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幽冥读后感摘抄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原创文章 >

幽冥读后感摘抄

2020-02-16 23:30:04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幽冥读后感摘抄

  《幽冥》是一本由(日) 小泉八云著作,江苏凤凰文艺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45.00元,页数:262,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幽冥》精选点评:

  ●开山之作不是高峰之作

  ●哪怕日月星辰如何阻拦,人类应该用尽所有力气去追寻最高的道德理想,一直到未知的尽头。

  ●第一次读小泉八云的书,真的我只能说太惊艳了吧!

  ●《君子》一篇最合胃口,最有画面感

  ●散文的感觉

  ●小泉八云是一座西看东,今看古的桥梁,透过他的文字,触碰我想象中日本的样貌,又在他笔下的日本回望中国的样貌。

  ●一般

  ●气质幽怨,文字诡艳。

  ●这本书是小泉八云的杂文,翻译的比较一般,不太推荐

  ●怪不得说是胡适、鲁迅一致盛赞的书,真正的大师手笔!

  《幽冥》读后感(一):第一次知道小泉八云其实是西方人

  中国有《聊斋志异》,日本有许多著名的鬼怪传说,而这些传说都被归入为日本的怪谈文学。怪谈,是日本志怪文化的精髓,说到日本的怪谈文学就会想到京极夏彦、田中贡太郎、梦枕貘、黑泽明、芥川龙之介这几位文学大家,他们的《阴阳师》、《巷说百物语》、《百鬼夜行》都是非常受鬼怪小说迷的喜爱的,其中小泉八云的《怪谈》更是堪称日本近代文学中最特异的存在。

鬼怪在大众面前有许多不同的形象,斯蒂芬·金的《闪灵》、希腊传说中的半人马、华盛顿·欧文小说《睡谷传说》里的无头骑士、中国的魑魅魍魉、日本的贞子、英国的吸血鬼、美国的丧尸等等,它们都带着恐怖、阴森、黑暗的形象,但无论是多少令人恐惧的形象,只要加上一些跌宕起伏的剧情,都能吸引一大批观众与读者。其实无论是哪种类型的鬼怪形象或者故事、影片,它们都可以成为我们生活中减压的工具,尤其是小泉八云的怪谈,对后世作品的再改编与再创作都产生了深远而重大的影响。

  小泉八云的原名叫拉夫卡迪奥·赫恩,他是一个身世非常特殊的西方人,他的父亲是爱尔兰人,他自已出生在希腊,后来小泉八云又娶了日本的女子为妻,他就改了自已的国籍和姓名。在《幽冥》这部作品中,朱光潜先生用了整整18页的序言来为我们介绍小泉八云这位百年前的西方人,他是近代史知名的日本通。通过朱光潜先生长达万字的导读中,我们发现小泉八云先生无论是在爱情或者人际交往上都是非常随性的,他可以为了一时的情感冲动,冒着被报社辞退、犯大不违禁忌之险,娶黑妇人为妻;他可以在与好友交好之时掏心掏肺、也可以在与好友翻脸后视同陌路。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小泉八云是一个非常感性、随性之人,他有着射手座崇尚自由、不愿被束缚的性格。

  《幽冥》是一部比《怪谈》更富有韵味的小泉八云作品集。书中精选了先生的23部代表作,其中最值得一读的是那篇名为《牡丹灯笼》的短篇。

  《牡丹灯笼》讲的是一位富家小姐与小后生痴恋的故事,初识的他们对彼此一见钟情无法自拔,并许下承诺改日再见续情缘,但带小后生去富家小姐家的老僧却怕得罪小姐的父亲(一位惹不起的达官贵人)所以一再拖延他们见面的时间,小姐就在郁郁寡欢的等待中香消玉殒,而小姐的随身丫鬟阿米也跟着一起走了。但这些小后生却一点也不知情,他也在日益思念下落下了病根。一日深夜,他遇上了小姐,他以为之前小姐已经逝世的传闻是假的,在情感的驱使下,日日都与小姐见面,而这时小后生家的仆人发现了其实小姐是个鬼魂,而这位仆人为了自己的一点利益,却将小后生出卖了,最终小后生死在了小姐的温柔乡中。

