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克里米亚战争》读后感摘抄
《克里米亚战争》是一本由[英] 奥兰多·费吉斯著作,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128.00元,页数:740,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克里米亚战争》精选点评:
●详细介绍了克里米亚战争前的背景,让人更清晰了不同国家之间的利益,不同宗教和民族的矛盾。但是很多矛盾因为战争并没有解决,而战争的遗留问题更加深了矛盾,为一战以及该地区持续的冲突埋下了种子。这本书和《奥斯曼帝国的衰落》一起看,比较有时间上的连续性。奥斯曼帝国的地缘政治对东欧和中亚产生了极大的影响。
●克里米亚战争,让读者进一步理解了巴尔干半岛危机的根源,以及克战对后来的泛斯拉夫主义在东欧的民族国家独立中的重要作用。 另外,这本书阅读完毕,意味着笔者“追平”了“理想国译丛”的出版速度!
●书很好,不过作者虽然是英国人,但好像很不待见同胞,比如把南丁格尔写得好像大观园里的老妈子一样。
●慕名已久,最精彩的部分还是大战前后对欧洲形势的论述
●1月打擂书15。跟鹅师的打擂以飞机四来画上句点,因为正好读了三城记,就顺便把这本也算奥斯曼土耳其系列的战争史(?)相关作品读了。神仙打架,凡人遭殃。本书中有关医护制度的“题外话”与这场战争的参与者托尔斯泰之段落算是最大亮点了。战场的叙述搭配《善心女神》或荣格尔的《钢铁风暴》来读会有更深的感触。不论如何,飞机四的知识储备还是令人叹服的。
●奧蘭多改不了的囉唆,讓行文相對累贅。戰爭的過程搞笑的一塌糊塗,今人看起來真的是不可思議。
●残酷的文明断层线。英法与俄国的游戏规则观念差异背后,也有古今之别。
●全局式的历史叙述,对当时复杂的国际形势也梳理得很清楚,尤其注意到当时社会变迁与这场战争之间的互动(战地记者和战地旅游的兴起、摄影技术和媒体如何形塑公众观点、公众意见又影响战争决策),不过,略夸大了克里米亚战争对某些历史变迁的推动作用(红十字会起因于1859年亨利·杜南对意大利战事的目击,可与南丁格尔类比,意味着这种人道主义意识并非偶然)。对这段历史中涌现的神话、以及各国战争记忆的差异颇耐寻味,有点意犹未尽。又,作者虽力图持论客观公正,但身为英国的俄国史学者,其实对英国批评颇严苛,而对俄国则不无回护之辞。
●作者应该不懂军事。
●克里米亚战争是第一场真正意义上的现代战争,也是最后一场依然遵从"骑士精神”的战争,同时也是历史上第一次西方世界联合穆斯林国家向另一个基督教国家发动的战争。这场战争打开了奥斯曼帝国的大门,西方军队和技术的涌入,加快了这一地区融入全球资本主义经济的步伐,同时也引发了伊斯兰世界对西方持续至今的对立情绪。让英国卷入克里米亚战争的许多情绪力量,后来也促成了英国在1914年为了保卫比利时、在1939年为保卫波兰而与德国人开战。托尔斯泰在这场战争中于塞瓦斯托波尔服役的经历成就了后来伟大的《战争与和平》;今年4月刚看完的《阿拉伯的劳伦斯》中,可以很清晰地看见克里米亚战争对一战的影响,这些都是促成我决定看这本书的原因。克里米亚对于俄罗斯的战略重要性不言而喻,而塞瓦斯托波尔对于俄罗斯海军更是灵魂般的存在。
《克里米亚战争》读后感(一):全景式地展现
全景式地展现了承前启后的克里米亚战争,承前,是指继承了之前历史上欧洲列强的地域争夺、宗教信仰的斗争以及亚欧国家的民族、宗教冲突。启后,是指开启了之后一战、乃至二战的序幕。这一场几乎被参战各国选择性遗忘的战争,却对今后的地缘政治造成了不可磨灭的印记。作者驾驭历史资料的能力不错,分析问题立足历史材料,除了部份内容稍显拖沓,总的来说还是非常不错。
《克里米亚战争》读后感(二):为这样优秀的史书打call!
