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慰喜剧读后感锦集
《安慰喜剧》是一本由王莫之著作,中信出版集团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48.00,页数:265,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安慰喜剧》精选点评:
●一个角落,折射出上海文艺圈万象。八零后的生活轨迹,不张扬,小紧张,一些火花的闪现和熄灭。试图打捞一点点个人史,最后让人感叹的还是时间的车轮滚滚而去。
●有被安慰到。很乐意看70、80年代生人的故事,也很想看摇滚传播纪录片。
●希望陈玲致晖想拍的纪录片能真的出现呀
●究竟是从哪里得知这本书好看的啊,乱七八糟,毫不流畅,半真实半混乱,安慰在哪,哪来的喜剧。准备app转掉了
●叙事就是将人物的一生循着某些花样逐一梳理。挺有意思,看起来很快,不费脑,但也没有余韵。
●独属于上海滩文艺青年的精神记忆,在世俗与现实的映照下,孤零零地昂着骄傲的头颅,颇有一丝悲壮的味道,倒是和书名有着强烈的反差感。
●细节动人而且能relate,比如男女主是在看费里尼影展认识的,比如整个中场休息和银河五百。但内核散,尤其是到后面,轻轻感伤轻轻安慰,文字像生活一样感觉不到痛了。
●浦江镇,上理工,复兴岛,大自鸣钟,太多熟悉的名字,虽然我不熟悉摇滚乐,但依然不妨碍我看完这篇小说。期待作者的下一部。
●献给上海的小说,贴满了文艺的标签
●说的那些上海乐队到底是谁啦?急死我了
《安慰喜剧》读后感(一):安慰喜剧
这本书围绕专栏作家、故事编辑陈玲及其男友.摇滚乐爱好者杨致辉展开,穿插讲述两人的过去式与感情经历,他们爱四处陶打口碟、黑胶唱片、组建地下乐队公路展演…… 这本书反应了上海文艺青年的文化.音乐的文化,摇滚的爵士的都有,.因杨致辉爱好的摇滚乐.而陈玲想拍一个摇滚乐在上海的纪录片.所以有了共同的爱好,他们走到了一起,对上海文艺界了解的人评论说这本小说用饱满的细节展现了一副生动的当代上海文艺界全景图也是上海文艺生活,尤其是摇滚乐、爵士乐发展的见证,记录许多不为大众熟悉的乐团音乐人.我也因此看到了许多上海音乐人的故事,也感觉到作者是在将自己的至宝分享给大家,读起来非常有亲切感. 这是一个记录了唱片的兴衰的小说.书中涉及到的影音评论制作、黑胶编藏、文字编辑写在作者像在讲述自己生活一样娓娓道来的没大起大落的情节下,让我简单了解了这样的一个近在咫尺又近乎陌生的职业.在作者的描述下,让我们真正体会了他们这个圈子的人的生活压力及生活状态.确实是,生活没有一帆风顺的.不论哪个行业、也不论是生活还是感情上,都会经历困难挫折.当然也有成功的喜悦.每一次的成功经历,都会为我们的人生添上色彩.所以我们要学会品尝在短暂也漫长的人生中细细品味生活中的百般滋味. 书中的很多东西已变成历史,但我们仍能从中感受到浓浓的八十年代的时代气息,感受那些岁月的印记.这些都不是我一个人的记忆,是我们这代人的共同记忆.我们不会忘记,但不知不觉中才发现原来那些印记已经过去这么久了…… 这本书吸引我们的地方.其中有文中各种人物的坚持与坚守,毕竟这个浮躁的社会,可以安静的喜欢或者享受一些东西实在太难了唯有懂得坚持的人才最懂生活!
