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酷刑报告》影评精选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原创文章 >

《酷刑报告》影评精选

2020-04-20 22:33:07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酷刑报告》影评精选

  《酷刑报告》是一部由斯科特·Z·本恩斯执导,亚当·德赖弗 / 寇瑞·斯托尔 / 小伊万德·杜克主演的一部剧情类型的电影,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观众的影评,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酷刑报告》影评(一):一份迟到的正义,一个丑男的坚持

  前一个小时,太闷了,太闷了,怎么还没有特工突然闯入,怎么还没有一扭钥匙车爆炸,怎么还没有妻儿被抓逼你抉择······后一个小时,卧槽卧槽卧槽,神片神片神片。

  之所以沉闷,因为这就是现实;之所以伟大,因为这就是历史。

  现实并不是一架巨大的风车,你只需要在某一刻热血上涌胀红着脸就能成为堂吉诃德。现实它很日常,很琐碎,无聊到要花5年的时间,去翻阅630万页记录文件。

  而这份长久的坚持并非毫无价值。

  它让前任政府丑事曝光,奥巴马政府“民主一团糟”;它让中情局腐败曝光,他们浪费公帑还把坏事做尽;它甚至让美国民众突然醒悟到自己的愚蠢,911以后中情局带来的所谓安全感,其实都是一厢情愿。

  现实里,作恶的一方往往理直气壮,为善的一方反而小心翼翼。

  女参议员曾经那么坚决,中间却也无数次想要放弃;

  男主明明可以选择向记者彻底爆料,却在最后时刻,想再坚持一下程序正义。

  这大概也是最后女参议员所说的,我们曾经犯过错,却希望“never again”······

  现实,从来没有善恶有报这回事,那些为恶者,依然潇洒地活着。

  那又怎么样呢,毕竟曾经有那么一个人,曾经那么自不量力地坚持过。

  嗯···虽然···他确实···长得···不那么好看····

  《酷刑报告》影评(二):一探参议院独立调查委员会如何工作

  其实结果早就知道,参议院释放了相关报告--新闻里早就播报了。

  但这个电影让你可以

  1,一探参议院独立调查委员会如何工作的。在CIA的秘密基地里工作。

  ,2,这个报告也驳斥了24 小时 这样的反恐电影 胡编乱造,24小时 里JACK 经常使用酷刑来审讯,这根本与报告不符合。 其实这个报告完全驳斥了酷刑的作用。

  3,酷刑的使用是因为911后CIA慌不择路,恐惧下一次恐怖袭击再次发生,同时对过去未防止911感到羞耻。这些因素导致了他们选择酷刑来审讯犯人 --最后男主角跟报社的人在汽车内会面做了类似表达 。 人呀不能在慌不择路的条件下做决定。

  4,报告出炉真的遇到重重阻力。首先是,CIA想用海量文件让调查员不知如何查起。

  DAN于是从一个一个被使用酷刑的人 查起。

  其次,CIA禁止他们采访相关员工。幸亏CIA的医生助理愿意暗中助力。

  文档出台后,又遇到CIA反起诉 白宫加CIA一起涂改报告。

  最后,白宫 及 参议员还需要考虑选举 。最终在民主党大选惨败后,情报委员会主席卸任前下定决心 要求民主党参议员党团一起投票支持公布报告。

  《酷刑报告》影评(三):该打死的就一定得是非人道的酷刑

  支持酷刑已达到某种目的,是否怎样尚且不论。单从酷刑来说就是对人的一种折磨,执行人和被执行人和报告调查人,如医师助理,女调查员和那个183次水刑的人,他是恐怖分子还是极端组织成员还是什么其他,谁给定义的,他知道情报还是不知道是谁调查的,通过酷刑和通过非酷刑审讯得到情报和得到情报真假对比哪种更加有效,更加人道?如认为只有建立融洽关系的审讯:磁带攻破心理的人得到的情报和上场就使用言语侮辱、活埋、虫类、水刑的心理学家。这才是电影给出的问题,而不单单是火车轨道问题那么简单。如果某天这个世界里爆出了使用非酷刑的审讯手段是一种丑闻,那才是酷刑手段行之有效的做法。而反过来,纵观历史,该一棍打死的就必须是折磨摧残一个生物体的严刑逼供。想着用残酷手段逼问情报和掩盖事实,不如用着同样的社会资源研究使用更加人道的方式得到想要的东西,因为不管什么种族,性别的人,只要他作为一个社会人,他终究是有弱点的,有破绽。

