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舌尖上的中国经典读后感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读后感 >

舌尖上的中国经典读后感10篇

2018-09-10 03:47:02 作者: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舌尖上的中国经典读后感10篇

  《舌尖上的中国》是一本由中央电视台纪录频道著作光明日报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50.00元,页数:283,特精心网络整理的一些读者读后感希望大家能有帮助

  《舌尖上的中国》读后感(一):舌尖上的中国 味蕾中的故乡

  我是看了纪录片,很是喜欢。它没有空洞的宣扬中国文化博大精深,而是从人们的日常生活入手,细致入微表现食的美,从美食当中体现凡人生活中平静之美。从小处着眼,让大家想起家乡味道思念妈妈的味道。

  《舌尖上的中国》读后感(二):好看就一个字!

  很好,更重要的是来得快。前几天我在电视上追着看《舌尖上的中国》,看完意犹未尽啊,还想再看啊,却没想到这么快就出书了。想必书里的各种美食会非常非常非常地诱人,而且大多数美食背后都有片里提到的故事!作为一个经典的、传统的、爱吃又爱做、美食理论功底深厚吃货,怎能不买?

  《舌尖上的中国》读后感(三):每个人心中都有一个吃货

  此刻的我正处于晚餐前最饥饿渴望时段,看到这样一本书,几乎在一瞬间回到了那几晚夜夜煎熬的日子。应该说,是痛苦煎熬加幸福期待着,盼着能真正品尝到片中所有的美食诱惑。终于,舌尖出书了,美食的诱惑从荧幕延伸到了纸张上,这是一本绝对值得收藏的书,以后的日子里可以时不时拿出来激励自己,以便有持续的动力将美食的诱惑再从纸张上延伸到自己的口腹中。

  《舌尖上的中国》读后感(四):吃的历史

  一直在追看央视的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口水流了一地啊!感谢蔡澜,沈宏非两位大师级吃货的撰稿。听说新书要上市了,抓紧时间来凑个热闹。虽然没有见到书,但有点疑问1:网站热销的是中国青年出版社的《舌尖上的中国》26元,现在修订了价格直接涨到38了,可是这本书确50元,个人感觉有点小贵啊!2:到底谁是李逵谁是李鬼啊!希望出版社早日给个答复

  《舌尖上的中国》读后感(五):最佳礼品

  倘若人类学家张光直“达到一个文化核心的最佳途径之一就是通过它的肚子”的论断成立,则此书也许是这一论断的最佳诠释。家母识字无多,无法深解“民以食为天”的玄奥,但当我将此书奉承与她时,亲历过“三年自然灾害”的老人家连连夸好,末了竟又问一句:“吃文化?”我对其报诸会心微笑

  《舌尖上的中国》读后感(六):从吃货到吃客的转变

  其实看似简单东西

  CCAV将它渲染的无比神话

  无比隆重

  无比神圣

  无比劳民伤财

  但是

  感谢天朝的渲染包装

  让我们如此骄傲

  让我们如此痴迷~吃迷~

  从南到北、从秋冬到春夏

  大江南北五湖四海

  大嘴一张

  可吃四方

  各种美食、各种美

  我突然完成从吃货到吃客的进化

  那个,是要用心、用阅历

  我可以的……

  特别喜欢书中说的

  “腊味、腌制等,需要时间,出来了,便是岁月的味道”

  的确

  简单的事情复杂化,但是却能品出人间的味道

  《舌尖上的中国》读后感(七):渐行渐远的舌尖记忆

  拿到实体书后,感觉比网上好多了,封面有味道,尤其是那副国画——腊肉江山图(自己意会的名字,哈哈)

  看了几篇之后,感觉跟纪录片差不多内心充满浓浓的人情味道!这哪是美食书啊!?

  每一道精致的美食,都有一个动人人情故事,自然流露,毫无造作。怪不得,这么多人都打动。

  西方有句话“你吃的是什么,决定了你是什么”,这个记录片也差不多意思,“中国人吃什么,决定了中国人是什么”,词语笨拙了,就这么意思吧。

  不过,舌尖上的那个“中国”,是国人对饮食文化的一种曾经拥有理想,现在越来越稀有,越来越遥远,只能凭借影响文字回味

  《舌尖上的中国》读后感(八):民以食为天

  之前风靡一时的《舌尖上的中国》纪录片热播,于是有把总共的7集电视纪录片都看了一遍。那时的感觉就是很享受视觉上的冲击刺激到味蕾,对事物欲望本能地将自己看得兴奋了起来。然而,对于此类的影片,随着时间的推移,没有切身去品尝美味佳肴,是无法真正做到如何刻骨铭心的。

