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消失的动物》读后感锦集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原创文章 >

《消失的动物》读后感锦集

2020-03-12 23:38:02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消失的动物》读后感锦集

  《消失的动物》是一本由[英] 埃罗尔·富勒 (Errol Fuller)著作,重庆大学出版社有限公司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99.00,页数:268,特精心网络整理的一些读者读后感希望大家能有帮助

  《消失的动物》精选点评

  ●纸张黑白灰,是一种纪念没错,可有的是真的反光…-一星

  ●珍贵图像记忆

  ●主题装帧、排版都非常棒!

  ●2019#001 整本介绍的多是进入20世纪才灭绝的动物 这么近、那么远……p.s. 这装帧只能说褒贬不一各有所好 反正我是快看瞎了

  ●很精美 图片多 排版看着不怎么舒服 内容也什么好看的

  ●第201页大致就是人类自身最终的写照

  ●10.19 屠杀。没有意外的灭绝。人类与哺乳动物的协同谋杀。消失的中间层。害虫害鸟害兽。们是土著习性的消灭与悲歌

  ●本以为会在这本书里看到大量人类的罪孽实际上也确实如此,人类活动带来的物种入侵生物链造成影响,砍伐开垦作业导致珍稀生物失去栖息地,过度捕猎致使动物种群数量大幅下跌…不过也有许多自然灾害不可抗力,各方面因素结合,让尤其是只能适应特定地区环境珍奇物种走向衰亡。本书选材很好,登载了已灭绝动物消失前的珍贵影像,也比较客观讲述了这些动物灭绝的原因过程,并对其是否还可能存在于世进行判断…基本没什么引导性的观点,能够有效学习补充相关知识,也让人不禁思考生物的未来和人类的命运。对本书的排版设计和创新部分得到这么多兄台的关注讨论感到有些吃惊说实话我拿起这本书纯粹是对内容感兴趣,设计反倒是我不怎么喜欢的部分。不过封面的刮刮乐,以及不在正文而是在书签上对生僻字注音这些小细节还是十分可爱的

  ● “命运如同马桶里的水,冲泄而下。”

  ●出版速度跟不上动物灭绝的速度。

  《消失的动物》读后感(一):样书实拍

  

内文用的125克富士樱花,四色加一个专色银银制,老照片上铺了层银网,质感简直太好了,太美了!封面用的是一款日本进口的特种纸,烫,丝网印了刮刮乐效果,手贱把刮刮乐刮去,动物就“消失”了。裸脊,锁线装订,每一页都可以摊平。看的时候,最好有点儿仪式感

  《消失的动物》读后感(二):童年好奇心

  记得学到《阿长与山海经》这篇课文的时候,我特别想到书店找一本《山海经》来看,看过之后,我又有点害怕,不为天马行空想象情节,而是插图中“千奇百怪”的人物形状,在年纪还小的我眼中,接受一些和现实生活中完全不同的“长相”,是多不容易的一件事!伴随着《动物世界长大了以后才知道,我所生活圈子是多么小,世界上不为我知的生物数不胜数——可惜的是,早已消失的、再无可能出现在《动物世界》的动物同样数不胜数。

  我们没法战胜时间和自然规律,但是人类的聪明之处就在于学会利用工具:影像,是科学史中的英雄。《消失的动物》就是这些“英雄”的“奋斗史”,在漫漫历史长河中,它们的意义早已超越了本身。说不定在它们当中就有《山海经》的一隅。

  《消失的动物》读后感(三):TA们曾活过,后来都不在了

  想象一下,当你看到一张照片里的动物活灵活现,却被告知,它是这一物种在地球上留下的最后影像,是不是有一种特别的触动?

