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最后一役》读后感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读后感 >

《最后一役》读后感10篇

2018-05-30 20:50:02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最后一役》读后感10篇

  《最后一役》是一本由[美]科尼利厄斯·瑞恩著作,中信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58.00元,页数:496,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读者读后感希望大家能有帮助

  《最后一役》读后感(一):《最后一役》简评

  意大利作家莱维这样讲过:“那些真正掉入底层的人,那些亲见蛇蝎恶魔之人,不是没能生还,就是从此哑然无言。”

  美国历史学家托尼·朱特在其《战后欧洲史》的第一卷里列举了一组数字,在1939年至1945年,3650万欧洲人死于与战争相关的原因,而且数字不包括自然死亡以及由于战争未能怀胎出生的孩子。其中非战斗人员平民死亡人数少有1900万,占到总战争死亡人数的一半以上。战争期间,苏联失去了战前人口的1/11,法国为1/77,英国为1/125,德国为1/15……而战争的罪魁祸首德国更付出惨痛耻辱代价,据不完全统计,仅1945年到1946年间,在苏占区生下了15万到20万“俄国娃娃”,这个数字不包括未统计的流产,其结果是许多妇女同她们不想生下来的胎儿一起死亡……

  为了种族,为了信仰,为了公平,为了复仇,为了生存……人类的战争以各样的名义被赋予正当,人类的20世纪以空前血腥和惨烈的屠戮拉开了序幕。美国记者瑞恩的这本《最后一役》属于他的“二战史诗三部曲”的第二部,主要内容为1945年4月15日到5月10日之间,盟军和苏军对柏林的攻占过程不同于着重思想性的历史论著,这部二战题材的纪实文学更着墨于对战争期间普通百姓的生活和战争参与者们怀揣的各种心思刻画

  在战争最后的时光里,瓦砾间的柏林已经习惯恐惧和死亡,穿梭于枪林弹雨的送奶工,照常让百姓参观的动物园正常运转的娱乐场所和邮局……人们熟悉了告别和永别,泪水已经成了太多人的日常。书中有着平凡世界的大爱,书中也有着统治者和战争机器丑陋荒谬

  我们在书中见证了一个相对生动的希特勒,独裁者宣扬谎言却也生活在谎言之中,极度偏激性格行为,也导致了最终的众叛亲离。英国史学家尼尔·弗格森曾在《世界战争与西方衰落》中论述了希特勒和他的“大众马基雅维利主义”的成功特殊的历史时期残酷社会现实极端民众情绪,让一个更为极端的粗鄙之人获得了改写历史的罪恶机遇,在他的煽动下,一众所谓的精英群体不惜背叛自己知识常识良知,为统治者的谎言提供了看似合理支撑。希特勒是可恶的,与此同时他也是可悲的,作为历史进程中被推向前台的一个演员,他权倾朝野,却也是任人摆布小丑

  现代战争的残酷在于没人可以置身事外,英国史学家霍布斯鲍姆在他的《极端的年代》里写道,在20世纪以前,影响一般社会生活的战争往往属于例外,拿破仑四处征伐欧洲的年代里。简·奥斯汀可以安坐家中写她的小说

  生产总量对战争的需求是缺乏弹性的,因此军队需求的不断上升对资本支出家庭消费施加了巨大压力。《剑桥现代欧洲经济史》的二战部分做出了详尽的数据统计和相关分析,债券、限额供给……主要交战国为了将生产总量的1/3到2/3用于战事,可谓无所不用其极。

  霍布斯鲍姆惊诧于人类在特定时期偏狭于二元对立的思考方式,那引致了人性狭隘邪恶引导人们走向罪恶和灭绝。环顾世界大战岁月,人类社会在三十多年的时间里陷入了深度的倒退,这不仅是经济、政治的溃败,战争更让人类的道德泯灭,令每个人都退回到野蛮起点,去适应甚至于参与无情的杀戮。这值得每个人反思,也值得让我们以更理性的方式去认识理解现在的世界、我们的世界。

