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虎》经典读后感有感
《中国虎》是一本由李克威著作,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的373图书,本书定价:28.00元,页数:2007-3,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中国虎》精选点评:
●读的是新浪上连载的缩略版。手头有<当代>07年2期,上刊载了下半部。
●因为狼图腾开始关注动物类的书,情节类似背景不同~能加固环保意识
●还不错、内容充实
●一些不为常人所知的动物保护事件
●做为唤醒大众正确的动物和环境保护意识的科普读本还不错,不过做为小说就欠了些,故事编得不错,可读性还可以,但也就是一个关于动物保护的有趣故事。人物塑造实在粗糙,虎倒是写得很有侠肝义胆,但是却因为夸张的故事难以让读者相信现实中的虎有此灵性。
●读完了真觉得悲哀。。。
●小学6年级就读过3遍了 怎么做到的呢
●写的有点玄乎 可是我还是被感动了
●假 虚拟```不值得看 ``
《中国虎》读后感(一):普及你的动物知识增加你的环保意思
一直想买《中国虎》几次打算买都错过了 打上个周末终于买来了 用了一周的晚上 看完了 这样的感觉在读,《藏獒》第一本的时候就有
中国虎看完后心里很压抑 为中国虎担心 为可恶的人性嫉恨 为那些努力付出为了环保事业的人们致敬
在这本小说里 有太多的情绪让你去品味 他没有深奥的生物专业术语 但是你却很受启发的学到很多东西 你看到了动物身上的智慧和美好的品德 也看到人类身上的丑陋 你也看到了中外思维的崩撞 诚意推荐大家去看!
《中国虎》读后感(二):灭绝来自于关注
我在给高三的孩子讲生态系统的时候,发现现行的课本(人教版)已经和我当年学的生物课本有了很大的区别了。直接体现在:现在的课本已经不说,其实在生态系统中,消费者其实可有可无…
虎、狮这样的高等消费者其实处于生态系统的顶端,因此,根据能量流最大传递20%的原则,需要多少多少的草地和森林才能供养起一只这样的动物,作者估计的是没错的。
说白了,这些生物进化上的“天之骄子”其实根本经不起什么风雨,灭绝顶多是个时间的问题。如果生物不存在灭绝这一说,那更谈不上进化,那结论就是一切生物都是上帝创造的…不多不少。
环保主义者提出的理论是人为的干涉,将灭绝的动物的种群减少趋势缓解。且不论这种想法可行性有多大,就人为干预这点来看,其实和那些导致生物灭绝的人没有区别。
而最有意思的事情在于:不但行为可以造成生物加速灭绝。信息的传递其实可以加速这个过程~!
《海豚湾》里面,男主早年海豚训练师的身份给他带来名利之外却也让他认清了人类的过分关注,并没有给海豚带来什么更优越的生存条件,带来的只有囚禁和杀戮。
《中国虎》故事的起因也是龚吉那一张模糊的相片,对“祖祖”和“奎奎”的广泛关注,造就了两只成年虎和幼虎的悲剧。而所谓的动物保护者和盗猎者,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对生态系统,或者可以细微到对于某个物种来说,都是破坏者。
在地铁中我们可以看见一些拟人化的动物保护宣传广告,至少对于我而言,这些东西实在是可笑。动物就是动物,你将它粉饰得再像人,他还是一些动物。动物作为物种和同样是物种的人类是平等的,一个人可以通过侥幸,在自身弱小或者不适应环境的情况下生存。但是对于一个物种,这样是行不通的。
故事中一个森林的一只华南虎,在得不到基因交流的情况下,灭绝(个体的死亡)是她的宿命,关注加速了这个过程。老子的“无为”如果在社会建设上得不到什么应用的话,我想在环境保护上,肯定是有重要意义的。过分的关注等同于杀戮。所以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周正龙才是真正的英雄。一张PS的照片让人们不再关注那个地方、也不再关注当地是否真的有华南虎……
最后想说说作者的行文…流畅,没问题,但是故事太扯了…还强奸犯…最后还写Monster,Y GRE得了1700吧~! …这厮不上豆瓣都可惜了…不定多少豆瓣红人儿等着被糟蹋呢…
《中国虎》读后感(三):万物相似而生,众生相依而存
出场人物:雌虎“祖祖”,雄虎“奎奎”,斯蒂文,嘉儿,龚吉,林教授,彭潭,彭渊
故事梗概:虎起源于中国,华南虎是地球上所有八个老虎亚种的共同祖先,是仅存于中国地区的一个虎种。八个亚种虎中,巴厘虎、波斯虎、爪哇虎已相继灭绝,目前,生存在印度地区的孟加拉虎约5000只,栖息于东南亚的印支虎约2000只,印尼群岛上的苏门答腊虎还有700只,活动在西伯利亚和中国东北等地的西伯利亚虎仅余300只。而最珍贵和最稀有的中国虎仅存不到50只,还都属于人工饲养,野生的中国虎已有20多年没有发现过了。本书就是由浙江百山祖地区无意间拍摄的一张照片引发的故事,旨在唤起人们对濒临灭绝的华南虎的保护意识。
