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镜像恋人》经典读后感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读后感 >

《镜像恋人》经典读后感10篇

2018-09-01 04:02:01 作者: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镜像恋人》经典读后感10篇

  《镜像恋人》是一本由武夫刚 等著著作,万卷出版公司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36.00,页数:352,特精心网络整理的一些读者读后感希望大家能有帮助

  《镜像恋人》读后感(一):单评《冥王星的雪》

  那漆黑的宇宙中,有莫大的恐惧,它吞噬着我,让我绝望

  远古的人类不能想象大海的尽头,于是有了海洋神灵、海洋的妖精海底怪兽神话里大海的尽头一定就是世界的尽头,那里会有一个巨大裂缝海水奔流而下直到无尽的深渊

  我的爱人乘船出海,我日夜盼望她的归来,但最终等到的是恐怖噩耗,她像一条鱼,永远迷失在了海里。

  冥王星的雪,会是多么的美,纯净、洁白,像从天而降帷幕,将这里一无所有大地遮盖。但是冥王星从未下过雪。

  --------------------------------------------------------------------------------------------------------------------------------------------------

  镜像恋人是一本科小说短篇集,由晨星科幻文学奖获奖作品中精心挑选出来八篇文章题材涵盖范围很广,乌托邦、近未来、宇宙探索、末世等都有,写作特点既有传统科幻的创意新颖,也有严肃文学描写考究,甚至悬疑作品的阴森环绕,可读性极强。

  网友对其中的镜像恋人、面具地球的最后诗篇等做出了大量的评论,而我独独喜欢其中最短小的一抹---《冥王星的雪》

  就如此篇开头所写,你可以说它是一篇批着科幻外衣爱情小说,也可以说是批着爱情外衣的科幻小说,两者参杂融为一体,让人欲罢不能

  (下方严重剧透)

  冥王星是一颗孤独行星,它原来有一个叫做太阳系的家,后来它被宣布不属于那里了,冥王星决定出去走走,于是离太阳越来越远。

  主角爱人会从遥远的冥王星发来邮件描绘冥王星的雪,轻柔美丽景象作为第四批派驻到这里的人,她有太多事情要做,于是邮件越来越迟,内容越来越少。

  主角决定去冥王星找她的爱人,那里太过寒冷没有爱情滋润,没有紧贴着爱人的取暖,他怕她的心会被冻僵。

  飞船出发了,飞船到达了,我的爱人,我来了。他们居然阻止我去见你,怎么可以,我连一分钟、一秒钟都不能再等下去。

  第一批、第二批、第三批、第五批。为什么没有第四批的驻地?我的爱人?你在哪里?

  原来她从未在冥王星落地,飞船故障,第四批人员向着苍茫的宇宙做出了必死的冲锋生命活到哪里,探索就到哪里。

  就像一幕长镜头的哑剧突然炸裂出了洪钟之音,那种痛苦与绝望让人近乎崩溃,那不是生死相隔,因为生死只是一瞬间的事情,而这种无尽的别离,看着爱人一步一步枯萎的痛苦,如同凌迟。

  你曾说冥王星的雪,会是多么的美,纯净、洁白,像从天而降的帷幕,将这里一无所有的大地遮盖。但是冥王星从未下过雪。

  --------------------------------------------------------------------------------------------------------------------------------------------------

  全书八篇文章,为什么独独爱这篇?可能是因为半本下肚,发现好像大家的笔被科幻二字给缠住了,不硬就不是科幻,不能解释清楚就不算科幻,掺杂了别的就是披着科幻的外衣?

  科幻是一个独特领域,它曾经走过不少的弯路,曾被强行赋予了教育意义,但是科幻终究是小说的一种,而小说是以故事情节核心的,如果只有好的创意,只有科学幻想,是不够的。

  而这篇冥王星的雪,情节文笔如同科幻与爱情一样,刚好平衡,刚好完美让人感动的不只是爱情别离的痛苦,也有对宇宙探索的勇气与恐惧。

  再浅谈一下其他两篇文章:

  《面具》一个乌托邦题材的小说,如果我们每个人情绪都受到控制,那么这个社会是变得更好,还是变得更坏?这个问题在不少题材里都有涉及,比如基努李维斯主演电影《撕裂的末日利用药物制造的无情绪社会,而这更激发出了另一个问题-------一种涉及到全人类改变,某种发展极端奇特社会,会怎么样?

