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久石让音乐手记读后感100字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原创文章 >

久石让音乐手记读后感100字

2020-03-14 23:48:05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久石让音乐手记读后感100字

  《久石让音乐手记》是一本由【日】久石让著作,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49.80,页数:230,特精心网络整理的一些读者读后感希望大家能有帮助

  《久石让音乐手记精选点评

  ●久石让文笔不佳

  ●久石让写作有趣哇!写着写着就跑题

  ●感受久石让的文字~就像走进了他的音乐

  ●感觉回到上乐理课的时候。(笑 音乐,在时间轴和空间轴上的建筑

  ●没点音乐底子看着可挺累~

  ●里面还是有一些些干货,但是往往刚提起兴趣这一章就草草结束了。。里面主要都是访谈记录,所以读起来非常零碎无章。。还有本书虽然看起来很厚,但架不住有几十页的各种作品附录

  ●作曲, 没有完成

  ●喜翻死啦。想起高中时候痴迷他作品的那段时光

  ●随手在三联翻了翻感觉语言实在是太碎了 看到最后在结语里说 包括指挥部分在内的很多内容编辑整理的采访记录其他自己写的 可为什么随便翻翻觉得一整本书都很像采访

  ●钟情简约主义菲利普·格拉斯尼可·穆里是我中的大神~读着读着很想笑,久石先生想必是个幽默的人,本书最后附上了久石先生的历年作品,书中有许多意外的知识值得挖掘

  《久石让音乐手记》读后感(一):长见识

  ★★★

  本以为是一本类似随笔创作手记,没想到在书里更多的写了一些关于音乐本质以及音乐创作的技术层面上知识,意外的看得有点累。 里面提到的十二平均律,音阶的移调这些都很技术,让人感受到了作为科学基础数学无处不在

  书里还提到了视觉信号和声音信号传导到大脑的时间差,时空形成,音乐和建筑的关系以及脑化社会,挺有意思

  《久石让音乐手记》读后感(二):久石让的音乐手记

  会看这本书,是好奇,久石让怎么写出那么多好听的音乐的,这本书没有直接给出答案,但是细想想却觉得在情理中。久石让说“我的心离了现代音乐,我差不多30多岁”,我开始不喜欢通俗音乐,也在30岁,或许是人到了这个年纪,开始懂得思考,开始能够分辨。 书的每个章节倒是都不长,不过没有点儿音乐基础,读着挺累,而且常常有刚入境,这章就结束了,被吊在半空的感觉。 但这本书的阅读,也让我有一些很微妙的感觉,比如自我感觉清晰了“犹太人”的概念(从前虽然也觉得困惑,但从来没有深想过)、明白乐队首席意义清楚知道乐手有自己的想法对于演奏是多么重要。 我也在思考,人们总是推崇西方的乐谱对音长的表达有多精准,可为什么相同乐曲愿意去听不同的指挥或不同的演奏家的演奏?而把这些放在中国古琴流派上,就总要被诟病。 久石让对于音乐的一些感想我非常的认同。1.音乐不是情感化甚至是情绪化的,它是拥有极强的逻辑性的,可以说逻辑性是音乐的本质。从毕达哥拉斯用数学的方式计算出调性,这一点就不用质疑了;2.通俗音乐的本质是娱乐,它关注的只有旋律,所以才有“编曲”这一说法,而音乐厅里演奏的音乐,是作曲对世界的理解和思考;3.音乐三要素,旋律、和声、节奏;节奏是时间的轴、和声是空间、旋律是记忆。

  《久石让音乐手记》读后感(三):久石让音乐手记

  我从未有过这样的演出体验,直到在中国的台湾公演的第二天,演奏贝多芬“第九”。

  公演在台南举行,属于当地音乐节的一部分。台南是一座地方城市,气候温和,文化氛围浓郁。那一次的演出阵容是:长荣交响乐团(Evergreen Symphony Orchestra,ESO)、中国台湾的专业合唱团和维也纳国立歌剧院合唱团、来自中国台湾的女高音和女中音独唱演员,以及来自维也纳的男高音和男中音。我站在指挥台上,闭目冥想许久(至少我自己是这样感觉的)。当我睁开眼睛,有一种特别的感觉流过我的身体,仿佛整个人被激活(groove)了,这时,我轻轻地挥出了第一棒。

