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我只有你》经典读后感有感
《而我只有你》是一本由(法)让-巴普蒂斯特·安德烈(Jean-Baptiste And著作,湖南文艺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45.00元,页数:192,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而我只有你》读后感(一):而我只有你
看完这本书,我感觉自己的心灵受到了震撼和洗礼,我深深地被这本书所感动。本书中天真烂漫的孩子——贝壳,对一切都充满了好奇,充满了希望。 本书就像是一个美丽的童话故事,书中有“我”的女王——薇薇安,一个美丽的,富有想象力的女孩子。有美丽的森林,靓丽的星空,还有“我”天马行空的精神世界,好像全世界都为我服务一样。 谁还没有过一个充满乐趣的童年呢?谁还没有一个自己的秘密基地,不想被大人所知晓呢? 我与女王在丛林间追逐、嬉戏,提前庆祝我的生日,一起去探险美丽的壁画石洞。在小屋里一起看星空,我还想着规划我们的未来。 想象了好几种方式来划分房间格局,这里是卧室,那里是客厅,还要有我最心爱的,可以看着黑色屏幕一连好几天的电视机,还可以设计一个能看到星星的玻璃屋顶。 作者是法国知名电影导演,编剧,兼作家——让·巴普蒂斯特·安德烈。我曾看过他导的电影——《微不足道》,真是一波三折,毫无破绽的剧情,一切都是神转折。令我不得不佩服编剧的神奇脑洞。 作者的电影很精彩,这本他的第一本小说,也同样毫不逊色。 作者文笔优美,心思细腻,语言生动形象,妙笔生花,细节刻画到位,真正的写出了一个稍微“不正常”的孩子丰富的内心世界,属实令人佩服。 是他那丰富的语言功底,将书中的一切都变的活了起来,森林中的一花,一草一木,都仿佛在衬托着孩子们的开心乐园。 有时候读着读着不禁想捧腹大笑,但又觉得有点心酸,正所谓,笑着笑着,突然就湿了眼眶。也常常被作者的幽默笔触深深地所折服。 作者更注重写我真正的内心想法,将我的性格淋漓尽致的展现出来。 “我只能体会当下的感觉,如果弄伤了自己,我会哭;如果嘴里嚼着糖果,我会感到很幸福。” “我的脑袋很大,比其他人都大。但这个世界太小,我不知道怎么样可以把这么大的东西塞进这么小的世界里。” 这本书献给那些未曾被治愈的童年,写给曾经是孩子的大人,值得我们一看。
《而我只有你》读后感(二):而我只有你
这是一个关于友谊的故事! 在这个世界上有形形色色的人和事,每个人会遭遇的事情都不一样。不管我们生来是何样的人,生在何种家庭,我们都是与众不同的自己!
《而我只有你》可以说是一个简单的故事。故事里的每一个人,也都有他们自己的经历。作为主角的“我“可能在智力方面是有所欠缺的一个人,但“我“仍然有正常的情感,也有朋友,并没有觉得有什么不同。即使没有上学,在父亲的加油站帮忙,“我“也觉得生活的平和,可是成长是需要付出代价的。在一次离家出走的过程中,“我“遇到了一位朋友薇薇安。“我们“是在大自然中相遇,也是在大自然中玩耍,在这样的清静当中,两个人成为了朋友。朋友与朋友之间也有相互的秘密。虽然故事中没有详细的提到薇薇安的家庭情况,但在最后的字里行间中,似乎让读者可以看出一些端倪。 其实类似于这样的治愈系小说,我读过好多,比如说《偷影子的人》,《追风筝的人》,每一个故事都是直击心灵的,并且在这些故事里可以感悟到人类珍贵的东西,有的是爱,有的是希望!《而我只有你》里我看到的是两个人纯真的友谊,没有任何的外在物质,两个人互相治疗单纯的情谊,或许两个人本来就是孤独的人,两个孤独的人在山野上相互给予温暖。 最后也是对于朋友的信任,使“我“走向了死亡,或者这是薇薇安的错,或许是“我“的错,“我“并不能理解薇薇安的玩笑,因为“我“认为只要是薇薇安说的就是对的,因为她是女王。最后最后,“我“可能死了,也可能活着。但对于薇薇安和我,短短的这些相处时光,以及对于家庭和父母的怀念之情,也深深地印在我的脑海中,随着我的离开,渐渐消失…… 作为一本治愈系的故事,书里的人其实都带有一种纯真。就像“我“坚信着薇薇安是不会骗我的, 她就是一位女王,当然也因为如此导致了最终有些悲哀的结局。但作为一位母亲来说,我对于故事中的主角父母也有着深深的同情感。在儿子离家出走的几个月里一直在寻找,在这些时间里,他们的内心肯定也是不安与恐惧的。而且“我“最后也没有回到父母身边,这个结局也让我有一些难过。 虽然是一个简单的故事,读完心情还是略有些沉重的,父母,孩子,朋友,这些人之间的关系,都是要靠双方来维系的。友情或许是脆弱的,但是它仍然在“我“最困难的时候,出现在了“我“的面前!