  回到电影里,电影也没有争论酷刑是否正确,是否应该使用非人道手段来达到人道目的。而是通过调查(电影情节推进)一步一步阐述使用酷刑并没有得到有效的情况,在反恐过程中,EIT(酷刑项目)并没有找到本拉登,而是其他手段取得进展。电影也并不想单纯的表述人道的精神,哲学上的难题。而是告诉我们,EIT酷刑项目只单纯是折磨人的,并没有达到其宣扬的正义和平,撕开为国为家为人民的虚假面具,与人类社会价值观背道而驰。

  于我来说,这种走钢丝的价值观念,就是错误的。没有为了正义而抛弃正义方式达到正义目的,没有为了除魔而变成恶魔达到人间圣洁的说法。如果有这种舍己为人的精神,就应该有变成恶魔被斩杀的觉悟。如果没有,祸害人类的就是变成恶魔的勇者,所谓的正义就变成了更加的邪恶。还不论变成恶魔是否真的能除魔。社会不应该是前赴后继的恶魔轮回,而应该是从一开始杜绝恶魔手段,用人的方式战胜恶魔。

  《酷刑报告》影评(四):爱国与叛国之间的模糊界限

  电影《酷刑报告》(The Report, 2019)取材自一份7000页的参议院报告,其目的在于调查9/11后中央情报局实施的“增强型审讯手段”(Enhanced Interrogation Technqiue),俗称“酷刑”。这份报告牵涉到的原始素材高达630万页,可以用来堆积成“文山”中的喜马拉雅山。

  CIA的所谓酷刑比如水刑(waterboarding)之类其实按照中国标准来看应该远远谈不上“酷”。

  对政治运作特别感兴趣的观众不至于觉得电影枯燥无味,因为这个“美国谴责美国”的故事实际上是在用一个重要案例表现权力制衡机制在华盛顿顶层的运作状况,充满值得琢磨的细节,比如政府内部吹哨者在爱国与叛国之间的持续挣扎。三位主要角色都很出彩,包括Adam Driver扮演的参议院职员Dan Jones、Annette Benning扮演的加州参议员Dianne Feinstein和Jon Hamm扮演的奥巴马办公厅主任Denis McDonough。

  1933年出生的参议员Dianne Feinstein是“活到老、干到老”的榜样。到2023年1月完成目前任期的时候,她将满90岁。Feinstein在电影中有一段说词给了酷刑调查一个光明的尾巴,美国既有承认错误的勇气,也有纠正错误的能力。

  Feinstein参议员见证过当代美国历史上的多起重要事件。1970年代她主持旧金山监事会的时候跟Harvey Milk共事,他是加州第一位民选的同性恋官员,也是美国同性恋维权史上的重要人物。2.08年Milk的故事拍成了电影,由Sean Penn主演。 曾经担任旧金山市长的Feinstein也与姐妹城市上海当时的江市长互称好朋友,她多次去过北京、上海访问,积极促成中国加入世贸。2014年,她在加州的一位司机被传出与中国有不当联系后随即被解雇。

  《酷刑报告》影评(五):值得很多国人思考的一个报告

  影片内容其实不复杂,对911之后的反恐世界形势有所了解的观众都很清楚,尤其中国新疆同样是反恐主战场,最近也在舆论中心,这部电影对我们的工作会有启发帮助和提高。

  故事简介:2001年911后,美国开始强力反恐,主力前锋就是CIA,奥巴马上台后,CIA也替他长了脸,利用CIA的情报和海豹六队的行动,成功击毙本拉登。

  奥巴马上台之初,准备启动一项对CIA使用酷刑审讯的独立调查,其中臭名昭著的水刑和音乐刺激手段早已经闻名天下,在一班幕僚大佬的规劝下,太打击CIA军心,便没有启动,而是甩给了参议院情报委员会组织实施,意图很明显,也不说停止调查,而是最后去个业余人士调查个十年八年,扯皮扯到无疾而终。没曾想,影片主人公在女参议员领导下,耗时五年,愣是拿出了7000页的扎实报告,结论是;强化审讯技术(酷刑审讯)没用,违背了国家法律,CIA错了!

  这就把球踢给了美国政府,美国政府一番激烈的思想斗争、党派斗争,最终通过了报告,承认有错误,2015年,又通过了反恐斗争中禁止使用强化审讯技术的法案。当然,当年使用酷刑审讯的负责人也没有追责,骨干现在已经是新的CIA老大了。

  影片说;恐怖分子已经丧失良知,而我们却不能,否则我们与恐怖分子何异?这与美国的价值观念不符,我们的反恐要经得起历史检验。世界有几个国家能拿出这样的报告?

