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山海经的读后感大全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原创文章 >

山海经的读后感大全

2020-03-21 23:05:01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山海经的读后感大全

  《山海经》是一本由刘向 / 刘歆著作,三秦出版社出版图书,本书定价:68.00元,页数:,特精心网络整理的一些读者读后感希望大家能有帮助

  山海经》读后感(一):喜欢研究山海经的可以下载保存一下 山海经校注

  喜欢研究山海经的可以下载保存一下山海经校注

  https://t.cn/A6zQFF12

  山海经》是中国先秦重要古籍,也是一部富于神话传说的最古老奇书。该书作者不详,现代学者均认为成书并非一时,作者亦非一人。《山海经》传世版本共计18卷,包括《山经》5卷,《海经》13卷,各卷著作年代无从定论,其中14卷为战国时作品,4卷为西汉初年作品。

  《山海经》读后感(二):读了《山海经》才知道古人脑洞有多大

  小时候我们听过很多神话故事大禹治水、女蜗造人、夸父逐日、精卫填海等。这些耳熟能详的故事都记录在《山海经》中。也因此很多人认为《山海经》就是一部讲神话传说的古籍。

  中国流传下来的古籍有很多种,例如《吕览》、《韩非子》、《管子》等。在众多古籍中,只有《山海经》被称为“百科全书”。

  《山海经》

  著名作家评论家矛盾说,“《山海经》是一部怪书,既非哲学,亦非文学,亦非历史,也不像地理”。《山海经》除了神话,还讲了什么?为什么说是一部奇书?“奇”在哪里?

  《山海经》的“奇”首先表现在它的作者和成书年代上。通常每一本书都会有它的作者,成书年代也很明确。然而,《山海经》的成书时间和作者已经无法考证了。

  《山海经》中很多故事来源于没有文字时期,它的传播最初全靠口传,没有任何文献记录。直到夏周时期,出现了文字,《山海经》才以经文形式记录。在众多版本的《山海经》中,西汉刘向和刘歆父子俩整理校注的版本,是目前公认的传世鼻祖

  《山海经》是一部先秦古籍,记述内容广泛,涉及地理、天文、神话、科技宗教动物民俗方面。《山海经》包括《山经》5卷、《海经》8卷、《大荒经》4卷、《海内经》1卷。《山经》的内容可以追述到夏代,主要记录了各大山方位,罗列了动物、植物矿物的分布。《海经》主要记录了各种异国异事。

  《山海经》可以说是古代版的神兽食用指南,在这本书中,我们能看到很多想象不到的动物。热播剧《三生三世十里桃花》中,四海八荒第一美人白浅青丘九尾狐一族。在《山海经》中就有关于九尾狐的记录。

“又东三百里,曰青丘之山,其阳多玉,其阴多青雘。有兽焉,其状如狐而九尾,其音如婴儿,能食人,食者不蛊。”

  九尾狐的声音如同婴儿,有时能吃人,如果人吃了它的肉,就不会被邪之气蛊惑。在《山海经》中九尾狐是祥瑞之兽。得九尾者就能成王。

  何罗

  《山海经 北山经》中记录了一种鱼。在谯明山上有这样一种怪鱼,长着十个身子,一个脑袋,虽然是鱼却能发出狗的叫声。它的肉可以治疗痈肿病。有人认为何罗鱼就是我们现在所说的章鱼,一头十身,但这个猜测还需要进一步证实。

  《海外北经》中有一条巨蛇,身上的花纹像虎斑,长着人面蛇身,有九个脑袋,相传它每个脑袋只吃一座山上的食物。他喷出的毒液会变成恶臭的沼泽,是《山海经》中的凶兽之一。

  除了相柳,还有一种凶兽,就是阳山的化蛇。它长着人的面孔,身子却像豺,背上还有鸟一样的翅膀,行走起来像蛇一样。它发出的声音如同人的呵斥声,一旦发音就会招来滔天的洪水。

