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奇迹病房读后感1000字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原创文章 >

奇迹病房读后感1000字

2020-03-17 23:03:02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奇迹病房读后感1000字

  《奇迹病房》是一本由[法] 朱利安·桑德勒尔著作,湖南文艺出版社出版的2020-2图书,本书定价:平装,页数:,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奇迹病房》读后感(一):《奇迹病房》告诉我们,相信奇迹也许会有一线生机。

  人生除了生死,其它的都是擦伤。太多的痛苦,在生死面前都是小事。

  在武汉的一家定点医院里有一位60多岁的阿姨,全家都感染了,分散在不同的医院。她不清楚亲人的近况,也没有家人给她定时送营养餐,自己又不愿意喝营养液。

  护士把自己的牛奶拿来,留给阿姨,让她能够补充营养。即便是这样,阿姨在ICU中,依然会很焦虑。

  有一天,阿姨哭着说,近乎哀求,“不想活了,不要救了,就让我这么死了吧。”

  护士听后沉默了片刻,对她说:“我们这么老远来帮你们,我们也想家的。如果你不好起来,我们一个都回不了家。”老阿姨听了后,乖乖吃药,接受治疗。

  这是发生在病房一件小事,其实在病房里每天都会发生这样温馨的事情。这不经意的举动,能拯救一个生命。

  法国畅销书作家,朱利安桑.德勒尔。第一部作品《奇迹病房》在法国出版后立即大获欢迎,并热销20多个国家。

  这本书讲述了一个事业心很强的单亲妈妈塞尔玛。她带12岁儿子路易去看外祖母的路上,儿子发生车祸,陷入深度昏迷中。

  躺在ICU正房里靠呼吸机维持生命,绝望的塞尔马这时才发现由于平时她都专注于工作,对儿子的成长并没有细心的照顾。

  她并不了解儿子的内心,在儿子生命的最后时刻。她非常希望和儿子进行亲密的沟通交流。可是儿子已经成为一个植物人。

  失望伤心的塞尔马回家以后整理路易的房间,在床底发现一个笔记本。在笔记上本上,儿子路易写下了自己想要实现的每一个梦想。

  塞尔玛突然有一个疯狂的想法,抛弃工作。去亲自体验儿子笔记本上记录着梦想。把实现梦想的每一种经历,都拍成视频放给儿子看。

  与儿子一起分享梦想实现的快乐,在实现梦想的过程中,她变得越来越快乐自信,甚至收获了爱情。这种美好的心情感染到了病床上的儿子。

  奇迹出现,儿子终于苏醒了。这是一个温馨的故事,它告诉我们在伤心绝望的时候,只要想起生活中的点滴美好。

  即使一件平凡的事情,只要让心灵感到愉悦,就会有奇迹发生。

  有些东西你要相信它才会存在,你要相信自己,要相信奇迹,不必感伤不必害怕,因为你就是那个奇迹。只有相信奇迹的人,奇迹才会选择你。

  《奇迹病房》读后感(二):奇迹病房:母亲伴随着事故成长,唤醒孩子的旅程

  母亲生孩子的时候,在医院。住在病床上,忍受巨大的疼痛,还要流很多的血。痛有多痛呢?血有多少呢?好像都能量化,但是却不能转移。只能是怀胎十月的母亲,才会有的经历。

  那如果一个母亲失去孩子,眼睁睁地看着孩子生命的消逝,会是一种什么体验呢?

  朱利安·桑德勒尔的《奇迹病房》写的就是这样一个故事。母亲带着孩子去看外祖母的路上,母亲在接公司电话,孩子骑着滑板撞上了大货车。嘭的一声,戛然而止地是母亲的全世界。孩子昏迷不醒,母亲找到他的梦想清单笔记本,一项一项的完成,最终唤醒孩子的故事。

  前4章写了母亲失去孩子的状态,无心工作,她暴躁,她疯狂,这个在母亲生命里最重要的小家伙消失不见,她怎么能静得下来?这几章的内容,乏味可陈,并无实际进展,基本是以母亲的心理为主要叙述点。

  一个人的日常,作者描绘出画面感。我仿佛看见一个母亲失魂落魄、肝肠寸断的样子,无能为力,垂头丧气,都不足以描述母亲的感情。能在文字里看到母亲的模样,作者无一不是用了真情,细腻地把感情投入其中。

  这是促使我看下去的动力,也是吸引我的小说特点。当然这本小说还有很多其他的特色和引人发省的观点,以下是个人见解。

  一、孩子为什么出车祸?

