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圣贤》观后感精选
《当代圣贤》是一部由Bettany Hughes执导,纪录片主演的一部英国类型的电影,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观众的观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当代圣贤》精选点评:
●海星
●讲得浮光掠影,抒情过头,料也不多
●从个人经历探索思想如何形成。不过不得不说用影像阐释是好的尝试,却不是最合适的形式。
●太简单、很客观、挺人性化地叙述了三位讲德语、写德文的伟大思想家的生平,附带说明几下那些改变了现代世界的思想观点。
● 马克思被stalin曲解了,造成了西方资本主义至今都对社会主义有很大的偏见,或许是因为他操之过急,使用的手段酿成了一些惨剧(大清洗)。理论一定不能是教条的。最后对片中提到的“马克思也是人”,很有感触。
●自大、魯莽、貪名、觀點激進、坑害朋友不負責任、性格惡劣跟每個合作者鬧翻,佛洛伊德看起來就是個投機學者啊··
●可当做三人的introductory。
●安喜爱程度312,原来荣格是弗洛伊德的学生啊。“in the end i succeed,but the struggle is still there”
《当代圣贤》观后感(一):有用的知识类信息有点少,更像是人物传记
EP3 弗洛伊德:
the importance of childhood experience
asic forces in mind:
1. 性欲libido/sexuality - pleasure principle
2. 死亡的欲望 death drive - to undo the bonds of life
Mind was made up of three elements:
ID 本我 an entirely unconscious part (urge to death and sexual pleasure)
uperego 超我 an internal conscience (impose impossible ideals and inflict merciless criticism)
ego 自我 (btw warring mind and external reality)
irrational part of our mind
尽管弗洛伊德的很多理论在科学上站不住脚(临床证据来自他的妻女和一些维也纳的女病人),但是现代科技证明,大脑确实有很多层面储存我们过去生活的记忆
《当代圣贤》观后感(二):这三位现代天才深深影响着人类的20世纪
这三位现代天才深深影响着人类的20世纪。这个世纪在历史上是波谲云诡。
马克思至今还在影响着一个大国。最有意思的是马克思和尼采的思想都被极权国家的独裁者利用了。
【马克思】德国思想家。
他们挑战着马克思的所有逻辑,粉碎了马克思珍惜的自由。
中国人倒是可以好好看一遍,不想多写,蛮有意思的。
【尼采】著名的狂人哲学家
【弗洛伊德】狂想的心理学家。
1 弗洛伊德的狂想确实这三位中最让人惊愕的,例如梦的解析,恋母情结,阴茎羡妒,死亡冲动等。
2 弗洛伊德给他的新自由联想法取名,他用古希腊词 「心灵或生命呼吸 Psyshe」 加一个铿锵的科学词 「 分析 analyse 」 ,精神分析学(Psychoanalysisi)诞生了。弗洛伊德内心思考的是为何和如何。过去的烦恼会变成压抑,编织成病和日常生活的心里疙瘩。弗洛伊德认为潜意识起到关键作用,人类对潜意识的猜想和辩论已有几个世纪了,是弗洛伊德首次采取真正系统的方法。尝试增加潜意识的精确认知。它是愿望、思想和幻想的容器。
3 1923年,弗洛伊德的《自我与本我》书中提出自我、本我、超我的理论。
4二战后,弗洛伊德提出了现在广泛接受的病症创伤后应激障碍(PTSD:post‐traumaticstressdisorder )。弗洛伊德认为战争神经症是心理问题,不是物理问题。他认为弹震症肯定是战争恐怖引发的情感创伤。
5 最有价值的不是理论本身正确与否,而是他确实打破禁忌,公开谈论某些话题。他想象力杰出,想象的心理学理论甚至得到科学证实。
《当代圣贤》观后感(三):为什么马克思主义没有停留于19世纪的欧洲,却跨越欧洲长久影响了全世界?
看了电影《青年马克思》和BBC纪录片《现代世界的天才:卡尔·马克思》,虽然马克思这个名字家喻户晓,其实一直以来对于马克思的生平或是思想都不甚了解,通过这两部影片初窥马克思生活的那个纷乱的时代和他超前的思想。
正如纪录片所说,崇拜他的人赞美他是资本主义的敏锐分析师,是人类解放的先知,而破坏他墓碑的人却称马克思是极权的邪恶始祖,几千万人死亡的罪魁祸首。但无可否认的是,无论对哪一方而言,卡尔·马克思极大地改变了这个世界。
他从事物的表面追问其命运,从纷繁复杂的现象抓住本质,从错综的关系理清关节点,从众说纷纭的思潮获取科学的真知,惊叹他关于劳动异化的思想:如果你被割离于自己的劳动成果,你就丧失了创造力,失去自我意识。马克思的理论在根本上颠覆了资本主义制度,他提出的劳动价值论昭示了资本主义制度剥削的不合理性,利润由剥削工人的剩余价值产生,否定资本参与分配的合理性,金融危机是资本主义本身不可调和的制度,在历史的进程中也不断被验证
《当代圣贤》观后感(四):马克思的“科学”,是怎样一种“科学”?