  在日本的怪谈文学中,并没有像中国鬼怪小说中的大团圆结局,也没有那么多对人性的赞扬与歌颂,有的只是对人性扭曲一面的揭示,内心丑陋的展现而已。

  虽然《幽冥》里集聚了小泉八云23部代表作,但唯一令我觉得还有意思的除了《牡丹灯笼》就是后面关于日本一些特定领域谚语与俗语的分享了。

  《幽冥》读后感(二):爱死你,爱到死

  本书《幽冥》副标题是“日本怪谈小说开山大作”,其实单就本书来说有点夸张了,书里虽然收录了二十多篇文章,但真正称得上怪谈的并不多,勉强能有3、4篇,其余多为日本的民俗风情和宗教信仰方面的随笔和散文。

  但你不需要有上当受骗的感觉,说是随笔但并不比怪谈差,其中的精神气质很是一脉相承。反而由于那些看似寻常的随笔使得怪谈本身的层次更上一层楼,也多了些难以言说的韵味。从血统来说作者是西方人,但骨子里已经是日本人,文字幽深冷艳,寂寞唯美,深得其中三味。

  本书最让人颤抖的是第一个故事《牡丹灯笼》,开篇压全场,就像南方的冬天,表面也许艳阳高照,但内里冰冷刺骨,冻煞人心。这个故事的源头是明朝瞿佑写的《牡丹灯记》,于洪武年间传到日本,大体情节相似,简单可以理解为书生与女鬼,但结局天差地别。中国的女鬼在鱼水之欢过后希冀可以通过投胎转世来再续孽缘,讲究的是一个名正言顺正大光明,所以通常只有两个结局,或是转世成功双宿双飞,或是永远阴阳相隔相忘于江湖;而日本女鬼不去考虑来生,只留恋此时此刻,如果不成,那么宁可与前一刻的爱人共赴黄泉,前一秒天荒地老,后一秒杀死肉体拥抱灵魂。

  牡丹灯笼那昏暗的幽光下让日本的结局有了一丝歇斯底里的味道,表面病态、空虚,但深究却很唯美、坚贞。是一种殉情的浪漫,是一种可以共赴死亡的爱。所以看日本结局里女鬼在撕掉符咒冲进屋子完成最后的一夕之欢后血腥杀死爱人,既有崇敬,也有些胆颤。

  本书里怪谈除此篇外其余平平,但那骨子里的幽怨哀愁都如出一辙。除此外还有一点,日本的很多文化确实大都来自我国,很多明显的例子,比如小泉八云在书里说的一句:“老日本人常说算命仙算不出自己的命”,这句就很明显。也不止这一处,后文里在讲述日本有关于佛教信仰的熟语时更是相似之处俯拾即是,像“相见即是离别的开始”“万物如梦”“凡人参透即成佛”等。当然,也可以说佛家理论统一,相似很正常,毕竟佛法不二。

  日本与我国在文化上的相似之处既多且繁,但骨子里又很不一样,简单来说我们向往大而广,越大越好,讲究震撼心灵;而日本则越小越真,精细之处让人无处落脚,讲究螺狮壳里做道场,不知是否由于地域宽广所引起的。这本《幽冥》怪谈篇虽然不多,但每一个都很有特色,对于了解日本的美学和文学很有帮助,一个云游世界的西方人能把日本文化溶解的如此透彻让人钦佩。

  《幽冥》读后感(三):一本了解日本文化美学的书

  虽然我对日本的志怪传说了解的不多,但是对“小泉八云”这个名字,还是略知一二,知道他是日本怪谈文学始祖,亦为现代怪谈文学的鼻祖,是一位得到鲁迅、胡适一致盛赞的伟大作家。

  小泉八云是一个极为特殊的作家,他是第一个能够了解东方的人情美的西方人,并在日本文学史上占据一席之地。

  当小泉八云辗转来到日本之后,作为一个西方人的他却对日本的民情风俗、鬼怪传说、文化信仰等产生极大地兴趣。他以一双西方人的眼睛对这些方面进行细致的观察和研究,写下包括故事、随笔、散文、游记、时论等浩繁的巨著,其中最出名的莫过于日本传统文学中的神话传说、民间怪谈、妖魔志异等部分,亦成为现代志怪恐怖电影灵感来源的经典之作。