《安慰喜剧》读后感(二):不同的生活,一样的风景
这是一本与众不同的小说,书的视角比较独特,书中涉及到的影音评论制作、黑胶收藏、文字编辑、摇滚音乐等职业及各种人物的生活对我而言都是比较陌生的。书中描写的都市生活,人们的生活状态,面临的生活压力也是我没法在现实生活中能真正体会到的。通过一部小说,让我能够简单了解这样一个近在咫尺又近乎陌生的职业,从以前的道听途说到真切的感受到形形色色人物的生活,也算是不小的收获。
小说给人最直接的感受是平静,没有什么大起大落、跌宕起伏的情节,也没有悬念可言。作者好像在讲述自己的生活一样娓娓道来,让读者随着小说的情节时而着急担心、时而压抑伤心、时而生气不平,但每一种感觉又都不那么强烈。随着小说情节的发展,大概可以预料到皆大欢喜的结局,也不会有什么特别的感受。直到最后,结局虽然有点出乎意料但又顺理成章,像平静湖面上的小小波澜,却让我又感到了些许欣慰。读完小说,我一直在想小说的名字和内容之间的联系,很好奇作者想通过本书的内容想表达的意思。致晖那个远赴美国渺无音讯的前女友,陈玲失败的婚姻,没有结果的纪录片,好像都没有什么喜感可言。全书除了以拍摄纪录片为主线对相关事情的讲述以及各种人物的描写,还有就是致晖和陈玲之间的感情生活。致晖对陈玲的支持和帮助,默默为陈玲整理的资料,以及小说最后致晖在即将远行前的深情求婚,像是茫茫沙漠中的一片绿洲,给我们枯燥繁杂的生活中注入了生机和希望,为整部小说起到了画龙点睛的效果。都市生活节奏快、压力大,感情生活上的暖心瞬间可以让心情得到放松,让紧张的内心得到一些安慰,也许就是作者所表达的意思吧!
生活没有一帆风顺,不论是在工作生活中,还是的感情上,都会经历困难挫折,会经历成功的喜悦和失败的痛苦。每一次不同的经历,每一次勇敢的面对,都会为我们短暂的生命添上浓墨重彩的一笔,不论是生活在大都市或小乡村的每一个人物都将创造与众不同的人生,都将成为一道亮丽的风景。要学会欣赏、懂得欣赏人生路上的不同风景,乐观的从中体验人生百味。
h���+�
《安慰喜剧》读后感(三):音乐之城
起初看到这个名字的时候,我猜想是一本外国小说,这个书名和封面的装修给我一种异国情调的直观感受,但读了之后,其实很中国,但是那种文艺青年的感觉。我觉得这算是一本倾注了作者生活轨迹和心路历程的小说,因为你在读书的过程中,很容易从作者的描写的“知识点”中看到作者的影子,他写的应该是他最了解的事情和心思。
这本书并不是单纯的写男女情爱生活那么简单,还有文化,上海文艺青年的文化,音乐的文化,摇滚的爵士的都有。我之前看过一本故事情节跟《岛上书店》很像的小说,但是里边的唱片文化也超级吸引人,好像是另一个世界的大门。
我没有在上海常驻过,所以对上海文化不是很了解,也不知道上海的摇滚圈子在哪里,但是我觉得大家喜欢音乐的心思差不多是想通的。摇滚乐爱好者杨致晖的这个爱好,大概是陈玲喜欢他的主要原因之一,因为是成年人的故事,有时候作者也会用一两个豆腐块的版面介绍下他们的性事。离婚后的编辑陈玲想拍一个摇滚乐在上海的纪录片。这也是他们两个的交往主题吧。
其中有一个片段是,陈玲将杨致晖带到她的作家圈里去打麻将,慢慢的他从一个局外人开始进入了局内人的角色,跟大家越来越熟络。在这一段描写中,我想到了《色戒》里边的那几次很有含义的麻将,上海人的打麻将文化可能是很有深意的,根深蒂固的,是进入圈子的一个证明,也是一个很优雅的、聪明的机智的消遣。
有评语说,这本小说用饱满的细节展现了一副生动的当代上海文艺界全景图,是一代文艺青年的精神小传,也是上海文艺生活,尤其是摇滚、爵士乐发展的见证,记录了许多不为大众熟悉的乐团与音乐人。
也确实如此,说他是资深约评也不错。我也因此看到了很多上海音乐人的故事,知道了很多歌曲去搜来听了听。这也是我觉得这本书像是作者将自己的至宝分享给大家的感觉,他在写他最熟悉的事情,所以你读这样的书才会有亲切感。
这确实是安慰喜剧,虽然故事不是那么一帆风顺,但是确实能得到安慰,我在故事里看到更多的是主人公对音乐纪录片的追求和执着。人还是要有些精神追求的,让自己觉得度过的日子都有意义,。
《安慰喜剧》读后感(四):安慰兴趣
