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轻文明》经典读后感有感
《轻文明》是一本由[法] 吉勒·利波维茨基著作,中信出版社出版的264图书,本书定价:平装,页数:2017-2,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轻文明》精选点评:
●轻文明让我们卸除存在的多余之重,去除语言多余的词语,去掉建筑多余的元素,去掉心灵多余的负担。轻经济/轻审美/轻艺术/轻思想是当代社会新的文明特征
●我们当前的社会处于一种超现代的文明状态,其核心的特点就是“轻”。轻文明的概念是多元的,轻文明的“轻”不但包含了在生产领域对大型机械、重工业生产方式的升级,也包括了消费和生活领域中对物质生存负担的摆脱,甚至更包括了精神领域对严肃意义的逃离。工业社会以来,技术经济领域的重心都倚赖于重型设备、大型机械、复杂流水线生产,以及巨型工业项目。在那个阶段,“重”成为定义文明的重要特征。如今,它转向了超轻化、微型化、非物质化。轻是对物质负担的摆脱,轻是对自由的追求。当然,轻这一概念承载着无边无际的愿景,也承载着可怕的危机。
●且看目录就行了,内容其实没有很多养分
●什么都跟轻扯上关系…感觉人的时间有限,眼界越来越开阔,信息资源过于丰盛,从而会选择剥茧抽丝的轻…
●书的作者利波维茨坦是个不折不扣的“神棍”。 本书的第一部分对轻文明的历史追溯,和后面,叙述并无逻辑关联,是一大败笔! 整本书的写作其实是关于作者对社会的整体思考,他认为现代社会呈现出轻质化的趋向。从客观上来说,轻经济也就是服务型产业的发展,取代了重工业所拥有的质感;从主观上来说,现代人越来越偏离总体宏观叙述体系,不关注集体的宏大的价值体系,不关注沉重的深刻的理论知识成为这个时代思想的重要特征。 最后他也表明了他对现代社会的一些反思,主要是物质上的环境污染,和精神上的新的枷锁束缚——也就是作者提出来的轻中之重。 可以说,本书的写作是对现代生活方式的反思,但是其中的大多数案例和总体观点的形成,根基于作者在法国或者欧洲社会的长期生活,并不代表全世界的总体生活经验。
●ok
●找机会单独说说这本书
●归纳出来的当代文明之轻。真的是轻吗?为什么是轻呢?也许大部分人会说:“咱还是甭演绎了吧,管它呢!”我想这是对它存在的最好的证明。
●一般
●有新视角,但总感觉读了一整本车轱辘话。
《轻文明》读后感(一):一点特别关注
翻译时给我会心一击的,并不是作者关于当下社会气质的概括。而是这两点(我都随手记录下来了):
1.“无聊的人生我死也不要。”这句流行话难道不像一句毒誓吗?在“有趣”的潮流下,好像正在形成一个模糊的“有趣阶级”,有些人因为有趣而加入“有趣”,有些人则向往阶级属性而努力学习“有趣”。公众号们热情教导大家如何做个有趣的人,可有趣的全民化反而使有趣变得可疑。《轻文明》里的这段话砸中了我:
“在一种宣扬享乐主义轻理念的文明里有可能不幸福,在过去那种教人用尘世的忍耐换得天堂的永福的社会里也可能不幸福,然而前一种不幸福比后一种更叫人难熬。”
嗯,没有那么轻松的。
2.“严肃”的抒情世界被“轻浮”的搞笑世界所取代,这意味着“搞笑”要部分地肩负起“抒情”的使命。
“搞笑”可不是随随便便就行了的。
没有那么容易的!
《轻文明》读后感(二):多了一个理解世界的维度
“断舍离”、极简主义、简约建筑、抽象画、轻薄数码产品,这些都是轻文明的思想和物质构成要素。本书最独特的地方,是切入了一个抽象的维度。轻文明的思想起源于人类对飞翔之轻、流动之轻、智慧之轻的向往。轻文明让我们卸除存在的多余之重,去除语言多余的词语,去掉建筑多余的元素,去掉心灵多余的负担。 吉勒从多个领域介绍了轻文明的表现,为我们理解世界的变化提供了新的视野。
断舍离和背后的极简主义都属于轻文明。轻文明之下,物品的迭代越来越快。这种“超现代消费主义”的背后,是人们追求崭新的乐趣,在物品的更换中,忘记当下的沉重。而断舍离是对轻文明的修正,属于”快乐的节制“:提倡减少消费带来的负荷,排斥过度、无用之物的堆砌。以租代买、以修代弃。吉勒认为现代的极简主义和中世纪的基督徒在形式上接近,可是在精神世界上,还存在着动机上的差异。断舍离是为了忘记当下的沉重,而不持有是为了对上帝的恩赐知足。
轻文明在本书中有多个精彩的描述,在这种文明的趋势下,我们可以从一个新的角度理解许多流行的概念,比如”微习惯“、”轻断食“、”冥想“,甚至对艺术的发展和文学作品的结构都会有恍然大悟的感觉。
《轻文明》读后感(三):未来属于“极简主义者”
现代性是发现“当下”的历史。以人对过去和未来的态度分,有三种进程。
缅怀过去,憧憬未来,这是第一种现代化,发生在20世纪初。
焦虑来自于传统文化的消失。
既无过去,也无未来,尽情享受“当下”,这是第二种现代化进程,发生在20世纪60年代后。
也即后现代,没有焦虑,只有洋溢着激情的享乐。
缅怀过去,焦虑未来,既享受“当下”,也忧惧未来,并从过去提取资源,这是在第三种现代化进程,发生在20世纪晚期。
即现代性发展到极致后的情况,可称为超现代。
超现代个体将自恋发展到极致,无法在尽情享受“当下”,时刻担忧着未来。
当现代性加速到极致,越过零界点,下一个阶段是什么?