  母亲带着孩子去看外祖母,路上,母亲接电话,孩子滑滑板,溜得太快,导致被大货车撞到。责任在于母亲。

  孩子已经12岁,母亲可能觉得他能够有意识地控制自己,所以在路上任他滑滑板。母亲是个工作狂,经常把全部精力放在工作上。休息时间,她也是尽量在调整工作。

  她带着孩子,接听公司的电话。孩子在前面跑,会不会带有几分赌气的意味呢?

  孩子出事,她本能地扔掉手机,只想护孩子周全,可惜,有点晚。

  父母是孩子的全世界。孩子要的不多,他想要的是不是丰富的物质,而是父母的陪伴和关爱,如果在一起,他都不能感受到父母的在乎,他内心里的煎熬或许也只能他自己能懂了。

  父母的世界里不仅有孩子,还有工作。工作是保证生活的正常秩序,没有工作便不能养活家人。平衡工作和家庭,就成为大人们的一项重要能力。

  孩子是需要父母的看管的,在他还不能完全保证自身的安全时。父母对孩子的责任也不仅仅是养大,还有保护他们生命安全的责任。重中之重,不然,所有一切的付出都将归零。

  如果不想悲剧重演,那么请看管好你的孩子,尽到自己作为父母的义务。

  二、母亲的坚强,是勇敢,也是懦弱。

  小说里的母亲,是单身家庭养大的孩子。她渴望被爱,渴望有一个家庭,或许因为有点恋父情结,所以她遇上了大她很多的男友。当她以为一切都是正常的恋爱顺序时,当她怀上孩子时,才发现跟她在一起的男人是个有妇之夫。

  这种时刻的选择很难说是对是错。

  她选择生下孩子,却从来不告诉孩子的父亲。

  她勇敢吗?对,勇敢。却又是另类的逃避。在她肚子里的生命,生下来就是两个人的结晶。由于原生家庭的影响,她有所顾忌,有所隐藏,所以她选择独自抚养孩子。

  如果不是孩子出事,她可能这辈子也不会让孩子的父亲知道孩子的存在。

  可见一个人的原生家庭对其的影响深刻。如果不走出来,那么就会一直深陷其中,沦为可怕的噩梦。

  但是爱会化解这一切的问题。后来在孩子梦想清单里出现的教练,与母亲碰撞出爱情的火花,慢慢地溶解她的固执。当孩子醒了之后,在母亲的同意下,他认回了父亲。

  不管以前是什么样子,我们总会因为爱而变得柔软。

  三、母爱的伟大在于无私的付出。

  在孩子昏迷的时候,母亲在家里找到了他写的日记,也可以算是梦想清单,一条一条的写着他想做的事情。

  这是一个12岁孩子写的清单,可想而知,孩子的要求肯定会有点无厘头,或者不被理解的奇葩事件。不成熟,只顾着玩的年纪,又是纯真的,欢快的童年。

  母亲在看完一条一条的事项时,她竟然决定为孩子实现梦想。

  躺在病床上不能动弹的孩子,她能为他做的也只能是这些他曾经的梦想。

  去日本旅行,在老师的课程上脱光衣服,参加足球教练的集训等等,对于一个母亲来说,做这些事显得有点荒唐和无聊。但是她现在完全不在乎别人怎么看,怎么说,她只顾着一件一件去完成孩子的梦想。

  她还一一录制成视频,放给孩子听。

  孩子最终在母亲的召唤下,醒来,成为一个奇迹。

  母亲对于孩子的爱,是无法计算的。有些时候,我们聊天,会比较母亲对待我们的方式,有时候会觉得不理解母亲的做法,甚至有时候还会觉得母亲啰嗦,管得太宽,可是每一个母亲唯一不变的是对孩子的爱。

  这种爱是不能量化,不能比较的。之所以说母爱是伟大的,是因为这是一种血肉相连的亲情,其他任何物质都无法代替的血浓于水的深情。

  《奇迹病房》讲述的不仅仅是一个母亲为救孩子的故事,还包含着一个母亲的成长故事。从她生孩子初始到孩子出事故后,她的精神状态,还有她对于生活和工作的重新定义。

  其实故事很简单,很多情节也很普通,但却隐藏着更大更多的生活本质。一个人的爱的体现,无非就是对待事情的态度与行为动作。在故事里,母亲的积极作用和对孩子的爱,才是唤醒孩子的武器,也是故事里的重点。

