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要睡覺?的读后感大全
《為什麼要睡覺?》是一本由Matthew Walker著作,天下文化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NT$460,页数:352,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為什麼要睡覺?》精选点评:
●很好的科普读物,介绍了睡眠机制、生命演化上睡眠的意义、睡眠对人类的重要性和怎样调整睡眠习惯。对我最大的启发还是别作死,好好多睡覺~
●把我變成睡眠崇拜了
●每晚睡前一边听音乐,一边涂身体乳,音乐和馨香让我满足,偶尔看看歌词,很像每天小小的仪式(大概30min),很少做梦。我的生物钟貌似很准,睡足7个小时自然醒,也没有赖床的习惯。不得不说,早睡是最好的护肤品
●帮我梳理且更新了对于睡眠的全面认知,还是不错的,只不过看了这书之后一直对自己说“睡眠太重要睡眠太重要”,以至于最近几个月每天都要睡超过九个小时……
●睡眠太少时,让你感到饥饿的激素浓度会提升,而另一种告诉我们已经吃饱的激素会受到抑制。虽然你已经饱了,却还想再吃。睡眠不足,保证体重增加,对成人和儿童都一样。 人类是唯一会在无益的情况下故意剥夺自己睡眠的生物。 睡眠丰富了各种脑功能,包括学习、记忆、做出合理决策与选择的能力。睡眠也慈爱的照顾我们的心理健康,重新校准脑中的情绪回落,让我们第二天能够冷静自若的迎接人际上与心理上的挑战。 在健康三大要素中,睡眠的力量凌驾饮食和运动之上。 要重整大脑与身体健康,我们能做的最有效的一件事,就是睡觉;它是自然之母对抗死亡的最佳行动。 成人的内生近日时钟长度,大约落在24小时又15分钟。与地球的24小时自转周期相去不远。
●收获了不少关于睡眠的机制原理和有助于睡眠的建议
《為什麼要睡覺?》读后感(一):有睡眠焦虑的不用看了
翻了下国外亚马逊的评论,整体还是高的。作睡眠科普确实不错,有失眠症和早起焦虑的人就不用看了,看完更焦虑……这锅也不能甩作者头上,书名说的很清楚。
这本书谁推荐不重要,Google和NASA作息暂时和我也没多大关系。就像“快乐教育”出发点虽然好,走着走着就偏了。人在江湖,身不由己……
方法类推荐《关灯就睡觉》、《辩证行为疗法》
《為什麼要睡覺?》读后感(二):分享关于「为什么做梦」这一章的读书笔记和想法
注:「」内为我自己的想法,其他是对书中内容的简要提炼。
1,通过磁振造影扫描,发现人在快速动眼期并开始做梦时,脑部有4个区域活性大为提升:
- 枕叶视觉空间区
- 运动皮质
- 海马体及周遭区域(支持你的自传式记忆)
- 杏仁体和扣带回皮质(情绪中心)
脑中这些情绪区域在快速动眼期的活性,其实比我们清醒时还高了30%!而额前叶,尤其是左右两侧偶负责理性思考和逻辑决策的区域,明显缺乏活动。
「真真是怪不得每次做梦的时候感受到的情绪那么强烈,特别是焦虑,悲伤等负面情绪,完全是清醒时那一点小情绪的疯狂放大版!以前也跟朋友说过,感觉清醒时有理性加持,所以情绪都会被压制,而睡着时感觉理性也休眠了,就只有情绪张牙舞爪地放肆。
但是确实不该小觑这些被压抑的情绪,自我感觉理性只是一个自我说服和安慰的过程,并不能完全治愈一些事情给内心带来的伤害。所以梦中的情绪也有一些警示作用。有好几次都是因为梦中的情绪,醒来后我采取了相应的行为去化解。」
