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维塔利娜·瓦雷拉》影评100字
《维塔利娜·瓦雷拉》是一部由佩德罗·科斯塔执导,维塔利娜·瓦雷拉 / 文图拉主演的一部剧情类型的电影,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观众的影评,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维塔利娜·瓦雷拉》精选点评:
●Vitalina Varela 與 神父的哀傷、憤怒、無力的神情,太讓人絕望。但確實也無法體會到心裡面其複雜的情感。即使由頭到尾是有少許變化的。而該片的用光太特別了,一種類似 Spotlight式的硬光,特別不真實,但卻很符合戲裡的心情。★★☆
●光线运用如伦勃朗的画作一样,层次分明,并参与到分镜叙事中。故事的灵与貌是高度合一的,他造出的昏暗环境成为这样一个悲惨移民故事的叙事情景。光线引导视线,去掉冗余信息,操纵观众注意力与情感中心聚集在一起,确实是有力的影像。最后突然画风一变,看似突兀,但也是对冲破的渴望。
●《马钱》后看的第二部科斯塔,好像终于稍微能get到一丁点了。非常严谨,对镜头下的人们,科斯塔的态度是"Don't hide your face from me",极端的美学形式迫使观众“倾听”人物,并让居高临下的“研究”无从下手,失去意义——这往往是其他第三世界影像作者难以做到的。 非常有参考价值的一篇文章:https://letterboxd.com/feuilladist/film/vitalina-varela/1/
●太好看。熟悉或不熟悉科斯塔的人,都应该能够看到这部电影的惊艳绝伦,那些默片式的镜头、那些仿佛融合了超清摄影和手工上色的画面在电影院里看一定能带来极大的享受。但从另一方面来说,它又有些太完成了——乃至太精致化,太臣服于人物,似乎回到了某种传统、某种叙事或者某种过于明晰的英雄人物的范式。另外,可以开个豆列:“在结尾回到我的房间。”
●10/12/2019, Howard Gilman Theatre @ NYFF57. He left without a word, neither in life nor death. Her bitterness, grudge, and sorrow are heightened by his death, which makes her search for an explanation and a closure even more urgent and despairing. Grieving with anger. 无论是空间还是个人,都如一间间牢笼,死的困顿与生的残败都在其中影影绰绰, like the smoldering fire inside of them.
●这是...谁先爱上他的? 一个身不在场却气贯始终。有色彩的黑白电影,对暗色无比迷恋以至不见画幅,所以忘记镜头,忘记屏幕,去关注那些光的投射,它来自窗楹、门框、灯火,来自Vitalina明亮的眼睛,其所在即所画。当画面终于走出暗夜和室内,就如从影院里走出世外,即使所见皆青冢。最后结尾的力度堪比迷失Z城。
●4.5。非常棒,非常对我的胃口。这是一部故意让人觉得摄影是“在场”的电影(现在很多电影都不太(优先)追求这一点了,或者只是为了单纯的“好看”)。影像本身哪怕只是静止,也有足够的心理穿透力。就算只是谈及最表面的那层苦大仇深,也要先将其作为一件(摄影)艺术作品去考虑,再去看它的立意、主题、叙事等等。这是艺术品呀。没想到如今还能有人能创作出这样一部从纯粹的视觉美感出发去思考的电影。
●科斯塔还是那个科斯塔,仍旧在走向极致的路上。单一镜次内愈发强调了空间的作用,厚重而坚毅。纵深与边线、凝视与阻隔,连重色都显得如此凝重,苦难的人在黑暗中被摄影机轻轻抚摸,颤抖的手与环绕的声响做着某种共振,诉说着永不终结的方泰尼亚。//我反倒觉得几场外景更美,能看见遥远的天空。
●10s十佳。
●[4.0/5.0] 都沒在開燈的。
《维塔利娜·瓦雷拉》影评(一):维塔利娜
薇塔莉娜经过漫长的等待,总算盼到一张从非洲维德角到里斯本的机票,然而迎接她的并非丈夫允诺的美好未来,而是天人永隔的哀伤,以及迷雾般的身后事。两人上次见面已经是多年前,期间渺无音讯,谣言说丈夫卷入了肮脏阴暗的利益纠纷,却没人知道他究竟发生了什么事。伤心的薇塔莉娜寡居在丈夫生前的幽窄小屋中,独自在暗夜的巷弄间徘徊,循着渺茫的线索踽踽前行,在梦回时分熬过那一个个痛苦孤绝的夜晚,探向晦暗未明阴影后的救赎。
《维塔利娜·瓦雷拉》影评(二):回忆在静止中来袭
