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烧钱》读后感1000字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原创文章 >

《烧钱》读后感1000字

2020-03-03 23:20:02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烧钱》读后感1000字

  《烧钱》是一本由[美]柏桦著作,江苏人民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58.00元,页数:2019-3,特精心网络整理的一些读者读后感希望大家能有帮助

  《烧钱》精选点评

  ●第八章把人笑清醒…给祖先烧点纸钱以便能让祖先在阴间祭祀自己的祖先hhhh

  ●对于纸钱这一文化符号解读有意思。挺喜欢这类书的,从生活中司空见惯的文化现象入手进行分析,解读潜在的文化理和显在的仪式行为,由于研究对象落在实处,所以不会觉得分析流于空泛,蛮值得一读的一本书。

  ●结构主义历史唯物主义(西马)、现象学串起来的人类学研究。 书中有些材料引自博客,还有篱笆网?以及各种报纸。读起来颇有年代

  ●过于逼真的纸钱却失去了制作过程中的庭性和乡土气息美女房屋汽车飞机武器、甚至核弹的纸扎的出现,从货币实体转变,烧什么有什么在与时俱进焦虑转换也在与时俱进。

  ●第一次看到这个名字,觉得很神奇,因为烧纸每年在我的身边都会发生,却没有引起我的思考,只是一种习惯突然觉得常识就是偏见影响我们很多东西。 烧纸钱在中国是一件非常常见事情,在我们看来仅仅是一件平常的不能再平常的事情,因为我们的生活中在很多场合都会烧纸钱,我从来没有想过纸钱背后隐藏着怎样的社会逻辑深层次的学理问题。柏桦教授的这本书启示我们要对生活中任何一种常识保持着好奇心,去追问为什么,尤其是我们身边看似很简单情景,但这得需要我们有很厚的理论知识

  ●难以捉摸的文化和传统

  ●中元节读物

  ●收集了很多中国人熟悉的现象

  ●江苏人民出版社海外中国研究丛书推出的最新力著,聚焦于烧纸钱这一中国独特民俗行为,充分运用文化人类学、符号学、社会文化史和文化研究等多个层面学术理论资源,对各种来源丰富案例资料进行探析和阐释,试图破解烧钱行为所反映的中国民仰的演化奥秘,及其与中国社会文化变迁之间的互动关系在理工具方面兼容并蓄,在史料素材方面多管齐下,在文字表达方面流畅生动。实属佳作,值得推荐

  ●阴阳一纸隔。 夫人序言感动到了我,还没读书时,就体会到了

  《烧钱》读后感(一):《烧钱》碎语

  “千百年来,中国人一直以化烧纸扎——特别是之前——的方式祭奠已故亲人、祖先以及神灵。尽管被指为浪费,且曾被官方禁止,但这一民间传统长盛不衰。”

  或许正在读这段文字的大部分人在今天都做了同一件事情——烧钱。烧钱是一件很有魔力的事情,纸扎的物件经过烈火焚烧之后,就可以带上人们思念祝福穿越到另一个亡者空间。这项习俗,在中国的历史上已经存在了千百年。 烧钱,这样一项听起来就很不靠谱还有许多安全隐患的行为,却神奇地在官方百般禁止的前提下,在民间始终长盛不衰地流传了下来。这本美国人类学家柏桦所著的《烧钱》一书,就来研究了这一惯俗的起源、变迁、文化逻辑、和影响。烧钱,看似一件小事,却关乎着宏大的人类学问题。作者广泛收集材料,着手调查,从符号学、现象学、结构主义等等理论出发,对“烧钱”这个传统做出了深入细致的分析和调查。

