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傅雷谈艺录读后感摘抄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原创文章 >

傅雷谈艺录读后感摘抄

2020-04-03 23:35:02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傅雷谈艺录读后感摘抄

  《傅雷谈艺录》是一本由傅雷著作,天津人民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45.00元,页数:384,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傅雷谈艺录》精选点评:

  ●excellent//了解到了很多

  ●有时忍不住想,傅雷和陈丹青一起谈美术史会不会擦出一些火花呢?肯定会,他们非常热爱艺术,善于鉴赏艺术。

  ●个人音乐和绘画不太懂,没什么共情,但总体是一本值得读的好书!

  ●书很漂亮。文学、美术、音乐正好都很喜欢。里面有很多写给傅聪的信,果然所有天才都是好的父母培养出来的。

  ●好书 但总觉得亦或是略为生硬 抑或是我的境界还达不到作者的高度

  ●可以引路的一本书。

  ●附带音乐还没听。内容按艺术门类编排,后附相关书信,是一个特点。作者在评论时直来直去,对似乎扶不起的中国音乐尤其如此;在介绍作家或作品时,则循循善诱,俨然一位温和善诱的老师;谈到翻译和自己的工作,又十足的较真和精益求精的追求。最后对于孩子教育的经验总结,或许为人父母者都可以参考吧。

  ●遣词用句以及观点绝对三观正,希望有孩子后也能一如理智与情感兼具,知识与理解力以及描绘力完全符合我,而且引人入胜

  ●翻译,绘画,音乐的杂谈

  ●对美术,音乐知之甚少,日后再补。傅雷先生的文字功底,叹为观止,这样的文采,却又那样的谦逊。先生之风,高山仰止。

  《傅雷谈艺录》读后感(一):说我字数太多不能短评

  文学部分书中提到的作品大部分没有读过,因此读来不知其味。傅雷先生严苛谨慎,甚至有些大知识分子的刻薄,但他对他人严苛,对自己也要求颇高。私以为全书最精华精彩之处是《艺术与自然的关系》一文,以严谨的逻辑论证展开讨论和批判,因为对书中其余部分不能甚解,只能由此一文窥一斑而见全豹,可见先生做学问之严谨深刻,其中对他人苛刻之言必有其意,既然无法揣测,便听之作罢,日后更新认知,再来体味先生言下之意。

  《傅雷谈艺录》读后感(二):跟张爱玲怼出世纪骂战,连鲁迅、老舍、齐白石也不放过的竟是他

  傅雷,大家对他的印象是大翻译家、美学教授,著作等身。其实,由于他在艺术研究的路上,从未停止过对艺术完美化的追求,因此,竟然在这个过程中,怼遍了文艺圈,成为了怼人界的斗战胜佛。

  《傅雷谈艺录》读后感(三):对于美,人类一直追寻着

  对于美,人类一直追寻着。艺术家遵循自然规律、观摩内心灵魂,创造出赏心悦目的艺术品,表达想要诉说的观点。生活在那个年代,书中描述的艺术都是那么美好!

  对于傅雷,也是年代造就了他,看剧看文学、品画作、听古典,会文言文还精通外文,翻译经典著作,语言间自由转换,亲朋间的书信交流……心灵富足并且自由。

  一边听歌单的名曲,一边看这本书。我特别赞同提到自然美那部分描述,人真的要多亲近和好好观赏我们的大自然。But to be honest,提及的众多作品艺术品,我都没有看过或听过,所以不能真切体会到具体的含义意境等。甚至根本就看不懂看不进去这些文字,听多了协奏曲交响乐也感到烦。噢,谁叫我是个浮躁的现代人呢?

  《傅雷谈艺录》读后感(四):先要学会做人,其次才学做艺术家

  “先要学做人,其次才是做艺术家”——傅雷 这句话是傅雷先生写给他儿子傅聪的。傅雷是著名的翻译家、作家、教育家、美术评论家,他最著名的著作有《傅雷家书》、《傅雷谈艺录》、《世界美术名作二十讲》,傅雷先生一生翻译了很多经典的文学作品,最熟悉就是《约翰.克里斯朵夫》,有人说过,如果想看《约翰.克里斯朵夫》就要看傅雷翻译的版本。

  傅雷在1928年赴法国巴黎大学,研习美术理论和艺术评论,对中西画论及西方古典音乐造诣颇深。 最近在看傅雷的《傅雷家书》、《傅雷谈艺录》,在《傅雷家书》中,对儿子傅聪教育的不断提点和分析,让傅聪有了今天在音乐界的成就。