  乐曲开头,第二小提琴和大提琴六连音稳妥准确,法国号轻声响起,完美!接着第一小提琴以下降音型奏响主题,由中提琴和低音提琴声部接过,形成清晰的旋律线。随后音量徐徐提升,节奏足够缓慢,推出第一个ff(fortissimo)强奏。多运弓、层层推进的乐句,十足的德国风格。维也纳来的合唱团员们一个个都身体微微前倾。通常合唱演员们在第三乐章期间,尽管表情上看不出来,但大部分时候就只是站在台上等着而已。然而那次,我却明显感觉到大家都在倾听。摄于书店一角

  《久石让音乐手记》读后感(四):作曲,没有完成式

  最后厚厚30页的作品目录,洋洋洒洒,令人叹为观止,有个人专辑、古典乐、OST、电影配乐、书籍等等,五花八门,不禁赞叹久石让创作经历之旺盛。不知因为喜欢宫崎骏,所以喜欢上久石让的配乐;还是因为久石让的配乐,让我对宫崎骏的作品有了更深一步的理解?好像两者已经浑然一体了。因为喜爱,偶尔还会翻出当年令我们感动的宫崎骏监督作品再看一遍,因为喜爱,偶尔播放久石让的音乐作品的时候,当年的情景还历历在目。

  今年夏天,我们这里的大剧院开了一个独奏音乐会,日本钢琴演奏家二见勇气的久石让作品专场演出,一家三口一起去了,不消说练琴的儿子听得有滋有味,对于从宫崎骏的画面和久石让的音乐中经历恋爱期的我们而言,更是一种青春纪念。

  看了许多宫崎骏的故事,是传奇,然而,一直以音乐隐藏在作品之后的久石让却只知道他创造的动人旋律。这本《久石让音乐手记》到手后,黑色封面上,作者本人闭着双眼,陶醉的举着指挥棒,沉浸在音乐世界中,既像一位音乐帝国的王者,又似一个音乐老顽童。

  “前言”中,作者开宗明义,“我是作曲家”,寥寥数语,干净利落的表明了身份,最后,又同样干净利落的用一句“若本书让您感觉音乐离您又近了一步,这将是我作为作者的最大幸福”,目的简单,直奔主题,就像他的OST作品,简单明朗,像宫崎骏作品里海边小镇的蔚蓝和灿烂。

  作者将书分成“指挥”“呈现”“了解”“思考”和“作曲”五个部分,前三部分主要是科普一些知识,谈了谈自己的音乐实践,在这里,我也知道了久石让作品中简单中透露出的深邃的来源,是源于他深厚的古典乐功底,还出过几张古典乐的专辑,了不起。他认为古典乐“虽不像流行乐那样平易近人,但了解得越多,对古典乐的兴趣就会越浓厚,感受到的乐趣也会越来越多”,渐渐步入中年的我,愈发有同感,随着网易云音乐推荐精度的提高,现在几乎就是纯音乐了,古典乐的比例不小。作者认为要驾驭各种乐器杂荟的古典交响乐,最好是亲自指挥,也坦陈这是他“开始指挥古典乐的缘由”,因为想要把曲子作好,用心去指挥作品,这是真正的热爱!我们在生活中,如果真正热爱一样事物,也可以“同理可得”,我们热爱摄影绘画,能不能真正用心去观察这个世界?我们热爱阅读写作,能不能真正用情去感悟书中的情感?关键是用心用情,用本人的体验、思想和能力,去“呈现音乐中最核心的部分”,即“想象力”。当然,作者也用通俗易懂的表述解答了许多音乐史、技巧、概念等方面的知识,语言依然干净,毫不拖泥带水,从古典到简约主义,从无调性音乐到流行乐,作者对音乐的发展有着许多独到的理解。

  后两部分主要谈思考,第四部分的“思考”主要是对音乐作品的思考,而第五部分,则更多是讲自己对创作的想法。作为一个作品颇丰的高产音乐人,久石让谦虚的表示自己“远远没有成熟,作品也没达到令自己满意的水平”,但他“每天都在努力向更高的山峰攀登”,同时,也感慨自己的拖延症,戏称自己“有一个明确的标准”来衡量和判断乐曲的完成,即“截稿日期”,“哪怕写得不满意,也要在约定时间之前赶出来”,承认自己“没有截稿日期就永远完成不了任何一部乐曲”,诚然,有时候,适当的压力和逼迫催人奋进。