《而我只有你》读后感(三):而我只有你
这是一个关于友谊的故事! 在这个世界上有形形色色的人和事,每个人会遭遇的事情都不一样。不管我们生来是何样的人,生在何种家庭,我们都是与众不同的自己!
《而我只有你》可以说是一个简单的故事。故事里的每一个人,也都有他们自己的经历。作为主角的“我“可能在智力方面是有所欠缺的一个人,但“我“仍然有正常的情感,也有朋友,并没有觉得有什么不同。即使没有上学,在父亲的加油站帮忙,“我“也觉得生活的平和,可是成长是需要付出代价的。在一次离家出走的过程中,“我“遇到了一位朋友薇薇安。“我们“是在大自然中相遇,也是在大自然中玩耍,在这样的清静当中,两个人成为了朋友。朋友与朋友之间也有相互的秘密。虽然故事中没有详细的提到薇薇安的家庭情况,但在最后的字里行间中,似乎让读者可以看出一些端倪。 其实类似于这样的治愈系小说,我读过好多,比如说《偷影子的人》,《追风筝的人》,每一个故事都是直击心灵的,并且在这些故事里可以感悟到人类珍贵的东西,有的是爱,有的是希望!《而我只有你》里我看到的是两个人纯真的友谊,没有任何的外在物质,两个人互相治疗单纯的情谊,或许两个人本来就是孤独的人,两个孤独的人在山野上相互给予温暖。 最后也是对于朋友的信任,使“我“走向了死亡,或者这是薇薇安的错,或许是“我“的错,“我“并不能理解薇薇安的玩笑,因为“我“认为只要是薇薇安说的就是对的,因为她是女王。最后最后,“我“可能死了,也可能活着。但对于薇薇安和我,短短的这些相处时光,以及对于家庭和父母的怀念之情,也深深地印在我的脑海中,随着我的离开,渐渐消失…… 作为一本治愈系的故事,书里的人其实都带有一种纯真。就像“我“坚信着薇薇安是不会骗我的, 她就是一位女王,当然也因为如此导致了最终有些悲哀的结局。但作为一位母亲来说,我对于故事中的主角父母也有着深深的同情感。在儿子离家出走的几个月里一直在寻找,在这些时间里,他们的内心肯定也是不安与恐惧的。而且“我“最后也没有回到父母身边,这个结局也让我有一些难过。 虽然是一个简单的故事,读完心情还是略有些沉重的,父母,孩子,朋友,这些人之间的关系,都是要靠双方来维系的。友情或许是脆弱的,但是它仍然在“我“最困难的时候,出现在了“我“的面前!