根据研究,人在白天清醒时的情绪主题和情绪关注焦点,会有35%到55%出现在夜间做的梦里,强烈而清晰。「所以不是“日有所思,夜有所梦”,而是“日有所感,夜有所梦”。
《為什麼要睡覺?》读后感(三):睡眠的科学
这是一本比尔盖茨推荐的书,无意中找到了台版的EPUB文档。如果你仅仅想找一本关于如何快速睡眠技巧的书籍,那这本书并不适合,这是一本略微带有学术味道的书籍。全书分为四个部分,每个部分可以分开独立阅读。
第一部分:睡眠是什么?这一部分主要讲解了关于睡眠的科学解释以及内在影响因素。
睡眠主要是有两部分影响的:1. 昼夜节律(也叫近日节律,因为这个规律以近似24小时为一个周期,也就是我们俗话说的生物钟的一部分);2. 腺苷产生的睡眠压力讯号。
昼夜节律调节系统的中枢是视交叉上核 ,位于视交叉上方。当日光存在时,日光会被作为优先的讯号来对昼夜节律进行调整。视交叉上核反覆把日夜讯号传送到脑及身体,是透过一种在体内循环的信差,称为褪黑激素(melatonin)。“这个二十四小时周期帮助你决定何时想醒来、何时想去睡觉,还控制其他节律模式,包括你偏好的饮食时间、你的心情和情绪、产生的尿量、身体的核心温度、代谢速率,以及各种激素的释放。”
化学物质腺苷(adenosine)在你没睡觉的每一分钟,它的浓度都在持续上升。如果你愈久没睡,就会累积愈多腺苷。腺苷的持续增加,会让人越来越想睡觉,这称为睡眠压力。对于大多数人来说,腺苷的浓度最高峰会发生在醒来后的十二到十六个小时。
我们常常通过和咖啡或茶来提神,是因为这些饮品中的咖啡因会抢夺脑中本该接收腺苷的位置(受体),但并不会降低腺苷的浓度。如果一个人使用咖啡因将自己维持到深夜,当肝脏中的酵素将咖啡因消除掉的时候,由于体内积累的腺苷浓度越来越高,高浓度腺苷会将受体团团围住,这会让人觉得能量骤降,非常难以维持清醒,这种现象叫做咖啡因崩溃。
人在睡眠的时候,会有两种完全不同的睡眠形式重复循环,睡眠可以根据眼睛活动的特征,把两个睡眠阶段分别称为非快速动眼睡眠(non-rapid eye movement sleep,简称为NREM睡眠),以及快速动眼睡眠(rapid eye movement sleep,简称为REM睡眠)。简单来讲,从清醒到入睡会依次经过快速动眼期睡眠和非快速动眼期睡眠。快速动眼期与人做梦相关,因此也被称作梦境睡眠(dream sleep)。非快速动眼睡眠可以区分为四个阶段,分别称为非快速动眼第一到四期;随著期数增加,睡眠深度逐渐提升,因而第三期和第四期就是非快速动眼睡眠中你睡得最深沉的阶段,“深度”定义是叫醒这个人的困难程度,所以比起第一期和第二期,要把一个人从第三期和第四期叫醒比较困难。从快速动眼期到非快速动眼期四期,再到快速动眼期,这一个周期大约为90分钟。有一个著名的APP叫做Sleep Cycle,它的原理就是根据追踪你在入睡时产生的声音来辨别你所处在睡眠的阶段,并在你处于浅睡眠的时候(非快速动眼期一至二期)响铃叫醒你。
两种睡眠在夜间轮流发生,前半夜由非快速动眼睡眠为主,后半夜由快速动眼睡眠占上风。睡眠初期比例较高的深度非快速动眼睡眠有一个关键功能,是在淘汰、清除不需要的神经连结。相对的,快速动眼睡眠的做梦阶在后半夜占重要分量,具有加强连结的功能。在初期以非快速动眼期的凿除工作为主,后期则以快速动眼期的精凋细琢与加强连结为主,通过这样的手法,睡眠便能漂亮的处理、解决记忆储存有限的危机。
除此之外,这一部分还讲解了不同哺乳动物的睡眠方式,以及人从胎儿到老年不同的睡眠模式。
第二部分:为什么我们该睡觉?
