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那些听过却从未搞明白的问题经典读后感有感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原创文章 >

那些听过却从未搞明白的问题经典读后感有感

2020-04-03 23:02:02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那些听过却从未搞明白的问题经典读后感有感

  《那些听过却从未搞明白的问题》是一本由[西班牙]大卫•加耶著作,四川文艺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48.00元,页数:2020-3,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那些听过却从未搞明白的问题》读后感(一):唯一不变的只有变化本身

  赫拉克拉克曾说过:唯一不变的只有变化本身。这也点明了科学最精彩的部分,《那些听过却从未搞明白的问题》的作者就是用发展的眼光看待世界和宇宙,更明确变化在科学中的重要位置。

  开启科学的大门,人类就能迈入崭新的天地,我们就能获得更加无限的生存空间,这就是科学的力量。科学的内涵就是事实与规律,需要发现人所未知的事实,并以此为依据,实事求是,而不是脱离现实的纯思维的空想,并寻找客观事物之间内在的本质的必然联系。作者通过一个个生活中的有趣事例,给我们呈现了科学的真相,煞有介事,也算趣味横生。

  通过电影星际穿越的场景,通俗的展示了爱因斯坦所说的广义相对论。除了一个处于高速运动状态的时钟会走更慢,一个更强的引力场会让时间变得更慢。举例子地下室中的时钟会比在顶楼的时钟走得慢,因为引力的强度会随着到地心的距离的增加而减弱,所以说如果你住在低楼层上,那你就是个幸运儿,可以活得更长久。

  宇宙世界是无限的,科学探索也是无限的,我们只有不断拓展更加广阔的生存空间,发现更多的丰富宝藏,破解更多的奥秘现象,并把这些用通俗的说法科普给大众,才能使之造福于我们人类的文明,我们人类社会才能不断获得发展。最近迷上了刘慈欣的《三体系列》也让我对科普和科幻多了一份迷恋与追随。

  真相往往比小说更曲折。

  把你直接丢入科学最深处,让你用心感受许多成熟而令人惊叹的科学知识,再用最通俗的事实把你拉出来,从而让你专心读下去。

  这种科学冲击感,让我想起一个故事:“贝特有一次问自己的物理学家朋友杰拉德,你为什么要坚持写日记呢?杰拉德说,我并不打算出版,我只是记录下一些事实给上帝参考。贝特又问,难道上帝不知道这些事实吗?杰拉德回答说,上帝当然知道,但他不知道我这样描写的事实。”

  比科学故事更重要的是科学精神。

  《那些听过却从未搞明白的问题》读后感(二):请追寻属自己的人生

  大卫·加耶是谁?好多人都没听过,如果非要介绍一下的话,那么网红教师非他莫属,全球十大教师之一。幽默风趣是他的特色,但是两者不同的是本书却是大卫·加耶成立的非盈利性教育组织发布的视频改写的。

  作者在前言中其实已经告诉了我们这本书想要表达的是什么,他希望读者可以有意识的去探索。而不是满足已有的答案。 比如说为什么你楼下的人为什么比你活的久?主要从爱因斯坦的相对论入手,阐述了速度变化的情况下,时间也在变化,从而导致了双生子谬论的出现。双胞胎在不同的速度下,年龄大小相差了四岁。最后谈到了铯原子钟那几纳秒的差距。而文章以此篇开头,会不会是想告诉我们,在前言中的论点,要勇敢的去探索而不是停留在原地,失去前行的动力。 而珠穆朗玛峰上的水却告诉了我们温度的新的概念。其实很多人把温度单一的认做是一个概念,人为定义的概念。而在书中却告诉我们温度其实就是组成物质分子的震动频率。而我们了解到的常识很多都是有相对的定义的。比如说水的沸点100℃更多是指蒸馏水或者纯水。其实好多我们都知道,但是具体的也许就很模糊。 又比如说我们买手机买相机都会去考虑像素问题。那么什么是像素。而我们人眼的像素是否存在,存在的话又是多少。分辨率本来是光学的概念。而人眼的工作原理其实也比我们想象的复杂。

