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世界文明史读后感精选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原创文章 > 原创精选 >

世界文明史读后感精选

2021-01-11 00:02:35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世界文明史读后感精选

  《世界文明史》是一本由菲利普·李·拉尔夫 / 罗伯特·E.勒纳 / 斯坦迪什·米查姆 著作,商务印书馆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56.3,页数:1091,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世界文明史》精选点评:

  ●立场公正,语言辛辣

  ●妹的书。13年读

  ●算是很好了 就是有点读中学历史书的感觉。。。。

  ●夹带私货,故意忽略中国文明,扣一分!

  ●读得比任何一门课的课本都熟

  ●简单通俗,最关键的是,贯通

  ●中国部分没读,这种宏观视野的读物,涉及中国部分,基本都不值一读~

  ●详细赅备,教科书范式,脉络清晰

  ●大约四万年前,出现了解剖学意义上的现代人,大约一万年前,人类发明了农业,进而产生了文明。。如果地球的历史有人的手臂那么长,那么只需要磨一下指甲尖,人类的历史就会被消除。。

  ●很厚。内容丰富

  《世界文明史》读后感(一):《世界文明史》(上)

  整本书的叙事很简洁,每一部分都会有相应的提炼,而且读起来很容易抓住重点内容。西方史部分感觉不错;中国史部分和中国人自己的史学著作很不一样,感觉是一种新视角;南亚等其它地区不十分了解,所以不做评价。

  翻译有错,而且很多,感觉不符合商务印书馆的水平。大部分错误都是对一些人名等专属名词的翻译错误,表现在前后文词语不同,例如伯里克利与伯利克里等,但是总体不影响阅读。

  本想减一颗星,想到如此篇幅,在可接受范围。

  有充分时间可以通篇阅读;对于论文写作,如需引用,也可以节选一部分作为参考资料使用。

  《世界文明史》读后感(二):一点感叹

  看商务印书馆1998年版的«世界文明史»,美国人菲利普-李-拉尔夫等人著。看到对希伯来人历史和犹太教基督教的发源发展史的讲述,放到整个世界文明的大框架下看这个民族的文化和这个宗教的重要程度,的确是二流甚至三流的水准。但是以后来基督教文明对整个西方文化圈的席卷性影响,不得不佩服犹太人这个弱小民族的强韧宣教和对其民族传统和血统的强力维护。信念改变世界,在他们身上体现得淋漓尽致。相比古巴比伦,古印度,古中国,古埃及,乃至再次一级的古希腊古罗马文明,他们的生命力正来源于其信念和坚韧不拔的宣教行动。而其他民族的人,尤其是有着悠久文化历史传承的民族的人们之所以也会被慢慢浸染,比如我大中华区的无数民间信徒,个人感觉就是,打个不太恰当的比喻,是因为"会哭的孩子有奶吃"的缘故。或者说句更不中听的话,因为自己没文化,也不去学习本民族文化,更不站起来四处看看各家长短优劣,就觉得外国的月亮比较圆。等到哪一天通识教育普及正本清源的时代到来,大家也就不会那么无知和迷信,拿玻璃当珍珠。

  《世界文明史》读后感(三):原创空间-各古文明的最初阶段

  比较有意思的是各个文明在最初阶段所关注的方向是不一样的。

  在古典时代,古希腊人在思考人与自然,人与物质世界的关系。把自我的内在的主观世界与外在的他我的主观世界以及共同客观世界区分开来。之后的西方人在不断汲取和继承其思维模式,于是分析式思维把世界分解的支离破碎,唯理性论把人的思维限定在条条框框之内。

  大约同一时期,中国的圣人们正试图去寻找人类生活的基础和贤明政治的根本原则。儒家,法家,道家,兵家,墨家,纵横家,农家,杂家,小说家,都或多或少的对于以上的问题发表了自己的观点。汉代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并不是偶尔的董仲舒的功劳,而是适应了当时以及之后的社会的需要(一个庞大的,把稳定的人际关系作为首要追求的农耕社会)。