  物种的加速灭绝,许多曾经存在过的动物的消失……我们从文字中读到这样的报道,和看到它们留下的真实照片,完全不是一种体验。

  最近出版了中文版的《消失的动物:灭绝动物的最后影像》一书,就聚集了这样一些特别的影像资料。它们画面中的主角已经和自己所有的同胞一起消逝在了历史当中,但照片成为这些生灵曾经来到过这个世界的“物证”,拉近了我们与“逝者”的距离。

  这些动物的离去,有些和人类活动有直接的关系,有些也未必如此。无论原因为何,看着它们和曾经的栖息地,总会让我们去想一想,地球上生态世界的前世今生。

  在看照片之前,我们先要知道:这些照片的质量难免很差,而且没有太多细节,因为大多数照片是在摄影术发明的早期,非常艰难的条件下拍摄的。

  当时,摄影器材非常笨重,而且需要被拉到遥远的、崎岖的地方。同时,摄影师完全没办法知道刚刚拍下的照片什么样:立刻检视照片在今天已经习以为常,而在当时毫无可能。

  同样值得注意的是,摄影师在当时并不知道他们的照片将会变得多么重要:毕竟他们也未必能洞察到,在不久的将来,这些物种极有可能灭绝。

  不过,虽然有这些不利因素,这些照片仍能让人们对业已消失的生灵感怀与动容,它们是那么地近在咫尺,几乎触手可及。

  《消失的动物:灭绝动物的最后影像》一书的作者,是艺术、作家、自然历史学家埃罗尔·富勒(Errol Fuller),他的代表作《灭绝的鸟类》(Extinct Birds)自1987年问世以来就引起热烈反响。在新书中,他搜集和展示了这些珍贵的照片,还介绍了每种动物的习性及其生存环境,探究了它们消失的原因,并还原了照片的拍摄场景。影像为读者和众多业已消失的生灵间建立起一种联系,让人怀念、动容,同时也是一种警示。

  除了我们选择的这几种动物,书中展示和讲述了的灭绝动物还包括——

  巨䴙䴘

  德氏小䴙䴘

  石南鸡

  威克岛秧鸡

  极北杓鹬

  卡罗莱纳长尾鹦鹉

  象牙嘴啄木鸟

  阿达薮莺

  黑胸虫森莺

  鹦嘴管舌雀

  关岛阔嘴鹟

  大短尾蝠

  加勒比僧海豹

  斑驴

  熊氏鹿

  狷羚

  ……

  而我们更要知道的是,数量比这大得多的灭绝物种并没有留下哪怕一张照片。

  它们曾经在地球上存在过,生活过,为了生存努力地适应过,但从某一天开始,种种因素都与它们作对,最终命运冲泻而下,它们彻底告别了地球。

  《消失的动物》读后感(四):它们灭绝前留下了最后的照片,是给我们的安慰还是讽刺?

  这又是一本记录已灭绝动物的书籍。但它没有大而化之的灌输环境保护理念,没有空泛的去说人类年灭绝了多少动物,而是以这些动物的照片记录为抓手,讲述了它们最后的故事。

  人类发明摄影术也就一百多年。所以,此书中记载的故事都很近。时间上近,也就意味着故事的详细。

  比方说书中介绍的第一种动物:巨鸊鷉。中文互联网对䴙䴘这类水鸟特别不友好,有的朋友看到这里,可能都看不到“䴙䴘”两个字。因为这两个字太复杂了,好多手机的中文字库里就没有。

图片截取自汉典。

  说回巨鸊鷉。这是一种只生活在危地马拉阿蒂特兰湖里的鸟类,因为当地环境的适宜,巨鸊鷉丧失了飞行能力。1965年,一个美国人安妮·拉巴士蒂尔来到了阿蒂特兰湖,发现这种鸟进入了快速的衰退期,仅剩下不到80只。于是,这位女士使出浑身解数,试图拯救这种鸟。但在无序的商业开发和当地人的漠视下,这种鸟还是灭绝了。

  就在巨鸊鷉灭绝之前,《国家地理》派了一位记者过去采访、拍摄,于是这种鸟留下了不少清晰的照片,这大概是拉巴士蒂尔女士和巨鸊鷉的一大幸事。但不幸的是,记者的文章和照片没有在杂志上发表,巨鸊鷉失去了向人类发声的最好机会。如果有如果,他们真的引发了人类的关注,这种鸟是不是还会有活下去的机会呢?

