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英国工人阶级的形成(上下册)》读后感锦集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原创文章 >

《英国工人阶级的形成(上下册)》读后感锦集

2022-04-11 03:00:18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英国工人阶级的形成(上下册)》读后感锦集

  《英国工人阶级形成(上下册)》是一本由(英) E.P.汤普森 (Thompson,E.P.)著作,译林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69.00元,页数:1033,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英国工人阶级的形成(上下册)》精选点评:

  ●感觉自己有必要看一点关于卫斯理宗的书了……

  ●非常棒的历史著作,今年读的最佳历史书之一

  ●要了解汤普森的思想不能不读这本书吧 而其中一个重要贡献在于,他为一直被污名化的卢德运动从而也为人民自发的激进的革命运动与阶级斗争正了名,最终为common people正了名。 但是,其中间或体现出来的对经典马克思主义的拒斥和对古典经济理论的哂笑不能不被认为是危险的事项,他对田园经历、宗教色彩和保守主义对阶级意识的贡献以及英国工人的自主联合似乎灌注了过多的感情。这里还只是隐患,到了《共有的习惯》一书里,其回到否定的否定发展了的“学徒制”和“自由人的公社联合体”的倾向就明白无误地表现出来了,体现了他作为一个诗人本质的浪漫主义田园倾向。而这种倾向被安德森称为“新无政府主义”和“乌托邦新空想主义”的端倪。而用翻译了卡利尼科斯给汤普森的悼文的译者的一句话说:“这结论似乎是走得过于远了!”

  ●这书才这么点分?!

  ●结构是真的混乱……但写的很好

  ●工人阶级形成的微观心态史。资本主义这个东西实在是太现代化了,某种意义上是一种现代精英们仅凭想象和理性来操作世界的一次尝试,对于底层来说,唯有某种程度上退回传统的观念与生活方式里,才能得以自保。工人阶级也就这么形成了。宗教和意识形态的统一同构,在这里再次得到验证。当今社会的阶层意识,形成过程其实也是如此,它想要往前走一步形成共同体,其方法上往往是后退而寻求原教旨意义上的道德事物。

  ●细致入微,恢宏,就是太长了…读的糊涂

  ●看家书常读常新。

  ●阶级意识的觉醒是阶级形成的标志。英国工人阶级的斗争,不单单是为了改善福利,还希望恢复劳动的成就感以及恢复对家庭的支配权。一个是追求事业的成就,一个是追求家庭的幸福。这两种自主权,实际都是对自由的向往。本书开创了文化马克思主义,帮助人们重新想起工人阶级在自我形成过程中表现出来的苦恼、英雄事迹和理想追求。

  ●好。

  《英国工人阶级的形成(上下册)》读后感(一):你在一个群体里有强烈的归属感,而且这个群体足够大,那就离阶级不远了

  汤普森这本《英国工人阶级的形成》是用马克思主义来理解英国传统的,尤其以阶级和阶级斗争为主线来解释历史发展的动因。以前的马克思主义史学研究工人阶级,着重点在登上历史舞台的工人阶级以及历史作用。但是对于工人阶级的形成问题,论述很少。汤普森的这本书算是填补了一个空白。因此,这本书成为英国甚至是欧洲马克思主义史学的代表作。

  英国马克思主义史学是西方的新史学中的一个流派,它不同于传统的史学,这个学派一个明显的特点就是研究下层人民的历史,而传统的史学是侧重于写帝王和精英的历史。在传统的历史学观念当中,人民就是被随意摆布的工具,而英国的马克思主义史学家认为人民也参与了历史的创造,应当发掘人民的历史,给他们应有的历史地位,并且对他们的遭遇,应该给予同情和关注。汤普森的这本代表作就是这样一本同情和关注下层人民历史的著作。

  《英国工人阶级的形成(上下册)》读后感(二):英国工人阶级的形成

  此书虽然由于细节过于丰富,概述不足,读起来颇有冗杂,但是正式品读过程中却震撼依然。读者能够从作者细致的描述中感受到工业革命启动,进行,高潮等不同阶段给英国社会方方面面所造成的巨大冲击。尤其是新生产模式与组织形式的形成促使英国社会内部利益差异日益显化,阶级分野也更为明显。

  这充分说明,英国工人阶级既是历史、宗教、政治等外力因素的推动,也是工人在这个过程中自我发觉,加强的进程。在工人阶级形成过程中,实际上也是多种阶级共同参与,比如中产阶级,精英阶层为维护与索取自身利益,与工人阶级分别都进行过合作,也有背叛。

