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中国之食文化》影评精选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原创文章 >

《中国之食文化》影评精选

2020-02-14 22:08:11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中国之食文化》影评精选

  《中国之食文化》是一部由纪录片执导,日本主演的一部类型的电影,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观众的影评,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中国之食文化》精选点评:

  ●公众号:半岛便利店 推荐过,相当有历史感的美食纪录片,贵在真实。

  ●猜测属87年小平访日后蜜月期产物,非常刻板且讲究,由北京宫廷菜系鲁菜始,到腹地的江淮菜系,到大胆开放的广东粤菜,文化融合的川菜,有浓烈的时代气息,纪录片里人物精神面貌极佳,感受到食物与人的巨大变迁,时过境迁,文化败于经济,味精抵过高汤,权贵专属化作遍地外卖,这也行就是纪录片的意义

  ●解说词节制,布局古典,比舌尖不知道高到那里去了!

  ●那个年代还真是一座城一个样。片子嘛,只能说手法很朴实吧…没有各种人为渲染倒是好像一股清流了。

  ●前四集介绍了鲁粤川淮扬四大菜系,后一集算是总结展望样的东西。标准80年代菜谱用料摆盘,量大实在凹花型,完全不是现在流行的日式摆盘样子。80年代广东菜市场真什么都有[跪]。明明80年代时候川菜还百菜百味不是很辣,百菜一辣味的新派川菜到底是什么时候兴起来的……

  ●美食都拍出了日本的严谨感

  ●难得珍贵的八十年代我国餐饮纪录片,中日合拍,没有太多的渲染,讲究淳朴真实,相关文章:https://www.douban.com/note/605836333/

  ●满分好评!

  ●八十年代的中华美食,日本人真的很懂啊!拍得太好啦,注重食物本身,而且条理十分清晰。看得有点感动,尤其是江南部分,特特为为讲了绍兴老酒,想起小时候老师说,日本人很爱喝绍兴酒,于是到绍兴参观,用领带蘸酒,偷走了老酒配方。

  ●虽然是30多年前的纪录片,4:3的画幅,磁带录影机摄制,但是这种低饱和偏色的画面带来的恍如隔世+各地的百年老店做出的饕餮盛宴+直白的解说给人的震撼不亚于舌尖上的中国啊,看的牙痒痒ing~~

  《中国之食文化》影评(一):不光是美食纪录片,也是80年代中国风貌纪录片

  那时候中国还是一个“自行车上的国度”。

  片子里如实记录了北京、广东、四川、江南四大区域的代表性菜肴。在描述菜肴制作方法的时候完全是走技术路线,是怎么做的就怎么描述,还带有科学内涵,跟《舌尖上的中国1》挺类似。

  而除了介绍饮食,片子里也顺带记录了彼时刚刚改革开放的中国的新风貌。各地的自由市场物产丰富,江南的自由市场上各色大米、花生、新鲜的当季蔬菜;广州的自由市场上各种水产、海鲜、甚至还售卖用于食用的猫(广东人民可真是吃遍四海八荒的食材哈哈哈,不过现在应该不会吃猫了吧)。

  当时的自由市场之繁盛,客观反映了改革开放之初个体工商户兴起的浪潮,也是那个时代最鲜明的特征和印记。而那时被视作一地之繁盛代表的小商贩,如今却与城管斗智斗勇,不知道这算进步还是退步。

  另外要提一下的是本片的字幕制作团队,十分用心。片中出现过好几次画面与旁白不一致的地方,字幕组都特别标注了出来,甚至在某些地方指出了片子中的错误,是很专业的字幕组呀!