  聚焦于烧纸钱这一中国独特的民俗行为,基本上作者的思路是通过多种途径,人类学、历史学、社会学,尤其是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方法对烧钱在中国人社会结构中的意义与演变展示出来,试图破解烧钱行为所反映的中国民间信仰的演化奥秘,及其与中国社会文化变迁之间的互动关系。有着极强的人类学理论关怀,涉及到了马林诺夫斯基、礼物交换等等理论,指出社会经济通过形式的神秘化来崇拜价值的生产,而商品经济这通过对实物的物化来崇拜生产。终极的理论关怀恐怕是现代资本主义经济冲击下对传统社会、思维的解构。很典型的人类学著作,对各种来源的丰富案例和资料进行探析和阐释,在理论工具方面兼容并蓄,在史料素材方面多管齐下,在文字表达方面流畅生动。

  在书中,讲到了很多有关烧钱的传说和解读,让我们发现烧钱这项活动对我们来说如此熟悉,有似乎如此陌生。很多时候我们就像被作者采访过的一些人一样,我们遵从了长辈留下的传统,却没有去想过每一种仪式,或者说是仪式中的每一步,是为什么。

  在第六章“牺牲”当中,作者反复将叠金元宝和裹脚(缠足)归为一类,称之为一种“牺牲“,一种“神秘化”。叠纸钱或者裹脚(纸质容器和血肉容器)通过耗费其间的劳动为意在的(intentional)客体也为有意图(intending)主题创造出内外两个维度:意在的课体和意图主体所具有的外部实在存在于一个物质感官的审美世界;而凭借着耗费在外部形态上的劳作,内部空间无法再接近,内部空间就是劳动的结果,就是牺牲的结果,就是祭品本身,就是神秘所在。这种笔记偏马克思主义的叙述激起了我想要了解Blake先生是如何看待缠足的欲望。

  此外,同是在第六章”牺牲“中,Blake先生提到,在叠纸钱这个环节,参与者绝大多数都为女性,因为将其称作是女性劳动的牺牲。个人觉得这是一个很有趣的点,为何在烧纸环节几乎人人参与无分男女,但叠纸钱的环节中却只有女性,或是在女性的驱使下,加入了儿童。

  《烧钱》读后感(二):“烧纸钱”:中国人生前身后的生活世界

[美]柏桦著,袁剑、刘玺鸿译:《烧钱:中国人生活世界中的物质精神》,江苏人民出版社,2019年。

  纸钱在某种程度上可以说是中国和西方研究共同的盲点:在中国是因为太熟悉,而在西方是因为太陌生。这本书不是一部典型的民族志而是在多点综合田野调查资料的基础上对纸钱的社会和文化成因、逻辑、历史演变所做的人类学结合哲学、经济学、社会学的深入解读。我读过全书的感触是无论对于已经在人类学领域从事研究、教学还是刚刚入门的学生,这本书不仅是一部关于纸钱的学术研究专著,而且在对人类学基本理论的解释、应用以及在田野调查实际操作层面上都井然有序地表明了对于其他一般人类学研究事象特别是像纸钱这样看似稀疏平常的事象如何设定至关重要的研究目的和问题、如何切入、如何组织和分析田野调查资料。

  研究兴趣是设定研究目的和问题的前提。Blake教授文化人类学的整体研究兴趣是占支配地位的历史结构(特别是现代体系)如何再生产并塑型着普通人的生活,他学术研究的核心问题是在特定的外在历史条件下人们如何基于人际间的微观世界(马克思“生产关系”的同义词)生产、破坏、再生产他们的生活世界。具体到对于纸钱的研究,Blake 教授有很明确的概述:

  “我更宏观的目的是继承西方马克思主义传统,并结合胡塞尔的描述现象学,以这双方具有的超验和本体论遗产来勾勒出一种唯物主义美学,从而对价值人类学作出贡献。简而言之,我试图理解世界上的劳动生产方式与存在方式之间的联系:也就是说,在物质历史的不同条件下,我们人类是如何作为个体的人创造出价值,并进而在这种创造价值的过程中造就我们人类自身的。”