  作者从报刊,档案等大量一首材料中抽丝剥茧,还原了在这个工人阶级觉醒的过程中,工人在经济,政治,文化,生活等各个方面的史实,使得整个工人阶级形成的过程有血有肉,不是一种枯燥的纯粹概述。尤其是下册在叙述卢德运动时,从政府与工人两个视角进行叙述,将整个过程双方的勾心斗角展现得淋漓尽致。颇有非虚构文学的风范,不止停留于细支碎末的史学,而是每一字一句都饱含着生命的喜怒。

  实属难得。

  《英国工人阶级的形成(上下册)》读后感(三):工人阶级这样走上历史舞台

  本书是历史学家E•P•汤普森的代表作,这部巨著1963年出版时,他还不满40岁。

  本书聚焦于英国工人阶级形成的过程,汤普森从一个全新的角度来理解阶级:阶级是一种关系,而非简单地等同于经济基础。事实上,两个穷人并不必然走到一起,除非他们接受了自己的阶级身份,并相信他们有共同的利益。

  汤普森这样来理解阶级,因为当时太多人将阶级的概念庸俗化,将其简化为经济实力的差别,于是,人类中的一部分(穷人)天然成了正义者,而另一部分人(有产者)天然成了坏蛋,不论后者做了什么,前者都有权力惩罚他。

  在汤普森看来,阶级是一个文化的过程,是人们接受阶级概念并为它奋斗的经历。于是,英国近代史不再仅仅是民主进化史,它也是阶级萌芽、成长和斗争的历史,两者互相激荡,历史不再呈现为线性发展那么单调、优美和富于逻辑了。

  那么,这个文化过程是如何开始的呢?汤普森认为英国工人阶级有四个奶妈,一是非国教传统,一是英国人“生而自由”的观念,一是民众自发反抗,一是法国大革命的影响。正是它们的合力,才让那些分散在各地、从事不同工种、彼此竞争的人们,真正发现了他们的阶级属性。

  事实上,工人阶级并非某个先知点化而成,它完全是自发秩序的产物,它最初要求如此含混,甚至将经济目的和政治目的混为一谈,但很快它就校正了方向。因为,钱权结合让当时的英国如此堕落,在号称世界上最富的国家中,劳动者生活极为艰难,看上去仿佛发生了一场富人对穷人的内战。

  不错,从平均数上看,当时英国工人的收入比法国工人高一倍,但汤普森揭破了其中的谎言:平均收入落实到每个家庭,其实是少数人的天堂和多数人濒临破产,这是推动英国工人阶级从认同到运动的关键力量。

  令人敬佩的是,汤普森不仅展现工人阶级发展的客观过程,还精描了人们主观心态的变迁,他通过几十个侧面来刻画人们为什么将自己看成是工人阶级,这让本书成了一部真正的百科全书,甚至可以这样看:汤普森是以工人阶级为经线,串起了整个英国近代历史,作者惊人的博学与敏锐的洞察力,令人叹为观止。

  如果你只想读一本英国近代史,那么,这本书就是最佳选择。

  《英国工人阶级的形成(上下册)》读后感(四):读后感

  读《工人阶级》后的想法

  汤普森在书中这样写道:“其中的每个传统,若无另一种作为补充,就都不会强盛下去。”由此可以看出,《英国工人阶级的形成》并不是一本要颠覆历史结构主义或是拒绝理论性阐释的作品,其之所以被看成是与传统历史学理论的离经叛道,关键在于他认为显而易见的因果链的秩序只能反映时代势力互动、调和、竞争的最终后果,却无法反映历史主体的真实行动和意愿。埃里克•霍布斯鲍姆曾经对本书评论道:“汤普森的主题是前工业社会的劳工重构凌乱世界的努力,而不是他们努力的最终结果——不是完全意想的。”也就是说,汤普森所谓对于理论框架的不信任并不是在质疑理论之于研究对象的有效性,而在于它所可能造成的对于真实的研究对象语言的掩盖和损害。也正是由于这个原因,历史学家所需要的工作不再是建立平面的联系与推导,而是架构出一种“生态性”的还原体验。——《英国工人阶级的形成》这本书最打动我之处,正在于这种看似杂乱的“生态性”对历史所有可能时态的涵盖,那些已经发生或形成的事物、正在发生却被打断的事物、还有暗潮之下呼之欲出却被无限延宕的事物,被不加分类地罗列在书中,构成了18-19世纪英国阶级文化的整体想象。其中给我印象比较深刻的是汤普森为宪政运动和社会主义运动中的领袖与英雄谱传,对新兴上层阶级中勃发力量的描述、历史传奇事迹甚至个人崇拜话语的续用,看似和工人阶级的主题不相融合,但汤普森在这里想要传达的正是一种失败者的历史遗产、一种创造历史与被历史毁灭同时进行着的偶然意味。这种悲剧氛围很可能被当时民众所感知,却被现代化的历史记录标准遗失,而在《英国工人阶级的形成》中作为一条夭折却极具潜能的历史道路得以再现。——而这也正是汤普森对工人阶级研究的历史意义的倚重所在。

