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国通史》读后感1000字
《英国通史》是一本由钱乘旦 / 许洁明著作,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55.00元,页数:378,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英国通史》精选点评:
●入门好帮手!
●读完后5星改成3星,写的像教科书一样,涉及各方面,能全面了解英国历史,但是300页像了解生动形象的历史是不够的……
●非常好的书!就是觉得太简略了些,看完感觉不过瘾。要是用这样的风格文笔写成三卷本1000多页的规模就完美了。内容可以给5星,扣一星为书的“制作质量”,买的是2016年11月印刷版,油墨味重,重要名词,名称没有注出英文或是给出对照表,没有适当的地图,图片排版生硬
●科普性读物。纸张手感不是一般的好!
●一直都是感觉英国
●地理位置,生产方式,产业发展,意识形态,宗教演变,经济模型,资本结构,社会制度等共同促成了一个国家的历史文明,当后人对其进行了解时又被叙事人的立场间或泛化了舆情,愿我们和讲述者在接驳世界的同时,尽量避免被政治没收话语,而保持认知的独立性和思想的创造力。
●六卷本is waiting for me…… 有趣又專業,將英國歷史一本寫完,許多地方還是簡略了些。
●作为一本通史内容其实不错,不过非主流译名这么多是怎么回事。“克尔特”(凯尔特)、“督伊德”(德鲁伊)、还有“阿让库尔”、“阿拉贡的凯塞林”等,请自行对号入座。也许是作者觉得自己是国内权威不用迁就常用译名......
●写的蛮清楚的,
●数据翔实!有思路!
《英国通史》读后感(一):大清自有国情在
文字是很流畅的,钱老师历史功底扎实,用中国史学观进行解读之后的阅读体验很不错,当然一本书解读一个这样重要国家的历史显然只能是简明扼要的,但这本书完成了这个任务。有一个体会就是,“大清自有国情在”实在是一个至理名言,中特也真真是马克思主义的最伟大成果,对于中国这样一个体量的国家,别的经验只能是参考,成功与否的关键永远是能否适应中国的国情。因为中国太大了,就像亨廷顿所说,“中国是一个伪装成国家的文明”,历史上无数外邦人,甚至异族统治者来了又去,最终依然是融合在了中华文明之中。说这点的原因就是你去读英国史的时候就能看到,仅仅拿这个当做一个例子,西方民主之于他们有点像是儒家思想之于中国,真的是在文明萌芽的时候就已经存在了。英国的国王从来没有真正实现集权,北方蛮族一次一次入侵融合英伦三岛,让原始军事民主的血液不断融合进去,让英国能一直维持住这种思想,所以议会的形成,现代民主社会的兴起就都是有据可循的,他们从国王到乞丐都视此为天经地义,都是在这样的环境中成长熏陶。所以,照搬西方式民主的条件是很苛刻的,不是所有人所有民族所有国家都能适应,找到适合本国发展的道路才是最关键的。
《英国通史》读后感(二):读后感。
《英国通史》读后感(三):读书笔记
