毒品史读后感1000字
《毒品史》是一本由[墨] 卡门·博洛萨 / [美] 迈克·华莱士著作,上海译文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58.00,页数:280,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毒品史》精选点评:
●
●一本连毒品是什么都没说的毒品史。与其说是毒品史,不如说是禁毒史。
●期待已久的著作,梳理了墨西哥政治史、美国对墨西哥毒品泛滥的推波助澜、历次毒品战争等等。不是一部严肃的历史,因为自始至终都带着很明显的倾向——呼吁毒品合法化。
●这本没有墨西哥历史甚至南美历史的功底完全攻不下来
●似乎国内第一本美墨毒品史,但墨西哥的悲剧远非“离上帝太远,距美国太近”那么简单,革命制度党治下的国家腐败,基层治理失序,贫富差距导致社会心理滑坡甚至虚无缥缈的民族性格都起了巨大作用,要理解毒品战争,要在本书基础之上,更近距离地观察近代墨西哥。
●20190130,墨西哥宣布毒品战争正式结束。是时候考虑另一种思路了。
●一部简史。不可能有答案,未来也依然比较暗淡,如果许多根本问题得不到解决的话,例如市场需求的存在且难以得到充分遏制、腐败、民众奇高的失业率、教育程度低下等等等等。
●果然黑暗
●美国阴影下的墨西哥史;北方强大的美国推行的毒品战争,南方墨西哥被牵扯进去,加上革命制度党的腐败一步步让毒枭集团壮大,让墨西哥滑进混乱的深渊……
《毒品史》读后感(一):第三本书评——《毒品史:美国和墨西哥的百年恩怨》
墨西哥的悲剧在于,离上帝太远,离美国太近。
一是美国与墨西哥。进入二十世纪,美洲既是美洲人的美洲,更是美国人的美洲,美洲的事似乎都是美国的家务事,但美国的强大并没有给邻国墨西哥带来和平和安宁,墨西哥就像美国的一块裹脚布,一者是墨西哥政府坚定跟随美国政府禁毒,二者是美国民间对毒品的巨大需求,三者是《北美贸易协定》出台后,美国低价农产品让墨西哥农民只能种毒品,四者是流向墨西哥的巨大财富被美国的军火商捞回。这就是一个死循环,循环中牺牲了无数墨西哥人的生命。
三是黑帮与政府。《教父》中老柯里昂对毒品犯罪的抵制造成了黑帮间的巨大冲突,毒品打娘胎里就带着黑帮、暴力、犯罪这些问题,强力的禁毒打散了无数小团伙,却促成了庞大的毒枭集团,强大到足以跟墨西哥的军队抗衡。二十世纪末墨西哥就是罪犯的天堂,无数的军警在墨西哥黑帮胁迫下都成为了帮凶,这一刻,邪恶的力量远大于正义,用《美国往事》中最后主角在鸦片馆里诡异的笑容来描述毒品的面目真的再生动不过,一切罪恶的源头,不过是人之欲望。
美墨的毒品史,其实和最新的新冠肺炎疫情没有什么两样,美式的民主自由看似“真香”,但最终的结果只能以“打脸”告终。
最后向国家禁毒一线的警察叔叔们致敬!
《毒品史》读后感(二):【推迷会鉴书团】谁能拯救墨西哥?
墨西哥是一个很神奇的国家,在现代文明中算是一个“非人”的国度,优越的地理条件绝对是上帝垂青,造就了培育各种毒品的黄金地理条件,成为世界毒品最为集中的发源地之一。
美国是一个更为神奇的国家,200多年的历史不长也不短,多国多种族的聚集地,社会矛盾尤为突出,虽然文明高度发达,但贫富差距更为明显,成为世界毒品消耗最大的国家之一。
多么的巧合啊。美国和墨西哥国土接壤,这简直就是天然的买家和卖家!对于毒品来说,还有比这更为适合的发展空间吗?
墨西哥作家卡门博洛萨的这部《毒品史-美国和墨西哥的百年恩怨》能写出来简直就是奇迹,读的过程中真的是惊心动魄,不知道这种种素材都是如何辗转腾挪才到了笔者手中,那些详尽的日期、人员、数字都是经过多么艰难的条件下才得以确认,通过书中的内容,现在是真切的关心作者的人身安全,这实在是太讽刺了!
