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快节奏,慢生活》的读后感大全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原创文章 >

《快节奏,慢生活》的读后感大全

2020-04-09 23:52:02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快节奏,慢生活》的读后感大全

  《快节奏,慢生活》是一本由戴维·M·利维 (David M.Levy)著作中信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CNY 39.00,页数:268,特精心网络整理的一些读者读后感希望大家能有帮助

  《快节奏,慢生活》精选点评

  ●有些问题在我身上也出现过 看完发现原来一样 哈哈哈

  ●集中注意力

  ●得到

  ●提升效率 一心多用也不是不可能

  ●傻屌书籍描述的都是被惯坏了的孩子吗?

  ●看过,收获不大,标记以防重复

  ●有意識集中與分散 集中注意力一多用與明智任務切換 。 階段集中專注+切換+斷電。觀察--紀錄-回顧-精進-到位。

  ●听了这本书,主要还是教会我们做事情要集中注意力,一心多用,在合适的时机会切换去做最重要的事,在时间安排自己把握节奏,给自己一定完全放松的时间,重视自己对待事情情绪对症下药

  ●#通过得到速读#推荐给每一个晕的职场

  ●沒有任何收穫

  《快节奏,慢生活》读后感(一):没有体会新意

  听书听完的,感觉有点教条的一本书,没有体会到作者的新意,很多东西是旧瓶装新酒,转述别人已有的观念。这是一本教大家提升效率的工具书,将时间节省出来,快是为了更好地慢。 四个有效练习方法帮助大家提高效率,们是:集中注意力、一心多用、断电和上网手艺”。 活在下,集中注意力处理手上最迫切的首要任务类似于以前看过的“心流”。 多线程处理多想想淘宝点剁手清空购物车壮举关键在于:1.同时处理多任务;2.每次选择一个任务为主要任务;3.集中注意力处理主要任务;4.把握好切换的时机。但是感觉没有别的老师讲的多个任务切换达到互相休息效果清晰易懂。 断电实际是充电,让保持精力充足才能更好地提高效率和注意力,更好地利用时间,最大化地放松(减压)。这本书没有专门讲睡和有效休息的书讲的好,比如进行自己擅长的专注活动简单的玩乐吃喝休息效果好。 至于合理上网,书中给出了磨练的方法,包含3个阶段准备行动结束。但是我认为可操作性太低。

  《快节奏,慢生活》读后感(二):《快节奏,慢生活》| 解读

  

关于作者

戴维·M·利维:华盛顿大学信息学院教授,就信息化发展这一问题进行教学研究,同时致力于寻求更慢、更平静、更能让人沉下心来思考的生活模式,并开设相关课程多年。

关于本书

  《快节奏,慢生活》是一门风行全美畅销课。华盛顿大学教授利维从10年课堂经验出发,讲述了在快节奏的世界里,有4个方法可以提高效率:集中注意力、一心多用、时不时地断电感受生活、磨练好上网“手艺”。高效处理快节奏的工作才能享受慢生活。

  核心观点:人的注意力需要在集中和扩散两种模式间切换,训练好集中注意力、一心多用、断电、上网“手艺”这4个方法能够有效提升效率。

  《快节奏,慢生活》读后感(三):做时间的朋友

  标题盗用了笑来老师的标题,听了他的课,注意力是听到的第一个关键词。

  注意力是行动、成果的基石,专注带来高效,高效带来成长。

  听这本书,是在开车上班的路上,期间大脑也游离了好几次,有想到自己的工作安排、与友人的过往等等,想了很多,等到单位时,又忘记了许多。或许我该事实书中提到的方法。

  市面上类似的方法书汗牛充栋,不过,真理往往是亘古不变且简单明了,简单到我们自己不相,追求华美的包装。提高自己注意力的方法有很多,但可以做的到却很少,为什么?我也想知道为什么,因为自己的惰性,因为自己的贪欲,想得到很多,心绪反而变得更加浮躁。

  注意力的提高,还是让自己静下心来做一件或者两件事情,坚持做,反复做。

  蔡康永:15岁觉得游泳难,放弃游泳,到18岁遇到一个你喜欢的人约你去游泳,你只好说“我不会耶”。18岁觉得英文难,放弃英文,28岁出现一个很棒但要会英文的工作,你只好说“我不会耶”。人生前期越嫌麻烦,越懒得学,后来就越可能错过让你动心的人和事,错过新风景。

