫“充分必要条件”,简称“充要条件”。

  邓和刘都是文艺青年出身,半斤对八两。只是邓专攻康德黑格尔,刘一直偏于文艺,刘还很看不起分析哲学,所以前者的逻辑水平、学理性要比后者稍微高一点而已!

  《批判与启蒙》读后感(二):启蒙不是好为人师,而是平等的讨论

  在当今国内的公共舆论场上,特别是网络上,“启蒙”似乎变成了一个贬义词,好像谁谈启蒙谁就是好为人师,必定有什么不可告人的阴谋,总是会引起一番口诛笔伐。 其实这种超越启蒙的舆论倾向来自于国外,对于西方国家来说,他们已经是后现代,而“启蒙”话语则属于现代化过程中的事物。但正如书中邓晓芒所说,我们并没有经历真正彻底的启蒙,却在这里妄谈超越启蒙。都没有实现现代化,却学人家搞什么后现代。 书中讲到了前两次启蒙的失败,即五四运动和八十年代的思想解放。我很赞同我们当下亟需第三次启蒙的观点,我觉得甚至比前两次还更迫切。但是正如邓晓芒所说,启蒙无需监护人,启蒙不是有一个人来告诉民众何为真理,只要按照他划定的路子走,就能达到国富民强。相反,这正是走到了启蒙的反面,因为启蒙就是让人能够独立运用自己的理性(康德语),而不是让别人来告诉你该怎么想,该怎么做。但是也许是因为传统,我们的启蒙总是会走样,这也是启蒙在当下遭遇污名化的原因。 我们亟需第三次启蒙,但并不是重复过去失败的启蒙,而是开创新的局面。真正的启蒙不是好为人师,而是一种公开的、平等的讨论,在这样一种舆论环境下,能够允许各种观点、各种思想交锋,从而让民众思考各种思想的利弊,锻炼独立思考的能力。我想这才是我们真正需要的,而前提则必然是思想和言论的自由。

  《批判与启蒙》读后感(三):哲人之思,力拔山兮

  哲人的批判精神并非与生俱来,也正是经历了岁月沉淀和刻意训练后的理性思考,才造就了这种独特的思辨之美。这股强大的理性力助其挣脱出我们集体无意识的局限性,从而将自己抽身于乌合之众之外,担当起了时代守夜人的职责。他们在刻意保持和时代的距离,因为旁观者的姿态会更好的审视变化的当下、并反思所经历的过往。较于庸众,他们更易看清癫狂时代下的本质、进而怀疑一切所谓“伟大、光荣、正确”的潮流跟主义;也更易在一轮轮造神杀神运动中突然惊醒,进而一步步摸清了我们这个民族的性格和传统文化的脉门。

批判与启蒙8.4邓晓芒 / 2019 / 崇文书局

  “在那个全民疯狂的时代,我认定回归理性和常识、提升理论辨别力和击破那一个个令人着魔的巫术邪说,正是我们时代的历史使命。我不想领导任何潮流,不论是维新的还是守旧的,我只想搞清楚中国当代的问题何在,什么样的思维方式能够适合我们这个古老民族今天的发展。……”