  《英国工人阶级的形成》不管从史料的详备程度,还是从方法的创新意义而言都让人心生敬意,但在阅读过程中我仍然产生了一些未经解答的问题和困惑。首先,汤普森关于阶级的范畴杂合了18世纪民族国家建立认同的过程背景,书中所描绘的英法工人群体之间的合作伴随着拿破仑战争的爆发,阶级利益与民族利益的矛盾被简单对立为底层与政府之间的张力,这也是因为汤普森对于理论的割舍使其在处理广泛的范畴时无法进行细化。其次,《英国工人阶级的形成》注重描绘工人阶级对于文化资源的利用,然而文化资源从另一个角度同样具有文化壁垒的侧面。即使工人阶级能够产生理解自我与社会关系的“自为”意识,然而这种意识极有可能会导致一种“洞察”的自我限定。这种限定往往涉及到工人阶级对于社会他者的眼光以及对于物质差异的结构性回应,而这正是汤普森有所忽略之处。因此,尽管他对工人阶级背后还未发生的历史形势的雏形有所顾及,却并没有解答其中可能隐藏的影响因素。最后,汤普森尽管分析的是工业化过程中的工人阶级,但他对其中的人的认识仍然沿用自然主义的理念,而没有考虑到资本主义来临之后最为重要的异化问题。商品交换的奴役、分工对于主体的割裂、自由市场对于人的价值理性的破坏,都使劳动从一种人的生命本质渐渐转变为外在自身、反对自身的异化力量。从这个意义上而言,汤普森对于工人主体的判断仍然具有某种本质主义的倾和过多理想主义的色彩。

  《英国工人阶级的形成(上下册)》读后感(五):汤普森简短生平

  爱德华·帕尔默·汤普森(E.P.汤普森)1924年出生于英国牛津一个卫斯理宗传教士家庭。

  他的父亲爱德华·约翰·汤普森是一位诗人、作家,曾经长期在印度工作,写过一些关于自己印度经历的小说和诗歌,特别欣赏印度诗人泰戈尔,1913年,他还曾经亲自拜访了刚刚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泰戈尔,他也受印度文化的影响很大(可能与他在印度长期生活有关),同情印度的民族独立运动,被后人认为是激进的自由主义者,与许多印度政要私交很深。尼赫鲁和甘地曾经亲自到他们家拜访,尼赫鲁还曾教年幼的E.P.汤普森上板球击球课。[1]可以确定,汤普森一生对文学和历史的爱好以及思想中的自由主义倾向与其父亲的言传身教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1957年,他创办了与主流的马克思主义者观点不同的杂志《新理性者》(The New Reasoner),在这本刊物中,汤普森激烈批评了斯大林主义并对“经济基础-上层建筑”模型进行批判,提出关注人的意识、能动性、道德等因素,基本确立了其后半生的研究方向。也是在这段时间内,他发表了许多文艺评论文章,对当时声名鹊起的乔治·奥威尔以及他所代表的反共文化潮流进行批评。

  1960年,《新理性者》与另一本左派杂志《大学和左派评论》(Universities and Left Review)合并为《新左派评论》(New Left Review),自那之后,舆论将汤普森等史学家视为“新左派”。

  1962年,汤普森在杂志出版和学术观点的一些问题上与其他人观念不同,因此放弃了在杂志上的工作,专心于利兹大学任教,杂志工作由同为左派知识分子的佩里·安德森(Perry Anderson)接管。

