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看得见的文明史(套装共12册)》经典读后感有感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原创文章 >

《看得见的文明史(套装共12册)》经典读后感有感

2020-04-04 23:57:02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看得见的文明史(套装共12册)》经典读后感有感

  《看得见的文明史套装共12册)》是一本由[英] 理查·亨布尔 等 / [英] 约翰·詹姆斯 等 绘著作知识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237.6,页数:2015-9,特精心网络整理的一些读者读后感希望大家能有帮助

  《看得见的文明史(套装共12册)》精选点评

  ●因为豆子很喜欢废墟墓地古旧建筑,所以买了这套给他普及下,其实五六岁以上的小朋友,尤其是男孩,应该都会喜欢的吧。全套都是大画幅手绘,相讲究画法,围绕着建筑展开人类文明史的扫描。而且绝大部分涉及到的建筑都还在,出去玩的话是个很好的目标参考

  ●狂买了好多小孩子的科普绘本真心特别好看,对这种这种大大的剖面图完全没有抵抗力

  ●非常棒的一套历史绘本,通过建筑来学习历史文明,让孩子学习起来更有具体

  ●小朋友很喜欢那些对于她而言稀奇神秘东西,就比如古埃及金字塔,从起源解读了金字塔的由来意义,好有细致到令人很感兴趣的古时候的人如何搬动巨石做出文明于世的金字塔还有木乃伊制造过程,还有其他引人入胜历史都值得人们探索

  ●画面精美色彩柔和,既真又美

  ●英国人画画都是井然有序的,看了十九世纪火车站,好看

  ●大本大图,风格统一

  ●非常不错的一套历史绘本,从某一处建筑起头然后延伸到当时的一些时代背景知识,给孩子们买来看的,自己翻了翻也受益匪浅~

  《看得见的文明史(套装共12册)》读后感(一):中世纪城堡

  #凝之观书# 《看得见的文明史-中世纪城堡》 (英)马克·伯金 这套书非常值得入手,原本是被《中世纪城堡》和《中世纪大教堂》这两册吸引偶然发现竟然是12册一套的系列书,真的忍不住大呼捡到宝了!除了这两本,还有关于古埃及古罗马建筑物介绍等等,内容图文并茂干货非常多! 回归正题,中世纪城堡这本,我首先拿出来看,因为彼时在欧洲游学,曾去过不少城堡,读起来颇有记忆重合的趣味 从城堡的构建历史到堡内生活日常再到攻城战的介绍,完完全全将中世纪的生活展现出来了!尤其是里面关于“普通人的一天”,比如“工匠的一天”等等的介绍,极大满足了我的求知欲 攻城战和中世纪街道描述绘画,简直和索斯特Soest“中世纪节”完美贴合!!看完这个,决定一定要再去索斯特,要看攻城战表演!!!

  《看得见的文明史(套装共12册)》读后感(二):宝贝不知道哈姆雷特重要,重要的是你的眼界格局

  万维钢在提到国学的时候,曾经提到人生有两个困惑时刻

第一个时刻是自己出类拔萃,但是突然看了某本书,发现有人的智慧是自己一辈子都无法达到的高度。于是,只能接受平庸。 第二个时刻是突然发现我们引以为傲的中国文化,也许并没有那么高大上。现在所谓的科学,是在西方科学殿堂的大厦上建立起来的。而我们期待我们这个人种来自北京猿人,但实际上也不过源自遥远的非洲智人的后代。

  看到万维钢说的第一个时刻,我很有感触。从小就是优等生,虽然经历了一个不小不大的中考的意外,但还是上了一所不算最出名但自己还算满意的211大学。然后在保研跌了一跤以后,又以最优的成绩考研成功。可那又能如何呢?10年后终于了然:原来不是所有的人都能成为那个奴隶社会的“女神”,拥有娇美的容颜,三个娃,一个既能赚钱又能带娃的模范老公,最后还能有傲娇的马甲线在达到职业巅峰后隐退去做公益事业。认怂又何妨?做自己最好。

  而第二个时刻,是我在看了许许多多的书以后,才遭遇的。我终于知道,西方对很多科学门类的研究已经达到一个无与伦比的高度。就比如儿童发展理学,那些我们所认为荒诞离奇的结论,都有许许多多的科学验证和理论依托。而我们对此可能懵懂无知,甚至夜郎自大,自认为我们的文明沉淀了最古老的智慧。殊不知,所有文明演绎到哲学层面,最终难免殊途同归。而错过了发展机遇的现代科学和人文学科,可能需要穷尽几代人的心力才能追上。