  《幽冥》这本书包含了小泉八云二十三篇经典文学作品,作品内容涉猎甚广,除了一些鬼怪传说的故事类,还包含了日本的民情风俗以及佛教信仰等诸多方面的随笔和散文,通篇读下来,俨然一幅明治维新时代的日本浮世绘。

  与日本电影故事一贯的恐怖灵异相比,本书所摘录的三四篇志怪传说故事并没有显出令人毛骨悚然的阴森氛围,反而有一种凄美之感,娓娓道来中萧索与诡丽并存。比如,开篇的《牡丹灯笼》原型来自中国明代小说,主要讲述了一位因相思而死的大家闺秀化为女鬼后,不计一切代价都要带走情郎的故事;又如《振袖》,又是一位因相思而死的妙龄女子,在世间留下了梦中情人的一件华美衣袍,结果凡是穿过这件衣袍的女孩子无不命丧黄泉,后和尚将衣袍付之一炬,不料引燃江户大火;又如《因果话》中,大名的正室妻子因嫉妒年轻貌美的侧室雪子,临死前设计抓住了雪子的双乳,死后其双手便粘附在雪子身上,夜夜折磨雪子,不死不休等等。

  除此之外,本书还收录了一些不算志怪类的故事。比如《阿春》,女主阿春是一个温柔和顺的日本妻子的典范代表,丈夫不仅流连烟花之地夜不归宿,还时常对妻子施以责骂和冷脸,妻子百般隐忍,最后死于心碎;又如《阿弥陀佛比丘尼》中的女主阿丰在丈夫的离去和和孩子的死亡之后遁入空门,青灯古佛相伴一生;又如《君子》,一名叫君子的才艺决绝的艺伎抛却名利双收的万丈红尘,一心修行,消失在世人眼中等等。

  这些一个个或哀怨或孤独的故事无不弥漫着日本文学唯美而又凄迷的气息,每一则都有打动读者的魅力,故事里的圆满总是与缺憾并存,让人叹息,让人感慨,这便是悲剧之美的魅力所在吧。

  此外,小泉八云的散文和随笔多见于对日本风俗和信仰等方面的描述和思考。阅读这部分的文章,一方面惊叹于他对日本文化理解之透彻,另一方面,不得不说的是,日本文化和中国文化相似之处俯拾即是,或者说相当一部分的日本文化上就是在古代中国文化的基础上延伸和发展而来的。

  比如占卜,作为中国古老哲学分支,这个古老学派在日本得以传承。小泉八云所认识的一位占卜师神秘莫测,算命颇准,但最后却在荒郊野外受冻而死,由此点出一个在我国众所周知而又玄而又玄的观点:“算命仙算不出自己的命”。

  又如经由中国传入日本的佛教文化,它对日本人的信仰产生深远的影响,由此延伸的日本谚语与中国谚语相似之处甚多,比如“所有欲望都是困扰”、前世今生的因果业力“个人前世造业,种下今世之果”、“善有善报恶有恶报”等等。

  又如养蚕,又如焚香……

  总体看来,这本书没有华丽的文字,却充满了日本传统文学独特而浓厚的韵味。不得不说,作为一个西方人的小泉八云,却深谙日本那种纤柔细致和寂寞幽玄的美学真髓,使这种美在文字的传递之中看似轻描淡写却也深入人心,可见他对日本文化的特色美学的观察之细致、研究之透彻,实在让人钦佩不已。

  《幽冥》这本并不厚实的书所含内容并不太多,不过是小泉八云著作之中的小一部分,选取文章却还算比较精致全面,对于想了解日本传统文化方面还是比较有帮助的。感兴趣的读者可以以此为契点,慢慢延展到其他更多这方面的书籍。

  ��T"�.