  1963年,他出版了花费他大量心血的传世名作《英国工人阶级的形成》,这本书自出版以来就受到了广泛关注,批评与赞誉兼有之。对国际史学界造成了巨大的影响。

  1965年,汤普森在新成立的沃里克大学社会史研究中心担任第一任主任,从事对英国18世纪的历史研究工作,同时开展对本科生和研究生的教育工作,在这里,汤普森总是向学生们强调“以人为中心”以及“自下而上”的历史观念,为新史学的开拓作出了一定的贡献,而这一工作持续了七年。

  20世纪60-70年代,包括佩里·安德森在内的史学家开始受阿尔都塞“结构主义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影响,并形成了第二代“新左派”,他们激烈批评以汤普森为代表的第一代“新左派”在史学研究中的理论与实践,为此,汤普森发表《理论的贫困及其他》予以驳斥,他在收入该书的一系列论文中反复强调要反对历史研究中教条主义和模式化的倾向,提出历史学家的重要任务不只是要验证理论,还要再建立理论的观点。这场论争是“文化主义的马克思主义”与“结构主义的马克思主义”的直接对垒。

  当然,《理论的贫困》以及与之相关的论战(如著名的“圣保罗论战”)消耗了汤普森大量的精力,他激烈的言辞也引发了不小的风波,以至于他的好友霍布斯鲍姆曾说“他(汤普森)搁置了从《英国工人阶级的形成》之后的对18世纪社会的卓越的研究,而多年投身于反对法国马克思主义者——已故的路易·阿尔都塞的影响的理论斗争。”但萨维尔则认为这段历程是必要而很有价值的,他在为汤普森写的讣告中评价说“汤普森在《理论的贫困》中与阿尔都塞的精彩争辩使得他偏离了研究历史的轨迹,但这一偏离对他而言并不是毫无意义的。”

  而在稍早些,1976年的一次访谈中,他说:“如果告诉你们真相,你会大吃一惊的:我同意写《英国工人阶级的形成》是因为当时我手头很拮据,而一家出版商想要一部关于1832年到1945年英国工人运动的教科书。”为他作传的作家斯科特·汉密尔顿则认为,汤普森写《英国工人阶级的形成》的部分原因与当时工人阶级的状况有关,汤普森担心英国工人阶级在美国消费文化的入侵下正在丧失关于自身英雄般历史的记忆。他希望过去的记忆能够鼓舞这个冷漠的工人阶级行动起来,而这些行动能够超越工会和工党只知“肉和蔬菜”的经济主义窠臼。[8]

  另外,作为一个社会活动家,汤普森也热衷于反战求和平运动,他在1958年就参加了反战团体“核裁军运动”,他不仅为反战运动发表宣传文章,还亲自参与征募善款和上街游行。1980年春天过后,汤普森逐渐放下了手上的学术研究,积极投身欧洲核裁军协会的相关工作。同时他也为反战运动付出了大量的时间精力,尤其是在80年代,他成为英国最著名的核裁军运动的组织者和参与者,在此期间,汤普森频繁现身于电视访谈节目中,他还四处奔走,到英国各大城市及海外发表巡回演讲,足迹遍布美国、匈牙利、冰岛等14个国家,他经常组织集会,其中在1980-1982年间,平均每个月出席公共活动多达10次。[9]

  1993年8月28日,汤普森因病逝世,享年69岁。

  [1] (新西兰)斯科特·汉密尔顿:《理论的危机:E.P.汤普森、新左派与战后英国政治》,程祥钰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8年,14页。

  [2] 戴巧利:《爱德华·汤普森工人阶级形成理论中的唯物史观初探》,载《重庆工贸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7年第7期。

  [3] 与其母亲合著的《在欧洲,有一种精神》(There is a Spirit in Europe: A Memoir of Frank Thompson);以及同样在他去世后出版的《越过边境》(Beyond the Frontier: the Politics of a Failed Mission, Bulgaria 1944)。

  Dragon School,Oxford,是牛津大学的预备学校。

  [5] 这是一个卫斯理宗的私立学院。

  [6] 又名牛津大学科博斯克利斯蒂学院,是牛津大学最小的学院之一。

  [7] 李林洁:《汤普森的文化研究》,北京语言大学2007年硕士论文。

  [8] (新西兰)斯科特·汉密尔顿:《理论的危机:E.P.汤普森、新左派与战后英国政治》,程祥钰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8年,255页。

  [9] 迈克.贝斯,爱德华·汤普森:《作为行为主义者的历史学家》,载张亮:《英国新左派思想家》,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10年,第89页。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