  是一部好片子。

  《中国之食文化》影评(二):细嚼慢咽品人间仙境美味,狼吞虎咽尝莽撞利刺苦头

  不得不说第一眼看到这样一部由日本拍摄的“中国美食”让我是既惊叹又惊喜,导演由五个部分充分展示了我们中国美食博大精深,在师傅们的一双双勤劳的双手之下通过高超精湛的厨艺给我们创造了各式各样的人间美味,不由得让人看得流连忘返,片中没有现代化的电子拍摄美颜,也没有看到过多的通过人物故事来展示食物的珍贵,导演没有为了吸引观众眼球而去过渡的刻意煽情,返璞归真的写实拍摄,恰恰突出了食物的天然本真之味,而片中最后的第五部分也介绍了影响我们饮食中世世代代的药食部分,在上世纪80年代的一个中国大社会的背景下,也看到了我国这些年来翻天覆地般的经济和社会变化,现在片中部分菜肴也已经相继失传了,其中很多美食制作的的过程让人不禁想起小时候,家里人来为自己做美食的过程,是幸福的是开心的是满怀期待的~ 果然热爱美食的心都是相同的,也就是在这样一种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之下,我们坚持不懈的奋斗之下悄无声息的改变了我们现在的社会发展和饮食结构,最后说一句,片子为人呈现的美食文化和当时社会人们的饮食结构让人不禁惊喜,而得知这部片子是由日本的导演执导拍摄的之后不由想到我国导演似乎也执导拍摄了几部不错口碑错的中华美食纪录片,只不过时间推迟到了该片的32年后罢了~

  《中国之食文化》影评(三):古早味的中国

  HK于上世纪八十年代拍摄的纪录片。啊这可以刷新成为目前看过的最古早的纪录片了我好棒~ 八十年代的中国。 高楼广厦还没有拔地而起。人们着装单一刻板,灰扑扑的暗色。代步工具是自行车,铃声清越,穿透朝同一个方向涌动的密集人群。麦兜怀念的餐车还没有被一张菜单取代,食客凭借观察力、手速和运气抢来心仪的点心。小孩可能被妈妈使唤去“打酱油”,这个词还没有生发衍伸义。 喜欢看从前的大师傅掌勺。在厨房的战场,一个指挥千军的常胜将军。厨房工具都很简单,一口黑铁锅、一把磨了又磨的菜刀、一柄长勺。虽然我闲到时间没处打发的时候会注重仪式感,一般情况下顶顶讨厌美食博主带有表演性质、运用各色花样繁出的工具进行的烹饪过程。纪录片中,从南到北、从高级酒楼到里弄小巷,厨师们都是挥舞一柄长铁勺,快速顺次舀取各味调料。粗放的料理方式极度舒适。 似乎是经过饥荒和经济困难时期后的过度补偿,多数摆盘不留死角和空白,填充得满满当当。豪奢的宫廷菜肴会有所设计,将食物拟物化,试图再现某些场景,如虹桥赠珠、金鱼戏水,以古典文化为依托,寄寓失落的文人情怀。但如果以今天的眼光看,对称构图、营造喜庆氛围的红绿配色,蠢笨的动物,的确不合时宜了。尤其广东那集,烤乳猪猪头朝向最尊贵的客人,原本眼睛的空缺填进了两个金色的球,有点诡异的滑稽,二师兄真是死不瞑目阿西吧。 还有一些应当被封杀的情景……北京那集的红烧熊掌和广东堪比动物园的菜市场。猫、猫头鹰、鹰、大鲵、果子狸……堂皇正义地作为食材交易。 还有被梁实秋批驳又辩白的炸活鱼。

  《中国之食文化》影评(四):过年了,带你见识1985版「舌尖」

  关注【燚见】每周五,聊电影

  8年前,一部《舌尖上的中国》火遍大江南北。人们惊呼,原来我们的吃,也可以如此精彩。 《舌尖上的中国》播出后,我国的各类美食纪录片如雨后春笋。让人印象深刻的,却寥寥无几。 今天,借着大年三十这一传统佳节,我要分享一部35年前的《舌尖上的中国》。我相信,你一定会爱上它。 《中国之食文化》 01食,为赏心悦目

  这是一个遍地美食的时代。你可以在一个商场里吃到全国乃至全球的风味。也可以在一个转角胡同里偶然遇见儿时的回味。 若你要问这两种类型哪个更好,我无法回答。美味因人而异,口味日新月异。 这是一个标题党的时代。人们追求网红,追求猎奇,甚至是为了追求拍照晒图。很多美食以令人费解的速度更新迭代。 人们喜欢看:震惊!原来XX还可以这样吃!种草了!这家XX店卖的最好的居然是.....不敢相信!原来这竟然是一家XX店!