  奇迹是什么?就是前人普遍的道路轨迹,加上人为的情感因素发生的变化。变,常人之道,个别,特例,存在的事实。

  《奇迹病房》读后感(三):《奇迹病房》:一场意外,让我们重新审视生活

  “一场意外,让我们重新审视生活”,这句话用在疫情当下再贴合不过了。

  谁能想到,在举国上下准备欢度春节的时候,新冠肺炎病毒会像瘟疫一样蔓延;谁能想到,昨天还健健康康的亲人,会在一夜之间躺在ICU病床上,生命危在旦夕;谁又能想到,福建泉州用来隔离疑似病例的酒店,会突然坍塌……

  曾听过一句话:“你永远不知道,明天和意外,哪个先来。”正因为这样的危机感、紧迫感,让我们不得不重新审视生活、审视生命。

  而“一场意外,让人们重新审视生活”这句话,也正是小说《奇迹病房》这本书想要带给我们的思考。

  书中讲述了一个单亲妈妈带着十二岁的儿子去看外婆,路上她接到上司的电话,忽略了踩着滑板的儿子,儿子被突如其来的卡车撞倒,失去了意识无助地躺在病床上,随时会被医生下最后通牒,在这一个月的观察期里,绝望的妈妈如何想尽办法拯救儿子,同时也是自我救赎的故事。

  本书作者朱利安·桑德勒尔是法国新晋畅销书作家,作为他的第一部作品,《奇迹病房》一经出版就大获成功,先后在英国、日本、意大利等20多个国家热销,可以说是炙手可热。

  在读这部小说时,你能感觉到一种如看电影般流畅,故事情节充满悬念,引人入胜,你能够读到故事人物内心的矛盾,剖析得直白而犀利。

01 如果发生意外,你还会是原来的你吗?

  明天和意外,哪个会先来?这是一个无解的问题。

  如果我们能像电影《预见未来》的主人公一样,提前预知接下来要发生的事,相信很多人都会希望改变。

  然而我们并没有这样的超能力,所以,如果发生意外,你认为你还会是原来的你吗?

  《奇迹病房》一书中,单亲妈妈塞尔玛给了我们答案:

  她曾经是一个职场“女魔头”,是老板信任的解决问题的专家。她用十五年的时间,从一个小职员慢慢爬到了高管的位置,并且期待着自己将会有更大的晋升空间。可以说,这是一个典型的职业女强人的形象。在她心里,似乎工作才是第一位。

  而与之相对比的是,在妈妈这个岗位上,她似乎并没有那么尽职尽责。她独立抚养着一个儿子,虽然照顾着孩子的生活起居,但却似乎从未敞开怀抱去拥抱孩子、倾听孩子。和儿子相处的时候,他们更多的是相互的生气和埋怨。

  当儿子被车撞倒,在医院抢救昏迷不醒时,她才深切地痛悔自己作为一个妈妈,是多么的不称职。

  这场意外就像是上帝摁下的一个开关,他在给这个单亲妈妈机会,让她重新审视自己的生活,寻找自己的价值。

  她开始问自己,工作和家庭到底哪个重要,关键时刻谁才会站在自己身边,如果重来一次,她该做出怎样的选择。

02 给你一次重新审视自己的机会

  面对意外,人们有两种心态,一种是放任,一种是崛起。

  打个比方,创业失败来说,有的人输了个精光可能会心灰意冷,选择结束生命,而有的人却能够从零开始,重整旗鼓,获得更大的成功。

  塞尔玛显然是后者。虽然最开始,她也充满了痛苦、悔恨,用酗酒来逃避这场意外,不过最终她还是选择了改变。

  为了唤醒儿子,塞尔玛决定完成儿子曾写下的心愿,并且通过视频的方式让病床上的儿子见证自己的改变,从而把“沉睡”的他拉回现实。虽然她不知道这样做是否能让儿子苏醒,但是却是一个救赎的开始。

  这些心愿的完成构成了整部书最精彩的部分。完成一个青春期少年的心愿让人充满了期待,首先就是因为这些心愿让人捉摸不透,甚至有些尴尬。

  比如从法国飞到日本去旅游,在居酒屋里喝清酒,又比如去跑一次“彩虹跑”,完成半程马拉松,和他的足球教练训练,以及和他倾慕的女孩伊莎交流,与偶像合影拿到签名等等。

  正是因为尝试了妈妈这个年纪不可能尝试的事情,塞尔玛的心态在改变,变得年轻,变得愿意去理解和接受世界。

  也许你会问,难道我们要期望用意外来审视生活吗?不,我们可以做的是,假设某种意外情境,和自己进行深层次对话,审视自己的生活和价值。通过这样的思考,也许我们会发现自己内心的某种悸动,发生改变。

03 永远抱着希望,永远期待改变

  当意外降临时,人力就会显得如此渺小。患新冠肺炎面临死亡的病人、天降横祸砸下来的广告招牌等等,我们会因为这些不可预知的事情决定不社交了、出门了吗?