云的重量和外星人交朋友的概率

  其实全文告诉了我们四十个听过却没有搞懂的问题,涉及了地理,数学,物理,化学,光学等多个领域。其实当看完这本书的时候,我又拿出了另外一本书-------《十分钟智商运动》作者叫做李永乐。我想两个人应该是有共通之处的。作为科普视频的创作者。两个人都体现出来了渊博的知识。 其实这本书更应该是作为小孩子的科普启蒙书籍。因为在年龄小的时候才能培养孩子探索的动力和方向。并且文章中搭配的漫画也能吸引孩子的目光。就好像作者在前言里面写到的 我懂得要如何去欣赏一片风景、一首歌曲、一部电影,享受与我爱的人一同相处的每分每秒。我不会试图去改变这种生活。我不清楚我的时间还剩多久,但我相信,余生的每一秒都会让我热情澎湃。 ——《用尽每一秒》 时至今日,好像要寻找会这种感觉,但是我知道我没有了动力。也只能期盼着更多的人能够走好自己的路,珍惜自己的每一天。

  《那些听过却从未搞明白的问题》读后感(三):用尽人生的每一秒

  文:[西班牙]大卫·加耶(作者)

  我懂得要如何去欣赏一片风景、一首歌曲、一部电影,

  享受与我爱的人一同相处的每分每秒。

  我不会试图去改变这种生活。

  我不清楚我的时间还剩多久,但我相信,

  余生的每一秒都会让我热情澎湃。

  ——《用尽每一秒》

  如果把宇宙漫长的历史浓缩成一年的话,那么人类仅存活于这一年中最后一秒里。但对我们来说,这一秒即几千年的时光。毕竟,同许多事物一样,时间是一个相对的概念。

  假如你有幸能健康长寿,那么你的一生将会拥有20亿秒,虽然其中三分之一都在睡眠中度过,但在剩下的三分之二时间中,你处于清醒状态,可以充分体验生命、享受人生,让每一秒都变得激情四射。

  读完这本《那些听过却从未搞明白的问题》预计会花掉你生命中0.0005%的时间,也就在7200~14400秒之间吧。这和观看《银翼杀手2049》或《星球大战》原版三部曲的时长是一样的。

  但如果你花好几年来阅读,或许你会发现,现在不容动摇的某些事实或真理在未来已经没有任何存在的意义了。没有永恒不变的事物。毕竟《星球大战》里的公主也已经换过好几位女演员了。赫拉克利特(古希腊哲学家,代表作《论自然》)在两千多年前就预言过:“唯一永恒不变的只有变化本身。”

  这也是科学最精彩的部分,千千万万个致力于科学研究的人在不停地工作,花了千千万万秒时间,发挥自己天才般的创造力。因为他们,我们的科学每一秒都在改变,在进步。阅读这本书的你如果还在上学,也许会在未来的某一天成为他们中的一员吧,谁知道呢?

  爱因斯坦曾说过:“你不要渴望用相同的想法和做法来获得不同的结果。”近几个世纪以来,尤其是近几十年以来,人类科学技术的飞速进步来源于对已有成果的不断推翻和重建,但在一些至今无解的问题上,我们依然被困在原地。

  过去,没有哪部科幻电影会用吸引了无数人的动作镜头或特效来处理一些小细节,更不会引发我在电影结束后的进一步提问。时至今日,《星际穿越》《黑镜》等成为最让我着迷的片子,这些影视作品太特别了,它们引发了我无数的疑问。

  这或许能解释为什么我是个“怪胎”,为什么我一开始是名工程师,后来又成了教数学和物理的教师。我曾就这些影视作品中的某些内容,请教过一些懂得更多知识的人(不得不感叹,比自己厉害的人真是太多了),并得到相应的解答。

  另外一些我在图书馆和网络上自行找到了合理的解释。然而,关于更多的问题,我无论多努力寻找都无法得到满意的答案。是的,我尝试过,可依然无法解释电影中的某些现象(我对自己的能力范围还是了解的,我只是一名普通的教师,很多现象都超出了我的理解范围)。

  但是,在试图理解这些内容的过程中,我多多少少学到了一些东西。这正是学习的奇妙之处:在学习的过程中,你会收获意料之外的东西,它们很可能成为你下一个问题的答案。当然,也有可能成为我下一次上课时讲给学生们的一些奇思妙想,以此来激发他们。这招屡试不爽。如果你也是一名教师的话,希望本书也能给你一点改变教学的灵感。

