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五万年中国简史读后感100字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原创文章 >

五万年中国简史读后感100字

2020-04-03 23:01:07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五万年中国简史读后感100字

  《五万年中国简史》是一本由姚大力、钱文忠、于赓哲、李山、武黎嵩、仇鹿鸣、吴钩、方志远、马勇著作,文汇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59.9,页数:378,特精心网络整理的一些读者读后感希望大家能有帮助

  《五万年中国简史》读后感(一):华夏之韵味

  这本书集齐了许多研究历史大咖,将每人的观点都集中进去,不论是姚大力老师还是李山老师等,都是其中翘楚,本书带领我重新认识了历史,且以一种独特角度向我阐述,北京猿人不是我们的祖先。同姓不婚其实是一种政治策略。“独尊儒术”其实是因为儒家垄断教育资源。为什么宋代被西方成为中国近代史开端?这些疑惑在这本书里给了我独特的解释人事代谢,往来成古今.江山留胜迹,我辈复登临,期待下册的发行

  《五万年中国简史》读后感(二):历史延续

  中国是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之一,中华文明亦称华夏文明,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文明之一,也是世界上持续时间最长的文明。中华文明史源远流长,若从黄帝时代算起,已有5000年。中国是历史最悠久的文明古国之一。中华文明的直接源头有两个,即黄河文明、长江文明,中华文明是两种区域文明交流融合升华果实。夏朝已经开始君王世袭,周朝建立完备封建社会制度至东周逐渐解构,秦朝统一各国政治和许多民间分歧文字和丈量制度,并建立中央集权政治。自汉朝起则以文官主治国家直至清朝。

  《五万年中国简史》读后感(三):历史延续

  中国是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之一,中华文明亦称华夏文明,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文明之一,也是世界上持续时间最长的文明。中华文明史源远流长,若从黄帝时代算起,已有5000年。中国是历史最悠久的文明古国之一。中华文明的直接源头有两个,即黄河文明、长江文明,中华文明是两种区域文明交流、融合、升华的果实。夏朝已经开始君王世袭,周朝建立完备的封建社会制度至东周逐渐解构,秦朝统一各国政治和许多民间分歧的文字和丈量制度,并建立中央集权政治。自汉朝起则以文官主治国直至清朝。

  《五万年中国简史》读后感(四):书评

  在这段时间我阅读了《五万年中国简史》这本书,受益匪浅。各位历史学者、专家枯燥的历史写的生动有趣,让我渐渐了解了许多以前都不了解的事情。 我知道了早期的人类祖先经过了艰难和漫长的时间和付出了很多人生命的代价才来到了我们现在居住地方。但是从我们现在的发音习惯,以及基因来看,我们可以找到相同的祖先。并且根据河流的分布,我们也可以找到人类文明的起源。所有的文明都是依托于河流湖泊而建立起来的。其实在后期我们可以根据一些存在的痕迹来发现很多地方的居民都是从中原地区迁移过去的。 同时,随着文明的不断发现,人类积累了许多的经验,开始建立部落,朝代,开始了分久必合、合久必分的时代。最后形成了我们如今的时代。 只有我们研究历史,我们才能够清楚的明白我们是从哪里来的,我们要干什么,更加清楚的了解我们人类自己。

  《五万年中国简史》读后感(五):书评

  最近看了同学推荐的《五万年中国简史》,让我学到了许多知识。这本书是由许多专家一起研究的成果,像我们叙述了中国的五万年历史,有趣的是,这本书与我们曾经学习的历史稍有不同,比如我们的祖先并不是北京猿人,同姓不婚其实是一种政治策略,“独尊儒术”是因为儒术垄断了教育资源。这许许多多不同的知识给我们带来不同的里震撼,让我对我们的祖国又有了更全面的认识,这本书值得我们每一人去了解。

  《五万年中国简史》读后感(六):历史书

  本书讲述了从第一批智人踏上中华大地到20世纪期间五万年的历史,共划分为九个章节(序言也算一章),由众多专家学者共同著写,作为一本科普类的历史著作应应该是非常不错的。 其中有关先秦时期的内容较少,可能是相关的史料和史证匮乏所导致的。宋代的相关科普非常好,介绍了生活在宋代居民的许多方方面面,为我们再现了一个繁华的、社会生活很美好、物质生活比较丰富的宋朝,最后又提及相关政治与军事状况,这些繁华的背后,存在着许多短板,这也导致了宋朝的覆灭和远去,它的种种繁华也只能永远的定格在文人的笔记与回忆录之中…… 由于本书所涉及的领域太广(介绍中提到涉及了基因、语言、地理、气候、政治、经济、文化等领域),而本书的篇幅有限,所以难免会博而不精,本书中对众多领域都有所涉及,却没有充分足够地深入挖掘,亦没有足够的严谨论证,导致许多章节看起来就像是有众多结论所拼凑而成,而这些章节组合在一起则很难理出来一个清晰的历史脉络,也仅仅可以作为一本不错的历史入门书。

