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喧嚣荧光读后感100字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原创文章 >

喧嚣荧光读后感100字

2020-12-16 00:47:52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喧嚣荧光读后感100字

  《喧嚣荧光》是一本由东南季枫著作,四川科学技术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42,页数:304,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喧嚣荧光》读后感(一):为啥没有揭秘巨人踩冰的声音

  

贯穿全书的就是这条线索。到全书90%才来高潮,有点太慢,而且我认为高潮就是地球被超新星爆发产生的高能粒子流袭击及如何化解是亮点。

而到最后又出现这个声音?难道女主没死?在黑洞里生活?还是说路人踩冰的声音是雷震老婆发出的?女主找到她,就像穿越星际一样,被困在黑洞里,只能发出一些难以被捕捉的信息,为2铺垫?

  《喧嚣荧光》读后感(二):喧嚣爱情

  

科幻作品看了不少,一直对国内科幻用很包容的心态在看着发展,毕竟国内跟国外的科幻作品差距还是很大的。抱着有书看就看,没书看就算的心态,看到了这本四川科学技术出版社基石系列丛书的《喧嚣荧光》。姚海军老师的基石系列丛书是比较有保障的,印象里国产四大天王的书都在基石系列里有过出版,部分书籍在系列里还出版过若干次,按照基石丛书系列惯例,这本书的质量应该是不错的。

翻开之前被书本腰封迷惑了一下,什么黑洞引擎啦、真空回响啦、引力波啦,超新星爆发和高能离子风暴啦,物理学概念一个接着一个的砸过来,会让你有个先入为主的观念觉得这可能会是一本又巨又硬的科幻长篇。

翻开以后却首章破功,主角先是在执行大型舱外任务准备中瞥了一眼收件箱,跟队友们插科打诨的等待中又看了看收件箱,任务倒计时开始的时候打开了收件箱回复了部长的信息,任务结束时终于收到了重要的、特别关注的人的信息。

读完首章我忍不住合上书本沉思,我是谁我在哪儿我看的真的不是上海堡垒么?这又会是一本借着科幻的外壳,内核把狗骗进来杀的爱情故事么?选择继续看下去可能会得收件箱PTSD症啊!上海堡垒十年前已经伤害了我一次,为什么十年后我还要再被收件箱伤害一次啊!

不过吐槽归吐槽,整本书读完以后感觉还是值得一看的,书本架构比较规整,文本也比较从容,阅读体验比较像太空歌剧,很难得的一点是这本书把开头设置的悬念一直掩盖到行文过半才揭晓,作为一本科幻类小说而非悬疑、推理类小说,这是相当棒的写作手法。

当然,最最让人期待的,还是这本书未来的想象空间,如果作者能成功卖出版权,改编成电影、电视剧、动画,任何一种形式以视听语言展现出来,都会是比较不错的作品。这本书里有弱气又积极的男主,有强势但心里有创伤的女主,有非常较真的部长,有定海神针的舰长,有很爱喝酒数学也很好的毛子科学家,可可爱爱的舰桥管制员,有既跳脱也负责的舱外工程队长。各种人物立的起来,也不跳出故事范畴,而且故事还不拖沓,比去年某球三部曲变四部曲要好的多。如果说近几年出了三体以外还能期待的改编的话,那这本书的改编可以期待一下。

  《喧嚣荧光》读后感(三):露桡天与神机秘,击楫人同壮志坚

  

与最初阅读的推理作品全是国外作品恰好相反,我最初阅读的科幻作品基本都是中国科幻,因此对这个分支有着天然的好感。随着阅读的增加,这种好感有增而无减。中国科幻作品带有一种天然的、宛如源自魏晋文学华丽辞藻的浪漫;同时又偏偏带有科幻特有的技术性,这二者的奇妙结合让许多中国科幻显得瑰丽。《喧嚣荧光》正是这样的作品。