这一部分讲解了睡眠可以增强记忆,提升学习力;剥夺睡眠会精神产生巨大的影响,例如会得精神病或抑郁症,并使人记忆力减退;此外,睡眠还会对你的心血管系统、血糖控制功能以及生殖系统等产生影响。
第三部分:为什么会做梦?
这一部分我个人不是很感兴趣,初略扫过,主要讲解了对于梦的不科学以及科学地解释以及梦的作用。
第四部分:从安眠药到翻转社会
这一部分首先讲解了睡眠,有一种区分法把失眠分成两型。第一型是“入眠困难型失眠”,也就是难以入睡。第二型是“睡眠维持困难型失眠”,难以维持睡眠状态。与失眠症对抗的人,实际上会长期发生这些状况:很难睡着,半夜醒来,早上过早醒来,醒来后很难再度入睡,而且整天觉得精神不济。
促成慢性失眠症的两个最常见原因,都是心理方面的:一是情绪上的忧虑,或说担心;另一个原因一是情绪上的苦恼,或说焦虑。一个常见的罪魁祸首是交感神经系统过度活跃。
此外,这部分还讲解了在现代社会影响睡眠的几个工作习惯:一、持续的灯光和LED光;二、固定的室温;三、咖啡因(在第2章讨论过);四、饮酒;五、上班打卡的传统。
接下来此书讲解了比安眠药更为有效的治疗睡眠的方法:失眠认知行为治疗(cognitive behavioral therapy for insomnia,简称CBT-I)。CBT-I常见的方法包括:一、建立固定的上床和起床时间,即使周末也一样;二、只有在要睡觉时才躺到床上,避免夜晚较早时在沙发上小憩;三、不要睡不着却一直躺在床上,此时要离开床铺,做一些较舒缓放松的活动,直到睡意恢复;四、如果晚上睡觉有困难,要避免白天的小睡;五、学习在睡前放慢脑袋的运转速度,减少引起焦虑和烦恼的想法产生;六、不要在卧室裡视线所及的地方放置时钟,避免半夜盯着时钟看的焦虑。
最后这一部分讲解了睡眠对于整个社会的影响,以及如何运用高科技力量改变睡眠,例如使用智能灯源根据时间调整光线的亮度。
《為什麼要睡覺?》读后感(四):为什么要睡觉
睡眠太少时,让你感到饥饿的激素浓度会提升,而另一种告诉我们已经吃饱的激素会受到抑制。虽然你已经饱了,却还想再吃。睡眠不足,保证体重增加,对成人和儿童都一样。
人类是唯一会在无益的情况下故意剥夺自己睡眠的生物。
睡眠丰富了各种脑功能,包括学习、记忆、做出合理决策与选择的能力。睡眠也慈爱的照顾我们的心理健康,重新校准脑中的情绪回落,让我们第二天能够冷静自若的迎接人际上与心理上的挑战。
在健康三大要素中,睡眠的力量凌驾饮食和运动之上。
要重整大脑与身体健康,我们能做的最有效的一件事,就是睡觉;它是自然之母对抗死亡的最佳行动。
成人的内生近日时钟长度,大约落在24小时又15分钟。与地球的24小时自转周期相去不远。
成年人的作息类型是晨型或是夜型,很大程度上是受遗传决定的。如果你是早鸟,很可能你的双亲之一甚至两人都是早鸟。
往东飞比往西飞的时差感觉更难调整。这有两个理由:首先,往东时你必须提前睡觉,这在生物学上来说是非常艰巨的任务,相对的,往西时要把睡觉时间延后,这在意识上和实行上都比较容易。其次,我们天生的近日节律比一天要长,约为24小时又15分钟。虽然看起来只比一天长了一点点,仍使我们用人为方式延长一天的时间比缩短容易。当我们往西飞时,“那天”对你而言比24小时要长,改变的方向和先天较长的内在时钟一致,因此感觉比较容易适应。而往东飞时,“那天”对你而言比24小时短,根本上就和天生较长的内在规律相冲突,因此较难适应。