  《五万年中国简史》读后感(七):<<五万年中国简史>>读后感

  培根说过:“读史使人明智”。我们不是颇有研究的史学家,更不是文笔辛辣的评论家,相对于《中国简史》这本宏大的书,我们显得太多于稚嫩,读不出它的缺失与不足,仅仅是读出了个皮毛,更加领会了—“读史使人明智”—这句话的经典。

  原始时期人猿一步步进化发展,由四肢行走到直立行走,其间的神奇是说不清道不明的自然秘密。由元谋人到智人,他们的生理结构在发生变化,心理与行为上亦是如此。再往后,启建立了夏朝,“天下为公”的原始氏族社会瓦解了,子承父位的天下私有制登上了历史的舞台。商汤灭夏桀,武王伐纣,春秋战国,秦的一统天下更是具有跨时代的意义,民风随和的魏晋南北朝,雍容华贵的隋唐……

  最后的是野史和秘史。这是最有趣的部分却也是最耐人寻味的一部分。

  《中国简史》全书简洁易懂,增强了可读性。故事性的叙述使阅读不至于枯燥无味。

  正如作者所说“史书使我们对那个时期人的一生轨迹有了一种生动的想象”。读史书,即“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这就是读史书的意义所在吧!

  《五万年中国简史》读后感(八):《五万年中国简史》读后感

  夫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 2020年是极其不寻常的一年,也是最让人恐惧的一年,最令人感动的一年。因为新冠疫情的爆发,所有学生只能在家学习,但这并不能阻挡我那颗求知若渴的心。(哈哈) 从小就对历史很感兴趣的我,在得知《五万年中国简史》这本书后,毫不犹豫地把它添加到我的书架上。读过这本书后,觉得自己对历史的理解又进了一步。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只有深刻领悟历史的变与不变,吸取经验与教训,才能在新时代中更好地谋求个人及社会的发展。 这本书中,让我印象最深的是安史之乱的影响。曾经的我,以为安史之乱只是唐朝由盛转衰的转折点,现在才明白,它对唐朝以后的整个中国也影响巨大。它不仅造成了很长时间内的藩镇割据的局面,还引发了华夷之辨,加剧了汉人的歧胡思想,更是导致了中国尚武精神的衰退,影响了整个宋朝的国策走向,以至于在对外交流上,阻碍了陆上丝绸之路的正常进行,严重降低了中国在周边各国的国际地位…… 希望,今后的我,能从历史中学到更多的知识。

  《五万年中国简史》读后感(九):历史学家是怎样炼成的——武黎嵩老师采访稿

武黎嵩老师

  生于1983年的历史学博士,南京大学历史学院年轻的副教授,在中国古代思想文化史领域卓有成就,口述史专家,其著作被多次收录于各学报与主流媒体中。在《五万年中国简史》中,主讲秦汉帝国部分,讲述风格活泼有趣,观点犀利。

  1.历史学博士的小时候:用看戏培养兴趣?

  怎样才能培养出一个历史学家?一般家长可能会觉得,历史学家要么是从小读了很多书,在读书中找到了学习历史的兴趣,要么就是书香门第、家学渊源。

  然而,武黎嵩老师成为历史学家的契机,居然是因为喜欢看古装戏。他从小喜欢看戏剧的人物写字画画,因此爱上了书法。

  学习书法的时候,书法老师戚有信常教育他:“学书法不能只写字,更要提高人文修养。会几句古诗文,提起笔来不觉得肚子里空。”这样武黎嵩才走上了“常规流程”:从读古诗文,到对历史文化产生兴趣,深入学习,从而走上研究历史的道路。

  2. 读书纯粹是因为有意思!

  现在的家长们往往害怕孩子“输在起跑线上”,许多小孩从幼儿园就开始学英语、读唐诗、学习绘画、舞蹈等等,给小朋友开的国学课程也非常流行。

  而武黎嵩从小学五、六年级才开始读《论语》,以现在“鸡娃”家长的眼光来看大概不算早,但当时的武老师和大多数孩子不同之处在于,他很喜欢读这类书。当时,老师家里有一本厚厚的《成语典故》,里面每一个成语都有原文和解释,通过这些很普通的资料,武老师知道有很多书的存在。

  妈妈经常问他:“这本书又不考试,你总读这些干什么?”他回答说:“纯粹是觉得它有意思,就拿来读一读。”殊不知,这一读就读到了现在。

  “输在了起跑线”可能是个伪命题,找到孩子真正的兴趣所在,保持足够的热情才是王道啊!

