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酷刑报告》经典观后感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经典美文 > 经典精选 >

《酷刑报告》经典观后感10篇

2019-12-10 23:12:02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酷刑报告》经典观后感10篇

  《酷刑报告》是一部由斯科特·Z·本恩斯执导,亚当·德赖弗 / 寇瑞·斯托尔 / 小伊万德·杜克主演的一部剧情类型电影,特精心网络整理的一些观众观后感希望大家能有帮助

  《酷刑报告》观后感(一):一份迟到的正义,一个丑男的坚持

  前一个小时,太闷了,太闷了,怎么还没有特工突然闯入,怎么还没有一扭钥匙爆炸,怎么还没有妻儿被抓逼你抉择······后一个小时,卧槽卧槽卧槽,神片神片神片。

  之所以沉闷,因为这就是现实;之所以伟大,因为这就是历史

  现实并不是一架巨大风车,你只需要在某一刻热血上涌胀红着脸就能成为堂吉诃德。现实它很日常,很琐碎无聊到要花5年的时间,去翻阅630万页记录文件

  而这份长久的坚持并非毫无价值

  它让前任政府丑事曝光,奥巴马政府“民主一团糟”;它让中情局腐败曝光,他们浪费公帑还把坏事做尽;它甚至让美国民众突然醒悟到自己愚蠢,911以后中情局带来的所谓安全感,其实都是一厢情愿

  现实里,作恶的一方往往理直气壮,为善的一方反而小心翼翼。

  女参议员曾经那么坚决,中间却也无数次想要放弃

  男主明明可以选择记者彻底爆料,却在最后时刻,想再坚持一下程序正义。

  这大概也是最后女参议员所说的,我们曾经犯过错,却希望“never again”······

  现实,从来没有善恶有报这回事,那些为恶者,依然潇洒地活着。

  那又怎么样呢,毕竟曾经有那么一个人,曾经那么自不量力地坚持过。

  嗯···虽然···他确实···长得···不那么好看····

  《酷刑报告》观后感(二):一探参议院独立调查委员会如何工作

  其实结果早就知道,参议院释放了相关报告--新闻里早就播报了。

  但这个电影让你可以

  1,一探参议院独立调查委员会如何工作的。在CIA的秘密基地里工作。

  ,2,这个报告也驳斥了24 小时 这样的反恐电影 胡编乱造,24小时 里JACK 经常使用酷刑来审讯,这根本与报告不符合。 其实这个报告完全驳斥了酷刑的作用

  3,酷刑的使用是因为911后CIA慌不择路,恐惧下一次恐怖袭击再次发生同时对过去未防止911感到羞耻。这些因素导致了他们选择酷刑来审讯犯人 --最后男主角报社的人在汽车会面做了类似表达 。 人呀不能在慌不择路的条件下做决定

  4,报告出炉真的遇到重重阻力。首先是,CIA想用海量文件让调查员不知如何查起。

  DAN于是从一个一个被使用酷刑的人 查起。

  其次,CIA禁止他们采访相关员工。幸亏CIA的医生助理愿意暗中助力

  文档出台后,又遇到CIA反起诉 白宫加CIA一起涂改报告。

  最后,白宫 及 参议员还需要考虑选举 。最终在民主党大选惨败后,情报委员会主席卸任前下定决心 要求民主党参议员党团一起投票支持公布报告。

  《酷刑报告》观后感(三):该打死的就一定得是非人道的酷刑

  支持酷刑已达到某种目的,是否怎样尚且不论。单从酷刑来说就是对人的一种折磨执行人和被执行人和报告调查人,如医师助理,女调查员和那个183次水刑的人,他是恐怖分子还是极端组织成员还是什么其他,谁给定义的,他知道情报还是不知道是谁调查的,通过酷刑和通过非酷刑审讯得到情报和得到情报真假对比哪种更加有效,更加人道?如认为只有建立融洽关系的审讯:磁带攻破心理的人得到的情报和上场就使用言语侮辱、活埋、虫类、水刑的心理学家。这才是电影给出的问题,而不单单是火车轨道问题那么简单。如果某天这个世界里爆出了使用非酷刑的审讯手段是一种丑闻,那才是酷刑手段行之有效做法。而反过来,纵观历史,该一棍打死的就必须是折磨摧残一个生物体严刑逼供。想着用残酷手段逼问情报和掩盖事实,不如用着同样的社会资源研究使用更加人道的方式得到想要的东西,因为不管什么种族性别的人,只要他作为一个社会人,他终究是有弱点的,有破绽