  lake 教授经常把纸钱比作是中国的“纸夸富宴”(the Paper Potlatch in China),这也是他继《烧钱》一书发表后一直在撰写的一篇后续研究论文的题目。对于纸钱,他所要分析和解释的不仅仅局限于纸钱是什么,而且是在祭拜仪式的符号(蜡烛、香、食物、纸钱、鞭炮)整体中,纸钱的结构性功能和符号含义是什么?在这种人和神灵世界之间的仪式性商贸中人们化烧给神灵的是什么?以至在更深层次上就纸钱与金钱和价值连带关系的追问:钱是什么 [他的后续论文 《爸爸,钱是什么?——中国烧钱祭灵对这个纠结问题的求解》(Papa! What's Money? An Enduring Question Finds Answers in Burning It for the Spirits of the Dead in China), (2015)]?纸钱在先验还原上何以会成为真钱、进而可以建构一种代替供奉者的不流血的献祭和牺牲?直至最终从中国人生产、生活和生存的根本意义上来看纸钱所注解的价值又究竟是什么?

  这无疑是一系列高度理论化的研究问题,同时它们也是人类学学科研究中至关重要而当我们在浮光掠影地看待纸钱时难以提升和抽象出的深层次问题,因为纸钱或者早已无可救药地湮灭在迷信、浪费、荒唐的诟病中,或者人们会表面化地只被纸钱外在的光怪陆离的图像呈现、色彩和造型所吸引。

  《烧钱》读后感(三):用理论阐释生活,但更要用生活回应理论

  《烧钱》在一个理论的角度上,对烧纸钱这一民俗进行了多维度的剖析,整本书大致可以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为第一到第三章,分别从现在与历史的双重角度,介绍什么叫纸钱,纸钱如何形成;第二部分为第四到第六章,介绍了烧纸背后的意义;第三部分为第七、八两章,讲述了纸钱的新变化;最后一章为结语,对本书的主旨进行了回顾。

  从这几个角度来看,作者的切入面极广,就这样一个简单的民俗问题,进行了充分的研究,而且不仅仅是事实层面上的描述,更有理论意义上的阐释,这些阐释极大丰富了烧钱这一行为的内涵,扩展到整个传统社会何以维持稳定的层面上。在作者看来,烧钱这一行为,不仅仅是一个独立的过程,他同时具备至少三重意义的象征性。

  首先,烧钱的过程,本身是沟通阴阳的重要过程。纸原本只是一件普通的物品,在阴阳共存的前提下,通过“烧”这个过程,而实现了沟通阴阳的目的,从而使得已经死亡的人,也能共享现世。

  其次,烧钱并非一个独立的过程,而是一整套仪式中的有机组成部分。这一部分暗含了中国人对宇宙的理解,从开始到终结,构成一个完整的闭环,并开启下一个论文。烧纸在这一过程中,展现出了一种结构性的价值。

  最后,烧纸构建了一种“奉献”的价值伦理。作者认为,通过烧纸这一行为,构建了一种价值取向,即人应当将自己的劳动奉献出去,进而这构成了“封建社会”稳定的基础,即通过一种神秘化的方式,强化了剥削的合理性。

  在分析完烧纸的意义后,作者更将视野扩展到现代社会中,以考察这种习俗的流变,尤其是在行文安排上,从纸钱的变迁进入到整个丧葬习俗的变迁,背后展现了整个中国社会的变化,功力不可不谓深厚。

  对于人类学的调查我自无置喙之处,但是对于解释,我想不能简简单单以自圆其说为要,更重要的是符合一般人生活的观念。如果说因为是人类学家,而具备了赋予意义的能力,那么这种诠释,恐怕就变成了一种权势。在行文中,我有注意到许多问题,与我作为一个中国人的生活观念并不一致,而且在论证中也没有找到相应的材料予以佐证。甚至会出现明明有相应诠释的前提下,作者仍然坚持自己以往的看法。这不得不让人感到遗憾。

  作者一些观念的诠释上确实富有整体性,典型如将“梦”的解释纳入到阴阳观念的转化这一巨大的象征体系中。这一解释的精妙在于,并不局限于梦的产生,而是深入探讨梦境背后所据以发生的文化背景,即阴阳世之间的可转化性。