  因此,这本书的目的不只是给你提供四十个问题的答案。我对这本书的期望很简单:我希望,读完此书的你,能够开始有意识地用你的时间去发现和探索,并且不要满足于别人给予的现成答案,不要满足于已有的一切解释。这就是我唯一的愿望——在某种程度上激励你形成自己的思维体系。

  又或者,让你养成一个提问的习惯——不管是什么问题。然后,希望你通过自己的努力去寻找这些问题的答案,而非求助于奥林匹斯众神——这些神话人物只能告诉你一些存在于神话和想象中的答案,完全没有一点道理。好吧,虽然所有的星座和星球都是以他们的名字命名的。

  最后,我要把这本书献给我写书过程中遇见的每一个人,他们多多少少都教会了我一些事。

  更要献给那些永远好奇、充满疑问的人们。你们是这场冒险旅程的主人翁,我期待未来某天,你们能解开那些至今无解的谜题!

  现在就开始,好好用尽人生的每一秒吧!

  《那些听过却从未搞明白的问题》读后感(四):《那些听过却从未搞明白的问题》:读完这本书预计会花掉你生命中0.0005%的时间

  双鱼座的好奇宝宝,被这本书惊到了。首先,特别想知道作者,是不是也是双鱼座。只有双鱼座,才这么对许许多多奇奇怪怪的事都有好奇心。比如我,看到《那些听过却从未搞明白的问题》这本书,立即如获至宝。

  前言中摘的《用尽每一秒》中的诗片断,还是很令人感动的,我也分享下来:

我懂得要如何去欣赏一片风景、一首歌、一部电影,享受与我爱的人一同相处的每分每秒。我不会试图去改变这种生活。我不清楚我的时间还剩多久,但我相信,余生的每一秒都会让我热情澎湃。

  你看,生活中的奇怪宝宝,原来是这么的热爱他的生活。我可能还有点奇怪,我为什么称作者为奇怪宝宝。那我列举几个他常常思考的问题吧:

  1:人眼有几百万象素?

  2:不存在的颜色

  3:如何逃离地球?

  4:时间存在吗?

  5:你属于理科,还是文科?

  6:怎么在水面行走?

  这些问题,你曾经想过吗?想必大多数人是没有想过的。我真的从来没有想到过这些。一个如此热爱生活的人,才会热衷于关于生活一切的奇思妙想。你不得不承认,他的这些想法,对生活的现实面还是很有意义的,也具有一定的影响力。其实作者大卫并不是什么科学家,他只是一个教师和作家,并且获得过“全球教师奖”。但是他的创意思维,真的快要攀登全球N0.1了。如果他是科学家的话,一定会有许多发明创造,这一点是我读了《那些听过却从未搞明白的问题》这本书之后,颇感可惜的地方。甚至我还不死心的,我特别想问问,作者真的没有什么发明专利吗?一个如此勤于思考,又富于创意思维的人,如果只停留于文字上的飞翔,是不是特别可惜呢?

  翻开书的第一段话就特别让我难忘,书中说:如果把宇宙漫长的历史浓缩成一年的时间,那么人类仅存活于这一年的最后一秒中。

  我读这句话的时候,开格局了。世界观大格局,从这一秒理论中,变得微不足道啊。若人类时间变成这一秒,那这一秒又是几千年的时光。作者接下来的一句话也特别烧心,“假如你有幸能够健康长寿,那么你的一生将会拥有20亿秒的时间,其中三分之一的时间都是在睡觉中度过的……”,当亿这个巨大的数字跟秒这个单位结合在一起,当20亿秒是我们的一生时,真的不敢在使劲睡觉了。

  读完这本书预计会花掉你生命中0.0005%的时间,也就是7200~14400秒之间。我突然开悟,然来数字是这么理智,是这么的逼着我去理智对待一些事情。我曾经在心里抱怨时间不够用,我要花很多时间去处理其他的事情,我特别爱读书,可是近些年来,我读书的数量在逐渐减少。想到这里的时候,我觉得我应该脸红了。

