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极简二战史》读后感100字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原创文章 >

《极简二战史》读后感100字

2022-03-27 03:04:00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极简二战史》读后感100字

  《极简二战史》是一本由(英)奈杰尔 考索恩(Nigel Cawthorne)著作,浙江人民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42,页数:2018-9-1,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极简二战史》精选点评:

  ●模模糊糊

  ●有些地方不够简啊,太平洋战争写的太复杂了。看得晕。

  ●当真是“极简”,看似什么都说了,其实就跟什么都没说一样。也就我这种二战史小白入个门,当一条线串起来。不过串起来也挺好,方便我按图索骥去找其他书或者纪录片。最后想问作者一句:您把抗日战争放哪儿去了?

  ●有点一般…流水账一样讲了一遍二战 没有任何观点还很无聊

  ●怕挨打一定会挨打

  ●就从篇幅来说,符合“极简”二字,挑选二战中的重要战役,将其串联起来,介绍了整个二战进程。但缺点是让人感觉打仗速度好快,一眨眼的功夫就结束了,尤其是北非战场。由于世界性战争涉及范围极广,由于极简加快进程放大了地狱跨越的程度,所以如果能够结合世界地图来读能够更好的理解和代入。由于“资料有限”,作者并未讲述中国战场的情况,这使得这个二战史并不完整。让人疑惑的是,意大利在二战中到底做了啥?启发德国么?从站在轴心国的角度看,意大利完全是在扯德国后腿。感觉诺门罕战役挺重要的,不然苏联会被东西夹击。似乎美军取得太平洋战场的胜利,主要靠的是几倍于敌的数量。

  ●流水账一般,催眠效果佳

  ●太简了!

  ●逻辑清晰,论据翔实,把二战三大战场的事实一一罗列。

  ●太“极简”了,有些琐碎,条理性不强

  《极简二战史》读后感(一):书摘

  日本飞行员有4000-7000人,大多数年龄在20-22岁,年龄最小的仅17岁。他们前去执行此次任务,有去无回。神风敢死队摧毁了美军的34艘护航航空母舰。

  1945年4月29日,希特勒和情妇爱娃·布劳恩结婚。

  4月30日,希特勒和结婚仅一天的妻子在私人住所自杀,两人的尸体在总理府花园一处浅沟里被焚烧。

  我闻到了从一英里外飘来的一股恶臭。我看见门外几十名受害者趴在地上啃集中营外面地上仅剩的野草。集中营内宽宽的主干道上到处是死去的人和奄奄一息的人。

  约7000万人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丧生。1945年,欧洲约有2100万难民,其中超过50%是被迫离开故土,被强制劳役的。交战国在这场战争中所消耗的财富超过100000亿美元。

  英国和美国情报部门获悉德国计划1941年春天入侵苏联。不过斯大林不肯相信。随后,希特勒往苏联派了大约180个师的兵力。当斯大林得知德军入侵的消息后“精神崩溃”了,他整整11天没说一句话……

  《极简二战史》读后感(二):二战

  二战,源于一战格局的僵持破裂,始于1936年西班牙内战,轰然爆发于德国希特勒的“天才”军事领导能力。让后人记住的不仅是史书中反法西斯的战役,而是二战后和平的愿望深深地烙印在每一个幸存者的心里,以及二战为1945年后世界格局的改变、为社会主义和民族解放运动的发展、为第三次科技革命的爆发奠定了基础。

  阿道夫·希特勒,一个经历过一战并策划了二战的人物,他的主要作用是使大约三千五百万人丧失了性命。

  物是人非,逝者已去,留下来的仅仅是残破不堪的建筑物。

  滇缅公路(全长1146.1公里)于1938年修建,历经九个月完工。其贯穿中国云南昆明和缅甸,是中国抗日战争中第一条也是唯一一条跨越国界,连接战争后方和前线战场历时时间最久、运输量最大的国际通道公路。

  泰缅铁路(全长415公里)于1943年10月完工,1944年被炸飞,1945年被废弃。铁路毗连泰国曼谷和缅甸仰光,它被称为世界上最恐惧的铁路,这个称谓并不是路途有多艰险,而是因为修建工人(其实是英国、澳大利亚、美国和荷兰的战俘)的死亡率:均匀每构筑1公里,就有约600人献出生命。