  当然不,我们决定不了下一秒的意外,却可以在事前多一些安全防护,在事后做自己力所能及的事情,把意外带来的伤害降到最低。

  因为只有始终抱有希望,奇迹之门才有可能打开。就像全力抢救病患一样,生的希望会越来越多。

  也许你已经猜到,小说的最后是个好结果,也正因为如此,妈妈所做的一切都有了意义。

  然而,生活不是小说,不可能一切都能够遂人心愿。不过我想,即使儿子未能苏醒,伤心的妈妈也在完成儿子心愿的过程中,也看到了生活的无限可能,这或许能成为她开启下一段生活的过渡。

  永远抱着希望,永远期待改变,就是我们面对意外时最积极也最有效的态度。

  《奇迹病房》读后感(四):在拯救孩子的过程中完成自我救赎,这个妈妈酷毙了

  文/欧阳欣

  《奇迹病房》是一本在法兰克福书展引发广泛关注,让出版界一见钟情的小说,它热销法国、英国、日本、意大利等20多个国家,受到家长和孩子们的一致好评。

  作者朱利安·桑德勒尔是法国新晋畅销书作家,她用独特的思维面对死亡,给读者带来了别具一格的小说,通过一个故事,两个叙述口吻,为许多僵化的亲子关系指出了一条明路。

绝望母亲的意外发现,踏上为儿子圆梦的道路

  10点32分,塞尔玛永远不会忘记这个时刻。这是她儿子路易出车祸的时间,当时她忙着接上司的电话,来不及照看12岁的路易,只得眼睁睁看着玩滑板的儿子被大卡车撞翻。

  路易陷入深度昏迷,他躺在医院的病房中靠机器维持生命,医生甚至给塞尔玛下了最后通牒,如果一个月后路易没有苏醒,那么建议放弃治疗。

  绝望的塞尔玛在路易出车祸后为了转移自己的注意力,不让自己过度悲伤,依然继续奋战在职场上,然而公司里所有人都没有察觉到塞尔玛的异常,塞尔玛的上司一如既往地压榨着她,塞尔玛忍无可忍,给了上司一巴掌后,辞职,终于离开了让她痛恨已久的工作。

  后来,塞尔玛在整理儿子的房间时,发现路易的日记本,上面写着:我心爱珍贵的奇迹笔记本,我要告诉你在我死之前所有我想尝试的经历,他们都是我的奇迹,这有点像梦想清单,但又不接近像,因为我只会写下可能实现的事情。

  因为涉及到儿子的隐私,塞尔玛犹豫着到底要不要看,沉思良久她决定打开这本奇迹笔记本,仔细阅读儿子的梦想清单。

  儿子因为车祸至今没有苏醒,他很可能一辈子都没有办法实现这些梦想了,塞尔玛突然有了一个疯狂的想法:与其在病房里守着儿子,不如自己亲身去体验儿子在笔记本上梦想的每一种经历,然后把每一次尝试都拍下来,带到路易的病房以激励他快快醒来。

  这种想法似乎很荒谬,一个三十多奔四十的女人亲身体验青春期的儿子的梦想,她真的能完成青少年那需要活力和精力的梦想吗?塞尔玛怀着对自己的怀疑上路,一项一项去完成,无论儿子的想法有多荒谬,比如说摸数学老师的胸,她也遵照执行。

  塞尔玛把这一切都用摄影机拍了下来,并且亲自播放给儿子看,路易却依然没有苏醒。塞尔玛没有放弃,坚持到了最后一天,迎来了路易睁眼。

在拯救孩子的过程中完成自我救赎,这个妈妈酷毙了

  塞尔玛意外发现儿子的奇迹笔记本,并阅读了笔记本里的内容。一开始她并没有屈从笔记本的召唤去实现儿子的梦想,而是把它放回原处,静下心来去想应该采取何种行动。

  然而第二天,一个疯狂的想法在塞尔玛的脑袋里盘旋,她决定亲自去实现儿子的梦想,把那些路易因为陷入昏迷而错失的一切,都展示给他看,让路易垂涎三尺,从而产生活下去的愿望。

  说干就干,塞尔玛马上买了一张去东京的高价票,踏上了前往日本的旅程。她根据儿子的指示,和老母亲一起做了许多疯狂的事情,比如说在明治神宫参加一场传统婚礼,闭上眼睛任由涉谷十字路口的人潮推动着自己前进,让明星纹身师友友为自己纹身等等只有年轻人才会干的疯狂事儿。