  除此以外,总有一些美味留存在人们的记忆之中。一如《中国之食文化》这部片子,随手截屏都是让人馋哭的美味。 蜜汁火方,将整块金华火腿用酒和桂花调味后加上糖蜜蒸制,是当时的豪华菜式。 鹌鹑千层酥,用鹌鹑蛋黄烤制派类的酥皮点心。 绿茵白兔饺,制作成白兔模样的虾仁馅蒸饺。 虹桥赠珠,火腿的红,鸽子蛋的白,组合成颜色鲜艳的菜式。 三色河虾仁,以三种调味炒制的菜式。 番茄虾仁锅巴,看着就有食欲的一道菜。 可爱、好看的江南糕点也很有名气,以花、水果为主题,就连水生物都有,堪称多姿多彩,让人感受到1985年传统糕点工艺的精湛。 看到这些美味,你一定会和我一样发出真香预警。《中国之食文化》一共5集,分别介绍了北京、广州、江南、四川等地的饮食文化和烹饪技艺。 令我印象深刻的,是广东早茶的一道人气点心——奶油百篇糕。 将鸡蛋和小麦粉充分混合,加入食用红色素后蒸制,之后切成小块。将椰蓉和榄仁混合后成为馅料。用小麦粉做成薄皮,层层包裹馅料,之后加上咸蛋黄和染成绿色的鸡蛋松,然后进行蒸制。 奶油百篇糕在1980年广州市食品品评会被选为代表。就像弹幕里说的,也许在今天你不会觉得它很优秀。 可它曾经是35年前广州早茶的人气爆款。而且,这道点心现已失传。不由想起,美好的事物总是短暂。让人不禁有几分遗憾。

  02食,为博古通今

  吃主儿都知道,清朝乾隆皇帝是我国的顶级美食家。现存的菜单集录《节次照常膳底档》,记录了他日常饮食的全部内容。 比如他一月某天的早餐,就有使用燕窝的菜式和很多滋补炖锅。有人说乾隆长寿的秘诀就是食用燕窝。而一道顶级燕窝菜式的制作也大有讲究。 燕窝干品需要经过多次热水的发制,在此过程中,需要精心地剔除羽毛和异物。 接下来,注入鸡汤让味道吸附其中。 蛋白加入酒、盐调味,加入汤拌匀后蒸制出芙蓉燕菜。全部使用燕窝制作的菜式,组成中国菜中最高等级的筵席,燕窝全席。 还有,海参和鹌鹑蛋制作的乌龙吐珠。 以鹌鹑蛋装饰的凤尾鱼翅。 以过筛蛋白豆腐制作的一品豆腐,是滋味清新的名品。 中国美食,离不开一个重要人物——苏东坡。不要一提起苏东坡就只记得东坡肉, 这样会显得你的知识点非常匮乏,春节期间都没有办法和亲戚朋友们深度唠嗑。 其实他是宋代文人,政治家,他在西湖构筑苏堤的功绩千古留名。苏东坡还是个大美食家,留下了大量充满人情味的饮食辞赋。

  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蒌蒿满地芦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时。 不过四句,春暖花开的美景顿时浮现眼前。回到现实中的某个清晨,厨师将西湖中刚打捞的鲜活草鱼运送到厨房,一道西湖边的美味——西湖醋鱼的制作就此开始。 然而我想推荐的却是片中另一道鱼——活吃昆明湖鱼。刚刚打捞上来的大鲤鱼,经过刮鳞、开肚、洗净、改刀、油炸、浇汁等多道工序处理后,端上筵席的两腮仍在不停张合。 等食客吃完剩下的鱼骨架,仍然可以看到鱼嘴在动弹。 有人统计过,活吃昆明湖鱼的整个烹制过程为4分钟,当鱼端上餐桌,鲤鱼的嘴巴可以张合81下。这道菜很久以前就取消了,因此又平添了几分传奇色彩。 纪录片中还提到了另一位古人——杜甫。是的,就是那个曾经很忙的杜甫。片中引用了杜甫在50岁时曾作的一首诗《有客》。 有客过茅宇,呼儿正葛巾,自锄稀菜甲,小摘为情亲。

  这首诗虽然没有写到具体的美食,我却认为是全片的点睛之笔。客人到访家中,招呼孩子拿来自己的头巾。虽然自耕的家庭菜园,蔬菜长得并不怎么样。但还是要摘一点和这个家伙喝一杯。因为是难以舍弃的好朋友。 《有客》巧妙地表达了某种情绪,即人与人之间的美好关系。家里来了朋友,不管怎样,都要尽可能招待好。 遥想古时候的人们,没有电视,没有互联网,他们吟诗喝酒,酣畅淋漓,必定是一幅温馨而美好的画面。 这种人情味的纯粹与美好,在多年以后的今天,是否正在逐渐消失呢?

