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非普通读者》的读后感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读后感 >

《非普通读者》的读后感10篇

2018-06-07 21:58:01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非普通读者》的读后感10篇

  《非普通读者》是一本由[英] 艾伦·贝内特著作,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理想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36.00元,页数:240,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大家能有帮助

  《非普通读者》读后感(一):普通读者与《非普通读者》

  版权作者所有,任何形式转载请联系作者。

  作者:王小刀(来自豆瓣)

  来源:https://www.douban.com/note/617244922/

  今天是世界读书日,我读完了《非普通读者》的最后几页。

  读到结尾处,故事告终时,这是一个虚构的故事的真相不言自明。而故事的主人公,就是英国女王伊丽莎白二世。作者艾伦·贝内特的构思颇为有趣选择了万人之上的女王作为本书的主人公,即是那位“非普通读者”。而作为普通读者的我,则一直怀着好奇的心,猜想这个故事其中有多少和女王的真实生活相吻合的部分呢?

  在书中,普通读者与非普通读者一道完成了一次愉快舒心阅读旅程。女王从拿起第一本书开始,成为了视读书为生活中不可分割重要部分的“书虫”,而我们呢,则在目睹甚至是见证着女王的“书虫养成记”。而女王身边的人,则或困惑不满于因为爱上了读书,女王不再是原来那个生活刻板单一,仅关心自己职责所在的那个女王。当读书赋予了女王以丰富感情人性时,她身边的人竟然不适应了起来,真是一个活脱脱的英式幽默表达

  不过,真真假假,假假真真,又有何妨。身为普通读者的我们,只要用心观察自己的生活,各自都可书写成一部虚构与非虚构纵横交错文学作品。我们的生活里,除了时时刻发生经验以外,同样存在着臆想中从未发生过的对话、转折、高潮低谷。甚至存在惊人的巧合,存在着梦想照进现实的时刻。

  无论是普通读者还是非普通读者,读书的确在改变着我们的生活。

  对于女王来说,她的感受是这样的:“自己也没有想到,爱上读书之后,她会对其他事情失去兴趣。”“有时她希望自己从没读过书,从没了解过他人的生活。读书把她宠坏了。或者说,读书让她对其他事情失去了兴趣。”

  作为非普通读者的女王,的确在读书经验的积累过程中,呈现出了和普通读者大致趋同的发展路径。比如,阅读品味还是属于自己的最为可信,她开始自主地选择书籍,也从不苦恼于无人可以讨论,她开始记读书笔记,“和自己长篇大论地讨论问题,记下的想法越来越多,笔记本不断增加,涉及的领域也更广泛。”从简单地在书页上做批注,到用笔记本记录碰撞思想,再到“除了思考以外,女王还开始在笔记中描摹她见过的人。所有这些记录的语气都是理性务实的。女王意识到这就是自己的风格,不由得有些欢喜。”在故事的末尾,女王已经读过了巴尔扎克、屠格涅夫、菲尔丁和康拉德的作品。“这些她以前认为太难的书,现在读起来如鱼得水。读书的时候她总是手里拿着铅笔准备做笔记。女王在阅读这些经典作品的过程中,居然也顺便原谅了亨利·詹姆斯,对他的散漫泰然自若。”

  艾伦·贝内特尽量详细贴切叙述女王的阅读故事,让它看起来这么地真实,甚至有些“接地气

  我最为欣赏其中的两句话。一句是:“读书就像一块肌肉,而她已经锻炼出来了。”当我出门时,包里没带上一本随身读物,那一整天过得该是如何地惴惴不安书本犹如我的护身符和定心丸,让我心有所安地度过每一个清晨与夜晚。

  另一句话,“女王拿起笔记本写道:不要将你的生活溶入你读的书。要在书里找你的生活。”读书和看电影一样,都是在体验他者的生活与情感,这是非常好且值得坚持的一件事,丰富心灵感知学习超越平常生活以外的哲思和信念

  这两句话或许是普通读者和非普通读者都能受用的阅读定律。因为阅读这件事,恰好都是我们生活中已经习以为常而又不可割舍的一部分。

  有句话说得很好,如果你喜欢读书,那么很好,继续读吧。如果你不喜欢读书,那也没什么,好好生活便是了。读书并不是一件多么值得骄傲的事情,只是它恰好是我所喜欢且心心念念的事情罢了。

  《非普通读者》读后感(二):《非普通读者》:什么事能迫使英女王退位

  故事一开头,女王被自己那只威尔士短脚狗拐到御膳房外,狗兴许是冲着骨头去的,引着女王看见停在那的流动图书馆。犬吠主人羞,女王磨不开面子,借了两本书,一切从不情不愿开始,女王与书结缘。女王统治帝国半个世纪,瞅着大厦倾,宵小起,心里再苦都不动容,没想到老了老了,好上了读书,又因为喜欢上读书,被迫退位。