  整体来说,这是一部美式主旋律影片,但是整个过程还是很认真的,也探讨了监督和改变的艰难,尤其对CIA这种强势部门。刀刃向内、自我纠错、自曝其丑和坚持原则,在人类社会中,永远都是异常艰难的,个体对公平正义良知的坚持,就更加困难,本片的主人公和女参议员,确实是好人。

  美国反恐斗争的扩大化和执行中的扭曲,其实一直被世界关注,多年前的《反恐疑云》已经在探讨这个问题,幸运的是最终美国通过了法案去限制CIA膨胀的权力,这就让世人高看一眼。

  我们自己的反恐斗争也在进行中,而且必须赢得胜利,我们应该怎样面对围观者的指手画脚,这片子有一定启示。

  《酷刑报告》影评(六):Politic

  我有一个不是很好的习惯,看完不算很明白的电影不是想着多看几遍弄明白或者找资料了解电影背后的故事,而是先去看影评,从别人的评价里得到我自己的立场,但并不是所有时候初始态度都给相似,所以想写点什么。

  关于政治的电影,我好像都能比较顺畅的看下来,不管别人口中有多少缺点,只要我能大概捋清楚一点东西,大概了解到一点东西,对于我而言就是一部还不错的电影,毕竟政治以外的一切都不过在为政治服务罢了。

  911事件之后的美国,所谓的强化执法下掩盖的酷刑,以及执着于调查EIT事件的参议会。我大概可以理解CIA的做法,恐怖袭击之后的民众情绪需要安抚,工作能力需要被证明,为了得到情报而不择手段,以及事态发展难以控制不得不继续不得不用一个又一个所谓的合法解释掩盖不合法的行为本身。

  想起《是,大臣》里说的,官方否定不是为了否定大众都知道的事情,而是为了保护政府的正确性。大概是这么个意思,所以报告不能公开,因为透明化本身就是政治的对立面,因为权威不能被质疑。

  五年的时间,在一个地下室,面对给人巨大压力的酷刑资料和与普通生活脱节的生活,没有人想到丹尼尔可以挖到那么深。最开始的不允许有个人情绪和个人立场的原则,逐渐被所探知的真相打破,Senator问丹到底是为她工作还是为了报告工作,大约到最后是为了自己最开始想要一展雄心和心底的道德准则价值观而工作吧。

  最后senator说报告应该被公布于众,错误应该被公开,责任应该被承担,公开之后可能会出现暴动,无法阻止但不是逃避责任的理由,美国应该和那些只做出报告而不敢公开的国家不一样,应该让世界看到美国的自信心。在那一段之后,我确实被触动到,因为不是每个国家都有勇气公开承认曾经的错误,不是每个国家都有够强的民族自信心。但最后的结果也不过是证实了报告的真实性和正确性,华盛顿所说的惩罚也并没有实施,倒是有点反讽的感觉。

  理想和现实终究差了不止一点,毕竟世界不是非黑即白,尤其政治更是充斥着隐瞒谎言和虚假。所以纵然体制不一样,问题毕竟都是因人而生,倒也大同小异。但大约总有和丹一样坚持着些什么的人,在让一切慢慢变好吧。

  《酷刑报告》影评(七):很深刻的主题被拍成了无脑的凉白开

  在现代的文明社会,究竟是不是在审讯的时候可以使用酷刑,真是个很深刻的问题,但是这部片子拍的实在是白痴。

  影片的一个中心论点是,强化审讯技术没有任何用处,得不到任何情报。我还记得影片中的原话,“在119个使用强化审讯技术的人中,没有对任何人起作用”。能得到这个结论,写这份报告的人和拍电影的真是白痴。施以酷刑,一定会让很多原来不开口的人开口,所以一定是有用的。这是人类社会几千年的常理,不需要什么心理学的证据。这也是影片里CIA对这份报告有很大抵触的重要原因之一。

  相对而言,强化审讯技术还算是人道,它的原理是让人产生溺亡、幽闭等感觉,更多的是在心理上压迫审讯对象,和传统的审讯手段相比仁慈一些,后者直接就是不可逆的伤害肉体,例如拔指甲、鞭打等。但不管怎样,强化审讯技术依然是酷刑,依然不应该在文明社会使用。

  但是对恐怖分子可以使用吗?要知道这些恐怖分子是可以让自己人穿上背心去袭击的,这是他们的狂热和执着,让这些人开口,文明的审讯手段会有用吗?另一方面,这些人的道德底线呢?可以把飞行员发在笼子里烧死、把人质直接斩首,还向全世界直播,和这些采用中世纪道德标准的人,需要用那么文明的手段吗?是不是应该采取他们听得懂的语言,也就是酷刑来交流呢?