  回到电影里,电影也没有争论酷刑是否正确,是否应该使用非人道手段来达到人道目的。而是通过调查(电影情节推进)一步一步阐述使用酷刑并没有得到有效的情况,在反恐过程中,EIT(酷刑项目)并没有找到本拉登,而是其他手段取得进展。电影也并不想单纯表述人道的精神哲学上的难题。而是告诉我们,EIT酷刑项目只单纯是折磨人的,并没有达到其宣扬的正义和平,撕开为国为家为人民的虚假面具,与人类社会价值观背道而驰

  于我来说,这种走钢丝价值观念,就是错误的。没有为了正义而抛弃正义方式达到正义目的,没有为了除魔而变成恶魔达到人间圣洁说法。如果有这种舍己为人的精神,就应该有变成恶魔被斩杀的觉悟。如果没有,祸害人类的就是变成恶魔的勇者,所谓的正义就变成了更加的邪恶。还不论变成恶魔是否真的能除魔。社会不应该是前赴后继的恶魔轮回,而应该是从一开始杜绝恶魔手段,用人的方式战胜恶魔。

  《酷刑报告》观后感(四):值得很多国人思考的一个报告

  影片内容其实不复杂,对911之后的反恐世界形势有所了解的观众都很清楚,尤其中国新疆同样是反恐主战场,最近也在舆论中心,这部电影对我们的工作会启发帮助和提高

  故事简介:2001年911后,美国开始强力反恐,主力前锋就是CIA,奥巴马上台后,CIA也替他长了脸,利用CIA的情报和海豹六队的行动成功击毙本拉登。

  奥巴马上台之初,准备启动一项对CIA使用酷刑审讯的独立调查,其中臭名昭著的水刑和音乐刺激手段早已经闻名天下,在一班幕僚大佬的规劝下,太打击CIA军心,便没有启动,而是甩给了参议院情报委员会组织实施意图明显,也不说停止调查,而是最后去个业余人士调查个十年八年,扯皮扯到无疾而终。没曾想,影片主人公在女参议员领导下,耗时五年,愣是拿出了7000页的扎实报告,结论是;强化审讯技术(酷刑审讯)没用,违背了国家法律,CIA错了!

  这就把球踢给了美国政府,美国政府一番激烈思想斗争、党派斗争,最终通过了报告,承认有错误,2015年,又通过了反恐斗争中禁止使用强化审讯技术的法案。当然,当年使用酷刑审讯的负责人也没有追责,骨干现在已经是新的CIA老大了。

  影片说;恐怖分子已经丧失良知,而我们却不能,否则我们与恐怖分子何异?这与美国的价值观念不符,我们的反恐要经得起历史检验。世界有几个国家能拿出这样的报告?

  整体来说,这是一部美式主旋律影片,但是整个过程还是很认真的,也探讨监督改变的艰难,尤其对CIA这种强势部门刀刃向内、自我纠错、自曝其丑和坚持原则,在人类社会中,永远都是异常艰难的,个体公平正义良知的坚持,就更加困难,本片的主人公和女参议员,确实是好人

  美国反恐斗争的扩大化和执行中的扭曲,其实一直被世界关注,多年前的《反恐疑云》已经在探讨这个问题,幸运的是最终美国通过了法案去限制CIA膨胀的权力,这就让世人高看一眼。

  我们自己的反恐斗争也在进行中,而且必须赢得胜利,我们应该怎样面对围观者指手画脚,这片子有一定启示

  《酷刑报告》观后感(五):很深刻主题被拍成了无脑的凉白开

  在现代的文明社会,究竟是不是在审讯的时候可以使用酷刑,真是个很深刻的问题,但是这部片子拍的实在白痴

  影片的一个中心论点是,强化审讯技术没有任何用处,得不到任何情报。我还记得影片中的原话,“在119个使用强化审讯技术的人中,没有对任何人起作用”。能得到这个结论,写这份报告的人和拍电影的真是白痴。施以酷刑,一定会让很多原来不开口的人开口,所以一定是有用的。这是人类社会几千年的常理,不需要什么心理学证据。这也是影片里CIA对这份报告有很大抵触重要原因之一。