咖啡因的作用在于抢夺脑中本该接受腺苷的受体。咖啡因一旦占据了这些受体后,并不会像腺苷一样让你想睡,相反的,咖啡因挡住这些受体,并有效的使受体不活跃,发挥掩盖剂的作用,就好像你把手指插入耳中,把声音隔绝的情形一样。
咖啡因的半衰期平均为5~7小时。假设你在晚餐后喝了一杯咖啡,时间约为晚间7:30,这表示到了凌晨1:30,还有约50%的咖啡因在你的脑部组织中循环作用。换句话说,到了凌晨1:30,你饭后喝下的咖啡因,在脑中只清除了一半。
咖啡因不仅在咖啡里很多,某些茶、许多能量饮料,甚至一些食物(如黑巧克力和冰淇淋),还有一些药物(如减重药和止痛剂)中都有。另外,一杯低因咖啡通常含有普通咖啡15~30%的咖啡因量,离无咖啡因还很远。
咖啡因带来的振奋感会逐渐消失。肝脏中的酵素会消除身体系统中的咖啡因。有些人降解咖啡因的酵素效率较高,而酵素的效率在相当程度上是由遗传决定的。
年龄也会改变咖啡因清除的速度:年纪越大,要从脑中和身体里去除咖啡因越花时间,因此随着年纪增加,咖啡因对睡眠的干扰也会变得越来越明显。
早上起床后,你是否能在上午10点或11点左右回头继续睡觉?如果答案是肯定的,那你很可能睡不够或睡眠品质不佳。其次,你是否可以在没有咖啡因的情况下,在中午前以理想状态运作?如果答案是否定的,那你很可能是靠着咖啡因之类的药物,来应付自己长期睡眠不足的状态。
如果不设闹钟,你会睡过头吗?(如果是的话,那么你需要更多的睡眠量,比你实际睡的时间更多,)你发现自己坐在电脑屏幕前,会重读甚至再三读过同一个句子吗?(这通常就是脑部疲劳,睡眠不足。)
睡眠初期比例较高的深度非快速动眼睡眠有一个关键功能,是在淘汰、消除不需要的神经连接。相对的,快速动眼睡眠的做梦在后半夜占重要分量,具有加速连接的功能。
FM无线电的一项优势是可以携带较多、较丰富的资讯,也因此声音听起来品质较佳。但它也有一个很大的缺点:FM波的力道也消失的很快,就好像肌肉发达的短跑选手。AM广播则是要慢得多(波长也较长)的无线电波,类似身形较纤细的长跑选手。
按讯息处理的角度来说,基本上可以把清醒状态视为“接收”,非快速动眼睡眠是“反思”,而快速动眼睡眠则是“整合”。
为什么演化决定在快速动眼期间限制肌肉的活动?因为这可以防止你把梦中经历真的表现出来。快速动眼睡眠期间,我们在梦里经常活跃行动,因而脑中不断的发出运动指令。脑让身体瘫痪,心智才能够安全地做梦。
从清醒状态进入较浅的非快速动眼睡眠第一期的过渡阶段,两个眼球会以非常非常慢的速度,在眼窝中缓缓同步转动。这是睡眠正式启动、不再回头的标志。
自然的两段式睡眠,可以说是从很久以前便记载于我们遗传密码中的处方,加上健康的饮食习惯,似乎是长寿的秘诀。
当睡觉从树上改为在地上时,我们的睡眠因此变得浓缩:时间缩短,且较为坚实,含有大量高品质睡眠;特别是快速动眼睡眠,脑沉浸于其中,快速提升复杂度,促进神经连结。确实有一些物种的快速动眼睡眠总时数超过人类,但没有其他物种让快速动眼睡眠的比例变得如此丰盛,慷慨提供给智人既复杂又有着高度连接的大脑。