  《快节奏,慢生活》读后感(四):数字时代的正念

  观察自己的网络行为,从而了解我们做决定的习惯,以及为什么做出选择。比如沉溺于浏览社交媒体,不能自拔。具备自我察觉的能力,是非常重要的。

  人有两种注意力模式:聚焦和开放,人既能专注于眼前的事,又有同时察觉周边情况的能力,后者来源于早期人类面临自然界的危险。

  在数字时代,就像以前学习某种技艺一样,应对信息过载也要训练一种应对技术,这听起来好像很可笑,但大部分人在网上的行为恰恰说明需要这种训练。

  本书的练习方法:对自己的某个行为进行记录,记下自己的心理状态,然后回顾并制订自己的改变方案,最后给周围人分享交流自己的感受。

  本书练习的对象:专注于邮件(或社交媒体、短信),专注的一心多用,断网模式,磨练自己的数字技艺。下面是可能的改变方案:

  1. 专注于邮件或其他社交媒体,在一段时间里只处理一种信息,一次性完成。

  2. 专注的一心多用,减少切换任务,列出主要的目标并执行。

  3. 断网模式,寻找适合的线上、线下生活平衡。

  本书并无新鲜理论,保持专注,无论是以前还是数字时代的今天,都是更有效率、更符合人类自身基础的行为方式。

  书末尾介绍了正念呼吸和正念冥想的简单训练方法。

  《快节奏,慢生活》读后感(五):《网瘾少女的自我诊疗》

  《快节奏,慢生活》这本书绝对是一本被书名耽误了的书。它的英文名起的很好,叫《Mindful tech: How to Bring Balance to Our Digital Lives》,作者是一个计算机科学和人工智能的博士,目前担任华盛顿大学信息学院的老师,就当今数字发展这一问题进行教学和研究。

  我非常喜欢这本书的主要原因是作者试图教会我们一种自我观察法,从开始普及网络的九十年代至今不过30年,所以针对如何平衡数码产品的工作和生活,并没有绝对的指导方案。很庆幸作者没有列举大量的实验来举证什么样的上网行为是“正确”的,什么样的是“错误”的。这其中的关键在于我们得寻找到一种属于我们自己的方法。

  说起来我真是个使用手机重度患者(网瘾少女),而且是个做事情时很容易被打断的人。

  以下是我的观察: (1)上班开会期间(通常会议持续时间为1小时)忍不住会拿出手机看下新闻,倒也不会真的和朋友聊微信或是逛淘宝(毕竟旁边坐着同事,干以上事情暴露隐私),所以一般情况下就只会看看头条新闻。并不是对新闻有多感兴趣,只是无法100%的融入会议气氛,思绪总是飘啊飘啊(类似上课开小差)。通过一次1小时的周会观察,一共有17位同事参加,期间看过手机的有10位以上。

  (2)坐在书桌前翻开一本书开始阅读,手机放在我的左手边,电脑在正前方,由于我的设置,电脑在插着电源的情况下,电脑不会被锁屏或进入屏保模式。开着的程序有微信,网页有:1个学习视频、4个马蜂窝页面、2个B站视频、4个淘宝页面。在看书的同时,有时候回过神来发现自己的坐姿肩部有些僵硬,头、脖子前倾(只是头向前倾,身体还是直的),这个坐姿会导致两肩很酸痛。在看书时会下意识的抬头看时间以及书的章节还剩多少(对于看完一本书有点点着急)。在本次阅读期间,某次抬头看时间的同时看到微信有未读信息,红色的小数字会促使我非要点进去看下是谁发来的消息(不点会非常难受,但其实我平时没有强迫症,手机红点点经常会累计到上千个不点),点开后发现是家庭群亲戚发来的一则新闻,标题是“总统骑摩托车一路飙进亚运会场。”亲戚对分享这一新闻的评价是:“好酷啊!”苦是平常我看到这个新闻,就会立马点进去看看~

  除3C产品外,还有很多事情(可能)会打断我的阅读: (3.1)书房朝南连着阳台,阳台上种了十几盆花。然后总是不自觉得在阅读期间想去检查下是否应该浇水啦,施肥啦,清洁阳台啦,甚至是想检查是否可以洗衣服(洗衣机也在阳台上)…这些原本在我漫无目的上网的时候并不会出现的想法,在学习或阅读期间就会不自主的冒出来,总之,关于阳台的联想很多,我称它们为“邪恶的伪勤劳”。(其本质就是一种逃避行为)。

  (3.2)确认我家猫的位置。坐在书桌前看书期间,环顾书房,若是蠢猫不在视线范围内,就会想要去客厅找她(不关书房门的主要原因是习惯开客厅的中央空调,动力足又解决了小空间制冷太强不舒服的问题)。