  3.只要语文学得好,数学翻车也能上。

  上世纪90年代,家里并没有太多书可以读。然而,在中学阶段,武黎嵩纯粹出于自己的兴趣,还是把《论语》、《古文观止》、《唐诗三百首》,以及朱东润《中国历代文学作品选》、范文澜《中国通史》、周予同《中国历史文选》等大人的课本拿来读,读得滚瓜烂熟。

  在2001年南京大学自主招生考试中,武黎嵩从全省几百个考生中脱颖而出,取得了第32名的好成绩。

  讲到这里的时候,武老师坦然承认自己偏科比较严重,数学只考了二十几分。也难怪,南大的考卷实在是太难了。即便是高考的考卷,老师也是考的不错。但是被南大的试卷考懵了。

  然而,数学只考了二十几分,他是怎样在几百名考生中拿到第32名的?

  因为满分为100分的语文试卷,他竟然考了98分!

  4.选历史学的理由

  武黎嵩顺利被南京大学录取了。然而在选专业的时候,从小喜欢文学、喜欢写作的武老师却拒绝了南大文学院一位著名学者的橄榄枝,选择了历史专业。讲到这里,老师表示有愧疚的感觉,油然而生。

  100分语文卷能考98分的武老师为什么突然对文学“变了心”?

  当时他心想:学中文就不能学历史,但是学历史,却同时可以学习中文,毕竟读史料也需要研读古文文本。

  嗯,少年时代的武老师就很精明!去做生意一定不会赔本的!不过武老师后来还是选修了不少文学院的课程,以便更好地研究历史。武老师说,他会去“偷课”,只听课、记笔记,不做作业,不要成绩。南大文学院徐兴无、程章灿、许结、徐有富等一些古典文学、文献专业老师的课,他都悄悄地去上过。

  所以,学历史专业有些什么好处?

  历史让人从“诗性”变得“理性”,尤其是世界史、经济史的一些课。历史让人开阔了眼界、时间和空间的错落,看到了现代中国之外的世界。历史让人获得了趣味,考古文物的各种遗存,可以“踩上”祖先的足迹。

  所以,历史真是好,浑身都是宝!

  5.爱它就要批评它

  毛泽东曾经说过:“百代都行秦政法”,武老师说:“秦汉帝国基本上把中国古代王朝面临的问题都遇到了,并且在寻找解决办法的时候,塑造了一个很重要的蓝本,充满了历史教训。”

  从今天开始,武老师将用24讲节目为大家介绍秦汉时期发生了怎样的大变局,为大家解析秦汉帝国于中国的意义。

  秦汉史是武黎嵩老师的专攻领域,对于这段中国历史上的重要变局,武黎嵩老师用理性而专业的眼光进行批判地研究,以供今人汲取历史的经验教训。

  武老师说,学历史很忌讳有代入感,有的学者研究某个朝代就爱上某个朝代,研究某个人就崇拜某个人。我们要清醒的看到局限。如果让他选择一个时代生活,他说一定是当下最好。我们中国人真正的摆脱温饱和生存的危机,其实没有几年。

  另外,武黎嵩老师还为大家推荐了一些好书,大家也可以看起来呀!

  柳诒徵《中国文化史》

  田余庆《秦汉魏晋史探微》

  王汎森《权力的毛细管作用》

  安乐哲《中国古代的统治艺术》

  宫崎市定《宫崎市定亚洲史论考》

  许倬云《中国文化与世界文化》、《我者与他者》

  《五万年中国简史》读后感(十):最高深的学问,都能讲给一个女招待听——姚大力老师访谈

  最高深的学问,都能讲给一个女招待听

  问:您讲历史和其他老师讲历史有什么不一样吗?

  答: 每个人讲历史的方法都不一样,我觉得方法没有高低,高低是在你对问题的理解、你的眼光和你的境界。

姚大力教授

  如果你讲得大家不爱听,很可能是你的认识深度还不够,而不是因为其它原因。很多人说“普及有什么不会呀,我只是不做而已。”

  其实,如果是陈旧的东西,讲得再通俗也没有人听,根本的问题在于你的见解是否有足够的吸引力。

  有句话说“所有最高深的学问都可以讲给一个酒馆的女招待听”,我觉得那是很高的一种境界。

  朱熹描述中国传统学问的最高境界:“极于高远,而卒反就于平实”。你的阐述要高要远,为听者开辟一个他还未进入过的境界,然后须要回落到平坦而踏实的认识之上。平实就是每个人都听得懂。

  如果我只是说“人热了要出汗、人饿了要吃饭”,这个当然很平实,人家都听懂了,可是它就缺少了高远那一层。而高远到像风筝一样在空中断线,不复知其所至,那也不行。高远了,你还要能回来,

  也就是说,处理问题的细节可能非常专业化,但它最初的设想、基本的原理和最终获得的一个认识,完全可以简化为大家都听得懂的东西。关键在于你自己能不能有这样的见识。

  当我们谈论历史转折时,我们在谈论什么?