  相对而言,强化审讯技术还算是人道,它的原理是让人产生溺亡、幽闭等感觉,更多的是在心理上压迫审讯对象,和传统的审讯手段相比仁慈一些,后者直接就是不可逆的伤害肉体,例如拔指甲、鞭打等。但不管怎样,强化审讯技术依然是酷刑,依然不应该在文明社会使用。

  但是对恐怖分子可以使用吗?要知道这些恐怖分子是可以让自己人穿上背心去袭击的,这是他们的狂热执着,让这些人开口,文明的审讯手段会有用吗?另一方面,这些人的道德底线呢?可以把飞行员发在笼子里烧死、把人质直接斩首,还向全世界直播,和这些采用中世纪道德标准的人,需要用那么文明的手段吗?是不是应该采取他们听得懂的语言,也就是酷刑来交流呢?

  “战略特情队”拍的很好,抓了一个恐怖分子,这小子放了个核弹,过几个小时要爆炸,但死活不开口,怎么上刑也不开口,审问的人对于是否用更残忍的审讯手段而争执、分裂,这时候核弹爆了。这时候我的感觉是早应该把这小子剐了,不信他不说。也就是说,为了大多数人的利益,可以采取不文明的手段对待恐怖分子。

  但是,问题来了:

  1、很多的不确定性:首先:确定对了人吗,这人也许就是个平民,要知道即使在和平的都市里都有抓错人的时候;其次,也许他真的已经全都说了,或者在这个问题上真的不知道,你怎么判别?再次,真的有迫在眉睫危机要发生,必须要使用残酷手段?

  2、对审讯者的伤害:现代社会很多人鸡都不敢杀,何况干这种事,会造成心理阴影

  3、对新技术的压制:如果通过拷问就可以轻易得到情报,那么其他先进的技术手段就没人愿意去研究和突破

  这些角度都可以写,可惜写了这么无脑的凉白开

  《酷刑报告》观后感(六):当酷刑无用,那么它被使用的目的将是什么?

  很多人都在争辩该不该对恐怖分子使用酷刑,但这部电影的核心并不在于此。

  它主要讲述了,一个国家赖以提供安全保障的重要政府情报机构投入了大量资金人力请来了两个“江湖术士”(一位论文专注于高血压研究,另一位主攻于家庭治疗,并且全无任何审讯恐怖分子,甚至连审讯任何人的经验都没有)在没有任何科学依据实践经验的情况下,盲目的采用“酷刑”的方式试图从疑犯身上获取恐怖袭击的相关信息,而这些信息实际上能通过更为合法有效的方式获取。并且当他们发现这一切完全都是在做无用功的时候,在承认错误改正审讯手段和掩盖事实以防被追究责任中毫不犹豫选择了后者。

  这才是男主角真正反对的,滥用职权疏忽职守,把纳税人的钱花在两个骗子身上,并放任他们在本可以用合理合法手段获取情报的情况下用极端手段对待囚犯,而这些极端手段最终被证实完全无用。为了掩盖这种触犯法律的审讯行为,整个情报机构捏造酷刑手段与阻止恐怖袭击的因果关联,甚至宣称这种手段在击毙本拉登的行动中发挥了巨大作用。一个政府情报机构,扯了一个弥天大谎来掩盖自己的愚蠢。在后续调查中男主角甚至发现,中情局在911发生之前曾经收到过疑犯入境的信息但并未当成重要信息处理。911发生后,他们用极端审讯手段来试图转移自己渎职的羞耻感

  为什么反对使用“非人道主义”式的审讯手段,当它行之有效的时候,也许它不应该被禁止,但如果它是无效的,you tortured,beaten,even killed someone for nothing.尽管那个人是恐怖分子,但这种方法残忍却无用,那么实行这种手段的我们是否在某些程度上,也成为了漠视生命的人呢。甚至在电影中一些被逮捕折磨的囚犯最终被认定只是小角色或者无关人员。酷刑,在某些时候是非常有效的询问手段,但最不容忽视的一点就是,酷刑带来的屈打成招,如果不能百分百确认疑犯确实握有重要信息,那么酷刑就只是无意义的折磨,不光是对被审讯人的折磨,同样也会对执行人产生很大的负面心理影响。而人的底线,一个政府机构的底线一旦被打破,带来的后果是无法想象的,现在被折磨的是未被定刑的恐怖分子,谁能保证以后被折磨的不会是未被定刑的普通人呢?

