给孩子的8堂高效阅读课读后感100字
《给孩子的8堂高效阅读课》是一本由郭亮著作,机械工业出版社出版的平装-胶订图书,本书定价:59.8元,页数:218,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给孩子的8堂高效阅读课》读后感(一):《给孩子的8堂高效阅读课》读后感
阅读的重要性怎么强调也不为过。阅读是识记、理解的基础,没有阅读,后续的种种都无法进行。从古到今,从西方到东方,走向文明的旅程,没有哪一个民族离得开“阅读”。在中国,我们的祖先一直强调,“忠厚传家久,诗书济世长”。重视教育,重视阅读,是我们民族的优良传统。在当今社会,信息更新速度更为快捷,如何科学阅读、高效阅读值得思考。
第一,了解自己的阅读能力和阅读水平。古语讲,“知己知彼,百战百胜”。做任何事情,对事情应该有一个基础的“评估”。了解自己的阅读速度和阅读效率,是提升阅读效能的基础。对于想要实现高效阅读的而言,扩大视幅范围要必加快眼球运动速度更为重要。高效阅读,不可以简单的理解为快速阅读,或者是“略读”,而是通过一系列的训练,提升思维速度和眼部能力。第二,明确阅读的目标。简单而言,就是列个小提纲,为什么要阅读,想要从书中获取什么,准备花费多长时间进行阅读,这些简单的问题,有助于我们在阅读之前理清思路,针对阅读内容的不同而采取不同的阅读技巧和策略。第一次的阅读目标,不宜订的过于详细,面面俱到的目标既不可能达到,更有可能会破坏掉阅读的节奏感。第三,对照目标,及时反馈阅读成果。很多人读的很多,但时间一长,就又忘的干干净净。阅读成果的“反馈”是阅读非常重要的一环。通过阅读,获得了什么。哪怕不是非常长的总结或者心得体会,也有助于我们“阅读——思考——总结”的“闭环”管理。第四,寻找最适合的自己的阅读方式,争取阅读效率的最大化。科技的进步,让阅读越来越多样化。现在,多种形式的阅读越来越多,微信阅读、喜马拉雅听书等等都在很大程度上丰富了我们的阅读生活。但是,这也容易造成“浅阅读”泛滥。什么都读过,什么也都听过,但却似乎什么都没留下。为此,作者建议大家在看完一本书或者小说之后,马上找人分享一遍。因为复述会增强记忆,有利于我们重新对书的结构和相关内容进行梳理和整合。
记得许渊冲先生在为《朗读者》作序的时候这样写道,“年轻人能把宝贵的时间留给那些伟大的作品是很好的事情。”老先生认为,人生最大的乐趣就是发现美、创造美,而这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美,其源头就来自于——“阅读”!
《给孩子的8堂高效阅读课》读后感(二):你的阅读力,几级了?
无论是传统社会还是现代社会,阅读都是一个人长大成人的标志,它让一个人明白自己不是一个人,是社会团体中的一分子,在经历自我生命的同时要参悟别人的人生。尽管如此,传统社会的阅读讲求的是“书读百遍,其义自见”,但是现代社会我们需要的是有效率、有效果,不可能有一大把时间去读同一本书,客观上对“一目十行、过目不忘”有了更迫切的要求。
《给孩子的8堂高效阅读课》的受众不仅仅是孩子,也包括一些并没有长大的成年人。我们这一代人,成长年代是缺乏阅读的,一方面纸质书稀缺,除了教科书之外的课外书数量有限、质量不高,另一方面社会在曲折中前进,各种似是而非、观点矛盾的作品使我们渐渐对阅读产生了厌恶感。