  虽然路易笔记本里的一切对于塞尔玛而言,似乎是荒谬的,有些甚至是不好实现的,比如摸某个老师的胸,在课堂上脱光衣服。但塞尔玛都坚持完成并拍摄下来,并播放给她的儿子看。

  因为塞尔玛的疯狂举动,她将音响设备带到医院为路易播放了自己的奇遇,所以护士夏洛特给路易的病房取了一个名字,叫奇迹病房。

  在为儿子实现梦想清单的每一个项目的同时,赛尔玛逐渐从之前的生活中脱离出来,她的人生不再仅仅只有工作,她开始交新的朋友,参加各种体育活动,从足球到彩色跑,再到参加派对马拉松,忙得不亦乐乎。她的生活状态也从绝望变得积极乐观起来,每天满怀希望地为孩子实现梦想,日子过得充实而又有意义。塞尔玛相信,路易一定会醒来的,虽然医生给的检测信息都不太乐观,但在塞尔玛看来那些轻微的抽搐都是路易要苏醒的征兆。

  倒数第二天,路易的梦想清单只剩最后两项了。其中是路易希望弄清楚自己的爸爸是谁,并且跟他见一面。这是塞尔玛一直不愿意面对的事情,她和路易的爸爸马修有过一段快乐的时光,但她却是在不知情的情况下当了小三。显然马修是个渣男,他对塞尔玛做的一切让她无法面对。

  但为了实现路易的梦想,塞尔玛硬着头皮去见了马修,没说一句话,见一面,完成任务转头就跑。而这时医院那边传来消息,路易醒了,塞尔玛喜极而泣。

  对于塞尔玛而言,为儿子实现梦想的路上有很多艰难,但真正难的事情是要面对自己不堪的被欺骗的过去,那是一辈子都无法释怀的痛楚。因为路易的梦想,她不得不面对,但当她面对后,便发现似乎这一切也并不是那么困难。

  塞尔玛在实现路易梦想的路上救赎了自己,让自己重新活过,直面过去的伤痛,迎接新的挑战。她不再是当初那个为工作四处奔忙,没有自己时间的塞尔玛,成为一个对生活充满希望和热情,愿意真正花时间陪伴孩子成长的母亲。

僵化的亲子关系,也许做到这几点就能够改善

  塞尔玛在实现孩子梦想的过程中也在反思自己与路易的关系,亲身体会路易的生活,感受这个小年轻内心的挣扎和痛苦。越执行梦想清单,她越了解路易,也越了解自己。

  塞尔玛对路易的爱一直没有改变,但表达方式却在实现梦想的道路上发生了改变。她和孩子的关系也越来越亲近,这点可以从书中路易的自白看出,他对妈妈为他实现梦想的酷酷行为感到高兴。

  或许作为读者的我们,能够从塞尔玛拯救孩子的经历中获得一些与孩子相处的技巧。也许通过这些技巧,我们能够更好地改善与孩子的关系,促进孩子更健康成长。

  1.学会倾听孩子的声音,让相处模式年轻化

  塞尔玛意外发现儿子的梦想清单,为了拯救儿子,开始以儿子的方式去实现他的梦想。从前忙于工作的她,对儿子的成长近乎缺席。而这一次她几乎零距离接近孩子的梦想,去体验他的生活。这种体验,让她更理解孩子的行为处事方式,更知道如果孩子苏醒后,他该如何与之相处。

  在现实生活中,很多家长都像塞尔玛一样忙于工作,忽略孩子的成长,以为他们提供稳定的生活,丰富的物质条件,就足够了,却忘记了精神上的关爱和交流,才是孩子真正需要的。

美国著名心理学家帕蒂·惠芙乐在《倾听孩子》一书中这样写道:作为倾听者,你的最终目标不是让对方感觉好一些,凭感觉指导行动是不可靠的;宏观上看问题,感觉如何也不是最重要的。你的目标是通过倾听对方,给对方尊重,最终帮助他充分发挥出聪明才智。

  学会倾听,并且将相处模式年轻化,亲身体会孩子的遭遇,或许是心理学家帕蒂所说的给对方尊重。如果为人父母,总是居高临下地倾听孩子的声音,那么就不能真正深切的体会孩子所处的高度的困境,更不可能为他提供切实帮助,甚至会越帮越忙,让自己与孩子的隔阂越来越大。

