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窃星读后感精选
《I窃星》是一本由[英] 阿瑟·克拉克 / 安·范德米尔 / 杰夫·范德米尔著作,北京联合出版公司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79.80,页数:536,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I窃星》精选点评:
●以短篇系统梳理科幻文学发展历程,可以全面了解科幻文学类型,对于科幻小白入门必读,科幻迷也了漫游科幻文学长廊。
●人类的想象力已经在1950年前被用光了……
●光是最后一个故事,它就值得我给五星了
●要补好多作家的作品了!
●即使不看所有作者名字和导读,25个短篇里印象最深的一篇还是阿瑟·克拉克的the Star,尤其是读到全篇最末一句,只能表示大神请收下我的膝盖Orz…其他选篇有的太有年代感,有太政治正确的无聊故事,不过得益于范德米尔夫妇的介绍,知道了不少原来不知道的好作家。
●短篇集就这点不爽,看到一篇喜欢的长篇小说摘录,一查,中文没全篇的.....
●1一口气看了六个故事。这本书算是展开一次对科幻史的简易了解吧。2《窃星》这个故事很棒。3《火星奥德赛》讽刺人类的傲慢与自私。4surface tension是最喜欢的故事了。
●《微观巨人》《逃兵》《地球的解放》《星》《最后的问题》最喜欢
●奇思壮采,腾天潜渊
●六十年代前。虽然讲了很多科幻史,但是选集本身并不能当科幻史上的代表作来读。编者有意地挑选那些曾经被忽视的作品,让这本书读起来更像是《科幻之路》的附注,时刻提醒着你:在主流之外还有这些分支。拉美的几篇观感极好,《机械之城》最佳(虽然不太明白既然绝无可能面面俱到各国兼顾,那国际化的意义何在)。西马克、布利什、阿西莫夫几个人的作品都是各自最好的非系列化作品。
《I窃星》读后感(一):值得一看的五篇
按顺序,值得一看的有(附自评分):
一、《微观巨人》(1936)保罗·厄恩斯特(6分)
亮点:地底人体内原子被压缩和改变,使得组成他们身体的原子能穿过普通材料原子之间的巨大间隙,就像铅粉穿过粗孔筛网,这使得物理武器无法击穿他们或用工具抓住他们,因为他们可以穿过这些武器或工具。
二、《逃兵》(1944)克利福德·D·西马克(8分)
人类为适应新行星的环境,会根据环境特性改造人类。然而改造后的人类在进入木星后接二连三失去联络,为查明真相避免更多牺牲,主角亲自上阵,然而改造后的他领略到作为人类时无法感受到的美,最终自己也当了人类的“逃兵”。
三、《2005年9月:火星人》(1949)雷·布拉德伯里(9.5分)
科幻诗人的杰作!一个火星生物,会被人类的思念之情所困,化身为人类想见到的人形生物。文笔隽永,全文笼罩着一种无法消逝的悲伤。
四、《有房可依》)(1954)查德·奥利弗(7分)
开头平淡,主角为了全人类星际扩张的伟大目标,努力适应外太空的孤寂,给自己营造熟悉环境,重复枯燥生活。直到有一天,有不怀好意的外星人造访了。主角通过对话,找到了对方的弱点,击退了外星人代表,保住了人类的梦想。
五、《最后的问题》(1956)艾萨克 ·阿西莫夫(8分)
人类进化发展至不同形态,一直没有放弃提出一个问题:熵是否可逆?最后,终极进化的人机结合体用重启宇宙的方式回答了这个问题。
《I窃星》读后感(二):一本过去的科幻小说
对科幻小说产生兴趣是从16年中开始的。那时候我正做了小手术躺在医院,病房很吵闹,也没什么休闲,我就打开买了很久却迟迟未看的《三体》。也许是病痛中大脑格外清醒或者需要借助小说来屏蔽痛感,所以我看的很投入。自此就变成了科幻迷。以后每次出门参加读书活动,加的标签都是“爱读科幻小说”。