  问:您怎样看待中国历史上大的转折?

  答:殷周之际,我觉得是中国历史上很重要的一个转折。

  你看看殷商的人,多相信天,多相信鬼啊,如果顺着殷商的文化路径走下去,中国也许会出现一种整体性的宗教。但是西周就改变了文化的走向,关注的全部是人世间内部的关系。

用于占卜的甲骨

  中国古代有很多很丰富的神话,像《山海经》里讲的那些。后来大都被儒家按照“神话历史化”的立场看成真实发生过的远古往事而写入经书。只剩下若干未被他们删尽的神话碎片,被后人收拾在《山海经》里。

  希腊有一个神话系统,它系统地回答天地起源、人类起源,人和天地的关系等问题。而这样的神话系统在中国完全没有形成,可能与后来为儒家所继承的西周文化基本取向有关。

中国的“神话辞典”——《山海经》

  所以中国文化的超越变成一种“内在超越”。到了现代,当科学的昌明越来越撼动宗教的基盘时,就出现“上帝死了”,则人类生存的根本意义为何的问题。

  像儒家这样靠内在的道德提升来实现生命价值、来维持社会秩序的文化,它的重要性反而更加突显出来了。当然,“内在超越”的基本内容是在所谓“轴心时代”成型的。

《末日审判》(局部)

  再就是秦统一六国,建立了专制君主官僚制,就是我们说的中央集权体制。

  秦虽然建立了这个制度,大家还是不服。所以“始皇帝死而地裂”,然后你看项羽分封诸侯,刘邦也不得不分封诸侯,这个问题要到汉朝才解决。儒家成为中国文化的主流,并且最终构成“内在超越”的形而上体系,那时在西汉的“独尊儒术”之后,它对中国社会产生的影响则要到东汉才大盛。

  也就是说,轴心时代把问题都已经解决了,但是没有最终的落实,在两汉才落实。

  后一个大转折发生在两汉之后。整个社会都不一样了,专制君权衰落。然后就是唐宋转折,从755年延续到1206年。这一转折的全部历史成果,就呈现在南宋一代经济、社会与文化的全面繁荣之中。1206年南宋的“开禧北伐”全线溃败,成吉思汗则在漠北建立蒙古国;

  这两件事可以看成又一次历史大变局的来临。这一变局最重大的成果,就是大中国的形成。

  再后面是从1550年代开始的晚期中华帝国的最后一次全盛。中国历史上大概有这么一些大的转折。

“机户出资,机工出力”

  上面讲的这些时代转变的开始与结果,很多并不与某一个朝代的开始与结束相重叠。

  讲一个时代,就要讲它的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结构,可是那套东西的变化周期,不见得都与某个朝代的开始和结束为节点。

  所以,如果把历史都按朝代断开来讲,就会发生很大的问题,会破坏中国历史演变的内在脉络,把线索本身模糊掉了。

  历史可以是故事,但不应该只是故事

  问:很多人觉得历史就是讲故事,您在这本书中是讲故事吗?

  答:这要看你怎么理解故事。你讲一个过程,就是讲一个原因、一个经过、一个结果。从这个意义上说,任何讲述一个有始有终的过程就是讲一个故事。

  你可以讲一个很生动的故事,可是你讲这个故事是为了什么?如果不允许作品有根本的价值关怀,那除了讲宫斗互掐、争风吃醋,还能表现什么呢?

  所以我觉得关键的不是讲故事或者不讲故事,而是你究竟要讲什么样的故事,你用什么样的价值关怀去讲故事。

  受众其实是需要培养,而不是应该趋附、迎合的。你看看我们的电视剧,天天讲打情骂俏,争权夺利,是吧?作者怎么会光在这个题材范围里转圈子?

  其中原因我觉得很复杂。但是我觉得真正有精神打动力的、能够吸引人的、能够引起人们情感激动的东西,一定要有对根本的价值关怀的追求。

  问:现在讲清朝的电视剧很多,但是讲您研究的元朝的电视剧比较少,为什么呢?