这种每天都能冷静掌握情绪的能力,依赖于夜复一夜充分的快速动眼睡眠。情绪调节正是快速动眼睡眠带给哺乳类最有影响力的功能,甚至可以说是地球生命有史以来获得的最大优势。能够处理复杂情绪,有非常大的演化优势,而这种优势往往受到忽视。我们可以辨认他人的情绪,并影响他人情绪的形成。透过个人内在与人际之间的情绪过程,可以与他人结盟、形成团体,甚至超越团体而形成更大的社会,充满各种有力的架构与意识形态。
快速动眼睡眠给我们的第二项演化上的贡献,是创造力。非快速动眼睡眠帮助新习得的资讯妥善转换,放置在大脑的长期储存位置。然而,让这些全新铸造的记忆,与你整个人生自传的目录融合在一起的,是快速动眼睡眠。
发生在快速动眼睡眠的融合过程,把本来无关的信息连接起来,引发了有创意的新洞见。透过每一次睡眠周期,快速动眼睡眠把脑中讯息串联成巨大的网络。
快速动眼睡眠甚至可以站远一点,看见贯穿整体的脉络,察觉某种具有普遍性的东西;也就是看出全部讯息加总起来会产生什么意义,而不只是呆板的条列式事实。因而我们有可能在早上醒来时,忽然发现先前感到棘手的问题有了答案,或甚至有了全新的原创性想法。
《為什麼要睡覺?》读后感(五):如果你只读一本关于睡眠的书,就读这本
普通作者的噩梦是有人读自己的书时睡着了。本书作者 Matthew Walker 却说,如果读者读这本书时打瞌睡,他完全不会介意,反倒会鼓励读者睡个好觉。作为世界顶尖的研究睡眠的专家,作者比大多数人都清楚睡眠的重要性。他也深知睡一觉后读者会对书中的内容有更深的理解和记忆。
然而这本和睡眠相关的书完全不会让人昏昏入睡,反而让人欲罢不能。整本书内容丰富且论证详实,逻辑严谨却充满趣味,语言幽默却迫在眉睫。
作者开篇就以总结性的口吻告诉大家:我们睡眠的长短直接影响我们寿命的长短。作者旨在以准确的科学知识为基础,让读者理解睡眠的原理及其重要性。
这本书中涵盖的关于睡眠的知识,澄清的误区,足以影响人们一辈子。如果你只准备读一本关于睡眠的书,我推荐这本。
1.所有动物都要睡觉
作者指出,所有动物,无论大小和生长环境,都要睡觉。然而无论从哪个角度看,睡眠似乎都是很愚蠢的生理现象。当动物睡觉时,它们不能猎食,不能社交,不能繁育。睡眠也让动物处于极端危险的状态:它们停止关注外部环境,难以保护自己。可以说动物们是冒着生命危险在睡觉。
按道理,自然选择应该消除睡眠这种现象。如果睡眠没有极其重要的作用,超过所有潜在风险,它就是大自然最大的败笔。令人惊奇的是,睡眠却成为自然界中所有动物的共同特征。
通过数千项研究,人们对睡眠的了解逐渐加深。科学家们发现睡眠不是一个被动的休息过程。它对我们所有的关键器官以及大脑活动都有益处。与此相对,如果睡眠的长度和质量欠缺,会对人体产生各种负面影响:从引发癌症、糖尿病、心脏病、肥胖症和免疫失调等生理疾病,到加剧老年痴呆、抑郁症、精神分裂和中风等神经及精神病症。用一句话总结:睡眠是大自然对抗死亡的最重要的努力。
2.昼夜节律和生物钟