读书人之间的鄙视链,就我自己感觉到的,科幻小说是我说出去以后,对方表情显示这类作品还算不错的书。今年在得到听书里知道了科幻小说的分类,硬科幻和软科幻。这本《窃星》算得上是软科幻的短篇小说合集了。这本书里有25个故事,是《100:科幻之书》的第一卷,由美国资深科幻作家暨编辑范德米尔夫妇主编,这些既有对前沿科技的大胆预测,也有对人类生命与社会的终极猜想,更有对浩瀚银河和时间尽头的无畏探索。
这套书里比较出名的是艾萨克•阿西莫夫的《最后的问题》,阿瑟•克拉克的《星》,菲利普•迪克的《天外的巫伯》,原因当然是这些作家很出名啦。我看过阿西莫夫的《永恒的终结》和《神们自己》,但由于国外科幻小说阅读不多,所以这套书的很多故事读起来云里雾里的感觉。可能以后还要再读一遍慢慢体会。
比如我看《机械之城》,我不太能够理解小说里的主人公因为独自生活在未来而倍感孤独的心情。我倒是希望去美丽便捷的机械城住一段时间。《首城末日》里,由于空中即将被敌人占领,下方城市的人有多么恐慌。而我们现代人大多数应该已经习惯了工作中日光管的环境。换个角度想,作者写作的年代距离我们已经快100年了。不同年代不同地区的人对于未来的期望不同,所以写出来的内容自然不同了。
这套各个小说的最大亮点在于细节的描写,很细致。认真看的话可以身临其境感受故事里人物的喜怒哀乐。喜欢读国外名著还没开始对科幻产生兴趣的小伙伴们可以试试先读这几本。
《I窃星》读后感(三):你是否也和我一样徘徊在科幻门外
算不上一个真正的科幻迷,毕竟除了刘慈欣的《三体》、郝景芳的《北京折叠》,其他作品很少触及,如果非要再列举一个,那就是《海底两万里》了。
大刘的《三体》我前后拖拖拉拉将近1年了才看了个大概,科幻电影倒是看了不少,自从接触了《西部世界》才算对于科幻真的有了一点点理解。我觉得阅读科幻,还是需要一点基础的。
这几年读客出了艾萨克·阿西莫夫等大咖的著作,还有阿瑟·克拉克也是大刘口中自己科幻作品的“老师”。如果对科幻作品有了初步理解,这几位的作品还真的有必要好好读一读。不过心里还是有点害怕,像《基地》系列可以说是真正的大部头了,我又要花多久才能看完?
终于,受到一位骨灰级科幻迷的影响(她是从小一直订阅《科幻世界》杂志的,可以说市面上有什么科幻作品他都会立刻买来读),建议我看这套选集,原因有几个。
首先,这套书精选的都是中短篇,而且选的都是最精彩、最幽默的部分,从欧美到在中国还有一些非发达国家的科幻作品,可以很容易对科幻 有一个大致的了解,另外也比较容易读进去,难度大大降低;
第二,这本书的编辑完全可以信赖,毕竟二人都是骨灰级科幻粉,自己也都在写科幻小说,其中一位的作品《遗落的南境》居然是今年刚上映的《湮灭》的原著。另一位编辑更是雨果奖、奇幻奖等国际大奖的大满贯编辑。他们选的作,普通读者和骨灰级读者都可以拿来阅读、思考。
第三,这套书并不是直接把选集扔给我们,而是在每一篇的开头都添加了背景介绍,这些简介是目前全世界最权威的解释,可不单单只是从网上下载的。他们为此耗费了不少精力,就是为了给读者打造更优化的阅读。用心良苦。
第四,这书做的很美,不得不说我是个颜控,有些书只看封面好看就买了。这本书的封面设计是《魔兽》插画师Breathing的亲手画的。
看了第一本,作为一个科幻小白来说,对于科幻的兴趣更浓了。和朋友推荐的以上几条很契合。等着去买全套,将来送给孩子也是不错的选择。推荐。
希望出版社能出更多这样精致的作品。受益良多。
《I窃星》读后感(四):去吧,征服星辰
这套书与他们看的顺序不同,我是先看了《异站》,之后才决定凑齐一整套,而这是我看的第二本。不得不说,上个世纪50年代及其之前的作品真是太浪漫了!
