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坦克》影评摘抄
《坦克》是一部由基姆·德鲁日宁执导,安德烈·梅尔兹利金 / 阿格拉娅·塔拉索娃 / Aleksandr Tyutin主演的一部喜剧 / 动作 / 历史类型的电影,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观众的影评,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坦克》影评(一):T-34
全程剧情平稳,好像没有高潮点,严肃中带着搞笑,没有感觉优秀,也没有感觉看不下去。剧情设计有点二,从工厂到莫斯科一路上那么多苏军和德军特务居然都拿不下两个孤立无援的坦克,而且T-34居然可以侧面跳弹76mm炮?首上打穿那不能打首下吗?哪怕都不穿,难道就不能断带吗?不至于到手撕鬼子那么low,大概4分的水平,豆瓣评分给高了,我负责任的拉低一点。
《坦克》影评(二):就算下地狱,也不会融化那种
真心喜欢这句话。
有人喜欢随遇而安,有人喜欢谁与争锋。
机遇决定方向,性格决定命运。
还是认真的活一遍吧。
不要轻易说放弃,不要畏惧困难和不利的局面,疾风之劲草,只有顽强的人才能笑到最后。
最近发现头发开始掉了,我希望他掉光之前,能实现自己的小心愿。
坦克是个龟缩的地方,也可以是保护自己勇敢突围的载体,如何打好人生的人生后半场,需要有战争思维,不安于于现状的动能。
《坦克》影评(三):T-34
2辆T-34 历尽艰辛开往莫斯科参选.....光头特工蛮搞笑的 ^_^ 233
参考资料: 哈尔科夫工厂按照国防委员会的要求,对T-34坦克采用比A-32坦克更厚的装甲以及更加强力的火炮和更加可靠的传动装置。1940年1月,工厂生产出两辆T-34坦克的原型车。科什金为了测试这款坦克,亲自率领2辆T-34坦克进行哈尔科夫-莫斯科-斯摩棱斯克-基辅-哈尔科夫的长途行驶试验,给在莫斯科观摩试验的斯大林留下深刻印象。由于积劳成疾,科什金因患肺炎于1940年9月26日病逝,最终没有看到绝笔之作T-34的精彩表现。其助手莫洛佐夫接替了他的工作,最终完成了研制 。
《坦克》影评(四):《坦克》
是俄罗斯2018年的电影。看这部电影,完全是因为前两天刚看完《T-34》的缘故。
我不是军迷。对T-34这样的赫赫有名的前苏联主战中型坦克的了解不多。仅仅是喜欢它的造型。和现在各国流行的各类丑陋无比的坦克相比,T-34可谓是一位美女。当然美女是打不过变形金刚的。不过当变形金刚还在娘肚子里转筋的时候,美女早已在战场上大显威风了。记得在上世纪七十年代,T-34仍然做为我军的主战坦克,驰骋在各种演习场上。第一代的T-34装备的短管76炮,后来经改进才安装了85炮。影片中表现的当然是第一代的测试版,开始行进的时候,用伪装布一盖,就看不见身管了,我还以为是把身管拆掉了。T-34首次安装了倾斜装甲,厚度也增强了。所以如果是正面拦阻射击,用76反坦克炮打不穿也是完全可能的。总之,T-34是当时攻防性能都很完善的一款坦克。
影片讲的是T-34在设计制造完成后,为了测试它的全面性能,设计师科什金亲自带了几个工作人员,从位于哈尔科夫的制造厂,将两辆坦克直接开往莫斯科。一路上备受艰辛,内有克格勃的监视,外有白俄的骚扰、德国便衣的破坏,不明真相的自己人的堵截。7天走完700公里的路程,不用大修。最终结果不说也知道了。
科什金的这趟路程,历史上确有其事,而那些曲折的情节,则完全是编导杜撰的,当不得真,看看解闷就好。看完之后没有一个整体的印象,只留下一些零碎的观感。
影片最值得看的不是情节,而是风景。两辆坦克行走在俄罗斯广袤大地上,蔚蓝的天空,金色的田野,雾气蒸腾的白桦林,芦苇丛生的沼泽地。编导所刻意描绘的这般壮丽迷人的战前景色,令人心醉。也隐隐预示着即将到来的战争将把这美好的一切撕碎,而感到一丝担忧。
情节上乏善可陈。在1940年的苏联,还存在着白俄土匪盘踞的世外山寨,还有德军便衣光天化日之下威风凛凛的骑着战马开着摩托,并和土匪们有了一场激烈的枪战,觉得很不可思议,也很不合情理。此外,科什金五个人里的小分队也混进来一个破坏分子,比率有点大了。怪不得影片中称赞那个克格勃中尉:“彼得警惕多疑,也算是件好事。”再就是女主角裸体洗澡的场景,在《这里的黎明静悄悄》、《解放》等好几部苏联电影中都曾经出现过,有抄袭的嫌疑,也可见编导创意的贫乏。或许编导是刚刚冶游回来?展现曲线美是不错的,看多了也就是一堆肉罢了。给《坦克》这盘菜里加点作料。
演技和人物性格表现的最好的不是科什金也不是女主角,而是那个白俄土匪老头,深通世故,也有俄罗斯民族性格中的风趣幽默。
本人评分:3.0。
《坦克》影评(五):一些精彩的亮点和记忆点
看完《坦克》之后,一定要看《T-34坦克》。T34在战场上真的是所向披靡。
30年代,苏军对新型坦克有着急迫的要求:能在中远距离上能抵御75MM火炮斜射。当时,所有的方案都是增加装甲,只有科什金提出倾斜装甲设计。
