拔蒲歌读后感精选
《拔蒲歌》是一本由沈书枝著作,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的双封面锁线裸背图书,本书定价:49.00元,页数:324,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拔蒲歌》精选点评:
●和前两本书的“故乡”不同,这本书里所写的在北京的望乡,“南方”已经成为一个意象,一个精神上的慰藉,一种对粗硬生活的调剂,一种特殊的“生活在别处”。不过或许也归功于这些年在北京生活的磨炼,文字更成熟克制了。又及,书枝比我小几岁,但书中所写皖南乡村的一些场景(如80年代末90年代初冷饮下乡、1999-2000年之际出现小龙虾)与我老家崇明恰有几年时间差,因而有一种奇妙的同时代感。
●快餐阅读的时代,这是少有的更适合留在纸上的文字。作者对家园、物候、亲情的感受,因情感的真切与文字的妥帖,极具有感染力。流淌在纸页间的恬静、细腻、温柔,和小儿女情愫,像溪流细密而明亮的波纹,在四季里悄然变幻光泽,令人凝视而惆怅。想起在皖南乡村旧时常见的山涧,涧水清澈活泼,石头上长着青苔与菖蒲,水草摇绿,鱼在底下悄悄地吐泡沫,春天时映山红的花瓣被人揉碎,从上游飘过来……特别喜欢《大雨后》那篇,内敛自然、质朴动人,看到作者撒丫子在外乱跑,似要挨父亲的打,特别地好笑,最后居然没被打,父亲疲惫无语地走回家来,又有点泪目。所以到底还是该打一顿的好!
●一直故意不去读耽于情感的散文,第一次在朋友的推荐下读沈书枝,故乡风物、人情亲疏、童年记忆、漂泊与安定就这么缓慢自然地流淌着。让人想起原本以为不值一提的细碎情感、分别后再未相见的人,以及在城市水泥森林中隐退的乡土气息。读完后心想:这样记忆力绵密、情感丰富的作者,想必在生活里也是极容易感到幸福的人吧。于是愈发羡慕起来。
●拿到手就忍不住看完了,放心推荐。树枝是皖南人,我是浙江人,江南风物有相通处,但我钝多了,看她一笔笔写下来,才有恍然的感觉,原来这些也是很美的。好神奇啊,能够这么细腻地感受美、表达美,简直羡慕极了。还爱她文字背后那个隐隐的自我,有点内向的、别扭的,临大事似乎又极有决断力。不该大半夜的看她写吃的,不过是家常菜,但看着就馋得不得了。(祝树枝和有鹿的爸爸妈妈身体健康长命百岁)
●读着读着就很想念我的家乡。 今晚先读到这里吧。 最开始读前面想给五星 后面越看越无聊 作者私人生活的碎碎念吧 如果不是完全投入 越到后面越少有共鸣。但是喜欢前面的植物。
●文字细腻清新,细节翔实,让我想起很多很多的旧时光,亦有了动笔的心思。我原以为这样的回忆没有书写的价值,原来不是这样,很有价值,能让人安心,偷得浮生半日闲了。
●人生中有许多记忆都是深埋心底,平时不太容易想起的。如果有一本书突然让我触碰到了这些记忆,并且认真地回忆了起来,那我应该感谢她。因为这种感觉太难得了。
●书枝的作品我都买了纸质书支持,可以说是非常喜欢啦!会一直支持下去的!喜欢她书里面描述的关于故乡风土人情的描述,最喜欢的还是里面的安家记,即使生活中有点丧,平凡如我们,也在努力生活着呀。
●流水日记合集,毫无灵气的碎碎念,配不上这么好的装帧啊。可贵的是作者不合时宜的一份质朴。
●在除夕夜的鞭炮声中慢慢读完,满心舒展。南方乡间的氤氲,植物幽幽的芬芳,寻常食物里的好滋味以及朴素的心事,都流淌着涓涓温柔。对于作者身在北方而思恋南方也心有戚戚,并且记住了一个词“浃髓沦肌”。成长中种种微小的体会正是如此深刻地、生理性地伴随一生,在不为人知的角落里默默塑造了我们。
《拔蒲歌》读后感(一):拔蒲歌
《拔蒲歌》,八零后沈书枝的随笔,笔下一草一木,一粥一羹都写的细腻柔美。其中很多有关南京的记忆。有一段写她考博期间正值寒冬,一日清晨在校园落满积雪的汽车盖上写了“落花人独立”,又不甘心,夜里睡不着默默想要是写一句“当年拼却醉红颜”该多好;有时候复习到凌晨四点,干脆站在南大校园腊梅树下吸偷拿来的香烟......接下来考博失败,北上工作,也就没有留在南京的理由了,叹息。
第二部分“瓜茄次第陈”是最好看的一章。因为在南大上学的原因,其中写了很多南京小食肆的小吃:随处可见的蒸饭包油条、尹氏鸭血粉丝汤、章云板鸭、芳婆糕团.......以及每年春天意气风发的各类蔬食,蚕豆、豌豆、芦蒿、香椿,其实还有外地人并不感冒书里未提及的马兰头,菊花脑,豌豆头.......
