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全民自黑的英国经典读后感有感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原创文章 >

全民自黑的英国经典读后感有感

2020-04-18 23:16:02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全民自黑的英国经典读后感有感

  《全民自黑的英国》是一本由[美] 比尔·布莱森著作,江苏凤凰文艺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49.9,页数:368,特精心网络整理的一些读者读后感希望大家能有帮助

  《全民自黑的英国》精选点评

  ●與尋常的遊記不同,比爾·布萊森並沒有直接描繪迷人旖旎的風光或是推薦吃喝玩樂的去處,卻反其道而行之,這位作家通篇都在吐槽英國人有多死心眼、英國的城鎮規劃有多荒謬、英國的鐵路時間表有多不人性化,令人讀來忍俊不禁。不過,比爾·布萊森說到底也只是“刀子豆腐”,他雖然對英國這般毒舌,但是心底裡卻對這個國有著深厚感情,4顆星

  ●前大半有些无聊十九至二十妙语连珠。对英国的感受确如最后作者说的:“我喜欢这里,这种欢喜之情溢于言表。然后我转身返回车里,确切无疑地知道我还会回来的。”

  ●印象英国人绅士,却没想到是这样的“自黑”,有趣~

  ●2019年098本:互联网时代前的英伦环岛游,如果有图文地图可能观感会好点,现在更像给

  ●比起对美国的宽容大度来说,这部书里国人礼貌傲慢,加上越来越多的现代建筑实在让人失望

  ●这本书的译名封面是咋回事……感觉完全脱离原版了u

  ●《万物简史》的作者,耍起嘴皮子来也很利索,哈哈哈

  ●他们天生是一副乐天派性子,时不时会来上一点英式幽默

  ●作为一个美国人的毒舌游记让我一个中国人看的感同身受,不知归功于作者经验老道的吐槽还是英国确实太具有槽点了。比尔布莱森提供了一个单独旅行的范本我们过于无聊的时候开始吐槽吧

  ●英式幽默的一本书

  《全民自黑的英国》读后感(一):除了幽默,也只能算旅行流水账

  自从半年前的英国游后一直想看一本关于英国文化的随笔偶然发现了这本《全民自黑的英国》,随立即下单入手翻阅起来。可能这本书对于特别了解英国的人看后会特别喜欢吧,书中的幽默调侃实时不时让人看的过程中一直嘴角上扬。并且几乎每个章节都站在了美国人的角度批判”了一下英国人,也让我更进一步的了结合自己与英国佬的精力了解了他们的所思所想吧。 不过从另一方面来说,书里确实也就只剩下幽默了吧,文笔简单直白看起来更像是一本流水账。想到自己看到的英国景色在布赖森的笔下是这么平淡,也不禁一丝无奈。 可能就像书封面介绍的那样吧,也只是英国人评选代表英国的书,我们没法get到他们的点吧,因为我们站在了游客视角

  《全民自黑的英国》读后感(二):槽点不多的黑料

  书中并没有看见过多英国人民自黑的地方,而是作者吐槽得比较频繁,不过职业使然,记者本就是长着胡说八道血口喷人的嘴,写着乱七八糟无事生非故事的选择罢了(玩笑话,打趣而已)。

  重新旅游一次自己居住过二十多年的国家,慢慢从不满到唠叨,到最后的不舍。确实对书中的地名特别混乱,除了知晓的几个,比如伦敦,曼彻斯特等等(是因为英超,我承认),其中印象最深刻当然就是,萨顿考特尼,一个伟大作家乔治.奥威尔的长眠之地,从不知道他的原名,作为《一九八四》《动物农场》的粉丝,确实不太称职。里面,并没有想象中的英国绅士的风范,也提到价值体系的颠覆,现在的英国,无论你做什么,都觉得罪孽深重,出去旅游自觉造成拥堵,开车找工作自觉占用国家资源,克己守礼的绅士已经不见了。