  本书是对于哪部纪录片的文字叙述,精炼了其中的要点,感觉起来并不如影像资料那么扣人心弦,但却是一个很好的志忆标记,其终结也很到位,条理清晰配合纪录片来读,事半功倍,很有味道。

  在看着部纪录片之前,其实也看过不少关于饮食方面节目。特别喜欢台湾一个叫做《美食大三通》的节目,09-11年度的节目差不多都有看过,相当的精彩纷呈可行性更强的一个旅游攻略节目。其中主持人对事物的评价虽然都是清一色的赞,却真正给人很神往的期待。相比于《舌尖上的中国》里那纯粹教科书式的介绍与歌颂,《美食大三通》更加能够给人一种要去征服美食的冲动,也激发着自己不断朝那个目标努力前行

  《舌尖上的中国》读后感(九):纸上的美食不好

  并没有看过这个节目,只知道这个纪录片以及引起的话题非常火爆。随便翻了一下,活色生香的感觉倒也算体悟到了。只不过那些更为细微的东西,自觉还差得很远。

  任何提到美食,尤其是中国美食的文字,都会提到“民以食为天”。这片华夏大地上孕育了世界上最为繁复的生活文化,饮食正是其中的代表。各大菜系争奇斗艳民间小吃各领风骚。而在这饮食、这生活的背后折射的是人们对于生活品质关注。从儒家历来所传习的思想来看,古老的中国人更为重视生活,现实的生活,很少去关注前世或者来世的生活,更为重视身边的家长里短,不去关注庙堂之上谈到的是是非非。或许正是这种文化引来了饮食的火爆,引来了吃货的横行。这种事情本身是好是坏,没有人有资格去评说。我们只能对待如此一种现象理性说明、旁证而已。

  “舌尖上的中国”栏目以及图书是一场美食的盛宴,一场吃货的狂欢。中国人似乎第一次在如此精心的制作下体味美食的快乐,孔子说:“食不厌精,脍不厌细。”与饮食有关的栏目或者书籍也应如此,唯有最精心、最精致的东西才能真的入了老百姓的法眼。

  单论这本书,制作的确精美图片的确漂亮,里面的一个个故事也正是我们身边的,喜闻乐见的。单凭这些,这就应该是一本好书。然而,对的,总是有个然而,把一场宴会变成鸿门宴,把一场歌功颂德变成指桑骂槐。这本书单纯作为书来看是有些欠缺的。纪录片由于分集播放的原因总体上不会联系得太过紧密,每集独立感很强,但在书中这种独立感就会变成章与章之间的相互割裂。很难从中看到自然的流转统一逻辑,似乎只是一些与美食相关的堆砌和重叠。而每章背后的散文更使得这种割裂感更加强烈

  似乎,纸上的美食,唯有出自纸上才会真的好吃。视觉上的享受总需要一番更细的琢磨才能丝丝入味。

  《舌尖上的中国》读后感(十):有点矫情

  刚看完,这应该算是电视剧的脚本了。

  看纪录片的时候,总觉得这些美食被赋予过多感情色彩,诚然,诸如“妈妈菜”、“家乡味道”、“儿时记忆”等本来就是些每个人的记忆深处最独特味道与回忆。但是作为一个的纪录片,过多的夹带感情色彩,似乎有些矫情了。

  比如:

  松茸:“为了延续自然的馈赠村民们……,”自然的馈赠,这里是第二次提到了。

  诺邓盐:“今天的人很难体会食盐珍贵,……但我们仍然认为,诺邓盐是自然赐给山里人的一个特殊礼物。”

  洪湖莲藕:“挖藕人对莲藕存有特殊的感情,他们在市场上看到藕,往往心里就有一种感觉:这个藕是我们挖出来的,由此产生一种难以言表亲密感。”最缺心眼儿的就这一段了,记得小时候自己下田或下菜园干活,往往还会有这种感觉:兴奋、亲密,但是越是历经生活,越成长这种亲密感就越少了,更多的是觉得辛劳更何况这些累死累活的挖藕人,我想,若非他们都淳朴一无所知,恐怕都不会留存这种亲密感过久。这里的这个句子真是矫情。

  查干湖那一段儿:从一无所获到一日千里,靠大海谋生的人们又一次获得眷顾

  还有:当我们远离自然享受美食的时候,最应该感谢的是这些付出劳动智慧的人们,而大自然则以她的慷慨守信,作为人类的回报奖赏

  但看开头这几章,反复出现大自然的馈赠,回报,奖赏等类似说法,太过于说教无奈我想起这种画面苍天啊大地啊,我热泪盈眶!

  或者是一股余含泪之感:广大人民,这是自然的馈赠,这是某**恩赐,你要感恩戴德云云。

  是我杀人诛心了吗?还是美食又一次沦为别有用心糖衣炮弹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