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感动,如此创造》读后感精选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读后感 >

《感动,如此创造》读后感精选10篇

2018-04-05 20:15:02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感动,如此创造》读后感精选10篇

  《感动,如此创造》是一本由【日】久石让著作,中信出版集团/中信·大方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45.00,页数:222,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读者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感动,如此创造》读后感(一):我的职业是作曲家

  前不久,单位组织素质拓展。拓展地四面环山,草坪开阔而地势凹凸。第一个项目是职业棒球,教练担任投手,我们轮流练习击球。第一次手握球棒的感觉奇妙,没有任何经验,只觉得新奇忐忑,全神贯注地等待白球投出,再挥棒相击。那天上午是练习赛,我的状态不错,第一次接触棒球,三次全部击中。球棒一旦击中白球,耳边便听见砰一声轻响,白球蹦回场内。就像芝麻开门,一瞬间福至心灵。然而无论成功过多少次,到了下午的训练赛以及正式赛,我握着球棒站回击球手的位置时,第一次的新奇和忐忑感又袭上心头,情势永远千钧一发。击球手有三次机会,我全身心渴望精确有力地击中,仿佛它也和生命中其他事件紧密相连。

  在此以后,不再有机会接触到棒球,我一直很想将那些瞬间的狂喜保鲜在记忆库里,但又被其他琐事冲刷得所剩无几。直到我读完《感动,如此创造》,那些瞬间很奇妙地重返心头。久石让帮助我诠释作为击球手的心情,“没有任何一样东西永恒不变的。如果保持这样的想法,就能拥有非常开阔的视野。”

  作曲就像挥棒,“每次的作曲工作都是在挑战自我的极限。”他在书中举的例子,也是打棒球:“棒球选手打击投手投球的瞬间,挥棒前判断时间是零点零几秒。这个瞬间的判断与自己身体状况充分取得协调是最好不过的事。某一年的身体状况非常好,打击率高达三成,也当上了头号击球手,但是到了下一个球季,即使感觉自己仍维持相同的状态,视力或身体状况还是会产生一些微妙变化。如果每年都不针对这种变化做修正,就无法一直维持在相同的状态。”

  在他看来,创作与击球手的发挥有共通之处:“每一天、每一年人的状态都在改变。在每个时间点上,自己期望表现方法也随之改变。在创作条件随时都在变化的环境里,一边摸索着创作途径,一边思考该如何呈现好的结果音乐。”

  《感动,如此创造》是久石让讲述自己音乐创作的纪录。几十篇文章,篇幅都不长,各自独立,而思路保持关联。他谈到对感性认识,强调逻辑力量,分享如何在日常生活中锻炼直觉。这本书贴近我们,它不是将你生硬地拽入作曲家的形而上世界,甚至也不为了告诉你创作的种种艰辛与诀窍,这本书和他的音乐一样是温柔沟通;从一名音乐家的角度出发,呈现他自己每天在艰苦奋战过程中的所想所做。而我们更能感受到的,是他几十年保持经久不衰的创作力背后的强韧精神。即使出发点不同,我们在其中也一定能得到共鸣

  他将这种强韧称之为专业能力,“如果只是想要创作自己想要的东西,最好不要将创作当成职业。”创作力如同才华,是一种暧昧之物,如果不能让它接连不断持之以恒地在专业中得到寄予与体现,那么它本身是没有任何意义的。久石让明白:所谓出色的专业人士,指的就是能持续不断地表现自己专业能力的人。

  源头活水一般的创作力也并非全凭天赋。于日常细微处的累积、汲取、反思、创新自然是一方面,更重要的是他基于对创作力清醒认知基础上的自我规划,他意识到:独自创作会面对个人世界的窄化。而在电影配乐的领域,与他人通力合作,能够培养柔软性,或接纳事物弹性,能够让人感受到伸展自我可能性乐趣。这是独自工作时所无法体会到的。“通过与人合作,世界会因此而倍加辽阔,变得更为丰富。”得益于这种合作,久石让的配乐旋律贯穿于宫崎骏、北野武等电影大师经典作品中,双方不是一加一等于二的合作,而是彼此点亮的升华