  赫拉克利特预言:唯一永恒不变的只有变化本身。

  作者太诚恳了,他可能觉得书中给出的四十个问题的答案,离我们的思维会很远,所以他说:我希望,读完此书的你,能够开始有意识地去发现并探索身边一切现象所涉及的科学道理,并且不要满足于别人给予的现成答案,不要满足于已有的一切解释。

  这是要让我们怀疑一切啊,但这的确是一种可贵的精神。对一切持怀疑态度,会推动我们去思考许许多多的问题,只要开启思考这台机器,一定会有有益的发现,一定会产生新的意义。所以,在这里,我要支持这种怀疑一切的精神。我跟作者的想法一样,希望我们通过自己的努力去寻找问题的答案、生活的答案、世界的答案,而不是寄希望于众神,而不是一味的去求助于神灵或者别的人。因为,这样的我们,才更有意义吧。

  你看,你是不是错过了许多东西呢!不过,还来得及,就从《那些听过却从未搞明白的问题》开始怀疑和思考的旅行吧。

  做点有趣并有意义的思,那就是开启正确的思考。我们跟作 者一起来玩玩“人眼有几百万像素?”这个问题吧,因为我对这个问题比较熟悉,我可以多分享一些,让我们几乎可以触摸到这个问题。

  其实正确的打开方式是“分辨率”,分辨率跟画面大小无关,却跟画面质量密切相关。因为分辨率的单位是:象素/英寸(或点/英寸),简写为PPI(或DPI) 第一个P是像素的英文单词pixel,第二个P是百分比,I是英寸,D是DOT点,其实就是英文缩写。我们常用的分辨率单位是DPI,其意义是:取一英寸长度的画面来数颜色点的数量。若固定长度上画面组成的颜色点数量越多,则点越小,点越小,则画面越清晰,质量越高。也就是说,分辨率越高,画面越清晰,画质越好。

  其实在某种意义上说,像素和点是一回事,像素就是点,才者都是购成画面的最小单元。通常是这样分的:在屏幕上说像素,在纸上说点。也就是说,屏幕上是光点构成画面,纸上是墨点构成画面。

  拿手机屏幕来说,屏幕是固定的尺寸,如果其画面组成的颜色点(或像素点)数量越多,则画质越清晰。

  你看,我一思考,居然也能讲得这么专业哈。

  那么,人眼有像素吗?这个话题乍看有些伟大,因为居然有人敢这么问。

  人眼的工作过程是这样的:光线穿过我们的角膜,然后穿透我们的瞳孔和眼球晶状体,最终成像于视网膜上。瞳孔根据光线强弱自行收缩或放大,晶状体相当于相机的镜头,视网膜相当于屏幕。

  但是,不能把人眼完全比作一台机器。因为人眼随时随地接收外在光线并形成图像,其速度也特别快。所以,不能定义出人眼的像素值。那是一个动态的获取图像的精密机器,跟其它的机器不在一个技术不平上啊。

  把一个问题的来龙去脉扒开来翻过去,考察和思考一番,是不是也很有趣呢?而且,特别有意义的。《那些听过却从未搞明白的问题》带来了四十个问题,说完它需要好几天的时间,但是这样去学一学练一练,对于训练思维和锻练解决问题的能力,是有很大帮助的。这里面有一个要点,就是人类的智力跟思维有着密切关系,而思维模式和方式,是可以通过后天练习来加强的,这是一个很有价值的话题哦,如果喜欢可以去网上整理一些方法和技巧。

  《那些听过却从未搞明白的问题》读后感(五):“全球教师奖”得主写给孩子的一封信

  文:[西班牙]大卫·加耶

  我懂得要如何去欣赏一片风景、一首歌曲、一部电影,

  享受与我爱的人一同相处的每分每秒。

  我不会试图去改变这种生活。

  我不清楚我的时间还剩多久,

  但我相信,余生的每一秒都会让我热情澎湃。

  ——《用尽每一秒》

  如果把宇宙漫长的历史浓缩成一年的话,那么人类仅存活于这一年中最后一秒里。但对我们来说,这一秒即几千年的时光。毕竟,同许多事物一样,时间是一个相对的概念。

  假如你有幸能健康长寿,那么你的一生将会拥有20亿秒,虽然其中三分之一都在睡眠中度过,但在剩下的三分之二时间中,你处于清醒状态,可以充分体验生命、享受人生,让每一秒都变得激情四射。

