旁观者“清”(61)“眼缘”政治下的巅峰和珅
皇帝用人,除了能力、人品等常规因素以外,“眼缘”也很重要。对于和珅来说,乾隆与他的“眼缘”,在很大程度上起到了决定性作用。在具备了一定的能力后,乾隆“认为”和珅是一个有能力的人,而且是一个会办事,能办事的人。封建社会,政治这坛水里,什么叫“眼缘”?“眼缘”就是,无论和珅做什么,乾隆都喜欢,做错了也是对的,怎么看怎么顺眼,谁在乾隆面前说和珅坏话,乾隆第一个不同意。封建朝堂对这样的现象有一个词,叫“专宠”。纵观明清历史,每朝每代都有这种幸运的臣子,性格与皇帝高度同频,长相也很入眼,通常会得到“火箭式”提拔。理由很简单,皇帝也是人,也会感情用事,历史无法要求一个人因为是皇帝而十全十美。
在清朝,皇室的财政和国家的财政是分开的,国家的财政由户部管理,皇家的财政由内务府管理。乾隆把内务府总管这个位置给和珅,足以证明了对和珅的器重。器重归器重,事还是要做的,而且这个“事”还不太容易做。
被任命为内务府总管后,和珅傻眼了,原来内务府早已入不敷出,乾隆喜欢玩,不是东巡,就是南游,银子根本不够花,而且后宫还有那么多妃子,基本上也都不是省油的灯。面对巨大的资金缺口,和珅想了三个点子,都得到了乾隆的认可。尽管这三个点子基本上都是劳民伤财的“馊点子”。
这三个点子得到了乾隆的高度赞扬并先后付诸于实施,很快,和珅掌管下的内务府不再亏空、财银充足,乾隆很开心,更加觉得和珅是“能人”。
这三个点子堪称敛财奇葩,等于说乾隆以个人名义通过和珅为代言人在与国家“抢”银子,就三个点子本身来讲,没有一个点子有利于朝廷行政,都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百姓负担,败坏了朝廷政治生态。当然,“雁过拔毛”,和珅从中也没少落好处。和珅为乾隆出的这三个敛财主意,有且只有乾隆与和珅“一明一暗”得到了实惠。
身为内务府总管,和珅在向乾隆出了三个点子后,内务府赚的钵满盆满,这也更加融洽了乾隆与和珅这种畸形的君臣关系,从此以后的二十年时间,一直到乾隆崩逝,和珅成了乾隆一朝第一权臣,除了乾隆,满朝文武,甚至是皇亲国戚都要看和珅眼色行事。绝对的权力导致绝对的腐败,和珅开启了疯狂地敛财之路。
和珅是一个复杂而简单的人。说他复杂,是因为虽然有乾隆罩着,但是朝廷里错综复杂的人际关系需要他来周旋,毕竟,人不能都得罪光了,所以这就需要和珅有足够的智慧和情商;说他简单,是因为再复杂的人际关系其实都无关紧要,对于和珅来说,他只需在乎乾隆的看法,就像后来的安德海和慈禧的关系一样。
科举考试中,讲究一个“不求文章中天下,但求文章中考官”,封建官场也是一样一样的,不求人人说你好,只要皇帝力挺你。巅峰时刻的和珅,能力怎样、人品怎样已经都不重要了,重要的是他以一己之力,毫无底线地满足乾隆的私欲,乾隆看他越来越顺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