  答:清朝离得近嘛,故事就多,素材多就能够写出更多的东西。元朝嘛,因为没剩下几个故事。我也觉得很正常。

  问:姚老师您看金庸的小说吗?

  答:没有看过。但是我的很多老师们对他的评价都很高,所以我想他应该是写得很好的。

  有一些比我高一辈的,中国研究蒙古史啊、元史啊,甚至辽金史做得最好的学者,他们都喜欢看金庸。

  小说追求“真实性”的标准跟历史研究是不一样的。他们认为金庸写的人物虽然都是编出来的,但是符合当时的历史氛围,那个时代的精神面貌。

  让14的人不及格的“不严格”老师

  问:我听说您对学生很严格?

  答:也不能算多严格,这个都是网上乱讲的。他们说我是什么?一把刀,就因为很多年前有一次上本科的课,有将近1/4的人不及格。

  问:也有学生说比较怕上你的课,怕期末考试过不了。

  答:那他们就不要来听嘛!往往是第一次课,教室挤满了人。我说,这门课不是只做一个读书报告代替期终考试,要有一个堂上的闭卷笔试。

  考什么呢?比如泉州什么时候变成南部中国最大的对外通商港。只要求回答那些最简单而明确的基本事实,整门课大概也不会超过数百条。你答出来就通过了,如果通不过就不及格。

  然后第二次上课就有一半人不来了。上完一门专业课,难道连这点知识都不需要掌握吗?

  说什么会被学生记住?

  问:您经常提到,教学不仅仅在于讲授内容本身,而是展示出学术的魅力,对学生产生启发,然后让兴趣成为学生学习的动力。

  答:讲课的目的,不是为了批发很多具体的知识给学生。因为任何人讲课都不会有一本书写得那么准确和详细。

  讲课是为了激发学生对一个问题的注意,去颠覆他过去的想法,让他思索“我过去的想法不对吗?”去告诉他,认识这个问题还有一些什么途径,还可以开辟哪些认识这个问题的空间。

  但是你讲课中的哪一点会启发到学生?你自己可能完全想不到。我曾在南京艺术学院讲过中国史,很多年以后跟从前的学生一起吃饭。他们都说:“姚老师您当时有一句话我们都记住了。”

  我初听很兴奋。但这句话竟然是:“在大学里面每个人都应该都谈一次恋爱,不是为了结婚,也不是为了别的什么目的,而是为了你真的喜欢那个人。” 你看他们最后记住的是这句话。我自己早就忘记了。

  所以,对学生的启发,很难按照设计过的教案发生。都是在偶然的情况下。但那就很好啊。

  历史真的很浪漫

  以前我在塔吉克斯坦碰到一对日本夫妇。当时是伊斯兰教的封斋节,边境也关掉了,我们被困在一个旅馆里面三天。

  我从聊天中知道,他们来过好多次了,就问为什么?他们说喜欢唐朝的名将高仙芝,以后还要再来。

  高仙芝本来是朝鲜人,他的军队在一次远征中曾分四五条路线经过帕米尔高原,从今阿富汗南越兴都库什山脉。这对日本夫妇讲,他们要亲历高仙芝军队走过的每一条路线。所以他们以后还要再来。

如今的帕米尔高原

  我就很奇怪:一个朝鲜人来走这条路可以理解,因为高仙芝是高句丽人;中国人来走这条路也可以理解,因为这是唐朝的一次军事行动。两个日本人要重走那些艰难的旅程,那又是为了什么?他们回答说,这是一种罗曼蒂克。浪漫主义!

  如果说浪漫主义是指人靠充分调动自身的主观能动性,得以超越人类所面临的种种难以抗拒的天然局限,那么高仙芝的远征真的就是一种罗曼蒂克!

  我上课时向学生讲起这对夫妇的故事。有个学生在课程结束后写评语说:上课讲的那些简单而明确的事实,也许几年以后我会统统忘记。但是这对日本夫妇对浪漫主义的解释,我一辈子都不会忘记。

  所以我们要认真地备好每一堂课,是吧?因为你根本就不知道你哪一句话,最后会产生一个持久的影响。但如果你每一节课能感动一个学生,就够了。

  复旦有那么多课,有那么多老师,如果每一个学生都能在那里听到一句可能使他终身受益的话,那就够了。

  反过来讲,如果一个学生上课只为习得知识,那他几乎什么都学不到。听音频节目也一样。真正可靠的知识是不可能通过“耳食之言”获得的。

  上课可以给你一种心灵的冲击,一种刺激,一种启发。但想要真正学得扎实,还是得靠自己去阅读文本,这是一个最基本的能让你获得真正知识的方法。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