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人生如是》经典观后感1000字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原创文章 >

《人生如是》经典观后感1000字

2020-04-27 22:13:04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人生如是》经典观后感1000字

  《人生如是》是一部由Johan Carlsson执导,罗伊·安德森主演的一部纪录片 / 传记类型电影,特精心网络整理的一些观众观后感希望大家能有帮助

  《人生如是》精选点评

  ●完电影顺带把纪录片也一起看了 这种搭景方式实在厉害 所见即所得 尊重电影拒绝特效 自制城市模型移动公寓 人工搭建真的太费劲了 够敬业

  ●在具备内在张力空间背景静态人物的自我语音述行。

  ●片子好短好短好短好短,根本没看够。

  ●简直是大开眼界!你所看到他的那些荒诞妙趣的场景一点一滴解构。于是你知道那些智慧疯狂的创作背后皆是勤奋严谨执着工匠精神。罗伊安德森是一个和蔼细致且极具耐导演,他完全物件环境,以及艺术本身的自主性。电影是多么神奇和美好的一件事情啊!对了,我坚信他是个乐观的人。

  ●5.0

  ●无法想象一班整天灰头土脸剧组穿着正装跑到戛纳去lol。cinematographer从屏幕的各个角落跳出来,剧组人员在各种scene前留影把我乐坏了。剧透的剧透(整个片就是个大剧透):http://www.douban.com/note/287731030/

  ●一群可爱的人和一个老在嚼口香糖的可导演

  ●最喜欢的那场戏,原来如是……

  ●不错

  ●今天给北电上电影史课,后半程同学分析了罗伊·安德森的电影,同学给我推荐了这个片子,晚上吃完晚饭就迫不及待地看完了,影片完全印证了他的电影,真是一个聪明、有工作方法、有独立判断的导演,而且风趣,很多金句

  《人生如是》观后感(一):斯堪的纳维亚的奇迹

  聪现在开始我会加速,是让自己脑袋转的很快,进入另一个状态 之所以有趣,是因为即使不用拍摄,那也是活着装置艺术。 人们碰巧居住于那样的环境,房间中的一切都能告诉我们他们本身是怎样的。 人被放在特定环境里,会增加对话内蕴含的深层含义,借由此种方式,人性得以暴露,一个悲剧性小人物小人物,处在花花大世界中,满怀理想,一个个房间,可以展示出人物存在主义脆弱孤独感。 艺术最重要功能是向你阐明事物,若非他的照耀,你可能不会发现这些事物。 空地!摒弃特效!用障眼法来搭建场景!! 平凡对话和复杂画面形成对比台词却近乎琐碎,这样很能体现人们是如何思考的。 最复杂的一场戏,中的白色婚礼人群祝福幻想安娜和米可,移动的房间,我直接原地爆炸了。这真是输到想象力上了,这种东西怎么想出来的啊,这靠的也不是埋包袱铺垫,就是不是靠剧情,考得真的是超现实意象堆砌,就能在一个极小的瞬间,爆发可怕情绪不可估量能量!放在如今这个时代,安德森真的是个天才