  如果全人类都不在需要吃饭,社会会怎么样??如果全人类都只能吃肉,社会会怎么样(大饥之年)??如果利用预言能力完全杜绝犯罪,社会会怎么样(少数派报告)??如果某个人打一下响指地球死一半人,社会会怎么样??

  这种思考总是让我越想越沉迷其中,科幻是不是一种预言,预言了我们的世界各种极端的结局

  《数字的尽头》一个带着悬疑色彩的科幻小说,略有些阴暗整体风格让我想起了一部很久之前的电影《移魂都市》,虽然两者没什么关系,内容也天差地别,但那种深夜加班、深夜计算的阴暗感,总是让我想起那个永远也不会天亮城市

  而文章中对π这个数字的设定,对它的解释,则让我想起了一个思想实验“无限猴子定理”,无限只猴子永恒的在打字机上乱敲,总能敲出一部《哈姆雷特》。而π就是那个无限多的猴子。只要算下去,可能我们在其中真的能够发现一些足够诡异的事情。

  短篇集就是这样,会给你带来各种不同感受,就像是路边的小吃,一份就一小碗,吃不饱,但是那萦绕在舌尖的各种滋味,让人回味无穷

  《镜像恋人》读后感(二):科幻——大势所趋,文学的必经之路。

  这是一本科幻小说集,内有八个故事。 看完第四个的时候超级想了解这个“晨星科幻文学奖”,于是去看了序言。看完了序言超级想给这个“科学与幻想成长基金”打钱。网上一通搜索,最终也没查到打钱的途径,谁知道途径的欢迎私信我,我要打三十六块。这本书是我获赠的,我想补齐书钱,聊表支持高一那年从《科幻世界》开始踏入科幻小说领域的,后来慢慢长大,现在已经是个油腻的中年大妈。《科幻世界》毕竟面向的是青少年群体,于是越来越觉得不合口味了,所以近年来看的大多是外国大师名著印象里国产除了名震一时的《三体》系列就没什么值得一道的了。如今看了这本第二界晨星科幻文学奖获奖作品集,才知道原来还有那么多热爱科幻的同志在这条人烟稀少道路上默默耕耘。 真的太感动了,真的。 大多数看完科幻小说的时候,心情都是又悲痛喜悦的。谁让科幻本身就有“忧思未来”的意味呢,而喜悦则是此项兴趣带给我的个人享受:我特么真是太爱科幻小说了!是真爱没跑了。 啊,以上是心情也是废话,下面是我个人对这本书的阅读感受。

  八个故事:

  《镜像丨恋人》:如果你发现你的爱情会导致世界末日,你是勇敢爱还是忘了爱?(哈哈哈哈!这么好的机会还用问吗?去死吧全世界!)

  《数字的尽头》:本来π这个意象我觉得也太俗太平淡了,一个it宅男百无聊赖唯一的爱好就是计算π,这个设定也太无聊了。可是发现“设定很无聊”的时候,阅读已经不能停下来了,我想这大概就是文字魅力吧……全文用了很多精妙比喻和类比,总是让人清晰可感得了解作者想要表达意思,而且余韵悠长看看作者的文字吧: 我看见她的时候,周围的环境就像被晃了焦点照片一样变得模糊,只有她是清晰的。 我觉得熟悉陌生,这个场景似乎一直深埋在脑海中,等待有一天被启动,被投影现实世界。对,与其说一见钟情,不如说一见如故……爱情就是让你生理冲动心理上崩溃…… 我摇摇头,觉得这目光像是小狗的舌头在舔自己的脸,痒痒的暖暖的,煞是受用。 …… 朴实无华简单语言,却轻轻松松调动起你的五感,感同身受。 至于故事的最终设定,也是小小惊艳了一把的,原本的一个宅男的家长里短,陡然又拔高到了世界的生与灭,这也是科幻小说给我的致命吸引力——我就喜欢世界被毁灭有理有据啊~这是奇幻玄幻给不了的逻辑快感啊哟喂!