  只做电影配乐也无法满足久石让。他的梦想是能够写出不让他人专美于前的乐谱。这时,久石让转而举办演奏会、制作专辑,呈现他独立的音乐世界,甚至渴望撇开商业市场因素不管不顾地创作真正属于自己的作品。于两者之间,不断地游走、挣扎。在矛盾之中反而实现平衡:“通过这两种工作,我才能让自己不偏不倚地维持在创作者角色上。”

  我有时在家边干活边听《天空之城》专辑,那些旋律让人平和安静想不到久石让在作曲过程中所经历苦恼折磨;每当演奏会的日期逼近,他也会感受到紧张沉重。久石让从来没有避讳这一点,每次距离演奏会正式开场还有15分钟左右的时候,他会先请工作人员离开休息室,一个人独处。在桌上铺上一条毛巾,并将毛巾想象成琴键,同时动手弹奏起哈农之类的练习曲,让手指热起来。他能将严苛的压力视为成长,是源于时时刻刻的内心觉悟:“从原本空无一物到创作出音乐,那一瞬间的幸福是任何事物都无法取代的。”作曲的本质深入无意识的世界,在一片混沌中探寻未曾发现的自我。也许能探寻到神秘彼岸,而更多时候,是双脚陷在迷雾中的沼泽地里艰难迈进。久石让一次又一次把自己推向极限。相信极限的前方,会有充满魅力的崭新事物在等待。我们仰慕着久石让,就像仰慕一位高空走绳的人,从来没有一次失控过。直觉与逻辑力也好,对自我的清醒认知也罢,这些都是从一棵巨树上生长出来的绿叶枝桠,而最终作为一颗种子深埋底部的,是一种强韧的决心。其他一切都从决心中提取——“就像棒球击打灌木丛,有无数的鸟儿惊飞出来一般。”“不是走在一条由衷认同道路上,也就无法对自己所要背负的辛苦失败有所觉悟。”

  只要有活着的一天,都不会放弃作曲,久石让如是说。在日本,他能找到不少同类。这群小说家、漫画家,或者电影导演,都拥有马拉松选手一般的质素——生活方式“中规中矩”,而心灵世界执着于对技艺的不断超越村上春树在《我的职业是小说家》提及要学会与时间交朋友,他像极了久石让:一日一日扎扎实实,不打乱节奏,将一个个未来日子拖至身畔,再送至身后;井上雄彦的信念是:专业,便是不断向上。在漫画连载中与无数个截稿日搏斗;同样的,还有和久石让合作二十多年的电影导演宫崎骏。66岁,他在构思《悬崖上的金鱼姬》,在脑海里等鱼上钩,感慨自己的能量像水龙头里流出的水越变越细小差不多十年后,他一边频繁地收到周围葬礼的坏消息,一边继续探索新的动画表现形式。75岁的老人总在感叹:时间不够了。将自己调侃为临终期老人。而他在凝神构思的,是一只名叫菠萝的毛毛虫,从卵里诞生,第一次看见新世界的情景。他告诉CG师:菠萝应该缓慢地转头,不会像成人那般动作熟练。面对这个世界,它会带着天真无邪迟钝

  前不久到朋友家做客,朋友家的小男孩弹了一曲久石让的《summer》,弹奏时,小脚快乐地微微翘着,琴声男孩天真快乐和谐地融合在一起。撞击人心的从来不在于技巧,而在于天真。无论积累了多少经验,超越多少次技艺的极限,经历多少次成败。一旦准备创作,永远像第一次挥棒时那样带着专注的天真。这种天真感,想必也是久石让渴望内在一直拥有的“创作的泉源”。

  《感动,如此创造》读后感(二):在平地上追求登峰造极

  《感动,如此创造》

  对于现代人来说,“感动”是越来越稀有之物,而作者却要通过音符来“创造”感动,并且是感动大多数人,这就注定创作不能曲高和寡,但又不能平淡无奇,就好像是在平地上追求登峰造极,十分不易

  商业音乐创作和广告创意的创作十分相似,都不是像艺术那样能够天马行空自由创作,而是需要基于商业需求,再考虑到社会背景,洞察观众心理,创作出符合时代背景、满足商业需求、并能够打动观众的作品。