林语堂说:“除非食物要很热心地预想了,它便没有真正的享受了。…...远在我们食用任何特别的食物以前,我们便加以想念,把它在我们心中转来转去……”我们把家乡的食物盘桓婉转刻在心里的感受,很多时候就是我们保守的另一处精神家园,去到再远的地方,也要拼命往那里张望。
今年四月以来,因为对梧桐絮和杨柳絮过敏的原因咳嗽频发,每每夜里咳得跌坐起来神思恍惚时恨意萌发,想着总有一日要离开南京。现在读到这本外地孩子写的南京吃食,笑自己大约就只为了章云的烤鸭也是舍不得离开南京的吧。
《拔蒲歌》读后感(二):挑挑文字的毛刺儿(二)
啊,又看到人文社的官微摘引这样的句子。沈女史书中的应该有一些好句子吧,人文官微为什么偏偏喜欢摘引这样的?不禁对其文学审美能力产生怀疑。
微博原文:
“乡下四季的风景你在离开它以后在回忆里只是觉得它是很美的,但是当你回去以后再一次站在那个天空底下,你会觉得所受到的影响,以及回忆和你当下成熟以后你对自然所抱的那种新的认识会同时聚集在你身上,实际上所带给你的那种影响是比你小时候可能是更大的。 ——沈书枝”
坦率地说,这再次让我很愕然了。这句话是意境很美呢,还是感触很深刻呢?都没有。
这句话的意涵是很浅显的,但它竟然是用如此冗赘,如此生硬,如此不中不西的句式来表达的。这很像是一位极蹩脚的外语翻译译出来的句子,或是一个刚学习汉语不太久的外国人写的。
汉语的精髓是短句。文章的清新,不仅是描写对象本身的清新,也是语言的清新。语言混沌造作的文章,风格很难谈得上清新。
不是不可以用长句,但那也要建立在逻辑和语法结构清晰的基础上。比如我仅知的英语,从句虽多,甚至有的很长,但都清清楚楚明明白白。
以上只是鄙人的一些管窥之见,说出来希望贵官微有以教我。
附上修改版:
在你离开家乡之后,再回忆那四季的风景,只是觉得它是很美的。但是当你多年以后,再次回到故乡,站在那个天空底下,你会感觉到,你的回忆,你成熟以后对自然所抱的那种新的认识,和故乡风景对你的影响,竟然已经同时聚集在你身上。而这是你曾经并未意识到的,对你的意义也是比童年的时候更大的。——大胆修改版
读散文,就是读语言。散文对语言的要求,仅低于诗,而高于小说。诗是语言的结晶,就不说了。小说因为还有情节和人物可以抓住读者,所以语言糙一些,读者还是可以忍受的,但散文语言一旦不行,你的表达就会立刻失去吸引力。所以读小说,你可以忍受三十页无趣,读散文,三页语言不行你就读不下去了……这不是你的错,是写散文的人的错。……当然也可能你是粉丝读者,那么,再无趣的文字你也会读得津津有味的。
《拔蒲歌》读后感(三):挑挑文字的毛刺儿
偶然在人民文学出版社官方微博上看到一小段文字。因为是人文社的官微,遂忍不住挑挑文字的毛刺儿。
原文:“有一天周末,我起得很晚,下午出门买菜,在一楼的楼梯口,霍然看见门前山桃白了。两三个老人默默坐在树下一条被人遗弃的旧沙发上,也不说话。像《桃花源记》里霍然洞开的渔人,这场景使我一下眼明,走到树旁又仔细看了一下,才发现是向阳的那一面开了。”——沈书枝《北京的春天》
1、短短的三句话,“霍然”出现了两次。
一般的写作规则是,尽量不要在一段话里重复用词,除非你迫不得已。这里出现两个“霍然”不是不可以,只是会给读者以重复之感,让人觉得作者的词汇可能有些贫乏。
2、“像《桃花源记》里霍然洞开的渔人……”用“霍然洞开”似不妥。
《桃花源记》:“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
此“豁然”非彼“霍然。”
用“霍然洞开”修饰渔人,让我想到美国B级科幻恐怖片里肚子突然爆成一个大洞的那种半人半兽的怪物。
3、“像《桃花源记》里霍然洞开的渔人,这场景使我一下眼明,”
这半句话,读起来节奏,语法,感觉,似乎都不很对劲,不太符合汉语言的句式特点。可能作者是有意追求一种新的句式结构,也未可知。
