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恰到好处的安慰》读后感锦集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原创文章 >

《恰到好处的安慰》读后感锦集

2020-10-15 16:28:02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恰到好处的安慰》读后感锦集

  《恰到好处的安慰》是一本由[美]凯尔西•克罗(Kelsey Crowe),埃米莉•麦克道尔著作,机械工业出版社出版的264图书,本书定价:59.00元,页数:2020-8-1,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恰到好处的安慰》读后感(一):安慰他人其实是在奉献爱

  

《恰到好处的安慰》一书是一本讲述如何在他人遭遇痛苦的时候给他人以正确的安慰的书籍,这本书籍的实用性很强,而且其中的安慰建议也是十分的简明高效。本书以简单生动的内容告诉读者在安慰他人的时候应当如何做及其原因。本书文字简练、易懂,是一本难得的介绍如何安慰他人的绝佳书籍。

从书本的内容来说,书本分为三个部分,第一个部分是铺垫。实际上就是帮助读者厘清原因,为什么提供安慰的人常常“好心办错事”,为什么有时候会在安慰别人之后却得到的是别人不想理会的回复。作者在这一部分很明确地告诉读者,处于善意的安慰本身是没有问题的,问题的关键是哪些深陷悲痛之中的人难以及时对我们的安慰做出积极的响应,甚至是没有响应的。这并不是说,我们就不必去安慰那些身处悲痛中的亲朋好友了,相反的是,这个时候恰恰是我们应当送上安慰的时候。正如作者所指出的那样,比起什么都不做,伸出援助之手进行安慰是好得多的。

本书的第二部分中,作者主要是教导读者如何微他人提供安慰。首要的一个要求就是要有善意。通过站在对方的立场,深切体会他们的痛苦,善意地给他们安慰就是最好的安慰。这安慰或许在当时看来并没有多么显著的作用,但是长久地来看,安慰对那些身处悲痛的人来说是作用巨大的。来自好友的安慰可以让他们不再那么孤独,那么孤立,这种安慰可以说是照亮他们内心深处的一束光。善意的安慰是最好的安慰,不需要刻意去思考如何给别人以好的安慰,也不需要去思考“聪明的”安慰是什么。

紧接着,作者设身处地地告诉读者们应当如何操作,避免“好心办错事”的尴尬境地。作者分析了深处悲痛,如夫妻离异、亲友辞世等巨大的悲痛带给一个人的深远影响。也许这种悲痛带给人们的影响促使人们将自我的心灵紧闭,选择了默默承受。此时,作为亲朋好友的我们应当及时给与他们安慰。哪怕是依据简答的“你现在怎么样了,你还好吗?”等都会让身处悲痛的人感受到温暖。当然没有哪一种安慰是万能的,作者要求读者学会聆听,进而根据聆听的结果进行安慰。如果实在不知道如何安慰,倾听亦是最佳的选择。安慰他人并不需要多么轰轰烈烈的行动,善意和真诚就以足够。

作者对安慰带来的影响使用了“小举动·大影响”来进行概括,充分说明了在遭遇重大悲痛的时候,人们对安慰的迫切需要。这种心理上的迫切理应得到满足,作为亲人,作为朋友的我们就应及时给与他们安慰,不让他们感到尴尬、孤独或者被遗忘。

在本书最后一部分作者建议在给别人安慰的时候避免使用那些看起来对对方的悲痛不那么关心的说法,也不建议使用一些含有“应该”等强制建议的说法。这样不仅仅是对需要安慰者的最大保护和呵护,也让提供安慰的人避免了“好心办错事”的尴尬。并且作者还非常有耐心的将如何安慰进行了整理,列成表单置于书本之中,这对读者来说是再明晰不过的指导了。

总的来说,本书是心理学书籍中为数不多的关于人际交往的书籍。而且不同于其它关于人际交往的书籍的是,这本书旨在如何在危机状态下维护人际关系,即在他人遭受重大变故或不幸的情况维护人际关系。与其冰冷地保持距离,伸出援助之手,对他们进行安慰才是更有意义的做法。这或许正印证了那句“只要人人都献出一点爱,世界将变成美好的人间。”

  《恰到好处的安慰》读后感(二):你是让我感到暖心的人!