  读完这本《那些听过却从未搞明白的问题》预计会花掉你生命中0.0005%的时间,也就在7200~14400秒之间吧。这和观看《银翼杀手2049》或《星球大战》原版三部曲的时长是一样的。

  但如果你花好几年来阅读,或许你会发现,现在不容动摇的某些事实或真理在未来已经没有任何存在的意义了。没有永恒不变的事物。毕竟《星球大战》里的公主也已经换过好几位女演员了。赫拉克利特(古希腊哲学家,代表作《论自然》)在两千多年前就预言过:“唯一永恒不变的只有变化本身。”

  这也是科学最精彩的部分,千千万万个致力于科学研究的人在不停地工作,花了千千万万秒时间,发挥自己天才般的创造力。因为他们,我们的科学每一秒都在改变,在进步。阅读这本书的你如果还在上学,也许会在未来的某一天成为他们中的一员吧,谁知道呢?

  爱因斯坦曾说过:“你不要渴望用相同的想法和做法来获得不同的结果。”近几个世纪以来,尤其是近几十年以来,人类科学技术的飞速进步来源于对已有成果的不断推翻和重建,但在一些至今无解的问题上,我们依然被困在原地。

  过去,没有哪部科幻电影会用吸引了无数人的动作镜头或特效来处理一些小细节,更不会引发我在电影结束后的进一步提问。时至今日,《星际穿越》《黑镜》等成为最让我着迷的片子,这些影视作品太特别了,它们引发了我无数的疑问。

  这或许能解释为什么我是个“怪胎”,为什么我一开始是名工程师,后来又成了教数学和物理的教师。我曾就这些影视作品中的某些内容,请教过一些懂得更多知识的人(不得不感叹,比自己厉害的人真是太多了),并得到相应的解答。

  另外一些我在图书馆和网络上自行找到了合理的解释。然而,关于更多的问题,我无论多努力寻找都无法得到满意的答案。是的,我尝试过,可依然无法解释电影中的某些现象(我对自己的能力范围还是了解的,我只是一名普通的教师,很多现象都超出了我的理解范围)。

  但是,在试图理解这些内容的过程中,我多多少少学到了一些东西。这正是学习的奇妙之处:在学习的过程中,你会收获意料之外的东西,它们很可能成为你下一个问题的答案。当然,也有可能成为我下一次上课时讲给学生们的一些奇思妙想,以此来激发他们。这招屡试不爽。如果你也是一名教师的话,希望本书也能给你一点改变教学的灵感。

  因此,这本书的目的不只是给你提供四十个问题的答案。我对这本书的期望很简单:我希望,读完此书的你,能够开始有意识地用你的时间去发现和探索,并且不要满足于别人给予的现成答案,不要满足于已有的一切解释。这就是我唯一的愿望——在某种程度上激励你形成自己的思维体系。

  又或者,让你养成一个提问的习惯——不管是什么问题。然后,希望你通过自己的努力去寻找这些问题的答案,而非求助于奥林匹斯众神——这些神话人物只能告诉你一些存在于神话和想象中的答案,完全没有一点道理。好吧,虽然所有的星座和星球都是以他们的名字命名的。

  最后,我要把这本书献给我写书过程中遇见的每一个人,他们多多少少都教会了我一些事。

  献给插画师,那些小画都很简单,很可爱。

  更要献给那些永远好奇、充满疑问的人们。你们是这场冒险旅程的主人翁,我期待未来某天,你们能解开那些至今无解的谜题!

  现在就开始,好好用尽人生的每一秒吧!

  《那些听过却从未搞明白的问题》的神奇作者

  大卫·加耶(David Calle),教师、作家。曾被教育界的诺贝尔奖“全球教师奖”评为2017年度十大教师之一,还被《福布斯》杂志评为“百大创意人”之一。他的个人YouTube科普频道,截至目前粉丝已超百万。

(十大教师新闻,上排左二为大卫·加耶)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