巨鸊鷉,拍摄者大卫·G·艾伦就是那位《国家地理》的记者。

  1978年,巨鸊鷉被宣布灭绝。

  这是一本悲伤的书。作者费力收集的影像资料中,有许多我之前从未见过的图片。这些图片都很有年代感,带着一种故纸堆的尘土气。这样的气息造成了一股疏离感,仿佛在告诉我们,要重新回忆起这些动物的样子有多么难。而所搭配的文章又一再提示,人类灭绝一种动物有多容易。有时候一个愚蠢的小失误就够了。

笑鸮,灭绝于20世纪初。这是唯二的笑鸮野外照片之一。拍摄者帕尔兄弟。

  但让我更加悲伤的是另一件事。这本书相当的好,但作者呈现出一种自然而然的西方视角让我不太舒服。此书记录的唯一一种在东方人保护下灭绝的动物是白鱀豚,毕竟白鱀豚太有名了。除此之外,更多的是英国人、美国人在他们的国土或是他们的后花园里做的事情。书中即使出现了欠发达地区的原住民,也基本成为了背景,甚至是不太好的背景——这倒也是事实。对于作者来说,这种西方视角不是错,但我就是觉得它突兀。这种突兀提醒了我一件事:我们这儿缺少这样的书,“我们”不止说中国,亚洲好多地方都缺。这是我们的问题。

  年初有件事刺激过我。婆罗犀最后一头雌性“信仰”(注)和北白犀最后一头雄性“苏丹”先后病危,“信仰”的消息几乎没有媒体报道,“苏丹”的新闻铺天盖地。很多国内媒体引用了许多西方的报道,获得了不错的流量。但离我们更近的事情,却少有人关注。那时我还没有辞职,倒是有一个去婆罗洲采访、拍摄“信仰”的机会,结果因这样那样的原因没有实现,这是我今年最大的遗憾。

“信仰”。

  在《消失的动物》当中,我们能看到许多美国人的故事。这些美国人在中南美洲、在太平洋诸岛上做的保护工作,仿佛就像是在收拾自己的后花园。如今,中国的影响力日益兴盛,我认识不少在国内或是临近的东南亚做保护的朋友,如果有机会(以及有经费),我想多写写亚洲的故事。

  注释:

  准确的说,“信仰”是最后一头确认存在的雌性婆罗犀。它生活在马来西亚的沙巴州。印尼的东加里曼丹省也有一个种群,这个种群发现没多久,但自发现一次之后也没有准确的信息了。详情请看:苏门答腊犀或已进入崩溃的螺旋。

  《消失的动物》读后感(五):设计使你,仿佛能够触摸到消逝?

  想象一下,你眼前的这张照片是这个物种在地球上留下的最后影像,这究竟是一种怎样的感觉?会觉得很震撼?还是很遗憾?或者难过? 《消失的动物——灭绝动物的最后影像》在英国由Bloomsbury出版,在美国由普林斯顿大学出版社出版,并获得过2014年Amazon年度最佳图书奖。这是一本以图片为主的书,但和其他图文书不一样,这本书里面的大部分图片质量,其实非常差!! 但看到的第一眼,就让人觉得很震撼。这本书的作者埃罗尔•富勒(Errol Fuller),是一位艺术家、作家、博物学家,其代表作《灭绝的鸟类》(Extinct Birds)自1987年问世以来就引起热烈反响,也使得富勒成为这个领域无可争议的最高权威。

英文原版封面

  在这本书中,作者向我们介绍了28个已经灭绝的物种,客观地还原了物种灭绝现场的生境,没有指责,没有抱怨,非常客观、非常冷静。有时候,一个物种的灭绝可以追溯到某个单一的原因。当然,更多的时候则是由多个因素共同造成:谋杀、栖息地被破坏、政治原因、外来物种引进、近缘物种杂交导致基因流失、旅游的影响、污染、战争、地震。这本书中的照片虽然质量不佳,但是非常珍贵,因为它们将整个灭绝过程的所有细节详细地记录了下来,仿佛还原了灭绝现场。