盎格鲁撒克逊奠定了英国的血统,诺曼征服引进了西欧的封建制度。经过百年战争与玫瑰战争,英国转型成为一个民族国家,但是议会与王权的矛盾开始尖锐起来。 (封建制度与中央集权之区别就在于分权,贵族认为国家主权与统治权不仅仅只是在于国王。) 都铎朝的国王顺应时代发展,团结民族力量,尊重议会权力,使得英国迎来了一个黄金时代。斯特亚特朝的国王迷信君权神授,压制国会,引发1642英国革命。从1642年英国革命到1688光荣革命正式确立了贵族立宪政治与议会主权的原则。 工业革命改变了土地贵族霸占政权的局面。虽然有托利党长期的反动统治,但议会改革与宪章运动的交相呼应冲破了保守势力的阻挡。工人阶级开始作为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历史舞台。到维多利亚时代晚期,自由主义全面胜利,中等阶级进入政权,但是国家的保守色彩依然鲜明。 (英国的黄金时代。英国崇尚稳健与保守的民族传统使得维多利亚时代虽然是一个大变革的时代,却没有发生革命。) 拿破仑战争之后,英国巩固了海上霸权,建立了“大英第二殖民帝国”,由于自由主义的贯彻,英国开始奉行自由帝国主义,即在各殖民地推动自治,建立代议制政府,以免重蹈美国的覆辙。同时将重心放在确保自由贸易原则和英国海上霸权之上。典型事件就是第一第二次鸦片战争。 但是到19世纪的最后三十年,情况发生了变化,德国美国俄国等国的崛起与挑战以及列强瓜分世界的狂潮迫使英国也走上了真正帝国主义的道路。 英布战争成为英帝国由盛转衰的分水岭,它暴露了英国的虚弱。 一战之后,自由党衰落,工党崛起,英帝国虽然变得更大,但是也更加虚弱,矛盾更加尖锐。这些矛盾在经济危机中鲜明地变现了出来。同时自由放任的时代终结,大英帝国开始向英联邦转型。 到了30年代,战争危机空前严重起来,英国却在保守党的带领下实施绥靖政策,英国为此付出了代价》:它必须在一段时期内单独对德作战。 二战是全体英国人民的战争,人民的战争导致人民的和平,战争开创了一个崭新的时代。工党抓住了机会,上台执政,开始推动福利国家的建设和国有化进程。保守党也随后跟上,从而出现了“共识政治”。60年代出现的滞涨现象结束了这一历史时期,并引发了撒切尔夫人改革。最终工党也进行了转型,达成了第二次“共识政治”。 而在英国的对外关系上,英国出于岛国心态和帝国情节,漠视西欧一体化,错失了争取一体化主导权的机会,即使事易时移,不得不加入欧共体,但是却表现出了勉为其难的心态。但在英国殖民统治的和平撤退方面,英国比较成功,除了至今悬而未决的爱尔兰问题外,英国实现了成功的转型。 PS:英国革命是贵族之间的内战,是议会与王权之争,很难称之为资产阶级发动的革命。
宪章运动等工人运动并不是产业工人而是斗争而是没落的手工业工人的抗争。
“大英第二帝国”的基石是印度。
维多利亚女王最大的贡献就是履行一个立宪君主的职责,统而不治,巩固了英国的国体 。
英国在一战时对爱尔兰问题犯了严重的错误,致使爱尔兰问题最终不可收拾。
《英国通史》读后感(四):《英国通史》杂感
近来读了《英国通史》,感想有些,写下来分享给诸君。
《英国通史》是上海社科出版社出版的,钱乘旦和许杰明合著的,大约五年前是第一版,能够再版或许可以说明经得住一定程度的实践检验。
读英国历史的初衷还是因为对英国的民主制度的向往。这本书没有什么马克思主义分析方法的遗毒,大体上是比较客观的叙述。每章后有作者评注,体现了作者的研究特色。上网去搜了一篇两个版本英国通史的比较研究论文,论文说本书没有太多阶级斗争词汇。
从13世纪的《大宪章》和《牛津条例》开始,到17世纪的《权利法案》,英国中世纪的封建社会中,就产生并保持了通过议会限制君权的历史传统。有人说,这些法案条例在它们产生之后并没有得到严格遵守。可是,在谈论能够落实与否之前,我们可以想像在一个国家的历史进程中,产生一个广泛共识和有民主先声的法律文件的难度有多大?所以,产生这样的法律文件,本身就是一种民主萌芽,为以后的历史进程准备了传统营养。