  2.你敢面对,孩子才能勇敢面对

  塞尔玛一直不愿意面对路易的父亲马修,马修给她造成了巨大伤害,但在儿子的梦想清单中,却列出了见马修的要求。塞尔玛决定执行到底,哪怕见马修会给自己带来巨大的伤痛,也决定要面对,她遵守自己对儿子的诺言。

  塞尔玛的努力让我们知道,作为家长,需要比孩子勇敢,做出表率,才能让孩子知道,这个世界上一切困难都是可以解决的,只要你勇敢面对。

  很多家长总是在逃避问题,他们的这种消极情绪常常感染孩子,让孩子的畏难情节日益严重,但这些家长因为缺乏倾听,并不知道问题很有可能出现在自己身上,一味地责怪孩子,使得情况愈发严重。

  看过一个故事,讲述的是一个妈妈很害怕虫子,任何虫子都能够引发她的尖叫,然而她的小女儿对虫子还没有产生恐惧的心理。这位妈妈非常不希望把自己的恐惧传递给孩子,压抑着自己内心的慌张,当着孩子的面徒手抓起一只菜青虫,并且若无其事地给4岁的孩子科普关于菜青虫的知识。

  我很佩服这个妈妈的勇气,当年读这个故事的时候,就想着如果有一天,我要是也有自己的孩子,也要想她一样,学会控制自己的恐惧,给孩子树立一个勇敢的榜样。

  3.要生存,更要生活

  在路易出事前,塞尔玛是一个十足的工作狂,她几乎无时不刻都在处理工作,哪怕是陪孩子去看外婆的路上也一直在跟老板通电话,以至于路易出车祸昏迷。

  塞尔玛因为生存而放弃基本生活,一味奔波忙碌,不曾想因为工作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常常缺位,所以当她看到奇迹笔记本的时候带着点惊讶,她第一次知道儿子路易的想法,第一次明白原来路易是这般充满活力。

  路易的笔记本让塞尔玛找回了生活,在实现路易的梦想清单时,塞尔玛第一次回归生活,开始有了工作以外的可以交流的朋友,和妈妈的关系更加亲密,更重要的是她接近路易的内心,也更明白自己理想的生活究竟是怎么的。换句话说,塞尔玛在拯救儿子的过程中,也治愈了自己。

  生存确实不易,但是如果仅仅是为了生存下去而消磨时光,那是一种浪费,享受人生的各种境遇,体会和孩子一起成长的快乐何尝不是一笔巨大的财富呢?

  《奇迹病房》读后感(五):评小说《奇迹病房》的创作手法及现实意义

  《奇迹病房》是法国新晋畅销书作家朱利安·桑德勒尔的第一部作品,这部小说在法国出版后就大获成功,并热销英国、日本、意大利等20多个国家。那么它的魅力在哪里呢?我们试着从它的创作手法及小说的现实意义方面来做一些解读。

一、故事梗概

  主角塞尔玛是一个四十岁的单亲妈妈,在她的生命中有两样最重要的东西,一样是工作,一样就是十二岁半的儿子路易。而一场意外的车祸之后,她失去了工作,路易也陷入深度昏迷,躺在医院的病房中靠机器维持生命。

  伤心绝望的塞尔玛在回家整理路易房间的时候发现了一个笔记本。路易在上面写道:我心爱、珍贵的奇迹笔记本,我要告诉你在我死之前所有我想尝试的经历,它们都是我的奇迹,这有点像梦想清单,但又不接近像,因为我只会写下可能实现的事情。塞尔玛从来不知道儿子曾写下过这样的文字。理智的塞尔玛突然有了一个疯狂的想法:她要去亲身体验儿子在笔记本上梦想的每一种经历,要把每一次尝试都拍摄下来带到路易的病房。

  故事就围绕着塞尔玛体验路易的梦想展开,最后奇迹发生了……

二、创作手法

  这是一部12万多字的长篇小说,可我在拿到书之后几乎一口气看完了。从故事内容来看,母亲努力唤醒在医学上几乎被判“死刑”的植物人孩子,创造爱的奇迹。这样的桥段创意并不十分新鲜,甚至有些俗套。但是不得不说,作者真是一个设置悬念的高手,吸引读者在看似俗套的故事里体验一次又一次的跌宕起伏之感。

  1、充满悬念的开头

  在故事的开始“那一天大概就是这样开始的,它即将成为我一生中最糟糕的一天”,这句话挑起了悬念,引发了读者的疑问,从而单刀直入地进入故事主线。这种开门见山地制造悬念的方式,是小说吸引人的基本原则。就如名著《安娜·卡列尼娜》的开头“幸福的家庭都是相似的;不幸的家庭各有各的不幸。奥布朗斯基家里,一切都混乱了。妻子发觉了丈夫和他们家从前的一个法国女家庭教师有暧昧关系……”成功地激起了读者的猎奇心理。

  2、一个又一个的困境设置

  在接下来的情节展开中,作者很快揭开了开头设置的悬念的谜底,周六的造成儿子路易在和小说中的我“塞尔玛”前往车站的路途中被一辆卡车撞倒了。这个谜底同时也是小说设置的一大困境,天呐,主角塞尔玛该怎么办?