  “战略特情队”拍的很好,抓了一个恐怖分子,这小子放了个核弹,过几个小时要爆炸,但死活不开口,怎么上刑也不开口,审问的人对于是否用更残忍的审讯手段而争执、分裂,这时候核弹爆了。这时候我的感觉是早应该把这小子剐了,不信他不说。也就是说,为了大多数人的利益,可以采取不文明的手段对待恐怖分子。

  但是,问题来了:

  1、很多的不确定性:首先:确定抓对了人吗,这人也许就是个平民,要知道即使在和平的都市里都有抓错人的时候;其次,也许他真的已经全都说了,或者在这个问题上真的不知道,你怎么判别?再次,真的有迫在眉睫的危机要发生,必须要使用残酷手段?

  2、对审讯者的伤害:现代社会很多人鸡都不敢杀,何况干这种事,会造成心理阴影

  3、对新技术的压制:如果通过拷问就可以轻易得到情报,那么其他先进的技术手段就没人愿意去研究和突破

  这些角度都可以写,可惜写了这么无脑的凉白开

  《酷刑报告》影评(八):当酷刑无用,那么它被使用的目的将是什么?

  很多人都在争辩该不该对恐怖分子使用酷刑,但这部电影的核心并不在于此。

  它主要讲述了,一个国家赖以提供安全保障的重要政府情报机构投入了大量资金人力请来了两个“江湖术士”(一位论文专注于高血压研究,另一位主攻于家庭治疗,并且全无任何审讯恐怖分子,甚至连审讯任何人的经验都没有)在没有任何科学依据及实践经验的情况下,盲目的采用“酷刑”的方式试图从疑犯身上获取恐怖袭击的相关信息,而这些信息实际上能通过更为合法有效的方式获取。并且当他们发现这一切完全都是在做无用功的时候,在承认错误改正审讯手段和掩盖事实以防被追究责任中毫不犹豫选择了后者。

  这才是男主角真正反对的,滥用职权疏忽职守,把纳税人的钱花在两个骗子身上,并放任他们在本可以用合理合法手段获取情报的情况下用极端手段对待囚犯,而这些极端手段最终被证实完全无用。为了掩盖这种触犯法律的审讯行为,整个情报机构捏造酷刑手段与阻止恐怖袭击的因果关联,甚至宣称这种手段在击毙本拉登的行动中发挥了巨大作用。一个政府情报机构,扯了一个弥天大谎来掩盖自己的愚蠢。在后续调查中男主角甚至发现,中情局在911发生之前曾经收到过疑犯入境的信息但并未当成重要信息处理。911发生后,他们用极端审讯手段来试图转移自己渎职的羞耻感。

  为什么反对使用“非人道主义”式的审讯手段,当它行之有效的时候,也许它不应该被禁止,但如果它是无效的,you tortured,beaten,even killed someone for nothing.尽管那个人是恐怖分子,但这种方法残忍却无用,那么实行这种手段的我们是否在某些程度上,也成为了漠视生命的人呢。甚至在电影中一些被逮捕折磨的囚犯最终被认定只是小角色或者无关人员。酷刑,在某些时候是非常有效的询问手段,但最不容忽视的一点就是,酷刑带来的屈打成招,如果不能百分百确认疑犯确实握有重要信息,那么酷刑就只是无意义的折磨,不光是对被审讯人的折磨,同样也会对执行人产生很大的负面心理影响。而人的底线,一个政府机构的底线一旦被打破,带来的后果是无法想象的,现在被折磨的是未被定刑的恐怖分子,谁能保证以后被折磨的不会是未被定刑的普通人呢?