  前者是我们中国的光荣,历史的骄傲;后者近年来成了缅甸旅游业缅怀历史的特殊景点。

  《极简二战史》读后感(三):书评 | 读《极简二战史》后感

  【2019年第10本】一、极简也不简单,因为我自身对世界地理本身的无知,单单琢磨世界国家地理位置就很头痛。建议跟我有着一样困惑的新朋友可以先手绘一张二战时候的平面地图,边看地图边看书,以便更加了解战局变化; 二、之前也看过很多关于二战的报道以及电影,如《诺曼底登陆》、《珍珠港》、《刺杀希特勒》、《敦刻尔克》、《斯大林格勒会战》等等,但电影更多是节选的片段,如今可以通过这本书慢慢串起来,回顾二战史,变得生动有趣; 三、本书叙事主角按顺序出场:德国、英国、苏联、美国、日本。可气了是即便到了最后美国与日本的太平洋战争,都提到了缅甸战,也只字不提我中国两字,仿佛我们中国这个大国未曾参与到二战一样,肯定是有意的,奶奶个熊,气愤! 四、战争太残酷了,以至于如今回忆只剩下冰冷的数字。即便如此,我仍然想记住: 据统计,约7000万人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丧生。苏联就死了约1800万人,其中包括平民。 德国约428万人死亡,500万名军人受伤。 中国约有131万名军人死亡,171万名军人受伤。 日本约有130万名战斗人员死亡,400万名战斗人员受伤,约67万名平民丧生。 波兰约有567万人死亡。 570万犹太人在集中营里遇害。 英国约有35万人死亡,其中包括92673名平民。 英联邦总共有466045人死亡,475047人受伤。 美国有298131人死亡,其中包括6000名平民,还有671801人受伤。 据估计,交战国在这场战争中所消耗的财富超过10000亿美元。这还不包括因壮丁被屠杀,商店、工厂和基础设施被毁坏而造成的经济损失,以及强制劳工的无偿贡献。 对此,我只能说:生逢当今和平年代,贼鸡巴好!

  《极简二战史》读后感(四):因为珍爱和平,我们回首战争

  因为珍爱和平,我们回首战争。 ——《百战经典》 当战争终于结束了,第一个闪过的念头不是终于解脱了,而且茫然无措。多年的坚守在转瞬之间变换了角色,转换的突发性触不及防。 回想近代国际疆界被确立以来,在这条疆界之外,中国丧失的主要是封建相对主权。在这条疆界之内,中国获得的则是近代绝对主权。 抗日战争,山河沦陷,全民抗战,何等可歌可泣! 在美国波士顿犹太人屠杀纪念碑上,铭刻著德国新教牧师马丁.尼莫拉留下的短诗。 在德国,起初他们追杀共产主义者,我没有说话——因为我不是共产主义者; 接著他们追杀犹太人,我没有说话——因为我不是犹太人; 後来他们追杀工会成员,我没有说话——因为我不是工会成员; 此後他们追杀天主教徒,我没有说话——因为我是新教教徒; 最後他们奔我而来,却再也没有人站起来为我说话了。 你仅仅为了保证自身的安全,而罔顾他人的利益,不去反抗强权,最终都会被强权所蚕食鲸吞。那对国家而言,就是亡国之险!对民族而言,就是灭种之险!文化断绝,国之亡矣! 如今,恐怖主义,地区冲突,特别是最近的叙利亚危机,再一次让世界呼唤和平。 还记得叙利亚难民中的那个小男孩吗?那片海滩上静静地躺着的小男孩吗?相信无数的人曾经为此泪目过。 “三八线不高,踩的人多了也就没了。”金正恩跨越了军事分界线,因而成为首名进入韩国境内的朝鲜最高领导人。和平随着时间慢慢趋于共识。可这一历史性刻却等了11年,为什么这一刻来得这么久,来得这么艰难。 全球化的趋势下,再也不是一人自扫门前雪的孤傲自守。而是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反应。 我们没有经历过战争,无法体会到战争的恐怖。就算侥幸活着,家没了,国之不国,一切都不再完整。心里的创伤是终身制,阳光下,隐影不会褪去! 所有,没有绝对和平的世界,只有相对安定的国度!和平之路任重而道远!

  《极简二战史》读后感(五):关于二战的两三个问题

  二战结束或者说反法西斯战争胜利距今天有73年,对于我们这代人来说,这段历史并不算太遥远,可是如果让我聊聊有关这段历史的话题,在我脑中闪现的只是几个碎片化的概念:

  德国闪电战波兰,轴心国与协约国的成立,斯大林格勒保卫战成为二战转折点,日本偷袭珍珠港引爆太平洋战争,朱可夫率先攻入柏林,美国在广岛长崎投了两枚原子弹。。。

  可是这些节点性的概念性知识始终无法串联起我对于整段历史的认知,使得我存在着一些思想和逻辑上的误区,看完这本《极简二战史》刚好回答了一些我的疑惑,简单记录于此。

1.二战是一战的延续?刚打完仗不能歇歇吗?