故事的设定并不特别,在人类已经可以星际远航阶段的一次意外,打破了这个人类命运的正常走向。继而就是常见的拯救套路。虽然这部作品充满了科学设定、物理学知识,但是本质上这些知识只是简单的装饰而不是核心理念,因此不会增加阅读难度。作品的瑰丽主要体现在这么几个方面。第一是颇具特色的对机械的不信任。无论是对自动驾驶的不信任还是对AI操作黑洞的不信任,都体现了一种发自人类本能的自我肯定感。这正是对传统科幻小说内核——理性精神的进一步发扬。同时,这部作品中对AI的不信任也不同于机器人相关科幻作品中的危机意识,更接近于一种本能的带有哲学色彩的生产工具受制于制造者的理念。这一点又与中国传统观念不谋而合。恰是借助这样的观念,作品中出现了几次小的冲突,最终均以人的胜利而告终。

第二是对于生命的态度。自私长期以来被儒家文化圈看作一种负面品德,奉献是应当提倡的。相对应的,中国传统文化对于死亡的理解强调“重于泰山”。种种矛盾之下造就了中国英雄不同于美式英雄的个人英雄主义。本作则在个人英雄与集体智慧之间进行平衡,最终以一个皆大欢喜的结局平衡了各个问题。这里面的不足同样也很明显,那就是个人与集体平衡时挥之不去的僵硬感。必须要以牺牲来成就个人,因为个人不是主动争功而是被选中的。这一点在许多其他作品中也有体现。对比之下,楚倩那种以牺牲自己为命运归宿的自我中心论倒显得真实了许多。

第三则是对于宇宙的浪漫演绎。无论是以陨石为根基的喧嚣号还是最终以地球为电磁铁的拯救方案,都充满了壮丽的浪漫感。但是这种浪漫感并不是简单的源于对自然的敬畏,而依然是带有“人定胜天”色彩的劳动意识。是人类的技术进步与改造造就了这样的浪漫色彩,这就是一种古老智慧的未来演绎。但是本作中这种壮丽感处理的颇为精巧。通过电影镜头的远近切换勾勒了喧嚣号的壮丽,又通过蓝图式的设想描绘了地球电磁的可行性。画面变化之下的远近景色变化颇为独特。让人有一种浩渺宇宙中涟漪划过之感,倒更是凸显了宇宙的茫茫。

最后,本作在人物塑造方面要丰满了一些。一些科幻作品专注于技术内核、宏大场面,对于人物的塑造可以说是扁平化、刻板化,这与科幻小说较早期所使用的以一个人代表人类全体这一写作手法有关,但是无疑也限制了科幻小说的细腻性。本作中的人物,虽然仍带有刻板的印象——威权风、老干部风等等,但是至少能感觉到刻意为之的丰富人物的努力。通过对人物过往经历的闪回来增加人物的丰富程度是本作中最为常见的做法。只是有时候作为人物,他不仅依赖于他的过去,更因为他当下所经历的而丰富。换言之,故事与人之间的连接感同样重要,如果作品的情节能让人感觉到除了书中的他别人都匹配不了这样的情节,作品和人物也都自然收获了成功。

  《喧嚣荧光》读后感(四):硬核科幻

  

硬核科幻

最近几年,随着刘慈欣的《三体》在全世界大火,以及电影《流浪地球》的上映,更多的人投身到科幻作品的创作当中,并且取得了可喜的繁华局面。国内也百家争鸣一般出现了很多优秀的作品。这是一个非常好的现象。

科幻由“科”与“幻”组合而成。从“科”的部分来看,可以将科幻分为硬科幻与软科幻两种。硬科幻,顾名思义就是作者设计的场景、故事的内容以更多的科学理论作为支撑,里边会穿插很多过硬的科学知识理论等等。尽管这些理论不一定都能实现,但是有了这些科学理论却可以让人对于作者所描绘出来的科幻世界所信服。而要做到让人信服就不只要关注当前世界最前研的科技,对于故事中所涉及到的各种科学理论也需要做到信手拈来的地步,方能写出好的作品。这对于创作者也有着很高的要求,不仅要了解的知识要多,更要懂得如何合理应用,方能成就好文章。