  但在另外一些问题上,却总让人感觉匪夷所思。例如在关于纸钱的功能描述上,作者引用了一个调查案例(P45),即在一个庙里面,尼姑用纸钱垫油灯,哪怕尼姑本人说这只是使灯座更加稳固,但是作者依然坚持这里纸钱的作用更体现出了一种净化的巫术功能。这种背离当事人解释的做法是否值得可信,我认为极为值得商榷。在另一处作者调查的河北冬祭案例中(P187),作者坚持认为,祭祀者以秸秆引火,表现出了一种对土地的重视。作者给出的理由是“虽然玉米秸秆被视作火种,但纸张本身就是现成的可燃物。”这一解释其实并不符合生活,因为以秸秆引火是中国传统生活的基本经验,而单纯的值钱由于其构造比较厚,而且多数纸张会受潮,引火时并不方便,反而随处可得的秸秆成为了最好的引火材料。否则如果秸秆在祭祀中有着特殊的意义,那么为什么在葬礼或者庙宇中,没有进行引火的秸秆呢?

  这种对中国人生活常识的缺乏,使得本文的一些结论始终游历在中国人的生活之外,甚至影响到一些关键性的结论。例如在对于烧纸行为的炼金术解读中,作者将点蜡烛、上香、献上食物、烧纸以及放鞭炮视为一个完整的闭环结构,并认为每一步骤都体现出相应的功能。不得不说,这一结论似乎只是一种想象中的构建,而不符合中国人的认知。因为作者将香烛与食物分开考察,这对于传统的阴间观念而言,是一种谬误。众所周知,香烛同样是鬼魂的食物之一,甚至在一些传统戏曲表演中,会有饿鬼吃蜡烛的情景。可见这一过程并非围绕一个所谓完整的炼金过程而言,反而应当予以其他意义的考察。

  而关于纸钱起源的讨论上,作者似乎对中国历史的常识缺乏一定考察。在关于社会阶层对等级制嘲讽这一问题上,作者忽略了自唐宋以来发生的礼制庶民化的过程。而作为其中重要一环的朱熹《家礼》,恰恰构成了庶人礼制的重要理论根源。但是作者仍然将《家礼》视为礼制等级的重要文献,并且反复强调底层对上层的嘲讽,这并不符合宋以来的社会结构变迁规律。

  总而言之,有理论固然是值得赞赏的事情,但是更应当重视的是,对中国人生活世界的描述,更应当基于中国人的生活。一种外来视角可以提供新内容,但脱离了中国人生活的研究,也应当予以反思。

  《烧钱》读后感(四):北京那么多“人冥币”从哪儿来:多印自河北小作坊

  2017-04-01 08:52:33 杭州网

  2017年3月31日讯,只要临近清明节,北京街头就会冒出大批兜售黄纸钱、冥币、纸元宝等纸质祭祀品的游商,正规殡葬店也会悄悄增加入货量,借着这一年一度的销售旺季赚上一笔。《殡葬管理条例》明确规定,禁止制造和售卖冥币、纸人纸马等封建迷信丧葬用品。这大批量的纸质祭祀品又是从哪儿来的呢?记者溯源暗访发现,北京市场上的丧葬用品大多来自河北任丘苟各庄村的小作坊,通过保定市雄县板东村的“死人街”批发至天津武清六道口村,再流入北京各大批发市场,最后批发到商贩手中。

  记者从市场上收集来的各种“人冥币”

  北京游商:说起货源含含糊糊

  前天下午,西城区白纸坊桥东,西护城河跨河桥一角,一块破床单上摆放着不少祭祀用的塑料花、黄纸钱和冥币,几十摞冥币摆在摊位最外面。“这个仿真钱的,卖得最好了。”见记者有意购买,女摊主把一叠印着“拾億圆”的冥币推荐给记者。这叠“钱”的图案和第三套人民币的10元纸币相似度很高,只是将“拾圆”改成了“拾億圆”,将“中国人民银行”改成“天地银行”,纸张比普通人民币大一倍。一叠50张左右,女摊主叫价10元。