一部优秀的历史读本,首先在于它的畅读性。从这个角度而言,本书原著作者以及本书译者的合作,堪称完美。这是一部阅读起来极为流畅、文字表达精练、规范且又有文采的史书,读起来,如读小说般有张有弛,有文有武,有详有略。700多页的书,除了端着比较需要功力之外,一页一页地读下去,着实很享受。 本书的结构框架初看很小 - 克里米亚战争,实则涉猎面极为广泛 - 关系到英、法、俄罗斯、奥斯曼、奥地利、普鲁士等等诸国的地缘政治、利益冲突、宗教之争、民族冲突等各方面因素。 克里米亚战争是世界战争史上最后一场遵从“骑士精神“的战争,但又是第一场真正意义上的现代战争。在这场战争中除了各国政要、军官、普通士兵之外,诸如我们所熟知的列夫·托尔斯泰、南丁格尔都出现在塞瓦斯托波尔战场上,而像我们知道的战地手术管理系统,即在《珍珠港》电影中女主给伤员分类的方式,也是塞瓦斯托波尔战场上第一次由俄罗斯人尼古拉·皮罗戈夫所采用,他大大降低了俄罗斯方战场伤员的死亡率。 本书作者客观中立,视角宏大。对战前-战中-战后几个阶段分别进行有条理的梳理和分析,对克里米亚战争的成因、几场重大战役、战争结果对各方以及对战后几十年欧洲地缘政治的影响都有点面结合、史料与文字叙述结合的描述与分析。令人印象非常深刻。 读完之后,我们会更深刻地理解俄罗斯2014年闪电吞并克里米亚的历史背景,不仅仅因为黑海港口的重要战略地位。对于俄罗斯而言,克里米亚所承载的,更为厚重。
这样的史书,读来,真心收获满满。
《克里米亚战争》读后感(三):读《克里米亚战争》
这是俄土12次战争中的第九次战争,从1853年到1856年结束,写了整整七百多页,囊括各方面的叙述:前三章为背景问题,圣地问题,宗教问题,东方问题,神圣同盟倡导的欧洲大陆的均势格局以及往昔俄土以往的冲突与协定均有涉及;后面尼古拉一世以东正教捍卫者之名入侵多瑙河公国等举动,先是与土耳其较量,锡诺普海战等,土耳其首尝胜果,当后来经过主战派帕默斯顿和斯特拉特福德等争取对公众舆论的支持,加上拿破仑三世想重现其叔叔统治时期的强大愿景,最终选择联合英国参加战争,战争场景不少,宏大场景描写结合当时发展的摄影技术提供的照片,当时报刊刊载的驻地记者文章,外加军士给家人的信都可以非常可信地展现了当时英法俄的军队后勤补给对比,各国公众的舆论走向以及战场的惨烈程度。私以为这种由大量可靠史料构架成的史书不仅对于作者来说工作量巨大,也是对读者负责任的表现,作者叙述只是起着牵引的作用,而且对于批判那个时候英国的各项制度,作者也不遗余力,不带任何感情色彩,非常中肯。阿尔马战役、塞瓦斯托波尔围困战,尼古拉一世寄希望于一月将军和二月将军(曾经打败过拿破仑的寒冷)来获取战争,后来焦虑而死,亚历山大一世和亚历山大二世相继继位等,到最后战争是如何得到解决的,巴黎和会与新秩序的建立,虽然俄罗斯在中间并没有多少领土损失,但是后来把眼光集中在中亚和巴尔干半岛与建立斯拉夫大联盟等思想的泛滥,还有一直穿插其中的列夫托尔斯泰的生活方式随着战争的进行出现的大转变,以及到最后的最后,克里米亚战争对各参战国后来历史的影响都有很详细的介绍。