  《冥王星的雪》:特么的又是爱情主题!还好我不是单身浑身散发着恋爱浓郁奶味~ 这个短篇涉及太空事故,当然又是凄美和绝望。

  《面具》:我最喜欢的一篇!一个未来警察行动,跟着他的脚步,一个崭新的未来世界像画卷一样徐徐展开——可控的情绪,可以高精度捕捉的行为细节,闪耀着蓝光的空轨,可以改写的记忆……看似和平繁荣的高科技城邦却时时爆发爆炸烟火大雨如幕,警察执着理想、对爱情的渴望……我很想就此文写一篇专门的读后感,动笔之后又百感交集不知怎么梳理。还是再看一遍再写吧。 你愿意坚信赤裸真实,还是拥抱因脑激素产生美好爱情? 多年前,看完那部名震四海的《罗生门》的时候,我是悲愤的,痛心的,甚至为人类有这种狡诈本能而感到羞愧。 但是我从没有想过,如果摒弃了这种虚伪和狡诈,人类又会是什么样子? 第二届“晨星科幻文学奖”获奖作品,虞鹿阳同志的《面具》给了我答案

  《地球最后的诗篇》:故事分成三段,但我觉得只有两部分——前半部是一个传奇少年张扬跋扈一生,后半部是一位智慧优雅女性坚守。行文优美,即使是汹涌如潮的革命也被罩上优美深邃质感。至于故事创意,有点像《趁生命气息逗留》,只不过这故事讲的计算机诞生以前,《逗留》讲的是以后。

  《缄默号》:朋友说这是一本关于“父子情”的,而我却觉得这是在探讨教育。如果你有两个小孩,一个天资聪颖,一个资质平平,要怎么帮助后者脱离前者的阴影?如果世界快到末日了,你是安静下来陪陪老婆孩子,还是再努力一把,再追一追诺亚的方舟?这篇小说和我上面的两个问题毫无关系,但是文末一句足以让所有为人父母者警醒(最后一句是什么,你自己看吧~天呐,我竟然满脑子育儿了,我的灵魂果然在生娃之后被偷偷置换了……啊啊啊!)

  《本来无一物》:希特勒如果去了天堂,会不会继续捣鼓政治斗争?虔诚的佛家大师会不会出于慈悲,而把所有深陷七苦的凡俗之人一股脑儿都接到极乐世界去?一个善良聪慧的小和尚,看着这一切。

  《雾·里世界》:迷雾重重的海上监狱,一个快要功成身退警卫长突然出了篓子。信谁?怎么做?等到谋杀近到眼前他终于相信自己也是被禁闭的一员。原以为是“克隆岛”之类的剧情,没想到结局却让人眼前一亮。人类的那种结局我真是渴望很久了呢。

  ——————

  综述:以我浅薄的阅读经验来看,这本书的故事们还大多有点青涩,故事的讲述手法,设定世界的代入感,都还有那么一点不太流畅,但是这绝不影响故事的精彩警示意义。 作为一个忠实的科幻迷,我一直坚信是我们的历史太过于丰富,以至于文学长期在历史和仿古中踟蹰不前(为什么米国科幻产业那么发达,没啥历史可写呗~)。而历史终有被人翻腻的一天。待到过去已经毫无新意人们自然会把眼光投向未知的未来,这是大势所趋也是文学的必经之路~《三体》热潮已然将国产科幻拉进的大众视野,前路可能坎坷但必是归途! 在这条路上,“晨星科幻文学奖”已迈出坚定步伐。 幸甚至哉,五星好评

  《镜像恋人》读后感(三):《镜像恋人》:在世界的恶意下单身狗的逆袭

  有幸拜读了晨星奖优秀小说集《镜像|恋人》。整本小说集洋溢着坚定、努力、思考与辨识的氛围。在现有大环境下大家都习惯于文学作品充斥着无脑爽点,是大脑解压与心灵休憩的充电站。但本书毕竟不是这样的作品。如果说别的畅销小说是负载而来,轻松褪去。那本书注定需要你空车而来,满载而归

  本小说集共收集了八篇小说,《镜像恋人》、《数字的尽头》、《冥王星的雪》、《面具》、《地球的最后诗篇》、《缄默号》、《本来无一物》、《雾·里世界》。每一篇可圈可点,风格各不相同。相同的是,都阐述了对世界的某种认知。适合在每周末读一至两篇,今天主要记录一下读《镜像恋人》的一些收获