相对于稍后期一点的《异站》,虽然这本《窃星》的手法可能不一定特别成熟,但我确实会更偏爱这种人文风格更重而且更纯朴浪漫的想象力。之后的科幻,感觉就过渡到了外星文明或者机械金属崇拜为主流,慢慢发展到计算机及机器人,再到后来及现在的宇宙观或者人工智能,我总觉得大的潮流相对没有那种浪漫感了。
说回这本书,《窃星》是这本集子里和一篇,而大多数的作品基本都与星辰有关——不管是来到的彗星,或者是改造人类也好改造环境也好的星际殖民,抑或是天外的文明。剩下的《机器的胜利》和《机械之城》讲的是机械幻想,刚好二者也都有一定荒诞的意味;《首城末日》更多地带有政治隐喻;《雪球效应》感觉并不“科”幻,而是一个人文故事;另外还有讲地心文明的《微观巨人》;当然有我觉得特别好玩的不像是小说的作品——《幼儿发电机》真是一本正经的广告或者说明书!
《逃兵》和《表面张力》是我看过的与传统不同的星际殖民小说,他们的殖民并非改造目标星系的环境,而通过改造人类以达到殖民。在洛佩尔的文明的美感面前,人类不值得一提;而新生的微生物人类,以为自己跨出了历史性的一步,穿越了宇宙不过是越过一段大陆。
那什么样的文明,才会是真正的文明?而文明是否真的会具有等级?
当然,本书中的女作家们才应该是最大的亮点。撇开女权进步的思想不谈,女作家们的科幻有一种别样的人情味,不同于大多数的硬邦邦的科学炫技,她们更多会把重人放在“人”这一边——也包括外星文明的人。
而且《征服戈拉》里的完全外星人主角视角,也给了我不同的体验。
另外,我已经记不得名字的一个短视频(男人在家带孩子干活,穿了短袖短裤被调戏就是自己风骚),感觉灵感便来自于《苏丹娜之梦》,要知道那是20世纪初的作品,真是太赞了!
有些作品挺正经的,也有些是荒诞有趣,但无论如何,那段黄金时代的前后,有着别样的浪漫情怀。
去吧,征服星辰。
《I窃星》读后感(五):短篇科幻经典之作
前几年刘慈欣的《三体》风靡一时,我也起了想要看的心思,但是一直没有机会去拜读,前一段时间重温施瓦辛格的《终结者》,便开始追起了科幻小说,家里收藏了《银河帝国机器人五部曲》,却因为是长篇,至今还没有翻阅。如今对科幻小说产生兴趣的我,看来要好好去阅读这些书了。
《窃星》是短篇科幻小合集的第一卷,这套合集收录了二十世纪初到五十年代的二十五位名家的科幻作品的经典短篇。合集共分为四卷,均有美国资深科幻作家暨编辑范德米尔夫妇主编。包含了太空歌剧,架空历史,世界末日等各种设定的科幻作品。有我们所熟悉的作者,虽然多年来并不怎么看科幻小说,却也知道这些科幻作家。尤其是阿瑟.克拉克的名字,艾萨克.阿西莫夫。他们的名字是科幻史上最为响亮的名字。科幻小说经历过黄金时段,那个时候出现了很多高产的作家和经典的作品。而多年后的今天又迎来了科幻小说的一次全民狂欢。这便是刘慈欣的《三体》所带来热潮。随着AI技术的发展,越来越多的人去认知它,也为科幻小说提供了肥沃的土壤,来助其生长。这也让科幻小说成为更多人所熟知的内容。科幻也早已经深入于普通人的生活当中。
《窃星》收录收录的故事均为短篇,却也是精选。每一个故事十几页二十几页的内容便将人们带到了科幻的世界,这也让像我这样的阅读着保持着兴趣。并且这套书的编辑所精选的短篇是我喜欢的,两位编辑不仅仅只是编辑,更是科幻小说的作家,出版改变过众多经典的科幻小说。我想这样的故事便绝对不会让人失望的。
科幻小说被人们越来越熟知,也越来越受人们的欢迎,最重要的便是它给了人们足够的想像空间,人类的想像是无限的,而这些故事也是无限的。很喜欢这套书籍的选择的短篇,我们看到的是科幻巅峰的作品,这是对科幻爱好者的饕餮盛宴。
每一个短篇故事的开始,都是科幻作者的生平简介,对作者的文风和写作类型有着简单的介绍。这对于喜欢科幻小说的人来说也算是一个福利,科幻小说开始于此,也辉煌于此。我想打开科幻世界的大门便再也不想出来,世界变得更为宽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