《而我只有你》读后感(四):你是我的BUG
最近和一句话挺有缘的,总是在不同的情景看到, “ 有的人用童年治愈一生,有的人用一生治愈童年。”
关于童年,关于治愈的故事看了很多,法国知名导演让-巴普蒂斯特·安德烈的这本处女作《而我只有你》讲述了一个很特别的童年。
12岁的小男孩贝壳是个与众不同的孩子,其实我们生活中每一个这么大的孩子都很与众不同,如果说他们有什么相同之处的话就是他们都渴望成长,渴望得到大人的认同。在这一点上贝壳也不例外,为此他做了一个伟大的决定,他要去参军。战争可以让人成长,这似乎是所有生物的共识。
万事开头难,当他艰难的走出他的万里长征第一步之后他发现了现实和梦想的差距,似曾相识的高原,神秘莫测的山脉,世界一片寂静。清晨的阳光流淌在高原上,唤醒了他,微风在草地上吹过,带来了他的女王,这是1965 年的夏天,他会一直记得。
这本书原名《MA REINE》直译过来是《我的女王》,我还挺喜欢这个名字的,小男孩的梦想多是将军,小女孩的梦想多是公主,想做女王的小女孩一定是特别的,不同于公主的单纯善良、骄傲任性,有点自我,有点克制,有点像古时的王上自称寡人,注定了孤独冷情。
薇薇安是一个精瘦的小女孩,留着寸头,脑门前飘着一缕长金发。她有一双闪亮的眼睛,说话的声音像高原的风声一样,这个普通的清晨给她带来了她忠实的臣民,从这一天开始他们拥有彼此。
拥有一个人是什么样的感受?大多数人终其一生只能拥有自己,甚至连自己也不曾拥有。而我只有你是一种什么样的境况?如果我连自己都不曾拥有,我怎么会拥有你?
我是女王,是高原和山峰的女王,从今天起也是你的女王。
我的女王,你整拥有这整个世界,而我只有你。
其实我的一生原本一无所有,有了你我才有了全世界。
我的所有一切都只为你,可是你是真实存在的么?你的到来是那么美好,你的离去是那么突然,总让我怀疑自己,我最害怕的事就是你只是我想象出来的朋友……
女王和骑士的故事,不管是哪一种可能,都是既浪漫又伤感的。
曾今有个理工生和我讲过一个有趣的小故事,他说我们的社会是一个大的系统,每一个人都是系统里的一段程序,大家各自为政地获取着自己所需,同时拿出一定比例来和亲朋友邻们共享以维持良好的关系。
忽然有一天原本平稳地运行系统出现了一个bug,原本和谐的个体和个体之间可突然有一个特殊的个体出现了,她的出现影响了系统的运行,一时之间自己不重要了,亲故们不重要了,社会系统也都不重要了,你的程序要么空转,要么只为她全功率运行,这就是我们的爱。
你在为爱热血沸腾的时候你会忘记,这是一个bug,而bug的出现是为了被修复。也许正是因为这种宿命才会有那么多人飞蛾扑火义无反顾。
女王遇到危险时骑士总是挺身而出,贝壳也用行动向他的女王证明自己的忠诚,不惜一切代价拯救了他的女王,他感激薇薇安让他变得强大,他自豪自己帮世界找回了女王,让一切恢复原状,他拥有了这个他喜欢的世界。
薇薇安呢?她永远拥有她的骑士,也永远的失去了,但是这一切只是一个开始,很难说这个骑士是成为治愈她今后苦难的太阳还是吞噬她今后阳光的黑洞。
一念天堂一念地狱。
《而我只有你》读后感(五):女王游戏与战争游戏
很小的时候,有过一次离家出走的经历,原因大概是问我妈要零花钱被拒,盛怒之下,我选择夺门而出,跑到了街上。
后来饿了,我就回去了。
小时候的我没有主人公的勇气和行动力,但是拥有过和他一样的冒险的念头和奇妙的幻想。未知的事物永远是那么的迷人,我期盼过某一天打开卧室的柜子门,突然发现里面旋转着一个被五彩缤纷的烟雾缠绕的隧道。我走过隧道,另一边呈现着一个全新的奇妙世界。
在那里,我遇到了一个长发飘飘的小女孩。她很听话,我们头顶蓝天白云,坐在碧绿的草地下,一起玩翻绳➕抽王八。