4、“霍然看见门前山桃白了。”
单单一个“白”字,在力度和表现力上似乎不是很够,因为显然初开的山桃花给作者一个小小的震动,在这种情况下的印象,应该更丰富细节化一些。
怎样的白?什么层次的白?像什么样的白?给你的触动?也许可以多写一句。
如果仅仅是“花儿红了,草儿绿了,天空蓝了……”,这是小学生写记叙文常见的笔法,因为他们缺乏细致的描摹能力。
当然,看文章既要看局部,更要看整体的气韵和格局。两三句话的事儿,对几千字的散文来讲不是什么问题。只是人文社官微上单把这几句话择出来,难免让人想商榷商榷。以上只是一孔之见,说出来望各位方家有以教我。
对着一张被丢弃的沙发上坐着的几位沉默老人,和半树刚刚开的白色山桃花这样的简单场景,作者竟然就能生出《桃花源记》里的渔人之感,可见,生活到处是桃花源,只要你有一双文艺青年的眼睛。
《拔蒲歌》读后感(四):。
花了一天时间断续看完书枝这本南乡时记,芜湖与黄山,同是皖南丘陵区,竟勾起很多童年往事。
跳皮筋持续了一整个小学,从脚踝到膝盖到腰到脖子甚至头顶,从来乐此不疲。收集糖纸五颜六色,现在还和水浒英雄小卡片一起放老房子抽屉里,那是吃了不知多少干脆面留下的。当初一起丢手绢的一位年长五六岁的邻居姐姐已经去世,打弹子、打四角和小霸王游戏机男孩子玩儿的我也玩,妈妈给扎小鱼灯过元宵、给削小木剑,那时候舅舅一台旧的数码相机给了妈妈,这些都存在相册里有时翻也都记得。小时候看小神龙俱乐部迷上手工,动手把自己的木床装饰得花花绿绿,整个暑假不是在串手链串珠子,就是在贴动漫、明星贴纸,再大一点,就画二次元美女画、看言情魔幻恐怖小说,似乎一个人玩两个月也不枯燥。
月月红爸爸从以前的花坛移栽到了阳台,映山红在山上一采一大把,冬天折梅、春日折桃,似乎不很文明,却也拿回家放塑料瓶几日就谢了,蓝紫淡红牵牛花也是四季常见的,还有美人蕉、鸡冠花就是邻里门口也见得。山上蓬蘽大人们总会用桑叶盛着采一大把给我们小孩子做零食,红红的很甜。
家里青梅酒泡得少,倒是常有杨梅酒和桑葚酒,去年过年回家爸爸让我也尝了尝。蚕豆、豌豆、南瓜自家都种,爸爸爱吃南瓜,清炒得多,也常做成南瓜饼,早饭常常炒黄瓜和花生,还有炸的兰花豆,到了夏天,香瓜和西瓜总也吃不完,妈妈拉到镇上卖价格低贱到几毛钱一斤。包括小时候秋天踩拾栗子,边看电视边咬了生吃,收了红薯做成粉丝冬天煮进一锅炖的汤里,晒笋干配红烧肉,酒曲自做酒酿,过年去姑姑家必要尝一口,甜凉清爽,冬天分外提神。书里说到的小笋子的剥法,也是小时候常见奶奶的画面——"外婆剥笋子,用的是地方常见的剥小笋子的方法:先把笋衣尖头揉一揉,揉软了,分成两半,一半在食指上绞住,把小笋子绕着食指转几圈,一半笋衣就剥下来了。另一半再依样剥下。这样剥小笋子的方法很快。"
昨日在玉泉校区门口看到了好几株紫薇和银薇,开得极盛。今日才在书里看到是枝裕和《步履不停》中几个孩子在紫薇花下的天真愉快,莫名莞尔。包括木槿、海棠和玉兰,也是近两年才开始仔细瞧见了它们,六月时候走在路上闻见栀子花香和槐花香,大概过些时日桂花该满城了。
最后的北京《安家记》是为现实而艰难,但最终有家不再飘摇,仍幸福可见。
书名由来南朝民歌《拔蒲》——
青蒲衔紫茸,长叶复从风。与君同舟去,拔蒲五湖中。 朝发桂兰渚,昼息桑榆下。与君同拔蒲,竟日不成把。
拔香蒲的欢乐即使不盈顷筐,也是悠然白日可以虚度。图给人满眼青青绿意盎然,观之愉悦。
《拔蒲歌》读后感(五):节奏(伪书评)
我是一个特别追求“快”的人。
读中学时,周一的晚自习,恨不得把之后四天简单些的练习题一并做完。吃饭时,我和同学为了买书和文具,只点一个菜,于是吃饭最多花个六七分钟。将近12点才下课,我们往往12点过10分左右就回到了教室。有一日,早早回到教室的我们被班主任撞见了,于是当晚她就在班上表扬:“她们两个人最大程度地利用好了中午的学习时间!”