  他对傅聪的三点建议值得我们学习:

  第一,把人格看做主要,把知识与技术的传授看做次要。童年时代与少年时代的教育重点,应当在伦理和道德方面,不能允许任何一桩生活琐事违反理性和最广义的做人之道:一切都以明辨是非,坚持真理,拥护正义,爱憎分明,守纪律,诚实不欺,质朴无华,勤劳耐苦为原则。

  第二,把艺术教育只当作全面教育的一部分。让孩子学艺术,并不一定要他成为艺术家。尽管傅聪很早学钢琴,我却始终准备他更玄易辙,按照发展情况而随时改行的。

  第三,即以音乐教育而论,也决不能仅仅培养音乐一门,正如学画的不能单注意绘画,学雕塑学戏剧的,不能只注意雕塑与戏剧一样,需要以全面的文学艺术修养为基础。

  在《傅雷谈艺录》这本书中,谈的范围都比较广了,主要分三个部分。

  1.文学篇

  在文学篇中,让我印象比较深刻的是直言不讳的批评张爱玲的小说,写的好的部分,傅雷会不吝夸奖,但是说到不好的地方,他就会直接指出来。傅雷不光批评过张爱玲的文章,还说过老舍的文章,在这本书中傅雷对老舍的评价:

近来又翻出老舍的《四世同堂》看看,发觉文字的毛病很多,不但修辞不好,上下文语气不接的地方也很多。还有是硬拉硬扯,啰里啰嗦,装腔作势。前几年我很佩服他的文章,现在竟发现他毛病百出。可见我不但对自己的译文不满,对别人的创作也不满了。翻老舍的小说出来,原意是想学习,结果找不到什么可学的东西。

  可见傅雷是一个能自我批评的人,也在自我成长的人。

  2.美术篇

  在美术篇中,傅雷提到的美术家有丹纳、塞尚、刘海栗、庞薰琹、张弦,等很多美术家。傅雷还翻译了丹纳的《艺术论》和《艺术哲学》。他可以为了死去的张弦,组织画展,收集信息,为了朋友的画展,宁可自己掏钱,花精力,可见傅雷对朋友的惺惺相惜。

  3.音乐篇

  在音乐篇中,傅雷提到的音乐大家有贝多芬、肖邦、莫扎特、谭小麟,等多位音乐大家。我们知道傅雷的儿子傅聪从小就开始学音乐,后来有幸到波兰继续深造,虽然不在傅雷的身边,但是傅雷每次都会通过书信和傅聪谈音乐,把对音乐的见解和分析都和傅聪讨论,也许傅聪今天在音乐上的成就,少不到当年父亲傅雷的唠叨教学,傅雷对傅聪的教育值得我们做父母的学习。

  《傅雷谈艺录》读后感(五):新冠状肺炎假期的读后感作业(傅雷真是个唠唠叨叨的好父亲)

  新冠状肺炎来势汹汹,寒假假期一拖再拖,我也得此机会静下心来多看,细看了很多买了好几年都来不及看的书。《傅雷谈艺录》就是其中一本。而对我来说,一本好书的评价标准是看的过程中,淘宝购物车里的东西突然变得索然无味了。虽然这个丧失购买欲的感觉是暂时的,物欲会随着一本书的结束而又 回溯,但是不得不说,这就是好书的价值,所谓的精神战胜物质的小小瞬间。

  《傅雷谈艺录》里主要分三个类别:文学篇、美术篇、音乐篇。由于本人专业背景是美术,然而事物是相通的,所以在自己角度阅读这三个领域的文字,感想也会回归到美术上。

  一

  傅雷在《读剧随感》里提到一份报纸里刊登了一篇《圮忧》的文章,里面写到了“演出杂耍化”。其实以我个人经验来说,自大学学生时代开始,在油画系七年,看到很多同学的作品也是倾向“杂耍化”,各种元素的堆砌,生搬硬套,然后套个现代或后现代理论,就成了当代艺术。然而他们的经验的缺失和盲目追求“高级”,让作品无法得到共鸣。这也是逼不得已的无奈之举。能想到的内容与形式都被前人做了,甚至做到了“架上艺术已死”的绝路。普通艺术爱好者或许无所谓,但是象牙塔里的人必须心存希望去找个位置占个坑。所以面对已成经典的大师作品,后来的一批艺术家有尝试在巨人肩膀上通过“拿来主义”再改造,即使成功,也成不了大统。其实这种艺术史上难以逾越的高山们已经是博物馆里的东西,非但不能改,而且也不需要改。它只能给后人做参考,重复它本身已没有前途,改它改得好也没持续性意义,何况大部分人会改得“点金成铁”。这也是当下艺术创作者的创作中遇到的巨大屏障之一。

