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学佛答疑 | 困惑中找出路,迷茫中见光明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原创文章 >

学佛答疑 | 困惑中找出路,迷茫中见光明

2020-04-09 21:16:26 作者:妙元 来源:师父曰 阅读:载入中…

学佛答疑 | 困惑中找出路,迷茫中见光明

  1、 法师!为什么有些没有知识的人不听经不念经,只念弥陀也能开般若智慧?如海贤老和尚

  答:开般若智慧的方法很多,诵经、念佛、坐禅等都是方便法门之一,包括六度之前五度的践行,以及日常的放生吃素、参加法会、护持道场,都可以成为开智慧、得成就方式

  但要注意方式和发心所谓方式,即:

  听经或者念佛的时候在哪里?是妄想纷飞,还是靠近实相不同的方式,使得你收获不同的效果

  所谓发心,要思考,你放生或者布施,是为自己行善积德,还是为众生解脱离苦?

  不同层次的发心,让你看到不同的世界

  给你一个修学通用的“秘诀”:一心

  2、 六祖听到“无所住而生其心”开悟见性,看到如来本性,他看到自性是什么?

  答:六祖的自性,即便他老人家亲自和你讲,你也听不懂,只闻其声、不知其味。

  与其体会“自性”,不如先找找自己的善本性和劣根性,前者让你更有信心,后者让你有改变可能

  持久心和持续的改变,是走向自性的通途。

  3、师父我们向往极乐世界,去到那里不用轮回了,但为什么要发愿乘愿再来?

  虽说以菩萨身份来到人间,但都在六道内?

  答:到极乐世界,出三界不轮回,和你乘愿再来,是两回事

  你能出三界去极乐,首先表明你信心具足,愿力广大,既然二者皆成就,何必担心再来娑婆

  打个比方遭遇灾难,你有幸搭飞机离开,但你舍得子女家人深陷其中吗?你若有能力和不舍,会义无反顾回去救他们。

  明白了吗?灾难现场,便是此土;离于灾难,即是他方;心中不舍,即是菩萨;受苦众生,皆是儿女

  于此,没有为什么,唯是大慈悲

  4. 五种般若是否也包含了前面二分法中的共般若,不共般若,世间般若和出世间般若?

  答:般若的分类有不同角度,二分法中,从层次上分,即共般若与不共般若。

  1)共般若,即为声闻、缘觉、菩萨共通而说之般若;

  2)不共般若,则仅为菩萨所说之般若,也就是天台提出的只对别教和圆教的菩萨说,而不共于声闻、缘觉二乘。

  从世出世间的角度,分为世间般若与出世间般若。

  1)世间般若,即世俗的、相对的般若,“不行寂静真实,常行有见有相”,有取有着,与声闻、缘觉二乘共;

  2)出世间般若,即超世俗的、绝对的般若,“无取无着、平等寂灭而离诸名相”,此等般若,超胜一切声闻、缘觉,据《地藏十轮经》载,又称菩萨出世般若大甲胄轮。

  从属性的角度,分为实相般若与观照般若。此时,若加上文字般若则称三般若。

  进一步而言,实相、观照、文字三般若加境界般若(般若智慧之对象的一切客观诸法)、眷属般若(随伴般若以助六波罗蜜之诸种修行),则称五种般若。

  指照了法界、洞达真理之五种般若圣智。

  据《金刚经疏记科会》卷一载,五种般若是鸠摩罗什大师按照《大智度论》所说文字、观照、实相等三般若中,于观照中开出眷属,于实相中开出境界。

  此外,吉藏大师的《大品经义疏》卷一举出自性、共有、方便、境界、文字等五种毗昙之说,其中,境界毗昙相当于实相般若,自性毗昙相当于观照般若,文字毗昙相当于文字般若。

  相互关系如上。

  5、《金刚经》前后两处“云何应住,云何降伏其心”,前一处是对初发心者所说,应无所住而生其心,离一切相即一切法;

  后一处是对已发菩提心修行者所说。其中“若不住此法,又何谓发心”这两句的具体意思不明

  答:《金刚经》“究竟无我分”第十七中,“尔时,须菩提白佛言:’世尊!善男子、善女人,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云何应住?云何降伏其心?’”

  这里,须菩提再次请问世尊这两个问题(云何应住、云何降伏),看似和经文开篇相同,实则有区别。

  开篇的两问,为般若道的内容,这里的两问,为方便道的内容,按印顺法师所言:

  “前文所问发心,以立愿普度众生而发,是世俗菩提心。此处,由深悟无我,见如来法身,从悲智一如中发心。”

  所以,此问可以从两方面理解。

  第一,经中,世尊一再嘱咐要离相,但明明有一个菩提心可发、有一个佛果能证,岂不是发心之时便执着于“菩提心”这个名相了?

  这不就是“降伏则非发心,安住则执我法”吗?这里,主要为钻牛角尖的人而发问。

  第二,经文,开篇所问“应云何住”,是问菩提心应该如何安住,而不散失,有如何坚固菩提心的意蕴。

  这里问“云何应住”,是问菩提心为何应该安住?