  有人会说这部电影很白左,但它传达出的一个观点我认为非常重要————一个强大的政府,应该有承认错误的勇气

  《酷刑报告》观后感(七):他们造了一艘船却从不让它启航

  这个电影根本不关乎正义。

  记者把这件事的来龙去脉讲的很清楚,民主党的总统上台后把中情局、国务卿叫到一起,讨论要不要追究前任政府酷刑伺候的责任,那些人说要,出发点是过去那一套是共和党干的。然后总统说,我是后党派主义者,还是不要了,于是所有人都改了主意,除了一个人,然后以他的意愿出发,搞个了两党调查委员会,调查这件事。

  好吧,说到这里,似乎这不是一件两个党派冤冤相报何时了的事情了,要明白一个词儿,后党派主义者。区别于党派政治,后党派主义致力于泯灭这个党派代表某个阶层的利益,而是趋向于代表国家普遍利益,也就是说,越来越和官僚、组织、公司相似,注重解决实际问题,你可以把奥巴马的政治理想理解为一个超级政党,去服务全体美国人,你有任何的诉求,无论是政治性的还是技术性的,我都极力去满足,我觉得可以理解为美国的政党要搞公司化。

  然后,就可以来看待这个虐囚事件了。电影和电影中的所有人都不想讨论虐囚正义与否,而是致力于这个事情有效还是无效。这是参议员对调查小组组长丹下单的命令,最终的调查结果是花了纳税人八千万,干了好几年,毫无用处,这是最无法忍受而必须公开的。看看,这像不像,一个项目经理花了投资者八千万,却赔光了,然后粉饰自己的行径,阻挠公司董事成员调查?

  所以,最终这个报告的摘要得以公开,还是符合了奥巴马那个后党派主义者的宗旨,而这个调查委员会的头头,参议员范斯坦,也是以跨党派和模糊党派而闻名。

  党派之争,常常是无效率的,比如什么鹰派和鸽派之争,对于某个问题,鹰派说打仗可以,鸽派说谈判可以。怎么选?党派政治下,就是投票,假如鹰派赢了,那么就打仗,花了几万亿,最终得出一个结论没有证据证明大杀器的存在,而谁也不必为这几万亿的事情负责,为什么呢?所有的参议员都是民主选出来的,战争的选项也是民主选出来的,最终结果不符合当初的目标?却没有一个政治家为此负责任。对于这样的事情,奥巴马这样的后党派主义者是不认同的,他的想法是要像一个企业家那样思考为题,做好可研报告,设计好蓝图,公开招标承包商,制定施工计划,搞好监理,每一步都要严格按照设计目标,按照成本收益原则去做好政府的每一件事。

  这样看起来很好,不是吗,纳税人如果问起这件事,我可以拿出6700页的报告详细告诉你,你的每一个子儿在某个时间某个地点花在了某个囚犯身上,产生了什么效益。问题的关键是这种后党派主义是不是真的为了人民的利益在做事情,具体到电影里,就是花了八千万之后,没有效果,但是所有的中情局人员没有受到惩罚,一个人还当上了局长。

  影片最后引用乔治华盛顿的名言,看似是一种圣经式的箴言,人类不能用折磨人类的方式。但实际是一种反讽,因为整个电影都在告诉你,无论政治家们怎么宣称自己是政党的还是非政党的还是垮政党的,最终没有人为错误的事情负责,反倒是为了一个不存在的远航计划努力造船的丹,黯然出局。没有任何一边想要挽留他,没有任何一个政治局夸奖他的所作所为。

  《酷刑报告》观后感(八):美国中情局酷刑报告公布 虐囚手段残忍引抨击

  2014年12月9日,美国国会参议院情报委员会公布了有关美国中央情报局在审讯中对囚犯施加酷刑的报告。报告披露了中情局在小布什政府期间尤其是在“反恐战争”期间使用酷刑虐囚的细节。