  而在路易被撞倒前,塞尔玛本可以叫住儿子让他慢一点或许就可以避免悲剧,但是一念之差她没有发出任何声音。因为当时她接到公司上级的电话,又不想在上级面前流露一丝一毫的母亲角色的情感以免影响自己的升职加薪。这一系列的描写很容易引起读者的共情,为了工作而忽略孩子甚至嫌孩子烦的经历,可能绝大多数的职场妈妈都有过。而这时候读者可能比故事主角还要着急,她接下来会怎么办,会发生什么?

  路易被送到医院之后,经过一番诊疗,医生告诉塞尔玛他陷入了深度昏迷,塞尔玛几近崩溃。她会怎么做呢?按照故事的套路,应该是接下来的每一天伟大的母亲守着昏迷的儿子,直到有一天儿子感应到母亲的爱,奇迹般地清醒过来。然而塞尔玛在周日晚上回到家之后,居然几乎彻夜在做第二天要给大老板的报告,这种情节超乎意料却又符合逻辑。塞尔玛既需要工作维持生活、支付医疗费用,也需要用工作麻痹自己的思绪。她给自己接下来的生活定下了两个目标:一个是让路易醒过来,一个是跟以前一样继续职业生涯。

  然而第二个目标很快就在第二天的报告会上打了水漂,原因就是大老板堂而皇之的性别歧视,他告诉塞尔玛她应该少花一点时间照顾孩子,多花一点时间做报告。这时候,一直跟着故事发展前进的读者几乎就能与塞尔玛的情绪产生深层次的共鸣,那是出离的愤怒。于是塞尔玛给大老板的那一巴掌,让读者感到了由衷地爽。但同时也产生了一个新的困境,失去工作的塞尔玛该怎么办?峰回路转,很快在塞尔玛找到律师拿出十几条能证明公司内部存在性别歧视的录音之后,读者又松了一口气。可以说这个小困境设置得非常巧妙,让读者能体验到情节的跌宕起伏,由此更被深深吸引。

  在这个支线困境之后,又回到主线困境,路易的昏迷。而且这时候医生给出了一个期限,30天。如果30天内路易没有醒过来,医院就打算撤掉维持生命的机器了!在原有的基础上,给这个困境还加了一个时限,更加强了紧张感。走投无路的塞尔玛在路易房间里发现了一本笔记本,上面是一些路易想尝试的事,于是塞尔玛决定替儿子去尝试这些事,并把视频给儿子看。这种解决手法就没有落入俗套,让读者无法看头知尾,从而达到了新奇的效果。

  那么一个十二岁半的青春期男孩会有哪些梦想呢?一个四十岁的母亲去做十二岁半的儿子想尝试的事又会产生怎样的戏剧效果呢?一个又一个的悬念加上后续实现这些梦想的过程中的困境与解决,让整部小说充满了神奇的吸引力。

  3、视角转换

  《奇迹病房》这部小说主要采用的是第一人称叙事的方式,以我“塞尔玛”的视角展开描写整个故事,这种方式的好处是容易拉近和读者的距离,使读者进入“我”这个角色,产生深度的共情,让读者沉浸在小说的阅读中,体验更好。但是这种叙事方式也会有一定的局限性,因为只能从“我”的角度进行描述和评论,很多不在“我”身边发生的事情不好描述,而那些事可能对整个故事的展开和推动又很重要。

  所以在这部小说了加了一个视角,就是儿子路易的视角。虽然他陷入了昏迷,但是仍然有意识,这点在虚构小说中也是完全合理的。在路易的视角中,比较完整地还原了车祸发生当天的情景,我们了解到路易为何在塞尔玛打电话时感到生气以及飞快地滑滑板最终被卡车撞倒,对孩子多了一份理解,而不是只从家长角度看到路易的叛逆。另外,陷入昏迷的路易意识居然是清醒的,但是医生居然说他毫无意识,30天后要撤掉机器,路易会不会被错误地对待导致真的死亡,这些都引发了读者的紧张和担心,同时也更期待塞尔玛那边能够尽快完成路易的心愿,看看奇迹是否会发生。

  总之,这种辅助的视角转换很好地弥补了第一人称叙事的缺陷,让小说的结构更加完整,情节更加饱满。

三、现实意义

  悬念的设置,纯熟的创作手法,让读者在阅读时精神会处于相对集中的状态,不停邂逅意外之喜,这是优秀小说的要素之一。除此之外,让读者在沉浸故事的同时,能被其中的一些点触动,联系自己的实际生活,引发思考,这是另一个要素:现实意义。这部小说给我触动的点挺多的,我挑选其中一些分享。

  1、奇迹是什么?