另一个角度是基督教。新教和天主教的矛盾也是推动历史进程的最重要力量。新教拒绝被外部的教皇权威统治,在推动个人自由和英国脱离教皇管制和形成国家方面起了极大的作用。以前听到的笑话段子,说亨利八世因为自己背叛教皇的旨意想和凯瑟琳离婚而推动了英国脱离教皇头牵制走向独立的历史进程。现在想来,也是一种噱头大于理性的调侃。其实,这个婚姻事件也是新教与天主教矛盾的集中体现。
关于苏格兰、爱尔兰问题,这本书也说的比较清楚。
在古代苏格兰由于地形复杂,距离英格兰较远,受英格兰影响小。在中世纪,苏格兰又通过与欧洲大陆保持着皇室联姻而取得了与英国的同等地位。此外,苏格兰和英格兰虽然在个别时代共享君主,但是依然不能改变两者的社会特点不同。当然在苏格兰发展史上,也在技术和生产力上受过英格兰的影响。
爱尔兰问题,最大的一次冲突来源于英国过度且弱智地处理了一场爱尔兰的极端起义事件,将爱尔兰民众的意志推向了对立面。这种矛盾的根源还在于爱尔兰的天主教和新教的冲突,最终促成了南爱尔兰-天主教和北爱尔兰-新教的分治局面。
本书在提到英国工人阶级的时候,有个观点被作者重点推荐。那就是英国的工人运动,并不是从工厂工人开始的,而是因为工业革命带来的工厂化生产造成了大量手工业者的失业造成的。而真正的工厂工人阶级却并没有激烈地反对工厂主阶级和政府。 文中使用了不同于马克思的简单分类方法,使我在阅读时感到新颖且客观。
本书还有一点令我欣喜的是,作者除了讲重要的历史大事件意外,还在每一个时代后均简要介绍那个时代人们的生活特点,娱乐生活,尤其是维多利亚时代的妇女生活很有启发。
本书少受传统阶级二元论观点的影响,有着比较客观的历史观,作者评注也很有特色。
最后书中还有“进一步阅读的数目推荐”坐等书店打折。
《英国通史》读后感(五):本该成为边缘的绿岛,却主宰了人类近500年历史
在几个与大陆分离的小岛上,人类的足迹虽不是不至,文明的曦光却迟迟不见,蛮荒时代长期延伸,在岛上留下了石器时代的遗迹。等文明由罗马军团的军事征服带来时,已经是基督教纪元的第一个世纪了。文明的迟到表明这些小岛在地理上的边缘性,事实上,这里是古文明的西部疆界,再往西,是滔滔大洋,人类的主体文明要等一千多年才有能力跨域这道障碍,把“旧世界”和“新世界”连接起来。
地理上的边缘性造成了文明的边缘性,英伦三岛一直处于西方文明的最边缘,既没有独立发展出自身的文明,又不能在西方文明中发挥主体作用。罗马占领结束后大约有200年时间,这些小岛似乎又被人遗忘了,静悄悄地再走一遍从蛮荒到文明的自生自灭之路。文明在罗马人撤离后居然也消失了,不列颠重新退回到野蛮时代。这在人类文明发展史上是极少见的,不过这足以说明不列颠诸岛的边缘性,罗马人撤离后,文明已经把这块土地抛弃了!
幸好基督教没有抛弃这几个岛,尤其是当6世纪末圣奥古斯丁奉教皇之命在英格兰登陆后,这片土地又被拉回到西欧主体文明的框架里,若即若离地与欧洲大陆保持着某种联系,缓慢地发展出自己的“封建社会”。这个过程后来被诺曼底征服所打断,大陆人再次统治不列颠,再次带来大陆的社会与经济制度。这一次,大陆统治者把他们所征服的社会彻底改造了,不列颠完全融入西欧文化,从此后它再也没有摆脱过“西方”。
诺曼底征服把英格兰与法兰西纠缠在一起,此后,英国便不可从欧洲脱身,它的边缘性地位逐步被改变了,英法相争成了中世界西欧史的主线之一。两地相争终于发展成百年大战,正是在百年大战中,法兰西成为民族,英吉利也成为民族。这一结果对英法、对欧洲都有巨大影响,不久后,两国都建成专制体制,王权靠武力统一国家,建立集权的中央政府,民族国家出现了——这恰恰是现代化所必须的先决条件!