  凡是过往,皆为序章。思辨的光芒总在历史尘埃中闪着光,警醒着一个轮回的可能。邓晓芒先生的新书,盼马上入手捧读之。——2018.12.08 夜

  《批判与启蒙》读后感(四):这种批判的套路成为一种时尚

  接触邓晓芒的书不少,这一本极其失望。第一篇文章是发在《探索与争鸣》无非说三个问题,第一自承认自己是儒家,但是这种承认乃是自我忏悔的方式。第二,抽象的批判与具体的批判集合。第二,中西批判传统需要双重标准,在中国你要批判儒家,在西方你要批判西方,以笑思《家哲学》作为引子。第一点而言比较中肯,以往儒家往往不承认自己的立场,例子也充分,但是后面的部分就有些问题,抽象的批判和具体批判,显然有些过度了,把儒家本身的语境的概念完全剥离,用一套非常世俗的表达,用现代人的思维去解构,并且以为这样的做的行为是合理的?这样真的合理?美其名曰注入普遍性,此外第三点他的立场本身就是反儒家的,儒家对抗西方宗教信仰没有根本上的胜算,西方学习儒家只是锦上添花这句有原话。这种观点背后的预设,就是直接告诉你儒家在现代社会不行,日本以及亚洲四小龙的崛起都是利用西方价值,和你儒家没有关系,按照邓晓芒的路径改造下去,儒家很多的概念性的解释将完全不存在,所谓构建新的,扬弃,其实就是完全否定,所谓的自否定,其实就是一个幌子。另外一点严重的是邓晓芒没有区别古代君主皇权制度与儒家血缘关系的家庭宗法之间的关系,这种一股脑子把儒家的哲学全部当作君主专制服务的工具,并且举出戴震的例子具体激烈的批判,显然是有失公平。

  邓晓芒还有一个观点站不住,就是有人劝他去古典文献,他不屑,并且认为训诂考证这些功夫,已经无法超越前人,除非有的新材料出现。我不怀疑他作为一位西方学者康德哲学研究者的功力,但是这种看法本身,显示了傲慢和偏见,不屑一顾,必然让他不能看道很多材料,第23页,第25页的那些结论性的判断,集体无意识之类的话语,简直是信口雌黄了,他太过于绝对化,普遍化了,这些东西不是这么一句话,一概而论。你当时读的时候感觉很爽,其实完全不能按照这个路径走,你要自己看看朱子,章学诚都不是这样子的论述,邓晓芒是我敬仰的学者,他的这本书以及这本书的文章,却很有值得讨论的地方。而且这本书他始终坚持的立场就是放弃儒家,而他的利器就是西方基督教的忏悔意识以及超越种族,国家民族的公平意识。

  这些在他而言就是普遍性的金规则,这种金规则,恰恰是儒家在现代社会不具备的,因此,他的改造是以西方改造中国,还是西方为主,公平而客观地说,他的这种改造是断送儒家。这些观点掺杂了许多东西,有合理性的,也有非常主观臆断甚是胡说的部分。举一个例子,23页里对中国德性的总结,为何不能遵守道德,而要作伪,他显然就不看元典,一个西方学者倪德卫就说的很清楚了,陈来《五行》篇也有,杨国荣等学者都讨论。而他的那番话就是一种口语化的概念的抽象表达,这种多少学术型的研究,就很值得怀疑,而且他的态度也是蔑视儒学文献,用的材料都是大路货,总之,完全就是按照自己的喜好,觉得如何如何,这种不是严肃的学术研究。

  那么什么样才是严肃的你看看阎步克,张光直,巫鸿等人的研究,这样做的才是真正的研究,如果都像是邓晓芒这样批判来批判去,只会嗷嗷叫发表意见,那么儒家仅存的东西都要被玩坏了。这样的学风,这样的研究态度。唯我独尊,认为其他研究都是不值得一提,格局一下子就出来了。学问怎么能这样做呢?

  少谈些主义,多谈点实际问题。踏踏实实做点真正的研究,而不要追慕这些才是学术之幸。这些仅仅是个人阅读后的感受,我看到很多人都在夸这本书,多么牛,觉得有些话,虽然不中听,还是想说。我期待理性的探讨,不要一股脑子崇拜这个,仰慕那个。

  《批判与启蒙》读后感(五):当代需要更多的理性的启蒙

  看到一篇书评,说对邓晓芒这本书如何如何失望,认为他对中国很多儒家的东西理解的有很多偏颇,很多都是舶来主义,不看原典,理解不深。但作为学者,作为思想,其实都是带有个人色彩的,比如马克思、恩格斯、笛卡尔都是各个学派,说的并不是所有人都会认可,只要说的有一部分,个人觉得可读,并且很好,认可部分的观点,我认为书就是成功的。