  

当我们在失落,难过,伤心,遇到苦恼的事情时,我们会选择身边的朋友倾诉,有时得到的并没有让自己好一点,反而更加的难受。

收到的安慰都是:你就不应该这么做、早就告诉你了吧亦或者想开点,上帝给你关了一扇门,就会给你打开一扇窗。

如果朋友过来说:你怎么样了?看起来你很难过,是遇到什么事了吗?

那我们就会愿意倾诉自己所遇到的痛苦。

这看起来好像并没有什么,反而会让询问的人感到难受,其得到的结果却大相径庭。

一、本书介绍

作者凯尔西是一位乳腺癌康复者,在她经历了癌症之后,意识到处于癌症的人们是多么希望得到亲朋好友们的支持与帮助,并与作家,插画家埃米莉(为经历重大疾病、伤痛以及丧失的人们创立共情卡片。)

从这里可以看到作者,通过自身经历以及研究,并且在书中插入了大量的插画图,字体也呈现的格外不一样。

二、做点铺垫工作

我们愿意为那些真正的朋友倾尽所有。

开篇提到一个有意思的故事:怎么做会让好心办坏事。

一天早晨,莫妮克和埃米跑步时,埃米停下来说:“我昨天被诊断出乳腺癌了。”莫妮可一时语塞不知道说什么。紧接着说了声很抱歉,就提到了一部电影,刚好这部电影,结果埃米想到电影里的以为角色温格死于乳腺癌。

实际上莫妮可忘记了一个重要细节温格在电影结尾去世了,莫妮可说这段想的是幽默的片段。

而在自己认为一个人刚刚崩塌,我们感觉很糟糕,对该说什么该做什么没有一点头绪。

实际上,当人们处于悲伤欲绝时,需要朋友们的支持与鼓励,任何人对他说的任何话,无论是什么时候说的都挺好!

给伤者一片温暖,那我们自己也会是让他感到温暖的人。

亲密关系分散图

三、掌握三个核心关键

无论你是一名专业的社会工作者,还是一名被吓坏的好友,如果你不知道该如何支持某个正在受伤的人,你并不孤单。

信任,相信自己。

当给你关心的人提供支持时,相信自己─你表达善意和关心的能力、你的价值观,以及你可以真诚地做的事情,是找到应对生活最糟糕处境的方法的关键。

本书中三个核心信条:

(1)、善意就是你的证明

(2)、无声胜有声(倾听的力量)

(3)、小举动,大影响(小事情也能影响整件事)

如果你在说点什么和什么也不说之间选择,几乎永远要选择说点什么,因为当你生命中的某个人正在受伤,你是有实际具体的方法可以提供帮助的。

很可能,你的朋友此刻正需要你的帮助!

  《恰到好处的安慰》读后感(三):你会恰到好处地安慰别人吗?这可是一件了不起的本事

  

文丨十里荷塘秋水长

什么,你的好朋友苏珊要离婚了?你打算去安慰她?可是你真的知道如何恰到好处地去安慰她吗?尤其是在她这么敏感脆弱的时刻,毕竟对于每个人来说,离婚都不是件轻松的事情。何况她的婚姻维持了十年以上。

别告诉我说你只要陪着她去把那个始乱终弃的坏家伙大骂一顿就好了,安慰人还是需要点技巧的,并不是你说的这种冒冒失失,自诩为好心就能解决问题的。

01 我曾经经历过的尴尬不希望你也同样经历

我以前陪着一个喜欢咋咋呼呼的老大姐去看望也是一个刚离婚的朋友,看上去她正在整理心情,房间的格局也改变了,家居也调整了,给我们沏茶坐下后,我发现她的眼睛还有些红肿,明显晚上休息不好。

我正在想怎么开始聊这个话题时,老大姐已经把事情搞砸了。

她说:“都已经这样了嘛,别再多想了,放宽心好好睡觉,缓过来了就好了。男人这个东西,并不是生活的必需品,电视上不是说了吗?想要长寿就要珍惜生命,远离男人!”

