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城镇化读后感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读后感 >

城镇化读后感10篇

2018-06-07 20:18:02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城镇化读后感10篇

  《城镇化》是一本由赵俊超著作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49.00元,页数:220,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读者读后感希望大家能有帮助

  《城镇化》读后感(一):我一直不理解为何要城镇化

  我总认为,城镇化未必是有利于农民事情,现在政策倾向改变城乡二元结构,但是不是必须要这么做?千百年来,依靠地缘、人缘结合而成的村落,已经固化了许多农民的生活方式,虽然生活环境教育医疗条件不如城市里的居民好,但农村也有城镇里不可替代的优势,比如邻里关系人际交往做的就比长期居住在城市里的人更和谐。如果不进行城镇化,他们的各项权利就不会提高吗?若推进城镇化,农民会享受到什么好处?会失去些什么呢?

  我带着疑问读了学者赵俊超写的这本书,全书共五章271页,主要论述了三大问题,一是为什么不遗余力地推动改革;二是为什么说城镇化是改革的突破口;三是如何开展城镇化改革。

  文章直面改革之路的困难误区,做层次分解,条理清晰;明确改革目的,提出掌握技巧具体方式方法,逐步引入主题:城镇化是改革的突破口。接下来,作者就如何城镇化做了详细分析中心即如何使农民工成为城里人,与城里人平等享受公共权力

  这本书是作者一段时间以来,思考如何实现城镇化的论文,对愿意了解相关方面的读者来说,受益不少。

  《城镇化》读后感(二):思考农民工问题的务实之作

  2014年初,国务院发布《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年)》。规划指出,“城镇化是伴随工业发展,非农产业在城镇集聚、农村人口向城镇集中的自然历史过程,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客观趋势,是国家现代化的重要标志。”国务院发展中心副研究员赵俊超基于这一背景根据自己近年来参与的多项研究、个人调研工作心得以及生活感悟,撰写了《城镇化:改革的突破口》一书。

  该书对国务院规划有细致的解读,譬如,“重点发展小城镇”到“有重点地发展小城镇”,区区几个字的变动,作者敏锐地提出“城市群”的战略模式,指出过去的小城镇战略不集约、缺乏自身发展动力,城市群可以集聚相对多的人口、大部分的GDP,形成各类城镇协调发展的合理布局。不过,本书更大的价值在于,赵俊超的关注重心已经明确地由土地城镇化转向了人口城镇化。赵俊超将视线聚焦农民工问题:“我们要的城镇化是什么样的?”赵俊超认为,新型城镇化和以往的“半城镇化”最根本差别在于,它不仅允许农民到城镇里务工,还允许农民在城镇定居生活,使他们成为和城镇户籍居民一样的城里人。赵俊超就此总结出九条措施

  本书的主要内容,就是围绕这几条分析困难所在可行性和操作策略。自从上个世纪80年代民工潮兴起至今,农民工对城市、对中国现代化发展的巨大贡献有目共睹。但农民工的户籍仍是农业户口,农民的身份没有变,带来了一系列问题,在子女教育和社会保障方面尤其突出。很明显,户籍制度业已不能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但改变有极大阻力经济学家杨小凯说得对:“户籍制度难以消除的原因主要是牵扯城市市民政府官员的既得利益,他们利用他们的特权想遏制农民的竞争。”这是有道理的。正是因为户籍制度的束缚,农民工得不到这个城市社会的福利待遇,子女在城市里无法得到更好的教育资源,迫使农民工无法融入城市、成为城市的新主人,造成城市、乡村两头占地的资源浪费。正如北京大学经济学教授平新乔所言:“全世界的城市化都是让国家可利用的土地变得更充裕的,唯独中国的城市化恰恰是让土地变得全面紧张稀缺,这是为什么?”这个问题不能不让人深思。