  这是本有趣的小书,而有趣是人生最好的礼物。这本小册子跟“哈七”前后脚出版,销量硬是压倒“哈七”一阵子,没看这个故事之前,我真不知道英国人怎么这么犯抽,放着等了多少年的“哈七”大结局不看,去念这么一个故事。等找到书,一晚上就读完了,口感绵柔,可以治疗抑郁,差点忘了罗琳。

  这不是一本治愈系小说,有疗效,全靠作者艾伦·贝内特故事讲得好,打一块“妙趣横生”的匾,给他就对了

  贝内特生长有血有肉的屠夫之家,在牛津大学熏了四年奢侈历史学,留校教书,放弃教职。有血有肉的爷们,端着文史的饭碗,最不该在大学里传道授业,无端凉了一腔热血。他靠讲故事的手艺找饭辙,卖文、做艺,演员编剧小说家都干过,混成英国的国宝级作家。2007年,老贝年近七十,《卫报》评选“最懂女人心男人”,他还能挤上榜单,名列第十七位,凭的就是肚子里一把子风趣体贴

  写这个故事前,贝内特刚从癌症的泥坑里爬出来,跟死神掰过手腕,惨胜,盘算着接下来的日子,每一天都是赚的,心态不同,从此百无禁忌,讲故事的时候抖得都是机灵,又不失英国作家的矜贵。一只碗舀满了生死河里的水,心不乱、手不颤,故事圆满而有张力,就是这个味道不好看就怪了。

  女王在流动图书馆结识诺曼,点诺曼做了自己的读书侍从。细想想,这真是件美差,强过帮厨三千七百多倍。贝内特在书里偷埋了一个哏,帮厨小子诺曼能成为女王的读书侍从,真是因为女王在文化艺术上的知识有限得紧,完全“普通读者”的水平。英国文学史的大拿约翰逊博士定义过“普通读者”,认为文学上修养不高,没有相关出众才能,读书纯为自娱,就是普通读者了。但他也觉得“普通读者”阅读上的识趣没有太多偏见,一篇作品能否流传,最终还是取决普通读者的常识

  阅读水准太普通,不是女王的真实水平。她受过最好的贵族教育,身上能看到克制、谦和从容等很多美德,阅读是她教育中的重要的组成部分,但这种教育并没有引导女王对阅读产生挚爱。或者说,她的身份和她的教育,不允许她有自己过分的嗜好,贝内特不无惋惜地说:“她的工作是让别人感兴趣,而不是自己沉湎其中。”身为女王,她更多的时候就是代表王室的有教养木偶。这其实就是整个故事的平衡点。

  女王一路读下去,越读越美好,越读越轻松(这正好符合老王“越读”的口号),热爱情绪在女王身上浮现,引起身边很多人的不满,因为要读完手边的故事她开始躲避之前勤谨履行的职责。她那位哈佛毕业私人秘书,对诺曼的敌意日趋增加,女王爱读书,成为一个王室危机,放在政治小说里,有这样一个恋栈书本,无心政务的国王,就有一堆阴鸷的权谋家在背后推动政变。

  继续读书,女王迅速变成一个“非普通读者”。她身份太高贵,同样的故事,她很难用平和态度对待,马克斯把女王划做统治阶级,真是丝毫不差。这种差异也让女王反思,她明白了“文字共和国”的意思,在书籍面前感受到冷落(不用面对观者如云的关注),也享受到难得的轻松自在。女王注定是个“非普通读者”,她的经历决定她不可能普通人一样去面对一本书。

  她已经是一个老人了,又统治这个帝国半个世纪之久。她参与了历史,自己就是书中记载的历史,通常阅读所需要的历史背景,是她的日常生活,这是如此难得的心理优势!于是,读过不久之后,女王隐隐发现,自己对很多问题的理解认识,要超过一直指导自己的诺曼。这也算老贝偷偷埋在故事里的一种关于阅读的自负

  冯唐说:文学是“老流氓”的事业。话糙理精。文学是用文字记录的人类生命流转的经验,能结结实实地对抗时间。文学创作,需要童子功,承认天才,很多明事理的老作家,都会让着那些骄矜的年轻人,他们明白,文学创作这件事上,才增一分,气涨十分,装X装不来,菲茨杰拉德刚刚29岁就写好《伟大的盖茨比》,干脆让人没辙。但读书就另当别论了,见识玩意,没时间养着、事情泡着,脸上出不来光。