此后,英国就处于幸运之神的召唤下了,它每一步都体现出幸运,乃至一步步走完之后,终于跨进现代文明之门,率先发动了世界现代化。
英国的幸运是一环套一环的,它在14世纪发生农奴制解体,15世纪开始文艺复兴,16世纪进行宗教改革,17世纪就发生政治革命。如果说前几项变异还只是随西欧变局之大流而动,并无领先或特殊之处,那么从专制王权建立起,它的进展就特别顺利,幸运之星始终陪伴着它。专制王权即将建立时,一场玫瑰战争清扫了地基,把古老的领地军事贵族消灭干净。专制权力的建立几乎不费力气,结果就使这个权利不需要太强大,国家机器也不需要太完备。英国因此既不设常备军,也没有健全的官僚体系,地方势力仍发挥很大作用,乡绅控制地方,能和王权抗衡。所谓“地方自治”的传统就是在这种特殊的环境中培植起来的,“生而自由的英国人”则是这一传统的天然产物。后来,当王权企图继续扩张、并以法国为样板时,不强大的王权和强大的乡绅势力——议会碰撞了,结果是“人民”战胜国王,专制权力在世界范围内第一次失败,而这正是现代化过程的第一步,把英国推进了现代化的大门。冲突的结果是议会成为国家的主权,从而为现代化国家奠定了一个基本模式。
光荣革命后出现一个宽松的社会,从而为经济发展创造了环境。工业革命在宽松的政治环境中发动,这是一个最值得主义的问题。人被解除束缚,是发挥人的创造力的首要条件;而人得创造力的发挥,则是工业革命的基本条件。工业革命一旦发生,就把人类社会一切已有的文明全都撼动了,工业革命开创了一种新文明,它不仅是新的生产力,而且是新的社会和新的文化。总之,工业革命创建一种新的文明形式,我们把它叫做“工业文明”或“现代文明”。英国史走进现代社会的第一个国家,它领先了世界现代化。
现代化是可以“输出”的,凭借它的工业力量,英国吧触角伸向世界,用早期资本主义的血腥手段,竞夺却一个世界帝国!这时,地图似乎为它重现画过了,英国从地理的边缘成为中心。地理的中心其实就是文明的中心。凭借这种新文明,一个小小的岛国成了现代世界的领头羊,其中的因缘,仍等待一代代的学者们去探寻。
不过,英国的辉煌终究成为过去,20世纪两场大战耗尽了它的国力。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它终于从世界帝国的顶峰跌落下来,跌到与它人口和面积相匹配的位置上。但英国的“衰落”是否还有其他原因呢?是不是有更深层的文化、社会因素?这是否意味着某种“模式”的归宿,或一种“制度”的终结?再不然就如英国学者所说,是“工业精神的丧失”?当然也可能这只是一个自然的回归——毕竟英国人口少、资源小,它在工业文明的顶峰盘踞一个世纪本是一种超常发挥,如今当世界其他国家也终于都赶上工业文明时,英国回落到它的正常位置上,这本是一种正常的事?
英国的衰落只是相对的,在20世纪它并没有落后,它仍能跟上时代的潮流,只是无力领导这个潮流而已。20世纪英国丢掉了帝国,这也是一种时代潮流,对此英国并不情愿,但它仍能跟着走,而且当其他帝国一瓦解就烟消云散时,英帝国变成了英联邦。英国对变革常常抱有一种顺应的态度,它一旦意识到某种变革是大势所趋,不可阻挡,就很快就调整自己的立场,接受变革,哪怕它对此痛心疾首也罢。英国接受变革、接受民主,都是在这种心态下造成的,但这就使它最早走进工业社会,也最早走进民主社会。18世纪美国独立战争后英国就改变其殖民政策,让殖民地取得更大的自主权。因此20世纪英联邦取代英帝国,是一个漫长过程的自然结果。
另一个例子是君主制的演变。16世纪,君主的权力至臻顶峰,上帝之下,君主极尊。但17世纪开始,议会向君主的权力挑战,最终把君权一点点剥夺。在这个过程中,王权起初对抗,引发了内战;后来采取顺应的态度,到维多利亚时代完成了向“虚君”地位的转变。“顺应”是对历史潮流的服从,作为回报,英国的王位保留下来,任然维持高尚的尊严;而世界上其他王冠则一顶顶落地。
贵族制向民主制的让步也是这样。在民众抗争的冲击下,少数人垄断政权的局面逐步改变,权利的范围一点点扩大,到20世纪完成向民主制的转变。这个过程也是漫长的,但从来没有停止过,也没有倒退。民主化过程充分显示了英国历史发展的特点,即和平、渐进、改革的方式,英国式道路是一条最稳健的发展道路。
由此可见,英国留给世界的遗产不仅是工业化、民主化、世界化、城市化——这些现代化有形的标志,而且还创造了一种模式,这种模式是通向现代化的有效方式,从某种意义上说,是最成熟的发展方式。适时而变、和平渐进,这是社会变革的最佳选择,它要求社会每一个成员承担义务,对国家的命运负起责任。渐进改革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它要求社会的共识,要求各方的妥协,每一方不可以完全的胜利,每一方也不可以完全的失败。各方要放弃自己立场的一部分,最终到成整个社会的利益平衡。这需要高度的责任感和高超的政治技巧,统治者和被统治者都必须承担责任。
总而言之,英国是一个有意思的国家,它的历史留下了丰富的遗产。在英国的历史中我们可以读到很多东西,这些东西蕴藏于历史本身而不在书写他的文字中。所以,我们希望读者透过书中的文字,去看历史本身。引自 结束语:过去、现在和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