2019年最爱的电影,是葡萄牙导演佩德罗-科斯塔的《维塔利娜-瓦雷拉》,一部消融纪录与剧情边界的人类学影像杰作。 三十年前,新婚的维塔利娜与丈夫一砖一瓦建起了在佛得角的家。丈夫去葡萄牙讨生活,再也没有回来。三十年后,维塔利娜终于来到里斯本,不是去团聚,而是去送葬。 她晚了三天。 在亡夫留下的破棚里,回忆在静止中来袭,伴随黑色的身体在黑暗中隐现,一个女人被迫重新理解存在。在科斯塔制造的伦勃朗一样的光线里,演员维塔利娜讲了自己的故事。每一句台词都来自她自己。那些独白是诗,是一个灵魂最节制的痛楚。 《维塔利娜-瓦雷拉》是科斯塔Fontainhas系列的第五部。从1997年的《骨未成灰》开始,五部影片纪录了里斯本佛得角移民聚居区二十余年的历史变迁,使得作品具有了人类学和社会学的意义。每个角色讲的都是自己的故事,但科斯塔毫不妥协的极简影像风格让这些片子很难被视作纪录片。科斯塔和他的演员重新发明了电影的主体及通往主体生命的道路,让创造影像成为一场救赎。 科斯塔是最好的形式主义者,有着“影坛贝克特”之称的他也确乎和贝克特一样,在已然鲜明的风格中突进,一条道走到黑。《骨未成灰》像《等待戈多》,《前进青春》就成了《不是我》,而《维塔利娜-瓦雷拉》已进化成《无法继续》。要是你喜欢贝克特,请务必去看科斯塔。 影片的最后,观众终于得见维塔利娜心心念念的“我们一砖一瓦建起的房子”,镜头也第一次离开葡萄牙昏暗的室内,来到佛得角爽朗的蓝天白云下。房顶上两个体态轻盈、哼着小曲劳动的男孩和女孩,是维塔利娜的一双儿女。现在通往过去,也终于指向未来。
《维塔利娜·瓦雷拉》影评(三):瓦雷拉
版权归作者所有,任何形式转载请联系作者。 作者:罗宾汉(来自豆瓣) 来源:https://www.douban.com/doubanapp/dispatch/review/12120587 这部影片的风格独树一帜,对白不多,依赖环境氛围推动叙事,大部分情节场景都深陷在黑暗之中,漆黑的画面上偶尔透出一束光源,却仅仅打在人物的脸孔和手脚上。尽管无法看清处于阴影中的人物全貌,却能在这风格化的布光摄影里感悟到人物的复杂情绪,无论是神父抽搐的双手,还是女主角流下的眼泪,都让人难以忘怀。 影片讲述同名女主角维塔利娜·瓦雷拉从非洲佛得角来到葡萄牙里斯本寻觅多年未见的丈夫,一下飞机就得知丈夫去世的消息。镜头跟随着她来到丈夫生活过的贫民窟街区,遇到他生前点工友和神父等人,她在丈夫简陋的小屋里回忆起过往的生活点滴,由此现实与梦境逐渐模糊了界线。 画面构图极其讲究,人物往往被置于画面的一角或者边缘,具有油画般的古典质感,却同时散发出一种难以抗拒的宗教味道和悲剧暗示,直指非洲移民在里斯本的状况。像女主角的亡夫,远赴千里来葡萄牙打工赚钱,却只能一直生活在底层,遭受社会的压迫和排挤,最终客死异乡。无独有偶地,今年有好几部影片都从不同角度在讲述殖民主义的话题,从《僵尸儿童》里被施以毒咒而沦为农场主奴隶的活死人,到《大西洋》里越洋讨薪却命丧大海的塞内加尔男青年,欧洲的作者导演都开始将批判矛头指向了殖民主义及其恶果,非洲和拉美地区经济不平衡导致出现非法移民问题。
《维塔利娜·瓦雷拉》影评(四):05.维塔利娜·瓦雷拉·2019
2020年看的第5部电影是《维塔利娜·瓦雷拉》,由佩德罗·科斯塔指导。在科斯塔的作品序列中,我只看过前进青春。和前进青春相似的是在维塔利娜里,人们仍然发现破碎的混凝土,潮湿的房间和生锈的管道。 以及被嵌入的令人眼花缭乱的视角与思想。 在影片中,这位名为维塔利娜的寡妇在自己的丈夫死去几天之后来到肮脏的街区,窃听了过去。她常常游荡在丈夫生活过的地方,,对自己丈夫的灵魂发出诗一般的独白。科斯塔用无懈可击的明暗对比镜头捕捉了里斯本的穷街陋巷。其中的每一个镜头都可以被当做文艺复兴时的画来欣赏。她回想着丈夫曾经答应过她的美好生活,眼前却看到的是一片狼藉。在完全的黑暗中,只有失落和绝望。可是影片的最后,他们却走进了光明。我对葡萄牙的历史不怎么了解,也没有看过科斯塔导演的其他作品,因此对这部影片理解并不怎么深刻。我只感觉这部电影充满这绝望气质的同时,利用表现主义体现了一种理想主义。
然而最让我印象深刻的是文图拉饰演的牧师形象,他与维塔利亚一起在黑暗的环境中对话并且在最后发表了令人费解的独白,在灯光的照射下,黑暗显得更加猖獗。这更让我确定了这是一部新世纪的表现主义电影。
从视觉上来看,科斯塔将这些角色沉浸在几乎完全黑暗的环境中,包括一个惊艳的瞬间----维塔利娜尝试着在深夜的一场暴风雨中修复被毁房屋的屋顶,产生了无与伦比的诗意。在阴影中,破旧而扭曲的空间暗示了灵魂的存在并且表现了科斯塔的风格性。在观看时,我想起了罗伯特布列松和侯孝贤,他们的电影有着同一个特点,既将摄影机的客观与角色的主观之间的隔阂打破,这使得电影有着诗意性的效果。
:有人说科斯塔的风格就是高对比度低级位,呵呵,你咋那么能?既然那么简单你拍个试试?
