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政治读后感1000字
《美国政治》是一本由[美] 塞缪尔·亨廷顿著作,新华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59.00,页数:419,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美国政治》精选点评:
●一代政治学大师的经典,值得一读再读。
●书不错 就是有点难读 得慢慢来
●下午讲大外交,上学期阅读了亨廷顿的这本,高中毕业后阅读了布热津斯基的《大棋局》。如果想理解美国的外交行动可借助这三本共同阅读,《大外交》偏重从美国外交史论述,《大棋局》则借助美国对世界格局的构想来论述,《美国政治》则更偏重于美国的理想与矛盾来论述。当然这三位对于学术、政治都有非常精准的把握,他们是同学也是战友。
●美利坚治统与道统之争
●亨廷顿真是一个纯粹的美国人。但就《文明的冲突》和这本书来看,总觉得他离大师还差点意思,太美国了。
●已上架kindle及多看
●从长远来看,大国之间的较量最终会是制度的较量。两百多年的美国是“例外”,但并不是“唯一”
●2019年刚读完,基本上是给对不懂得美国政治的人来进行一个介绍吧~
《美国政治》读后感(一):应许之地——美国
可以说是亨廷顿最为文采飞扬的作品了,也足见其天才!
强烈的美国例外论,但是揭示了美国作为一个政治民族的本质,可以说这点最像罗马。60年代被解释为一种觉醒运动,从而与前有的社会变革联系起来,甚至将这种理想与现实的二分追溯为清教革命。四种模式的动力多少暗含孟德斯鸠的中道理想;再者也应被理解为个人对政治的态度,cynicism其实最为可憎,这点与Rorty对于文化研究的批判如出一辙,不过两者的区别在于亨廷顿还是同情60年代并相信后来者还有moralism的维度,所以亨廷顿不会将老左和新左对立起来,像Rorty一样只认为前者有实质力量而后者是现今政治的败坏,相反,New Deal反而不如进步一代具有道德激情,而被视为政治谋划。美国社会必须防止两种激进,国内moralism导致的建制摧毁力量,自由国际主义的帝国倾向以及hypocrisy;而犬儒和自我满足也是参与性政治的败坏。
最动人的美国例外论和美国作为应许之地的称誉莫过于:人说美国是谎言,其实美国不是谎言,而是失望,之所以失望,是因为有希望!
六十一轮回,今后十年待在美国可以见证历史。
《美国政治》读后感(二):追求自由平等而不得的两百年
读的第一本关于美国的书,补了很多知识。第一次知道同样作为具有统一意识形态的国家,美国和中国原来有如此多的相似之处。 全书逻辑非常顺畅,自洽。自由主义的政治理想和政治现实之间的鸿沟、实现自由平等与限制权力扩张之间的张力,决定了美国人回应认识失调的不同模式,决定了美国历史的循环往复,决定了美国历史上几次信条激情时期的产生和其如何塑造政治,决定了美国与世界的关系。正如作者所说的,“美国人面临着一系列需要运用权力加以应对的国内外挑战,却始终不愿给权力穿上合法的外衣”。 值得思考的是,本书写就后几十年的今天,美国走到了怎样的阶段。当曾经的新生儿拥有了自己的历史、传统、习俗等可以代替意识形态维系国家存在的基础,自由平等的政治理想对于如今的美国又算什么?中国的崛起对世界范围内自由平等内涵的重新定义又有何影响?这些是我们生活在当代的人真正值得思考的问题。 读这本书还有一点感受,就是即使如今的美国相比中国也依然算是一个新生儿,如作者所说,有理想而无理论。我相信中国发展面临的很多问题,答案其实就在中国的历史中。
《美国政治》读后感(三):美国:将民族认同建立于意识形态认同之上
首先疯狂表扬一下这本书的翻译!标题就足见译者的功力——将The Promise of Disharmony翻译成激荡于理想与现实之间。整本书读下来也毫无违和感,文采斐然,非常感谢先萌奇和景伟明两位老师带来这么好的翻译作品。
要了解一个国家,先从了解它的政治开始。美国是和中国在政治理念、意识形态上截然不同的国家。时至今日,中美两国之间仍然谈不上理解彼此——越不能理解,就越不愿意去了解;而越不愿意去了解,就越不能理解。这样的恶性循环不止存在于两个国家之间,也存在于西方社会与东方社会之间,存在于任何两个存在差异的群体之间。在疫情向全球化蔓延的今天,目睹了中美两国应对疫情时全然不同的态度,再来看这本书,或有更现实的体会。
《美国政治》读后感(四):亨廷顿《美国政治:失衡的承诺》读书笔记
1. 由结构范式到政治信念