  《幽冥》读后感(四):冥灵物语

  当年姑父去世,第二天火葬,夜晚我便住在了他家。刚入睡,我就梦到他从火海中伸出手要把我拉入火中,一时恐惧由梦中惊醒,心里再也无法平静。

  他病时姑姑认为我太远没有告诉我,于是没能见他最后一面。他托此梦,莫非真的怪罪于我?从那时起,我便怀疑人去世时短时间内灵魂还在。

  冥指阴界,传说中人死亡后要去的地方。从《幽冥》的书名,就已知晓它离不开鬼怪传说。本书收录了《牡丹灯笼》《振袖》等二十三篇,包含故事、散文和随笔。

  作者小泉八云原名派屈克.拉夫卡迪奥.赫恩。他的父亲是英国派驻当地的爱尔兰军官,母亲是希腊人。因此,他具有希腊人的审美,爱尔兰人的诙诡。年轻时,他在美洲东奔西走,四十岁受《哈泼》杂志派日本采访,最终落脚东京从事于教授和著述。在日本娶妻后,他随妻姓,改名小泉八云,入日本国籍。

  他的多部关于日本文化研究的著作还用英文写成,对二十世纪初西方人了解日本起到了一定的作用。

  书中凄美的故事离不开情感对人的伤害,人因情而去,对人世还存有许多的眷恋和不舍,仿佛只有通过鬼魂才能完成心中的遗愿。

  故事《牡丹灯笼》改编自中国明代小说《剪灯新话.牡丹灯记》,讲述了一位武士之女朝露在家中与新三郎短暂邂逅私定终身,谁知他走后杳无音信。

  只有深爱对方的人才能感受相思之苦,朝露因悲伤过度而离世。女佣阿米因思念主人也随之而去。

  当新三郎得知朝露的死讯,悲痛之后祭奠亡魂,不想在盂兰盆节相见。

  “那被爱蒙蔽的双眼所看到的年轻,优雅和美貌,在窥探者眼中,只剩下恐惧和死亡的空无。”

  再好的恋人活着亲密无间,一方到了阴间,即便柔情似水,也已成为厉鬼。

  作者从西方的角度和日本人的观点对故事中的人物表述了不同的看法,从而让读者了解到基督教徒与佛教徒在思想认识上的差异。

  痴情人活着时得不到爱,死后总带着幽怨,仿佛只能通过诅咒发泄不满。

  《振袖》中一位富商的女儿在参加祭奠时,对一名侍卫钟情,于是幻想穿上与他相同的长袍,佩戴相同的纹章,期望赢得他的青睐。

  自从再也见不到那位少年,少女便抑郁而终。她的长袍被家人捐给了佛寺,却被僧人卖出。

  每当买到长袍的女子穿上一次,就会憔悴而亡。长袍成了不祥之物,僧人放火烧袍,却不想燃烧的火星吞噬了整个寺院。这在东京史上被称为“明历大火”,又被称为“振袖火事”。

  每一个传说都蕴含着故事中人物的意愿,也反映了一个民族历史记载的由来。

  如果人的嫉妒心过于强烈,总会想着去伤害对方,但同时自己也会受到伤害。

  《因果话》里,大名之妻嫉妒侧室雪子的年轻美貌,心里抑郁成疾,临终前设计抓住了雪子的双乳,让雪子始终忍受冥灵的折磨。

  书中的每一个故事都与冥灵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人活着时未能了却心愿,死后也不会甘心,于是就借助传说与故事来表达情感。

  在盂兰盆节,日本的许多地方都会以小船安置魂魄,而且每只小船都装载供品,清水和焚香;如果幽魂之船在夜间出发,还会附上小灯笼或油灯,人们迷信“亡魂游走时相当危险”。

  这不尽使我想起了我国一些地方的习俗,老人去世后,按农历如果七七四十九天内哪个七的农历刚好逢七或八,就要糊旗糊伞,旗在去坟地的路边插入土里,旗旁还要撒些米粒。传说遇到七或八是不详的日子,去世的人会遭到阎王的拷打,那样做只是希望亡魂能够躲过灾难。