  在印度的古典时代,思想家们正在思考人的灵魂与神的关系。S.拉达克里希南在《印度的人生观》中这样评价印度教:印度教采纳一种特定的概念作为全人类的准则,但对上帝的概念不辨真伪。它承认这样一个明显的事实,即人类是在不同的层次和不同的发展方向上追寻着神的目标,并对追寻的每一阶段寄予同情。印度人对于虚构的方面总是比较内行(例如软件开发)

  《世界文明史》读后感(四):印度王朝简史-贴一下03年读后的整理

  1.古印度的原住民

  通常所说的古代印度是值得自公元前第六千纪就在印度河谷繁衍的文明,印度河谷文明在公元前第三千纪达到鼎盛,公元前第二千纪上半期时,在来自中亚、西亚草原的游牧民族打击下消亡。

  2.印度-雅利安人的文明

  侵入并定居于印度西北部的属于印欧语系的游牧民族自称“雅利安”(Arya,“贵族”),与定居伊朗高原的另一只游牧部族关系密切。早期的印度-雅利安人拥有和其他半野蛮的、好战的民族一样的组织机构,宗教与早期希腊以及北欧日尔曼社会的宗教有可比性,均属于从自然崇拜人格化而来。

  在公元前第一千纪的前几个世纪里,雅利安人向东征服了恒河谷地,并在从游牧走向定居的过程中逐渐形成具有自己特色的文明,比如种姓制度。这一时期的印度文明成就体现在口头传颂的四部吠陀之中,类似于希伯来、基督教以及伊斯兰教的“神启”经文。因为公元前的最后两千年的印度历史资料主要来自于数百年后才写出来的吠陀,所以这两千年被称为吠陀时代。“吠陀”原义“知识”,包括梨俱吠陀(Rgveda),夜柔吠陀(Yajurveda),沙磨吠陀(Samaveda),阿闼婆吠陀四部,是婆罗门教的教义来源。著名的印度史诗《摩诃婆罗多》和《罗摩衍那》,《奥义书》,以及自吠陀演化出来的梵文都诞生于这一千年中。

  公元前6世纪开始的宗教改革在婆罗门教之外造就了耆那教和佛教,耆那教至今仍在印度西部和南部拥有近200万教徒,而佛教,尽管对东亚、东南亚影响深远,在其发源地却几乎绝迹了。

  在恒河谷地出现摩揭陀王国的同时,印度河谷地逐渐从波斯国王大流士一世以及马其顿王国的亚历山大大帝手中独立出来,并于公元前4世纪在旃陀罗及多·孔雀的领导下建立了印度历史上第一个帝国——孔雀王朝。旃陀罗及多征服了恒河流域的摩揭陀王国,打退了波斯塞流古的征服企图,在整个北印度建立起一个强大的基于官僚机构的强大帝国。

  旃陀罗及多的孙子,著名的阿育王41年(前273年-前232年)统治期间,孔雀王朝发展到极盛,疆域扩展到整个印度半岛。前半生的血腥征伐和后半生对佛教的扶持和仁政,构成了阿育王传奇式的一生。

  阿育王之后不久,前184年末代孔雀王被暗杀。之后500年,北印度一直受到北方蛮族的不断入侵,其中公元前后的两百年间,属于大月氏的贵霜部落建立了地跨中亚和北印度的贵霜帝国,其王迦腻色伽推崇大乘佛教,使之在印度兴起,而小乘佛教则转向锡兰、缅甸等地。但贵霜帝国也没有达到孔雀帝国的统一程度,东部和南部仍旧在各个地方政权手中。

  公元4世纪,一位和孔雀王朝的创始人旃陀罗及多同名的恒河谷印度人开创了印度的“古典时代”——笈多王朝。笈多王朝在疆域上也没有达到孔雀王朝的广度,尽管王朝的旃陀罗及多二世自称“超日王”。在统治了北印度100多年后,王朝毁灭在北方匈奴人的不断进攻中。公元7世纪前半期,与中国的唐朝几乎同时,戒日王恢复了原来笈多王朝的领土,但他死后,他的帝国也崩溃了。尽管政治上印度从未强大到罗马帝国、汉帝国那样的程度,但在文化上,印度文化逐渐征服了整个东南亚,在西藏,其影响也超过了汉文化。