主人公贝壳在山上遇到的薇薇安是并不是一个小鸟依人的恬静女孩,她是一个有点古灵精怪,又很强势的小女王。她在玩一个“女王游戏”
贝壳很快忘记了离家出走的目的。承认了她的身份,放弃了自己的战争游戏,甘愿扮演她女王游戏的仆人。
女王告诉他,只要遵守约定,不要试图碰触她,试图主动找到她,他们就可以一起在她的领土上探险。只要遵守约定,他们就可以找到一座城堡,一间会变化的房子,一件装满太阳豆的床垫。
贝壳的出走就是要实现自己的梦想,去完成他的“战争游戏”。可面对身着蓝裙子,楚楚动人的薇薇安,情窦初开的他毫无犹豫的选择了服从。
就算天性再强势的男孩,都会拥有为中意的女孩着迷而失去自我的经历。那股不计付出的动力会源源不断的从内心迸发,驱动着你做什么都心甘情愿。因为恋爱使大脑产生的多巴胺是那么愉悦。我们都会贪恋这种愉悦,享受它,怕失去它。
尽管理智会提醒你,失去会很难受,但是没切身经历过迷人的危险,你会抑制不住的全身心投入,把“她”当作全部的精神寄托。
贝壳在难过的时候被小女王告诫要停止哭泣。贝壳抹掉眼泪,无条件执行着命令。并且以后再也没哭泣过,他沉迷于女王游戏中,快乐着,兴奋着。
暑假结束,薇薇安离开了家乡,回到了学校。
自此以后,和薇薇安相遇的经历,占据贝壳内心的全部世界,他经历了想念,等待,期盼……
由于特殊的身体状况,贝壳一直存在交际障碍。回顾往昔,只有读正常学校的的时候认识了唯一的朋友,理查德。由于理查德的犹太人身份,他亦在学校里遭受了人情冷漠,所以闲暇时刻,两个人都喜欢留在屋里,不喜欢出去面对别人。就这样,同病相怜的他们顺理成章的成为了一对儿难兄难弟。后来理查德遭到了其他同学的种族侮辱,离开了学校。
他第一次经历了失去,失去了唯一的交际。
其他人的生活是那么的多元有趣。他的生活围绕在加油站的,围绕着羊群,是那么的枯燥无味。
他只剩下薇薇安,他的女王。
作品原名《my queen 》翻译成《而我只有你》很有诗美感,很符合纯爱主题。
本书的译文真的很棒,行文语序十分符合国内读者习惯,完全没有翻译腔,故而端起书后,我的阅读过程很流畅,一气呵成,阅毕只消耗了一个小时。如果不是人名地名的生僻,读者读着我甚至可能会忘记这是一本法国人的小说。
另外让我意外的是,作者让-巴普蒂斯特-安德列竟然拍过恐怖片。那个有名的《dead end》就是他的杰作。不知道他跨行写小说是不是玩票性质,如果是,既然得了新人奖应该会继续玩下去,如果不是,那可以说他成功为自己的创作才能延拓一个新领域。
小说的节奏很平缓,没有过度的煽情,没有多余的旁白,作者把贝壳这个特殊男孩的心理活动塑造的的非常传神,随着主人公的命运变化,文风依然保持着波澜不惊,缓缓的,平静的将读者被深深带入主人公的视角,体会他的孤独,希望,失望,处处激发你内心的恻隐,也提醒你去珍惜所拥有的“现状”。
《而我只有你》读后感(六):《而我只有你》|没做过疯狂的事儿,不算青春
回顾多年前,多少会被少不经事的自己逗笑。长大后,虽然觉得有些事做的无厘头,但还是很感谢当年那个冲动又莽撞的自己,正是因为身上那份纯粹与直率,才真切体会到青春特有的美好。
小时候脾气倔的很,常常和父母吵架。一言不合摔门而走,一走就是半天,有时真的想这样一走了之。当时,院子里如我这般气血方刚的少年比比皆是。十三,四岁的年纪不知天高地厚,妄想赶快长大,这样便可以躲过父母的唠叨…… 那时候,我们都处在一个情绪极不稳定的状态。我们有自己的想法,却常被长辈压制,总觉得我们还是孩子,要按他们规定好的人生轨迹行走。现在想来,这也是中式教育的可悲之处。孩子不允许有任何忤逆父母的行为,否则会被贴上“坏孩子”的标签。可是,这“好坏”之分的界限谁又能说的清楚呢?