  “你这都是从哪儿上的货啊?”听记者询问。女摊主有些警惕,“你问个干啥?都是老乡给的货,告诉你你也拿不着。”

  正聊着,身着制服的城管队员出现在摊位前,女摊主慌乱地卷起床单要跑,被执法人员叫住。在执法人员的质问下,女摊主才道出了真实的进货渠道:丰台区大红门路上的世纪丹陛华综合批发市场,批发价5元一叠。

  丹陛华市场:高仿“人冥币”偷着卖

  世纪丹陛华综合批发市场,虽然临近关门时间,但一层的四五家殡葬用品摊位仍有不少人前来批货,成捆的黄纸钱、成箱的纸金元宝等都堆到了摊位外。“每年这段时间就他们这几家生意最火。”旁边一个卖饰品的摊主话语中透着羡慕。

  在这里,不仅有仿第三套人民币的冥币,还有仿第五套人民币的冥币,而且仿真程度非常高,只是将“中国人民银行”改成“中国冥民银行”,印有毛主席头像的一面的颜色和真钱几乎一样。摊主表示,每叠批发价5元,货拿得多价格还可以更低。

  “第五套走得最好,不过我还有更好的货。”摊主把记者带进摊位里,从桌子下方一个不起眼的小纸盒里掏出一叠“人民币”。记者拿在手里感受了一下,纸张的薄厚和声音跟真钱非常相似,连背面的印刷图案都和真钱几乎一模一样。“这个好货可不能摆出来,不让卖的。”摊主说,每天早上会有专门的物流车将货送到木樨园长途汽车站附近,批发商直接取货就行了。

  记者在木樨园周边咨询了几家物流公司,发现这类货物有的来自天津武清,有的来自河北保定市雄县。一位多年从事丧葬用品物流生意的老板告诉记者,全国最大的纸花类殡葬用品批发基地就在保定雄县,武清的货也大多是从雄县发的。

  雄县“死人街”:通过天津批往北京

  为了一探究竟,记者驱车赶到保定市雄县。站在路边随便一打听,就有人报出“板东村”的大名。在这里,大多数人都知道板东村有一条全国闻名的祭祀用品一条街,人称“死人街”。

  刚刚走进板东村,就能看到路边不少村民家门口有许多正在晾晒的彩色纸张。“这些纸都是扎花圈用的。”一位村民听记者想批发冥币,掏出手机打了通电话,帮记者联系了一家老板。

  “死人街”其实叫“米北纸花市场”,密密麻麻的商铺分布在长约一公里的道路两侧,绝大多数都是批发祭祀用品。由于已接近清明前祭祀用品批发高峰的尾声,街上运送货物的物流车并不算多,但仍然能看到不少大包裹被装车运走。

  走进那位老板的店铺,成箱的冥币被放在最显眼的地方,记者一眼就看到了白纸坊桥旁女游商兜售的仿第三套人民币冥币。

  “这种怎么拿货?”“一块二一捆,一捆5叠,零售一叠能卖到10块,翻几十倍呢。”老板一边感叹,一边把记者引到几个大纸箱前,“你还不如拿这个,都是前三背三的,更好卖,就是贵点儿。”老板推荐的正是记者在世纪丹陛华批发市场看到的高仿第五套人民币的冥币。

  “前几背几”是批发商们的行话,指的是冥币的印刷精致程度。“前三背一”指的是冥币前面印三个颜色,背面印一个颜色,“背三”就是印三个颜色。根据目前的技术,“前三背三”的仿真度最高。“人冥币”的售价在一捆8角、1.6元、2元和3元不等,越贵越接近真钱。

  “都是偷着印的,风险高,但卖得好啊。”老板说,这些“人冥币”每天都要发好几十件,他的店铺一年流水上百万元,利润也有几十万元。“现在给北京发货的不多了,我们大部分都是给武清发,那边再转批发给北京。”