阅读科幻小说,尤其是读硬科幻作品的时候,大脑的内存占用是比较大的。一来是因为科幻的世界与我们平常的世界有些不同,需要消化各种提到的科学理论知识。二来在阅读的过程中,要不断想象故事发生的当时,人物以及空间环境等等。当场景设置得越大的时候,我们想象的空间也越大,当然占我们大脑的内存也比较多。所以当阅读普通小说一个小时可能看个一两百页,但读硬核的科幻作品就不得不放慢速度认真去体会,自然快不了。

当然,好的科幻小说不只要有“科”,还要有“幻”的加持才可以。不然只有科学理论知识,也只是知识点的堆砌,是成为不了好的科幻作品的。建立在知识理论上还要有着天马行空丰富而又合理的想象力。我最喜欢的是英国科幻大师阿瑟·克拉克的《太空漫游2001》,被作者“不掺有其他杂质,纯粹的科幻”以及天马行空奇绝而又瑰丽的想象所征服。

除了“科”与“幻”,剩下的就是一部优秀小说的基本要求了。比如生动的人物形象,完整的故事情节,构建出的戏剧冲突,有人文情怀,引人思考的议题等等。因此,成就一部好的科幻作品其实是很难的。可正因为很难,才会有人乐意去挑战这个领域。当最终爬上峰顶,才能看到天地之大美,成就也会非凡。

我们讨论一下东南季枫的《喧嚣荧光》是否算是优秀的科幻小说。从软硬来看,这本书肯定算是硬科幻。整个故事的科学理论知识都很硬核。故事的场景发生在一艘名为“喧嚣号”的宇宙飞船(宇宙探索舰)上,讲的是喧嚣号在向地球返航时经历了种种遭遇。描写太空航行是很正统的科幻类型,那广阔无垠的宇宙正是科幻作家想象力天马行空驰骋的舞台。书里面讲了很多宇宙、物理、量子等硬核知识,再由这些硬核知识构建了属于作者自己的科幻理论。除了有我们熟悉的比如AI、太空探索,也有比较新奇的,像黑洞引擎、引力波、磁力漏斗等。通过这些就可以看出作者的博学,不但各种知识都有涉猎,而且还可以用到信手拈来水到渠成。

除了硬核的科幻,小说在情节安排上也可圈可点。不但有宇宙飞船在宇宙中受到的各种危机(外部的冲突),有几次险象环生。像是黑洞引擎反常波动、引力波异常增强、真空中的恐怖回响等等。大小危机的安排,将戏剧冲突推到高潮,却也可以用合适的方法成功将危机化解。除此,在这种特殊的封闭环境之内,在险象环生的时候,人与人之间的矛盾与冲突也同时爆发(内部的冲突),也是很有看头的。在危难时刻一个人的人品是否高尚展现得淋漓尽致,有的人遇到险象环生就崩溃了,有的人则可以迎难而上一往无前,甚至牺牲生命也在所不惜,这是对自己内心的拷问。虽然是封闭环境,却展现出人性的光明与缺失。

作者在书中还提到了一个很经典的问题,就是在危机时刻如何选择的问题,而引申出如何看待生命的话题。作者在书中以多起事件,不同人物的不同抉择,从各种方面讨论这个话题。每个人都有着不同的选择,读完可能会有一些深思吧。

不过,这个作品不足之处也在于故事的过于硬核。作者用过多的篇幅,作科学知识讲解,这个比重有点过重。在阅读的过程中,大量的时间用于消化这些知识的东西,就把原有的节奏给拖慢了。在阅读到几次险象环生的情节,却无法感受到那种紧迫感。简单点说就是节奏没有把握好。

从总体来看,作为作者的第一本长篇科幻作品,其完成度还是比较高的,是充满了诚意的一部硬核科幻作品,这是很难得的。期待着作者的下一部作品。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