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琼斯先生》观后感100字
《琼斯先生》是一部由阿格涅丝卡·霍兰执导,詹姆斯·诺顿 / 凡妮莎·柯比 / 彼得·萨斯加德主演的一部剧情 / 传记 / 惊悚类型的电影,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观众的观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琼斯先生》精选点评:
●每个人的一生中都会有必须选择一条道路的时候 它比人本身 比人点点滴滴的可悲抱负加起来都伟大/平等的社会 它和以前的制度一样存在着剥削 但它更糟糕
●节奏的问题太大,影片快过半才进入正题,是琼斯先生的传记片也是奥威尔的《动物庄园》诞生记,用后者来做串联有些画蛇添足也有些偏离主题了。关于乌克兰饥荒问题的真正原因,没有更深入的探讨,二战爆发前的世界格局,红色恐怖已然笼罩着西方自由。不要忘记有人为了畅所欲言付出生命。
●在乌克兰那段镜头晃得太厉害差点恶心吐了。历史总是会重演,不是因为人类不长记性,而是人性不会改变。 不知道若干年后,会不会有另一部电影【Mr.Li】。无论哪朝哪代说着哪国语言,知道真相并勇敢说出来的人,都早早去见了上帝。
●手持摄影下旋转长镜头
●谎言永远不会不攻自破,制造谎言的人企图蒙上所有人的眼睛,做一个睁开眼的人从来不易
●69th Berlinale 相当期待,也就难免失望。对男主角那种聪明超群又“天然瞎”的人设,是观看这部电影的障碍。这么好的一个人物原型,有点可惜。
●LFF 08 早场太累了太累了睡成个傻逼 电影质量不错 音响画面镜头很舒服 冲着第一次看凡妮莎科比的非动作片去的 演员演技也好看 说了这么多废话就是我要再刷一遍
●电影前半段节奏掌握的很好,后半段直接垮了。深入乌克兰,在前线探查饥荒真相的部分应该用更大的篇幅和更有冲击力的画面来表现,这个片子什么都没有拍出来。像这种片子拍成这个样子只能说浪费了好题材,这种程度的传记片也不知道是怎么进的竞赛单元。电影内容还不如电影海报好看呢,谁设计的海报应该加个鸡腿。
●关于新闻自由、被历史掩盖的真相和《动物庄园》背后的故事,又一段似曾相识的苏联黑历史。琼斯先生在乌克兰的那段游历如同地狱写生,为说真话而付出生命的人永垂不朽。
《琼斯先生》观后感(一):香与臭
一坨屎对另一坨屎说:“你就是坨屎,我要让大家都知道你臭死了。”
这样,其中一坨屎似乎就变香了。
利维坦作为一种家常海产,无论蒸煮煎炸烤焖炖红烧醋溜干煸抑或是刺身,只需要闻起来香就好。
《琼斯先生》观后感(二):真实的好片
《琼斯先生》 Mr. Jones (2019),(导演: 阿格涅丝卡·霍兰,编剧: 安德列·查卢帕,主演: 詹姆斯·诺顿 / 凡妮莎·柯比 / 彼得·萨斯加德 / 约瑟夫·马勒 / 肯尼思·库兰汉姆 ),画面真实感很强,配乐真的极好——冷静、认真——我很喜欢这种冷静和认真的感觉,然而,这些都不是我要给这部电影评92分的主要原因。这部电影告诉我们一个极其简单的事实:说实话,讲出真相在任何时代,在任何国家,在任何制度下,都是不受欢迎的,甚至是致命的;而这种死亡,是最美的,是最伟大人格的表现。这种艺术的真实,并不一定是必须与事实完全相符(艺术的真实可以是完全地、尽量地追求事实的真实性,譬如《琼斯先生》),我以前看过的一部连续剧《权力的游戏》,里面的内容全部是杜撰的,历史上根本不存在那样的国家,也不存在那些王室,但是,那部戏让我觉得极其真实,因为它说出了一些,常见的事实:好人没好报,王子、公主们不一定幸福等等。 世间原来只有利益的争斗,真的好丑陋,而且无希望。
《琼斯先生》观后感(三):3个月后依然没有英文字幕的影片
历史是真的吗?《动物农场》写的是什么?没有人能在今天说清楚上世纪三四十年代的乌克兰发生了什么,虽然有大量资料在苏联解体后被曝出,但数百万的尸体可能依然被掩埋在冰原之下。
很多电影都描绘过吃人的景象,无论是“沉默的羔羊”还是“汉尼拔”的剧集,但很少有能够像这部电影当中的那几分钟一样,没有一点血腥却依然让人从心底感到反胃。在那一刻,孩子的眼里透出的不是罪恶或恐惧,而是一点点不安,仿佛只是偷吃了一块糖果。没吃完的树皮,平静死去的老人,如尸体般被抛弃的婴儿,导演希望用看似极端的个例展现着数百万人的状态。
“Four legs good, two legs bad",很多人在最初阅读《动物农场》的时候都认为这本书只是描述了当时的前苏联,但是当看完这部电影,才重新翻开Orwell在1947年写的序,才重新意识到,他痛恨的不仅是虚伪的乌托邦,还有让他失望的英国。当Mr. Jones回到英国,他的感受正如同Orwell在序中所描述的“无论是英国的工人阶级还是知识分子都无法理解今天的苏联已经完全不同了。一方面是因为他们不愿意理解,一方面,是因为他们习惯了公共生活中的自由和节制,极权主义实他们完全无法了解的。”
历史太复杂,电影能承载的又那么有限,即使再长也很难清晰表达,这也让影片戛然而止。重读《动物农场》和《1984》吧,也许会让你对影片,对书籍都有新的感受。
《琼斯先生》观后感(四):向敢于说出真相的记者致敬!