有时我们打开书,分分钟就将内容抛之脑后,或者变成了催眠剂,我们压根就不知道作者想表达什么。当然,除了作者本身的原因,也与读者的认知能力和阅读水平息息相关。《给孩子的8堂高效阅读课》抓住我们的痛点,给我们指点迷津。尽管本书创造了很多新概念,比如阅读节奏能力、眼肌眼动能力、视频扩展能力等,但是通过我们日常的生活感受,这些概念不仅不能成为我们学习阅读、掌握技巧的“拦路虎”,相反有助于我们尽快成为高效率的阅读者。 阅读并不是要记住书本、文章中的每一个字、每一个词、每一句话,而是要从字、词、句中感受作者的情绪,理解作者的判断。虽然与中心思想的总结有关,但又不完全是一回事,我们在阅读中只有做到心静、保持注意力,才能让自己与作者做到同频共振。 在方法论的指导中,《给孩子的8堂高效阅读课》提出了康奈尔笔记法、共振地图笔记法、视觉图像笔记法、思维导图笔记法,虽然方法的名称各不相同,但核心见解却是一致的,告诉我们阅读就得全身心的投入,调动你的所有认知器官,而不是三心二意、心猿意马。
高效阅读是需要训练的,是从量变到质变的过程。正如我们小时候学习走路一样,没有摔倒几回是无法掌握平衡的技巧,阅读的第一步就是认字,断句、连篇,如果连最基础的都做不好,就无法从阅读中汲取营养,感受乐趣。在阅读训练的过程中,我们会遇到这样或那样的困难,但是困难只是暂时的,只要我们有信心、有决心、有毅力,这些阅读的困难都是可以克服的,甚至会成为你人生成长中必不可少的营养品。
《给孩子的8堂高效阅读课》读后感(三):实用阅读指南
林语堂说过“智者阅读群书,亦阅历人生。”阅读的重要性,恐怕没那个时代能与今天相比,从2006年由中央宣传部提出的“全民阅读”活动,开始在全国上下就掀起一股阅读热潮,具不完全统从2010年到2014年,图书阅读率由52.3%增长到58.0%,提高了5.7百分点;
而近几年阅读的重要性也越来越得到广人民群众认可,秉持着读书无用论人越来越少。尤其是在儿童阅读方面也逐步得到老师和家长的重视,儿童阅读不但能提升孩子写作方面能力,在提升孩子知识储备,开阔孩子视野,启迪孩子心智方面都有不可替代的作用。但现实中繁重的课业压力,写不完的作业,假日里排满的补习班,让孩子的阅读时间严重的被挤占,所以如何利用有限的时间提高孩子阅读速度与效率,让孩子真正理解阅读非常重要。
而今天所以介绍的这本书由作者郭亮老师根据多年教学与研究经验所打造《给孩子的8堂高效阅读课》便抓住了如今课业压力大缺少阅读时间的学子们,怎样掌握一种有效的“阅读技术”,能在短时间内从书本中提取对自己有用的信息?我想阅读过此书的人一定能找到答案。
在《给孩子的8堂高效阅读课》中作者郭亮老师,不单单是教会大家如何通过阅读获取知识,而且总结出一些能让大家付之于行动的使用方法比如:如何快速抓取文章中关键信息的方法。怎么通过提升专注力、训练眼肌提升视觉宽度,提升阅读速度。通过符号法、画图法提升自己的记忆力。通过5W2H分析法和PSCA模型改变阅读方式。结合康奈尔笔记法、共振地图笔记法、思维导图笔记法提升阅读效率,建立高效的阅读体系,养成终生阅读的习惯。
而我想大家按照书中所只要坚持不懈的吸取知识、且能付之于行动,我想在不久的将来你定会达成自己想要的目标。(在我看来此书的定位是面向儿童学生,但同样适用于缺乏阅读和学习能力的成年人。)
《给孩子的8堂高效阅读课》不光有具体的技巧教会孩子如何拥有高效的阅读能力的理论知识,还包含着大量的科学的实操应用,根据不同文体类型给出不同的测试与学习方法,从而综合有效的提升阅读效率。(据我翻看同类型的书籍实操应用这是本书所特有的,对于不了解自己阅读能力,和想根据自己能力制定适合自己阅读方式的人,是不错的书。)
《给孩子的8堂高效阅读课》读后感(四):学会高效阅读
自从党的十六大关于建设学习型社会要求的一项重要举措中的“全民阅读”活动在全国各地蓬勃发展,其实中国的平均阅读指数还是很低的,阅读应该作为一项终身事业来坚持。
书是人类的精神食粮,书籍就像一块巨大的宝藏,我们永远也开发不完!现正值经济高速发展,社会竞争日益加剧,生活节奏变快、人才的需求也更为突出。我们从现在语文学习来看不难发现,大语文时代已经到来,教材以及考试当中,阅读的比重占据着核心地位。所以,无论是从学习知识,获得技能、还是修心养性,陶冶情操,读书都是极其重要的啊!