当时同学们的反应,我记得很清楚,有听到淡淡的啧啧声。那个时候高考的压力尚没有那么浓厚,同学们大约也是不太看得起我们这样“刻苦”的人(其实我们回去的早,也是为了偷偷看会闲书)。我把头埋得低低的,生怕撞见谁讽刺的眼神。
读书更是“快”。
小时候受着学业束缚,家长总会压缩些我的阅读时间。很自然地,我的阅读速度突飞猛进地变快。自己最常阅读的类型是小说,而阅读时一目十行算是日常,有时候这样的速度甚至会得到别人的艳羡,我也很是骄傲。
我一直这样觉得,快节奏,有什么不好?我能最快完成学习任务,能最快吃完午餐,能最快地在短短的空闲里读到最多的内容,获得最大的快乐。拖拖拉拉,在我这里是不可能出现的意外情况。
但是就在昨天,我拿到了沈书枝老师的新书,《拔蒲歌》。
我原先是信心满满的。散文而已,最多两三个小时,我一定看得完。带着这样的心情,我背着书包,里面还有好多未完成的课业任务,抱着《拔蒲歌》去了自习室。
一切都很顺利。我囫囵吞枣,翻书声如撕开裂帛,很快,三分之一的内容都被我吞下去了。我很高兴,抄起水杯出教室,正好接到朋友的电话。我说我在读书,她很感兴趣地问我内容。
这个时候我突然愣住了。因为我好像什么都想不起来。有缥缈的鸟儿、枝条和半开半闭的花儿在我脑海中,闪烁了一下,就消失了。我自认为“读”了三分之一,却毫无印象,毫无收获,像猪八戒吃人参果。
也许散文和小说的差别就在这里。小说的情节性尚且能忍受我一目十行饥不择食的阅读方法,但到了散文这里,我的阅读节奏的弊端就全部显现出来了。鸟儿的叫声是需要侧耳细听的,春日新发的枝条和花儿是需要细看轻嗅的。我执着地一目十行,就像旅游景点内跟着导游跑的游客,走马观花,眼花缭乱,最后回到家只会说一句:“那地方,倒是人多!”
回到教室后,我开始放慢阅读节奏,虽然有时候还是会犯老毛病,但慢下来之后,文字中的一花一木、一山一水都清晰可爱了许多,我变成一个小孩,走路摇摇晃晃,却为之前从未发现的美丽感到惊喜。
等我合上书,路灯已经亮了起来。也许这样的阅读速度,与我从前是不敢想象的,也许在许多人眼里仍是太急于求成的,但当我迈出了第一步,只觉得平静愉悦了许多。
走在回去的路上,我仰头看着天空。与往日一样,天空是橙黑色的,也许是城市无处不在的灯光造成的。但天空变异又如何,这一刻,我觉得宁静祥和。
也许这就是《拔蒲歌》对我最重要的意义。一树一花一叶一草,现在有多少人“复古”一般地沉迷上了它们,日日上传精修图片,让屏幕外的我也欲罢不能地去买了几只鲜花,插在瓶中再摆拍个十余张。这些花是云南空运而来,新鲜的如同人造。我喜滋滋地看着,却过几天就彻底忘记了换水。
因此,我非常喜欢沈书枝老师的作品。她对家乡和远方的描绘清清淡淡,没有过多鲜艳的粉饰,言语中却又让我感到惆怅和眷恋,仿佛我也成了那水乡的孩子。
谢谢《拔蒲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