  这份长达480页的报告由美国国会参议院情报委员会从尚未解密的6200页相关报告中摘取。报告显示,中情局为获取情报对所抓获的恐怖和极端组织嫌疑人施加酷刑,包括禁止睡觉、囚禁在狭小空间、实施人身羞辱以及动用水刑等。

  酷刑报告迟迟“不见天日”

  而该机构早在2014年4月份就决定公开报告,然而因种种阻力,报告被束之高阁。美国众议院情报委员会主席,共和党籍议员迈克·罗杰斯曾表示,美国情报机构和其盟友政府预测,参议院情报委员会一旦公布中情局酷刑报告,将会刺激恐怖分子以此为由在海外发起更多暴力恐怖袭击,造成人员伤亡。

  罗杰斯还质疑报告公布的必要性,称“公布报告有什么好处?”而加州民主党籍参议员、参议院情报委员会主席戴安娜·范斯坦指出,刑讯逼供破坏了“美国人引以为傲的社会和宪法价值”,任何看过报告的人都不会向让刑讯逼供这类事情再发生。

  “虐囚”手段骇人听闻

  此次公布的酷刑报告指出,中情局在刑讯逼供中使用了包括禁止睡觉、囚禁在狭小空间、人身羞辱等手段。

  其中,“水刑”最为臭名昭著,犯人被五花大绑后倒立悬挂起来,脸部用毛巾盖住,然后每隔几分钟将水倒在犯人脸上,使其产生快要窒息和淹死的感觉。据称,中情局官员还曾向司法部请示使用“模拟活埋”手段从嫌犯口中获取情报,但没有获批。

  此外,报告中还指出多名在押人员还遭遇人身羞辱,如性侵等人身侵犯。

  前CIA高官奋起自辩

  报告还指出,中情局“误导”美国民众,隐瞒严刑逼供的真相。而中情局通过这样的方式获得的情报没有破获任何威胁。

  涉事高官则奋起反驳。中情局前局长约瑟·罗德里格斯当时分管审讯,他在炮轰这份报告称:“"9·11"后,包括民主党在内的议员们敦促我们尽一切可能防止美国再遭袭击,中情局获得一切必要授权以打击基地组织,而且向国会作了详细报告,但现在,一些议员记忆衰退,忘记他们曾经支持我们。”

  小布什的副手、美国前副总统迪克·切尼也表示他对于中情局的“强化刑讯项目”没有感到丝毫后悔,他认为参议院情报委员会的民主党籍议员公布报告另有他因。“某些民主党议员明明批准了这个项目,但后来又因尴尬难堪而不敢承认,所以他们才谎称"我们没有被告知真相"。”

  奥巴马支持报告公开 称残酷手段有违价值观

  白宫发言人乔希·欧内斯特说,奥巴马认为,不论刑讯逼供是否获得重要信息,“使用这些手段本身就不值得,它们伤害了美国的价值观和美国人的信仰”,且没有让美国变得更安全。他强调,奥巴马支持情报委员会公开报告,“让全世界和全美国的人们了解究竟发生了什么”。

  奥巴马在2014年12月9日报告发布当天表示,中情局的残酷刑讯手段有违美国的价值观,也不符合美国的反恐政策和国家安全利益。他还表示,中情局的做法严重损害美国形象,不利于美国与盟友发展关系。

  联合国人权专家要求起诉美国中情局官员

  在美国2014年12月9日终于公布中情局刑讯报告后,联合国反恐与人权事务特别报告员本·埃莫森,强烈要求美国起诉涉案的中情局官员和其它政府高官。他称这是一份“姗姗来迟”的报告,并对美国官方能够顶住国内压力公布报告表示赞赏。

  埃莫森称美国有义务将这些人绳之以法。《联合国禁止酷刑公约》要求,当有充分证据证明可以定罪时,缔约国必须对实施酷刑的行为予以起诉。他指出,对酷刑的司法管辖权非常广泛,这些凶手可以被任何他们所去的国家起诉。但首先应当担负责任起诉他们的是美国司法部和总检察长。

  美国海外机构高度警戒

  在“中情局强化刑讯情况报告”发布之前,政府已采取审慎措施、确保全球各地的美国设施置于恰当的安全防范之中。数千名部署海外的美海军陆战队士兵已进入更高警戒状态。

  进入更高警戒状态,意味着在危机发生时,例如美国驻外使馆或者基地遭袭,海军陆战队将在更短的时间内作出有效应对。其中,分别部署在非洲、中东以及阿拉伯海和亚丁湾的6200名海军陆战队士兵均在调整行列。

  《酷刑报告》观后感(九):恐怖分子该不该大刑伺候?