  3.穆斯林文明

  印度在政治上分裂的时间远远大于统一的时间,这一点几乎和中国正好相反。但在进行民族同化方面,印度文化与中华文化一样具有旺盛的生命力,这种状况一直持续到穆斯林的兴起。

  自8世纪以来,来自西北方向的伊斯兰国家就一直保持着对四分五裂的印度的压力,尽管政治上双方互有攻守,但在文化上,穆斯林已经永远地进入了印度,包括北印度一直未能征服的德干半岛。穆斯林作为统治者的征服过程延续了400-500年,1202年信奉伊斯兰教的古尔人吞并了恒河流域和孟加拉,自此,北印度的统治阶层一直是以阿富汗为中心的突厥穆斯林。伊斯兰的信仰无法完全同化印度人,而印度人作为人口的大多数也无法被灭绝,这种文化上的对立永远改变了印度的历史。

  成吉思汗(1167?-1227)的蒙古人并没有摧毁印度的穆斯林王国,但在14世纪后半叶,以撒马尔罕为都城的突厥人帖木儿(1336-1405)则血洗了德里素丹国,被印度人称为“震动大地者”。帖木儿的后代逐渐将统治中心转移到印度半岛,并建立了延续到西方殖民者到来之前的莫卧儿王朝。“莫卧儿”(Mughal)是波斯文“蒙古”的异化。

  莫卧儿王朝的创立者巴布尔(1483-1530)(蒙古语“老虎”)的父亲是帖木儿的后代,母亲是成吉思汗的后代,而继承他的王位的儿子则是一位波斯女子所生,其后裔更是具有印度皇族的血统。在建立以喀布尔为中心的突厥王国之后,巴布尔首先试图向北扩张,占领从前的帖木儿帝国的首府撒马尔罕,受挫后则将目光投向虚弱的南方——印度德里素丹国。短短的几年时间(到1529年占领孟加拉),巴布尔就获得了整个北印度的统治权。

  巴布尔的儿子胡马雍在父亲死后的1530年继承王位,1540年被王位觊觎者驱逐到波斯,1555年在波斯军队的帮助重新占有德里的王位,但1556年即死于事故,将王位留给了年幼的儿子阿克巴。

  阿克巴近60年的在位时间与英国的伊丽莎白一世以及中国的康熙皇帝相近,无论文治武功都不比这两位伟大君主差。阿克巴最大的特点在于将自己当作一位印度的君主而不是像父辈那样作为外来的统治者,在他的朝廷中有很多印度教徒担任要职,甚至他的继任者即是一位拉杰普特人公主所生,而拉杰普特人在王朝初期曾与莫卧尔人浴血奋战。阿克巴还融合了印度教的一些特点,自创了他称之为“神授信仰”的宗教,但不被宫廷之外的人接受。

  据称阿克巴是被其儿子查罕杰(1569-1627)毒死的,而查罕杰又将大权旁落给波斯的王后,最终王位传给了她的儿子沙杰罕,沙杰罕(1592-1666), 也同样被儿子奥朗则布(1618-1707)废黜。

  沙杰罕在位的三十年也就是在德干作战的三十年,在他的任上,都城从阿格拉迁到新建的德里,也是在他的任上修建了泰姬陵。尽管经过这三代皇帝的东征西讨,整个印度几乎都纳入莫卧儿帝国的版图,但国力却在衰退。

  在位50年的奥朗则布与其曾祖阿克巴一样精力充沛,但其政治、宗教上的强硬态度为莫卧儿树了更多的敌人,也耗尽了帝国的财力。再加上欧洲殖民者的到来,18世纪的莫卧儿帝国已经位于崩溃的边缘了。实际上18世纪中期的莫卧儿帝国的中枢已经在英国人手里,后者通过战争驱逐了法国的势力;而莫卧儿帝国的领土则已经像其来到印度以前一样四分五裂。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