  托克维尔在《旧制度与大革命》中揭示了一个重要规律:当一个旧的制度开始改革的时候,反倒是它更加危险的时候。户籍制度本质上是一种等级制度,它越来越不能适应当前改革的需要,必须打破目前户籍制度和就业制度不平等的状况。但,如何实现呢?赵俊超对此深有体会,他说户籍制度改革要“循序渐进因势利导相结合”,必须遵循的一个底线是,农民工进城不能使原有城镇居民的福利产生显著下降,比如农民工子女入学不能影响到城镇原有孩子的入学问题。可惜赵俊超并未展开论述农民工子女的教育问题。就现实来看,教育这一块向来盘根纠结利益错杂,由此也可见当前改革已经进入深水区,牵一发而动全身,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阿玛蒂亚•森在《作为能力剥夺的贫困》中认为:“更好的基础教育卫生保健直接提高了生活的质量;它们还提高了一个人获得收入的能力,使其免于收入贫困。越好的基础教育和卫生保健,潜在的穷人就越有较好的机会脱离贫困。”希望有专家能就此进一步探讨配套改革问题。

  对于京津沪三个城市户籍改革的“破冰难题”,赵俊超提出迂回战略,以周围地区城镇化的推进来缓解京津沪的外来人压力,不怕慢只怕站,等待时机成熟,在社会共识的基础上实现跨越式突破,这一战略思想确实比较稳妥。而赵俊超将户籍改革突破口瞄准沿海经济发达中小城市,笔者也深以为然。笔者所在的浙江省台州地区,私营经济发达,外来人口众多,本地居民在商业化思潮下观念开放,对外来人口包容度大,这些都为改革提供了良好土壤

  随着户籍制度改革的推行,农民和土地的人身关系将会得到解放。我们方才可以说城镇化为实现2.6亿农民工的城镇梦提供了历史契机。赵俊超在书中用五分之一的篇幅详细探讨“实现农民工的城镇住房梦”。赵俊超说,应当确立耕地农业经营财产权利、宅基地居住性财产权利的基本属性。通过完善土地制度,不仅可以使土地在农民工进城时起到“踏板”的作用,还可以破解征地拆迁难题,使城镇化获取稳定的土地来源。赵俊超提出了“宅基地7折购房”的构想,力求实现农民工得以在城镇购买住房、国家耕地面增加财政部增加额外负担的“帕累托改进”(各方获益)。不过,以笔者陋见,赵俊超这一构想的理想色彩较浓,可能在实施过程中会遇到许多实际问题。就像历史上的王安石变法,出发点是好的,可惜“上有政策下有对策”,在这个过程中必须要非常注意维护农民的利益,最好首先完善农民利益的表达机制,尽可能防止失地农民求告无门的现象我国经济学者于建嵘访法考察,就注意到了法国劳动民主联合会、法国总工会、法国农民联盟等劳工组织在维护农民权益方面所发挥重大作用,这一点,也是我国需要学习的。赵俊超在书中几次提到要切断农民工的“乡村脐带”,这个提法笔者不敢同意,笔者担忧,万一农民工定居失败而又无法退回乡村,城市流浪人群和贫民窟会否形成新的社会问题?当然,改革以大局为重,不可能面面俱到,但希望每一项政策在推出之前应尽可能考虑各种因素

  另外,赵俊超提到了农民工进城之后,原承包土地集约化经营的问题,不过他也没有展开论述。笔者在此提供一个思路,浙江台州目前有部分乡村正在试点集体股份制土地经营方式,即把原来承包到户的土地重新归回集体,由集体选定的专业农户负责经营,而把经营所得作为红利分回给各家农户。不知道这条道路是否可行?