  而这些,是我在30岁后的那个本命年才领悟到的。我突然发现我的平庸源于自己的无知,源于一种缺乏知识浸润而产生的“鼠目寸光”的格局——我只是过度关注于我所需要的知识,很多年来从未努力去看我所不了解的世界。

  大概正因为如此,当我看到这套《看得见的文明史》时,虽然这套书不算那么“好读”,但我还是硬着头皮读了下去;虽然这套书对孩子来说可能真的有点难,但我觉得很有必要和孩子一起读。不只是为了“挑战孩子的舒适区”,更为了让他放眼不同的世界,了解其他的文明。

  这套《看得见的文明史》是套引进书,原作者是英国众多的学者。和传统以时间或地域为主线介绍文明不同,这套书别出机杼的以建筑作为切入口。

  那些承载了文明的建筑,以一帧祯大幅图画栩栩如生的铺陈开来,扑面而来的是地理、历史、社会、文化。读了这本书,我更深切的感受到当年著名建筑学林徽因在听说北京老城墙要被拆时的那种心痛——建筑,不仅仅是“遗迹”,更是“文明的化石”。好的建筑会说话,倾诉着历史上的一个又一个故事。

  比如,“莎士比亚剧场”,这个以著名戏剧作家命名的建筑,又讲述了哪些故事呢?

  它讲述了戏剧的“前世今生”。戏剧最初是为了服务于宗教,用演绎的形式把一个个宗教故事讲的生动形象。而西方的戏剧演员也与我国的“伶人”一样,成长之路由学徒开始,社会地位极其低下。他们中不少人是“流浪艺人”,中世纪时代被清教徒驱逐,不得不屈尊于贵族的庇护而求得温饱。剧团和剧院的出现,给他们了栖息之地。但这些都是有代价的,演出的利润大多数被剧院老板和分配人获得,留到他们手中的少之又少。给孩子谈到这些,不妨背上两句我国诗词中的“商女不知亡国恨”,谈谈人们对演员的偏见。

大剧场

  它讲述了剧场的历史沿革。莎士比亚剧场的前身大剧院,是英国历史上第一个剧场。它所在的区,有许多大风车作为标志,不由得让我们想起小说中的堂吉诃德和中世纪的骑士文化。后来,大剧院租约到期,地主不愿续租。于是,剧团不得不另起炉灶,建设了环球剧院。而这家环球剧院,居然在一场大火中付之一炬。读至此处,不妨和孩子讲讲《桃花扇》,那几句“俺曾见,金陵玉树莺声晓,秦淮水榭花开早,谁知道容易冰消!眼看他起朱楼,眼看他宴宾客,眼看他楼塌了。”说说繁华与无常。

大剧场租约到期引发冲突

  它还讲述了法律知识。签约21年后租约到期,地主不愿续约,剧院经理雇佣工人闯入剧院拆除设施,引发冲突。虽然这次纠纷的最终判决已经洇没在历史的尘埃中,但这册书中未谈及的“私有权神圣不可侵犯”、添附等法律术语耐人寻味。不妨问问孩子,如果他是法官会如何判决,考较孩子关于“正义”的理念。

  它还摘录了不少莎翁戏剧中的名句,有些语句耐人寻味

  ……

  够了够了。一个莎士比亚剧场,横跨了4000年的历史,从宗教到文化,从经济到社会,演绎出多少悲欢离合。

  这注定不是一套容易读的书。

  因为在这套书中,我们可以看见西方最原初的文明,那里有古希腊的智慧先哲,有古罗马的魁梧有力,有火车的故事,有航海时代的遗迹……文明总是有“前世今生”,浮光掠影是对文明和自己的不负责任。而唯有以敬重之心,才能领会那一帧祯图片之后的人文情怀和厚重历史。而这些,会在孩子人生的某个三岔路口或彷徨时刻,给他勇气和力量。

  几千年前,陈子昂等幽州台,写下了千古名句:

“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纵然他的抱负未能实现,但他的名句流芳百世。而我觉得他并不如他所感到的那么孤独。因为,古圣先贤和历史未来其实一直都与他同在。

  宝贝,你读了莎士比亚《哈姆雷特》,你觉得哈姆雷特是怎样的一个人?