  博尔赫斯读书成精,他发现人过了四十,看书时角度微变,从仰视变成平视或俯视,这个角度是“人性的角度”,年轻人看着煽情地方,在老人们眼里破绽百出。没有人云亦云满眼是秋日暖阳,凉风习习,有金属亮光和硬度。在他们眼中,作家不再全知全能,女王更是如此,有多少大作家,都曾出入王室的艺术沙龙,她看到的作家,只是一个比你更认真、更勤奋、先走一步的思想者而已,心中的畏缩祛除后,就是对等的交流。孔子向往的七十岁的绝对自由世界,已经来到女王的面前。她明白读书是在读人性,故事影响我们,也构成我们,无数的故事让我们成为人。她这个说法当然过于明亮正确,已经到了忽视趣味的时候。老王还没有到四十岁,除了平视角度的理想阅读状态,我还想享受纯粹的阅读乐趣好玩也很重要,好玩就是暖阳醉人,凉风吹过长满绿草的墙。

  编故事的人,经常面对一个困境,一个好故事,编不了多久,就开始跟人拧着了,调动不得。我们在小说或电影、电视中常能看到一些人物意外的死亡,怎么看都像是谋杀,一般情况下,他们都是被作者谋杀了,因为不听话

  贝内特一路调侃着,在小说里哄着女王读书,终于等到了一天,女王发现:阅读就像一块肌肉,她已经锻炼出来了。她不再满足于阅读,而是想要写作,她一生的经历足够写出很多有价值内容。读书至此,如果面对面站着,你大概能感觉到那个永远微笑着向大家挥手的老太太,笑起来更家温和了,五十多年帝王生涯,悄然生长在她身上的教养和礼仪铠甲,开始慢慢软化,一个可爱太太心里柔软的地方,露了出来,一本本小说读将下去,足够一个国王从森严的权力梦中醒来,找到自己曾经梦想过的人生。

  女王在自己的笔记本中写道:“不要将你的生活溶入你读的书中,要在书里找到你的生活。”一切都明了了,贝内特无法控制女王的觉醒,虽然她写完这句话就恬然入睡。贝内特一脸忧思和喜悦,合上女王的笔记本。转身出来,开始密谋一场迫使女王下台的变局。