  转载请联系本人,欢迎约稿,联系方式见豆瓣主页

  《城镇化》读后感(三):改革的新思路

  改革的主要阻力在哪里?改革的牛鼻子在哪里?本书作者赵俊超提出以城镇化作为改革突破口的设想,为改革提供了新的思路。尤其是,作者在城镇化牵涉最深的住房土地领域,不回避问题,勇于提出建设性的政策建议,具有抛砖引玉之效,值得一读。

  ——清华大学经济学教授魏杰

  为什么要城市化?理由会有许多,但城市化会让一个国家的土地得到更节约的利用,一定是一个必不可少的理由。全世界的城市化都是让国家可利用的土地变得更充裕的,唯独中国的城市化恰恰是让土地变得全面紧张稀缺,这是为什么?本书作者赵俊超对于这个问题作了一番调查思索,会对你有所启发

  ——北京大学经济学教授平新乔

  《城镇化》读后感(四):房价几时能降?

  之所以想看这本书,也是想看懂一点中国现在的房价。因为总是能听到来自不同人士的关于房子降价的呼声和预测,却从未听到过果真降下来的消息。更因为看到诸多新闻报道,关于 “空城”之忧更是看不透房价走向了。看不懂房价居高不下,更看不懂城镇化建设导致的各种土地荒废和建设用地紧张。

  这本书,针对中国城镇化进程的一次深度讨论,也是讨论中国当今的改革方向,作者将“半城镇化”的中国现状描述的颇具现实感。中国改革历程中自从出现了“农民工”这一新的群体,之后,就开始有人关注这个群体,他们进城,的确大大的推进了城市化进程的步伐,可是随之产生的,种种问题也都是直指中国的半城镇化特色

  只是我一直也没注意到,房价也是这半城镇化特色所催生出来的现状。农民工们亲手建起一栋栋高楼,却无缘入住,而老家的房子却是只有在春节的那几天,才被入住。尽管这样,农民工还是把自己转来的钱用来翻盖老家的住房,因为城里的房子令他们望尘莫及,所以只能把钱投向老家自己名下房产上。可是,投入大量的金钱,却是常年空闲。而农民工却只能租住在就业城市郊区的狭小空间,这不单单是农民工的窘境,而是中国半城镇化的一种体现。目前还没有特别有效办法打破僵局。而半城镇化显然已经开始制约改革进程的推进速度

  记得很早就开始有人提出,户籍改革,说要城乡一体化,大概人人都能看到这个必要性了吧!,可是作者把这一体化的难处一一列举,还真让人望而生畏。别的不说,仅仅就教育、医疗这与民生息息相关的两个方面,就困住了户籍改革的推进。

  农民工仍然把家安在老家,虽不常回家,但他们的消费主题还在老家周边,城里买不起房,他们把自己的积蓄投向自己老家的房产上,还有剩余,就会投资到老家附近的县城置办房产,以用来改善子女教育及生活质量。这样一来,农民工就不仅仅是两头占地了。而且这样一来,反而推动了,农村周边县城房价的稳中有涨。这真是形成了一个怪圈。

  最能推动房价下降的农民工群体,却无意中推动了房价的上涨。目前全国都在盯着房价,房价居高不下,影响到全国人民的生活。所以看这本书,基本就明白了,为什么中国处在半城镇化这个状态中。

  事实上这本书讨论的问题,与我们每个人都息息相关,中国改革下一步该怎么走,其实目标很明确,城镇化是必然的趋势,可是怎么走稳,该如何调整利益及供需矛盾等等问题,其实并不是简单地问题,这个时候,的确是举步维艰,当国家公共服务体系得不到完善时,每一项具体问题都难以得到妥善解决。这里的难处不是钱的问题,作者指出,凡是钱能解决的问题,都不是难题,这就是作者在书的开头就提到大有大的难处。

  虽然结尾,作者提出了各种设想及试点措施,但毕竟这是综合性的问题,政策还是起巨大作用的。作为普通公民,通过这本书,看懂国家的现状及其难处应该也算是一种收获

  实现农民工的城镇住房梦,的确是伟大的构想,也是城镇化的关键环节,土地问题一旦得到了妥善解决,很多问题便不成为大难题。虽然大有大的难处,就看能否朝着各个突破口重力出击了。实现居者有其屋希望不是这辈子的幻想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读者发表的读后感】

查看城镇化读后感10篇的全部评论>>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