  其实,你知不知道哈姆雷特不重要,重要的是你的眼界和格局

  《看得见的文明史(套装共12册)》读后感(三):我们为什么要读历史?

  上海有一棵古银杏,还是唐朝时种下的,至今已经1200多年了。每次见到这棵树,娃都忍不住欢呼大叫,围着树跑来跑去。我有时会感叹,1000年前,它也是这样静静地站在这里,看着孩子们嬉戏玩耍吧。就这样,看过无数次日升月落,度过了千年时光,默默见证了历史的变迁。

(图片来自网络,侵删)

  见证历史变迁的,除了古树,还有建筑。

  “当历史和歌曲都缄默的时候,只有建筑还在说话。”建筑与人类的生活密不可分,不同的历史时期有着不同的影响这个时代的建筑类型。它们让我们可以追溯过往,也能够给当下的生活带来启迪。

  有这样一群热爱建筑与历史的人:英国知名历史学家、博物学家、语言学家、博物馆馆长、铁路公司高管、教师、作家、绘者……他们通力合作,历时20余年,打磨出了一套以建筑为核心线索来介绍历史的书。这套书就是:《看得见的文明史》。

  这套书一共有12本。在拿到手之前,我没想到是那么大那么厚的一套书,索性放弃了快快读完的想法,除了仔细阅读书中的文字,更慢慢地看书中的图片,没想到,在这样的阅读过程中,却体验到了未曾想见的乐趣。

  这套书有一个让我特别喜欢的地方,就是有图——好多图!(套封上说这套书中有1400余幅细节放大图,100余幅内部解剖图。)略略浏览这套书的时候,我就被书中的精美图片吸引住了——

  这是中世纪教堂的大型玫瑰花窗:

  这是修道院:

  这是城堡:

  我不懂建筑,但也觉得这些大幅手绘的建筑图好美丽。

  当然,我更喜欢的,是书中画的各种生活场景。

  比如下面这幅画,画的是领主在举行宴会,招待客人。这幅画画得非常细腻,如果你不是仅仅用眼睛欣赏这幅画,同时也打开耳朵“听”这幅画的话,你会发现,这是一个非常热闹的宴会:

  领主坐在主桌上高谈阔论,下面的宾客也在聊天,侍者走来走去送上各种食物和饮料,并且回应着宾客的询问,乐工在奏乐,小丑在表演杂技,中间偶尔还有一两声狗吠……这幅画让我觉得在表达手法上与老彼得•勃鲁盖尔的名画《农民的婚礼》(下图)有着某种异曲同工之妙。

  除了这样的大图,书中的小图也很值得细看。比如刚才这幅《食物和宴请》的大图周围就有好几张小图,进一步深入地介绍了中世纪的生活。

  此外,这套书给我的一个感受是,因为每本书都是集中围绕一个主题进行的,所以讲得特别透彻,再加上图文并茂的表现形式,因此让人有种“身临其境”的感觉。

  比如,在《莎士比亚剧场》这本书中,作者写道,戏剧表演可以追溯到古希腊时期,当时,这些表演其实是一种宗教仪式,主要由神职人员表演,信徒观看。渐渐地,随着短剧越来越多,当地人开始参与表演,并在戏剧中加入了喜剧成分。再后来,专职进行戏剧表演的艺人出现了,一开始,他们没有固定的表演场地,只能从一个地方流浪到另一个地方,直到一位名叫詹姆斯•伯比奇的剧团经理在伦敦城墙外建造了一座专门用来表演戏剧的大剧场,英国的第一家专业剧场,才由此诞生。而后,莎士比亚来到了伦敦,加入了剧团。剧团名声鹊起,赢得了为女王表演的机会。再之后,由于与地主的冲突,大剧场被拆除、重建,接着又被一场大火烧毁,后来又重建……

  阅读这本书,我仿佛跟着经历了一次书中的生活似的,有很多地方都会引起我的思考——

  比如,伶人的生活很辛苦的,然而收入却非常微薄,剧团老板和“分配人”则拿走了大部分的剧团收入。这让我想起《富爸爸穷爸爸》书里提到的“穷富人生四象限”(E:打工者;S:自由职业者;B:生意拥有者;I:投资者)。很显然,伶人属于“打工者”,但是,在伶人中,有些主力表演者通过出钱组建剧团成为“分配人”,从而实现了从“打工者”向“投资者”的转变,也实现了由贫到富的跨越。在现实生活中,我们有没有可能像那些主力表演者那样,实现从“打工者”向“投资者”的转变呢?