  若要不住于“成佛之法”这个相状,那么怎么才算是发心?这里,主要为偏执理解的人而发问。

  总的说来,对于证得无生法忍、誓度众生的大菩萨而言,其发心之广大,不是凡夫所能企及的,更不是以自己的常识和愿力所能理解的,就如给小学生讲高数,没有阶段性的累积和进步,理解的结果是错位的。

  6、凡夫有漏前五、第六识转成无漏成所作智,妙观察智证得阿罗汉果位(一切智);

  有漏第七识转成无漏平等性智,证得菩萨果位(道种智);

  有漏第八识转成无漏大圆镜智(一切种智),成佛。

  前面所提的每一个“转”其实就是观照般若的作用是吗?

  答:狭义层面,唯识的“转”和中观的“观”是有区别的。

  基于唯识的立场,所谓转识成智,有两点需要注意:

  1)在《佛地论经》卷五载:

  “转第八识,得大圆镜智相应心。能持一切功德种子,能现能生一切身土智影像故……”注意,这里的转,都是经过修证之后的“得”。

  也就是经过特定的修行,至证得佛果时,即可转有漏的八识为无漏,从而得到四种智慧。故“转”,偏重呈现修行的结果。

  2)基于这个结果,强调自利利他的意义。

  《成唯识论》卷十载,转前五识得成所作智,此智为欲利乐诸有情,故能于十方以身、口、意三业为众生行善;

  转第六识得妙观察智,此智善观诸法自相、共相,无碍而转,能依众生不同根机自在说法,教化众生;

  转第七识(末那识)得平等性智,此智观一切法,自他有情,悉皆平等,生大慈悲,平等普度一切众生;

  第八识(阿赖耶识)转至无漏时,得大圆镜智,此智离诸分别,一切境相,性相清净,离诸杂染,如大圆镜之光明,能遍映万象,纤毫不遗。故“转”,强调修证后的度众。

  所以唯识宗常说:“六七因中转,五八果上移。”六即见思、七即尘沙,自行先破(自利),故云因中转;眼耳鼻舌身为五识、第八无明识,自行三惑既尽,复起化他之用,故云果上移。

  而中观论及般若起用的“观”,强调修行过程的落实,比如观世间“空、苦、无常、无我”这些观照,是每个人的每个生活当下可以观察、体会和反思的,随着智慧的提升,观照能力加深,便能接近实相,乃至亲证诸法实相乃诸法空相。

  所以,“观”有层次深浅,但放在修学过程中,才能凸现意义。

  广义而言,唯识认为,有分别是“识”,无分别是“智”,依识而染,依智能净。

  所以,从去除分别心的角度,你可以认为转染成净的过程,就是去除分别执着,而与此同时,般若的落实,也在于去除分别妄想,而通达实相。

  于此,在去除分别心的角度,两者有一些关联,但“转”不等同于“观”。

  值得注意的是,空宗和有宗,其根本是不离缘起,但论证角度和出发点,仍有不同,不适合在概念和名相上牵涉彼此。

  7、一切种智、无师智、自然智都是指佛的智慧,即实相般若对吗?

  是不共般若吗?但佛性本自具足,好像又是共般若?还是说不共般若仅是专指为菩萨宣说的?

  佛这儿不能用共与不共来分类?

  答:已被你绕晕!自行参考问题四。

  提示一点:成佛,是终极得无我,是福德与智慧得究竟圆满。

  要注意,佛教的魅力重在实修,在实践中感受力量和蜕变。名相概念是参考工具,而非修学本身,不要过于纠缠。

  8、佛法就是般若,中国佛教的八大宗派,师父分别从密宗,三论宗、唯识宗、天台宗,禅宗来阐明了般若。

  想问问那从净土、律宗、华严宗的角度怎么来理解般若呢?

  答:这个问题很好!

  历史的角度,对中国佛教而言,般若思想的发展,主要依据典籍的传译和宗派的建立。

  有以下几个线索供参考:

  1)汉灵帝时,竺佛朔、支娄迦谶译出《道行经》为般若在汉地弘传的起源,其后朱士行西行求法,在于阗获得梵本,即无罗叉等所译《放光般若》。

  2)因为《放光般若》的流行,各阐述角度不同,故有六家七宗论:道安本无义、琛法所本无义、即色义、温法师心无义等。

  3)罗什东来,正当放光、道行般若盛行之时,罗什在印度承受中观学系。《大小品》、《心经》、《金刚经》等,般若弘扬大盛。

  4)至南北朝,般若研究,被涅槃、十地、华严等新译经典压置。专讲般若者渐少。

  5)唐代三论宗、天台宗、禅宗、华严宗、唯识宗等,都有弘扬般若部类经典的传统,且均基于各自理论建树对般若有独道解读,比如各家对《金刚经》、《心经》、《法华经》的注疏就是鲜明代表。

  此外,从实修的角度,你会发现,净土强调念佛中的观想、观相,都是般若空观的具体实践,而极乐世界依正庄严、种种相好,亦不离真空妙有。

  律宗一代大德,弘一律师,严谨持戒的同时,致力于地藏经典,特别强调念佛观照。

  而僧传中,天台智者大师、唯识玄奘大师、三论玄奘大师等,晚年都回归念佛观照。

  华严清凉澄观、圭峰宗密等大师,也极力弘扬般若部类经典,主张融会诸宗,不离佛性。

  说明般若实乃指导实修和佛教理论的“树根”。

  总体而言,任何宗派对佛教教义的阐述,都不能违背缘起法的根本。

  故而,“缘起性空、中道实相”,是佛教徒修学的准绳,“发菩提心、行菩萨行、证空性见”是大乘菩萨道实践之根本。

  祝智慧增长!

  妙元 合十

  ©文|师父曰原创

  图|源于网络,侵删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