  03食,为烟火气息

  我们说了很多「高大上」的美食,你会不会以为这部片少了些生活气息呢?其实不然。 《中国之食文化》不仅介绍了北京的小吃店,而且配上了非常接地气的文案。 中国的家庭基本是双职工,大部分早餐在外解决。店内洋溢着新鲜的香气和诱人的食欲,这样的小吃店随处可见。 片中引用了老舍先生作品《骆驼祥子》中的片段。 醋、酱油、花椒油、韭菜末,被雪白的热豆腐一烫,发出点顶香的味儿,如此香气使祥子感受到无法忍受的食欲。他捧着碗,看着那深绿的韭菜末的时候,手却是在不停哆嗦。这就是主人公人力车夫祥子在摊子吃豆腐的画面。 看到老舍先生的文字,再看人们大口咬着油条,端一碗热气腾腾的豆腐脑,浇上一勺辣椒油,顿时感觉自己的生活场景也带入到了纪录片中。 近些年的美食纪录片,很喜欢用人做文章,做背书,做煽情。不可否认,这样的方式可以让食物增添更多故事。但是不克制的使用常常会有适得其反的效果。 《中国之食文化》唯一出现的一个人物角色,并不是为了讲故事,而是为观众呈现了一个成都家庭的晚餐准备过程。 家住成都的文先生,在政府机构做司机,日常下班后买菜回家。当天买了猪肉、鸡腿肉、鲫鱼、青椒等。 第一道菜就是棒棒鸡。分解鸡后,用硬的棒敲打,即为棒棒鸡的名字来由。 棒棒鸡的灵魂是酱汁。将酱油、葱、花椒茸、含有大量辣椒的辣油,以及麻油等等混合在一起,根据配比的不同,成为各家各户的秘制酱汁口味。 四川餐桌上必不可少的就是泡菜。文先生家的泡菜腌渍汁已有40年历史。看到文先生的母亲从泡菜坛子里面,依次捞出辣椒、豆角、青瓜、大白菜时,我的口水也忍不住了。 当天晚上的硬菜即将登场。鲫鱼油炸,在油中放入花椒后,加入剁碎自家制腌渍的泡辣椒,然后加入豆瓣酱,之后是姜末、盐、辣椒粉、酱油,辣汁就准备好了。 在里面加入水淀粉和蒜片,放鱼煮入味,加入醋,最后再加入葱。你应该猜到了,这就是营养又下饭的家常豆瓣鱼。 当晚的压轴菜是回锅肉,怕是没有人不喜欢这道四川家常菜吧。 文先生一家的晚饭,亦是那个时代的缩影。同时验证了一个很有意思的现象,外人眼中的「中华小当家」,在四川,不过是一顿寻常的饭菜而已。

  很多事都是这样,你以为的专业,只不过是人家的起点。

  那时候,国人的生活品质正在逐渐提升。人们骑着自行车上下班,穿行在每条大街小巷。你看,菜市场买菜的人们都面带笑容,那种发自内心幸福的笑,竟很动人。 那时候,没有整天说「超级Q弹」和「入口即化」的主持人。你能看到的是,发自内心热爱美食,热爱生活的一群人。那种热爱,即使过去35年,依然会触动到你。

  那时候,没有朋友圈和微博,没有吃播,没有网红,没有米其林,没有各种点评,没有花钱购买口碑好评,没有任何人可以主导人们对一家餐厅的判断。

  大家对美食的评判标准只有两个字——好吃。 我想起王敦煌老师曾在他的《吃主儿》里写道,

  儿时最爱的打卤面是很常见的面条,可是长大后就再也吃不到那个味道了。 因为猪的喂养方式和饲料与以前不一样了,做出的卤就不一样了。如今的口蘑比当年的口蘑丁大了许多,但是口感也差了许多。就连海米也和以前不是同一种食材了。 食材这些年的各自变化,造成了美味的「物是人非」。所以我们才更加怀念。 一如《中国之食文化》中提到的很多美味,有些是人为,有些是自然规律, 它们都不可避免地极速锐减,直到完全消失。