  (3.3)就在这次阅读期间有意识的自我观察“实验”中,我甚至有种冲动想要打开手机淘宝检查我最新一次网购的物流。

  注意力不集中,或者希望自己一心多用,这并不是一个绝对的缺点(事实上绝大多数人会因此而效率低下,但也有些人会变得异常高效,后者大概就是“天子之选”吧。囧)。所以解决这一问题的思路应该是,强化意识(避免无意识的任务切换),把选择在何时为什么需要切换任务的主动权交给自己,总结起来应该是大脑能明智决定什么时候应该切换到干扰性的任务(如阅读新消息),而什么时候应该继续当下的任务。

  具体来讲,就是针对一心多用进行练习。 (a) 通过练习后,我经常能注意到切换点(分心的时间点),大部分情况下先问自己是否真的想切换(比如从阅读的状态切到浏览网页,通常情况下大脑中懒惰的我就会尝试说服我:浏览一些对你有帮助的网页也未尝不可,如去某个海岛的攻略可以做啦(马蜂窝),豆瓣上可以整理下“喜欢”这个列表等等。)大部分情况下我有意识的控制自己尽量不要被说服, 尽量多做明智的选择。

  (b) 我开始尝试写下要做的清单(时间轴表示法),合理规划时间,我用的是一本叫井田志的手账本。

  (c) 我很喜欢番茄工作法,即选择一个待完成的任务,将番茄时间设为25分钟,专注工作,中途不允许做任何与该任务无关的事,直到番茄时钟响起,然后在纸上画一个X短暂休息一下(5分钟就行),每4个番茄时段多休息一会儿。番茄工作法最大的意义就是防止被打断。

引用文中的一句话:“任务切换并不总是一件坏事,不一定是一个拖延症的征兆或典型的80后或90后综合症”。

  前面讲到集中注意力(合理分配任务专注力和自我观察能力,有技巧地面对干扰。)和一心多用(需要进行任务快速切换,关键是集中、留心和选择),是本书前半段的两大核心。

  第三大核心讲的是断电练习。

  从犹太人安息日的概念引申(意在给人们一天休息的时间,让大家从主流的市场中抽离出来,相当于现代意义上的周末),我们在使用数码产品上,是否也可以有“安息日”呢?在24小时内避免使用任何数字媒体和科技术品,对一些人来说这很容易,但对绝大多数人来说却很难。作者称之为断电练习,它的意义是让我们暂别网络,减少对电子设备的依赖,享受当下生活。

  这里的断电练习可以是某个数码产品,也可以是某个App应用。

  断电是有有的,它之于我的意义: (1)让我意识到我拿手机出来看某个应用的频率居然这么频繁。 (2)更容易的把注意力集中在阅读这件事情上了。 (3)碎片时间变多了。

  反思:除了微信(工作捆绑),我真的花费大量时间浏览淘宝(特别是有个栏目叫“有好货”,现在淘宝都是智能推荐,正因为它的精准推荐使得我收藏夹经常爆满),以及豆瓣的某八卦小组(豆瓣首页其实我也挺爱刷,同样也是由于它的精准推荐,导致我的喜欢列表爆满)。这两个App之于我简直是时间杀手。毫不夸张的说我睡前会看书机,甚至每晚跑步机上跑步,手机都是放在跑步机上的,时不时的想要检查消息。

  并不是要卸载它们,而是要有节制的上网。

  作者列举了戒除电子媒介并保持克制的策略: (1) 把设备收起来,关掉应用程序等。 (2) 留心触发点和终止点。 (3) 参加其它活动。

  关于戒除电子产品我还是有发言权的。曾经我很爱玩一款国外的养植类游戏,花了大量的时间升级,后来玩到将近95级(总之是个很牛X的段位)后某天突然发现不能登陆了,当然我也失望了几天,我也想过用另一个手机重新玩一遍,但过了几天转移了注意力,发现其实也并没有很重要。我本以为很难move on的事情就这样move on了~

  最后,作为互联网技术的既得利益者,无论工作还是生活,我都离不开互联网。这是大前提,我们都应该顺应这个时代的趋势,也许我们就是离不开网络,也许我们会有沉迷网络的时候,但是我们不应该做一个伪勤奋者,我们为现状感到焦虑但同时我们又没有毅力践行决定去改变自己。

  快生活,慢节奏,关键不在于为什么要做?而在于怎么做到。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