在正常情况下,我们每天晚上睡觉,早上再次清醒。这种昼夜节律是由我们内在的生物钟控制的。无论我们当晚是否真正入睡,生物钟都会持续走动。每个人的生物钟都不同,有习惯早睡早起的”百灵鸟“,也有习惯晚睡晚起的”夜猫子“。我们的生物钟在很大程度上是由基因决定的,不是想改就能改的。对于夜间时段效率最高的“夜猫子”来说,“早睡早起”并不适合。作者认为现代社会约定俗成的上学和上班时间对“夜猫子”们很不利。很多思想先进的公司已经认识到这点,开始实行可以晚到晚走的灵活工作时间。
我们的生物钟在不同年龄段会自然变化。小孩普遍比大人更早疲倦,也需要更长的睡眠时间。但孩子一旦长到青春期,生物钟会自然后移几小时,他们甚至可能比父母晚数小时才感到疲倦,因此习惯晚睡。等再过十几年他们自己成为父母后,生物钟又会往前移。当人到老年,生物钟会继续前移。有的老人因为身体机能的退化,晚间不能很快入睡,早上又因为生物钟早起,因此造成老年人需要较少睡眠的假象。其实老年人和中年人需要的睡眠是一样多的,只是老年人能获得的睡眠变少了。
3.影响睡眠的两种物质
人体内的两种化学物质会影响睡眠。它们是大脑分泌的褪黑素 (melatonin) 和腺甘酸 (adenosine)。
如果把睡眠看成一场短跑,褪黑素就是裁判员。它的作用是告诉大脑中其他控制睡眠的部位:”已经到晚上了,各就位,准备睡觉“。傍晚日落后,随着自然光照和环境温度的降低,大脑分泌的褪黑素会增多,指示各部位准备睡眠。当我们入睡后,褪黑素的浓度会逐渐降低。第二天早上太阳再次升起后,褪黑素已不再分泌,大脑和身体各个部位从而得知睡眠的终点已经达到,可以起床了。值得一提的是,褪黑素本身并不会帮助我们入睡,就像裁判员并不参与跑步。
使我们入睡的是另一种叫的腺甘酸的物质。当我们清醒时,大脑在不停地分泌腺甘酸。随着一天的推移,我们大脑中腺甘酸的浓度会不断增加,这会增加我们的“睡眠压力”,也就是“困倦”的感觉。我们清除腺甘酸的唯一方法就是睡眠。普通人每天需要8个小时的睡眠才能完全清除腺苷酸。如果我们的睡眠时间不够,头一天没能清除的腺甘酸会累积到第二天,我们就欠了睡眠债。随着我们累积的睡眠压力增大,连续熬夜会更加困难。
在褪黑素和腺甘酸的各自作用下,我们白天清醒,晚上进入梦乡。
4.睡眠阶段
我们的睡眠按照90分钟一循环的周期进行。在每个周期中我们会从第1、2阶段的浅睡眠,进入第3、4阶段的深睡眠,再到最后的做梦阶段。然后再次进入下一个睡眠周期。做梦时我们的眼球会在眼皮下移动,因此做梦阶段也被称为快速眼动睡眠 (REM Sleep)。
我原本认为深睡眠是最好的。通过学习睡眠中每个阶段的作用,我才消除误解。睡眠的每个阶段都是有用的,没有主次之分。
以睡眠对记忆的影响为例。深睡眠能帮助我们保留记忆,而浅睡眠能帮助我们恢复记忆的能力。我们每天自然睡眠的最后两小时含有大量浅睡眠。如果早上被闹钟吵醒,我们的大脑就像长期未重启的电脑,运转缓慢,无法恢复最佳学习状态。
睡眠周期最后的快速眼动阶段则有助于我们整合已有记忆,建立抽象思维。可以说深睡眠帮我们强化学到的知识,快速眼动睡眠则能帮我们理解知识并提炼出智慧。为什么幼儿学习说话时,即使没有专门学语法,也不会颠三倒四?那正是因为快速眼动睡眠能帮助他们从学到的句子中提炼出抽象的语法规则。 深睡眠、浅睡眠和快速眼动睡眠各自有不可替代的作用,缺一不可。
5.你睡眠充足吗?