  扫描二维码,关注“越读课”,每周分享一本有趣的书

  《非普通读者》读后感(三):读书可以带来什么?——《非普通读者》读后记

  在b站up主安安那种草了这本书,最近在轻松愉悦的状态下拔了草,瞬间爱上的这本由现实与虚构相互交融的小说。 作者艾伦是英国著名的剧作家,因此读起来能很容易感受到其间精彩戏剧冲突,仿佛正坐在一间小小的剧院里,欣赏着一幕幕宫廷画卷。时而兴奋,时而惋惜,时而忍俊不禁一笑,时而又陷入沉思…… 小说的主人公是英国女王伊丽莎白二世,对于爱好猎奇的普通人来说皇室散发出来的神秘感是无法阻挡的,英国皇室一直是本国乃至全世界茶余饭后的谈资。从这一点来说,小说首先满足了众多好奇宝宝强烈的偷窥欲。女王追着自己的小狗意外邂逅了宫里流动图书馆和一位叫诺曼的爱读书的厨房杂役,出于礼貌她借了一本书,从此一连串化学反应就此展开。对于女王来说,流动图书馆和诺曼是她进入书海的领路人,在诺曼的推荐下,她从一开始仅凭“这作家的名字有点熟悉”这一理由来借书慢慢发展到形成自己的一套读书体系,这一过程无疑需要大量的阅读和思考。奇怪的是像我这种普通读者竟然也能从女王这样的非普通读者身上找到一丝丝的影子。从小到大,除了教科书,真的读书不多。在众多的爱好里,音乐,电影一直是排在它前面的。上了师范后,受室友的影响也只不过偶尔捧起几本言情小说当做消遣。或许是自己的理解力有问题,总觉得读不进书,各种名著借来或买来后基本都束之高阁学生时代记不起有哪本让我印象深刻流连忘返。工作后,忙完一天的我也首选美剧,电影来让自己放松,很少拿起书。也许我和女王一样一直在等着那一位领路人来推我们一把,幸运的是大概在前年,我终于等来了“有书”——一个致力于阅读推广的app。它为读者设定了好了一周共读一本书的期限,由领读人把书拆分成一段段,每天规定页数。还记得我在“有书”读的第一本书是《自控力》。在以前,这种社科类的书估计会躺床头一年半载也不会读完,现在居然一周就能解决,而且有了领读人解读,书也没那么晦涩了,居然还挺感兴趣,收获也不少。这样读了一段时间,有时觉得“有书”推荐的书不合胃口,于是慢慢自己去找书看,学着作批注,写笔记,尝到了读书的快乐。 那么,回到标题,读书能给女王带来什么呢?小说里对这一方面的描写是十分细致和精彩的。变化一:女王无时无刻不想着读书,文中提到“在举行仪式时,她很擅长一边看书一边向外挥手,其中的秘诀就是把书放在车窗以下的位置。”变化二:女王开始习惯于在外交或和人交流时用读书来作为主要的话题。虽然读书让她变得宽容,不再像以前一样管制家人,但皇室子女们会被逼着读书,还会被查问是否读了她推荐给他们的书。变化三:女王觉得书让她变得柔软了,读书让她对人类的情感的了解更加深入,会留意到以前不会留意的细节,能进行换位思考。 当然,读书也会给她带来烦恼。其一是以凯文爵士为首的大臣们对女王读书的反对和阻挠。其二是文中提到:虽然她热爱读书,但有时她希望自己从没读过书,从没了解过他人的生活,读书让她对其他事情失去了兴趣。 慢慢的,女王发现她没有自己的“声音”,可每当她写下点东西,即使只是笔记本里的一小段,她都感到十分高兴。她意识到自己不想仅仅做个读者,读者和旁观者区别不大,而写作是一件需要实干的事。这一发现也让她的读书之旅通往了一条更广阔的道路。 小说的最后一幕是为女王八十岁庆生的茶话会,作者极尽调侃之能事,一上来就把女王这个无敌超长待机王给调侃了一番,让人忍俊不禁。 在读的过程中,我会不时地猜测哪些部分是真实的,哪些又是虚构的。当看到最后,书里的女王用退位这一办法驳倒了对女王写书持反对意见的众大臣时,我明白了书里的女王永远存在于作者的想象和美好愿景中,永远活在这宇宙的平行世界中。因为现实中女王已经91岁了,继续在王位上待机着,据说还一点也没有让查尔斯继位的意思。她对改变的讨厌和对传统的维护是不是成为了艾伦两次拒绝女王授勋的理由呢? 那就让书里那可爱的老太太在那个平行世界里快乐地读书写作吧!相信读书会带给我们源源不断的惊喜,并帮助我们找到自己想要的生活!

  《非普通读者》读后感(四):惊!女王的觉醒。

  原来 女王也是个为了追求爱好挣脱桎梏抗争到底的倔强老太太。

  曾以为地位高贵身世显赫如女王,应当是饱览群书知识渊博目及四海心怀天下。这才明白是自己拍脑袋想当然了。热爱读书竟然会引发不满,成为负担。

  读此书的乐趣之一便是猜测有几分真是几分虚构。是带着英式幽默的调侃,也是对所谓皇权、政坛的犀利嘲讽。威高如女王,在“服役”多年的职业生涯里,俨然已是英国甚至世界的“吉祥物”,却丧失了自我。能在阅读中重拾自我,确认生活的意义,也是欣慰。所以,不妨把全书看做是为了最后两行彩蛋做的超长铺垫吧。

  《非普通读者》读后感(五):正常“读者”

  今天听Adele伦敦演唱会someone like you和rolling in the deep,突然被其场面的全场听众的共鸣所感动,Adele形容自己的音乐风格是“心碎的灵魂”(Heartbroken Soul)。歌词所体现出的震撼力,因为是我们整个爱情的生存体验,感受那刻骨铭心,那心灵震撼。这种场面可能在流行歌演唱会上会出现,但是有些不免做作,我想很重要的一点是听众的水平问题,也是另一种形式的“读者”,他们对音乐的体悟,对于生命的体悟也决定这部音乐的震撼力。

  前几天读奚密女 士的《诗生活》,书后有一个她和崔卫平的访谈,里面提到了读者水平的问题,“诗的专业化代表诗人的投入和对诗的认同,同时他也意味着读者也应该有专业化的水平。总不能说诗人在专业的写的,而读者是业余的”。这个时代还需要诗吗?这是毫无疑问的,可是我们现在的欣赏水平怎样那?怎么能拿古典诗的分析来要求现代诗那?及时是古典诗在那个时代有一个水平很高的读者群,我们当代人恐怕大部分是比不上那个时代的读者的。