我心里暗呼不妙,哪有这样说话的,这下子只怕人家要生气了。

果不其然,原本遭遇了此事也还维持着自己优雅气度的那个姐姐,看上去还在微笑,但是笑容是冷的:“大姐说的对呀,看来,你也需要离婚来和我一样保持长寿了!那你们打算哪天去民政局?是协议离婚呢还是打官司呢?”

大姐也愣住了,结结巴巴地说,我没有恶意,是希望你能好过一点儿。你看这是不是也太尴尬了些,当事人肯定明白你不是恶意,但是就是觉得想要揍你,这种情形可真是不妙。所以我说,你会恰到好处地安慰别人的话,那可是一件了不起的本领呢。

当我们的亲友正在经历痛苦时,我们总是想要说点什么去安慰他们,但我们常常会忽略对方的感受,“自以为是”地去安慰。于是效果往往适得其反,甚至会让我们彼此疏远……

我们学过很多知识,却从来没有学过如何去安慰他人。《恰到好处的安慰》这本书是一份礼物,这本彩色印制编排的图书,也算得上是治愈系书籍了!

02 这是一本教我们如何真正安慰他人的书

我们大多数人常常是明明很在乎,却不会表达。在所爱之人深陷痛苦时,这本书告诉我们如何做才能成为更好的朋友、同事、家人和伙伴。

它充满了创意和精彩的视觉感受,它帮助我们充满信心地去支持和安慰那些经历疾病、创伤或任何其他困境的人,它让我们能够与他人建立内心深处真正的联结。

03 两位作者为我们奉献的精心之作

凯尔西·克罗(Kelsey Crowe):互助组织“共渡难关(Help Each Other Out)”的创立者,也是一位乳腺癌康复者。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社会福利博士,目前在加州州立大学教授社会工作专业。

埃米莉·麦克道尔(Emily McDowell):作家,插画家,演讲者,也是本书的插图绘画师。美国著名的卡片插画家,设计了很多促进人际关系的问候卡片。2015年,她为经历重大疾病、伤痛以及丧失的人们创建了共情卡片(Empathy? Cards),同年入选“美国十大影响世界的设计师”。

两位作者精心设计制作了这本彩色系的图书,我非常喜欢内页的编排,看着就赏心悦目啊。

要知道生活中,坏事总是可能发生的,这本书从根本上改变了我帮助和照顾他人的方式。书中充满了同情心和创造力,作者提出了很多明智的建议,指导我们在所爱之人深陷痛苦时,如何做才能成为更好的朋友,同事,家人和伙伴。

我发自内心地喜欢这本书,经常为书中举例和自己完全吻合而震惊,看来不是我一个人不会安慰人,是很多人的共性如此,而我们都需要学习如何恰到好处地安慰他人,让别人能在你这里获得认同感和轻松感。(全文完)

  《恰到好处的安慰》读后感(四):当朋友伤心难过,你却手足无措时,不妨学学如何恰当地给予安慰

  

网络

在一个咖啡厅里,你们四目相对彼此无言,你看着她欲言又止,眼睛布满血丝,你却不知如何开口问起。

许久后,她终于整理好情绪,微微颤颤地开了口:“我和他,离婚了”

你惊讶地回应:“怎么可能呢?你们俩那么恩爱,哪对离婚也不可能是你们。”

......

我们再换一个场景:

一个寻常的上午,你的电话突然响了,电话那头传来啜泣声,你不安地问道:“发生什么事?”

停了许久后,她说:“检查报告出来了,医生说是癌症。”

你茫然地说:“会不会是检查报告出错了?你天天健身,身体比任何人都健康,怎么可能呢?”

以上的情景,有没有觉得很熟悉,或者曾经经历过类似的场景?