  记者调查得知,在“死人街”,除了大批货物发到天津,也有少量的货物直接发到北京,密云、昌平、木樨园、门头沟等都有接货地点,其中木樨园的接货地点就是世纪丹陛华综合批发市场附近。“死人街”上大部分的冥币都印自40多公里外的河北任丘市苟各庄。

  苟各庄村工人正在印刷冥币

  苟各庄村:几乎家家都有印刷机

  来到苟各庄镇苟各庄村,路两边都是低矮的小门脸,就是没看见印刷厂。按照村民的指引,记者找到了印刷冥币最集中的区域。这是一条不起眼的小村路,两边都是平房,身后有大面积的厂房向两边延伸。平房的门脸没有什么公司牌匾,要不是看到路边敞开大门的仓库里堆放着纸质祭祀品,根本看不出这里能印刷冥币。

  记者走进一个门脸,硕大的印刷机正在忙碌着,近两米宽的黄纸在印刷机上一进一出,就印好了钱币的图案,再经过工人裁切、加工和包装,就做成了市面上出售的成包黄纸钱。在这里,记者发现了还没来得及裁切的仿第五套人民币的冥币。

  在另一家店,一听记者要大批量印“人冥币”,老板热情地迎上来,“你找对人咯,我们家版最全了。”记者看到,二十几个版本的“人冥币”样本散放在库房的货架上,仿真程度不一,白纸坊桥女游商卖的“人冥币”在板东村批发一块二,在这里只要七毛八。

  “你要是有想做的样子,拿来都能印。”老板特意拿起一捆高仿“人冥币”说,“印这个要罚钱的,我也照样能印。我那机器是德国进口的,你找不到质量这么好的了。”

  当记者表示想拍照拿回公司商量时,老板非常警惕,“别拍,我怕有记者来给曝光。”说着,老板掏出名片表示可以加微信,他的朋友圈里有图,想订什么货直接问就行。“你下次人都不用来,微信下单,发款也行,物流代收也行,方便得很。”

  记者注意到,老板的名片上写的是某某制品厂的名字,根本没有殡葬、祭祀、冥币等字样。老板说,这是为了躲避检查。

  在苟各庄村,至少有上百人都在从事纸质祭祀品印刷的买卖,几乎家家都有印刷机。村民们呼吸着印刷机排出的废气和纸张产生的粉尘,含有颜料的脏水就直接顺着墙根排进了排水沟……

  (原标题:高仿“人冥币”多印自任丘小作坊 如何流入北京市场的?)

  《烧钱》读后感(五):世界的“纸钱”——老外也开始用冥币了

  原创:发财金刚

  不相及研究所

  当最后一张面值五百万钞票上的富兰克林头像,被烧出蓝绿色火焰化为灰烬之后,来自美国的油管博主Lisa女士,烧完了人生的第一次纸钱。

  她给在天堂的爷爷寄了十个亿,想让这个一辈子潇洒不羁的老东西在天堂别亏待自己。

  同样在油管,从印度移民到新泽西的网络工程师khan,也在家里给阴阳相隔的父亲烧了些东西,其中包括新能源车和大量的冥钞现金。

  “说实话,我不知道是否真有天堂和地狱,但爸爸既然是火化的,那么我只能相信,烧,是把东西送到他手里的唯一途径。”

  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烧纸钱,已经成了一些老外新的祭祖方式。

  作为曾经中国地下世界的硬通货,冥币现在有了新名字,“祖先钱”(ancestor money)。这些由天地银行发行的货币,正在悄无声息的渗透着其他国家的阴间。

  缓慢转动着手中燃烧的冥币直到它被火焰吞尽,把钱和物品寄给亲友让他们在另一个世界中上下打点,向信赖的神明点上几根香烟,保佑吊唁的人在另一个世界幸福平安。

  几捆钞票和空心的元宝只是华人对于逝者的人文关怀。然而当老外明悟了这套适用于社会逻辑的阴间价值观,东方千年传承的祭祖礼数,弥补了他们未能对祖先尽孝的遗憾。

  所有的国家都有像天堂,地狱,极乐世界一类的未知世界存在。然而时代在发展,这些未知世界可能也不例外,想在21世纪的社会活得自在需要花钱,那么在不清楚未知世界规则的情况下,现金是最必要的保险。