很多人宣称自己每天只需少于7小时的睡眠。正如有些人喝了酒后仍感觉自己可以正常开车,当我们睡眠不足时,主观上并不一定能清楚地认识到我们的缺陷。然而实验发现,如果一个人连续10天每晚只睡6小时,他的各项身体机能相当于熬了个通宵后的状态。
如果我们长期睡眠不足,身体会适应这种亚健康状态,我们的思维能力和精力都会不断下降,自己却误认为这是常态。我们即使努力工作,也不知道当自己睡眠充足时的最佳表现是怎样的。可悲的是,人类是世界上唯一自主剥夺睡眠时间的生物。
有些名人的事例,也可能让人们觉得不需要足够的睡眠也能正常运作。里根总统和撒切尔夫人在当政期间都以睡得少为荣。但两人晚年都得了老年痴呆症。虽然他们的个例并不能成为科学证据,但现代科学已经证实了睡眠不足与老年痴呆症之间会相互影响和促进。
事实上确实有极少一部分人每天可以只睡6个小时。科学家发现一种罕见的基因,使这些人的大脑不受睡眠不足的影响。大约每1.2万人中才有一个人有这种基因,也就是说我们自己有这种基因的概率比被雷击的概率还小。对绝大多数人来说,每天需要7-9个小时的睡眠。
在没有临床仪器的情况下,作者介绍了一些简单的方法,测试自己的睡眠状况:
如果每天早上不用闹钟你会睡过头,说明你需要更多的睡眠。如果早上起床后你能在10点或11点再次入睡,说明你睡眠的长度和质量很可能有问题。从起床到中午这段时间,如果你必须靠咖啡因才能高效工作,你很可能长期睡眠不足。如果你读文章时需要多次重读同一句话,你也很可能缺乏足够的睡眠。当人们平日睡眠不足时,很多人会选择周末补觉。作者指出补觉的作用非常有限。因为我们的大脑没有能力完全补回缺失的睡眠。
如果让每天睡8小时觉的人熬夜一整晚,第二天他也许能连续睡10-12个小时,但肯定睡不到16个小时。因为生理原因,熬夜一晚带来的危害是无法完全逆转的。我们一旦累积睡眠债,就不可能还清。科学家在实验环境中证实,即使我们连续补觉三天也回不到熬夜之前的状态。
6.全球睡眠实验-夏令时
有些读者认为参加这类实验的人数有限,结果可能不准确。对此作者提出一个每年有数亿人参加的实验,足以消除人们的侥幸心理。这个实验就是夏令时。
北半球多个国家的数亿人每年都会经历夏令时。每年三月某一天所有时钟会被人为调快一个小时,因此夏令时头一天每个人的睡眠时间会被压缩一小时。通过分析多年积累的医疗资料,研究者们发现夏令时开始这一天心脏病突发人数会激增。而心脏病发病率与睡眠时间长短有密切联系。这一天的交通事故也会激增,因为睡眠不足会导致人开车时注意力不集中,产生几秒钟的“微睡眠”,酿成车祸。
同样令人震惊的是,在每年十月夏令时结束那一天,这项全球范围的实验会被反向进行。那天所有时钟会被人为调慢一小时。因此每个人会自然多睡一个小时。科学家们发现夏令时结束后第一天的心脏病突发人数以及交通事故数量都会显著减少。
在这每年两次的全球强制性实验中,数亿参与实验者唯一的变化就是增加或者减少一个小时的睡眠。可以推测,如果我们每人每天增加一小时睡眠,能挽救多少个生命,包括自己和他人的。
7.神药
”世界上有一种药,可以帮助你延长寿命。它能增强你的记忆力,让你更有创造力,还变得更好看。它能让你保持苗条的身材,抑制吃垃圾食品的冲动。它能保护你被癌症和老年痴呆侵扰,还能抵御感冒和流感,它能降低你得心脏病、中风和糖尿病的风险,还能让你减少紧张或抑郁,更加快乐。“
它的各种药效已被超过1.7万份科学报告证实。更重要的是,这种药是免费的。你会对这种药感兴趣吗?这种神药确实存在,它就是充足的睡眠,我们需要每24小时服用一次。
世界卫生组织明确指出成年人平均每天需要8小时睡眠。
作者在书的末尾分享了一些提高睡眠质量的建议。其中最重要的一条是:每天保持同样的睡觉和起床时间,包括平时和周末。良好的睡眠是一种习惯,我们需要逐渐养成并每天保持。我们可以给上床时间定个闹钟,保证准时睡觉。
其他建议还包括:
白天晒30分钟太阳远离咖啡因和尼古丁睡前两、三小时不要体育锻炼睡前别喝酒如果睡不着别躺在床上,起来放松一下等睡意来了再上床睡觉,等等。公众号:锐读ReadD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