  伍尔夫写了一本《普通读者》,来解读一些经典作品,是很好的散文。“普通读者不同于批评家和学者,他受教育程度低,也没有过人的天资。他读书是为了消遣,而不是为了 传授知识或纠正他人的看法。他首先是出于一种本能,希望从他能够得到的零碎的片段中,为自己创造出某种整体-----一个人的肖像,一个时代的速写,一种写作艺术的理论。他在阅读过程中不断建成一些潦草的结构,它们与真实的对象有几分相似,足以容许热爱、欢笑和争论,使他从中得到暂时的满足 。”也就是说作为一个读者我们读的书也塑造了我们这个个体,我们确实不需要是专家或批评家来读一本书,但是书确失可以改变一个人的。[英国] 艾伦·贝内特 ,The Uncommon Reader,写了女王因为喜欢上了看书而发生的改变。“一本書會勾引出另一本書,那種感覺,仿佛隨時隨地一轉身都能碰見一扇開啟的門。此外,她也發現:一旦想看書,每天的時間不知怎地總嫌不夠長。”

  梁文道在介绍自己的读书经历时候就提到自己只是在补充自己的常识,因为看到那么多的东西别人写起来什么众所周知这本书提到的,就觉得自己怎么可以不懂,怎么可以没有读过那,所以也就不断的去读各方面的各个专业的书,因为很多东西不过是常识。另外他也说过那些不能读学术书的人我们没有理由谴责他们,这不是一个道德问题,但确实是一件不幸的事情,是值得同情的,而那些能读的下去,也是因为各种机缘巧合,例如有好的老师引导,所以也要珍惜庆幸自己可以去阅读。

  读书,有时候是享受,有时候也是痛苦的,同时有时候是危险的,所以《纸房子》一书就发出“别读书了,书很危险!”,然而在这危险与刺激中,你可以更多的体会很多的东西。你的各个感觉都得到开发,对美的感受,对人间的罪恶,丑陋都有了不一样的认识。

  我只愿自己的这些年以及以后的努力使自己越发成为一个合格的普通读者与某些书籍的专业评论者,懂得常识,加深感受力。

  《非普通读者》读后感(六):一个是偷窥欲,一个是书瘾

  《非普通读者》满足了我的两个癖好,一个是偷窥欲,一个是书瘾。

  这本书讲述的是英国女王与读书的故事,作者是英国剧作家艾伦·贝内特。关于艾伦·贝内特和女王,有个八卦值得一提,早在1988年,女王曾打算赐予作家爵位,但被拒绝,1996年,女王再次赐封爵位,仍然遭拒,事实证明,女王碰见了一个傲娇的男人。然而,很多年后,这位傲娇的剧作家却写了一本关于女王的书。

  那么,女王会读书吗?女王怎么读书?女王读什么书?嗯哼,这就是我所说的偷窥欲,很小的时候我就对名人的生活感到好奇,特别对他们使用什么样的牙膏感到困惑,直到现在,这仍然是我心中的一个谜团。不过先不管牙膏了,书也是私人生活的一部分,了解女王是怎样读书的,难道不是一件很有快感的事情吗?

  另外,还有书瘾。这里说的书瘾不是指读书有瘾,而是对关于书的书有瘾。只要一本书是关于书的,不论是小说、故事、散文还是谈话录,我都爱看,这可能是一种病,反正不至于影响健康,我就不治了。

  抛开我的个人癖好,《非普通读者》仍然是一本有意思的书,并且很好读。首先,它短,只有几万字,快则一个小时,慢则两个小时一定可以看完,再没有时间的人面对这本书也不会感到压力,上下班的路上就可以搞定。说不定还能激起读书的信心。

  其次,这本小书行文流畅,情节虽然不复杂,但也能吸引人读下去。故事讲得是女王因为巧合进入了一个流动图书馆,从此渐渐爱上读书的故事,随着故事的推进,作者在读者的心中埋藏了一个个疑问:女王会因为读书而发生什么改变?而这些改变又将如何影响女王,甚至影响国家?

  还有,作者的文字本身充满趣味,字里行间藏着许多幽默和嘲讽,对政治,对官员,对不读书的人,当然,作者也不放过女王本身。

  最后,这本书借女王之口谈到了读书的方方面面,读书的开始,读书的习惯,读书的目的,读书没有时间怎么办,读书会引发写作的欲望等等,如果你是一个经常读书的人,必然能从书中得到共鸣。

  比如,女王的读书习惯是一定要把一本书读完,因为她“从小受的教育就是这样。书也好,面包、黄油和土豆泥也好,在我盘子里的就要吃完。”比如女王和我们一样发现“书与书之间彼此相连,自己开始不断地接触新的领域,根本没有时间读完所有自己感兴趣的书。”

  比如当司机回答女王没有时间读书时,女王告诉他“许多人都这么说,但我们要找出时间来读书。”比如关于为什么爱上书,女王的回答是,“因为文学根本不在乎它们的读者是谁,也不在乎有没有读者。在书籍面前,所有的读者都是平等的。”

  女王在这本书中给自己的定义是“迟学者”,到了晚年才开始学习的人。但她热情不减,日渐痴迷,最后终于在书的最后一幕宣布退休,因为她准备要去自己写一本书。

  是的,这是一个虚构故事,英国女王现在应该仍然住在白金汉宫,忙碌于国事。她到底读不读书,外人还是不得而知。然而阅读这本关于她的“虚构阅读史”仍然有意义,因为艾伦·贝内特在书中写到的关于读书的种种都是真的。

  这难道还不够吗?