  比如说《批判与启蒙》,在当今社会能够看到这样一本书,能够白纸黑字的印出来,就觉得是一种奇迹。中国改革开放40年了,市场经济无疑带来了巨大的成功,基础设施不断的在完善,经济发展迅速,人民过上了幸福的日子。然而,2019年的今天,各种经济指标无疑暴露出了中国的问题,中国过往的经济增长,消费、投资、进出口,来源于投资驱动的偏多,消费动力内需不足,贸易战带来中美贸易顺差极具缩小,经济增长下滑,投资边际效用递减,房地产严控、一级土地面积供应减少带来各级政府的财政收入将丧失很大一块,政府负债率极高,财政收入只够还利息,中国的未来如何走?为什么会造成中国现在的局面?很多学者一直在思考,在这本书中,我找到了部分答案——和几千年来,中国儒家思想的传承离不开关系。

  儒家思想有几个比较大的问题。第一是伪善,表面上不能承认人性的恶,然而人性本身就是多元化的,这就导致了中国人很重视面子,“表面一套,背后一套”,形成了浓浓的“官场风气”,不能将自由的风气摆在台面上说。

  书中的表述是儒家所说的话抽象的看都认识好话,合乎情理,近乎人情,以至于今天人们说他以人为本,甚至人本主义,但实际出来的却是扼杀人的个性和自由。像书中提到了一段:“康德和儒家对待“伪善”的态度,康德认为伪善是很正常的,应当包容,相信可以在历史进程中锻炼出善来。而儒家对伪善深恶痛绝,认为可以通过“诛心”而将伪善从内心底根除干净,两千年来儒学作为统治意识形态的历史就是一个不断走向伪善化的历史,成批量的制造越来越多的“假人”“偶人”。而西方自康德以来道德观念形成了共识,就是只有建立在人的自由意志上的道德才是真正的道德,促进了近代西方自由主义道德越来越完善,总能在动态中自我修复和更新不至于全面崩溃。”

  第二是集权,而且强调“独尊”,不能容纳“多元”,它用自己的意识形态所促成的也只能是专职君主和绝对皇权。“卧榻之侧岂容他人酣睡”,在没有做成老大、实现“一匡天下”之前,是死不甘心的。造就了几千年来中华文化的“中央集权”“按照家庭血缘关系的等级系统由近及远、由内及外”的关系。

  第三是儒家不鼓励公平、平等、契约精神,偏好的是刘邦的“成王败寇”,讲厚黑学。

  以上三点在经济上的体现,就是专政和集权,发展出了官商勾结,社会大部分民众为少数特权主义服务,议会没有民主的意志,政府即是裁判又是球员,以计划体制主导的“国企”失去了活力和效率。因为牢牢的被政府计划体制把控,经济体制没有自我调节的功能,短期能够带来快速的发展(在分工简单的情况下,都可以计划),随着分工越来越复杂,越来越细分,体制不能够自我创新,民众不能自由发言,大部分的聪明才智无法上传下达,少数人掌控话语权,对中国的长期发展是不利的。

  当然邓晓芒后续提到了如何“启蒙”,认为只能自我否定,接受本身文化有糟粕的部分,学习西方好的部分,才能真正的脱胎换骨,让中国文化上一个台阶,与西方融合。其中提到了我很认可的一点,是我国过去的“启蒙”都是知识分子与“忧国忧民”政治目的绑在一起的,如五四运动救中国、90年代的启蒙,以及知识分子把民众当作“孩童”去教育。然而真正的启蒙是需要纯粹的自我反思、自我批判,一定要抱有“怀疑和批判的精神”,以及不能抱有“进化论”的态度,相信社会一定会进步,因为社会很有可能会倒退。

  写的很乱,表达一下个人的想法,给自己以后看。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