  《山海经》中除了异兽,还有各种神奇的草药。在《南山经》中记述着,在招摇山上有一种草药叫祝余,形状像韭菜,开着青色的花,吃了它,就不会感到饥饿。这应该是大多数女孩最理想的食物了。还有一种树木,你虽然没见过,但是一定知道它。这种树长着黑色的纹理,开出的花能发出耀眼的光,路痴们将它佩戴在身上,就再也不会迷失方向了。这种神奇的指南针叫做迷毂。

  《山海经》除了神兽和功效奇特的草药,还有各种异型国。比如女子国,这个国家的人都是女人,成年后去黄池洗澡,之后就会怀孕。如果生下男孩就会夭折,只有女儿才能长大。看到这里,你是不是很熟悉,没错女子国应该就是《西游记》中的女儿国。

  在《山海经》有一个国家和女子国相反,就是丈夫国。这个国家只有男子,那里的人衣帽穿戴总是很整齐,腰间佩有宝剑。

  还有一个国家叫犬戎国,那里的人都长得像狗。这个国家出产一种文马,这种马色的身子又红色的鬓毛,眼睛像黄金,骑了它的人可以活到一千岁。

  《山海经》中光怪陆离的内容,成了创作者的灵感宝库。

  从远说有《庄子》。《庄子》中有一则寓言,是关于神兽浑沌的。讲的是浑沌没有七窍,开了七窍后反而死了。而在《西山经》中记载,天山有一个神,长得像一个黄色的口袋,皮肤火红,长着六只脚和四只翅膀,没有面部和七窍,却精通歌舞,这个神就是帝江。《山海经》中的帝江就是《庄子》中的浑沌。

  《红楼梦》开篇女娲补天的故事也来自《山海经》。当代学者刘再复认为:“没有《山海经》,也不会有《红楼梦》,至少不会有《红楼梦》的连接鸿蒙之初的恢宏与苍茫,也不会有那一块多于石头的奇丽想象。”

  还有近几年热播的《三生三世》系列,原作者曾说《三生三世》的灵感来自于《山海经》。

  《大圣归来》这部影片中的妖王,就是《山海经》中记载的浑沌。还有《花千骨》中的“长留山”、“上古十大神器”和“蓬莱仙山”,《三生三世十里桃花》中的“昆仑墟”、“青丘”、“俊疾山”、“鲛人族”以及许多人物原型,都是来自《山海经》。

  《山海经》是古人想象力的集中体现,为我们带来了种种上古时期的神话传说,和异国异事。无论你从事什么工作,都能在这本书里找到你感兴趣的内容,特别是对于从事创作工作的人来说,《山海经》就是一个巨大的灵感宝库。

  《山海经》读后感(三):鲁迅最爱的宝书,还原《山海经》中对青丘九尾狐和比翼鸟的记载

  在中国历史上有这样一本“怪”书,它非一时、一人所作,书中内容多来自于口口相传,其中关于远古地理、神话、物产、奇珍异兽的记载,让人仿佛走进了一个光怪陆离的魔幻世界。