  这本书的作者是英国著名历史学者奈杰尔考索恩,至今出版作品超过80部。在他看来,二战就是一战的延续。为啥这么说呢?1918年11月的凡尔赛会议宣告了一战结束,可是战胜国和战败国都不买帐。

  意大利作为战争国对战后安排很不满,没捞到什么实惠再加上经济危机引发政局动荡,法西斯独裁者墨索里尼趁势上台。

  日本作为战胜国也不满,他们原本志在必得的远东和太平洋地区的德国殖民地只得到了一半。他们认为只有在亚洲大陆扩张才能成为日本解决经济衰退的密码,军国主义开始盛行。

  德国作为战败方被迫接受不平等条约割地又赔款,让希特勒觉得有且只有再一次通过战争才能捍卫德国生存空间,并借此机会“净化”属于“不够格和无价值之人”的土地。

  即得利益者当然想歇一歇,但是战争根本就不是热爱和平的一方所能制止和避免的,好战分子随时都在秘密筹划着战争。这告诉我们必须居安思危,只有精武强军、练兵备战,时刻准备战斗才能随时掐灭好战分子内心的小火苗。

2.非洲为啥也跟着打仗?

  希特勒的野心是称霸整个欧洲大陆,并且在吞并奥地利、卢森堡,相继攻占波兰、捷克斯洛伐克、丹麦、挪威、荷兰、比利时、法国、罗马尼亚、南斯拉夫、希腊后,几乎就算是成功了。

  墨索里尼的野心是称霸整个地中海,但他担心当时的日不落帝国英国和欧陆霸权德国讲和,这会阻碍他的野心计划。所以一得到英国拒绝希特勒讲和的提议,意大利就向英国的殖民地埃及发起了进攻。

  可惜英军第七装甲师号称“沙漠之鼠”,机动而灵活,他们只用了三个月就使得意军撤出边境,又过了两个月意军就投降了。关键时刻希特勒派出了“沙漠之狐”隆美尔,开始在北非展开了拉锯战。

  书中重点讲述了“阿拉曼战役”。明明是意大利向英国挑起战争,却是德国和美国在此掰手腕。隆美尔和蒙哥马利、巴顿在非洲相互斗法,你方唱罢我登场,从互有胜败到盟军夺取胜利,作者详细讲解了这里面的大大小小战役,阿拉曼也成了二战中惨烈的消耗战。

  作者在讲述历史史实时也不忘兜售一些私货。比如不忘黑一下意大利真的是“猪队友”,最后倒霉的意军也只能落得个“被无情抛弃而投降”的下场。比如援引了美军将领奥马尔将军“我们在非洲学会了爬,学会了走,学会了跑”。作为前帝国主义老大哥,这里面多少有些对后起之秀的羡慕和嫉妒吧。

3.明知道打不过,日本为啥还要对美宣战?

  我一直想不明白日本为啥要主动挑事招惹美国。作者却说日美在太平洋的战争爆发是历史的必然。

  首先美国扣开了日本闭关锁国的大门,明治维新后日本逐渐发展成海军强国,甚至在日俄战争中击败了实力强大的沙皇俄国舰队。

  再次是美国支持抗日的中国政府,并对日本进行了贸易禁运,尤其是石油等战略物资的封锁让日本无法忍受。所以日本海军上将山本五十六明知道打不过美国海军,还是执行了偷袭珍珠港的计划。

  只是日本的如意算盘是摧毁美国航母舰队,为自己争取六个月的时间,用来横扫东南亚抢夺石油和战争所需的足够原料,以供应日本的国内工业,为持久战做准备。苍天有眼,美国参战后的事情大家就都知道了。

4.这本《极简二战史》的极简到底有多简?

  看到有人讨论说“看了目录,原来二战没有中国战场”,乍一看确实让人感到疑惑和愤怒,中国战场在二战中所起到的作用是不可忽视的。可是看完全书就会明白,作者不是刻意忽略中国战场,而是有所取舍。

  作者在书中表示,“因笔者掌握的资料有限,本书未单独列章介绍第二次世界大战时期发生在中国的历史事件,请谅解。”在后面也有写到日本进攻缅甸时中国远征军的积极作用。所以通篇来看,这本书主要是以英联邦国家为战场或参战为主体来写的,这也符合作者英国人的身份,也算能让人信服。

  一本不算厚的书能写清楚二战的脉络也是不容易。极简的部分在于他能抽象出二战发生和发展的客观逻辑,条分缕析地对重大转折进行说明,对政治背景有着深刻的解析,顺着这个逻辑各种历史事件的展开也就顺理成章了。

  当然极简并不意味着只有骨头而缺少血肉,作者在保证信息量的同时对一些关键结点战役中当真是不惜笔墨,甚至浓墨重彩地描写。有的章节像小说般描写到战场环境,有的章节像纪录片一样援引当事者的回忆,有的章节像解密栏目一样援引各国高层的讲话和资料,可以说是相当有心了。

  最后觉得美中不足的地方是,对于不熟悉欧洲和非洲战役的人来说,部分地名过于繁杂,读起来不够流畅,会损失一部分阅读的乐趣。如果能适当地增加些地图作为说明,不知道会不会更好一些呢。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