  我们怀念的,并非那些素未谋面的盛宴,而是那些食材的纯粹与美好; 我们怀念的,并非那些功力上乘的厨艺,而是有人曾那么热爱与专注; 我们怀念的,并非那些分量十足的摆盘,而是那时人们的淳朴与简单; 我们怀念的,并非单纯因为这部片,而是我们再也无法遇见这样的时代。

  今天是大年三十,一切都在越来越新,与此同时,一些旧的事物正在离我们远去。时光流转,世事变迁,不知道下一个35年,我们与美食的故事会如何继续。说不定,就取决于手机屏幕前的你。 遥祝新春快乐,大吉大栗!

  识别二维码,关注「燚见」

  xiaoyizhijian

  一个创业者的电影周记

  《中国之食文化》影评(五):日本人35年前拍的中国美食纪录片,凭什么豆瓣9.2?

  80年代,最好吃的中国

  全文首发于公众号:福桃九分饱(futaojiufenbao),关注福桃,带你吃得更香。

  2020年,第一批90后馋猫30岁了。

  如今,我们终于实现了儿时“科学家、艺术家、运动员”的理想:

  国家一级珍珠奶茶品鉴师;

  著名撸串冒火星子表演艺术家;

  花样涮肉团体赛铜锅组冠军……

  这些“伟大成就”,是我们父辈想都不敢想的。

  他们经历的粮票时代,似乎就一个字:穷。

© Bruno Barbey

  棒子面、蒸榆钱,过年才能吃顿红烧带鱼,冬天只有白菜萝卜……

  然而最近,一部纪录80年代中国饮食的纪录片,把饱弟吓到了:

  爸,妈,你们当年吃得也太好了吧!!!

  这部纪录片名叫《中国之食文化》。

  点开它,里面藏着1985年,最好吃的中国。

  纪录片共分5集,选择了北京、江南、广东、四川四个地区,作为中国菜四大代表,组成了前四集。

  这四个地区的菜系,在你印象中什么样?

  北京就是咸,江南啥都甜,粤菜都味淡,四川全是辣?

  然而,《中国之食文化》的每一集,都在打破今天中国观众的“常识”。

  1985年的中国菜,完全不是我们以为的样子。

  影片的第一集,就为“天昏地暗”的北京美食,洗雪了冤情。

  虽然旁白不停的“小麦粉制品”,暴露了北京美食充满碳水这件事,但说起北京菜的高端,人家一点不含糊:

  仿膳饭庄的芙蓉燕菜,以蒸蛋白打底,配合手工清洗的燕窝丝,蒸制后浇汁而成;

  金鱼鸭掌和蛤蟆鲍鱼的摆盘,让人不忍下箸;

  至于这一品豆腐……这是豆腐?失敬失敬……

  不仅宫廷菜厉害,家常菜大厨们,个个都是人间兵器:

  名店“丰泽园”的厨师,为水发鱿鱼打花刀,令人极度舒适。

  东来顺的切肉师傅,个个都是万里挑一的刀神。

  据唐鲁孙先生说,过去这样的切肉高手,是最抢手的人物。

  各大饭馆不但重金礼聘他们,而且要提前一年预约,否则根本聘不到高手。

  重金有多重?师傅们一年只干一个冬天,能赚够一整年的生活费。

  匠人的北京,怎么可能是美食荒漠?

▲切得像机器一样薄!

  看完了北京的巧,再来看江南的富。

  在很多人眼里,江南菜是小气的,一道菜一小碗,一筷子就能夹完。

  然鹅,日本人镜头里的江南,特!别!豪!气!

  鮰鱼,这么大!

  青鱼,这么大!

  锅巴,这么大!