  此书自西汉被校刊合编后,历经两千多年,成为了最具神秘色彩的古籍之一。而书中的记载是否真实存在,也一直是人们关注讨论的焦点。

  这本书就是《山海经》。

  说到《山海经》,人们总会不自觉地带上一种神秘色彩,因为书中内容太过于玄幻而富于想象,但是随着时代的发展,书中的部分物种被证实真实存在,而这就更加重了它的神秘。

  《山海经》最早版本是由西汉刘向、刘歆父子校刊而成。全书一共十八卷,分为《山经》、《海经》、《大荒经》和《海内经》四部分。

  晋朝郭璞为《山海经》做注时,为其配了整套的插图,而这些图画也让《山海经》成为了图文并茂的经典。

  《

  山海经》历经千年,被人研读。有人把它当作神话来读,有人把它当作学术来研究,鲁迅称它为最心爱的宝书,而也有人从中吸收精华深入创作。

  书中的奇珍异兽和神秘山谷,成为了很多神话故事的蓝本。这也为现代人创作神话题材的作品,奠定好了基础。

  其中,很多看似奇妙玄幻的物种和地方,其实早已在《山海经》中传世多年。

  今天,我们就来还原那些来源于《山海经》的影视形象。

  近几年大火的仙恋题材影视剧《三生三世十里桃花》和《三生三世枕上书》,讲述的是青丘狐族白浅和天族太子夜华,以及青丘白凤九和天地共主东华帝君的爱情故事。

  白浅和凤九都是青丘九尾狐一族,如果细溯根源的话,在《山海经》中对青丘和九尾狐早有记载。

  “又东三百里,曰青丘之山,其阳多玉,其阴多青䨼。有兽焉,其状如狐而九尾,其音如婴儿,能食人,食者不蛊。有鸟焉,其状如鸠,其音若呵,名曰灌灌,佩之不惑。英水出焉,南流注于即翼之泽。其中多赤鱬,其状如鱼而人面,其音如鸳鸯,食之不疥。”

  在《南山经》中记载,南山经之首为䧿山山系,西起招摇山,经堂庭山、猨翼山、杻阳山、柢山、亶爰山、基山、青丘山、箕尾山。

  从基山向东三百里就是青丘山,此山阳面的南坡盛产玉石,北坡阴面盛产青䨼(一种矿物颜料)。

  山中有奇兽,形状体态像狐狸,却有九条尾巴,发出的声音像婴儿一般,能吃人,而如果吃了它的肉就能不中蛊毒。

  山中有禽鸟,形状像斑鸠,声音好像人互相苛责,此鸟名叫灌灌,如果佩戴它的羽毛,就不会被迷惑。

  英水从青丘流出,向南流入即翼之泽,水中有很多赤鱬,它的形状像鱼却是人脸,声音像鸳鸯,如果吃了它不会长疥疮。

  可见,青丘山是九尾狐一族的家乡,而与影视剧中不食人间烟火温婉可人的九尾狐形象不同的是,记载中的九尾狐能吃人。

  其实,我国自古就有关于九尾狐的传说。

  相传,大禹治水到了30岁都没有娶亲。当他经过涂山的时候,偶然间,看到了一只白色的九尾狐。在涂山流传了一首民谣,意思是说,谁见了九尾白狐,就可以成王,谁见到了涂山的女儿,就可以家道兴旺。

  于是,大禹就娶了涂山女子娇为妻。后来,大禹果然成为了君王,子孙绵延。

  九尾狐在我国古代,象征着祥瑞和多子多孙。祥瑞的品格,是源于九尾狐自身的习性,例如九尾狐去世前会把头朝向出生的方向,而它美丽的九条尾巴,则象征着子孙昌盛。

  在《三生三世枕上书》中,凤九误入梵音谷,受到比翼鸟一族的帮助。比翼鸟一族在《山海经》中也有记载。

  “地之所载,六合之间,四海之内,照之以日月,经之以星辰,纪之以四时,要之以太岁。神灵所生,其物异性,或夭或寿,唯圣人能通其道。”

  根据《海外南经》中的记载,大地万物生灵皆由神灵孕育而生,每个物种间千差万别,有的易夭折,有的长寿,只有圣明之人才能了解其中的道理。随后记录了不同形状相貌的奇异国度。

  其中,对于比翼鸟的记载如下:

  “比翼鸟在其东。其为鸟青、赤,两鸟比翼。一曰在南山东。”