  比如,书中提到当时泰晤士河南岸有3家剧场:环球剧场、玫瑰剧场和天鹅剧场。莎士比亚则负责环球剧场的剧本撰写。由于莎士比亚编写的剧本非常好,演员的表演也很出色,环球剧场很快在这些剧场中脱颖而出,甚至赢得了女王伊丽莎白的喜爱……可以说,莎士比亚和环球剧场是互相成就的典型了。这让我想到,修炼内功固然重要,但是找到能够让自己的才能充分发挥的平台,也是很重要的……

  这些想法让我意识到,历史不仅仅是“过去的事”,历史也可能成为我们了解现在、帮助决策的工具。

  最后,我想说一个我很喜欢的内容。在这套书中,好多本中都介绍了“人们的一天”:《中世纪大教堂》中介绍了“工匠的一天”,《莎士比亚剧场》中介绍了“伶人的一天”,《维京人的城镇》中介绍了“维京女人的一天”,《古罗马兵营》中介绍了“士兵的一天”,《十六世纪大帆船》中介绍了“造船厂工人的一天”……

  所谓“你如何过一天,就如何过一生”,这些“人们的一天”让我看到了不同时期、不同职业的人的生活,也让我反思:如果把“我的一天”写下来,是什么样的呢?这是我想要的生活吗?

  以史为镜,通过阅读历史来拓宽自己的眼界,拓展思考问题的角度和深度,这或许就是我们读历史的意义吧。

  《看得见的文明史(套装共12册)》读后感(四):世界那么大,妈妈为了孩子开眼界长见识花费太多,不如先这样

  |妈妈:小宝,假期不能安排去旅行了,爸爸公司停休了

  |孩子:妈妈,这真是个坏消息

  |妈妈:在家环游世界

  |孩子:什么,怎么做到呀

  春节前就制定好的出游计划眼看是要泡汤了,朋友圈花花绿绿的世界各地的美景、美食跟走马灯似的,看着心痒痒,冷不丁的说不去了心里怪不落忍的。我知道小宝心里也不好受,就想着弥补一下,古人说看万卷书行万里路,想着带孩子用脚步丈量世界是一件幸福的事,不过我还是要想法子给填补上。

  不能出去旅游,我和小宝来了一场足不出户的旅行——从《看得见的文明》里探寻世界名胜古迹。

  《看得见的文明》是及历史故事与世界景观完美结合的一套经典图书,用它来弥补我和小宝不能出游的玻璃心再合适不过了。书中有古埃及金字塔的由来、古希腊的神庙、勇猛强悍的维京人,还有艺术殿堂莎士比亚剧院,穿梭于古迹之中游览在故事中。

  喜欢的魅力势不可挡

  据我了解很多小朋友都喜欢和车有关的玩具和书,比如托马斯早已是家喻户晓的卡通明星来,小朋友一提托马斯就兴奋不己,按照这个思路其中一本《看得见的文明—十九世纪的火车站》对孩子应该很有吸引力。

  孩子的爱好很大程度上是源于对某一事物的熟悉,他熟悉了找到共鸣了也就喜欢了,喜欢的东西往往记忆深刻,当记忆的储备在日常生活中一次次碰撞的时候,就会自然而然产生出浓厚的兴趣,家长可以根据孩子的这一特点,延展到良好的作息习惯、阅读习惯等等方面,只要用心观察孩子,定会有意想不到的效果。

  《十九世纪的火车站》是英国作家菲奥纳·麦克唐纳与英国画家约翰·詹姆斯合作完成的,文中有关火车站的细节描述,与结构分解的插图相得益彰,在文字与插图呼应下,让没去过的读者有身临其境之感。

  小宝指着在建筑工地上的一个男人打趣的说:“妈妈,你看真太逗了,那个穿燕尾服的男人是托马斯里的码头经理”

  我顺着小宝手指的方向看,可不是,在修建火车站的施工现场的空地上,两个男人拿着图纸在交谈着什么,一位穿着很绅士的男人,正抱着双臂站在一旁看着在议论图纸的两个,他身穿深蓝色燕尾服戴着黑色礼帽,真的很像那个码头经理。