  另外,傅雷还提到了鸳鸯蝴蝶气。这种“小市民性”也经常在文学艺术作品中出现。放到艺术创作中来说,我们就是得深入生活,同时又得跳出生活。十三邀第四季里许知远采访了人类学家项飙。他提到了当下人们的一种断裂状态,就是人们关注的要么只有对“家里”或者是“全世界”,但是没有了“附近”。这两个极端导致“附近”的消失。这个现代社会的人类学问题投射在艺术创作上同样如此。创作者要么画得非常精致化、小品化,要么就是特别世界性,特别宇宙性。接地的那种有血有肉的“附近”关系在画面思考中消失了。这种趋势越发让创作者焦虑、飘着。

  傅雷在评价张爱玲小说的时候提到了一个形容她措辞瑕疵的词语:如“流行病的细菌”。这里不禁联想到了大热的艺术考级,尤其是业余等级考试,这种畸形的产物就如流行病的细菌,本来不存在,一经产生,人群普遍易感,且一发不可收拾。大众盲目,精英睁一只眼闭一只眼,都是为了资本运转和加速发展中给金字塔尖下面的庞大集群自我欺骗和满足的可笑产物。但是也必须是中国特色下才有的必然存在的产物,否则,在跑都来不及跟上的发展速度下,带着私心的普通艺术爱好者如何及时找到合适的其他谎言来填补内心的空虚与无力?

  从世俗角度来说,学艺术的人和普通人一样,无奈的事情特别多。傅雷在给傅聪写的信里曾经很是轻巧地提到过一个纯艺专业人的困境之解决办法,他说学艺术的人,不管绘画、雕塑、音乐,学不成都可以改行;画家可以画画插画、广告等等,雕塑家不妨改做室内装饰或手工业艺术品。钢琴家提琴家可以收门徒。然而,这里不得不说傅先生言之有理,但对纯艺的人来说,这些现实与出路对他们来说是生命中的一次巨大的降维打击。有的人扛过去了现实的残酷与失落,趋于平衡,有的人无法承受落差,郁郁不得志,眼高手低地处在内部鄙视链的底端。

  二

  “真正的艺术家,一定是时代的先驱者。他有敏慧的目光,使他一直遥瞩着未来;有锐利的感觉,使他对于现实时时感到不满;有坚强的勇气,使他能负荆冠,能上十字架,只要是能满足他艺术的创造欲。至于世态炎凉,那于他更有什么相干呢?”这段话是傅雷对塞尚的评价。塞尚生前和梵高一样不被官方沙龙认可,不被世人理解,然而他凭借坚定的信念和赤诚之心,一直用他的观察和塑造方式画到最后。直到临终,他还口口声声说:“哎,我是不能实现的了,才窥到了一线光明,然而耄矣……上天不允许我了……”作为一个纯艺背景出身的艺术教育工作者,我深知塞尚的不易非常人所能知晓。很多投身艺术创作的人不得不承认的就是有些人天生就是艺术家的命,老天爷赏饭吃,顺便自己还勤奋刻苦,人格和自然相统一。而另一类人这条路是走到一半发现是死路,当然主要还是和本人的天赋与性格限制有关,这时候比较理智的自我救赎的方式就是退一步海阔天空,换条路走又是一条好汉。比如投身文化教育产业、设计、美术馆公共系统等。关键还是对待艺术和自身的关系和心态。毕竟万里挑一才能出一个时代的人物:

  时代的人物者=永久的人物+当代的人物+未来的人物

  另外谈一谈创作对象的美的关系。普通观众无法很好区分作品的美的层次,如果儿童从小被影响和引导的美的观看方式是非常世俗的,那么他成人之后如果没有鉴别能力的提升,依然只能限于实用世界,只能欣赏以生理、道德标准为基础的,以人类为中心的功利观念的自然美。比如就如傅雷说的这类人他可以爱看吉庆终场的戏剧,年轻美貌人的肖像,爱听柔媚的靡靡之音,却无法理解牟利罗的捉虱化子、委拉斯贵兹的残废者、荷兰画家的吸烟室、夏尔丹的厨房用具以及米勒的农夫。而前一种功利美和大众流行文化一样,在美学见地上是平庸的,是初级的美。所以从这方面来说,如果要培养这种美学智力,对美术教育者的水平要求是很苛刻的。然而由于国内美学受政治局势影响,悬崖式断层了几十年的现状来看,不要说承上启下了,现在也不过是刚刚缓过来了一口气。义务教育和高中阶段的艺术教育能让学生记住一些艺术史的碎片已经很厉害了。要更自觉地认识美只能看个人方向了。而一般把绘画当作消闲的人,其作品也只会是老老实实地平凡而已。那么美这么复杂,到底怎么从逻辑上理清呢?对我来说,用个数学公式来个不靠谱阐释,那就是:

  (功利美∪中性美)∈美,

  艺术美≠自然美

  美丽之物∈自然美

  物的美的表现∈艺术美,物={美的物,丑的物,中性的物}

  “艺术家叹说:‘一切都给前人说完了,我们生得太晚了。’”然而艺术永不死,就如生命永恒轮回。

  三

  “啊,疯子!你们真不是艺术家,艺术家是火,他是不哭的。”

  ——贝多芬

  傅雷在跟儿子傅聪的书信里谈及了傅聪弹琴时的姿势摇摆的问题,希望他动作更内敛凝重,将情绪融入音乐,而不是借由躯体表达,要限于思想情绪的活动,避免外在过火的动作,不要靠肉体帮助音乐,否则会稍显肤浅,造诣修养不够。套用傅雷的话来说,艺术的修养,是要学会控制感情,而不是让感情控制。不管是音乐还是美术,如果艺术家的作品能掀动听众和观众的感情,使他们如醉如狂,苦笑无常,而艺术家本人屹如泰山,像调度千军万马的大将军一样不动声色,那才是到了艺术与人生的最高境界。

  另外,博物馆和公园对我们同样重要。人不能脱离俗世社会,避世躲在象牙塔并不会让你境界升华,但一直只在群众中也不行,得要时常抽离出来,在把握市井的同时,欣赏学习伟大的作品,平衡之下才能真正进行有生命力的创作,而不至于眼光浅窄或者太乌托邦。

  人格第一,知识技术的传授第二;把艺术教育当作全面教育的一部分;学艺术需要以全面的文学艺术修养为基础。这三点是傅雷的教育理念。书里提到傅雷也在傅聪小时候除了学琴之外,也给他请老师补习文史和英文、数学。这种精英教育在现代已经普世,只不过文史是傅雷亲自教授,这一点是当下家长只能默默仰望的,毕竟能找到一位如傅雷般高修养与造诣的老师就如中彩票头奖一样渺茫。而我们普通家长,百年也才能出一个傅雷般的父亲吧。通常情况下,大部分请到的老师是不上不下的,孩子的水平也不上不下,当然社会中的大部分人也是不上不下的。不过存在即合理,否则全是精英,这个世界也是很可怕的。

  但是大部分家长有一点和傅雷的一个成见是不谋而合的,这些家长如果听到傅雷的如下想法,他们一定会沾沾自喜,那就是傅雷认为一个不上不下的空头艺术家最要不得,还不如安分守己学一门实科,对社会多少还能有贡献。这一部分家长一开始就会否定孩子走专业艺术的道路,因为艺术“不靠谱”。但傅雷虽然结论貌似相同,但过程不同。他会一开始给孩子机会锻炼,如果全力而为依然半吊子,那么就果断放弃。宁愿做个螺丝钉也不能做个眼高手低,甚至是个眼低手低的废物。傅聪虽然青少年时期练琴有点“渣”,傅雷让他半路转正规教育,考入了外文系,但是傅聪在成人后反而大器晚成,对音乐的热爱比原来更深,终究兜兜转转回归了专业的音乐之路。而傅雷也看到了他的转变支持了他。这就是傅雷和一部分家长的不同之处。没有完全堵死孩子的路,只是要更懂得观察、引导和理解孩子,严格而不专制。在傅聪本人心中还“没有”的时候,再经名师指点也是枉然,但是当他大学之后反而由内而外“有了”的时候,重操旧业为时未晚。

  Whatever,做人第一。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