  更可怕的是,镜头宛如没事人一样,扫过了整整一匾刀鱼……

  摄制组一定想不到,如今一条刀鱼,都是一堆人民币了。

  在影片的视角下,江南物产之丰饶,冠绝天下。小气?自然不存在的。

  就像寻常人眼里,火腿,只不过是提鲜的调味品,或是增色的点缀。

  只有在江南,才有虹桥赠珠、蜜汁火方,以整块火腿为主料,与剔透的鸽子蛋、清甜的栗子与蜜汁搭配,突出最极致的味道。

  豪华与大气,才是江南菜的天赋属性。

▲虹桥赠珠,以火腿铺成“桥面”,两边的“珠”是鸽子蛋▲蜜汁火方

  然而,剧组并未把最高的赞誉留给江南。

  到了第三集《食在广州》,旁白的评价,一句话:

  “全中国最热爱美食的地方”。

  1985年的大吃省人,甘愿为吃下一切工夫。

  麒麟鲈鱼,以鲈鱼、火腿片、竹笋、香菇蒸制而成,极尽盘飧之美;

  广东盛产的海参与虾丸,加以上汤烧制,名为“珠海丹心”;

  鱼肚镶虾胶,饰以蟹黄,名为“金盏银盆”。

  最绝的一道“百花争艳鸭”,以炸鸭块、蟹黄、鹅肾、虾胶、鱿鱼调制,鸭肉与干鲜海味花团锦簇,令人目不暇接——

  对原材料近乎整容的处理,是国菜美学达到极致后,产生的独特艺术。

▲你能找到鸭肉在哪里吗?

  甚至连早茶点心,都有着奇妙的复合感:

  奶油百篇糕,将蒸好的蛋糕切成小块,混入椰蓉、榄仁为馅,再以面皮包裹,一层皮一层馅,反复几层后,在表层撒上咸蛋黄与鸡蛋松,再次蒸制,才是“糕中有糕”的一道点心。

  这道泮溪酒家的招牌名点,今天已经无缘得见了。

  只有这部纪录片,以影像证明了“神迹”的存在。

  然而,《中国之食文化》里的中国菜,只有高端大气吗?

  不可能。

  第四集四川篇,不仅有川菜雄奇绝艳的一面,更是平民食神的颂歌。

  摄制组来到了一户普通家庭,却见证了一场飨宴:

  男主人下班,买回一只熟鸡,剔骨切肉时,用菜刀拍松,调好蘸水,就是一盘棒棒鸡;

  40年的老泡菜坛子,捞起一把豆角、两根黄瓜,再来点泡椒莲花白,够四口人一顿了;

  闻名天下的豆瓣鲫鱼,在川人看来,再平常不过:鲫鱼一定要油煎,泡椒剁碎加豆瓣酱,一把姜末蒜片不可少,这种汤汁烧鱼香极了。

  还得有一盘回锅肉——没有餐馆里滥竽充数的洋葱大葱,就是肉!肉!肉!

  这让今天只能吃X记棒棒鸡,受困于外地不正宗回锅肉的我们震惊了:

  我们眼里的馆子水准,在四川,不过是一般家常菜。

  这种惊奇,在我们看完《中国之食文化》后,依然震撼。

  原来,在80年代的国菜江湖,你今天以为的高端,当时不过是寻常。

  已被淡忘的流光溢彩,却被一群异邦客,留存下来。

  他们,是一群特别馋的日本人。

  上世纪80年代,随着外交互动频繁,中日文化交流的蜜月期开启。

  那时漂洋过海而来的,除了姿三四郎和寅次郎们,还有一个接一个“求合拍”的日本摄制组。

  对中华大地充满好奇的客人,也包括《中国之食文化》的拍摄者们。

  这支日方团队在当时,相当专业:

  策划方是以“万字酱油“闻名的食品公司,龟甲万株式会社;拍摄方岩波映画制作所,则擅长人文、科教题材的纪录片摄制。

  他们抵达中国后,不仅得到了中方单位、出镜店铺的通力协作,各地名厨也摩拳擦掌,积极应战——

  显然,他们要竭力向客人展示中国菜最博大、最神奇的一面。

  于是,许多难得一见的菜式,和秘不示人的独门绝技,都被日方团队记录下来。

  在中国料理研究家中山时子、木村春子的带领下,摄制组历时数月,拍摄约15000张照片,认真记录食材取用、烹饪过程,多方采访,并结合中文典籍记载,完成了5集内容的拍摄取材。

  1985年,影片在日本飞往中国的飞机上播出,向来华日本游客介绍中国美食文化。

  同时,中山时子与华裔日本作家陈舜臣,还依据此次采访旅行的内容,撰写了《中国料理大全》丛书,将纪录片难以收录的详尽食谱,一一收录。

© 孔夫子旧书网

  今天,有人说这部纪录片是日本版《舌尖上的中国》,但在饱弟看来,也未尽然。

  这明明是真人版《中华小当家》啊喂!