  如果看到这一步,我们就知道,永远成就不了今天的宫崎骏,关键点隐藏在了书的末尾的“结语”里,久石让写道作曲是他“最大的快乐”,也是“最大的苦恼”,“最痛苦的莫过于强烈的无价值感”,我想,这是靠灵感和想象力创作的艺术家普遍面临的问题,但后面一句话才是艺术的真谛——“可只要一丝灵光闪现,或者看到了一点儿前进的方向,世界于我就完全不同了。我会牢牢盯住那个音穷追不舍,像猎犬追逐自己的猎物。奋战数个彻夜,当乐曲终于成型,那种铺天盖地的喜悦,就像买的彩票悉数中奖!那种喜悦让我明,什么是彻心彻肺的感动!我甚至想:原来我活着,就是为了这一刻”。我确确实实被这段话感动了,对艺术的追求,对事业的热爱,如飞蛾扑火奋不顾身,如夸父逐日锲而不舍。这正因如此,才有了书后那厚厚30页的“附录”——“久石让主要作品1981-2016”。封底,短短一句“作曲,没有完成式”,是久石让的人生条,也成为我们值得期待的理由。

  写完抬头,夜深了,打开音箱,一曲《月光的云海》缓缓流淌开来。窗外,刚过完中秋的月亮又圆又亮,朗照夜空,音乐的魅力也许就是,我们可以深信,在这个夜空下,也许也会有一个与我完全不同语言的人,也许在聆听同一首曲子时,会产生共鸣,甚至脑海里会浮现类似的画面吧。

  《久石让音乐手记》读后感(五):杂感

  【原载自微信公众号《晓乐集》】

  两周前在准备某学校的讲座时,为了引用久石让的一些观点,翻开了好几年前买的《感动,如此创造》一书。第一次读这本书的时候,还在为如何写旋律这样基本的事而苦恼;现在再来看,发现许多语句变得可以理解了,自然是很开心。在当当上一查发现今年3月份国内翻译出版了大师最新的书《音乐手记》,一看目录,发现大半是在讲作曲与指挥的关系。刚好最近也慢慢开始严肃练习指挥了,所以决定买来看看大师的观点。

  这本书很像是一个日记式的文集,篇幅短小,读起来很轻松,我一天内就读完了。书一开头也说,这书是写给古典音乐爱好者的,所以略带普及性质的笔触。我读着确实感到很亲切,因为感觉自己的文风跟它很相似:一种日文翻译风,附带一点调皮——或许是村上春树的书看多了的缘故吧(笑)。

  不过读完之后,我觉得这书并不适合一般爱好者。即使作者用了非常易懂的语言,但涉及到需要系统性介绍的乐理知识时,还是难免显得苍白。就连作者都时不时表示自己“越讲越深奥了”,然后作罢。这样一来,刚抛出的观点还没解释就被扔在一边了,要是真正的初学者肯定会觉得云里雾里。

  其实这或许是一个值得深思的问题。当我们在普及音乐知识的时候,总是想把理论简单化,期待读者能够恍然大悟。音乐作为一种艺术,与人的距离很近,但是或许这带来了一种误解。或许音乐就是无法被轻易解释的吧?

  说到这,就会想到音乐和语言之间的关系。久石让在书中也提到,语言是无法准确地描述音乐的。“只可意会,不可言传”,在音乐教学中,我也时常感到语言的苍白。当然,其中部分可能是因为自己学识尚浅,没法出口成章(这也是我读博士的一个目标);不过,涉及到听觉心理的问题时,往往描述性的语句达不到效果,而是要通过好几个星期的课程来重复一个观点。简单来说,跟“洗脑”无异。

  音乐是建立在人主观思维的基础上发展出来的。但是这并不意味着它是“感性”的,而是带有严密逻辑的。因为只有通过逻辑,才能建立音乐的系统(调性),才会有“和谐”和“不和谐”的分别,并以此推及到更广义上的和声、结构和曲式的设计上。