带着沉重、不忍直视的心情和目光看完这部半纪实半历史的作品,非常的震惊,也非常的无奈,在两国之间这百年多来的毒品发展过程中,其实也可以看做是两国总统的奋斗史,尤其是墨西哥的总统在毒品发展历史中的作用,虽然这么说略显儿戏,但事实如此,究竟是为什么才能让墨西哥成为这样一个国家呢?
在墨西哥,警察和毒贩没有什么区别,如果非要说的话,那只能说穿在身上的衣服不同,警察是依法持枪,毒贩是非常持枪。在其他国家,虽然互有渗透,但警察和毒贩之间绝对是势不两立的对立方。只不过在墨西哥,惯有的思维根本无法理解在这里发生的一切。墨西哥的绑架案中有三分之一是警察做的,有的城市中整个警察局包括局长都在贩毒,国家派遣特种部队和联邦警察部队来镇压的时候,在对付毒贩的同时也在对付当地的警察机构;在墨西哥,警察都是几百人成建制的被取缔、被关押、被去职,然后联邦警察部队空降下来接管当地的警察局,但用不了多长时间,又要重新换一批警察,流动的速度比代工工厂生产线上的流水工人都要快;几个月内可以死6任警察局长,没有人愿意或者敢做警察局长,不得已的情况下,一个水果摊老板鼓起勇气走马上任了,但在上任6个小时后,被人用枪打成了筛子…你没有看错,这就是近现代的墨西哥,这就是进入二十一世纪的墨西哥…
墨西哥的传媒界也非常凄凉,往往今天发表一篇涉及批判毒品的文章或论点,明天就已经身首异处,不要以为身首异处是一个形容性的成语,而事实是,真的身首异处了,借此来警告别人。有人不信,又发表了一篇,也是第二天,同样身首异处…墨西哥这个国家根本无法理解。
古代大军征战,一场战役下来,出现万人坑不算什么。但现代文明已经发展到了如今的高度,在墨西哥仍然出现万人坑,还不止一处,法治和社会伦理在这个国家已经荡然无存了。每年因为毒品都要死几千人,不只是国家和毒贩之间,毒贩与毒贩之间也相互残杀,在墨西哥杀死几个人根本没什么,有如家常便饭,为了毒品交易,为了钱,这已经是个毫无底线的国家了。很多富人已经搬离那些堕落不堪的城市,甚至离开墨西哥,但这只是很少的一部分人,大部分墨西哥穷人只能继续呆在这个令人恐怖的国家,战战兢兢…
一百年来,墨西哥和美国的总统们一直都在努力,出台了各种法案,考虑到了各种情况,然而实际情况根本就不像预想中的一样。在两国政客眼中,也许毒品交易不算什么,但是因此大量的人们被残杀就非常严重了,这是反人类罪!美国国内强大的毒品消耗功能造就了墨西哥国内大量的毒贩和毒品种植生产基地的形成,但美国也在时刻警惕隔壁邻居残酷的毒品世界的发展过程。两国之间的交流从没断过,但似乎也从没真正起到什么作用。
直到2014年9月份,43名学生被带走…墨西哥的毒品世界终于暴露在了全球的视野之下,但似乎好像也没有从根本上改变任何东西。墨西哥的人民已经完全不相信任何回应,他们只想知道这种地狱般的国家究竟如何解决这些致命的毒品,至于何时能恢复正常的社会秩序,谁也不知道…
到底谁能拯救如今的墨西哥呢?