  《全民自黑的英国》读后感(三):嘴上说不要,身体却很诚实

  去英国访学,才发现对这个英语的发源地了解很少,可能主要是因为,国人成长和开阔见识的过程中,美国的影响如日中天,以至于英国的面目不是被遮盖就是被混杂和扭曲了。相对于美国人长在身上的自信满满、张扬鲜亮的派头,英国人的礼貌、沉静和内敛其实更接近东方,而所在小镇不论男女老幼那副颓丧到家的气质简直让我满心欢喜。但也会担心自己只是雾里看花一叶障目而已,正巧这本kindle电子书特价,索性买来看看。

  常看的跨文化比较的书都是社会学经典著作,所以看到书中作者毫无insight、粗俗无理、书中充满非常私人且没有充分验证过的片面见解还得意洋洋,完全被惊呆了——这种东西应该放到blog里,还会引起网络口水战那种!不过尺有所短寸有所长吧,作者的特点好像就是特别接地气,也很懂人性,因此当他形象生动地描绘英国世风人情时,颇能逗乐,好多次被空旷冷清房间里回响的诡异笑声吓了一跳,回过神来发现竟然是自己在笑!而且自从打开这本书开始,读到一半的托马斯·曼《魔山》一秒都没有想过要接上。哈,“嘴上说不要,身体却很诚实嘛”!

  《全民自黑的英国》读后感(四):给翻译点赞

  英文版在Kindle里囤了多少年了没开动,凤凰版的中文版忽然到手了,才读了几章就觉得翻译得很不错啊,虽然豆瓣评分居然低得匪夷所思。

  译者的用词传神地体现了英式黑色幽默,各种细节处的讽刺和揶揄,每一个热爱英剧or英式自黑的人都能体会吧~

  比如刚刚读到的这一段,恨不得每个标点符号都在嘲讽,妙啊!(我直接脑补汉皮扬起眉毛斜着鼻子说出这段话,直接用sharp tongue 攻击他最鄙视的两个群体:MP和trouble maker)

  猜测豆瓣低分的理由:1 被书名误导以为是新作,但是这个群体就不要打分好了啊~ 2 对英式黑色幽默没有爱,这个群体就不该读这本书……

  《全民自黑的英国》读后感(五):不正经腐国小镇马克

  事实上,英国人有一种全然是自家独享的距离感。最显而易见的是,他们都以为,不列颠是一座孤,兀立于一片空旷的绿色大海中。当然啦,英国人都有某种抽象的概念,晓得附近有一块幅员辽阔的大陆叫欧洲,而且有必要时不时地到那里去转转,要么杀杀德国佬的气焰,要么晒晒太阳度个假。

  金汉郡那些连绵起伏的农田刚刚经过秋收,空空旷旷,当火车从其间穿行而过时,我摊开一张地图,顿时就被那些地名搞得晕头转向。在我看来,在英国生活,这是最最深奥、最最持久的乐趣之一。

  没有什么比安静而坚定地特立独行更能让英国人乐在其中了:他们往茶里加奶;沿着马路的反方向行驶[插图];把Cholmondeley称作“查姆利”[插图],把Belvoir念作“比弗”[插图];女王生于四月,偏偏在六月为她庆生;王宫守卫扣着顶熊皮高帽,不知怎么搞的,私下里让人感觉是把裹着毛皮的垃圾桶戴到了头上。

  关于贵族:

  真正的贵族阶层当然是由女王及其直系和旁系亲属组成,包括三个皇族公爵:肯特、格洛斯特和康沃尔开始,接下来按级别高低排列,分别是2位大主教、25位非皇族公爵、27位侯爵、162位伯爵及女伯爵、99位子爵、24位主教、880位男爵及女男爵。退一步说,这些人组成了一个绑得紧紧的小圈子,互相通婚不仅仅是普遍现象,在高一点的级别当中,简直就是规范法则。所有25位非皇族公爵们要么是血亲,要么有姻亲关系。其中有5位就是天性活泼、爱玩爱闹的查理二世与众多情妇的直系后代。就威望及尊贵来说,公爵们自成一体,与众不同。公爵的头衔往往要如实称呼完整,而比他更低的那些爵位头衔则有时可以统称为“爵爷”。因此“巴思侯爵”有时候也称作“巴思爵爷”,而对于公爵来说,这种头衔变称是绝对不可以的。只有很少几种贵族头衔可以由女性后代继承,但大多数都不行。假设德文郡公爵没能生出男性继承人,这个头衔就无法流传下去。每年大约有四到五个贵族头衔消失,按照这个速度,我们可以计算出到2175年,世袭贵族阶层就会成为明日黄花。我期待至极呢。