这本书的书名有点迷惑人,要不是知道作者王莫之是乐评人,还真就不知道这本书是写唱片业兴衰的。我虽说是一个业余的音乐人,但是对于音乐的历史我却一窍不通,说来实在惭愧,我最喜欢的是爵士,这种音乐类型在国内是少见的,所以这本书对我来说还是过去的那些生活中的大事小事,一看一乐。作者是上海人,年龄也不是特别大,刚好赶上了黑胶唱片年代的末尾,加上有一定的乐评功底,这本书看起来就十分专业与吸引人。
每个地区都有自己的文化底蕴,音乐也是如此,如果当地人不去宣扬,那么这个地方在这方面就会落后。上海是个大城市,这里出了很多音乐人,因为音乐就像是病毒一样,它可以感染很多人。人多人杂就能够碰撞出很多灵感,看作者写那一段有些许共鸣的小说,总觉得如果我生在那个年代该多好啊。
对于家乡,虽然每个人都来自于不同的地方,但是乡愁这个东西都是相通的,所以这种书总是能引起我们的共鸣。现在年轻人对于历史文化的概念越来越模糊,没有经历过的人再怎么去从书中了解也不会体会当时人们的想法,因为那些人在那种年代所固有的思想放在现在事不受用的,反过来也一样。我经历了最晚的一批乡村生活,所以对于书中所讲还是有一定共鸣的,那个时候好像一切都是新的,人们做什么都是有激情的。
这本书越早看越好,因为我认为文化的进化速率是很快的,很多东西从过去放到将来一看就没有了可比性。我们已经从过去更思想层面的时代转化为了实体化时代,很多东西都能通过科技把思想转变为实体,这样一来就连文化的定义都会出现改变。这本书在创作的时候就很自由,作者根据真实的经历产生构想。像这种历史写照小说,就是要经得起推敲,未必作者所讲就一定合理,看这本书要带着探索的态度才有趣。
音乐对于我来说就是一种释放情绪的方式,不仅仅是听,我有的时候也会自己创作一些简单的旋律。去深入了解它只是为了更加融入创作者的心境,去品味每一个细节的动人之处。也只有了解了其中的知识之后,才能够跟人去分享自己喜欢的音乐,尤其是遇到一个跟自己一样也喜欢爵士,并且都能够聊得来的人的时候,我相信这更会促成一对交心的好朋友。
《安慰喜剧》读后感(五):安慰喜剧
最近去书店,偶然间看见一本书,《安慰喜剧》,这本书的名字很吸引眼球。后面上网看了一些资料,对这本书有了更深的认识。在一次活动中作者对书名的由来有了一个说法,“北京的一个朋友说这个小说很好笑,觉得自己被安慰到了”所以书名就从以前很普通的《生活的甜蜜》改成现在很吸引眼球的《安慰喜剧》。
人的一生就像四季更替,有春天绿色的希望,有夏天蓝色的浪漫,有秋天金黄的成熟,更有冬天洁白的安逸。一路上有成功的喜悦,也有跌倒的悲伤,这就是我们的青春,是我们的生活。《安慰喜剧》是乐评人王莫之的作品,围绕专栏作家、报社编辑陈玲及其男友、摇滚乐爱好者杨致晖展开的,展现了一副生动的当代上海文艺界全景图。
故事从摇滚乐说起,书中提到的淘打口碟、黑胶唱片对我们来说有点陌生。随着唱片行业的发展和进步,这些东西都已经变成了历史,但是对那个年代的印记都永远也不会消失。敢爱敢恨的陈玲身为上海文艺圈的编辑,个性独立坚强,和杨致晖的感情也是趣味相投,随心随性。他们有着共同的志愿,在唱片业逐渐衰落的时候,希望能拍摄一部摇滚乐在上海传播的纪录片,来记录唱片业曾经的辉煌。想法虽然简单,但是落实起来还是困难重重。寻找拍摄资金,落实场地,拍摄内容和细节,更让他们二人受尽质疑和不理解。幸好天无绝人之路,虽然很艰辛,但是总有贵人相助。关键时刻,已经有人帮忙整理好了纪录片的框架,梳理好了收集的素材,很多事情已经有了眉目,以前觉得停滞不前的项目已经落实了很多问题,真的很为他们感到开心!
安慰喜剧对人物的描写非常细致,也传达出作者的一个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陈玲因丈夫第三者劈腿导致离婚,但是她没有沉沦在失败的婚姻中,她很认真的和杨致晖开启了一段新的感情。我很喜欢陈玲的个性,每个人都要有和过去所有不美好告别的勇气,都要学会放手,要有能力面对结束,也有信心重新开始。
出生在八十年代的作者王莫之,以他自己的经历和他独特的视角,向我们描述了八十年代上海的气息,在弄堂的生活片段。以那个年代独特的音乐形式,以黑胶片为载体,讲述摇滚乐的辉煌,见证摇滚乐的衰败。
看《安慰喜剧》,听听音乐,感受八十年代上海的时代气息。看着陈玲和杨致晖的故事,学习他们积极向上的态度,感受他们的精彩生活。如果有机会,也想看看他们拍的纪录片,感受那段岁月的印记,不亦快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