《毒品史》读后感(三):见“微”知“著”
很少看到专门针对这类题材的书,尽管美墨边境的混乱及其与毒品交易的关联早已臭名昭著,个中细节还是令人好奇:所谓混乱到底严重到什么地步?美墨政府这么多年难道没有采取什么措施?它们效果如何,若收效甚微那又是因为什么原因?这本书大概能给我们一个参考答案。
事件的最初像极了小哭泣里当局对艾滋病的做法:立法者将毒品与某类“危险”人口联系起来——除了可卡因与黑人、鸦片与华人,还有大麻与墨西哥人——再次宣布他们有罪。这大概是个最省力而有利可图的办法,划定特殊人群以安抚民心、树立公敌、理所当然地不予重视并为自己的偏见敌意找到借口。前两天的真实经历:2019-nCoV广为人知后,在印度的航班上,我们戴了口罩,然后斜前方座位的一个白人用自拍模式疯狂偷拍我,并且把照片群发邮件,邮件名叫做“coronavirus“,当时就想起各国撤领馆禁入境后看到的一句话,“外国人怎么看我们,就是我们怎么看武汉人。”,以最简单的标签划分人与人,实在不可取。
很少看到专门针对这类题材的书,尽管美墨边境的混乱及其与毒品交易的关联早已臭名昭著,个中细节还是令人好奇:所谓混乱到底严重到什么地步?美墨政府这么多年难道没有采取什么措施?它们效果如何,若收效甚微那又是因为什么原因?这本书大概能给我们一个参考答案。
事件的最初像极了小哭泣里当局对艾滋病的做法:立法者将毒品与某类“危险”人口联系起来——除了可卡因与黑人、鸦片与华人,还有大麻与墨西哥人——再次宣布他们有罪。这大概是个最省力而有利可图的办法,划定特殊人群以安抚民心、树立公敌、理所当然地不予重视并为自己的偏见敌意找到借口。前两天的真实经历:2019-nCoV广为人知后,在印度的航班上,我们戴了口罩,然后斜前方座位的一个白人用自拍模式疯狂偷拍我,并且把照片群发邮件,邮件名叫做“coronavirus“,当时就想起各国撤领馆禁入境后看到的一句话,“外国人怎么看我们,就是我们怎么看武汉人。”,以最简单的标签划分人与人,实在不可取。
开篇43个学生的惨案只是残酷现实的缩影,我们不曾看到的还有很多:毒枭的另一个儿子——一个22岁大学生和他的两个朋友在停车场被500颗子弹打成了筛子;华雷斯的青少年没有接受教育也没有就业,许多人挥舞着突击步枪,从高中生变成了娃娃脸的杀手,时刻准备为钱杀人,而每具尸体的价格是一周的啤酒和玉米饼。
也有些和想象不要太一样的现实,“禁毒令”和严厉打击反而使毒品交易利润剧增,美国边境诸省大麻合法化反而因价格暴跌而起到了限制毒品生产销售的作用,新的尝试确实打开了新世界的大门,正如作者所说,半禁止半合法不是长久之计,然而作为过渡时期的手段未尝不是一个种效果显著的尝试。毒品绝不是“微”,从小听父母(警察叔叔和阿姨)讲了太多云南缉毒警的故事,也始终认为禁毒是唯一正确的最终目标,不管是大麻还是其他毒品。然而书里展示了的现实充满了不确定,是不是只能循序渐进,是不是需要适当让步,适当的定义又在哪里,我还是没有答案。
不知道,先读书,然后努力自己想吧。
《毒品史》读后感(四):这是一本墨西哥的血泪史
在看完《毒枭》之后,特别想了解墨西哥毒品的历史,于是对这本书期待已久。
但说实话,这本书并非是一本客观的历史记录,而是一个有着鲜明立场的历史论述。
美帝,美帝
两位作者,一个是墨西哥人,一个是美国人,这样的组合很有意思。
他们自然会检讨美国在墨西哥毒品泛滥中起到的不可取代的作用。甚至可以说,作为全球最大的毒品消费国,美国人成了事实上的墨西哥毒枭们的金主。
不仅如此,美国人还贡献了大量的枪支弹药,因为这些在美国唾手可得,他们甚至输出了杀人机器——泽塔斯前身是一只受到美国训练的特种部队。
可以说,美国禁毒政策的失败成为了墨西哥动荡的根源。
如果说,1840年之后,英国向中国倾销鸦片,让中国付出了积贫积弱的代价。
20世纪,美国人通过消费毒品,让墨西哥变成了世界上最危险的国家之一。
从生产到消费的转变,毒品,作为最具有争议的商品,完美契合了资本主义早期和晚近资本主义的特征。
美国在称霸世界的道路中,还有一个特殊的地方——极力输出价值观。这可能是冷战的产物,也可能是天生的世界警察自负。尤其是在里根政府之后,新自由主义成为了一幅响当当的旗帜。席卷整个二十世纪八十年代。
萨利纳斯总统(1988-1994)接受新自由主义理念,大规模变卖国有企业。