无论对方说着什么糟糕的消息,你都觉得有种无力感,想说点什么却觉得说什么都是徒劳,很难给予朋友恰当的安慰。

其实,不知道该说什么也是情有可原。毕竟,我们对人对事都很难做到感同身受,人世间的不幸各有各的不幸。那么,面对此情此景,我们要如何才能给予家人/朋友恰当的安慰呢?

今天,我给大家分享一本成长类的书《恰到好处的安慰》,这本书是凯尔西和埃米莉的潜心之作,讲述的是如何才能恰到好处地给予家人/朋友安慰。作者从心理学的角度去剖析,人们不会给予安慰背后的原因,而我们需要避开哪些误区,才能真正说到别人心坎里。

如果你正在为如何安慰家人/朋友感到苦难,《恰到好处的安慰》这本书就是本自助类书籍,作者手把手教我们怎样开口。

网络

01.为什么你无法对他人产生共情?

很多时候,我们在听家人/朋友讲述内心的伤痛时,并非心里无感,而是不知道如何表达我们的共情。其实,我们更害怕的是弄巧成拙,说得不好反而会触到别人的最痛点。

如果我们选择什么都不说,不但显得自己过于无情,还会深感自责。那么,我们究竟在害怕什么呢?是什么阻碍了我们表达共情?

《恰到好处的安慰》这本书里,凯尔西和埃米莉提出阻碍共情的三种因素:

·害怕做错事

·害怕说错话

·害怕没有时间/足够的精力

认知心理学家阿伦.贝克认为,我们心里会产生恐惧,有两点原因:

·我是不讨人喜欢的

·我没有能力

当我们向他人示好被拒绝的时候,善意被他人误解的时候,我们的感情容易受挫,而出现自我怀疑。因此,我们会变得谨言慎行,甚至选择回避。

长此以往,我们便收起了自己的共情能力,而共情能力就像弹琴、画画的技能一样,长期不使用容易退化。人性有趋利避害的本能,避免自己的情感遭受伤害,而不再对他人共情,同时就会衍生出道德的评判,让自身产生自责感和愧疚感。

然而,在职场和生活中,缺乏共情能力的人难以受到大家的喜欢,而自责感和愧疚感的叠加会影响我们正常的生活。如果想要打破这种死循环的现象,那么我们需要做出些许调整和改变。

网络

02.放下顾虑,为在乎的人提供帮助

如果我们总是想着给予对方最好的安慰方式,为了避免如何才能让自己不犯错误而感到焦虑,这就很难向他人表达真正的诚意。

在《恰到好处的安慰》里,作者提到一种免于内疚的方式,那就是接纳自己。

如果你在为自己无法帮助朋友感到自责,为对求助的朋友说错话,或者为没有说出口的话感到不安,那么你需要做的是放下内心的执念,并且承认当时的自己的确没有出手相助。

总而言之,我们需要想办法接纳过去的自己,才能走得更远。未来的自己,才会不再因为过去而迟迟无法走出不安与愧疚的死循环。

网络

《三字经》曾提到:“人之初,性本善。”每个人具有与生俱来的善意,只是随着个人的成长,有些人的善意会逐渐收藏起来,而有些人则将善意持续发扬,照亮自己的人生。

凯尔西和埃米莉提出:“善意的核心是完全抛弃本我,或自我去为他人做点什么。善意的决定性特征是自愿、有感而发地帮助有需要的人。”

当然,拥有助人的初心并不代表我们助人的方式不会给人带来压迫感。很多时候,我们对他人给予帮助的目的,并不是为了满足他人的需求,恰恰相反是为了满足我们的不安全感。

或许,我们没有意识到潜意识里的需求,但是我们会在无形中强加于求助者。而扭曲型的慈悲有两种形式,分别是强迫他人接受型和烦恼型。

强迫他人接受型,指的是有的人会在他人遇到困难时强加给对方许多建议,包括一些不被人欣然接受的建议。烦恼型,指的是有的人会在他人遇到困难时表现得非常紧张,好像自己非常被需要,从而转移求助者的注意,未能起到真正帮助他人的效果。网络

那么,我们如何意识到自己是扭曲型慈悲?