缅什科夫与拉格伦指挥的无能,南丁格尔的无畏精神,英国长久以来的仇俄情绪,拿破仑三世的谨慎与尼古拉一世固执己见的反差,那个时候的俄国还是处于宗教狂热的高潮期,正是因为克里米亚战争才意识到自己落后的军事设备、组织体系和农奴制而永远也无法与正处于上升期的工业化国家,决定实施变革,再一次被俄罗斯对领土的狂热叹为观止,无所不用其极。抑制俄国在黑海远远不可能达到抑制俄国的目的,因为就如英国人认为的那样,他们内心中有很多野蛮的东西,欲望是得不到满足的,后面发生的多次俄土战争以及侵略吞并其他公国汗国就是见证。
《克里米亚战争》读后感(四):克里米亚战争
在翻开书之前,我对于克里米亚战争一无所知,对于当时奥斯曼帝国和欧洲各方“诸侯”的争霸也毫无耳闻,但读完之后,我大概理解了西方和俄罗斯之间仇恨情绪的来源、巴尔干地区作为军事和宗教地区的战略重要性、帝国博弈间令人作呕的非正义战争。克里米亚战争作为最后一次带有骑士精神的战争和第一次现代化战争,也是医疗、后勤、新闻媒体、电报、运输和公众舆论首次登上战争舞台的标志化事件,其影响确实被低估了。尤其是克里米亚战争所改变的世界格局为第一次世界大战埋下了隐患,也让西欧和俄罗斯从此开始了长达几百年相互嫌恶的历史,直到现在仍未消退。而战争中除了仇恨之外的文化交流、移风易俗,也充分证明了,人民之间是没什么仇恨的,陀陀在《死屋手记》里也写过“他们和土耳其人有什么仇恨呢”,所以战事稍稍平缓,大家就互相喝酒打屁了。
在这场战争开始前,双方都各怀心思,法国要重拾荣耀,英国则是平衡策略,俄国急着证明自己,而奥斯曼帝国已然衰落,奥地利是个两边不靠的墙头草,土耳其作为和俄国交恶已久的国度,自然是要保家卫国。但战争开始前的拉拢、阳谋阴谋、打着宗教名义的所谓正义战争、都害怕自己受损失反而扩大其他人的利益、国与国之间互相的诋毁和偏见……都预示着这场战争开打后的丑恶嘴脸。战争前的规划和部署已经让人倒尽胃口,战争开始后各国之间仅仅为了利益而驱动的松散联盟立即开始相互攻讦,互相嘲笑,找到机会就屠杀平民,鱼肉百姓,国与国之间因战争和平时交往过少或媒体操纵而形成的偏见被无限放大,出现了很多类似火烧圆明园、打砸抢的洋相,所谓“文明”,只不过是武力加持后的自以为是、patronizing罢了。
而战争结束后建立的格局在十几年后烟消云散,法国失去了战争英雄的光环,新兴国家的建立重建了克里米亚地区的格局,沙皇在几十年后把这一战丢掉的荣誉全部捞了回来,英国退居老牌帝国,自此巴尔干地区的硝烟再没消停过。
一场战争试出了帝国间博弈的力量对比和战略布局,也试出了战争中军队建设和战略战术的问题,更试出了新兴科技和其他因素(如后勤、运输、医疗等等)对战争的影响,最后形成了不断交汇、交流的文化地图。来来去去的是战争,始终停留的是土地和军队。
《克里米亚战争》读后感(五):克里米亚和大清
最近看克里米亚战争,从前的几个疑惑得解。
国产清史专家总说清亡于外敌入侵,然而八强历次侵华,派出军队过万人的次数都屈指可数,大清可是让三亿子民养育了几百万八旗子弟。
对比1853-1855年的克里米亚战争,英法奥撒四国联手苦战沙俄,外加奥地利陈兵威慑吓得沙皇撤军,参战兵力超过200万(沙俄120万法国40万英国25万)。
如果这场为了遏制沙俄开打的战争落在大清头上,就别幻想所谓同治中兴了。毕竟,再过几年,沙俄派出几千哥萨克就能轻松把海棠叶变成鸡。
在那个年代,在强国眼里,大清恐怕是比突厥更落后的只能被收割贸易价值的野蛮人国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