  比翼鸟由两只鸟组成,它们分别有青色的羽毛和红色的羽毛,非常漂亮。但是它们不能单独飞行,必须要一起行动才能够飞向天空,因为它们各自只有一只眼睛和一个翅膀。

  离开任何一个,比翼鸟都无法存活。比翼鸟这种特性,自古被认为是一种瑞鸟,常用作比喻夫妻间情比金坚,“在天愿作比翼鸟”便源于此。

  除了青丘九尾狐和比翼鸟等奇珍异兽的记载,《山海经》中还记录了很多神话故事,例如夸父逐日、后羿射日、精卫填海都包含其中。

  《山海经》记载了百余个邦国,五百五十座山峦等,内容涉猎广,奇珍异宝,特殊的风土人情无不让人沉迷其中。

  然而《山海经》中的“怪”世界,即让人着迷也让人质疑。

  这样的世界是否真实存在我们不得而知,但它却汇集了古代人的智慧和想象力,建造起了一个神秘的国度,留给后人无限的遐想。

  正所谓“不怪所可怪,则几于无怪矣;怪所不可怪,则未始有可怪也”。这就是《山海经》的魅力所在。

  《山海经》读后感(四):《山海经》一部被误解的世界地理博物志

  中国是人类文明的发祥地之一。在世界几大古代文明中,只有中华文明历经数千年依然完好地保持了文化传统的延续性,堪称人类历史上的奇迹。正因为这种神秘的独特性,在近现代,无数中外学者都曾提出:相比其他古文明,中华文明何以能够延续至今,不被湮没的终极之问。

01 中华文明的起源之谜

  从某种意义上讲,一个民族的兴衰,都可以在文化上找到根源。所以,想要解答这个终极之问,就必须去了解中华传统文化的起源,进而从中找到中华文明传承五千年,历经磨难却生生不息的精神力量。

马家窑彩陶、大汶口白陶鬶、良渚玉琮

  然而,以今天的视角去观察古代历史总是非常困难。尽管中国的历史文献明显多于其他文明古国,但大多数重要的历史事件和人物,仍然被淹没在时间的长河里。哪怕是最优秀的学者也仅能了解过往历史中的一小部分,凭借极为有限的文献记载和考古发现去推测某段历史的原貌。

  中国传统史料记载了“夏商”两个先秦王朝,但在很长一段时间内,历史学界都认为夏商的存在仅仅是传说。直到20世纪20年代,才在河南安阳附近发现了商代晚期的一座都城“殷墟”。商王朝真实存在的证据,令历史学界相信夏王朝可能是存在于新石器时代晚期的一个王国或部落联盟。

  夏王朝的历史充满了臆断和不确定性,而更为久远的上古时代,夸父逐日、精卫填海、羿射九日、炎黄二帝、大禹治水等众多传说,只能以神话的形式留存于史籍之中。虽然这些传说的真实性已很难知晓,但我们或许可以从山川地理、民俗宗教、科技文化等方面的古籍中发现一些端倪,借此窥见中华文明的源头。

《山海经》

  中华民族有三部上古奇书,分别是:中医经典《黄帝内经》、儒门圣典《周易》和地理博物志《山海经》。《黄帝内经》奠定了中医的基础,被誉为医之始祖。《周易》为群经之首,设教之书。《山海经》是一部充满奇幻色彩的著作,保存了大量的上古神话、地理、植物、动物、矿物、物产、宗教、医药、民俗、民族等原始资料。

  这三部上古奇书都是中华文化的瑰宝。相较之下,因为《山海经》包罗万象、无奇不有,具备百科全书的属性,所以使其脱颖而出,成为历代学者追本溯源、贯通古今的宝贵资料与灵感源泉。

02 荒诞不经的地理博物志

  《山海经》传世版本共计18卷,包括《山经》五卷、《海经》八卷、《大荒经》四卷与《海内经》一卷,并有《山海经图》。其中多神仙异兽、方术祀典,字里行间都洋溢着古人的浪漫主义情怀,瑰丽多彩之处,令人忘却自身而与天地同乐。陶渊明读后曾感叹:“泛览周王传,流观山海图。俯仰终宇宙,不乐复何如!”