《恰到好处的安慰》这本书里,作者提出两种鉴别方式:

如果你发现自己会问对方很多具体关于如何提供帮助的问题,并且不停地和对方确认自己的做法是不是有帮助,那你可能是烦恼型。如果你发现自己觉得付出从未被感激,或者别人并没有接受你的建议,那你可能是强迫他人接受型。

所以,我们在给予他人帮助之前,需要审视自己是否带着扭曲型慈悲的心态,对他人给予慈悲时是否附带着自己的需求,这点关系到我们为求助者提供帮助后带来的真正效果。

网络

03.有时候,倾听便是最好的安慰

在传统文化教育里,我们受到的教育是,当别人对我们传达一些信息的时候,我们出于礼貌必须得对他人做出回应,以此证明对他人的尊重。

可是,当我们与处于困境的人交谈,这时候最好的方式就不是说话,而是倾听。这是在任何时候,都需要具备的一种能力。

很多时候,面对家人/朋友的倾诉,我们总会本能地想要说些什么,不管内容是什么,都希望能够让他们的心情有好转。

《恰到好处的安慰》这本书里,作者提到:如果去问那些受伤的人,倾听最重要的是什么时,他们肯定会说,是有人能够不加评判地倾听他们的经历。

所以,我们想要做到倾听,首先是学会闭嘴。当我们倾听的时候,我们的注意力完全放在那个人所说的事情上,并没有同时思考如何回应,这就是我们能给予的最好的倾听。

在倾听的过程中,如果一直保持沉默会让人觉得不舒服,那并不是沉默的问题,而是我们本身不适应这种感觉。

不过,没关系,我们可以通过一个小练习来提高自身的适应程度,就是在倾听的过程中,如果你想要说点什么,就在心里默数三秒,然后安静三秒看看会发生什么。

通常,我们多给自己三秒沉默的时间,也是给对方三秒倾诉的时间,这时候对方会一直讲述自己的话题,而不受我们的打断,这便是共情式倾听。

共情式倾听能够帮我们建立联结和信任,并且鼓励人们敞开心扉。它还能帮助我们把情感调整到另一个人的状态,在这个过程中有95%的时间都是沉默的。

网络

04.你真的会安慰人?

没有什么比在人生最关键的时刻,出现陡峭的学习曲折更让人畏惧的了。无论是丧失、疾病,还是离婚,都伴随着一系列的人生转折和改变,这些足以让我们深感不安和无能。

当我们陷入人生困境时,其实是不愿意与他人倾诉内心的伤痛的,甚至觉得即便倾诉了也不会有人明白。可是,我们的心底却又是如此的渴望得到关怀和温暖,两种矛盾的心理相撞,使得我们无法对任何人敞开心扉。

然而,如果这时候有人给予一声问候,我们都能感受到温暖。所以,无论任何时候都不要吝啬自己的慈悲和共情。

如果身边有人陷入人生困境,不妨问一句:“你今天怎么样了?”然后,我们需要注意当事人的现在的感觉并且肯定感觉,而不是事实。

当然,在这个过程中,我们需要注意时间点,关注此时此刻的问候是否合适,可以适当地问一句:“你想聊聊吗?”这种类型的话,就是让对方知道他不是孤单一人。

当然,如果你觉得面对面的安慰会尴尬,可以考虑用电话、短信甚至是邮件,使用任何一种能够让你给予安慰的方式。

除了言语的安慰之外,《恰到好处的安慰》这本书里还提到行动上的安慰,可以用自己绵薄之力,帮家人/朋友做些力所能及的事情,比如帮忙照顾孩子、收拾屋子、做一顿饭等。

我们都曾有过伤心、无助、绝望的时刻,并且渴望得到他人的相助,哪怕是一句简单的话语,都能让人感到一丝丝的温暖和善意,那么我们就不要吝啬自己的语言和行动,并且恰到好处地给予对方安慰,是我们能够给予的唯一方式。

欢迎关注@爱读书的橙橙,一个喜欢阅读、写作的读物博主!文章均为原创,已加入维权骑士,盗版必究!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