  《非普通读者》读后感(七):阅读穷尽处

  夜深人静时分,女王躺在床上辗转难寐,只好起身去找一本枯燥无味、节奏缓慢的书催眠,不多时,她在书架的角落里发现了目标——那本自己在阅读之旅初启阶段读过的第一本书,作者名叫艾维·康普顿-伯内特。可待她翻展书本开始这第二次阅读时,奇异的事情发生了,这本书竟变得清新生动、风格明快起来。 读到这个段落,我的心不禁为之一颤,因为那时的我也正做着同样的事情——坐在床上重读一本书。当然,我重读这本英国作家艾伦·贝内特所著的《非普通读者》,目的并不为了催眠,因为在我读第一遍时,没有感觉到丝毫枯燥,相反,这是本让人会心地莞尔一笑的小品,作者用他那轻松诙谐的英式幽默凭空杜撰了一段伊丽莎白二世如何晋(lun)升(luo)为一名书虫的故事,在虚构女王私人阅读史的同时,捎带把政府要员都贬损了一遍。需要说明的是,真正让我会心一笑的只有女王与书结缘的部分,至于挖苦首相、大主教的段落,虽然刻画的相当传神,却顶多让我发出似是而非的“呵呵”声响。于己观之,这仅仅是一段探讨书与人之间关系的故事,剩余的那些政治八卦只能算作流言蜚语,是需要砍剪掉的冗余枝丫。 实不相瞒,此次重读完全是为了写眼前的这篇读后感。毕竟距离第一次已经过去了七个月之久,书中的细节早就忘得一干二净,甚至故事的大致情节也没记住多少。假若硬着头皮写,可能连一个字也挤不出来。 在电影观后感、音乐听后感、书本读后感三者之中,读后感无疑是最难写的,因为读书是最耗时间的一项,战线拉得过于长,当读完一本书后想要提笔写点什么,很可能早把开头忘得差不多了。而电影、音乐则不会有这个顾虑,即便过目(耳)即忘,重看(听)也并非难事。所以在自己写过的所有影音书评论里,最令我满意的依然还是十年前的那五篇宫崎骏电影观后感。而彼时我还没有像如今这样养成看书的习惯,这似乎可以证明,写作好坏和读书多少并不完全成正相关性,两者其实是并列的,没有谁依附于另一个,打个比喻,写作不是读书的儿女,而是它的同胞兄妹。 正巧这本《非普通读者》也简单探讨了一下写作与读书之间的关系。但它最主要的还是描写书与人之间的关系,所以还是重头说起的好。 能够实现第二次读这本书皆因它篇幅不长,去掉后半部分的英文原版,只有116页。此番重读,意外发现书中提到了石黑一雄(我还是觉得“黑石熊一”读起来更顺口),虽然只是一闪而过,终归是个小小的惊喜。 跟随着故事的发展,我仿佛再次重温了一遍自己的读者历程:起因都是因为一个偶然际遇,沉迷后都遭到了身边人的白眼和抱怨,读到筋疲力尽时开始反思自己作为一名读者的局限性,直至意识到自己作为非读者的无限性。 这种与故事主角同进退的体验固然美妙,可不要忘了,女王毕竟不是个普通人物,在读书这事上还是会和我们这些普罗大众有很多不一样的地方。 首先,她贵为大英帝国元首,硬件上可算是应有尽有,不提别的,单说平常人想都不敢想的两点:组织一场把自己喜欢的书的作者召集过来的派对,以及坐拥一个装饰精美、藏书满满的宫内图书馆。 此外,她还是个年逾古稀的老太太,人生的丰富阅历让她对书的理解比一般人要来的深刻准确的多。 但凡事都有利也有弊,女王的特殊身份也让她在读书这件人生中再普通不过的事情上受制颇多。 女王是不能让公众产生一丝反感的,所以她不能有任何嗜好,一旦有嗜好就有了偏爱,而偏爱意味着会排斥一些人。日常生活中,穿梭于衣香鬓影、华盖云集的舞台看似光鲜,可这舞台的真正指挥者并不是自己,说的严重点,女王只不过是一件出发与抵达的例行仪式上的行李而已,即便这件行李很重要。在首相等政府要员的眼中,女王更像个没有自己声音的听众。 根据作者的安排,女王阴差阳错中与书结缘,局面渐渐地失控,我们的女王变得难伺候了。究其原因,或许是由于书能潜移默化地让一个人变得柔软,女王虽然不是普通人,但终归也是人,自然开始有意无意地有了自己的主见。就像书中所说: “读书的魅力在于书籍的默然,文学都有一种高傲的味道,根本不在乎它们的读者是谁,也不在乎有没有读者。” 正因如此,读者面对书籍时会慢慢地谦卑起来,而不再端着虚空的高贵架子。所以,不妨把这本书看作是一个“读书让一个非普通的人变成一个普通人”的故事。 