山海图已失传,插图是后人根据文字想象增补而成

  也正因为这种天马行空的春秋笔法,使世人对《山海经》产生了误解。西汉史学家司马迁创作《史记》时认为:《山海经》中的内容过于荒诞无稽,不敢以为参考。清人编纂《四库全书》时,则说其“侈谈神怪,百无一真,是直小说之祖耳。”入之史部,未为允也,遂将此书列入小说类。

  事实上,《山海经》是一部华夏先民在探索世界或迁徙途中留下的关于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的见闻录。因为是口口相传,难免会出现某些偏离现实的奇幻内容;又因为是后人将其记录在甲骨或竹简上,力求简明就不得不略去部分有价值的要素。对于现代人而言,只要设法去芜存菁,再细心钻研、深入探讨,必然会有所收获。

  例如,《山海经·南山经》记载:“有兽焉,其状如马而白首,其文如虎而赤尾,其音如谣,其名曰鹿蜀。”形状像马,白头,斑纹像老虎,红色的尾巴,鸣叫之声像在清唱,这个动物名叫鹿蜀。普通人肯定觉得这段描述笔法清奇,让人摸不着头脑,但如果你对非洲的野生动物比较熟悉,便会发现鹿蜀非常像“霍加狓”。

左:霍加狓,右:古埃及壁画中的霍加狓

  《山海经》记载了约40个邦国,550座山,300条水道,100多位历史人物,400多个神怪畏兽,其中尤以五卷《山经》的地理价值最高。美国女学者亨利艾特•墨兹通过实地勘察惊奇地发现,美国中西部地区四条山脉的走向、山峰特征、山峰之间的距离、河流的走向以及动植物分布都与《山海经•东山经》中的记载完全吻合。

  如果《东山经》记载的就是上古时代的美洲大陆,那么问题来了,中美之间直线距离约14000公里,在当时落后的交通条件下,华夏先民何以能到达如此遥远的太洋彼岸?又如何将完整的地理信息传回中国?科技进步和考古发现使我们对《山海经》的了解越来越深入,但随着信息量的不断增大,却出现了更多令人困惑的谜题。

03 地球是人类共同的家园

  20世纪80年代,在四川省广汉市三星堆文化遗址的发掘中,出土了很多造型奇特的器物。黄金面罩、青铜头像、铜人立像、青铜神树等祭祀礼仪用具都是在中国境内首次发现。它们的风格与追求“厚重平稳”的商周青铜器存在着巨大差异,让人感到神秘而不可理解,因此在整个考古学界和史学界引起了轰动。

黄金面罩、青铜头像、青铜神树、铜人立像

  这些珍贵文物中最引人瞩目的是青铜神树,其中最大的一株神树修复后有近四米高,共分三层,每层有三根长有果实的枝条,每根枝条上都有一只鸟站立,树顶由于残缺无法见到神树的全貌,有学者推测其顶部应该还有一只鸟。除了树上的九只鸟之外,在神树的基座附近还有一条龙蜿蜒而下,蓄势待飞。

  青铜神树的造型与传说中的扶桑相吻合,枝头站立的鸟就是太阳鸟。《山海经•海外东经》记载:“汤谷上有扶桑,十日所浴,在黑齿北。居水中,有大木,九日居下枝,一日居上枝。”《山海经•大荒东经》则记载:“汤谷上有扶木,一日方至,一日方出,皆载于乌。”可见青铜神树的存在并非偶然,反映了古蜀先民对太阳的崇拜。

  但是有一个疑问,在基座附近攀援的那条龙又该如何解释呢?我们知道,三星堆出土的青铜神树有三个基本元素:树、鸟、蛇形动物。这些元素绝不是先民拍脑门就突然出现的,它们的不同组合代表着不同的寓意,在世界各地的古文化中都可以找到与之相对应的神话故事。

亚当夏娃偷食禁果

  在古中国,这三种元素还可以与“建木、后羿射日、蝡蛇”建立关联;在古埃,“无花果树、巴鸟、蛇”代表了复活和生命之树;在古美索不达米亚,“树、鹰、蛇和没有子嗣的国王”是一个家喻户晓的神话故事;在后世的宗教神话中,“智慧树、蛇、亚当和夏娃”则是《圣经·创世记》中偷食禁果的故事。