  《镜像恋人》讲述了一对男女命运如同镜像版相同,而产生了爱情,却被整个世界阻挠,最终成功突破,修成正果的故事。乍一看像是对单身狗的暴击,兜售爱情酸臭味的一篇故事。让单身狗的我看到书名就心生抗拒之。但看完本文后,慢慢品味就会发现,书中说的其实无关于爱情,更多的是自己。

  如果是一个和你行为习惯一模一样异性出现,你会爱上她吗?这是一个不那么确定的答案,取决于你对自己的评价,和客观冷静的认知。文中给出的答案是义无反顾的寻找,飞蛾扑火般的突破阻挠。仔细想想,这是爱情的力量吗?不,这是认知自己的欲望。在这个过程中,注定不是一帆风顺你的朋友老师,你所崇拜的人,你所惧畏人都会在你身边出现,指责走向了一条毁灭自己,危害社会秩序的道路。你所接受的教育告诉你这一切是不可逾越的,是一条不那么明确正义与前程的道路。但你的内心告诉你,这是必须的!于是你苦心修炼,突破枷锁,终于在地球的另一半成功的认识到了自己。过程中有过抗拒,有过阻难。但一切的过程都是路上的序曲,最终的目的是拥抱自己,在严苛峻骂下,在刀山枪口前~

  然后你才能拥抱这个世界,世界由静止开始向前。

  这是一个人生旅途上必不可少的故事,望读友们都能找到自己的“恋爱算子”,它就隐藏在自己的身体之中~

  阿门!

  《镜像恋人》读后感(四):地球的最后诗篇

  在夏夜的星空下,请搬来一把藤椅,点上一支忽明忽暗的蜡烛,来听一个荒诞不经的鬼魂故事吧!

  那是一个活着的图书馆,一个世间仅存的还能吟唱地球古老歌谣的鬼魂。

  那是一个拖着没有影子的身体, 丈量了整个星球, 却从未遇见过同类的孤独鬼魂。

  本故事起源于一场突如其来的火灾,半山腰上一座近古时代的图书馆在火灾中被损毁,有人在整理里面残留的古籍时偶然发现了它。

  只是一篇故事而已,谈不上有什么意义,可我却足足读了两遍。读罢,合上书页,窗外月朗星稀,江水东流,竟然有些许感慨。

  古往今来,知识易于传承,智慧却不能。

地球的最后诗篇

  《地球的最后诗篇》里主要写了落叶人和基因人,落叶人从事城邦底层最枯燥的、消磨意志的工作,基因人像奥林匹斯众神一样享受真正的生活,沉浸在艺术、哲学、历史、科学里,创造出丰硕的果实。

  两者孰优孰劣?随着故事的深入,作者给出了答案。这不禁让人联想到伊桑·霍克与裘德·洛出演的电影《GATTACA》,人类社会寄希望于基因筛选技术,让一切可控,将人从出生前就修剪齐整,却未必能生产出最优人种。

  绰号“章鱼”的罗北,出生于落叶阶层,却影响了一大批基因人,他成长为物理学家、革命家、星际开拓者。有一天,罗北意识到地球文明总会衰老,就像美人总有迟暮之日,于是驾驶着粗陋的飞船,抱着蚍蜉撼树的决心踏上了遥远的征途。

  作者的用词和比喻,时不时地给人以小惊喜,例如:

“这里的天犹如倒过来的海,纯净得连一丝云都挂不长久。这里的风就是剪下来的阳光,连吹起的树叶,都千篇一律。”“恍惚间,我们不是在丝绸般的海上滑行,而是在遥远的、梦幻似的群星中游荡。”“现在的海仿佛头顶暗夜,黑得铺天盖地,黑得莫测高深,黑得惊心动魄,黑得如醉如痴,黑得就好像有一片崭新世界,在那里孕育。”