  个人认为有趣的地方,值得一去:

  当然,布拉德福德也并非毫无魅力。建于1914年的阿兰布拉剧院,建筑风格大胆奔放,带有光塔和尖塔,已被精心而奢侈地翻修一新,是欣赏哑剧的顶级场所(顺便说一下,哑剧是英国的圣诞传统之一,也是我极其钟爱的活动。这次出游回去后不久,我就要回去欣赏比利·皮尔斯主演的《阿拉丁》。好笑吧?我笑得口水都把椅子浸透了)。那家电影、摄影、三维巨幕电影还有什么的博物馆(我从来都记不住它确切的名字)总算给这城市的一角带来了些许好客的鲜活气息。过去要找点乐子,只能去一家老旧的室内溜冰场。现在这里还有几家不错的酒吧,我现在就走进了一家名为“曼维尔武器”的酒吧,叫了一瓶啤酒配上一碗辣椒。这家酒吧在布拉德福德颇为出名,因为20世纪70年代臭名昭著的罪犯“约克郡开膛手”曾在此出没。不过,现在它的名气应该是来自那美味无双的辣椒吧。

  我听说布拉德福德历史最悠久的咖喱屋,当然也是口味最佳、价格最低的,名叫“克什米尔”,就在阿兰布拉剧院的北面。这里二楼有家漂亮的餐馆,桌布雪白,餐具锃亮,侍者彬彬有礼,服务周到。不过咖喱的狂热追捧者们得去地下室,坐在长条形塑料贴面桌边和陌生人一起拼桌用餐。这里的风味绝对纯正到家,根本连餐具都没有准备,你直接用大块大块的印度面包和脏手抓起东西塞进嘴里就行。我只花了三英镑就享受了一顿佳肴,浓醇味美,辣得我的五脏六腑嗞嗞作响。大快朵颐之后,我肚儿溜圆,胃里咕噜咕噜翻腾,就像是电影里疯狂科学家正在加热的大口量杯。我走出餐厅,踏入布拉德福德的夜色中,一边琢磨着该做些什么。现在是周六傍晚六点多,可是这地方已经死气沉沉了

  我从未去过索尔泰尔,这地方美得让我吃惊。它是一座模范工业城,由某位工厂主泰特斯·索尔特于1851年到1876年间建成。如今要理解老泰特斯这个人恐怕有点难。他就是19世纪所盛产的那种乏味实业家,滴酒不沾、自以为是、敬畏上帝。他不仅仅雇用员工,还想占有他们

  哈罗盖特镇其实是个相当精致的小镇,与其他许多地方相比,盲目开发的“伤痕”少很多。这里有一片面积215英亩的公园式公共绿地,周围簇拥着坚固而颇有人气的住宅,是英国最大最便宜的绿地之一,再加上精致的老饭店、舒适的商业区和雅致整洁的氛围。简而言之,这就是你随处可见的典型美丽小镇,以一种令人愉悦的英国方式让我想起了巴登巴登,当然这并不令人意外,因为它从前也是个非常成功的温泉度假小镇。我在“皇家泵房博物馆”里拿到的一份小册子上说,直到1926年,这里的温泉每天仍然喷出两万六千杯硫黄水。如果你想喝的话,这水还能喝得到。水龙头上的一纸告示提示说这硫黄水对肠胃气胀有特效,这种承诺相当误导人。我当时差点猛喝一口,突然意识到告示的意思其实是“硫黄水能预防肠胃气胀”,多么奇怪啊!我在泵房博物馆里转了一圈出来,路过老天鹅饭店——就是当年轰动一时的阿加莎·克里斯蒂[插图]出走躲藏的地方。她当年发现丈夫竟然是个玩弄女性的禽兽后愤而出走。然后我漫步向北到蒙皮利尔街,那条小街美不胜收,全是售卖昂贵古董的店铺。我仔细瞻仰了七十五英尺高的战争纪念碑,然后就开始漫无目的地舒适闲逛,一边想要是能住在俯瞰公园的大宅子里该有多好,从自家大门漫步出去就可以购物了。