最近在看马克思,这一系列也重点看了马克思的传记。对马克思私生子和炒股的揭露,有点花边新闻的意思,当然仍不乏严肃的思想探讨(剩余价值那一块说的就很精彩)。主持人的发问和结论略显粗浅,总有一种她自己也不明白“我tm为啥要做这期节目”的困惑感。不过,看的过程反而引发了我的一种想法,即对“科学”一词的引申义的反思。
众所周知,马克思主义自称为“科学社会主义“,与此前的空想社会主义相对。片中说,一个厌恶理想主义的人,创造了这个世界上最庞大最顽固的理想主义。这话没错,但是远远没有解释清楚。马克思厌恶的是什么理想主义呢?他为什么会厌恶理想主义?这话一出,容易引起很多误解,以为他专事破坏,不事建构——其实不然。
马克思抨击的理想主义,是源自启蒙运动和浪漫主义时代以来,基于某种理念或激情而迸发的追逐理想的热诚。换句话说,他所谓的理想主义是哲学意义上的,像黑格尔的”精神“,自由主义者的”自由“,这些理念大多并不是逻辑的产物,而是基于宗教、文化或所谓理性的不言自明的公理,然而谁能证明呢?至于民族主义者追寻的共同体概念,则更多是澎湃的激情寓于其中,于他而言也更加“理想化”了。相比之下,他所追求的恐怕不是这种理想主义,而是绝对理客中的“科学”。
什么是科学呢?经过17世纪的科学革命,18世纪启蒙主义的发展,科学一词在19世纪具有了多重意味。首先,它已经逐渐成为一种价值判断,或者说是一个myth(迷思,或神话),就和理性主义者心中的“理性”二字一样,具有放之四海而皆准的普适性,也是显然的真理。再者,科学又不同于理性,它不是内在于人的心理的属性,而是一种外在的力量,它的规律独立于人而存在,就像牛顿力学所揭示的那样,它是主宰万物的定理而不受意志的左右。
综上所述,马克思对科学一词的运用,实际上是扛起了一面用以对抗理性、浪漫和传统等大词的新的旗帜,更重要的是,这一旗帜不受提出者智力、出身、种族、性别的影响(譬如马克思的犹太人身份),因而具有了巨大的潜力。不过话说回来,这种科学思想,如何又会成为后世最顽固的理想主义呢?这得从科学概念在后世的演变说起。
科学概念在19世纪和20世纪以后的最大的不同,在于科学革命以后,牛顿力学几乎确立了一种真理性 标准,科学不再是一个需要向前发展的理念体系,而是岿然不动,只需要添砖加瓦予以完善而已。这种“真理主义”深刻影响了19世纪社会学、政治学甚至哲学论述的风格。然而当相对论、量子力学瓦解了牛顿力学的大厦后,波普尔的科学哲学进一步改变了科学的内涵,也确立了20世纪的科学观:科学不再代表真理,而是一种通过证伪不断进化的信念系统。
所以,当我们与19世纪的科学遭遇之时,应当明白,那个时代的科学本来就是作为一种真理体系被提出来的。这样的科学观以及确定不移的理论系统,走向”教条化“是其必然命运。所以尽管马克思反对理想主义,反对个人崇拜,甚至反对教条主义,但”科学“一词本来就包含了教条、理想和威权的力量,这一点,是和马克思主义对资本主义的批判共存的,是一枚硬币的两面。因此,单纯为了给马克思”洗白“而刻意强调他的批判性,忽略他的建构性,本身也是一种曲解。
《当代圣贤》观后感(五):#Marx
在感叹自己马哲史课的十斗水可能只酌了一口时,我想把这集纪录片的内容梳理一下,顺势重温那些理论,间或有些琐碎思考。
马克思的形象:
一般哲学书籍中马克思的形象,满脸胡须,目光深邃。这里为我们展示了一个青年马克思。这类妙语,在马克思的著作中比比皆是。深刻又带有讽刺意味。马克思对宗教的态度“他简单地称之(宗教)为人民的鸦片”,这里的说法有问题。马克思对宗教的态度是批判的,但他也承认宗教存在的一部分意义。
马克思与恩格斯的关系问题,是一个渐热的学术问题。在他们许多年的合作生涯中,不同时期两人的观点具有一致性和差异性。马克思死后,恩格斯为发表他的著作做出了大量努力,在发表过程中,恩格斯是否有根据社会形势和个人意愿对马克思的著作进行删改,有待进一步的研究。
这段对话很有意思。西方世界看待马克思主义与我们有很大差异,根本原因在于阶级立场的不同。
教授最后的那几句话引人深思:“它所创建的东西实际再也无法控制,也许他(马克思)也一样,他建立的东西,他再也无法控制。”
剩余价值“不是即将灭亡”,重点在“即将”。集权与自由。
这里言之有理。但是,“绝对的自由,就是在号召奴役和集权。”
๑乛v乛๑我们一位研究文献学的老师也吐槽过马克思的手稿)
下面是一些西方学者对马克思理论的思考,很有意义。
马克思是深刻的。异化劳动理论在这里我就不展开描述了,关于“自我意识”,或者说“人的独立性”,有这样一段话。
我们应当有这样的警醒:不过度解读,不强加意愿,不扭曲原意。
以这段话结尾吧,路漫漫其修远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