全书最精彩的无疑是茶话会上女王的演讲,它也让人看到了读书的另一面:的确,读书让人柔软,但柔软到一定程度,会变的敏感过头,最后滑落成柔弱。 关于读书的局限性,过去我曾写过几段言过其实的话,在此原封不动粘贴过来: “读书和打游戏的唯一不同之处在于,打游戏可以升级,而读书只会降级。随着书读的越来越多,及至达到更(zou)高(huo)境(ru)界(mo),你会十分乐意地接受这一事实:书的身后是千千万万本书,除此之外再无其他。所以读书真的能把人读成文盲。 可是,读书真的没有用吗? 我的观点是,读书真的是没有用的,退一步说,读书或许有用,但我在书中追求的是它的无用性。 假如你是一个迷茫的人,读书也不会让你乐观振作起来,即便你在读一本书时,确切的感到自己心情舒畅起来,相信我,那并不是书的功劳,而是你在拿起书之前的一刹那就已经振作了。 假如你正受困于一种浮躁的心境中,读书也不会让你平静,恰恰相反,只有在内心平静后,书才能读进去。所以不是人挑书,而是书挑人。 因此,你的人生成不成功,读书与否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你自己。你的为人处世不行,读再多的书也是枉然。 读书对一个人所产生的唯一效果,只是让人更像他自己而已。 我喜欢读书,只是因为我对自己到底是什么样子感兴趣。人除了由自己经历过的、已知的事物构成,也由那些自己未曾经历过的、未知的事物构成,读书就是让你隐约中触摸到构成你这个人的那片未知,而不是把那片未知转化成已知,毕竟书无力、更无需承担本应有你的人生来完成的事务。 读书永远都是一件只能由一个人才能完成的事情。而当人独处时,不管睡着与否,严格意义上讲,就已经将自己放置于梦境之中。所以,一个人假若在静静地看书,其实就是在做着白日梦。 如果你认为这种论断不太高雅,那我就借用白水《时光的瀚海》中的两句来替代: 西窗烛影煮书香,滔天瀚海涨枯眼。” 现在回头再看,发现它最大的问题还不是逻辑混乱,而是没有找到解决读书局限性的正确出路。 读书是个一旦沾染上就无法根除的习惯,只能引入另一个无法根除的习惯来达到某种平衡,而打算用生活本身来挤占读书的时间和精力纯属异想天开。 本书中女王最终找到的,也许才是唯一的解决之道:写作。因为写作的人必须要坚强。 这让我想起发生在自己身边的一件事。今年国庆节前后,我们这里举办了一场图书展,对于一个五线城市来说,可谓是件破天荒的新闻了。公交站台早早张贴上了活动海报,版面并不花哨,只在素白的背景下写着几个大字:“读书,让生活更精彩”。当地报纸也对此进行了大幅报道,标题还算清新:“此时此地,就是最好的阅读时光”。 作为一名普通读者,家门口的书展岂有不去逛逛之理?于是有天早上趁着公交车还未到站,抽身前去一探究竟。举办地点在市体育中心,当我来到时正好赶上育才中学组织初中生集体入场,场面还是颇为热闹的。待进入会场,一排排整齐规制的书柜看得我心生荡漾。唯一美中不足的是,书柜上满满当当的书籍真正让我感兴趣的只有两本:上海文艺的《魔山》,以及上海译文的《福克纳随笔》,用手机搜索后得知,京东上这两本书都有货,所以当场买下它们的想法也不复存在,加之书展环境略显嘈杂,广播里也没有节奏舒缓的音乐,再待下去眼瞅着也没啥意义,最后只好出门去赶车了。 啰嗦了这么多,我只是想借此引出那两条标语。拜这两年来夜以继日的阅读所赐,面对这两条标语,我自觉地换掉了肯定语气,而改用疑问的语气来念: 读书,让生活更精彩? 这也许根本就是个没有答案的问题,因为读书是一个太过具体的事情,需要一个字一个字的推进,如果总是把精力来分析此类大而无当的问题,可能什么也抓握不住。 此时此地,就是最好的阅读时光? 这也许永远都是个没有标准答案的问题,因为每个读者的时空适应性千差万别,有人喜欢在图书馆、书店、咖啡店里读书,也有人喜欢在家里读书。 而对于我来说,图书馆、书店、咖啡店、家里其实都是可以的,因为它们都有个被我视作“最后的一方净土”之地。 在那里不仅没人打扰、绝对私密,还能做到生活读书写作三不误,而且隐隐中有股什么东西从身体里释放出来的暗爽感。 这个地方的名字,你猜出是什么了吗?