  神树连接天地,沟通天界与凡间,神灵降世,巫师通天。其实,这三个基本元素到底是什么,或许并不重要。从现代基因学的角度来看,今天的人类都起源于一个共同的祖先,在漫长的迁徙和发展过程中,地区与地区之间、族群与族群之间、文明与文明之间从来都不是相互隔离的,而是在各种文化的碰撞和融合下,共同向前发展。

04 历经磨难而又生生不息

  《山海经》最重要的价值在于它保存了大量的上古神话传说,由于世人无法理解这些荒诞不经的内容,几千年来该书既不为正史所载,也不为诸子所传,故而很少被后人改动,基本保留了原书的风貌,许多珍贵的远古资料和信息也得以保存。

古希腊神庙

  从这些原始资料可以看出,中国上古神话的发展历程与源于古爱琴海文明的希腊神话有许多相似之处,都是原始氏族社会的精神产物,在借鉴其它文化神话传说的过程中,逐渐进化为最早的文学形式,并在诗歌、小说、戏剧、历史、哲学等著作中广为流传,最后又被整理成现在的创世神话、部族起源神话和文化起源神话。

  这种博采众长、兼容并蓄的发展模式,使得中华文明和古希腊文明在青铜时代晚期都呈现出百家争鸣的局面,这个富有创造力的时代为哲学革命与生产力进步奠定了基础。但是这两种文明也存在着很大的差异,对于中国上古神话的研究,不宜采用以体现人类意识和精神成长历程为根据的古希腊神话分类原则。

  以《山海经》为例,探索世界的华夏先民更关心山川、河流、物产,详细到每一座山,每一条河,山上有什么,河里有什么,它们相隔多少里,以及什么动物能吃,什么动物吃人,吃了什么动植物以后会有什么效果。而对众神和追溯事物起源的神话记录较少,仅对英雄神话和部族战争神话进行了必要的记录。

作为代表至高无上权力的传国重器,鼎的主要用途是烹煮食物

  这种务实的写作方式,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中华传统文化的基本特点和文化精神的价值取向。相较之下,古希腊思想家更注重理论的推演,更关注所谓众神和自身的起源;而中国思想家则更注重实际,更倾心于探讨社会和政治层面的问题。

  正是这种实用主义精神,使得中华文化的生命力远远胜过希腊文化。“雅典的光荣”之后仅仅几个世纪,希腊文化便被基督教的浪潮淹没了,直到文艺复兴才作为独立思想重新出现。相反,中华传统文化尽管也曾受到佛教等外来思想的冲击,但每一次都能够在极短的时间内重新巩固自身的优势地位,并一直延续至今。

  《山海经》读后感(五):如果「包罗万象」有名字,那它一定叫「山海经」

  如果你能用一句话概括《山海经》到底是一本讲什么的书,那就证明你可能从来都没有看过《山海经》。

  在过去的两千年里,无数的文人史家试图作出一锤定音的解释,但从未达成共识。

  司马迁和刘向认为它是一本记录上古山川、生灵妖类的地理书:

《山海经者》,出于唐虞之际。禹别九州,任土作贡,而益等类物善恶,著《山海经》,皆圣贤之遗事,古文之著名者也。

  但纪昀、崔述等人却认为它不过是稗官野史:

“诸家并以为地理书之冠,亦为未允,核实定名,实则小说之最古者。”

  近代的学者们认为它更多是一本神话总集,如鲁迅先生:

“中国之神话与传说,今尚无集录为专书者。仅散见于古籍,而《山海经》中特多。”

  但也有很多人坚信,它的文本里记载着破译洪荒时代的密码,就像我国历史地理学的奠基人谭其骧先生说的:

“《山海经》中的《五臧山经》基本是一部反映当时真实知识的地理书。”

  为什么唯独《山海经》这么难以定义?这个答案说来其实也很简单。因为它真的是包罗万象,无所不载,“奇”到令人惊叹。

1.