  在汉语词典的解释中,奇迹是指想象不到的不平凡的事情。这种想象不到的不平凡意味着在常理的推测下几乎是没有可能发生的。也就是说奇迹的本质是一个极低概率的事件。就如小说中路易的病情,在医学上诊断几乎没有可能醒过来的情况下,他醒过来了就是一个奇迹。

  很多人说奇迹是努力的结果,但事实上是,努力了并不一定有结果,因为那是一个极偶然的事件,最大的可能就是你努力了但是并没有奇迹发生。所以我觉得奇迹是一个信念,就是你愿意拼尽所有去赌那一个微乎其微的概率。从理智的权衡上来说,我们一般不会做出这样的选择,但是加入爱这个因素之后,就变得不可预测了。

  我们作为旁观者知道主角最终会赌赢,但是如果在生活中面对类似的问题的时候,我会问自己我会去相信这个奇迹吗?我会破釜沉舟、倾尽所有去赌一个未知吗?所以我由衷地钦佩那些为了一个信念敢于付出所有的人,他们是这个凡世的英雄。

  2、工作与生活的平衡

  工作与生活能做到完美的平衡是很多人的梦想,现实却是我们不得不常常在工作和生活中做出一次又一次的选择。半年没回家看父母,刚回到家却接到公司的电话有紧急情况要处理,选择留下还是回办公室?孩子发烧,一个关乎升职加薪的项目就要收尾,又怎么做?和新婚妻子度蜜月,上司一个接一个的夺命连环Call,挂断还是接起?

  也许大多数时候,我们会像塞尔玛那样,让身边的孩子不要吵闹,接起上司电话,努力维持自己的职业形象。出于种种现实原因,我们也许在一次次小的选择中,都会向工作那端靠拢。在意外发生之前,我们永远不会觉得这样的选择有什么问题。而当意外发生之后,我们才知道生命中有一些“缺席”,永远没有第二次机会。

  在意外发生之后,塞尔玛以为自己失去工作一定会感觉糟糕至极,事实上,她却感觉肩上的担子轻了。有些事的极端糟糕情况,也许真的只存在于我们的想象中。工作,少了谁都无所谓;世界,少了谁都能运转;可能唯独你的至亲,对他们来说,你是他们的世界。

  3、福,祸之所倚;祸,福之所倚

  路易的意外对塞尔玛来说真的是灭顶之灾,但是也正是这次意外成了塞尔玛人生的分水岭。在这次意外之前,活了四十年的塞尔玛的生活中只有工作和儿子,没有自己、没有爱情、没有任何其他。而这次意外迫使她的人生轨迹彻底转向,她在尝试儿子梦想的过程中,找到了自己、收获了爱情。

  正所谓“福,祸之所倚;祸,福之所倚”,从一件糟糕至极的事情中找到正面的部分,是一种智慧,也是上天给我们的考验。

  4、亲情,是永远的坚实后盾

  在路易出事之前,塞尔玛和母亲的关系并不好,把每月一次跟母亲的共同午餐视为酷刑。在事故发生后,母亲赶来医院的第一时间也是嘶吼、指责塞尔玛,不断地批评她。然而这个母亲依然因为担心她而在大楼的台阶上整整等了一晚上;在她心灰意冷痛苦自责的时候,告诉她自己为有这样的女儿而骄傲;在得知她去东京实现外孙的梦想时,担心她一个人出意外,坐12小时的经济舱偷偷地跟在她后面……

  不管我们的年龄多大,在父母的眼中却永远都是孩子。这句话真的一点错都没有。而无论父母在我们眼中有多老、多弱,却永远是我们最坚实的后盾。塞尔玛在实现儿子梦想、创造奇迹的过程中,也与母亲达成了和解。在这个过程中,她也才更了解到一个母亲的心。她爱儿子路易,而自己的母亲也像自己爱路易一样爱着自己。

  这个世界很糟糕,可你终究会爱上它!因为糟糕之外,还有很多真实的美好。这就是《奇迹病房》留给我们的现实启发。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