  即使是80年代高糊画质,也挡不住名厨佳肴的华丽耀眼。

  一道冷盘,随手起座山,林田江河一应俱全,是基本操作。

▲当年的川菜冷盘师傅,个个都是园艺师

  今天看来,这无异于一部国菜《九阴真经》。

  流落江湖的奇门神功、雾鳞云爪的传奇佳肴,逐一现身——

  这里,是当年中国料理的神域圣殿。

  原来,那些闻所未闻的传奇,真的存在过。

  当年的拍摄者们,也许并没想到一件事:

  今天的中国人再看《中国之食文化》,看的不止是美食。

  那些失落了回忆的人,在镜头扫过的每一处,都能找到曾经的片段,视之如珍宝。

▲80年代的北京崇文门西大街

  比如,现已不存的北京隆福寺小吃店,是当年最具风味的大众食堂:

  原来上海南翔馒头店,那时就已经人满为患了:

▲窗外大家在排队and围观摄制组

  80年代的镇江自由市场,一派丰盈富足:

  四川人卖个花椒,标牌都自带语音:

▲硬是麻得很!

  还有桌上的老燕京啤酒、副食店打酱油的漏斗、爷爷的花雕酒坛子、小时候跟爸妈吃过的早茶……

▲家里有同款酒坛的小朋友举手!

  但更耀眼的,是那些隐藏在镜头里的神人。

  第一集里,这位满头大汗,精瘦干练的烤鸭师傅,名叫李兴禄。

  作为全聚德第五代烤鸭技师中的佼佼者,他工作最忙时,一天要烤400多只鸭子——

  结合他在全聚德工作的44年,这是一个惊人的数字。

  这位身着中山装,吃得正香的小哥,作为全片最靓的仔,被弹幕怀疑是高干子弟。

  其实,他是22岁的全聚德服务员田重光,临时被摄制组抓来客串食客的——那是他人生第一顿烤鸭!

  当年略显紧张的小伙子,30多年后,已是全聚德前门店快餐部的主管啦。

  而片中最大的惊喜,国宝级鲁菜大师王义均,只有两个镜头里的侧脸。

  外号“海参王”的他,执掌丰泽园后厨数十年,不仅是国内最著名的鲁菜烹饪大师,更名扬海外,一生获奖无数。

  然而,一部神仙纪录片,神的不止是菜与人。

  一位豆瓣网友,这样评价纪录片里的中国:

  那时的中国真美,那么多的传统民居,房子虽旧但并不破败,人的衣着朴素但精神却自然安详,菜是正经八百的原料,摆盘也认真实在。街上没有乱七八糟的广告牌,菜市场也没有飞舞的塑料袋。

  看过影片,我们所惊叹的,是一个属于中国菜,也属于中国的神仙年代:

  没有外卖,没有网红店,只有一群技近乎道的匠人,和热爱生活的食客,在丰盛的人间,全心全力去追求人生的色香味。

  哪怕时移世易,这份痴迷,还会在下一个35年,与你我难分难离。

  参考文献:

  1.唐鲁孙,《围炉吃火锅》,《故园情》,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3.1

  2.王萍、李木易,《1985版"舌尖"重见天日 日本纪录片展现中国食文化》,《北京晨报》,2017.3.30

  3.中山时子、陈舜臣,《中国料理大全》,株式会社 小学馆,1985.7.1

  4.木村春子,《通过取材了解中国美食》,《中国料理大全》,株式会社 小学馆,1985.7.1

  本文封面来自电影《饮食男女》

  特别鸣谢:陶雪伟先生

  对本文引用日文资料的翻译与整理

  微博:『@是饱妹吖 』有更多吃喝日常~

  微信:『福桃九分饱(id:futaojiufenbao)』有一手美食推荐。

  福桃九分饱,专注于最接地气的美食报道,探索一切带劲的美食,对鸡鸭鱼牛羊、零食点心酒糖茶有较深入的研究,还时不时对社会热点进行爆炒乱炖式解答。

  听说,关注福桃九分饱的人,怎么吃都不会胖。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