  有人会说这部电影很白左,但它传达出的一个观点我认为非常重要————一个强大的政府,应该有承认错误的勇气。

  《酷刑报告》影评(九):他们造了一艘船却从不让它启航

  这个电影根本不关乎正义。

  记者把这件事的来龙去脉讲的很清楚,民主党的总统上台后把中情局、国务卿叫到一起,讨论要不要追究前任政府酷刑伺候的责任,那些人说要,出发点是过去那一套是共和党干的。然后总统说,我是后党派主义者,还是不要了,于是所有人都改了主意,除了一个人,然后以他的意愿出发,搞个了两党调查委员会,调查这件事。

  好吧,说到这里,似乎这不是一件两个党派冤冤相报何时了的事情了,要明白一个词儿,后党派主义者。区别于党派政治,后党派主义致力于泯灭这个党派代表某个阶层的利益,而是趋向于代表国家普遍利益,也就是说,越来越和官僚、组织、公司相似,注重解决实际问题,你可以把奥巴马的政治理想理解为一个超级政党,去服务全体美国人,你有任何的诉求,无论是政治性的还是技术性的,我都极力去满足,我觉得可以理解为美国的政党要搞公司化。

  然后,就可以来看待这个虐囚事件了。电影和电影中的所有人都不想讨论虐囚正义与否,而是致力于这个事情有效还是无效。这是参议员对调查小组组长丹下单的命令,最终的调查结果是花了纳税人八千万,干了好几年,毫无用处,这是最无法忍受而必须公开的。看看,这像不像,一个项目经理花了投资者八千万,却赔光了,然后粉饰自己的行径,阻挠公司董事成员调查?

  所以,最终这个报告的摘要得以公开,还是符合了奥巴马那个后党派主义者的宗旨,而这个调查委员会的头头,参议员范斯坦,也是以跨党派和模糊党派而闻名。

  党派之争,常常是无效率的,比如什么鹰派和鸽派之争,对于某个问题,鹰派说打仗可以,鸽派说谈判可以。怎么选?党派政治下,就是投票,假如鹰派赢了,那么就打仗,花了几万亿,最终得出一个结论没有证据证明大杀器的存在,而谁也不必为这几万亿的事情负责,为什么呢?所有的参议员都是民主选出来的,战争的选项也是民主选出来的,最终结果不符合当初的目标?却没有一个政治家为此负责任。对于这样的事情,奥巴马这样的后党派主义者是不认同的,他的想法是要像一个企业家那样思考为题,做好可研报告,设计好蓝图,公开招标承包商,制定施工计划,搞好监理,每一步都要严格按照设计目标,按照成本收益原则去做好政府的每一件事。

  这样看起来很好,不是吗,纳税人如果问起这件事,我可以拿出6700页的报告详细告诉你,你的每一个子儿在某个时间某个地点花在了某个囚犯身上,产生了什么效益。问题的关键是这种后党派主义是不是真的为了人民的利益在做事情,具体到电影里,就是花了八千万之后,没有效果,但是所有的中情局人员没有受到惩罚,一个人还当上了局长。

  影片最后引用乔治华盛顿的名言,看似是一种圣经式的箴言,人类不能用折磨人类的方式。但实际是一种反讽,因为整个电影都在告诉你,无论政治家们怎么宣称自己是政党的还是非政党的还是垮政党的,最终没有人为错误的事情负责,反倒是为了一个不存在的远航计划努力造船的丹,黯然出局。没有任何一边想要挽留他,没有任何一个政治局夸奖他的所作所为。

  《酷刑报告》影评(十):欲言又止,如鲠在喉。

  看完之后,一时五味杂。

  在几年之前看过《战略特情组》,触动就很大也给人以深思,影片焦点在个人情感和情绪紧迫感,需要当下迅速做取舍,是一部情节紧张的剧情片。而本片更像是对事后追溯过往的纪录片,《酷刑报告》看似也是有关取舍的问题,但实际讨论的问题更负责切真实。本片沉浸在纸牌屋中的斡旋,对于我这种政治知识储备不足的人来说,某些情节的部门逻辑关系和人物隶属关系是稍感复杂,但总体不影响对影片结构的理解,不影响我“力荐”。

  虽然也有牺牲少数人还是多数人的情感纠结问题,但不是影片讨论的核心。而作为这类政治框架电影,其实不免会做审视类比性的理解,但一时又不知该怎么说,如何说的比较正确,似乎很难,干脆就引用影片中的一些感触较深的桥段和对白吧。

  当如此真实的台词和桥段出现的时候,我意识到,这是一个真实的事件,随之而来的思考就更多了,就像这中的另一段对话。

  “我们这么做是为了我们的国家为了我们的信仰。”

  “可能你没意识到,我们做的是同样的事。”

  他们谁是爱国的,谁是不爱国的呢?他们似乎又都是,又都不是,但归根结底,选择了公开报告,这说明,后者的爱国,经过充分的探讨后,更“爱国”一些吧。

  当然,没变的还是没变,但是至少因此,有了变的可能。

  有,从比没有好。

  最后,影片有勇气用这段话做结尾,我相信,其他人不该越发失去否定自己错误的勇气。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