《维塔利娜·瓦雷拉》影评(五):极端的美学风格与诗意的现实关注令人震撼
【釜山电影节观影】之前一直有听闻佩德罗·科斯塔(Pedro Costa)这个如雷贯耳的名字,但是一直没有机会,或者说没有勇气去挑战这位葡萄牙导演的作品,据说他的影片具有纪录片风格的社会底层描绘,最让人抱怨的莫过于极其缓慢的节奏和没有对白的长镜头。没想到竟然可以在今年釜山的大银幕上见识到他的新作,并为其极端的美学风格与诗意的现实关注而深感震撼。这部作品原本入围今年戛纳“一种注目”单元,但据说因导演需要临时修改导致撤出,之后影片入围洛迦诺电影节,最终拿下最佳影片金豹奖和最佳女演员奖,风光无限,奠定了他在世界影坛上作者导演的地位。
这部影片的风格独树一帜,对白不多,依赖环境氛围推动叙事,大部分情节场景都深陷在黑暗之中,漆黑的画面上偶尔透出一束光源,却仅仅打在人物的脸孔和手脚上。尽管无法看清处于阴影中的人物全貌,却能在这风格化的布光摄影里感悟到人物的复杂情绪,无论是神父抽搐的双手,还是女主角流下的眼泪,都让人难以忘怀。
影片讲述同名女主角维塔利娜·瓦雷拉从非洲佛得角来到葡萄牙里斯本寻觅多年未见的丈夫,一下飞机就得知丈夫去世的消息。镜头跟随着她来到丈夫生活过的贫民窟街区,遇到他生前点工友和神父等人,她在丈夫简陋的小屋里回忆起过往的生活点滴,由此现实与梦境逐渐模糊了界线。
画面构图极其讲究,人物往往被置于画面的一角或者边缘,具有油画般的古典质感,却同时散发出一种难以抗拒的宗教味道和悲剧暗示,直指非洲移民在里斯本的状况。像女主角的亡夫,远赴千里来葡萄牙打工赚钱,却只能一直生活在底层,遭受社会的压迫和排挤,最终客死异乡。无独有偶地,今年有好几部影片都从不同角度在讲述殖民主义的话题,从《僵尸儿童》里被施以毒咒而沦为农场主奴隶的活死人,到《大西洋》里越洋讨薪却命丧大海的塞内加尔男青年,欧洲的作者导演都开始将批判矛头指向了殖民主义及其恶果,非洲和拉美地区经济不平衡导致出现非法移民问题。
佩德罗·科斯塔此前多部作品都在描述非洲移民在里斯本底层社会的悲惨遭遇,而他一直采用非职业演员扮演真实角色的手法令影片混合了虚构与纪实,无论是叙事还是现实批判上都更具有触目惊心的表现力度。光影明暗的极致处理让人恍然入梦,似乎是一场难以醒来的噩梦。女主角越是陷入对亡夫的思念,就越凸显出她所处的现实环境的悲惨。两人过往在非洲的幸福日子与眼下的状况形成对比,再次激发出关于现实的思考:丈夫多年前来到这里添砖加瓦为别人盖房子,却换不到两人在非洲时自己建造房屋的幸福感,影片最后那个回忆的场景极具讽刺意味。导演对这个贫民窟的生存状况有一个超现实与感性的描绘,这种极端的美学取向比常见刻意卖惨的刻画有更意想不到的震撼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