  假如一定要用一些关键词来定义《山海经》,那它是华夏诸神志、是洪荒地理图、是巫术祀典、是志怪故事合集、本草图典、矿物石谱、上古神兽食用指南…如果你不介意打破次元的比喻方式的话,那它还是中华版的《神奇生物在哪里》或者《克苏鲁神话》。 如果“包罗万象”有名字,那它一定就叫《山海经》,这也就是为什么每个研究者都能在这本书里看到一种定义,因为它确实什么都写了。

  但倘若《山海经》只是一本什么都收录的上古资料合集,那它的地位充其量应该等同于《夜航船》再加上《阅微草堂笔记》,无论如何都称不上“古代第一奇书”。

  《山海经》最可怕的地方在于,那些读起来荒诞不经,甚至已经被古代的学者们论证过是荒诞不经的记录,好像都是真的……

2.

  《山海经·海外西经》里记载的刑天故事,相信每个人都耳熟能详:

刑天与帝至此争神,帝断其首, 葬之于常羊之山,乃以乳为目,以脐为口,操干戚以舞。

  “刑天舞干戚,猛志固常在”,虽然历代都将刑天引为勇猛将士的象征,但没见有谁真的相信刑天的存在。毕竟,断首之人死而复生,还能以乳为目,以肚脐为口,这种完全违背了世界法则的事情怎么可能存在呢? 但是,古人对于世界万物的理解远远达不到现在的程度,他们只能记录现象,然后根据当时的知识去重新解释它。假如你熟读历史,相信这个知识点并不难理解。那么问题来了,难道古人真的见过刑天?难道世界上真的有人“以乳为目,以脐为口,操干戚以舞”吗?

  还真有。

  西方古代史里,曾记载过非洲有一种名为“Blemmyes”的人群,在现存的历史绘画中,“Blemmyes”长这副模样:

  根据记载,Blemmyes生活在公元前600年到公元3世纪的非洲东北部(今苏丹地区),还曾经和当时的罗马打过几次仗。有学者认为可能是当时的贝都因人(Bedouins)和其他游牧民族的服饰导致了被误解成 Blemmyes的形象,也有的认为可能Blemmyes是当地人种,只是肩膀出奇的高。

  这些结论的正确与否不是我们能够判断的,但从这幅画上来看,似乎中西的古人在“刑天”的形象上达成了惊人的默契。

  读到这里,我相信肯定有人觉得这也过分荒诞了,《山海经》怎么都引申到非洲去了?但说实话,在所有与《山海经》有关的细思恐极的细节与巧合里,“刑天”的故事可能是最不让人震惊的巧合之一。

  如果把视角放在整个世界去解读《山海经》,我怀疑你可能整个三观都要被重新洗刷一遍。

  《山海经·西山经》和《大荒西经》中,讲述过西王母,也就是我们熟悉的“王母娘娘”的原型:

西海之南,流沙之滨,赤水之后,黑水之前,有大山,名昆仑之丘。有神,人面虎身,有文有尾,皆白,处之。其下有弱水之渊环之,其外有炎火之山,投物辙燃。有人戴胜,虎齿,有豹尾,穴出,名曰西王母。此山万物尽有。

  由于《山海经》记录的道路里程,其实远远超过了我们实际看到的数字,所以按图索骥的话,“玉山”的位置,大约在现在的非洲东北部,而这个地方恰好有一个曾“以女为王”的国家叫埃及。

  在东汉之前,中国并没有狮子的存在,所以这个“人面虎身,有文有尾,皆白”的神,看起来好像是古人对于狮身人面像的描述。

  当然,这么说可能还是有点牵强,那不妨在《大荒西经》中继续往下看,在西王母所住附近,还有一个“寿麻之国”,这里“正立无景,疾呼无响。爰有大暑,不可以往”。

  景是影的通假字,这句话的意思是“站在地上没有影子,大声疾呼没有回音,气候非常炎热,不可以前往”,这里看起来描述的似乎是赤道地区的沙漠。

  沙漠地区,人面虎身的神,你品,你仔细品。

  说到这里,肯定还是有人觉得有些过度解读,那不妨继续再和西王母纠结一会儿,书里说她“蓬发戴胜”,头发乱糟糟的,带着华丽的冠冕。

  有种鸟也叫戴胜,古人见它头上长有羽冠,觉得跟女子头戴华胜的样子很像,便称呼此鸟为“戴胜”。

  仔细看看它的样子,你有没有觉得它还挺像埃及法老的画风的?