  斯德哥尔摩的奇迹已经不足以,这应该是斯堪的纳维亚的奇迹。

  《人生如是》观后感(二):人生如是笔记

  抗议传统电影 人类无法控制自己节奏 ,省钱, 灵感雏形➕试错➕一丝不苟反复推敲,活着的静物,有趣的情景,人物被放置在室内,强调房间突出人的孤独,艺术最重要的功能是阐述事物,提供一种观察我们自身存在的新视角。人和动物,人更想有自己空间,动物选择群居。一开始想当作,作家太孤独,电影处于社交方面考虑,但也会感到孤独。打算角逐金棕榈,筹备资金遇到的困难。影片主题快活一些,你们还活着。拍二楼的歌声时疑虑,拍这个没有。障眼法,真假场景混合。资金申请书达到五百页,以及无数的电话。最后轰炸镜头,全部手工,你不能给人们投下炸弹,站在弱者一边,坚持到底,最后才决定台词,台词该谁说,穿什么,灯光怎么打,他们该站立或者坐在房间的什么位置。台词一般都很短。画面和平凡琐碎的台词结合,这样做是想强调人们如何思考和说话,在平凡的对话中更能表现出这些内容,平凡对话和非常复杂的画面结合在一起。只要你找到了适合的业余演员,他就可以达到表演所需要的状态,职业演员会觉得很难这样放松和无意识地表演。职业演员会时刻警惕,控制事态发展。留意着自己将要说什么等等,业余的就不会,所以你就能得到这种上佳的存在状态。你可以说这是一个赤裸裸展现自己的人。我想要引出表演者的真实自我,他们真正的反射行为等等。当你注意听时,你就能注意到无意识的反应,台词的含义也清晰起来,你能理解他们在说什么,这样听台词和看画面就会变得很有趣。观察身边人的出的知识,如何看待人生,自我认识等。尽力复制生活。让人注意到语调,而不是台词本身。公寓移动戏困难,贵,费时间。艺术里,一切皆有可能,拜托现实主义,进入荒谬场景令我兴奋,它是关于生存的欢愉。不放弃。导演拍这个镜头很开心。保持头脑冷静。人们有一个误解,以为只要技术上行得通,一切就会没问题,如果你能把完美的技术和场景中美妙的能量和诗意结合起来,那就太好了。这便是我的目标非常艰巨。我最珍爱这个场景。剪辑时会怀疑,shit。

  《人生如是》观后感(三):Tomorrow's another day.

  Roy喜欢描述室内的人们,放在特定环境内以推动人的下意识反应,创造出有趣的场景,它是活着的静物,活着的生活。利用距离墙壁的距离,房间的的灯光,构图和色彩的运用,不用台词也可以讲出故事。让艺术充满在捕捉的静态画面中。片中一个悲剧性的小人物,通过强调房间强每个人的存在主义的脆弱和孤独感。

  而有台词的情景中,画面和台词形成充满活力的互动,画面本身很简单,但富有的表现力、冲击力。画面跟普通,近乎琐碎的台词组合,强调着人们如何思考和说话,在平凡的对话中更能表现这些内容,平凡对话和复杂的画面内容形成对比。Roy时刻和观众传递着如何看待人生,人自身的存在人的状况以及人对自身存在所持有的意识,当人们无法控制自己的节奏,被卷入无法选择的生活节奏当中,一旦某种状态或某种事实出现后,‘’你‘’如何表现,他人又如何表现,导演以复制生活中的场景或创造出特定情景,让这样的台词,语调在电影中再现,让观众注意到其语调,而不是台词本身。关注的更为是行为本身,生活本身,而真实就隐藏在这背后。同时电影也极富有poetical moment.

  艺术是什么?Roy说艺术最重要的功能是向你阐明事物,它让你看到一些你可能不会发现的事物,艺术提供了一种观察我们自身存在的新视角。安德森讲述关于瑞典的民族性,瑞典的生存与生活,集体主义及个人存在主义。

  Roy的电影常脱离现实主义,荒谬,黑色幽默,梦境一样的场景,生存的欢愉。在导演镜头下的人物内心深处有着共通的情感,大地上有一块属于他们自己的孤立的土地,自己的小岛,typical瑞典人民,幸福就是有自己的空间啦。如Roy说拍电影是因为社交层面,但即使身处社会环境中,也会体会到孤独,而这种孤独感很好but it's nice.

  还有值得说的一点是大部分电影里的世界都是构建出来的。导演采用的“障眼法”拍摄手法,所有东西都造成小尺寸,放在镜头和真实的环境背景之间,让真假融合。哪怕只是把组成世界的元素挪得离镜头近些,整个世界都会变得毫无止境般的广大。从纪录片可以看出整个电影拍摄过程是疯狂,绝妙,工整细致而精巧,不使用数码特效,不会后期添加,大部分是手工制成,强大的摄影灯光师,美术道具,搭景师。我们所见的即所有的。这是一种对电影传统的尊重吧,在成品里体现出来的是人们精心制作的用心,跟商业无关的一切。说真的,这些利用下来的道具可以办一个小型罗伊安德森电影模型展了。