没有人知道,但苗头似乎已经有了。
类似于传统文化的回归:慢生活,轻文明,低欲望……
现代性标志性的东西如速度、重量、享乐……将得到反驳,向着相反的方向推进。
已经不远了。中国未来社会,将走上日本的老路。
当下日本社会的一切都将被中国原样复制:过劳时代、下流社会、无缘社会、低欲望社会……
怎么办?放弃直接对抗,改造自身,进行消极抵抗。
欲望作为资本主义推进的唯一动力,认识到欲望乃虚假幻象是反抗资本主义加速的唯一方式。
未来属于“极简主义者”。
《轻文明》读后感(四):坦然面对自己身处的这个时代
文艺复兴、大航海以及工业革命,我们解放了自己的欲望,使得改造自然的能力又一次得到了指数级的提升。人类历史上,这一系列事件可以媲美于新旧石器时代的划分,媲美于人类从猿猴的灵长类动物发展成为智人,会使用工具,可以媲美于人们会运用火等工具初步改变环境。因而,这科技革命必然对人类已有文化传承的巨大冲击和变革,以更好适应新生产力,新社会的需要。我们喜欢谈论近几百年的变化,甚至这变化的加速度一直在变,我们变得越来越快,越来越癫狂,什么都想要去尝试撬动,因为,我们已经上了一趟高速运转的列车,正不断加速前进,谁也不知道它什么时候不在加速,变得匀速,并且大家都不希望这样。我们好像一下子从二维变成了三维,过去的一切都不再是需要后人墨守的成规,人们希望颠覆一切,用那越来越强大的工具,去磨灭掉一切过去的旧的东西。
但是这一切好像都不是人们想象的那么轻浮。自然有其发展的规律,人性这个潘多拉无法用科技去掌控,人们要遵循的生老病死,幸福与快乐,消极与丑陋,恶魔与善良,这一切的对抗从来都没有消失过,这个似乎是永恒的,从远古时期伟大的哲学家倡导的精神至今仍是我们需要正视的真理,欲望这个陷阱一旦掉落,就会像沼泽一样吞没越来越多的肉体,让其苦不堪言,毫无意义地来到这世上走一遭。
面对这个从所未有变革的时代,面对我们始终处于最有能耐改造自然环境的时代,我们不能满足于享乐,只顾着享乐,不能利用贪婪的欲望、黑暗的人性来攫取利益用于享乐;我们不能消极,认为这世上已经不需要更加美好了,已经没有什么事情值得付出与奋斗了;我们不能浮躁,叹气自己没有追上某个时机,某个让自己成为弄潮儿获得名利双收的时机,而惶惶不可终日地将精力都用于观望和守株待兔。这个大时代是科技的大时代,是全人类沟通交流协作配合最便捷的时代,而个人却变得更加渺小。我们每个人的价值绝不仅仅依靠别人来衡量与实现,躺在这个时代的浪潮上也能够吹到凉爽的风儿,但是内心却永远不会感受到冲浪的滋味。
《轻文明》读后感(五):“轻”的超现代:对物质负担的摆脱与严肃意义的逃离
我们当前的社会处于一种超现代的文明状态,其核心的特点就是“轻”。
轻文明的概念是多元的,轻文明的“轻”不但包含了在生产领域对大型机械、重工业生产方式的升级,也包括了消费和生活领域中对物质生存负担的摆脱,甚至更包括了精神领域对严肃意义的逃离。
01.工业资本主义向消费资本主义的转型和消费资本主义对于享乐文化的推崇,是推动轻文明在当代形成的两大驱动力。
02.经济之轻:表现在两个方面,第一个是消费品的微型化,比如手机、随身听都是越做越轻越做越小。第二个是对时尚娱乐消费的鼓励。
02.审美之轻:最简单的例子就是以瘦为美,从医学建议到杂志图片,广播节目到选美比赛,轻体重成为当代衡量美的标准。
03.艺术之轻:则艺术和时尚界的距离越来越近,我们对艺术作品的审美体验,也越来越偏向娱乐化,现代人开始回避艺术作品中的宏大主题和严肃意义。(换句话说,在消费主义的驱动下,当代艺术世界在结构上被时尚的轻逻辑所控制。艺术作品不再承担沉重的思想和意蕴,而金钱在其中起到了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04.思想之轻:有两个表现形式,一个是个体对宏大价值体系的逃离和对个人享乐的看重;第二个是对知识的观念发生变化,大部头的著作较少受到关注,大量工具性的、能解决实际问题的读物越来越畅销。
05.轻文明之重(轻文明中蕴含的危机): 第一,在物质领域,轻经济不但没有减少固体垃圾,反而制造了更多难以降解的电子垃圾。(塑料和化学、电子组件已经改变了垃圾的性质和体积。这些电子垃圾难以降解,而且还有可能造成重金属对土壤和水源的污染) 第二,在劳动领域,信息工作者需要承受不同于传统体力工人的工作压力和身体负担(数字化、移动化办公使工作时间在无形中延长了)。 第三,个人生活领域,追求轻的审美使得很多人又陷入了另一种不自由的焦虑状态;而没有信仰的支撑,也让人更容易变得空虚和抑郁。(电子产品虽然让我们突破了时空的限制,但对它的过于依赖,其实形成了对人类精神的另一种束缚。越来越多的人患上了刷手机、秒回信息、长时间浏览互联网等强迫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