  《非普通读者》读后感(八):喜欢读书哪有那么多的理由

  最讨厌的就是别人一脸高深莫测,众人皆醉我独醒的问我,“你看这些书有什么意义?”

  的确没有什么意义,但是我喜欢啊!

  这本书最令人开心的地方就在于,作者塑造的女王阅读的起点不高,几乎是一个初级读友,而且女王充满智慧,为人果断狡黠。在发现这位不同寻常的女士居然和自己有相同的爱好,甚至读过一样的书,喜欢同一位作者的时候,作为书本前的我们自然非常的高兴。

  我想尤其是学生们可能和女王产生更多的共鸣,因为他们一直被家长们监视着,禁止他们读“课外书”,而女王也被那些首相,官员们监视着,禁止她去做“不适合女王”的事情。

  女王是个寂寞的行业,她见多识广,阅历丰富,被所有人的敬仰,可却没有一个真正的知己。当她发现读书的乐趣之后,渐渐沉迷其中,好像不再“敬业”。

  大家渴望见到女王“真实”的一面,却在女王真正真实的时候望而却步。但是女王早就知道应该如何应对,让那些自讨苦吃的大臣们焦头烂额。

  当女王提出她想写做的时候,首相甚至想用历史和法律作为武器去阻止他的女王,但是女王的决心和智慧才不会和他妥协!

  就是喜欢读书就是喜欢写东西,管你是谁,也不能阻止!

  《非普通读者》读后感(九):要让良币驱逐劣币

  因学校开学,为避免堵车,我和老公出发上班的时间又提前了一些,导致的后果,就是7点多一点,就到公司了。这样,就有了一个多小时的私人自由时间。

  昨天,利用早上和午休的时间,看完了艾伦贝内特的《非普通读者》,很有意思的一本小书。字数不多,行文简洁,语言有趣,很容易吸引人看下去。虚拟英国女王伊丽莎白从一个不爱看书的人,逐步变成了一个喜爱读书的人。通过这个虚拟故事,既可以了解到一个人看书的变化:最先开始不知道看什么、激发了看书的兴趣后慢慢有自己的喜好、看多了之后有自己的一些观点和想法、乃至到了最后有了写作的欲望。从我这几年读书经历来看,感受差不多,比较真实。因英国女王这样一个“非普通读者”身份,也穿插描述了一些王室生活的细节,比较有意思。

  这本书对我的意义在于,同样讲读书的作用,我自己有一些体会,在知乎、豆瓣上也看了很多文章,但都不如这个故事来得形象生动全面,也体会到了名家讲故事的水平,语言的吸引力。也让我坚定了一个决心,少看畅销书,多看经典书。

  O,当天我就在网上订了几本经典书籍。

  《非普通读者》读后感(十):读者养成记

  脑洞大开的作者,让英国女王在偶然的机会培养出读书兴趣,从而生活改变的故事。挺有意思的一本小书。

  除了作者列出的带有浓重个人色彩的想象书单值得窥探一下之外,作者对女王阅读情况的描述,正是培养一个阅读者最常规的方式:

  “在刚开始的读书的时候,女王有点诚惶诚恐,紧张不安。书的无穷无尽让她穷于应付,不知道如何前进。她读书没有体系,就是一本一本不断地读,有时候还同时读两三本书。过了一段时间,她开始记笔记了。她在阅读时总是手里拿支铅笔,不是要写读书笔记,仅仅是摘录她觉得好的段落。这样过了一年之后,女王才尝试偶尔写下自己的感想。”

  最终,女王已不再满足于成为一个读者,而是想要自己提笔写作。毕竟,对于女王而言,读书并非“实干”,而写作是。女王一直是实干的人。

  女王提笔写下的一句话:

  “不要将你的生活溶入你读的书。要在书里找到你的生活。”

  就是这个理。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