  柏林之战终结于1945年5月9日,全书的最后以这样的文字记录走出废墟的人们的心情

  “在此刻以前什么也没有触动过我,所有的情感都死去了。但当我看着远处的公园,在那里春天已经来了,我再也控制不住自己了。自这一切开始以来,我第一次哭了。”

  《最后一役》读后感(二):书评

  最后一役。战争是残酷的,战争是无情的,同时战争也是让人绝望的,有的人绝望的生活着,如同行尸走肉一样,因为不知道生活会在何时结束,也许下一刻,也许……但是战争真正的是考验一个民族气节凝聚力,无论我们以任何形式任何方法死去,我们也不能向侵略者屈服,我们宁可以自杀的方法去结束生命也要表示出我们反抗决心。最后一役。战争就意味着有很大的牺牲,战争对于士兵低级军官来说就是一个巨型的绞肉机,很多士兵的命运注定是要在战争中死亡的,所以会发生烧杀抢掠,他们需要释放他们的精神压力和焦虑,这让我联想到中日战争,在日本人丧心病狂情况下还能取得抗战的胜利是多么的不容易,所以我们要拥护和平珍惜现在。人在绝望的时候不理智的,甚至是疯狂的。希特勒在战争后期就是如此,在注定失败时,他下令要把全部的基础设施破坏掉,将军们都是反对观点,去考虑如何阻止他,但是已经是杯水车薪了,人性丑恶一面赤裸裸的暴露了。最后一役,德国的惨败已经注定,更大的原因来自内部的矛盾上下级的不信任信息传递的不及时。德军已经只剩下了最后一只部队,而且还是一个杂牌军,战斗力很弱,每个人都在考虑后路,考虑怎么逃生,根本无心恋战,都知道失败是注定的,海因里奇这个德国服役超过40年,就在战争快要结束时因拒绝执行希特勒的一个错误决定被解职,以前的付出在此刻都不算什么了,这就是战争,这就是人性。整本书都是在说普通平民在战争中的事情,更确切的说是有关军人和平民的事情,他们都被恐惧,失败所围绕着。一座古老城市就这样变成了一片废墟,同时也打破了希特勒的专政和取得反法西斯的胜利

  《最后一役》读后感(三):帝国末日,战争的终焉

  依然是瑞恩一贯的笔法,从动物园的鹳、牛奶工到将军甚至希特勒本人,看似平淡的生活里迎来了最后的战役。对海因里齐这样的军事专家而言,其实结果早已摆在眼前。对盟军的高层而言,也更多地把精力放在了战后的划分上。

  总共五部中,只有最后一部是完全描述作战的内容,实际上全书最精彩的,也是战前的描写上,罗斯福如何意欲占领德国北部的海港,丘吉尔如何和罗斯福争抢与妥协,如何对艾森豪威尔颐指气使而暗地命令蒙哥马利一马当先。在东线,斯大林如何施展农民式的精明对付西方的巨头,同时激发手下大将们的竞争心。在柏林这个孤城里,希特勒生活在身边人为他描绘的幻影里,戈林和希姆莱在前线浴血奋战时却依旧过着奢侈的生活。海因里齐却在奥得河畔利用自己捉襟见肘的兵力加紧工作,这次,他不像隆美尔44年在诺曼底那样判断失误,却一样要面临失败的终局。

  在这样宏大画卷里,有几千架轰炸机、2万门大炮的轰鸣,几百盏探照灯同时划破夜色,也有那些服毒自尽或是蜷缩在房间角楼的妇女和老人,有不停做手术医生,也有柏林爱乐乐团奏响的《诸神的黄昏》。

  几十年后读到这些文章,看到巴顿进军法兰克福,想起了法大westend校区的主楼原来是美国占领军总部,看到柏林动物园里隐藏的佩加蒙祭坛,想起了博物馆岛里的重新拼接而成的宏伟建筑。看到废墟中独自矗立的勃兰登堡门,想起今日那里整洁得近乎冷漠。想起自那以后,柏林墙的兴起与倒塌,思绪万千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