  看着安德森嚼着口香糖慢工出细活的慢慢拼凑起一部电影来,确实是一种享受。

  《人生如是》观后感(四):世界需要罗伊安德森

  他是一位电影大师,也是一位艺术家,更是具有深刻人文关怀的社会学家。他是“慢工出细活”的导演之一,他的电影,每个画面都蕴含哲学思辨和艺术美感。而这些都离不开他和他的团队日复一日以工匠般的精神和态度,细致打造出独一无二的场景。

  以下摘自片中语录: 很明显,在现代,我们有了那么多高科技小玩意,我们的行为模式和世界观都被规定好了,该如何经商、治理社会、影响他人。某种意义上来说,我们生存的首要条件是必须协调自己,好与他人共同生活。这是一种既可悲但又是必要的解决方法。 我并不使用传统意义上的剧本。我电影的创意刚刚才成形。我从整部电影的根本理念着手进行。至于影片中表现主题的具体情节,现在我只想出了一半,剩下就要靠我在拍摄过程中获得的灵感了。 创造出有趣的场景。它是活着的静物是活生生的。它们什么都不必说,一切尽在它们的摆放位置。距离墙壁或者天花板几许,房间内的灯光等等,他它们站在那儿,本身就很有趣了。如果你能正确捕捉到,它本身就像一幅画。艺术充满了各种情境,人们发现自己在其中以各种姿势静止不动。这些瞬间被恰当地捕捉下来,合理地放置,所以他们不用台词也能讲述出故事。我认为描述待在室内的人们很有趣,换言之,描述他们碰巧居于其中的环境,房间本身就能告诉我们她身处什么地位,以及她的生活状况怎样。环境可以为影片对人的诠释锦上添花。我喜欢把人放在特定环境里,以增强、推动人的下意识反应。人物被放置在室内的方式,能帮助增加对话内蕴含的深层含义。可以说借助此种方式,人性得以暴露。一个悲剧性的小人物,在短暂的一生里,身处在这个花花大世界,身怀梦想和雄心等等。我想要通过强调这间房间来强调每个人的存在主义的脆弱和孤独感。 平凡的对话和复杂的画面形成对比。 很多人会问,什么是艺术?它好在哪儿?艺术最重要的功能是向你阐明事物。若非它的照耀,你可能不会发现这些事物。艺术提供了一种观察我们自身存在的新视角。 乘坐火车时,我经常思考。火车穿过瑞典的大地。你看到草地,感受到整个农业文化。人类被灌输的观念是,幸福就是在大地上有一块属于你的孤立的土地,你的小岛,但动物却趋向于群居。动物身处广袤土地,它们完全可以占地为王。但当夜幕来临,它们仍选择聚集在一起。我们拥有的幻觉是,幸福就是有自己的空间,但动物更情愿待在一起。 你可以感觉得到数码技术只是对实物的模仿,对电影的尊重会在最终的成品里体现出来。你会看得出这电影是人们用心精确地制作完成。 轰炸着这脆弱的城市,脆弱的人们,肆意将人们炸成碎片。他们的每一项成就背后都隐藏着巨大的牺牲。 对拍摄而言最好方法是 依靠你观察身边的人而得到的知识。要有 你如何看待人生,你自身存在以及人的状况,以及你对自身的存在所保持的意识。一旦某种状态或某种事实出现后,你如何表现,他人又如何表现?我试着尽全力复制这些生活中的场景 或者创造出特定情境,让这些话语或者语调可以在电影中再现,让人注意到语调,是语调而不是台词本身。我知道在生活中某些情况下,人们的语调会是什么样的,由我来创造这些语调会出现的情境,好揭示在生活中他它们会出现的其他情景。 即使看起来很不现实,但仍隐藏着真实。 艺术,拿俄国画家夏加尔举例,他的画里,一对男女会从教堂尖顶上飞过。在艺术里,一切皆有可能。我挺喜欢有时摆脱现实主义,走进这些荒谬的情景。我觉得很兴奋,因为人们真的能理解这些像梦境一样的场景。不知怎的,他们能感同身受,并且认为拍得很好。