  其实,孩子有这样的联想一点儿也不奇怪。蒸汽机是英国人发明的,最早的火车是英国人开动的,第一座火车站坐落在英国的曼彻斯特的利物浦。英国作为老牌工业革命的先驱者,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和实力,能在书中找到这些共性堪比去了伦敦。

  文明古国,从最伟大的遗迹开始

  有人说这套书是画饼充饥,我倒是觉得有道理,起码是视觉感官有了概念,如果有出行哪个国家的计划,就带上这套《看得见的文明》去旅行,边走边看还能对照比较这样岂不是更有实际意义。

  曾听有的妈妈花费了半年的工资和一年的假期带孩子去欧洲旅行,结果孩子印象最深刻的是哪一家西餐馆的牛排最好吃,妈妈听了汗颜,为了把钱花在刀刃上,先看套书打下底子,到了出游的时候也不枉费妈妈的一片苦心。

  《看得见的文明——古埃及金字塔》这本书也很有趣,完全颠覆上学时书本上的刻板讲解,以公元前3100年前的古国王时期,古国王时期不是一个国王而是一个时期是金字塔建筑的鼎盛时期,最大最著名的金字塔就是那个时期建立的。P15页

  书中介绍了金字塔的代表,比如你会问:金字塔是空的吗?人们怎么进入金字塔?书中都一一用图文对照的形式展现出来了,让去过埃及的的旅客回忆旅游的过程的同时还能填充信息,让没去过的读者在大脑中建立知识储备库,即便没去过也不留遗憾。

  美国大片引出一个秘密

  最近正在热映美国大片《驯龙高手》电影中的那位大英雄就是历史上最强悍最勇猛的维京人,那么你知道维京人是哪里的人吗?在《看得见的文明—维京人的城镇》里我找到了答案。800年—1100年维京人的文明在斯卡维纳亚半岛(现今的挪威、瑞典和丹麦)盛行一时。

  维京人擅长用金属、骨头、木头制作精美的工艺品,维京女人手工精巧用亚麻和羊毛纺织刺和暧和布料。维京人的人口激增势力越来越强大。P9页

  他们为了更多的耕地,移民去了苏格兰、爱尔兰、英格兰东部、冰岛等地并在那里建立了新的维京王国。维京人很会经商,他们驾船往南到达地中海少数人到了美洲。《驯龙高手》里的维京人是不是就是那一部分人呢?

  文艺复兴时期的伟大画品,原来这么多故事

  与艺术的碰撞就在《看得见的文明—文艺复兴时期》 ,捕捉真实的章节里介绍了十五世纪佛罗伦萨三圣贤,其中有两名艺术家你可能会熟悉,一位是列奥纳多·达·芬奇(1452—1519年)令一位是米开朗基罗(1475—1564年)。著名的《蒙娜丽莎》是伟大的画家列奥纳多·达·芬奇传世之作,《制造亚当》是米开朗基罗的代表作。P31页

  有人说:想要陶冶情操就从经典的艺术作品开始。《看得见的文明—文艺复兴时期》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最著名佛罗伦萨为代表,艺术家们用画笔把对它的热爱不惜墨彩的挥洒在这里。

  去公园坐船游玩的时候你可曾想过世界上第一支帆船是谁建造的吗?第一条航线又是由哪里到哪里?

  航海探险家也是维京人

  在1001年维京探险家莱夫·埃里克松从格陵兰来到纽芬兰,到了十五世纪海上探险狂热之际,在葡萄牙国王约翰二世的派遣下,探险家开始寻找一条航线,可以绕过南非,抵达富庶的印度和中国。

  这条航线是由巴尔塔洛梅乌·迪亚士在1488—1489年开辟。1492年克里斯托弗·哥伦布从西班牙出发穿越大西洋向西寻找了一条通往中国的更为快捷的航海线,虽为达到中国,却发现了西印度群岛和“新大陆——美洲大陆”。

  有人说:条条大路通罗马。从航海家一条航线上不断地探险,打通了大西洋与印度洋的航线,从而使中国离世界更近了。这一次航海的经历打开了东印度群岛和欧洲的海上贸易帝国。

  《看得见的文明》是给眼睛的一次旅行,不信就让书中的字和图来告诉孩子。

  《看得见的文明史(套装共12册)》读后感(五):我家买了历史“博物馆”

《我家买了动物园》海报

  买不了动物园,可以买历史“博物馆”呀

  有一部叫《我家买了动物园》的电影让很多人对剧中人物羡慕不已,纷纷感叹“我要是也能天天生活在动物园里就好了”!