  每个民族对亡魂都有着不同的祭奠,但无论哪种,都寄托着亲人的牵挂和美好祈盼。仿佛在人们心灵深处,总感觉“亡者并未真正消逝,它们在疲累心灵和忙碌思绪架构的幽暗小屋中沉睡,等着在某些时刻被能唤起过去的声音惊醒。”

  此外,作者还讲述了自佛教传入日本,焚香的种类、配方、传说与延展。

  焚香作为一种供品,象征虔诚的敬拜之心。佛教布道时,把善行消去业障,比喻成纯火燃捻的焚香,将人生比喻成焚香的烟雾。

  焚香在日本并不限于宗教仪式和祭典用途。自十三世纪以来,高级焚香便为贵族社交娱乐所用。

  在《日本文化的真髓》中,作者指出了西方人与日本人在建筑、文化、生活情感、价值观的差异。

  许多日本事物暗示了他们祖先的游牧习性。神道教创造、存续着日本伦理的力量,并将“君、国之利益应优于自我利益”的观念传授给人民。佛教训练人去控制悔恨,忍受痛楚,接受所爱之物的消逝、所恨之物的专横等。

  从作者的陈述中我们能够理解西方人与日本人的不同之处,也能体会日本人行为的根源所在。

  通过阅读本书,读者能够认识日本人的信仰和文化,对日本多一层了解。

  《幽冥》读后感(五):一个外国人笔下的日本“物哀之美”

  对于一衣带水的日本文化,这两年颇感兴趣。囫囵吞枣地读过一遍《枕草子》和《源氏物语》,深深地为日本文学中的“物哀”之美所打动。日本在古代受中国文化影响很深,处处都有大唐的影子,尤其是诗歌与佛教信仰方面。而近代的日本则飞快地吸收西方文明,以开放的姿态迎接欧美思想的冲击,于是很多外国人来到日本,架起了东西方文化交流的桥梁。

  《幽冥》的作者小泉八云就是一名西方人,一个被称之为“最了解日本民族之魂的异乡人”。初拿到这本书,凝重的黑色封面上一簇红色的火焰,令人立马联想到了阎罗殿,阴森恐怖之感立时袭来。看了介绍才知道原来小泉八云是日本恐怖片的鼻祖。

来自网络

  一、小泉八云

  说实话初读这本书之前,我对小泉八云所知寥寥无几。百度了一番,好奇心大涨。小泉八云,原名派屈克・拉夫卡迪奥・赫恩,出生于希腊爱奥尼亚群岛,父亲为英国派驻当地的爱尔兰军官,母亲则是希腊人。他年轻时曾漂泊欧洲及美洲各地,四十岁时受《哈泼》杂志派往日本采访,陆续在松江、熊本和神户生活,最后落脚东京。赫恩对迎异于西方的日本风士及文化甚为喜爱,发现日本这个国家的信仰、生活、文化竟然与自己的心性如此契合,仿佛自己本就属于这里。于是,他决定辞去薪资优渥的工作,定居日本,并且娶了一位日本妻子。1896年归化日本籍,同时随妻姓,改名小泉八云,“八云”二字取自古老的和歌。同年,他受东京帝国大学之邀教授西洋文学。

  曾任记者的小泉八云精通多种语言,擅于观察,且熟谙东西方文化。由于十九世纪末的西方大众对日本所知不深,他以英文撰写关于日本文化的多部著作,扮演起西方世界认识日本文化的重要桥梁。小泉八云最广为人知的作品是《怪谈》,里面收录了许多日本鬼怪传说故事,相当于一部日本版的《聊斋》。故事奇异梦幻,营造出一种诡异却不阴森恐怖的美感。《怪谈》影响了日本乃至整个东亚的恐怖美学审美。日本大导演黑泽明的经典电影《梦》,其灵感就是来源于小泉八云的《怪谈》。

来自网络

  二、物哀之美

  “物哀”是日本江户时代国学大家本居宣长提出的文学理念,也可以说是他的世界观,这个概念简单地说,是“真情流露”。人心接触外部世界时,触景生情,感物生情,心为之所动,有所感触,这时候自然涌出的情感,或喜悦,或愤怒,或恐惧,或悲伤,或低徊婉转,或思恋憧憬。有这样情感的人,便是懂得“物哀”的人。懂得“物哀”的人,就类似中国话里的“性情中人”了。