  为了传递这样的理念,一些老外开始在网上视频授课,教导大家该如何正确地烧纸钱。

  有些其他派系的神学研究工作者,为了将烧纸钱的系统流程完整化,还主张中西结合,声称互补才是让文化进步的关键。

  他们用塔罗牌或贝壳进行占卜,以便更加准确地向自己的亲人输送资源。

  然而这就像一千个视频观看者心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对于烧纸钱这样的行为,大家都有自己独立的观点。

  环保主义者指责烧纸钱加剧全球变暖,爱国人士称这是无知者的又一次东方崇拜,投机分子则宣扬这能获得祖先在赐予的好运,甚至赢得博彩。

  也不乏有真正东方文化爱好者表示,之所以会形成这样的舆论,还是因为外国网民对中国的了解不够深。

  “我最痛恨中国的一点就是他们总是对一切都藏藏掖掖,这就是许多传奇的技能在历史中消亡的原因...”

  你可以说这就像纹身在有的人眼里是艺术,在有的人眼里是黑帮的标志。毕竟只是个半成形的舶来品,对于有的老外来讲,不能理解烧纸钱这种现象实属正常。

  在YouTube和reddit的评论区里,整个关于冥币讨论的氛围,就如同政客们在选举会场为了各自的立场互吐口水。但这并不代表没有人去思考它该有的实际架构和可行性。

  Reddit上就有人说“中国人烧纸,象征着他们给祖先钱,但如果十亿中国人同时在某个时段烧纸钱,那么现金流入必然会导致严重的通货膨胀,所以我们应该多烧点美元。”

  事实上,像这样一本正经提出的疑问,还有很多,例如是不是应该多烧些物品,让货币真正流通起来,以及中国冥币能不能在外国阴间流通这类似的问题。

  但就是这样的问题,对于中国人来说,就是生意。

  为了应对外国市场的冥币销售,这些天地银行背后的印刷商还制造了其他国家的冥钞,并且在不自觉地打造出了一套自成一体的地下汇率体系。

  例如面值大的比面值小的贵一些,美元样式的会比人民币样式的贵一些,你可以说他们已经从某种意义上把控住了世界地下经济大局的走向,将中国纸钱做到了真正意义上的路路通。

  时代就像是浪潮,更新替换很快。有时候你漏看了一眼,可能就错过了商机和钱。

  就像有的人把冥钞的生意做到了海外,而有的人赶着这波热度做了些周边。

  毕竟爱拼才会赢,谁也说不准这会不会成为下一个时尚单品。

  从默默的祈祷,买菊花到墓前说心里话,到现在给故去的亲人烧钱,冥钞已经开始成为了世界悼念亲人的一种趋势。

  有人说,这种行为是整个21世纪初期阴阳暗合的潮流,是社会的法则,是向金钱至上的规矩臣服。

  当然也有人认为,烧纸钱是值得坚持的精神之路,是一种发展更加成熟的祭祖方式,它能进一步加强你与亲人或祖先的联系。

  很多时候做点什么,比单纯的想要实在得多。

  人生的遗憾,不是你做过的那些事,而是你从未做过的事,但幸福不同,它不是你正在经历的事,而是你曾经记得的事。

  来自佛州的青年Nash,现在每年都会在各国旅游的时候给他祖父烧钱,他说祖父年轻的时候没机会出去看看,现在从全世界打钱,能让祖父在另一个平行空间和他一起周游世界。

  他认为世界上不存在无意义的事物,而所谓的无意义,只是说明你没有兴趣,或者不够投入。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