谁会想到80多年前,一位英国记者的亲身实践会给当下的我们带来意外的共鸣感。这位英勇的吹哨人是第一个向西方社会揭露乌克兰大饥荒的记者,他无情地戳穿了前苏联政府极力掩盖下的共产主义乌托邦神话,从而露出斯大林极权主义的真面目,更启发英国作家乔治·奥威尔创作出经典的《动物农庄》。这位寂寂无名的记者及其鲜为人知的经历成为这部人物传记片的焦点。波兰女导演阿格涅丝卡·霍兰(Agnieszka Holland)擅长拍摄犹太人故事,而作为经历过“布拉格之春”的知识分子,她拍摄的苏联题材作品也是一针见血而带有尖锐的批判意识。影片中男主角摆脱官员监视,偷乘上铁皮火车深入乌克兰集体农场的经历惊心动魄,残酷的饥荒刻画令人惨不忍睹,足以给观众上了一堂生动而深刻的历史课。
这个具有惊悚意味的政治题材令我联想到前几年好莱坞颁奖季的《模仿游戏》,然而,这个记者本身并没有太多闪光点,没有复杂曲折的身世背景,也没有惊天动地的爱情故事。他只是一个涉世未深而无惧权威的典型青年,他追求事实真相的行为具有鲜明的启示意义,所以他在乌克兰农场的见闻是影片最有份量、最具震撼的一幕。相比之下,这个主角的塑造手法跟好莱坞的方式相差无几,似曾相识的情节套路接踵而来,这也许是导演霍兰近年来拍摄太多美剧所致。现在看的是两个小时的重剪版,据说去年在柏林放的版本长达2个半小时,政治惊悚片的节奏感全无踪影。这个剧本没办法深入挖掘主角的内心矛盾冲突,因此无法像马力克的《隐秘的生活》那样带来令人反思的时刻,两部影片的主人公都有面对极权威胁的遭遇。导演霍兰或许意识到人物刻画的单向性,于是利用作家奥威尔撰写《动物农庄》作为切入点在影片开头引出叙事,并在结尾处再度呼应。这算是一个亮点,不过这个情节明显不是叙事重点,影片也没有花去太多笔墨详述主角如何给予奥威尔写作灵感,只安排了一场两人在咖啡馆初相识的情节。
这部电影给我最大的感触是记者这个令人敬佩的职业,他们对于真相的追求高于一切,他们为说出真相而付出不少代价,甚至是自己的生命!只是在我们当下的时代,这样的记者越来越少了。希望社会上有更多愿意说出真相的人,不论是记者,还是医生或者普通人,这种精神会引领着国家和社会朝着正确的方向发展。
《琼斯先生》观后感(五):【琼斯先生】电影里,那场发生在乌克兰的人祸
琼斯先生其人
1905年,在威尔士格拉摩根一个叫巴里的小镇里,一个男孩呱呱坠地,他的父亲为他取名Gareth Jones,谁也没有想到,在一百多年以后,竟然会有人用他为原型拍了一部电影,这部电影,叫做琼斯先生。
琼斯的父亲是当地一所学校的校长,母亲曾经为威尔士的著名钢铁大亨John Hughes在俄罗斯设厂期间担任家教,良好的知识分子家庭教育与语言环境保证了少年琼斯对于学习的热情,1929年从剑桥毕业是,琼斯已经成为一名除了母语英语之外,还精通德语,法语和俄语的语言学家。
凭着过人的语言天赋和教育背景,琼斯取得了很多政治界要员的青睐,在当时被戏称为“威尔士国王”的教育家汤姆·琼斯(不知道两人有没有沾亲带故)的介绍下,琼斯成为了前英国首相戴维·劳埃德·乔治(David Lloyd George)的私人外交顾问。
在1930年代,琼斯加入了威尔士的西部日报(Western Daily)。
崭露头角
真正让琼斯崭露头角的事件发生在德国,在德国纳粹党魁希特勒当选德国总理的当天,琼斯正好在莱比锡,几天之后,在各种牵线搭桥之下,琼斯与希特勒,戈贝尔(纳粹著名战犯)坐上了同一架飞往法兰克福的飞机,在并且成为了第一批采访希特勒的外国记者之一。
在进行采访的过程中,琼斯就敏锐的察觉到,希特勒想在整个欧洲开战,包括苏联。
在他最后完成的新闻稿里,他这样写道:“如果这架飞机坠毁,那么整个欧洲的历史将被改写。”(If the Richthofen had crashed the history of Europe would have changed.)(电影最初就引用了这段话)。
琼斯的报道引起了民间的一系列担忧,但是并没有真正受到英国政府的重视,甚至认为琼斯就是个标题党,于是,电影出现了最开始的一幕:英国各类军政要员坐在会议桌上,对于纳粹准备向整个欧洲开战的说法嗤之以鼻,只能捂着嘴笑。
虽然琼斯的言论被忽视,但是在新闻界里,他成为了炙手可热的后起之秀。