  物哀是一种审美意识。川端康成多次强调:“平安朝的‘物哀’成为日本美的源流。”“悲与美是相通的。”日本人更爱残月、更爱初绽的蓓蕾和散落的花瓣儿,因为他们认为残月、花蕾、花落中潜藏着一种令人怜惜的哀愁情绪,会增加美感。这种无常的哀感和无常的美感,正是“物哀美”的真髓。

  《幽冥》里有一则《阿春》的故事,通篇弥漫着淡淡的物哀感。阿春是那种温柔婉约的女子,与丈夫成婚后,安安静静、和和美美地过着小日子。有一天,丈夫突然变得冷漠、彻夜不归。原因无非是外面有了更加留恋的女子,传统的教养让阿春连愤怒都要思考“该如何用最不自私的方式”来表达。当丈夫终于回来的时候,阿春在玄关处踱步,用她那颤抖的小手抓住他丝袍的衣襟,直视他的双眼,似乎想找到当中仅存的灵魂。接着她试图说点什么,却只能勉强吐出:“亲爱的?”而几乎同时,她松开紧握住的虚弱小手,带着古怪的微笑闭上双眼,甚至就在丈夫撑住她之前就倒了下来。阿春死了。丈夫在以后的岁月里,低头不语安安静静地活着,不露痕迹。但无论他身处何处,在某些静谧时刻,他必定会瞧见枕边有个无声人影,似乎正温柔地织着他曾经用来背叛妻子的美丽袍子。在他最忙碌人生中最无暇的时分,突然所有的声音都会消失,只单单说出三个字:“亲爱的?”

  这一句轻轻的“亲爱的”,没有指责没有抱歉,只有平静的接受与默认。更没有剑拔弩张和硝烟弥漫,这是日本文化与中国文化的最大不同。一切都是最好的安排,一切的存在自有道理。樱花盛开是美,凋零更是极致。拥有的时候好好享受,失去的时候不悲不叹,自在随缘。

来自网络

  三、狠狠“爱”

  《牡丹灯笼》一则讲述一名贵族女子朝露和一位和家医一起登门的年轻武士新三郎一见钟情,却被老医生发现,找借口阻止。而后朝露在思念中抑郁而终,朝露的仆人阿米也因过度悲伤,不久后也离开人世。新三郎得知噩耗后,日日供奉祭品焚香祝祷。盂兰盆节,新三郎在阳台上乘凉,突然发现门外来了两位女子,一位年轻的小姐,旁边跟着的仆人提着一盏美丽的牡丹灯笼。竟然是朝露和阿米,新三郎欣喜若狂,以为朝露没有死去,两人夜夜幽会。不久后这个秘密终于被新三郎的仆人发现,告诉了隔壁的面相大师。大师告诉新三郎他被鬼缠身,画了符咒贴在门口。朝露无法进入痛苦不已,阿米护主心切,去跟男子的仆人交易,贿赂黄金,让其撕掉新三郎住处的符咒。朝露得以再次见到心上人,第二天仆人发现新三郎惨死。躺在他身边的,是一副女人的骸骨!那骨骸的双臂及手掌正牢牢掐住他的脖子。这样的结局源于两人三生的孽缘,最后被大师葬在一处,相依相伴。真是爱你爱到杀死你,这样痛快淋漓!看完这个故事,突然想到了白娘子和许仙,中国女人即使是妖、是鬼,都会为爱奉献所有一切,千方百计地牺牲自己,讨好男人,把他们当做宝贝一样百般呵护,从来都是自己灰飞烟灭,却舍不得动负心人分毫。

  小泉八云的故事中表现出东方美学中的寂寞、幽怨、唯美的气质。这本《幽冥》收录了二十三篇文章,有鬼怪故事也有民俗风情随笔、宗教信仰,文笔朴实优美,极其浪漫。想要了解不一样的异国风情,读懂日本人骨子里的“大和精神”,小泉八云的书是个不错的选择。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读者发表的读后感】

查看幽冥读后感摘抄的全部评论>>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