  在这本书中,你将看到最后一只粉头鸭、最后一只象牙嘴啄木鸟、最后一只旅鸽、最后一只笑鸮、最后一匹袋狼、最后一头斑驴、最后一头狷羚,最后一只加勒比僧海豹……

粉头鸭,分布在印度、缅甸、孟加拉,大约在1945年灭绝。笑鸮

  笑鸮,新西兰特有的一种猫头鹰。在欧洲人于1840年到达新西兰时,它们的数量仍很丰富。音乐对它有一种奇怪的吸引力。有一位欧洲人称他总能用手风琴吸引笑鸮,音乐响起来后不久,就会有笑鸮飞来,面对他站着,一直沉浸其中,直到音乐结束。由于人类活动破坏笑鸮的栖息环境,该物种于20世纪20年代灭绝。

最后一只圈养的袋狼

  最后一只圈养的袋狼。因为它身上的斑纹似虎,袋狼又名塔斯马尼亚虎,曾广泛分布于新几内亚热带雨林、澳大利亚等地,于1936年宣布灭绝。

  已经步入高像素时代的我们,用手机随手拍拍也是彩色的、千万像素照片。所以当拿到消失动物们的照片时,我们一度很沮丧,很多照片都很模糊、失焦•••••••……设计师问我,要不要修饰一下图片,或者说P图,我说坚决不要,就让照片保持原来的样子,但我们还是要做点儿什么。因为,的确这些斑驳的老照片对于习惯饕餮视觉盛宴年轻人来说, 不够有吸引力,那么如何让大家聚焦于这些照片,并且凝视于它们背后的故事,整本书意象与氛围的设计是关键。

  这本书的内文部分,我们采用了四色+专银挂网的印刷工艺,特意设计了与像素不高的照片相呼应的信息碎片与干扰元素(我们索性将马赛克放大,用银色挂网侵蚀照片的局部信息,营造出这些动物的影像也正在消逝的氛围)来提升画册的质感与氛围,使得整本画册的动物们的存在更为亦梦亦幻,虚实交接。这正是阅读这本书——记录曾经存在过、美丽过,如今已经消逝的动物们——的复杂情,同时也从某种程度上弥补了照片本身质感不足的缺陷,让整本画册以精美/值得收藏的姿态呈现在读者面前。

  书中银色的细节应用是十分考究的,设计师通过反复翻阅去感受,调试照片素材的裁切和版面布局,比如黑色背景下的两张分为远近景表现巢穴与巢穴中的鸟卵的图片,对称版面形成对照的同时,设计师刻意将左图更为幽远的黑洞周边整体反色印制为银色,瞬间赋予了视觉新的层次感,令读者被内页的气氛节奏而吸引。

  内文采用的是125克富士樱花,这款纸在特种艺术纸的基础上有特殊的多层涂布处理,呈现可媲美铜版纸的色彩还原效果,既保持了艺术纸的质感,又达到了色彩还原与柔和视觉传达的高度和谐与平衡。

采用了裸脊的装订方式,锁线,每一页都可以摊平,阅读时,可以有一点儿仪式感。

  封面上的这些线描图,是设计师根据书里的照片绘制而成的,设计师希望封面不仅记录它们曾经的存在,更希望通过封面记录它们消失的原因和消失的过程。即使你不阅读这本书,也能通过阅读封面感受到什么——关于它们曾经存在的美好,关于人类的残忍……

  封面上动物们的轮廓用专色银印制出来,银色中暗藏着刮刮乐的局部涂层,当读者将其刮开,真相一一展现于封面之上,刮刮乐覆盖的正是这些动物死亡的原因——断裂的鹿角、消失的皮纹——人类为了获得动物们的角与皮毛对其过度捕猎,导致了动物们的灭绝。当刮刮乐层被缓缓刮开之时,也是动物们生命逐渐消逝之时。

  正像书中写道的: 当死神降临到最后一只动物身上, 这个物种早已在生存战争中吃了太多败仗…… 它的进化适应能力基本丧失。 在生态学意义上,它已是奄奄一息。 所有的因素,包括纯粹的运气,都在与它作对。 命运如同马桶里的水,冲泄而下。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