但是如何高效的阅读是要学习的,方法加实践,才能帮助我们真正的阅读。
郭亮老师的《给孩子的8堂高效阅读课》是一本非常实用的工具书。是热爱阅读人的福音。主要从提高阅读速度和阅读效率的角度,通过八个方面来讲解如何提高阅读能力。
其实在阅读方面,我还是很注重的,从儿子三四岁开始就一起亲子阅读,后来我发现我读的比较多,儿子听的比较多,后来我学会让孩子去复述,几年下来,儿子也积累了不少汉字,有些绘本已经可以独自欣赏了。
本信心满满的觉得儿子步入小学后的语文应该会有优势,但是事实上发现却不是很理想,从阅读理解和看图写话这两个大题来看,并没有多少优势,相反,有些理解性的题目非常不尽人意。
我不得不承认,阅读不是只有看书就可以的,而是要讲究方法。
阅读能力分为阅读速度和阅读质量。记得我上学的时候,教室里就充满了朗读的声音,大家奶声奶气拖着长声将课文读完,读完这本书后才知道这样的弊端,会影响阅读的速度,所以赶快告诉儿子,读书尽量不要去朗读。
还有我还学到了一招,阅读是要锻炼眼睛的,老师给我们用跑步的例子形象的介绍了如何去做眼睛的锻炼。本书附配了一本指导手册,扩大视幅范围可以达到事倍功半的效果。
另外就是运用工具的重要性,文中介绍了思维导图,康奈尔笔记,视觉图像,共振地图四种方法。方法是需要实践的,只有不断的学习运用,才能看出效果。
读书的好处恰又似长江之水源源流长,让人取之不尽、用之不竭。让我们坚持阅读,加油!
《给孩子的8堂高效阅读课》读后感(五):人人都可以学会的高效阅读法
最初是看过姬广亮的《给孩子的8堂思维导图课》,理论通俗易懂,简单易学,很容易上手。这次发现他给《给孩子的8堂高效阅读课》作序,既然他都觉得不错,那必须不错啊,于是毫不犹豫立刻入手。
本书的作者还是国家全脑全民阅读总课题组成员。开篇,作者就带我们从阅读开始分析,无论是阅读时想要喝水吃东西,还是阅读一会就感觉无趣,这些都是大脑给我们的反馈。作者指出大脑反馈回来的信息,说明阅读方式需要改变。
那么在改变阅读方式之前,我们首先要了解自己的阅读速度和效率,作者给出一篇短文,计时后,开始阅读,然后根据阅读进行后面的十道选择题,然后得出阅读效率和理解率。没有经过训练的阅读速度大约在400字/分左右,影响这个问题的有四大主导因素。
作者指出,阅读只要训练,就会成倍的提升阅读效率。首先是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然后根据不同材料选择同的阅读方法,如横向主题阅读,纵向迁移阅读等等,再带着阅读目标去读,然后进行阅读分享。前一章节指出阅读效果不高的时候,需要改变阅读方式,那就是加入想象力的阅读,将原来的音读阅读改为眼脑直映的阅读。
在每一部分的后面,作者都加入像游戏百宝箱,或是阅读百宝箱等这种阅读休息站,游戏的存在,让阅读者的大脑可以停下来,进行另一种速度的活动。
很多人常有这种经历,就是阅读完一本书后,很快就想不起来书中主角的名字,或是内容。这就是记忆力没有专注的问题。作者指出提高记忆力的两大法宝就是联想加想象。那在阅读中就可以使用符号法,画图法,这样方便快速加深记忆。阅读专注力的训练,可以从固点凝视训练开始,也可以手写数字来加强,如数字划消等等。随书附有高效阅读训练手册,方便训练使用。
其实工具万万千千,唯有适合自己的才是最好的。就像阅读,每个人在不同时间阅读,会有不同的阅读效果。那么就检测一下自己在哪个时间段阅读效果最佳,然后就选择在那个时间来处理重要的学习任务。
真正读完这本书后,方能体会书中所讲高效阅读确实是有料,作者循序渐进,简单易懂,纯理论性占比例小,小操作小实验小游戏不断,读着不累,可操作性强,互动性有趣,真是非常棒的一本关于高效阅读课。