记得某次老师打电话和大人告状,说我在学校欺负同学。父母不分青红皂白,直接男女混合双打。当时只觉晴天霹雳,心想为什么不能听我解释?单凭老师的一句话就怀疑自己的孩子呢?带着委屈和不甘,我决定离家出走。
说是离家出走,其实身无分文。一瘸一拐的从家门溜出去,发誓再也不回这个鬼地方。明明我也算半个大人了,还这样暴打我,真的是不给我面子。接着在楼下徘徊了一阵,坐小伙伴爸爸的车出去兜风,大概玩到晚上十点才回来。 这次可真把他们急坏了。我妈看见我一把扯着我的手开始哭,搞得我当场懵掉。后来长大,她才和我说,冷静后觉得她和我爸是做的不对,想找我谈话,谁知道哪里都没看见我,真的以为我离家出走,不回来了。(内心无语)
至此有关我“离家出走”的消息不胫而走,从此我便成为家喻户晓的人物。大人眼中,都不希望自己的孩子和我玩,怕我带坏了。可看见从同龄人眼中流露出来的那种崇拜的目光,搞得我也老脸一红(实际根本就没有离家出走)。经过此次乌龙事件,之前在班里欺负过我的“小混混”有事没事就会围在我身边,追问我,离家出走是一种什么样的感受?是不是被父母接回来,从此翻身农奴把歌唱?我…… 为什么提到我的过去呢。因为这本书让我想起了曾经那段‘光辉岁月’。 《而我只有你》讲述的也是一名12岁的少年离家出走的故事。与我不同的是,这个少年拥有语言障碍,没有办法表达自己内心的想法。曾被同学嘲笑,被老师劝到念特殊学校。后来中途辍学,跟着父母在加油站干活。这个不善言辞的少年,其实可以洞察到许多大人察觉不到的细节。他们总以为他什么都不懂,只不过是他不愿说。因为说了,也不一定会有人听。
远嫁探亲的姐姐,得知弟弟的消息。打算把这名少年带走,她认为弟弟应该有属于自己的人生,他应该有自己的社交圈子,而不是一辈子待在父母身边。可这名少年,却哪也不想去,他更希望自己可以上战场(虽然他不懂打仗是什么。),某天夜晚他从家逃走,爬到了对面的高原上,并在那里度过了几个月的时光。 而这一切似乎就像一场梦境。 先是遇见了一名自称是这片高原女王的薇薇安。她有着一头好看的金发,瘦瘦的,有点高傲。她问少年是否愿意做她的仆人?并与少年约定不问家住何处,不许去找她,不许和她有肢体接触,只能在原地等她…… 他们在一起玩耍、一起数夜晚的星星、薇薇安带少年去看生日礼物、为少年通风报信、一起躲避警察的搜捕……
就在少年想和薇薇安永远在一起的时候,薇薇安留了封信不辞而别…… 在成长的过程中,一定会有美丽的谎言,初衷都是美好的。但,一旦谎言被戳破,我们是否可以继续接受对方呢?薇薇安也是一名苦命的孩子,她的家庭重组,她甚至不喜欢自己的家庭。遇见少年的同时何尝不是遇见了另外一个自己?
《而我只有你》这本书,语言非常优美,里面一些句子很容易让人联想到某些场景。可能是自己曾经经历过的,那些隐藏在心底角落里,绝不轻易露出的小心思。是童年里的黄粱一梦,是两小无猜的单纯,可这些随着时间推移,总有一天是要去面对的。这本书更像是一本成人童话,正如书封上的那句话:每个人都与众不同,重要的是找到最适合自己的差异性。
当你问我要对当年的自己说什么?我想除了感谢,就是原谅不成熟的自己和在成长中的大人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