  不过普通人买个动物园难度太大,但买个历史“博物馆”还是很容易的。只不过,这里说的“博物馆”不是真正的博物馆,而是一套书:《看得见的文明史》。

  《看得见的文明史》这套书涵盖了从公元前2000年左右到19世纪近4000千年的历史,堪称一座小型书籍版的历史博物馆。

  当博物馆的展览浓缩成一本书

  《看得见的文明史》以建筑为观察视角,解读说明人类发展过程中的种种文明。

  整套书由12本书组成,每本书选取不同历史时期最具特色的建筑作为书籍主题,通过介绍建筑的艺术性、实用性和建造过程说明不同时期的风土人情、历史文化。

  这12本书就像12个历史展馆,每本书的建筑就是布展的主题,展馆(书中)陈列(描述)的主要内容有:

  建筑工匠的工作、生活;

  建筑的设计和建造过程;

  建筑的历史来源和对历史发展的影响等。

  《看得见的文明史》每一本书都采用文字叙述、手绘图片解读文字的写作方式。

  我们翻开书仿佛置身于博物馆,手绘图片是展品,文字是讲解员的介绍说明。

  那么,《看得见的文明史》布置了哪些“展馆”呢?

备注:此表中具体列出年份的时间是我根据书中内容推测的

  接下来,让我们跟随《看得见的文明史》看看这12个“展览”有什么特别之处?

  1.手绘图精美、细腻

  《看得见的文明史》给我最深印象的是一幅幅精美绝伦的手绘图。

  尽管这套书的绘画者不止一位,但绘画风格却十分一致。

  整套书的图片柔美、细腻,真实还原了历史古迹和不同时代人们的生活。

色彩柔美绘制真实笔触细腻还原真实的生活

  为了让读者一目了然地看到建筑的内部结构,《看得见的文明史》在展现建筑结构时,大量采用了“剖面图”。

剖面图

  而为了让读者更细致地看到历史古迹的细节,《看得见的文明史》还采用了“放大”式绘图法。

  即把画面的局部的某个细节,在整幅图旁边再用放大的形式画一遍。

细节图

  2.重现普通人的历史价值

  如果说人类源远流长的历史是一条长河,历史上有重要影响的事件和人物是华美的珍珠,那么普通人或许可以说是河底的一粒粒石子。

  珍珠固然名贵引人称颂,但河水长时间的冲刷后,石子被打磨成的鹅卵石同样值得后世关注。

  《看得见的文明史》不仅打捞起了历史长河中的颗颗珍珠详述了人们耳熟能详的金字塔等知名古迹,也聚焦于河底的石子,为读者还原了千年前普通人的工作和生活。

  更为重要的是,《看得见的文明史》十分重视普通工匠的历史价值。

  这套书完整、真实地还原了在社会生产水平低下的时代,普通工匠如何用汗水、智慧甚至生命,建造出一座座美轮美奂让现代人都为之惊叹的建筑。

  每一座沉重大钟复杂的制作流程都凝结着工匠的智慧;

大钟的制作流程、方法

  每一座中世纪大教堂可能都需要几代工匠和他们家人的默默付出;

中世纪大教堂耗时良久

  而每一块修建金字塔和神庙的大石,都可能沾满了采石工匠、运输工人的鲜血;

注意红箭头

  3.书页的花纹独具匠心

  《看得见的文明史》共有12本,每本书书页边缘的纹饰都根据本书主题绘制。12本书共有12种纹饰。

  《中世纪大教堂》的纹饰是玫瑰花窗的式样。

玫瑰花窗式纹饰

  《莎士比亚剧场》这本书的纹饰最为特别,每一页都摘录了莎士比亚原著的某句话,并标出了这句话的出处。

  12个展馆的特别之处就介绍到这里。

  如果非要给这套书挑个刺,那就是《看得见的文明史》尽管由12本书构成,不过其中涉及的历史主要集中在欧洲和埃及。(见下图)

  不过世界上哪有完美无缺的事物呢?

《看得见的文明史》涉及的主要国家和地区

  试试看有没有扫码买书的。。。。。。买了我会赚点钱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