  你品,你再仔细品品。

3.

  举出这些例子并不是想让你把《山海经》当成一本“洪荒时代密码”,像个别“红学家”那样一定要把书里的每一处描写都解释成是别有所指的阴谋论。只是希望你能明白,《山海经》这本书可能比你想象的还要更神奇一些。

  考据这些看似“荒诞不经”的记录到底是否确有所载,只是《山海经》这本“上古第一奇书”的一种读法,它的读法还有很多很多。

  就像最开头说的,它是古代保存神话资料最为丰富,也最本色的古籍,也是记录华夏氏族谱系最古老的文本,是整个洪荒时代的地理图志,是药典、是食谱…不管你对什么领域感兴趣,你总能在《山海经》里读到你所需要的趣味。如果你是一个创作者,那《山海经》更是一本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素材宝库和奇幻设定集。

  但除了这些“功用”和“趣味”以外,我们每个中国人来说,《山海经》可能还有些更重要的意义。 究其本质,《山海经》是千年前的先祖为我们留下来的一本“笔记”,那些用神话的眼光看待世界的文字,是华夏民族最初的“精神遗迹”,这些对于山川风月、神人异兽、生死超脱的理解,是独属于我们的文化内核。

  在当下这个愈发显得混乱的时代,翻开古典,读一读先祖们的“魂”,真的是件很重要的事情。

4.

  不过,在读《山海经》之前,可能你还得解决一个「小问题」——如何找到一本版本权威,好读又好看的山海经?

  作为一本古籍经典,市面上的《山海经》版本多得实在让人难以抉择,如果你希望拥有一本真正能收藏在家,经得住版本考证与时间考验的《山海经》,我建议你做一做如下几个选择题:

有没有注音?注音是否按古文正音?配图是否粗糙?有没有把不同体系的山海经图强行放在一起?是否收录了全图?配图和文字是否正确对应?是节选本还是全本?

  特别是要注意:书里的《山海经》图到底有没有问题?

  《山海经》文图不可离分,一本《山海经》要是没有好的插图,那绝对是一个不适合阅读、收藏的版本。

  后世绝大多数的插图版《山海经》,都是以明代汪绂《山海经存》和蒋应镐绘《山海经》图为本摹画。

  但画着画着就走样了,我放几个图你好好品品。

  马身龙首神迷之闭上了眼睛,可能实在看不下去自己的新发型了。

  瞿如剃起了小平头,走出了精神小伙的步伐。↓

  还有发际线后移变成了中年秃顶,画风连人种都给变了。↓

  更让人的挠头的是,不同版本的图还相互打架,公认经典的《山海经》图除了有汪绂本、蒋应镐本外,其他还有吴任臣广注本,日本江户时代的《怪奇鸟兽图卷》也有收入,但这些图由于作者们对于《山海经》的理解不同,就会出现概念打架的情况。

  例如“昆仑之丘,是实惟帝之下都,神陆吾司之。其神状虎身而九尾,人面而虎爪”的“神陆吾”。↓

  但市面上许多版本一口气混了多套图在同一本书里,这就很有些微妙的尴尬了……

  所以,如果这篇文章燃起了你重读《山海经》的兴趣,请务必对照一下刚才提到的几个选择题,重新审视一下你手中或者准备选择的版本。

  或者,考虑考虑这一本?

  1.本文首发于「2040 BOOKSTORE」公众号,原题目《这是一本来自上古的神书,请签收》,内文和题目略有修改。

  2.第2节,关于「Blemmyes」与「西王母」异说的内容,参考了知乎问题“《山海经》中有哪些细思恐极的细节?”中@NickBackNow 与 @豆子 的回答。

  3.第4节,关于版本摹画差异冲突的内容,参考引用了豆瓣用户@shelley 整理的资料。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