  如今,莫勒坎贝破落的海滨几乎全是少有顾客光顾的宾果游戏厅、游乐场、“一镑店”,还有折扣服装店——里面卖的衣服又便宜又难看,挂在架子上放在外面都不怕有人会偷。许多商店都空空如也,其余的大部分看上去也撑不了多久。这小镇又一次变成了“海边的布拉德福德”,真是讽刺中的讽刺啊!莫勒坎贝衰落到如此境地,去年夏天海边居然找不到出租躺椅的店家。海滨度假胜地竟然无人愿做出租躺椅的生意,可见有多么萧条啊!不过,这里也并非一无是处。海滨步行街就十分美丽,维护得也很好,那一望无际的海湾毫无疑问是世界上最美的海湾之一(方圆174平方英里,如果你想知道的话),绵延至大湖区青翠碧蓝的群山中,全是令人难以忘怀的美景。

  杜伦

  取道约克去纽卡斯尔的路上,我又在冲动之下做了件傻事。我在达勒姆下了车,打算花上一小时左右去当地的大教堂转转,没料到我马上就无可救药地爱上了这里。达勒姆这地方太棒了,简直是座完美小城!我一直在疑惑,为什么从来没有人跟我说起过呢?当然了,我早就听说这里有一座建于诺曼时代的精美大教堂,可是从来没想到这小城简直是美轮美奂。我简直不敢相信二十年来居然从来没有人告诉我:“你从来没去过达勒姆?天哪,兄弟,你一定要去看看!来,开我的车吧。”星期天的报纸上连篇累牍的游记讲的都是在约克、坎特伯雷[插图]、诺里奇[插图]、巴斯,甚至还有林肯度周末的经历,我从来都不记得有哪一篇是关于达勒姆的。我问过朋友们达勒姆的情况,却发现几乎没人来过这里。因此,我可以这么说:“如果你还没有来过达勒姆,请马上动身,就开我的车吧,这地方棒极了!”达勒姆大教堂由红棕色石材建成,巍然矗立在威尔河那懒洋洋的河湾边,毫无疑问当属这座城市的荣光。这座教堂的方方面面都堪称完美——不光是环境和工艺,同样引人注意的还有其运作管理方式

  威尔士

  没多久,房车停车场突然变得稀稀拉拉,科尔温湾的风景一下子秀丽壮观起来。火车向北疾转了一下,没几分钟就到兰迪德诺了。这小镇的确精巧而美丽,建于宽阔的海湾之上,临海是一大片严谨却典雅的19世纪风格的旅馆,在夕阳的余晖中让我不禁想起排成长队的维多利亚时代的保姆。19世纪中期,兰迪德诺被刻意打造成旅游胜地,因此独具精致的怀旧风情。19世纪60年代刘易斯·卡罗尔[插图]曾带着小爱丽丝·利德尔[插图]在这海边散步,给她讲白兔和抽水烟的毛毛虫的故事,时不时地找她借衬裤来擦他滚烫的额头,也许还给她拍了几张无伤大雅的裸照。我想卡罗尔如果仍然在世,大概不会觉得这周围变化了多少吧,除了如今旅馆里普遍用电照明以外。艾丽丝当然也140岁了,对他这个拮据而古怪的数学家来说也不那么具有吸引力了吧。

  苏格兰

  我立即喜欢上了因弗尼斯,这个小镇绝不会赢得什么选美比赛,但却无比可人。这里有一座名为“斯卡拉”的老式小电影院,风貌犹存的拱廊市场,山丘上有一座装饰繁复却可爱的19世纪沙石古堡,还有漂亮的沿河步行街。我特别喜欢那座灯光昏暗的拱廊市场,这条带顶棚的大街似乎永远停留在1953年:理发厅门口还有旋转圆柱的标志,里面张贴的发型海报似乎还是《雷鸟神机队》[插图]里的人物发型。我还发现一家整人道具商店,卖的东西既有用又有趣,全都是我很多年都未曾见过的:什么喷嚏粉啊,塑胶呕吐物啊(在火车上占位置效果极佳),还有让牙齿变黑的口香糖啊之类的。可惜商店大门紧闭,我记住地方以便明早过来采购。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