被他私有化的80多 家企业当中,有电信公司、两家航空公司、国有钢铁公司、化肥和糖业 公司、铁路公司以及1982年实行国有化的商业银行。在此过程中,诞生 了一批新的墨西哥大亨。1987年,福布斯的亿万富豪排行榜上只有一个墨西哥人,到1994年萨利纳斯卸任时,已经有了24个。 相反,工人利益却遭到严重破坏。当国有企业被私有化时,工人与 企业达成的集体协议被废除,工人福利被取消,并被要求服从“弹性”工 作制。不过他们的遭遇相比于农民来说,已经是小巫见大巫。
《北美自由贸易协定》让墨西哥农业直接崩溃,以玉米为主食的墨西哥人,全盘接受美国人低价玉米的冲击。作者用了一个非常好的描述,“假定的平等贸易关系”。
在极不平等的两个合作伙伴之间建立一个假定为平等的贸易关系, 其结果就是美国农业综合企业将成千上万的墨西哥农民逐出了他们自己 的市场。在《北美自由贸易协定》签订后,玉米的价格下降了大约 50%,而生活陷入贫困的墨西哥农民数量增加了三分之一。随后,在遵 照《北美自由贸易协定》而行的6年里,200万农民舍弃了自己的土地 。最终的结果自然是,农民们投入了毒枭们的怀抱,成为了毒品的积极种植者。
政治失序
《北美自由贸易协定》的结果自然是增强了毒枭们的实力,以至于他们已经有能力让地方征服彻底腐化。
根据墨西哥国立自治大学1994年的一项研 究,所有毒贩的支出从1983年的大约320万美元增加到1993年的4.6亿美 元,比墨西哥总检察长的全部预算还要多。1995年,据内政部估计,在 10万多名联邦司法警察中,有30%到50%的人已经被毒贩的贿赂腐蚀 了。以前是犯罪分子被迫付钱,否则就不得不面对政府执法 人员的制裁。现在则是犯罪分子决定付钱给谁,并且由他们来决定对哪 些不合作的人进行惩罚。在前革命制度党时代,党对于毒贩们其实是一种互相默许和交易的关系,就像《毒枭》里看到的,米格尔和革命制度党之间的保护关系。毒贩甚至还会帮助党伪造选举结果。
1947年,米盖尔·阿莱曼总统将反毒扫毒的执法权移交给总检察长办公 室(PGR),其辅助执法权交给联邦司法警察(PJF)。 然而情况很快变得明朗起来,革命制度党的大佬和他们在总检察长 办公室的代理人并不打算努力消除毒品生意。相反,他们采取了当 地“酋长”一直实行的集中起来统一管理的做法,建立起某种公私合作的 关系。联邦警察将负责监督毒贩的生意,即协调、指导甚至通过暴力手 段约束他们日益增长的竞争倾向。与此同时,他们将为国家创造一笔稳 定的收入,当然也为自己的口袋、为他们在总检察长办公室的上级以及 权力阶梯或该党权力顶峰的人带去好处。这种利益共同体,虽然肮脏,但毕竟是稳定的,可控的。
可以说,八十年代的自由主义政策是一个大的转折点。再加上石油危机,汇率危机的重重打击。
革命制度党的合法性逐渐受到了损害,毒贩们则逐渐强大了起来。从此,毒贩开始失控。
教父被捕之后,毒贩们的分崩离析更是埋下了一颗定时炸弹,引发了墨西哥国家政治能力的彻底崩盘。
解决之道
对于如何解决这一问题,作者认为应该从源头出发,美国应该检讨禁毒战争的失败。推行毒品合法化来降低毒品价格,让毒品无利可图,这样就能消灭毒枭们的利润来源。
这种毒品合法化的观点贯穿始终,并不是在结尾才出现的。
但作者对于合法化理论的支持显然比较乏善可陈。
作者多次拿美国禁酒令来做比较。
“如1919年的禁酒令伴随着政客与执法机关的过度腐败,推动了 美国的有组织犯罪;禁毒令早在1914年(与禁酒令不同的是它从未被废 除)就催生了墨西哥的贩毒产业链,由此产生的巨大利润则被用来贿赂 墨西哥政客,腐蚀执法机关”然而,众所周知,酒在对身体的危害性和依赖性上是大大不如吸毒的,(即使有研究表明酗酒者的停止反应和中毒性上的超出毒品的)
作者并没有给出有力证据来证明合法化是解决之道,对加州和葡萄牙的评价没有数据支撑。其实这也不是作者的问题,实际上,目前葡萄牙和加州此类毒品去罪化地区,应该说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结果如何还有待观察。
不过,作者的目的显然不是为了研究毒品合法化问题,而是为墨西哥书写一部血泪史。
只是在这件事情上,墨西哥人无法做主。只能不断承受着这一“美墨毒品体系”的阵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