  所以,艺术家更多依赖的是个人的灵感想法,而商业创作却需要给创作各种条件枷锁设置限制,然后再在有限的施展空间内,去突破性创作。这其实比纯艺术创作更需要创造力

  如何保证每一次创作都能够在极高的水准,作者的经验就是在创作的过程中,随时将自己推向极限,极限的前方,就会有某些充满魅力的占新事物正在等待你。如果只是凭借经验或是脑中的逻辑思考得来的结果,一般只是庸俗普通的作品。这点我在广告创意上非常有共鸣,拒绝套路,每次都找到那个灵感的闪光至关重要

  《感动,如此创造》读后感(三):听一场创作者对音乐的告白

  夕阳西斜,随意独坐在角落,品一杯茶,耳边响着久石让的音乐,《summer》或是《silent love》,手里翻着他的这本《感动,如此创造》,一股灵动暖意阳光洒下,不禁会心一笑。这也许就如他在书中说的:音乐的原始力量能够直接传达到人的身体和内心。

  久石让,日本著名的音乐创作家。不但自己作曲,时而还开音乐会,身兼指挥和钢琴弹奏,被誉为现代配乐大师。他的音乐拨动心弦,书亦是如此,平白朴实,没有华丽的辞藻堆砌,清淡如流却又炙热如火,滋润震撼着心灵。

  果然比你更优秀的人比你更努力。当我读着书时,脑子里不断地浮现出这句话。好像每一本传记类的书都会把主人公从神坛上拉下来,打碎神化变回肉身,用每一步的艰辛不易历练出大神的模样。站在台上的是天衣无缝的大师,转身一看,原来他们也是需要兢兢业业拼搏的普通人

  曾经听着久石让的曲子天真地以为,这种曲子是大师眼睛一闭,灵感降临,然后眼睛一睁便自然流淌出来的吧。后来渐渐明白,没有什么人能随随便便成功,天才如贝多芬也得半夜起来练琴,爱因斯坦也需要夜以继日地做实验,米开朗基罗画画也要打草稿。

  书中写久石让的每项工作都是全力以赴,动用所有感觉,将自己逼到极限。每次接到电影配乐的创作任务时,他都是中午准时工作室,一直潜心创作到后半夜,凌晨三、四点才休息睡觉。保持这种规律一直到此项工作结束。在准备音乐会时,每天都要练习十多个小时,他认为如果没有足够的练习时间的保证,就鼓不起勇气上台。即使挫折,就当是一场历练。“人生在世,要经历严苛的考验,并加以克服才会成长。”正是这样的精神,才成就了一首首美妙动听的旋律。

  当然,对于一名创作者,直觉还是不可缺少的元素。久石让也说“创作的核心还是在于直觉。是否能让作品变得更棒, 或更具创意,直觉的敏锐与否乃是关键所在。但说是无意识的时候,并非完全没有在思考,而是苦思要做出怎样的作品而将身心完全投入其中,不断将自己逼到极限的过程。创造力源自于感性,而构成感性的基础则是脑中的知识与经验的积累。”一件完美的作品,往往是坚持不懈的拼劲和直觉突现的灵光碰撞出的火花

  关于作品与创作者的关系人们经常不自觉的有一种代入感,认为一部作品的风格也反映了创作者的性格。久石让说“作品是作品,人还是人,作品代替不了人。创作者构建出来的作品也有独立的人格。”传世之作的背后不一定是圣人。创作者的品格代表不了一部作品的风格。

  书中有谈到亚洲各国影视音乐文化对比,以及他对音乐的一些自我感悟。“从原本空无一物,到创造出音乐,那一瞬间的幸福是任何事物都无法取代的。只要还活着的一天,即使到了九十岁,我也不会放弃作曲。今日的我要超越昨日的我,明日的我要胜过今日的我,以创造出更好的音乐为目标,不断地超越自我。”如此动人文字,是一个音乐人的告白,更是一段动听的旋律,直达内心。

  久石让的音乐仿佛能唤醒童真,随着音律的跳动,回到美好童年时光。《感动,如此创造》宛如是一篇久石让的乐章,自然,干净,缓缓的触碰心底。静下心,听一场创作者对音乐的诉说,爱吾所爱,甘之如饴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