1940年哈尔科夫工厂,2辆T-34原型车做长途行驶实验T-34在当时属于苏联绝密武器,其优异的作战性能,远远大于德国各类型坦克。具备强大的火力,高速机动性,和优异的防护能力。
在《闪击英雄——装甲之父古德里安回忆录》有这样的描述。“1941年的春天,苏联军事代表团要求来参观我们的坦克工厂,希特勒命令可以公开所有新式装备。可是苏联军官坚决不肯相信,这就是我们的最重型坦克。他们一再说,我们隐瞒了最新式武器。”
“苏联军事代表团固执地坚持着他们的观点,最后我们的兵工主管得出结论:“似乎苏联人已经有了一种更好更重的坦克。”直到1941年7月底,T-34出现在前线才解开谜团……”
T34超强的越野机动能力
T-34采用柴油发动机,功率500马力,公路最高时速达到55千米/小时。
豹式坦克虽然有700马力,但是汽油发动机,而且安装了调速器。使得其行进的速度由55千米/小时下降至46千米/小时。
影片展示了T34的速度优异的防护能力
根据美国穿甲弹公式,倾斜角度一定,穿甲弹穿透力与口径大小成正比。因此被苏联反坦克炮射击时,引起跳弹,毫发无损。 这样的正面装甲,直接导致1941年德国坦克装备的任何火炮在500米距离上都无法击穿。(百度百科)
《坦克》影评(六):红军钢铁之魂T-34
片名叫《坦克》,对于不了解军事历史的观影者来说,只看标题的话,其实有误导性。世界上第一辆坦克是英国生产的,但是T-34 (片子出现的坦克准确说是A-32, 为T-34的技术验证原型机,T-34其实是量产型号)可以被称之为倾斜装甲之父,而且是第一辆具有实战意义的战略级意义的坦克。T-34的很多设计理念都可以从现代坦克上找到影子。所以片名《坦克》其实有点内涵。
关于T-34历史和技术分析,可以参考军武次位面的视频。
【军武次位面】第四期:T-34,屌丝的逆袭!_哔哩哔哩 (゜-゜)つロ本片其实讲了一个故事,坦克设计天才米哈伊尔·伊里奇·科什金(男主)如何把原型坦克开到莫斯科的壮举。这部电影是一部打着军事历史名号的情怀片,因为主打的是情怀。如果只看情节,或者说只看特效,这部电影真的简陋的可怜,算上无关紧要的内务部中尉和女一号,主角其实也就三人。对男主的表现手法大部分也是描写他对技术的严谨对成功的渴望,中间还插了点社会主义价值观。只从故事片角度分析,这不是一部优秀的电影。
好在这是给特定群体看的情怀片。其实大致有三个群体:1)俄罗斯观众,尤其青少年。随着普京上台后开始逐步调整国家凝聚力,俄罗斯的电影从之前的否定苏联到慢慢地肯定苏联。这部电影作为爱国主义电影,肯定了苏联时期武器研发的成功。2)军迷。T-34这款坦克作为红军二战时的主力中型坦克,为反法西斯战争的成功立下了汗马功劳。在大量二战题材的游戏和影视作品中的曝光率都很高。说句题外话,在《坦克世界》里,我最喜欢的坦克就是T-34-57,没有之一。3)苏粉。随着国内军迷和历史迷的不断发展,以及社会发展和国际政治中遇到的一系列问题,一部分有着爱国主义思想,对社会主义生活充满希望的群体诞生了。他们把对国家发展的美好愿景全部寄托在了曾经的社会主义老大哥苏联身上。苏粉没有不爱国的,没有不爱社会主义的,这点和德棍,日杂和美分有本质区别。
以上述三个群体为主要受众的话,其实这部电影整体上还是不错的。科什金的壮举其实很简单,就是把坦克开到莫斯科,其实一路上最大的问题是坦克自身的在越野和长途驾驶的可靠性。要知道在二战及以前,坦克的可靠性并不高,例如索姆河战役的英军坦克和库尔斯克会战的德军坦克,战场投放率很低,因为很多坦克半路趴窝了。科什金能把坦克开到红场,这已经是开天辟地了。其次苏联早期的道路交通非常差,不仅仅是基础设施差,更多的是恶劣的自然环境,沼泽,冻土,原始森林,地广人稀构成了标签。参考拿破仑和希特勒的失败。电影里也还原了苏联内部行政效率低的情节,苏联的成功很多情况下是靠关键人物的推动,比如本片中朱可夫元帅。但是部分情节并未还原历史,导演和编剧只是想推出一个大家都听说过的人。当然本片还加入了德国特务和乌克兰白卫军情节。这个只能算是给军迷和苏粉的一些彩蛋吧。因为这部电影真正的魂是科什金这个人。科什金其实可以像很多人一样混日子,但他并没有,他可以算是个理想主义者。科什金是红军出身,在斯维尔德洛夫共产主义大学学习,毕业后从事党务工作。半路出家当的坦克设计师。可以想象一个人民大学学管理学的同学,转专业去百度做研发主管。当然这里不是说人民大学有多差,只是说有些专业比较水。而奉献精神一直是苏联强调的,科什金其实没必要凡事亲力亲为,但是他就是实验数据奋斗在一线。1940年9月26日,科什金因在冰天雪地上驾驶时染上的肺炎引起的并发症而去世。鉴于科什金设计出T-34的特殊贡献,1942年被追授苏联国家奖金获得者称号,并获红星勋章1枚。
可以说没有T-34就没有苏联反法西斯的胜利,而没有苏联在我国建国后的大量援助,我们也不会有现在的幸福生活。
像科什金同志致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