在《美国政治:激荡与理想与现实之间》(或直译为《失衡的承诺》)亨廷顿对既有的三种美国政治解释理论之得失作出检讨,并在此基础上提出其理论。首先是进步主义。这一范式强调经济利益的重要性,认为美国历史可以被理解为少数富人和多数穷人/精英与平民的持续冲突,如米尔斯。这一理论准确指出了美国社会在财富和收入分配方面存在严重不公,但贫富差距并非是美国社会政治分裂的首要原因,历史上很少以贫富作为分裂的两极,罗斯福新政属于例外。
最后是多元主义,恐认为美国政治的核心特征是不同利益团体之间的竞争,其过程理论将政治视为许多小规模利益团体间的斗争,组织结构理论则强调规模较大、组织良好的团体在塑造公共政策中的决定性作用,以麦迪逊为代表在《联邦党人文集》第十篇的经典阐述为代表。这一理论清楚地描述了美国政治在较长时期中的运作方式,但没有针对时常裹挟美国政治生活的激情、动荡和道德热情给出足够的解释。
在亨廷顿看来,这三个范式都试图从社会结构的角度解释政治行动,认为美国社会的本质对美国政治具有决定性影响,而忽视了政治理念、理想主义、道德动机和信条激情在美国政治中扮演的角色,而这些政治理想是美国国家认同的中心,在塑造美国政治的演变和发展过程中起到关键作用。亨廷顿把理想与现实,或者说承诺与实际之间的鸿沟看作美国政治的中心话题,该鸿沟使美国社会产生了内在的、时隐时现的不和谐。
2. 美国信念与国家认同
政治理想与现实的落差导致了认知失调问题的出现,而美国社会有着四种反应模式——道德改革(消灭鸿沟)、犬儒主义(容忍鸿沟)、冷漠自满(忽视鸿沟)、自欺欺人(否认鸿沟)。[2]作为一个整体,美国社会既可能采取某一种反应模式,也可能采用若干不同反应模式的混合。后三种回应也都不会影响理想/制度间的鸿沟的持久存在,
3. 美国理想与制度的活力
《美国政治》读后感(五):亨廷顿《美国政治:失衡的承诺》读书笔记
1. 由结构范式到政治信念
在《美国政治:激荡与理想与现实之间》(或直译为《失衡的承诺》)亨廷顿对既有的三种美国政治解释理论之得失作出检讨,并在此基础上提出其理论。首先是进步主义。这一范式强调经济利益的重要性,认为美国历史可以被理解为少数富人和多数穷人/精英与平民的持续冲突,如米尔斯。这一理论准确指出了美国社会在财富和收入分配方面存在严重不公,但贫富差距并非是美国社会政治分裂的首要原因,历史上很少以贫富作为分裂的两极,罗斯福新政属于例外。
最后是多元主义,恐认为美国政治的核心特征是不同利益团体之间的竞争,其过程理论将政治视为许多小规模利益团体间的斗争,组织结构理论则强调规模较大、组织良好的团体在塑造公共政策中的决定性作用,以麦迪逊为代表在《联邦党人文集》第十篇的经典阐述为代表。这一理论清楚地描述了美国政治在较长时期中的运作方式,但没有针对时常裹挟美国政治生活的激情、动荡和道德热情给出足够的解释。
在亨廷顿看来,这三个范式都试图从社会结构的角度解释政治行动,认为美国社会的本质对美国政治具有决定性影响,而忽视了政治理念、理想主义、道德动机和信条激情在美国政治中扮演的角色,而这些政治理想是美国国家认同的中心,在塑造美国政治的演变和发展过程中起到关键作用。亨廷顿把理想与现实,或者说承诺与实际之间的鸿沟看作美国政治的中心话题,该鸿沟使美国社会产生了内在的、时隐时现的不和谐。
2. 美国信念与国家认同
政治理想与现实的落差导致了认知失调问题的出现,而美国社会有着四种反应模式——道德改革(消灭鸿沟)、犬儒主义(容忍鸿沟)、冷漠自满(忽视鸿沟)、自欺欺人(否认鸿沟)。[2]作为一个整体,美国社会既可能采取某一种反应模式,也可能采用若干不同反应模式的混合。后三种回应也都不会影响理想/制度间的鸿沟的持久存在,
3. 美国理想与制度的活力
[2] 亨廷顿对四种回应模式的解释如下:
1. 道德主义。如果美国人坚定地相信政治理想,并清楚地感受到理想/制度间的鸿沟的存在,他们就会尝试通过改革,从道德上消灭鸿沟,使实践与制度符合原则与信仰的要求。
2. 犬儒主义。如果对政治理想的信仰不够强烈,但是对理想/制度间的鸿沟的认知很清晰,美国人将诉诸犬儒主义的态度,在冷嘲热讽的同时容忍鸿沟的存在。
3. 冷漠自满。如果信仰不是那么坚定,对红狗的认知也不甚清晰,美国人会自我感觉良好,企图对问题视而不见,从而忽略鸿沟的存在。
4. 自欺欺人。如果美国人强烈地信仰政治理想,又拒绝承认理想与现实之间存在差距,他们的选择不是改变现实,而是用爱国主义的虚伪极力改变自己对现实的认知。
亨廷顿承认自己设定的这些标签都带有消极含义,他认为,在某种程度上,每种反应模式都不尽如人意,都无法被一大群人长时间地坚持下去。【111】也没有任何一种方式提供了长期解决认知失调问题的办法。
[3] 如中产阶级地位的上升在欧洲导致了一系列后果:作为一种意识形态的自由主义的崛起;自由主义政党的发展;支持中产阶级利益的特定政治机构权力的增长(下议院);支持贵族利益的政党和政治机构(君主制、上议院)权力的衰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