琼斯的苏联之行
琼斯并没有放下对于纳粹德国的担心,在研究了苏联提供的生产数据之后,琼斯凭借自己作为记者的敏锐直觉,认为这些数据并不准确,于是琼斯是想要凭借自己成功采访希特勒的经历争取到在苏联采访斯大林的机会,甚至想要借着这个机会当面提醒斯大林纳粹德国的野心,并且询问苏联是否有在东线阻止纳粹德国的实力。彼时的苏联,斯大林正在推行集体化和工业化转型的“第一个五年计划”,并且对外宣称取得了惊人的胜利,并不买账的琼斯只身前往莫斯科。
不同于电影中虚构的琼斯的朋友保罗·克莱布(Paul Klebb),琼斯并没有一开始就察觉到发生于乌克兰的大饥荒,他甚至还在莫斯科遇见了当年普利策奖(记者类奖项)的获得者,纽约时报记者沃尔特·杜兰迪(Walter Duranty)。
历史上的杜兰迪
电影中以艺术手法展示了杜兰迪在莫斯科纸醉迷金的生活,但是在真实的生活中,这两位记者并无直接的交集。
而杜兰迪的获奖报道,简单来说,就是在为斯大林主义站台。
琼斯很快就发现所有西方记者在苏联都是被限制的,甚至无法自由离开莫斯科,并且平时的生活都被尾随,所有的工作仅限于引用克林姆林宫发布的官方消息。就是在这段时间,琼斯听说了乌克兰境内发生大规模饥荒的故事,并且决定亲身一探究竟。
琼斯在乌克兰
如同电影里讲述的一般,琼斯通过各种手段打通了关系,以“采访乌克兰军备”为理由,搞到了一张前往乌克兰的火车票,但是,整个行动必须由一名契卡(前苏联的情报组织)的高级军官陪同。
对于前往乌克兰的过程,琼斯在日记本上这样写道:
在火车上,一个XXXX向我否认发生了饥荒。我把自己一直在吃的面包皮扔进痰盂中。一个同行的农民把它捞出来,然后吃掉了。我把橘子皮扔进痰盂中,农民再次抓住它并吞噬了它。XXXX唯有沉默。我在一个曾经有200头牛,现在有6头牛的村庄里过夜。农民正在吃牛饲料,而饲料也只剩一个月的供应。他们告诉我,许多人已经死于饥饿。两名士兵来逮捕小偷。他们警告我晚上不要出行,因为有太多“饥饿”的绝望男人。
迎接我的是“我们正在等待死亡”的言论,但是,看啊,我们依然还有牛饲料。向南深入。那里什么都没有。许多房子由于死亡已经空无一人,唯有哭泣。
In the train a Communist denied to me that there was a famine. I flung a crust of bread which I had been eating from my own supply into a spittoon. A peasant fellow-passenger fished it out and ravenously ate it. I threw an orange peel into the spittoon and the peasant again grabbed it and devoured it. The Communist subsided. I stayed overnight in a village where there used to be two hundred oxen and where there now are six. The peasants were eating the cattle fodder and had only a month's supply left. They told me that many had already died of hunger. Two soldiers came to arrest a thief. They warned me against travel by night, as there were too many 'starving' desperate men.
#x27;We are waiting for death' was my welcome, but see, we still, have our cattle fodder. Go farther south. There they have nothing. Many houses are empty of people already dead,' they cried.