  突然说这个的原因是想提出一个矛盾,那就是音乐本身的逻辑性和音乐教学时的感性之间的矛盾。比如,随便翻开一本基础乐理书,第一章肯定会是音乐的物理性质(“是什么?”),但是可想而知,其中内容对于初学者来说必然是晦涩的,让人提不起兴趣。这也是我在自学乐理时的感受:与其去研究什么物体振动的频率,还不如多听几首曲子多写几条旋律呢。然而,作为老师(的我)必然会本能地想:我要让学生知道本质,而不是只是皮毛——在这个时候,逻辑和感性的冲突就出现了。

  至于怎么解决?这个就是教育者需要修炼的东西吧。

  ——————

  《音乐手记》这本书,对于有一定经验的作曲者来说才是最亲切的。它让我一窥久石让大师的生活和人生哲学,并且读完后感慨道:“原来大师的生活也和我们一样,有熬夜的时候,有冥思苦想的时候,也有偷懒放松的时候啊!“读到他讲述的生活瞬间,更是觉得亲切了。例如(虽然并不喜欢),他讲到自己发誓戒烟,但是忙时抽烟就会一发不可收拾。还有,说到准备指挥时,会心疼自己没时间写曲子,等等。最让人感到有同感的是关于”截稿日期“的描述:原来久石让也是个把deadline作为创作动力的人呀!这真是让我这菜鸟又多了个拖延的理由呢: “你看,连大师都这样……”

  让人感到亲切的还有久石让对自己大学时期的描述,并且还解释了他现在音乐风格成型的缘由。原来,久石让在读本科时也经常逃课……而原因是因为,当时(1960年代),音乐界盛行由John Cage一圈人引领的哲学思想,否定一切存在的规则,甚至是刻意为了标新立异而去创作。久石让深受影响,所以对学校里教的古典乐知识不以为然,以至于之后开始写交响曲时要回头过来补习相关知识。

  而他接下来所讲的让我有些惊讶。在经历了一段标新立异的时光之后,久石让意识到当代音乐的“焦点已经不是音乐,而是徒有其表的逻辑性罢了。”他觉得现代音乐没有顾及观众的感受,所以也被观众所抛弃。他觉得自己不能做这样的“艺术家”,因此转做观众欢迎的音乐。他的电影配乐之路也是从此才开始的。

  久石让如此严肃地批判现代音乐,是我之前未曾见过的。我同意他关于观众的看法:确实,音乐的基本功能仍然是社交联结。一首音乐”只有在被演奏之后才真正完成了“,因此,写曲时若不考虑演奏者和观众,那很难说这样的曲子会有什么说服力。

  当然,要说现代音乐只是为了研究”空洞的“哲学命题而存在,却未免太以偏概全了。人类对宇宙的理解和对”自我“的思考,是随着时代的进步而加深的。现代音乐正是反映出人类思维的进化。作曲家思考音乐的本质是非常有必要的,并且也为音乐的发展做出了很多贡献。若不是John Cage等人,音乐的社交功能何时才会被社会所重新重视?至少是不可能在60、70年代就做到的吧。当然,我们确实要坚决地反对用”逻辑思考“作为噱头的、徒有其表的音乐。这样的作品跟那些”贩卖灵感“的音乐没有什么不同。

  ”视觉无法把握’时间‘,听觉无法把握’空间‘……因此,需要用语言把时间和空间结合起来。“ 这一段话或许是这本书里最重要的一个哲学观点。有趣的是,在时间上存在的音乐,却大多被用来描绘一种”空间感“。而音乐的逻辑,则是在时间和空间上,也就是在”时空“上建立起来的:空间感是和声制造的,而时间感则要依靠旋律和节奏。”音乐的三要素“——旋律、和声、节奏,便是在时空的体系下自然而然的呈现出来的。

  久石让用了一整本书来解释这个观点,并且在结尾把话题再次引到了”音乐是逻辑的产物“这一观点上。虽然,可能是因为要设计成畅销书的缘故,大师在文章中用的引用都没有出处,唯一有出处(而且多次出现)的,只有维基百科……但是,该要严肃讨论哲学的时候,大师还是绝不含糊的,也提供了许多我之前并未见过的其他作曲家的珍贵观点。

  怎么说呢?还是很推荐这本书的。对于久石让的乐迷来说,是很好的了解大师的机会;对于作曲者来说,也可以带着轻松的心情来了解一个在商业上非常成功的作曲家。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