  《人生如是》观后感(五):有血有肉地活着

  当然,电影是剪辑的艺术,呈现出来的是创作者希望观众看到的一面,这可能不是生活的全部真相。

  这部片子,是罗伊·安德森在拍摄《你还活着》(2007年上映)的期间,他的摄影师拍摄记录下的罗伊的工作过程。看完这片子最大的感受是,罗伊是一个太真实而朴素的人,让我有冲动想到他的片场去,握着他的手说,谢谢你的电影和你的工作方式,给了我超越电影艺术的力量。

  说来有趣,罗伊在21世纪(真不习惯这个用法)的三部长片里,人物全都抹上了厚厚的妆,脸画的“惨”,真叫面无血色啊,可是他电影中的人物(当然他自己更是如此),都在有血有肉的、真实地活着。他的片子会让我想到德国魏玛共和国时期Neue Sachlichkeit绘画,看起来毫无肉感的脸庞和身躯,都在诉说着强大的真实的故事。

  在这片子里,罗伊的形象是有着微胖的身躯和带着几分憨厚笑意的中年大叔,简直不像是一个电影导演——不禁想起德国摄影师Wolfgang Tillmans,那人看起来就是个民工。罗伊有一个看起来非常年轻的团队,除了摄影师,最重要的大概就是布景设计师和布景/模型制作者了。在采访中,罗伊表示很喜欢他这个年轻的团队,而团队里的所有人也都展现着自己对于工作的热爱、对团队合作的投入。想必会有团队吵架闹别扭的时候,不过,摄影师应该觉得那些不是他想表达的重点。在《你还活着》的拍摄过程中,资金一直是个问题,剧组的工作人员也表示,其实都不确定这片子能不能最终做出来。在瑞典拿资金很困难,罗伊跑到柏林来给德国人看影片小样,没有做好字幕,就自己现场翻译……好在热爱文艺的德国人对罗伊很友善,钱拿到了,罗伊开心的笑着与人觥筹交错。但资金总是有限,这也使得拍摄面对更多挑战,而各种挑战和限制,反而让拍摄变得更加有趣了。

  由于全部在棚内拍摄, “摄影棚的大小将决定你的搭建场景的方法……但是你可以让摄影棚变大,使用的是称之为障眼法的视觉错觉。” 每个场景都用一个镜头拍摄完成,并且绝对大多数镜头都是固定机位一动不动的(极少数推轨镜头),这使得透视法发挥了大作用。导演会确定好拍摄的角度,然后根据摄像机的取镜角度和范围来设计布景(当然二者也是相互作用)。因为资金有限,在确保近景和必要布景、道具以1:1真实比例搭建的基础上,远景全都按照透视法给缩小了,并且,真、假比例完美衔接,甚是有趣。没有一幕电脑特效,罗伊用看似最原始而笨拙的方式搭建着他心中的故事。我也会忍不住猜想,他是不是对于手工制作和搭建模型有着特殊的情结?

  我在先看了这部纪录片之后,再去看《你还活着》这电影,竟然觉得电影本身好像还没有纪录片精彩。关于《你还活着》,我最不中意的一点是,感觉过于琐碎,叙事太散以至于形散而神也有点儿散。可能跟资金不到位、拍摄周期太长也有关系吧,或者是罗伊就是想用一幅宏大的画卷来讲述芸芸众生,但是把控力度略显不够(当然仁者见仁,也有很多观众很喜欢吧)。相比之下,我还是觉得《寒枝雀静》更好一些。

  在谈论电影的时候,我会忍不住要谈论人。毕竟,与那抽象的电影艺术相比,创造这艺术的人更鲜活。如果说当代导演中,镜头意识好又会运用镜头的,哈内克绝对上我的榜单。可是看着他那一副哲学家般深邃而严肃的脸,我真不会想要去拥抱哈内克。我会被那些有着人格魅力的故事感动,这些感动有时是来自于幕后,来自于那些简单而赤诚的电影人。正是这份感动让我保持有生命的活力。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