《给孩子的8堂高效阅读课》读后感(六):高效阅读,提高孩子的阅读效率
本书通过专注力、眼动能力、视幅扩展能力、阅读节奏等训练改变阅读方式、提高阅读基础能力,辅以康奈尔笔记法、共振地图笔记法、视觉图像笔记法和思维导图笔记法等工具提升阅读效率,不仅教会孩子在学习中通过高效阅读建立个人知识体系,而且教会他们站在更高的维度上,用横向思维和纵向思维进行阅读。可以帮助孩子在学习中节省时间,养成终身阅读的习惯。
2019年国人阅读调查,平均每人每年不到5本书,而且还有很多人的阅读方法错误,浪费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这个普遍存在的错误现象就是:“广大学生和读者都是以同一种方法(速度)去阅读各种不同的资料”,一个人有一个人的读书方法,一本书也有其特殊读法。所以读书贵在根据每个人自身经验,寻找适合自己的读书方法。在阅读中能考虑到个人实际情况和所读书籍特性,才能在阅读中发挥主动性,才能在阅读中灵活地变换阅读速度。
读书方法因人而异,因书而异。那么,在确定书籍以后,是不是可以匀速阅读呢?回答是否定的。现代书籍数量越来越多,在这些书籍当中并不是所记录的都是有用信息,记载的信息也分为主要信息、次要信息和多余信息。如科技性材料,有时水分高达75%,只有25%的有用信息,有的甚至更少。所以在阅读中要分清哪些材料是需要精读的,哪些材料是可以速读的。对于需要精读的材料要采取比较慢的阅读速度,对于速读材料只要把握大意就可以了。
英国著名哲学家培根所说的那样:“有些书只需浅尝,有些书可以狼吞,有些书要细嚼慢咽,慢慢地消化”。
许多时候,当我们读一篇文章或一本书的时候,在不同的部分会遇到不同的情形,有的地方可以一目十行,有的地方则需要细嚼慢咽。因此,在具体阅读的过程中,应该灵活机动地选择阅读方法,做到“当快则快、当慢则慢”,寻求阅读速度和阅读质量的最佳平衡点,既不能为了追求速度而降低理解程度,也不能为了追求甚解而过分减慢速度。
在传统阅读法中,书面的文字信息对眼睛产生光学刺激之后,视网膜要把这种物理过程转化为神经活动的生物过程,传送到大脑的视觉中枢,由视觉中枢处理后再传达到语言中枢,语言中枢再传递到听觉中枢,最后由听觉中枢传输到记忆中枢。这是一个自己读给自己听的过程,即使是高水平的默读也是如此,只不过外部动作控制得比较好罢了。所以,一般人在(以传统阅读法)阅读时,实际上是“读”书,而不是在真正“看”书。
传统的阅读法
高效阅读
经上述比较分析,可以看到:高效阅读法只是将人们自身就具有对图像的识别方法运用到文字的阅读中去,改变人们多年来形成的传统阅读习惯,这是完全可以做得到的,也是人人都能学会的。
人们在看书时,眼球总是不断的"眼停",不断"眼跳"。"眼停"即注视,但一般人注视一次一般只有一两个字,如果每一次能多达十字甚至数行,那阅读速读就大大提高了。
高效阅读主要通过加快眼睛的移动速度和扩大视野来提高。如下图进行练习:
书中不仅通过具体的阅读技巧训练教会孩子如何拥有高效阅读的能力,同时还包含大量的学科实操应用,比如如何通过高效阅读进行课文预习,如何高效阅读记叙文、说明文、议论文,如何快速阅读一本书等,通过不同的学科阅读材料培养孩子的科学阅读习惯, 综合提高孩子的学习效率。
特别是高效阅读结合思维导图的学习方法,更能让孩子学习更上一层楼!家长和孩子一起来学习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