  影片提出的问题并不新鲜:能否用非正义的手段实现正义的目的?

  换句话说,为了避免更多的人受到伤害,能否虐待恐怖分子?

  911之后,美国同仇敌忾,中情局(CIA)发誓向恐怖分子复仇:

  为打击恐怖分子,反恐中心的预算没有上限,不计代价、不惜血本、不择手段:

  西点军校行为科学专家托马斯•科尔迪茨说:“社会心理学表明,一旦得到绝对的权力或凌驾他人之上的权威,普通人也会变得无比残忍。”囚犯吃够了苦头:

  负责虐囚报告的美国参议院情报局工作人员丹尼尔·琼斯向媒体揭露,白宫和CIA刻意否认和隐瞒虐囚,删改报告最重要内容,使报告几乎无法出台。

  2015年奥巴马签署禁止CIA刑讯逼供的法案。

  片尾打出华盛顿军令:“如有美国士兵如此卑鄙和声名狼藉,以致于伤害任何囚犯,我命令你对他进行严厉的惩罚,因为这种罪行的严重性会给自己和国家带来耻辱和毁灭。”

  又是白左的样板戏——

  让我们忠于理想,让我们面对现实:

  优待俘虏、囚犯在原则上当然是正确的,如果面对纳粹、日本鬼子、恐怖分子,面对不可理喻的人渣,任何正常人都难免情绪失控,人不是机器,不可能完全按照条令行事。

  1945年4月29日,美军解放达豪集中营,流水线的杀人工厂令美军目瞪口呆,一些士兵被尸积如山的惨象吓出了心理疾病:

  累累白骨就是无声的控诉,美军群情激愤,什么审讯都是多余的,杰克·布什海德中尉一声令下,直接架起机关枪扫射党卫军:

  美军组织德国平民参观党卫军的“杰作”,不承认纳粹大屠杀的德国平民格杀勿论,面对无数冤魂,面对摆在面前的铁一样的事实,任何正常人都会颤抖:

  行一不义、杀一不辜而得天下,皆不为也;行一不义能救苍生,又该如何?

  曾在中国公映的《战略特勤组》,设置了一个不可思议的道德困境,令观众无比纠结:

  核弹即将爆炸,酷刑不足以让恐怖分子招供,审讯专家准备折磨恐怖分子两个无辜的子女,用无辜者的血拯救苍生,遭到女探员的强烈反对。

  最为讽刺的是,遵循为了正义可以不择手段的逻辑,官方控制了审讯专家的子女,迫使他把酷刑进行到底。

  道理谁都懂:没有底线和原则,就没有是非、正义的标准。无辜者的血无法推开正义的大门,但观众还是很纠结:因为女探员的仁慈,未被发现的核弹进入起爆倒计时。

  恐怖分子的子女得到了拯救,代价是数百万无辜死于非命。

  2009年6月美国民调显示,在目的正当的前提下,52%的美国人赞同对恐怖分子使用酷刑,以捣毁恐怖行动。欧美恐怖袭击此起彼伏,支持酷刑对待恐怖分子的民意大幅上升,2016年民调显示,63%的调查对象认为对恐怖分子实施酷刑通常合理或有时合理。

  好人打坏人,业已成为得到民意支持的潜规则,尽管它“政治不正确”。

  这样的潜规则,你支持吗?

  以人口贩卖为题材的《丑恶》 (2013),对人性黑暗、社会丑恶的揭示非常犀利,观影过程一次又一次地感受到印度新兴电影人的强大力量。

  亲生父母都想在失踪女儿身上起坎;亲属拿到赎金疯狂裸舞直教人怀疑是否还在人间:

  警察变态、无知、残暴,但工作起来兢兢业业,达到一种奇异的可信度。面对如此丑恶的人类,警察若不相应作出变态、激烈的反应,势必一事无成。

  影片不想为酷刑辩护,而是展示现实困境:牙齿不够锋利等于纵容、鼓励犯罪,过于锋利难免伤及无辜。

  极端的情境中,坏与不坏,傻傻分不清。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