  希望作者今后不会从使用新鲜别致的形容词滑向只剩嶙峋骨架的极端。

  基因人之间也有着价值观的微妙差异,有的人希望人类在精神意义上永生,比如黎梵夫人。有的人却希望人类能优雅地谢幕,从历史舞台上退去,将地球还给鸟兽虫鱼,比如狄安。

  故事里创造的那只从人类集体意识的熔炉里锻造并踩着累累白骨浴火重生的鬼魂,它孤零零地飘荡在广袤的宇宙间,一遍又一遍吟唱着地球的最后诗篇。

  这篇被归到“留存”类的狂想故事,收录在晨星奖短篇集《镜像恋人》里。要是被人不经意地翻阅到,那它是相当幸运的,阅读它的人同样很幸运。

《镜像恋人》

  作者简介:郭治学,新锐科幻作家,《地球的最后诗篇》获晨星科幻文学奖最佳中篇小说提名奖。热爱读书、音乐、旅行,在非洲草原、在喜马拉雅山麓、在贝加尔湖畔,在所有远离灯火侵扰,因而格外璀璨的星空下,都会感受到有一阵如歌的惆怅从襟袖中吹过。浩瀚无边的群星,每一个都该是迥然不同的世界吧?仰望如此悠远各异的世界,双脚却被地心引力禁锢,今生今世,该是何等遗憾!幸而,我们还有想象,还有科幻……

  《镜像恋人》读后感(五):《镜像恋人》读后感

  最近,刚刚阅读完了第二届晨星奖优秀小说精选集《镜像恋人》。这本集合了年轻科幻作者的集子相较于其他科幻大家的作品,虽有些许稚嫩、火候欠缺,可依旧酣畅淋漓,未失了科幻的本色。整本书共收录了8篇作品,其中令我十分有感触的有4篇,它们分别是《本来无一物》、《缄默号》、《地球最后的诗篇》和《面具》。 《本来无一物》巧用佛家偈语,将量子计算器、平行宇宙等科幻概念与佛教极乐世界相联系,不得不说是一个十分新颖的构思,而文中让不同年代的相会也颇有趣味。只是文章虽探讨了生死的问题,却仍停留在浅层,与文章中所试图涉及的佛教的精深哲学不相和谐,并未达到哲学的高度。 《缄默号》有着未来末世的气息,构思也很精巧。但我看的时候,关注点却在王嘉铭一家的爱恨冲突上。这篇文章对中国传统教育积极和消极两方面的揭示(如同样的教育方式,却出了王嘉铭和王韬两个截然不同的人来),以及王韬那简单而又遥远的愿望:“自己是活生生的王韬,而不是那位总是冥冥之中带给自己潜移默化思想的妹妹王琦”,都让我仿佛看到了今日的教育现状,以及在“别人家的孩子”阴影下苦苦挣扎的无数身影。《缄默号》带给我的感觉,尽是对教育的反思。阅读它,仿佛在阅读一篇现实主义小说。 《地球最后的诗篇》,文如其名。作者深厚的语言功底令我叹服。诗化的语言,唯美的场景,舒缓却蕴含十足张力的节奏,仿佛使人置身于一场绝美的歌剧中。这简直是一首科幻题材的散文诗!与其优美的文笔相配的是文章的思想。关于人类革命成果的质疑,在质疑中的行动,面临绝望却也有人维护着理想;脚踏实地的做事,仰望星空的顿悟抑或是歧途,人类自身与浩渺宇宙的抉择,“心为形役”的苟活还是挣脱世俗的自由,整篇文章在汉字的抑扬顿挫中探寻平常却至高的哲学命题。这篇文字,是对得起、担当得起它的题目的。 《面具》是带给我震撼最大的一部小说。它描绘了一个未来的虚假乌托邦,是对现今资本社会带来的贫富差距和精英阶层在后世的想象。文章的环境描写给我的感觉与《银翼杀手》的氛围相似,在未来的灯红酒绿中鲜血飞扬。作者有着高超的叙事技巧,过去与现在的巧妙重叠,在柳暗花明中的峰回路转,层层推进的事件,扣人心弦的悬念,正正好好的节奏,无时无刻不在吸引着我一路读下去。科技城如同大洋国,未来如同乔治·奥威尔笔下的1984年,陈轻爵也如同中国版的温斯顿,而且两人的结局也十分相似。这篇文章,是未来的人们对自由的失败追求,是科幻版的《一九八四》。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