故事起源于在百山祖地区无意间拍摄的一张华南虎照片,这张照片吸引了由国外专家斯蒂文组成的考察队进山考察。考察队不仅发现了华南虎“祖祖”,还意外得知“祖祖”正处于发情期。于是考察队从全国的动物园挑选了3只人工饲养的华南虎来和“祖祖”进行交配,但均以失败告终,后来又用其他办法吸引了另一只野生的中国虎“奎奎”。不久,“祖祖”顺利生下三只虎崽,但在盗猎人彭潭两兄弟的觊觎下,“奎奎”身负重伤,最后两只幼虎也被毒死,剩下“祖祖”带着随后一只小虎“宝宝”藏进了深山。在一次泥石流中,“祖祖”为了救斯蒂文耗尽最后一丝气力,在本书的末章,最后一只野生中国虎“宝宝”在考察队的注视下,回到了那片森林。
阅读感悟:本书不仅讲述了中国虎的生存状况,也描写了大自然中其他的野生动物,如黑熊、豺、豹、野猪、金雕等野生动物及其他昆虫,上演了一场酣畅淋漓的视觉盛宴。在保护中国虎的过程中,作者不仅探究了人与自然质监如何和谐相处的问题,也揭露了人类在工业化进程中对大自然所造成的破坏,从而导致一些珍惜物种的濒危甚至灭绝,通过展示盗猎分子的贪婪与险恶,突显了我国打击盗猎行为的迫切问题。
《中国虎》读后感(四):《中国虎》:新的动物小说在崛起
《中国虎》:新的动物小说在崛起
宋强
这几年动物小说似乎格外兴盛,引发“狼獒大战”的《狼图腾》、《藏獒》相互叫劲儿一直在销售排行榜上居高不下。今年年初,《藏獒》作者杨志军干脆推出了《藏獒2》,向《狼图腾》发起了新一轮“进攻”,又给动物小说市场增添了新的活力。但我们注意到,不管是《狼图腾》也好,还是《藏獒》也好,它们都是想表达某种观念,表达作者向往的某种精神。《狼图腾》传达的是狼群团体作战、在恶劣环境中智慧生存的思想,《藏獒》宣扬的则是忠诚正义、舍己救人的理念。这大概都可以称作是“借物言志”、借“动物”酒杯浇自己块垒。
《狼图腾》、《藏獒》的成功模式很容易让后来者模仿,进而也会给读者带来阅读疲惫、审美疲劳。然而,这时《中国虎》上场了。让人兴奋的是,它似乎已经走出了《狼图腾》和《藏獒》成功的强大阴影,走出了“借物言志”的模式,把惊险故事和深刻的思考有效地结合在了一块,走出了一条新的动物小说之路。
《中国虎》在形式上似乎不像一部中国小说,而更像冒险型的好莱坞大片。它在叙事模式、思考上面都让人忍不住想起《侏罗纪公园》和《金刚》。故事里地球上最后一只中国虎“祖祖”的处境就够吊人胃口了,它还加上了悬疑、探险、侦探、追凶等畅销元素,让它更加迷人。国际考察组深入危险重重完全依赖野外生存的无人区,同时潜入的是残忍嗜血的偷猎分子,偷猎分子还带有国际组织和黑社会的背景。考察组千方百计想帮助中国虎,但又为了保持它的野性而不得不与它保持距离;偷猎分子费尽心机设套捕杀,中国虎却表现出惊人的聪慧和机智;特种部队快速出击收缴枪支阻止偷猎者,两个最残忍的偷猎者却偏偏逃过此劫藏身山林。中国虎、考察组、偷猎分子、特种部队之间略显复杂的对立关系给小说带了独特魅力,由此形成的扣人心弦的张力让读者倍感兴致勃勃滋滋有味,大有身临其境或身在豪华电影院的幻觉。
作者并没有在“中国虎”的身上寄托过多的人格理想和精神追求。虎,在中国文化中历来是褒贬相加的,褒者说某某“一身虎胆”、“生龙活虎”,而且还经常和中华民族的精神偶像“龙”密不可分,如“龙争虎斗”、“龙盘虎踞”、“ 龙腾虎跃”、“龙争虎斗”,近者还有“卧虎藏龙”,甚而还有武松打虎(以往小说里通常是,一说“打虎英雄”就立刻有崇敬之意油然而生)。贬者有“为虎作伥”、“谈虎色变”、“投畀豺虎”,甚而孔夫子也说“苛政猛于虎”。无论是褒者的羡慕,还是贬者的诋毁,它们都没有把虎作为一个平等的自然存在者加以对待。作为物种旗舰、比大熊猫更珍贵的、所有老虎的祖先中国虎现在的命运已经日薄西山、岌岌可危了:野生的只有20多只,剩下的50多只全关在动物园的笼子里当宠物养着。《中国虎》的写作正是出于对中国虎命运的忧心忡忡,作者希望通过小说的出版广泛传播保护中国虎的意识,唤起人们对生态、环境保护的重视。
故事的结局是悲剧性的,由于偷猎分子极端的残忍,一度给人们带来希望和喜悦的中国虎“祖祖”和“奎奎”相继死去,延续着它们珍贵血脉的两只小虎也被毒死,只剩下身体残疾的小虎“宝宝”被人们呵护着,给人类留下了一丝残缺的希望。中国虎保护、生态保护,是一个后现代社会的重要话题。当我们还沉浸在现代化热火朝天的建设中时,我们不能忘记人类只是地球上的生物之一,我们必须跟其他所有的生物和平共处、共同分享地球的资源。从这个意义上说,《中国虎》是第一部真正意义上的生态动物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