最终,如同电影里描述的那样,琼斯想办法甩掉了尾随的契卡,想办法孤身进入乌克兰,从而目睹了大量惨不忍睹的惨剧。
电影里用大量的镜头描述了琼斯的文字,枯萎的农庄,随地倒毙的行人,渗人的童谣,人吃人的惨剧,都一一在观众面前呈现。
大卫与歌利亚
琼斯在当时并没有直接被逮捕,但是因为其行为,他最终被遣返回英国,并且永久拒绝入境。
琼斯回国之后,很快在《曼彻斯特卫报》和《纽约邮报》上发表了自己苏联之行的文章,文章引起了极大的震动。
随着质疑声的不断高涨,杜兰迪也在《纽约时报》上发表了针对琼斯报道的反驳,并且含沙射影的指责琼斯就是一个骗子。
一个是普利策奖的获得者,常驻莫斯科的知名记者,一个是刚刚崭露头角,却又被苏联禁止入境的年轻记者,甚至连英国政府也因为琼斯的报道与他们的决策相违背而选择站在杜兰迪这一边,这场身份相差悬殊的战斗被称为大卫与歌利亚之战(圣经中人类挑战巨人的战斗),胜负如何,不问可知。
在多年以后,人们终于开始逐渐认同琼斯的报道,认为当年在乌克兰境内确实发生了惨绝人寰的大饥荒,要求撤销杜兰迪普利策奖的呼声也越发高涨,但是知道杜兰迪去世,他的这项荣誉都依旧没有被剥夺,普利策奖的解释是:没有证据可以标明杜兰迪是在刻意欺骗。(there was not clear and convincing evidence of deliberate deception, the relevant standard in this case.)
乌克兰大饥荒
尽管琼斯提出的乌克兰大饥荒被当时的克林姆林宫否认,但是随着历史的发展最终还是被广为人知,但是具体的数字在学者和政府间发生了激烈的争论。
在民间的说法里,死亡人数高达1200万,2003年,一份由25个国家签署的联合国声明中,这个数字变成为700-1000万人丧生,此后,又有研究把这个数字缩减成为330万到750万之间,2010年,乌克兰政府进行上诉,最终的调查结果认为大饥荒造成了乌克兰1000万的人口损失,其中造成直接死亡390万,还由于营养不良等问题造成了610万人口的出生缺陷。
1933年乌克兰境内的老照片
而随着这些真相的重见天日,琼斯的报道最终得以平反。
琼斯的结局
在琼斯被苏联限制入境之后,他把眼光投向了远东地区。
在随后的几年里,琼斯与一位德国记者的陪同下先后走访了日本与中国,最终在从伪满洲国进入内蒙古的途中,被当时的侵华日军拘留,并且遣返,在遣返途中,琼斯和其朋友被绑架。
被绑架两天后,德国支付了赎金,琼斯的朋友被释放,但是琼斯随后被转手给了另外一伙绑匪,并且将赎金从当时的8000英镑变为800英镑,再之后两天,琼斯又被转移到热河,最终,琼斯身中三枪的尸体被发现,死亡的时候,距离他30岁生日仅差一天。
当时很多人认为琼斯的死是苏联的阴谋,因为根据幸存者的讲述,是他们雇佣的向导出卖了他们,琼斯的前任雇主,英国前首相劳埃德(就是前面提到的那位)还发表了严正的声明,但是由于只有人证没有物证,这件事情最终不了了之。
电影和真实历史的出入
电影并没有去讨论究竟是什么引发了乌克兰大饥荒,并且用一定的艺术手法将很多内容合理化,戏剧化,造成更多的戏剧冲突,但是这些内容和真实的历史是有一定的出入的:
琼斯曾经前后三次前往苏联,而不是电影中的一次。
真实历史中,琼斯并没有和杜兰迪走得那么近,更不用说参加杜兰迪的那个“秘密聚会”。
琼斯并没有直接被苏联军人逮捕。
电影中被谋杀的记者Paul Klebb其实是在向美籍俄裔记者Paul Klebnikov致敬,他曾经致力于挖掘钱权交易而名声大噪,最终于2004年死于一桩诡异的谋杀,至今没有破案。
aul Klebnikov
琼斯关于苏联的文章直接发布在了《曼彻斯特卫报》和《纽约邮报》上,电影中则安排琼斯直接找到了当时的美国传媒大亨赫斯特,因为赫斯特更为人所知,其别墅赫氏古堡如今还是美国一号公路上的一个著名景点。
赫氏古堡
并不是琼斯的故事启发了乔治奥威尔,相反,是琼斯读了乔治奥威尔的《动物庄园》之后受到了启发,进行了第三次苏联之旅。
首发公众号:影识
一个专门讲冷知识的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